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辟有述评、专家论坛、论著、短篇论著、新技术与新方法、临床经验、中医中药、皮肤外科、病例报告、皮肤科教程、药物与临床等原创性论文栏目,是了解中国在皮肤性病学预防和治疗、临床和实验研究工作最新进展的窗口。内容丰富,报道及时,具有指导性和实用性。
1来稿须知
1.1本刊不接受信件及E-mail方式投稿,请作者直接登陆本刊网页进行网上投稿。审稿费40元/篇(邮局汇款);
1.2来稿需附纸质作者单位介绍信。注明稿件的真实性,无一稿两投,不涉及保密,署名无争议等。请写明第一作者详细通信地址、邮政编码、电话和E-mail(非常重要)。
1.3基金资助课题论文,请在来稿上注明基金项目及编号,本刊优先考虑发表。
1.4拟采用的稿件,争取在180天内发表(自收稿日起计算)。需修改的论文请在收到退修意见后15天内完成修改并发回,已修改部分用红色标注。请作者及时上网查询稿件动态。
1.5稿件确定刊用后,请及时交纳稿件处理费。
1.6文责自负,本刊对来稿有删改权。来稿刊出后赠当期杂志1~3本,并支付一定的稿酬,由第一作者分发。
1.7本刊录用的所有稿件,均以印刷本和光盘、网络形式发行。凡投本刊的稿件,均认为其作者同意以3种形式发表自己的论文。
2来稿论文格式要求
2.1文题:简明、醒目,中、英文文题含义应一致。中文文题以不超过20个字为宜,一般不用缩略语,已通用的(如DNA等)除外。
2.2作者:列出全部作者姓名,在作者名右上角注1、2、3……,其下分别列出单位、邮政编码。第一作者需附简介(性别,出生年,民族,籍贯,学历和职称;研究生应注明硕士、博士和导师姓名)。通讯作者的联系方式为电话、传真或E-mail。
2.3摘要:论著、临床经验总结、流行病学需附300字左右的中、英文结构式摘要,即:目的(Aim),方法(Methods),结果(Results),结论(Conclusion)。综述、教学、个案类可用提示性摘要。
2.4关键词:文章需标引3~5个关键词,并尽量使用《医学主题词表》(MeSH)中所列的词。必要时选取与本文中心问题相关的自由词。关键词之间以“;”相隔。
2.5医学名词:以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并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医学名词》和相关学科的名词为准。药物名称使用1995年版的药典(法定药物)或卫生部药典委员会编辑的《药名词汇》(非法定药物)中的名称。
2.6计量单位:按国家技术监督局1993-12-27批准、1994-07-01实施的《国际单位制及其应用》(GB3100-93)的规定执行,要求使用单位符号表示。
2.7统计学:按GB3358-82《统计学名词及符号》的规定书写。
示例: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3组间差异用方差分析,两组间比较用Scheffe法检验,漱口前后嗅觉法和挥发性硫化物水平计分的两两比较用配对t检验;菌斑指数和出血指数各时间点之间两两比较用Scheffe法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8图表:应简明、易懂,少而精,并附有中英文题标与注解。能用文字说明的,则不用图表。图表的题目应有自明性,并按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连续编码,随文放置或集中放于文后。
表格用三线表(即顶线、栏目线和底线),并标明统计学处理结果。线条图用制图软件绘制。照片应有良好的清晰度和对比度,组织学照片应注明染色方法和放大倍数,大体样本照片在图内应有尺度标记,电子显微镜照片需标明长度标尺(如1μm)。
2.9文章标题:各级标题用1、1.1、1.1.1、1.1.1.1,一般不多于4层,均顶格书写。
影响因子:指该期刊近两年文献的平均被引用率,即该期刊前两年论文在评价当年每篇论文被引用的平均次数
被引半衰期:衡量期刊老化速度快慢的一种指标,指某一期刊论文在某年被引用的全部次数中,较新的一半被引论文刊载的时间跨度
期刊发文量:通常是指在特定时间内,一个学术期刊所发表的论文数量。计算期刊发文量是评估期刊生产力和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学者选择投稿期刊时常常考虑的因素之一。
期刊他引率:期刊被他刊引用的次数占该刊总被引次数的比例用以测度某期刊学术交流的广度、专业面的宽窄以及学科的交叉程度
总被引频次:指该期刊自创刊以来所登载的全部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这是一个非常客观实际的评价指标,可以显示该期刊被使用和受重视的程度,以及在科学交流中的作用和地位。
平均引文率:在给定的时间内,期刊篇均参考文献量,用以测度期刊的平均引文水平,考察期刊吸收信息的能力以及科学交流程度的高低
患者女,23岁,因双下肢多发红斑18年,于2003年5月9日来我中心就诊.自述5岁时不明诱因于左足背出现小片状红斑,约半年后右足背也发生类似皮疹,继后随年龄的增长,红斑面积逐渐扩大,累及整个足背、踝部及小腿,皮损肥厚变硬,覆较多小片状鳞屑,时有轻微瘙痒.皮损边缘间歇发红、结痂、脱屑,无疼痛,不伴发热,持续时间1周至数周不等.病后曾多次诊治,未见好转.
