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51岁,上腹部胀痛4个月,颈项、躯干、双大腿结节、斑块1个月.当地多家医院行胃肠道相关检查,并予对症处理,治疗效果不佳.腹部皮肤结节组织病理检查:真皮下层和皮下脂肪小叶内大量增生的小血管腔内填塞中等偏大异形淋巴样细胞;免疫组化标记:血管腔内异形细胞CD2(+++)、CD4(-)、CD8(-)、CD3ε胞质(++)、CD99(++)、CD43(+++)、CD56(+++)、细胞毒颗粒相关蛋白(TIA-1)(++)、穿孔素(++)、EBER(+++)、CD20(-)、CD79a(-)、CD30(-)、细胞角蛋白(-)、S100(-)、CD68(-)、血管内皮细胞CD31(+)、CD34(+).诊断:以胃肠道症状首发伴有皮肤表现的血管内NK/T细胞淋巴瘤.给予环磷酰胺、长春新碱、柔红霉素、地塞米松+依托泊苷方案化疗,病情得到迅速控制,目前仍在随访中.
作者:马寒;邵春奎;梁琼;苏祖兰;刘加军;陆春 刊期: 2011年第08期
患者女,27岁,右下肢结节、溃疡6个月,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病史2年.皮损脓液直接镜检可见分支、分隔链状菌丝和孢子,组织病理检查显示棕黄色菌丝、孢子.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SDA)培养出深绿色绒状菌落,微量培养可见分支、分隔菌丝和棘状环痕孢梗,DNA序列分析属于棘状外瓶霉.菌株不能液化明胶,可在25~39℃环境下生长,对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特比萘芬敏感.动物实验发现免疫抑制小鼠感染比正常对照组严重.依据临床特征、组织病理学检查、真菌培养及基因鉴定结果,该例患者确诊为系统性红斑狼疮伴棘状外瓶霉所致的暗色丝孢霉病.
作者:林映萍;黄文明;李文;杨艳平;郭红卫;樊翌明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 借助Oligo基因芯片的优势,整体地分析探讨阴道念珠菌病患者阴道分泌物中各致病相关因子的表达.方法 分别提取10例阴道念珠菌病患者及3例无症状带菌者阴道分泌物标本的RNA,将其与疾病相关因子Oligo表达谱芯片杂交,筛选出表达改变超过2倍(比值≥2或≤0.5)的因子,并绘制成差异基因表达谱进行分析.结果 与正常人对照组相比,在患者组中表达上调的基因有44个,其中,MIP-1α、NF-кB、TNF-α、IFN-γ、TLR4、HWP1、SAP2、SAP5、LIP4、EFG1、CPH1在80%以上的标本中表达上调(平均比值为4.013);表达下调的基因有17个,其中,LIP6、WH11在80%以上的标本中表达下调(平均比值为0.326).分析表达差异明显因子的生物信息功能,MIP-1α、NF-кB、TNF-α、IFN-γ、TLR4与机体天然免疫相关,HWP1与菌丝黏附及形成相关,SAP2、SAP5、LIP4、LIP6与菌株胞外水解酶相关,EFG1、CPH1、WH11与菌株表型转换有关.结论 宿主适应性免疫功能受限以及致病菌株毒力增强均参与阴道念珠菌病的发病机制,TLR4在该病局部宿主免疫机制中可能起一定作用.
作者:佘晓东;韩峻松;沈永年;吕雪莲;肖华胜;刘维达 刊期: 2011年第08期
患者男,19岁,耳后、面部红斑、结节6年.取皮屑10%KOH镜检,见有棕黄色分隔菌丝;沙堡弱培养基(SDA)培养出局限性、绒状、黑色菌落;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小培养,瓶梗生于菌丝顶端或侧生于菌丝上,领口结构清晰,顶端喇叭状,瓶孢子半内生呈圆形或椭圆形,由黏液包裹聚集于瓶梗顶端如花朵状.体外药敏实验对伊曲康唑、特比萘芬和两性霉素B敏感,对氟康唑耐药.皮损组织病理检查,PAS染色及银染色均见真皮内棕色菌丝和芽生酵母孢子.分子生物学检查与疣状瓶霉的ITS1-ITS4片段序列比对,结果98%符合.诊断:疣状瓶霉所致的皮肤暗色丝孢霉病.治疗:口服伊曲康唑胶囊400 mg/d有效.
