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皮肤科杂志

中华皮肤科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0412-4030
  • 国内刊号:32-1138/R
  • 影响因子:0.87
  • 创刊:1953
  • 周期:月刊
  • 发行:江苏
  • 语言:中文
  • 邮发:28-30
  • 全年订价:40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文摘, 国家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CA 化学文摘(美),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 2002年获第三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
  • 皮肤病与性病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08年1期文献
  • 特应性皮炎患者外周血表达不同细胞因子T细胞亚群的检测

    目的 探讨特应性皮炎患者外周血表达不同细胞因子T细胞群的频数及其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表达不同胞质内细胞因子(包括IL-4、IL-5、IFN-γ、TNF-α)的CD4+ T、CD8+ T、CLA+ T细胞亚群的频数.利用特应性皮炎皮损面积严重度指数积分法方法,获取特应性皮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积分,分析其与表达不同细胞因子的T细胞频数的相关性.结果 特应性皮炎患者外周血中,胞质内表达IL-4和IL-5的CD4+ T、CD8+ T、CLA+ T细胞频数均高于对照组,胞质内表达IFN-γ的CD4+ T、CLA+ T细胞频数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患者组与正常人对照组中,TNF-α在不同T细胞亚群中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疾病严重程度与IL-4+CD4+T细胞和IL-5+CLA+T细胞群的表达频数相关.结论 患者外周血T细胞存在免疫偏移,表达某些细胞因子的T细胞亚群水平可能作为检测疾病严重程度的指标.

    作者:张丽;林俊萍;赵丽萍;王雅坤;姜奕;陈洪铎;高兴华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大疱性类天疱疮与某些神经系统疾病间发病机制的研究

    目的 探讨大疱性类天疱疮(BP)与某些神经系统疾病(ND)之间可能存在的相关病理机制.方法 分别以正常人皮肤组织和正常小鼠脑组织蛋白提取物作为抗原,以BP合并ND患者(12例)血清作为一抗,通过免疫印迹方法明确患者血清中抗体是否与脑组织发生反应.同时以单纯BP患者(42例)、单纯ND患者(15例)、正常人(30例)及抗BPAg1多抗作为对照.结果 以正常人皮肤组织提取蛋白为底物,大部分BP合并ND组与单纯BP组患者可出现230 000、180 000或165 000抗原条带.BP合并ND组10例患者血清可识别脑组织中抗原条带(83%);单纯BP组患者中5例可识别脑组织中抗原条带(12%),单纯ND组患者中2例可识别脑组织中抗原条带(13%),正常人对照组无条带出现.3例合并脑出血的BP患者血清抗体可同时识别皮肤和脑组织中的BPAg1.结论 BP患者血清中识别脑组织抗原的抗体可能在BP与神经系统疾病合并发生的机制中起到一定作用.

    作者:李丽;王宝玺;左亚刚;姚勇;陈霞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副肿瘤性天疱疮自身抗原表位研究

    目的 探讨副肿瘤性天疱疮的自身抗原表位.方法 运用重组融合蛋白免疫印迹实验、合成短肽酶联免疫吸附实验、竞争性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和斑点免疫印迹实验对副肿瘤性天疱疮的主要自身抗原-斑蛋白家族分子进行研究.结果 斑蛋白家族中周斑蛋白和包斑蛋白的L亚区是副肿瘤性天疱疮患者血清识别的主要抗原,其中包斑蛋白L亚区第1738~1757位氨基酸序列中存在着特异性抗原表位,可被多数副肿瘤性天疱疮血清识别.结论 包斑蛋白L亚区中存在着副肿瘤性天疱疮的特异性抗原表位.