作者:段争跃;杨先旭;杨斌;刘巧;孙建方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神经精神性SLE(NPSLE)患者发病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42例NPSLE患者(NPSLE组)的临床资料,并根据美国风湿病协会(ACR)制订的NPSLE命名和19种临床类型分型.设同期住院的187例无神经精神症状的SLE患者为对照组(非NPSLE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及狼疮疾病活动性指数(SLEDAI).结果 NPSLE组患者50%发作前有明确的诱因,42例患者共出现12种症状类型,73.8%患者有两种及其以上表现,以癫痫(27.0%)、脑血管病变(20.6%)和急性精神错乱(14.3%)常见.NPSLE组发热、红细胞沉降率升高、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SLEDAI分值以及死亡率分别高于非NPSL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盘状红斑、关节痛的发生率以及正规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合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比例分别低于非NPSL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PSLE患者死亡原因有疾病本身、并发感染、重要脏器功能衰竭.结论 NPSLE患者病情严重,疾病活动性高,预后差.正规治疗和预防并发症能避免诱发NPSLE,同时能改善其预后.
作者:陆威;劳力民;楼波 刊期: 2007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例1 男,53岁.6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双唇、腭黏膜出现多处糜烂,面积广泛伴疼痛严重影响进食,症状持续无自行缓解;2个月前先于双大腿内侧出现散在甲盖大小的暗红色斑丘疹,边缘稍隆起,随后中央出现透明水疱,疱壁薄,可自行破溃,微痒.类似皮损逐渐扩展至双上眼睑、前胸、后背及上肢,3d前就诊于北京某医院,根据皮肤黏膜损害特点,临床考虑“寻常型天疱疮”可能性大,2016年2月22日转诊至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性病科.既往体健,否认系统性疾病史,否认家族成员类似疾病史.否认用药史及过敏史.体检:一般情况良好,各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检查:双上眼睑、躯干(前胸为著)、四肢散在多数大小不等的红斑、糜烂、结痂,数个粟粒大透明水疱(图1),尼氏征阴性;口唇、上颚及颊黏膜广泛糜烂(图2).外生殖器未见异常.
作者:王乐一;陈喜雪 刊期: 2017年第06期
患者女,13岁.右手拇指出现皮疹13年伴疼痛1个月.其母述女儿出生时,右手拇指有一麦粒大小丘疹,中央有一根3.0 cm左右长的淡白色线状物,接生人员将线状物于丘疹处剪断后包扎,丘疹未做特殊处理,当时未作组织病理检查.