作者:胡素泉;李筱芳;吕桂霞;沈永年;陈浩;张晓利;刘维达 刊期: 2011年第08期
患者男,27岁,因左胸部、左腋窝丘疹3年就诊,无自觉症状,皮损持续不退.组织病理检查示棘层轻度增生肥厚,皮突延长,真皮浅层苔藓样淋巴样细胞浸润,部分移人表皮,形成Pautrier微脓肿.免疫组化示LCA(+)、CD45RO(+)、CD3(+)、CD4(+)、CD8散在(+)、CD20(-)、CD68(-),CD30(-).皮肤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显示棘层中散在有轻度折光的椭圆或圆形细胞影,直径4~8 μm.诊断:丘疹性蕈样肉芽肿.治疗:外用丙酸氟替卡松乳膏、异维A酸凝胶,窄波紫外线照射,丘疹变软,色泽变淡.
作者:王一玲;刘泽虎;陈书悦;郑俊惠;乔刚;沈宏;许爱娥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 对常见的甲真菌病分离菌株进行细胞外水解酶活性测定,以期发现可能与甲真菌病发病相关的毒力因子.方法 诱导培养基为含甲碎片的培养基,受试菌株包括常见皮肤癣菌、非皮肤癣菌的标准菌株及临床分离自甲真菌病的红色毛癣菌.细胞外水解酶谱的测定体系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的酶活性测试试剂盒API ZYM.结果 与非皮肤癣菌相比,来自于含甲碎片培养基的皮肤癣菌的酯酶、酯脂肪酶、N-乙酰-β-氨基葡萄糖苷酶和α-甘露糖苷酶活性增加(P<0.05).与非红色毛癣菌相比,来自于含甲碎片培养基的红色毛癣菌N-乙酰-β-氨基葡萄糖苷酶活性升高(P<0.05).临床评分指数不同积分段甲真菌病的红色毛癣菌临床分离株除萘酚-AS-BI-磷酸水解酶外,其余酶的活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特定环境中,水解酶的活性与菌株的种类有关,并对甲真菌病的临床表现可能有一定影响.
作者:李筱芳;刘维达;符美华;佘晓东;沈永年;吕桂霞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菌落PCR在检测病原性丝状真菌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 初步建立用于丝状真菌的菌落PCR检测技术,用19种丝状真菌标准株进行验证,所有菌落PCR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并选取8种菌株的菌落PCR产物和酶切结果与常规PCR进行比较,检测其准确性和可靠性.结果 19株菌中有16株(84.2%)菌落PCR成功扩增内转录间隔(ITS)区,ITS区基因序列分析鉴定菌种正确,与NCBI数据库中相同菌种的相似度为96%~100%;与常规PCR进行比较的8株菌中,除构巢曲霉菌落PCR扩增结果为阴性外,其他菌种菌落PCR产物及酶切条带与常规PCR基本一致.结论 与常规PCR相比,菌落PCR检测丝状真菌操作简单,省时省力,鉴定菌种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可以用于丝状真菌的快速鉴定.