    作者:张秉新;郑瑞;王京;卜定方;朱学骏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咪喹莫特诱导C3H/HeJ小鼠脱毛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

    目的 利用咪喹莫特对C3H/HeJ小鼠建立一种脱毛动物模型,为人类的脱毛实验研究提供平台.方法 58只C3H/HeJ小鼠随机分成7组.实验1~5组分别给予不同部位和时间间隔的咪喹莫特乳膏外用,对照1组给予空白赋形剂外用,对照2组不予任何处理.一定时间后观察各组脱毛的诱导情况.并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毛囊周围CD4+ T、CD8+ T细胞的聚集和原位杂交法检测毛周细胞IFN-γmRNA的转录情况.结果 实验1组(项部外用每周3次)和2组(项部外用每周2次)脱毛诱导的总有效率为100%,实验3组(项部外用每周1次)40%,实验4组(背部外用每周3次)67%,实验5组(腹部外用每周3次)50%.实验1、2组与其他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脱毛生成后的稳定期内毛囊周围有较多的CD4+ T、CD8+ T细胞浸润和IFN-γmRNA高表达现象(P<0.05).结论 咪喹莫特外用能诱导C3H/HeJ小鼠发生脱毛,并在临床经过和组织学特征等方面与人脱毛具有较强相似性.

    作者:赵恒光;李惠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雌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与SLE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雌激素受体与SLE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82例SLE患者和正常人的雌激素受体多态性.结果 雌激素受体基因各基因型在正常人男性与正常人女性中的分布频率均较为接近,男、女性均以ppxx型、PpXx型为常见;在男女性SLE患者中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性患者中PpXx型的出现频率显著高于女性患者及正常人男性.女性患者中ER基因各型出现频率与正常人女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男性患者PpXx基因型的携带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男性对照,提示该基因型与男性SLE患者的易感性相关.

    作者:陈宏;樊仪;门剑龙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斑驳病一家系c-kit基因突变检测及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皮损观察

    目的 报告一例斑驳病家系,运用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对先证者进行实时在体组织学检查和诊断,并检测该家系患者c-kit基因突变位点.方法 应用Vivascope 1500TM皮肤在体共聚焦成像系统对患者皮损进行扫描成像和诊断.采集患者及表型正常者静脉血,提取其外周血白细胞DNA,PCR扩增c-kit基因编码区21对外显子,DNA直接测序,确定点突变的位点.结果 患者白斑处共聚焦激光扫描成像结果显示基底层几乎无黑素细胞分布,白斑与色素斑交杂区扫描显示基底层及真皮乳头周围黑素细胞呈灶性或区域性聚集.家系中患者c-kit基因均于17号外显子的2362位碱基发生T>C突变,密码子TGT突变为CGT,导致高度保守区的Cys 788 Arg(C788R)错义突变.表型正常者及100例正常人对照未见此突变.结论 皮肤在体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具有实时、无创的特点,在斑驳病等色素缺失性疾病中可作为传统组织病理之外可供选择的新型诊断手段.Cys 788 Arg突变可能为此家系斑驳病的主要原因.

    作者:李颖;XIANG Lei-hong;项蕾红;牛振民;刘华绪;任秋实;张正华;黄薇;郑志忠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红斑狼疮患者小红斑量测定及其与病情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红斑狼疮患者的光生物学反应,了解红斑狼疮光敏感性与其病情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日光紫外线模拟器对41例红斑狼疮患者进行UVA小红斑量(UVA-MED)及UVB小红斑量(UVB-MED)测定,同时评估测定结果与光敏感病史、临床病情及血清学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41例红斑狼疮患者中,19例(46.34%)UVA-MED和/或UVB-MED降低.其中11例仅UVA-MED降低、5例仅UVB-MED降低,3例UVA-MED及UVB-MED同时降低.19例红斑狼疮患者接受2~4 MED的UVA或UVB照射后产生的红斑持续2周及以上仍未消退.光敏试验阳性组及阴性组抗Ro/SSA抗体的发生率分别为52.63%及9.09%(P=0.001),但光敏试验结果与光敏感病史、临床病情及其他血清学检查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UVA及UVB可能同时参与红斑狼疮皮损的发生.MED的测定有助于红斑狼疮光敏感的判定.抗Ro/SSA抗体与红斑狼疮光敏感密切相关.