作者:段强;李葆春;景文文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初步探讨早期防治兔耳增生性瘢痕形成的佳激光能量密度及其可能的治疗机制.方法 12只健康新西兰大耳白兔,在10只兔耳部进行增生性瘢痕造模,成功形成61处增生性瘢痕,随机分为2组(1周组30处和3周组31处).这两组兔耳瘢痕又分别随机分为A组(密度100PPA、能量10mJ激光)、B组(100 PPA、50 mJ激光)、C组(169 PPA、10mJ激光)、D组(169 PPA、50 mJ激光)、E组(不接受激光处理).除去3周组E组外,余均为每组6处瘢痕.2只大耳白兔未行瘢痕造模,作为F组(空白对照组).免疫组化观察干预后1周兔耳皮肤组织中MMP-13表达情况,干预后3周兔耳皮肤组织行HE、Masson染色,观察瘢痕结构,计算瘢痕增生指数.各组瘢痕增生指数的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MMP-13平均吸光度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HE染色显示,A、B、C、D各组真皮层厚度较F组(正常皮肤组织)增厚,胶原纤维数量增加,但较E组(未处理瘢痕组)真皮厚度明显变薄,胶原纤维数量减少,排列相对有秩.A、B、C、D组间真皮层厚度未见明显差异.6组间瘢痕增生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22.757,P<0.05).两两多重比较显示,B、C、D组瘢痕增生指数(2.597±0.344、2.850±0.282、2.658±0.134)均显著低于E组(3.460±0.583,均P<0.05).Masson染色显示,A、B、C、D各组真皮层厚度较E组明显变薄,胶原纤维排列不规则,但A、B、C、D各组间真皮层厚度及胶原纤维数量未见明显差别.免疫组化显示,在相同激光密度条件下,高能量(50 mJ)组的MMP-13表达水平明显高于低能量(10 mJ)组(P<0.05);而相同激光能量条件下,A组MMP-13水平显著高于C组(P<0.01),但B组与D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非剥脱点阵激光对于早期增生性瘢痕的干预有效.相同密度下,50 mJ能量激光干预效果优于10mJ能量激光,推测高能量激光能更好刺激细胞外基质的重组以及上调MMP-13的表达,从而早期防治增生性瘢痕.
作者:范娅琦;郭碧蓉;曾维惠;刘亚乐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他卡西醇对体外培养的人表皮黑素细胞增殖、黏附、迁移及c-kit mRNA相对表达的影响.方法 用不同浓度的他卡西醇干预体外培养的人表皮黑素细胞,采用四唑氮氢氧化物(XTT)法分别检测培养24、48、72 h后黑素细胞的增殖活性;用纤维连接蛋白(FN)包被细胞培养板检测培养72 h后黑素细胞的黏附率;用Transwell微孔膜法检测培养24 h后黑素细胞在FN上的迁移情况;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培养72 h后黑素细胞c-kit mRNA相对表达量.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及完全随机设计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10-10、10-9、10-8、10-7、10-6 mol/L他卡西醇促进黑素细胞增殖作用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47,P< 0.01),上述浓度他卡西醇在培养24、48、72 h后促进黑素细胞增殖作用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44,P< 0.01),药物浓度和培养时间之间存在交互作用(F=2.47,P<0.01),其中10-8 mol/L他卡西醇与黑素细胞共同培养72 h黑素细胞增殖活性高.10-8~10-7 mol/L他卡西醇可显著促进黑素细胞在FN上的黏附(均P< 0.01);10-9 ~ 10-8 mol/L他卡西醇在培养24 h能显著促进黑素细胞迁移(均P< 0.01);RT-PCR显示10-9 ~ 10-7 mol/L他卡西醇在培养72 h均能显著增加黑素细胞c-kitmRNA的相对表达量(均P< 0.01).结论 他卡西醇可促进培养的人表皮黑素细胞增殖及在FN上的黏附、迁移作用,并可上调黑素细胞c-kit mRNA的表达.
作者:李其林;何丹华;牛牧;黄永华;陆小娟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定量观察不同年龄段健康人群皮肤组织中线粒体DNA(mtDNA)大片段4977 bp和3895 bp缺失的发生情况,探讨与自然老化及日光照射之间的关联性. 方法 收集不同年龄段71例皮肤组织,曝光部位(颈项部、手背部或额面部)31例,非曝光部位(臀部、大腿部或腰腹部)40例,分别提取其基因组DNA,以普通PCR对mtDNA中的4977 bp缺失和3895 bp缺失突变进行扩增,并以荧光实时定量PCR法对mtDNA中的4977 bp缺失和3895 bp缺失突变进行定量榆测和分析. 结果 普通PCR检测显示4977 bp缺失和3895 bp缺失的发生率均随年龄增大而增加,40岁以后人群中mtDNA的4977 bp缺失和3895 bp缺失发生率分别高达47.5%(19/40)和30.0%(12/40),显著高于40岁以前人群(X2分别为4.673,6.118.P<0.05).4977 bp缺失和3895 bp缺失在曝光部位的总发生率为48.4%(15/31)和32.3%(9/31),较非曝光部位升高,但两者相比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定量PCR检测结果表明4977 bp缺失和3895 bp缺失的相对拷贝数无论在曝光还是非曝光部位,均与年龄增长呈正相关(rg分别为0.907,0.845,P<0.05);但4977 bp缺失在曝光与非曝光部位的突变数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4),而3895 bp缺失在曝光与非曝光部位相比差异却有统计学意义(P=0.014). 结论 mtDNA中4977 bp缺失主要与自然老化相关,可作为观察皮肤自然老化进程的指标之一.3895 bp的缺失与紫外线照射具有更为密切的联系.