作者:张晓利;吕雪莲;沈永年;吕桂霞;王淼淼;葛一平;刘维达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 评价巢式PCR对不同深部真菌感染组织石蜡包埋标本检测的价值.方法 收集着色芽生菌病、孢子丝菌病、马尔尼菲青霉病及其他深部真菌病石蜡组织标本共44份,行组织病理观察并提取石蜡组织标本中DNA.使用针对着色霉、孢子丝菌及马尔尼菲青霉核糖体DNA特定区域的特异性巢式PCR引物,分别对所提取的真菌DNA进行扩增.分析巢式PCR对这3种病原真菌扩增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并与组织病理检查方法比较.结果 20例着色芽生菌病组织蜡块中8例扩增阳性,10例孢子丝菌病组织蜡块中7例扩增阳性,10例马尔尼菲青霉病组织蜡块均扩增阳性,其余对照深部真菌病组织蜡块扩增均为阴性,巢式PCR检测3种真菌的敏感性分别为40%、70%和100%,特异性均达到100%.组织病理检查3种真菌的阳性率分别为95%、70%、80%.结论 巢式PCR扩增石蜡包埋组织中的真菌DNA是诊断深部真菌病的一种方法,尤其适用于诊断马尔尼菲青霉病.
作者:覃巍;杨亚波;阙冬梅;鲁莎;胡永轩;谢治;席丽艳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 分析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外周血中T细胞受体β可变区(TRBV)的优势表达状况,探讨其在银屑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以人功能性TRBV家族设计33个上游引物,共同的T细胞受体β恒定区(TRBC)基因设计下游引物,在T细胞受体α恒定区(TRAC)设计引物作为内参,分析寻常性银屑病患者、正常人对照外周血样本各10例,检测各PCR反应管荧光强度,以大于正常人外周血T细胞相应TRBV基因相对表达量(-x+3s)筛选TRBV优势表达基因家族.结果 TRAC扩增产物阈值循环数(Ct)值集中于21~24,银屑病组TRBV2扩增产物Ct与TRAC产物Ct差值平均数银屑病患者为2.98,TRBV5-7为3.24,TRBV6-6/6-9为2.52,TRBV12为2.04,TRBV24为3.56,TRBV29为4.12,其表达与正常人比较均明显增高(P值均<0.05),其中TRBV6-6/6-9、TRBV12、TRBV29在银屑病患者呈优势表达.结论 银屑病患者外周血TRBV基因家族存在优势表达,可能在银屑病T细胞异常免疫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崔红宙;侯瑞霞;李俊琴;尹国华;张静;李新华;张开明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 研究汉防己甲素对白念珠菌蛋白质表达的影响,寻找汉防己甲素作用相关蛋白质.方法 以白念珠菌氟康唑敏感株CA-3为研究对象,常规培养白念珠菌,实验分两组,分别为不加药的CA-3组及加汉防己甲素(终浓度为250 mg/L)的CA-3组,汉防己甲素作用6 h后收集细胞,提取两组样本的总蛋白质,运用固相pH梯度双相凝胶电泳分离,Image Master 2D Platinum软件分析蛋白图谱的差异,以经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串联质谱(MALDI-TOF/TOF-MS)对蛋白质进行质谱鉴定.结果 成功建立汉防己甲素作用前后白念珠菌敏感株蛋白质双相凝胶电泳图谱,图像重复性好.图像分析出差异蛋白质26个,终质谱鉴定出差异蛋白质7个,其中上调蛋白质1个,为Pst1;下调蛋白质6个,分别为Idh1、Asc1、Rps5、Asn1、Asn1、Srb1.结论 汉防己甲素作用于白念珠菌敏感株前后蛋白质有差异,Pst1、Idh1、Asc1、Rps5、Asn1、Asn1、Srb1在汉防己甲素对白念珠菌作用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高来强;张宏;张晓利;郭慧;王志远;吴喜福;张革化 刊期: 2011年第08期
患者男,53岁,冠状沟增生物2年,腹股沟包块红肿、疼痛、破溃2月余.体检:双侧腹股沟淋巴结红肿约2 cm×1.5 cm,质硬,触痛,右侧腹股沟肿大淋巴结中心波动,其上见多处破溃及黄白色脓性分泌物流出,如喷水壶状.多个肿大或破溃淋巴结被腹股沟韧带分隔,形成明显的沟槽征.冠状沟两侧可见1 cm×2 cm不规则疣状增生,质硬,表面角化.龟头系带处红肿,有波动,并有破溃伴黄白色脓液渗出,右侧阴囊肿胀.龟头系带处分泌物及左右侧腹股沟穿刺液多次真菌培养阴性,细菌培养阴性,抗酸染色阴性,沙眼衣原体培养初次为阴性,衣原体内源性质粒PCR检测阳性,omp1-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型为L3型.Western印迹示血清沙眼衣原体主要外膜蛋白(MOMP)抗体阳性,多形外膜蛋白H(PmpH)抗体>1:800,衣原体多代培养阳性.右腹股沟疣状增生处活检示皮肤高分化鳞状细胞癌.诊断:性病性淋巴肉芽肿合并皮肤鳞状细胞癌.