    作者:陈昆;顾恒;鞠梅;常宝珠;郑家润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斑秃患者外周血CD4+CD25+Foxp 3调节性T细胞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测定

    目的 研究斑秃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数量及CD4+,CD8+ T淋巴细胞亚群数量与斑秃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对斑秃进行病情分组,以流式细胞仪检测17例重度、15例局限型斑秃患者和25例正常人对照者外周血中有功能活性的CD4+CD25+调节性T细胞(即CD4+CD25+Foxp 3 T细胞)在CD4+T淋巴细胞中的比率,CD4+和CD8+占T淋巴细胞的比率.结果 重度斑秃患者外周血中有功能活性的CD4+CD25+Foxp 3 T细胞占CD4+ T细胞比率为0.54%±0.31%,显著低于正常人对照组(3.21%±0.76%)及局限型斑秃患者(2.71%±0.37%,P<0.001);与正常人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斑秃患者的CD4+占T淋巴细胞的比率为32.61%±3.48%,显著低于正常人对照组(43.0%±3.63%,P<0.001),而CD8+占T淋巴细胞的比率为40.96%±8.54%,显著高于正常人对照组(25.23%±2.14%,P<0.001).局限型斑秃患者的此两项指标分别为41.25%±4.27%和26.6%±2.28%,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斑秃患者的CD8+占T淋巴细胞的比率与CD4+CD25+Foxp 3调节性T细胞占CD4+ T细胞的比率有负相关关系(r=-0.94,P<0.001).结论 重度斑秃可能与外周血中CD4+CD25+ T细胞数量的减少和功能活性的降低有关.

    作者:陈小敏;杨秀丽;史维平;秦小卫;郝树媛;陈丽芳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自体颗粒脂肪移植术17例临床分析

    目的 观察自体颗粒脂肪移植在局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或凹陷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对17例不同部位、不同原因所造成的皮肤软组织缺损或凹陷,采用自体颗粒脂肪移植,分1~5次注射,每次注射2~130 mL,两次间隔3~4个月.每次注射过度矫正30%,随访6~12个月观察疗效.结果 采用颗粒脂肪移植治疗面部、乳房、肢体皮下软组织的缺乏或继发性萎缩,术后颗粒脂肪虽有一定的吸收,但经多次注射治疗,结果医患双方均感满意.结论 自体颗粒脂肪移植手术后,无排异反应,是一种治疗皮肤软组织缺损或凹陷的有效手段.

    作者:赵亮;方方;吴信峰;王强;王焱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HAX-1在SLE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亚细胞定位

    目的 检测活动期SLE患者PBMC中抗凋亡基因HAX-1的表达水平,并进行亚细胞定位分析.方法 分别采用半定量PCR以及Western印迹试验从mRNA和蛋白水平上检测活动期SLE患者及正常人对照组PBMC中HAX-1的表达,并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HAX-1在SLE患者PBMC中的亚细胞定位.结果 活动期SLE患者PBMC中HAX-1在mRNA水平以及蛋白水平的表达均明显高于健康正常人(P值分别=0.000、0.007),且其相对表达水平与SLEDAI之间呈线性正相关;HAx-1在SLE患者PBMC中主要分布于线粒体内及内质网.结论 HAX-1可能通过抗凋亡机制抑制SLE患者体内淋巴细胞凋亡而导致其过度活化,从而参与SLE疾病发生发展过程.