作者:王懿娜;方红;陈鸿超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雷公藤内酯醇对表皮生长因子(EGF)信号刺激HaCaT细胞后EGF受体磷酸化以及下游MEK途径的影响.方法 在HaCaT细胞培养体系中,用外源性重组人EGF为刺激信号,用免疫印迹法检测总EGF受体及其磷酸化受体,以及总MEK及其磷酸化激酶的表达.结果 雷公藤内酯醇对rhEGF引起的细胞总EGF受体表达无明显影响,但抑制磷酸化EGF受体表达,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IC50值为2.38×10-10 mol/L.对细胞总MEK1/2表达也不影响,但明显下调磷酸化MEK,抑制作用的IC50值约为6.03×10-11mol/L.结论 雷公藤内酯醇对EGF信号引起的EGF受体磷酸化及下游MEK激酶磷酸化均有抑制作用.
作者:李新宇;钱之玉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红外线(infrared,JR)照射促进体外培养的正常人表皮黑素细胞的酪氨酸酶活性及黑素含量的作用,寻找IR照射的佳剂量.方法 将体外培养的正常人表皮黑素细胞分别给予不同的红外线剂量:0 J/cm2(对照组)、20 J/cm2、60 J/cm2、80 J/cm2、100 J/cm2、140 J/cm2、240 J/cm2、320 J/cm2,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选择佳剂量并以此作为照射条件,连续3d,检测黑素细胞的酪氨酸酶活性、酪氨酸酶活性增长率、黑素含量、红外线照射对黑素细胞影响率以及细胞周期.结果 红外线照射的佳剂量为80 J/cm2,此照射下的酪氨酸酶活性0.3601±0.0301,高于对照组0.3114±0.0341 (P< 0.05),酪氨酸酶活性增长率为15.64%.照射组的黑素细胞含量为0.2748±0.0243,高于对照组0.2325±0.0254(P<0.05),红外线照射对黑素细胞黑素含量影响率18.19%.细胞周期检测结果显示,G1细胞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G2期和S期细胞比例较对照组增加(P<0.05).结论 80 J/cm2是IR照射的理想剂量,可以增加黑素细胞的黑素含量,提高酪氨酸酶活性,促进黑素细胞分化增殖.
作者:张悦;赵广;孟如松;宋文婷;邵丽芳;牛建荣 刊期: 2012年第02期
尊敬的中华皮肤科杂志编辑大大,请问我的文章初审通过了没有,已经投了快一个月了,好急啊
中华皮肤科杂志 这个刊物免审稿费,版面费正常,效率高
中华皮肤科杂志审稿较快,14天左右就发回退修,退修之后10天左右再次退修,我吸取上一篇投稿的教训(退修了两次仍未达到要求,退稿了),仔细按照编辑发来的要求修改,顺便提一下,编辑人很好,修改之后很快录用,9个月之后见刊。
中华皮肤科杂志校稿认真负责,每次打电话都不厌其烦地回答我的不解之处。外审专家的审稿意见也很诚恳详细,对文章帮助很大!杂志质量还是挺不错的。
请问一下,中华皮肤科杂志 投稿授权证明要不要盖单位的章,录用了,说要搞个什么授权证明。
中华皮肤科杂志在同类刊物里面相对比较容易中,审稿有回复,退稿有温度(笔者之前的文章因改动较大,杂志建议退稿之后修改重投),不失为一种选择
你好,请问中华皮肤科杂志字数要求最高包括参考文献是多少字呢?是不加参考文献6000字以内呢?还是加上参考文献6000字以内呢?
请问这个刊物需要英文摘要吗?知道的可以告诉我吗?
昨天联系了中华皮肤科杂志,杂志社说我的文章还在初审当中,不知道要什么时候才出结果,好急,菩萨保佑过了,过了
9月中旬在投中华皮肤科杂志的稿,10月就通知录用啦,速度杠杠的。需要说的是,这本杂志的编辑排版很严格,录用后会有多次排版校对,编排质量很高,编辑工作非常严谨认真,值得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