作者:刘全忠;李燕;杨秋艳;王梅;姚卫锋;赵利媛;刘勇;张素英;傅志宜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白介素27(IL-27)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广西壮族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易感性之间的关系.方法 以135例SLE患者和150例正常人对照者为研究对象,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和DNA测序的方法对IL-27基因-964 A/G、2905 T/G单核苷酸多态性进行基因分型.结果 SLE组和正常人对照组中IL-27基因2905 T/G多态性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63,P>0.05),而IL-27基因-964 A/G多态性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88,P<0.01).等位基因频率的相对风险分析发现,-964 G等位基因携带者患SLE的风险是-964 A等位基因的1.725倍(OR=1.725,95%CI:1.227~2.425).联合基因型分析发现,IL-27的-964 G/2905 G等位基因频率SLE组(10.7%)显著高于对照组(5.3%)(P<0.01),-964 G/2905 G等位基因携带者显著增加了SLE的发病风险(OR=2.351,95% CI:1.228~4.501).结论 IL-27基因-964 A/G多态性与SLE的发病具有相关性,其中-964G等位基因可能是SLE的遗传易感基因.
作者:蓝艳;蒋远文;唐秀生;武洁 刊期: 2011年第08期
患儿男,8岁.因全身多处皮疹伴瘙痒2月余就诊.患儿2个多月前无明显诱因双手背部出现少许红色扁平丘疹、斑块,伴轻度瘙痒,未予重视.后类似皮疹很快播散增多至头面部、双手掌、前臂、肘、膝及臀部,对称分布并融合成片,有少许鳞屑,说话、握拳等活动时有明显皮肤紧绷感.患儿反复在当地诊所及医院就诊,考虑湿疹?银屑病?扁平苔藓?予外用糖皮质激素药膏治疗,皮疹改善不明显,遂来我院就诊.既往体健,其父母非近亲结婚,家族中无类似疾病.
作者:符文好;陈启红;李秉煦 刊期: 2011年第08期
患者女,33岁.因四肢皮疹2月余,稍痒;右耳部皮疹1个月伴瘙痒,于2010年5月21日就诊.患者2个月前双手、足、肘伸侧出现丘疹、脓疱,有破溃及结痂,伴瘙痒.曾在外院就诊,诊断为过敏性皮炎,外用糖皮质激素制剂等治疗1个月,病情无明显改善.发病以来间断发热,平均体温为38.3℃,双踝关节疼痛,活动受限.
作者:马晓蕾;刘艳;张建中 刊期: 2011年第08期
患者男,41岁,因全身散在蛎壳状结痂1个月于2009年7月中旬来我院就诊.2009年4月无诱因阴囊出现1个溃疡,5~6 d不治自愈.6月中旬全身出现散在红色丘疹,多次去当地医院诊治,效果不佳.丘疹、脓丘疹及脓疱仍继续增多、扩大,伴有脓性分泌物流出,无明显自觉症状.2009年7月初检测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阳性,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1:32,艾滋病病毒(HIV)抗体阳性.给予苄星青霉素240万U肌内注射每周1次,已治疗2次.来我院就诊时患者全身脓疱已干燥结痂,未再流脓性分泌物.