    作者:翟志芳;郝飞;钟白玉;夏汝山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维持性血液透析终末期肾病患者皮肤病变调查分析

    目的 调查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的终末期肾脏病患者皮肤病变的发病情况和病变特点,探讨其危险因素.方法 对181例MHD的终末期肾病患者进行皮肤体检;收集其临床和生化资料,分析皮肤病变的患病率,病变类型及其危险因素.结果 ①181例患者中161例(88.95%)存在不同种类的皮肤病变,其中38例(23.60%)存在1种皮肤病变,52例(32.30%)有2种,40例(24.84%)有3种、26例(16.15%)有4种、5例(3.11%)有5种.②常见是皮肤干燥(128/181,77.72%),其次是瘙痒(101/181,55.80%)、脱屑(73/181,40.33%)和色素沉着(70/181,38.67%).其他有皮肤苍白(6/181,3.31%)、瘀斑(4/1 81,2.21%)、指(趾)干性坏疽(3/181,1.66%)、足部溃疡(2/181,1.10%)、甲纵裂(1/181,0.55%).③皮肤病变组患者的透析龄、超滤量、血磷、钙磷乘积、甲状旁腺激素、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乙肝、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率明显高于无皮肤病变组;而血红蛋白、血清尿素清除指数(Kt/V)明显低于无皮肤病变组.④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透析龄、KT/V、血钙磷乘积、血甲状旁腺激素、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是MHD患者发生皮肤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MHD的终末期肾病患者皮肤病变的患病率高,以皮肤干燥症和皮肤瘙痒常见.透析龄、KT/V、血钙磷乘积、血甲状旁腺激素、Hs-CRP和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是MHD终末期肾病患者发生皮肤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王世相;李寒;何焱玲;张桂芝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SLE患者血清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与SLE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60例SLE新发病例和60例正常人对照,用ELISA法将其分为ANCA阳性和阴性组,调查表收集所有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 60例SLE新发病例中ANCA阳性率为33.3%,对照组中ANCA阳性率为3.3%,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SLE活动组ANCA阳性率(84.62%)显著高于非活动组(19.15%,P<0.01).ANCA阳性组中神经系统紊乱、心肌炎、肾损害、浆膜炎、抗dsDNA抗体阳性、抗Sm抗体阳性、γ-球蛋白升高、补体下降以及血清IgG升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阴性组(P<0.05).ANCA阳性组中,SLE疾病活动指数评分(SLE-DAI)(24.40±10.16)及ESR(84.45±29.03)显著高于阴性组的SLE-DAI(11.30±6.07)及ESR(47.07±26.31)(P<0.05).狼疮性肾炎(LN)组ANCA阳性率(46.7%)显著高于非狼疮性肾炎(非LN)的SLE组(21.9%,P<0.05).结论 ANCA可作为评价SLE疾病活动及鉴别LN与非LN的一个参考指标.

    作者:方雪晖;苏虹;叶冬青;赵科伕;潘海峰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播散性阿萨希毛孢子菌病一例

    目的 报道1例阿萨希毛孢子菌血症播散性消化系统及皮肤感染,探讨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分析2年多的病史及其就诊的多家医院诊治资料.反复取多个部位溃疡坏死组织分别做组织病理检查,真菌学检查,取血、尿、粪行真菌培养,并作体外药物敏感试验,将培养菌落作rDNA ITS序列测定.作腹部B超、肝胆核磁共振及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等检查.及时联合应用足量的抗真菌药物系统治疗和局部治疗.结果 病理检查发现坏死组织内大量成团孢子、少许菌丝、关节孢子及芽生孢子.坏死组织压片镜下发现大量菌丝、桶状关节孢子、芽生孢子.血液和多处溃疡组织培养均为阿萨希毛孢子菌生长.测序结果为阿萨希毛孢子菌.溃疡坏死组织及十二指肠乳头部炎性肉芽组织内均有菌丝、关节孢子.影像学检查及肝胆核磁共振及逆行胰胆管造影检查发现肝内外胆管炎、慢性胰腺炎、十二指肠乳头炎.确诊为阿萨希毛孢子菌血症--播散性毛孢子菌病.予两性霉素B和氟康唑联合治疗,后改为伊曲康唑治疗取得理想疗效.结论 在诊断复杂的疑难病例时,特别是在按结核、结节病等久治无效反而加重时,应及时考虑深部真菌病.抗真菌药物应早期足量,随病情好转后渐渐减量,直至各部位炎症痊愈时才停药.