作者:赵兴云;魏春波;伦文辉 刊期: 2011年第08期
患者女,46岁,职员.因近额部头皮处出现一肿物并逐渐长大7 d,于2010年4月26日至我科就诊.患者在10 d前曾到山上游玩,返回3 d后自觉头皮上有一小米粒大小的肿物,且无明显疼痛,未做任何处理;1周后,肿物逐渐长大,触之质软,周围皮肤瘙痒、不适,无发热、头痛、呕吐等症状.体检:各系统检查未见异常,近卫淋巴结未见肿大与触痛.皮肤科检查:在近额际头皮处可见一6 mm×5 mm大小的黄褐色椭圆形虫体,可见其头部插入皮肤,背部没有盾甲,足在不停地活动.虫体周围有针尖至针头大小黑色粪便10多个(图1).
作者:陈雷刚;秦琴;张信江 刊期: 2011年第08期
患者男,24岁.因背部多发性角化性丘疹2个月,渐增大、增多于2010年7月10日来我科就诊.患者4个月前在当地美容院文身后背部出现较多散在针头大小丘疹,无自觉症状,未予治疗,随后丘疹渐增大,数目增多.体检:一般情况好,各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检查:背部可见似鳞片状青灰色文身图案及较多灰黄色、污褐色圆形、多角形丘疹,粟粒至豌豆大小,表面粗糙,角化明显,部分皮疹融合.
作者:刘义国 刊期: 2011年第08期
患者女,43岁.2010年3月15日因银屑病收住我科,人院时常规体检时发现腰部一小儿掌心大小柳叶状肤色和褐色相间的突出于皮肤表面的赘生物,经追问病史患者自诉,出生时腰部有一绿豆大小的褐色与肤色相间的胎记样皮疹,不痒、不痛,随着年龄的增长,皮疹略有增大,但至患者24岁后皮疹突然迅速增大,有时不慎碰到,可出现溃破、流血、疼痛,平时无特殊不适.精神、饮食及睡眠均可,大小便正常.体检:各系统检查未见异常,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皮肤科检查:躯干、四肢可见典型银屑病皮损,腰部可见一柳叶状约小儿掌心大小群集的肤色和褐色相间的丘疹、结节,融合成片,边界清楚,触之质软,表面无破溃及渗液(图1).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轻度角化过度,毛囊角栓,真皮浅层可见痣细胞巢,痣细胞巢之间有成熟脂肪组织异位(图2).诊断:伴发浅表脂肪瘤样痣的皮内痣.
作者:向芳;纪卫东;普雄明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 研究尖锐湿疣患者治疗后血清白介素24(IL-24)、干扰素γ(IFN-γ)和白介素4(IL-4)水平变化.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检测了42例尖锐湿疣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痊愈3个月后血清IL-24、IFN-γ和IL-4的水平,35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结果 尖锐湿疣患者治疗前血清IFN-γ明显低于正常人对照组,IL-4、IL-24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对照组;治疗痊愈3个月后三者同正常人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结论 尖锐湿疣患者体内细胞免疫功能受损,可能在尖锐湿疣发病中起一定作用.
作者:李春霞;李永喜;尉莉;毕健平;张建明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 监测西安地区淋球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及产青霉素酶(PPNG)和质粒介导的耐四环素菌株(TRNG),了解淋球菌耐药趋势.方法 2002-2009年从性病门诊确诊的淋病患者中分离647株淋球菌.采用琼脂稀释法检测菌株是否为TRNG及对抗生素低抑菌浓度(MIC),采用纸片酸度法测定菌株是否产β-内酰胺酶(PPNG).结果 647株淋球菌中,检出216株(33.4%)TRNG,PPNG为290株(44.8%).TRNG的阳性率保持在28.3%~49.2%,只有2005年阳性率是17.3%.PPNG阳性率由2002年的37.1%上升到2005年的64%,呈递增趋势,但2006-2009年又逐年下降,2009年下降到32.3%.大观霉素的耐药率为0~2.8%.环丙沙星的耐药率除2006年(51%)有所下降以外,其余均在80%以上,2005年达到100%.头孢曲松的耐药率除2003年发现4株耐药外,其余无耐药株出现,但敏感菌株逐渐减少,中敏菌株逐年递增.结论 淋球菌对大观霉素敏感性高,应做为治疗淋病的首选药物,头孢曲松治疗淋病应注意给足剂量,环丙沙星不能做为治疗淋病用药.