    作者:郑岳臣;陶娟;冯爱平;曾敬思;毛叶红;朱里;陈靖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新生儿红斑狼疮三例

    例1 女,3天.因气促1天入院.体检:体温35.8 ℃,心率48次,呼吸80次,反应差.肝肋下3.5 cm,质硬,脾肋下1 cm,质中.皮肤科情况:面色灰,三凹征阳性.

    作者:孙伟;吴苔;汪洁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颈部按Blaschko线分布的慢性皮肤型红斑狼疮一例

    患者男,38岁.因左下颌部渐发的线状斑块,轻度瘙痒2年来我院就诊.患者2年前于左下颌下部出现一甲盖大小的红斑,轻度瘙痒,2个月后可为暗红或褐色,中央出现不规则的色素减退,但一直未能完全消退,并逐渐向耳下及沿下颌下缘扩展呈不规则条片状.

    作者:姜一化;陈柳青;段逸群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疱疹样皮炎一例

    患者女,28岁,因颈胸背部剧烈瘙痒伴水疱半年来我科就诊.患者于就诊半年前感皮肤瘙痒,并出现绿豆大小的丘疹和红斑,随之在红斑上或正常皮肤上出现水疱,不易抓破,抓破后创面能很快愈合.

    作者:陈柳青;陈红英;姜一化;王玮蓁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线状IgA大疱性皮病一例

    患者女,38岁,面部蝶形红斑、关节痛5年,四肢、躯干及口腔黏膜红斑水疱,伴瘙痒1个月.5年前面部蝶形红斑、光过敏、关节痛,蛋白尿、ANA及ds-DNA阳性,于外院诊断为SLE,应用泼尼松治疗,起始剂量60 mg/d,2年前减量至20 mg/d,维持至今,病情平稳.

    作者:管秀好;林俊萍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表现为坏疽性脓皮病的原发性抗磷脂综合征猝死一例

    患者男,23岁,因面部发疹伴发热3个月,左小腿发疹1个月伴剧痛于2005年8月2日入院.患者于3个月前无诱因面部出现丘疹、水疱伴有发热,于外院拟Kaposi水痘样疹、血管炎收治,予甲泼尼龙、静脉丙种球蛋白(剂量不详)治疗后好转.

    作者:张彤;王向东;施若非;郑捷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反应性穿通性胶原病一例

    患者男,35岁,因四肢发生瘙痒性丘疹4个月就诊.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于四肢出现散在分布的淡红色、粟粒大丘疹,伴有明显瘙痒,皮损逐渐扩大、增多,形成绿豆至黄豆大丘疹,经一个月后部分皮疹消退,但陆续有新发皮疹出现.

    作者:李永喜;曲才杰;李春霞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匍行性血管瘤一例

    患者女,17岁.因躯干左侧暗红色斑1年半,于2007年4月就诊.1年半前患者无明显诱因于左侧肋间神经区出现红斑,密集或散在,呈带状分布,无自觉症状.

    作者:董建光;孙彩虹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无色素痣的病理和超微结构观察

    无色素痣是一种较为少见的皮肤色素疾病,临床通常表现为先天性的色素减退斑,其相对位置和分布持续终生不变.

    作者:黄博;李永伟;王平;沈宏;郑俊惠;许爱娥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血管角皮瘤78例临床分析

    血管角皮瘤是一种以真皮乳头微血管扩张、继发表皮棘层肥厚、角化过度为特征的病变.现将我科25年间经病理确诊的78例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姚贵申;王世君;刘保国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225例特应性皮炎患儿血清中食物特异性IgE抗体检测及其意义

    特应性皮炎的发病机制至今不是很清楚.本研究旨在通过检测患儿血清中食物特异性IgE(sIgE)抗体,明确北京及周边地区儿童特应性皮炎相关的食物变应原,探讨食物过敏与儿童特应性皮炎的相关性.