作者:冯莲凤;任昭;孙明德;郭旭昌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308 nm准分子激光治疗稳定期白癜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30例稳定期白癜风患者采用国产308 nm准分子激光治疗,每周照射2次,每月观察1次,连续观察3个月.结果 治疗后30例患者面颈、躯干、四肢皮损复色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5.0%、75.0%、66.7%,平均治疗次数分别为(10.22±1.60)次、(19.10±2.38)次、(37.74±3.06)次,三者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平均累积照射剂量面颈部、躯干部和四肢依次为(7.50±3.45)、(10.60±1.01)、(18.56±3.05)J/cm2.所有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国产308 nm准分子激光治疗白癜风有效而且安全.
作者:尹锐;邓军;杨希川;周村建;郝飞;林琳;肖艳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 研究沙眼衣原体热休克蛋白60(cHSP60)在小鼠宫颈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50只雌性C3H/HeN小鼠随机分成5组(每组10只),其中一组为空白对照组,其余4组分别设为cHSP60组、活体鼠肺炎衣原体(MoPn)组、灭活MoPn组及生长培养基组,该4组通过自制接种器通过阴道内分别接种cHSP60、MoPn、灭活MoPn及生长培养基,第5天时,取小鼠宫颈组织行病理检查,观察宫颈局部的组织学变化并评分.结果 cHSP60组10只小鼠中9只宫颈黏膜可见不同程度的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聚集及黏膜细胞坏死、脱落等炎症反应,与活体MoPn组病理特征相同.cHSP60组小鼠宫颈炎症发生率为90%,中性粒细胞计数为76.00(25.0~80.0),炎症评分为12.5(11.5~14.25),MoPn组分别为80%、25.00(8.75~32.5)和9.00(8.00~11.5),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灭活MoPn组分别为40%、0.00(0.00~15.50)和0.00(0.00~12.50),宫颈黏膜炎症反应较弱,炎症评分及炎症发生率均低于cHSP60组及MoPn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长培养基组仅2只小鼠出现黏膜浅层少量中性粒细胞游入.结论 cHSP60是沙眼衣原体宫颈炎发病的重要致病物质.
作者:蔡微;刘隽华;陈木开;李海翩;韩建德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 调查化妆品变应原种类,为化妆品过敏提供流行病学资料和临床依据.方法 对89例门诊疑诊化妆品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患者采用49种欧洲化妆品系列变应原及5种中国筛查系列化妆品变应原进行斑贴试验,按国际接触性皮炎研究组推荐标准判读结果.结果 89例患者中,61例对1种或1种以上化妆品变应原过敏,阳性反应率68.5%.其中阳性率较高的有香料33.7%,防腐剂30.3%,对苯二胺25.8%,阿莫醇10.1%.结论 香料、防腐剂、对苯二胺、阿莫醇等是化妆品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患者的主要致敏原.
作者:蔡永莲;刘润秋;施辛;张静;黎平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 分析指(趾)甲病的分布特点.方法 对2007年5月至2010年5月间来皮肤科门诊以指(趾)甲病变为主诉就诊的患者,分别进行常规皮肤科体检、病甲真菌镜检及培养或组织病理检查,确定诊断.统计分析甲病变种类.结果 列入分析的2776例甲病患者中,甲真菌病占据首位,共1257例占45.28%,其次为甲沟炎479例占17.26%,银屑病122例占4.39%.结论 本地区以甲病变为主诉的就诊患者中以感染性甲病所占比例高.