    作者:邢嬛;熊珍谊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系统性硬化病患者血清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及抗血管内皮细胞抗体检测

    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tineutrophil eytoplasmic antibodies,ANCA)及抗血管内皮细胞抗体(antineutrophil cells auto-antibodies,AECA)可能参与血管炎的发病[1].

    作者:蒋建华;普雄明;刘玉琴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儿童过敏性紫癜血清IgA1和皮肤小血管IgA1的沉积及意义

    过敏性紫癜发病过程与免疫和炎症反应密切相关,但确切的发病机制仍不清楚.本病常累及皮肤、关节、消化道和肾脏,国际血管炎命名委员会曾定义过敏性紫癜是以IgA沉积为主的小血管炎[1],但一些研究结果显示,血清IgA水平与病情轻重无明显关联.

    作者:张琴;鹿玲;林达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他克莫司软膏联合窄谱UVB治疗白癜风的临床研究

    目前对白癜风的治疗方法虽然有多种,但有各种局限性,而且疗效不确定,疗程长.他克莫司软膏是一种新型外用免疫抑制剂,有资料表明,其治疗白癜风的效果较好.

    作者:方芳;曾义斌;王红枫;权哲;伊和姿;严如珍;翁孟武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窄波UVB治疗儿童白癜风的疗效观察

    我院于2005年6月引进窄波UVB光疗仪,对132例儿童白癜风进行临床观察,现报道如下.一、临床资料132例白癜风均为本院就诊患儿,男65例,女67例;年龄5~14岁,平均9.5岁.

    作者:查永生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单克隆抗体治疗相关皮肤病的进展

    利用单克隆抗体靶向病变组织或细胞上表面抗原已成为理想的靶向治疗方法.这种新方法受到大家的广泛关注,在皮肤病领域中也有着广阔的前景.

    作者:梁俊琴;普雄明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慢性荨麻疹的治疗进展

    慢性荨麻疹(CU)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其中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发病率约为0.1%~3%[1].其主要的特征为复发性并短时存在的瘙痒性风团,时间超过6周,病程迁延,经常持续数年甚至数十年不愈.

    作者:姚煦;林麟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皮肤表面纹理分级是评估皮肤光老化的有效指标

    皮肤表面硅胶印模常被用于测定光老化的程度.迄今,应用皮肤表面纹理评估光老化这一方法还没有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过验证.

    作者:尚淑贤;甄雅贤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白癜风患者焦虑、抑郁情绪与皮损的相关性

    我们对297例确诊的白癜风患者进行焦虑、抑郁测定,分析其与皮损分期、分型,皮损数量、面积间关系,并对白癜风患者ZUNG焦虑自评与Hamilton焦虑他评量表(HAMA)及ZUNG抑郁自评与Hamilton抑郁他评量表(HAMD)结果的一致性进行分析.

    作者:路永红;苏晓杰;向丹黎;树瑜;吴波;龙莉;陈前明;李煊;周谦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办出特色走向世界

    新年的钟声再次响起,它象鼓点声声催人奋进,又给人无限遐想与希望.感谢读者、作者及审稿专家对本刊的厚爱与支持,期待你们一如既往地关注,更欢迎新朋友的加入.

    作者:吴晓初;颜艳;严桂兰;尚淑贤;蒋黎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沉痛悼念朱仲刚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皮肤性病学教授,国家人事部、瑞金医院终身教授,瑞金医院皮肤病学科创始人、主任医师、宗教联谊会会长,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上海市第五、六、七届政协委员、上海市天主教爱国会副主任、上海市天主教知识分子联谊会首任会长,著名医学家朱仲刚教授于2007年10月14日上午8时15分不幸在瑞金医院逝世,享年94岁.

    作者:郑捷 刊期: 2008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