作者:聂振华;占志萍;孔祥君;范丽萍;李振化;李俊艳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广州地区头癣及其病原菌分布情况.方法 对1997年2月至2010年8月在本院皮肤科诊治的241例头癣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41例头癣患者中白癣179例占74.27%,脓癣34例占14.11%,黑点癣28例占11.62%,未发现黄癣.病原菌中犬小孢子菌182株占80.89%,紫色毛癣菌25株占11.11%,须毛癣菌10株占4.44%,断发毛癣菌3株占1.33%,红色毛癣菌2株占0.89%,石膏样小孢子菌2株占0.89%,疣状毛癣菌1株占0.44%.患者年龄段分层分析结果显示,主要感染人群为学龄前儿童占39.00%.结论 广州地区头癣中白癣所占比例高;犬小孢子菌为头癣患者的主要致病菌;主要感染人群为学龄前儿童.
作者:蔡文莹;鲁长明;胡永轩;鲁莎;席丽艳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疱疹样脓疱病(impetigo herpetiformis)是一种好发于妊娠期妇女的严重皮肤疾病,其特点为红斑基础上发生浅表、群集性无菌性脓疱,同时伴寒战、高热等症状.我们在1993-2010年期间收治7例,现将临床资料回顾分析如下.
作者:雷山川;吴音;胡平;阳娟;唐政 刊期: 2011年第08期
我院自2009年1-12月,采用银屑胶囊(新疆维阿堂制药有限公司)联合复方氨肽素片(辽宁丹东华盛生物制药有限公司)治疗寻常性银屑病,取得满意疗效,报道如下.一、临床资料1.纳入与排除标准:①纳入标准:确诊的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年龄15~60岁,近3个月来未使用其他药物治疗该病;②排除标准:妊娠,对拟使用的药物成分过敏者,有较严重的心、肝、肾疾病患者,合并有其他皮肤疾患对本研究结果的观察造成影响者.
作者:李月梅;冯育洁 刊期: 2011年第08期
普通肝素钠局部注射治疗睑黄瘤已应用多年,且有效[1-4].使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睑黄瘤很少报道.我们采用皮损内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睑黄瘤,并与以往液氮冷冻治疗作回顾性对照,对比其疗效、不良反应及复发情况.
作者:陈君娥;杨光河;程春林;郭碧霞;吴枝香 刊期: 2011年第08期
肉芽肿为一种以上皮细胞和多核巨细胞浸润为特点的慢性增殖性病变,可伴有多少不等的淋巴细胞、浆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肉芽肿形成是巨噬细胞系统和其他炎症细胞对抗原共同反应的结果,根据病因的不同可以分为感染性肉芽肿和非感染性肉芽肿.引起感染性肉芽肿的病原体很多,包括细菌、真菌、寄生虫、螺旋体等,其中较常见的是结核分枝杆菌.真菌性肉芽肿在感染性肉芽肿中占第二位.引起感染性肉芽肿的真菌种类繁多,包括申克孢子丝菌、着色真菌属、枝孢瓶霉属、外瓶霉属、链格孢属、佛隆那霉属、枝孢霉属、隐球菌,此外皮肤癣菌、念珠菌等也可引起肉芽肿.
作者:李彩霞;蔡晴;葛一平;刘维达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由于鼻翼沟的特殊曲线外形和鼻翼、鼻孔不可以向外牵拉的原因,鼻翼沟周围皮肤肿瘤切除后的创面缺损往往不能直接缝合,需要适合的局部皮瓣修复以达到理想的美容修复效果.2005年9月至2007年9月,我科共收治鼻翼沟弯唇颊部皮肤肿瘤21例.治疗方法为手术切除皮损,术后遗留皮肤缺损创面应用Burow楔形推进皮瓣进行一期修复,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张斌;张琪;刘积东;占城;王文松 刊期: 2011年第08期
随着生命科学和临床医学领域对真菌和真菌病的重视,国内外新的研究进展层出不穷.笔者参考近3年国内外有关医学真菌的会议汇编、期刊,特别是发表在本刊近3年第8期(真菌重点号)的文章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医学真菌学研究方向的申请和资助情况,对国内的研究进展和今后的趋势进行概述和分析.
作者:刘维达 刊期: 2011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