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建立不同血清型沙眼衣原体小鼠生殖道感染模型,为研究型别与毒力的关系奠定基础.方法 将6周龄BALB/c雌性小鼠分为4组,实验组经孕酮处理后接种4.0× 107沙眼衣原体,孕酮对照组接种McCoy细胞培养液,无孕酮对照组直接接种4.0×107沙眼衣原体,以及单纯小鼠的空白对照.分别于接种后4d起观察小鼠外阴变化,阴道分泌物细胞培养、直接免疫荧光法和实时荧光PCR检测沙眼衣原体.结果 实验组接种沙眼衣原体E、F、J和K型,4d后小鼠生殖道表现出轻微的感染迹象,7d后阴道分泌物培养、免疫荧光和PCR检测均检出沙眼衣原体,而对照组为阴性.感染持续时间以K型长(21 d,1/11只阳性),其次为J型(17 d,1/11只阳性)、F型(14 d,5/11只阳性)和E型(14d,2/11只阳性).结论 适龄小鼠经孕酮处理后,接种一定量的沙眼衣原体,可建立不同血清型沙眼衣原体感染模型.
作者:杨斌;周细玉;郑和平;薛耀华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上海男男性接触者肛周及肛管内尖锐湿疣患者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基因分型情况及不同基因型别与临床复发的关系.方法 导流杂交基因芯片技术对57例MSM尖锐湿疣患者肛周及肛管内皮损进行HPV基因分型研究,并随访高危型组,低危型组经CO2激光治疗后尖锐湿疣的复发率.结果 57例MSM尖锐湿疣患者肛周及肛管内皮损检测出56例HPV阳性,占98.2%,共检出11种HPV基因亚型,以HPV11(42例,占75%)和HPV6(30例,占53.6%)为主,检出病例数从高到低依次为HPV11> HPV6> HPV16> HPV18> HPV33、59、cp8304> HPV31、35.56例HPV阳性患者中低危型感染36例,占64.3%,均为HPV11和(或)HPV6;高危型感染20例,占35.7%,其中17例为低危型与高危型混合感染,占高危型感染的85%.56例患者经CO2激光治疗后随访6个月,高危型组复发率为95%,低危型组复发率为66.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上海男男性接触者尖锐湿疣HPV基因型主要以低危型HPV11、6为主,高危型感染大多合并低危型感染,高危型组复发率明显高于低危型组.
作者:李兰英;牛忆军;宁镇;金乃洁;庄鸣华;郑煌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0.1%他克莫司软膏联合抗焦虑抑郁药帕罗西汀治疗伴失眠的神经性皮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74例伴失眠的神经性皮炎患者,按就诊前后顺序以单双数法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两组共同给予0.1%他克莫司软膏外用,其中联合组同时给予口服帕罗西汀10 mg/d共8周治疗,于治疗8周后分别评估两组患者神经性皮炎主要症状、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问卷评分.后共67例患者完成观察.结果 联合组与对照组痊愈率分别为54.3%(19/35)、53.1%(17/32),总有效率分别为82.9%(29/35)、81.3%(26/35),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与对照组痊愈后随访3个月的复发率分别为15.8%(3/19)、47.1%(9/17).联合组痊愈后的复发率明显降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分治疗8周后联合组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0.1%他克莫司软膏可以安全用于神经性皮炎.抗焦虑治疗可降低伴失眠的神经性皮炎的复发率,同时提高患者睡眠质量.
作者:鲍迎秋;苏闻;傅裕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9城市男男性接触者(MSM)安全套使用情况及与性传播感染(STI)患病率的关系.方法 调查的对象是与哈尔滨、沈阳、西安、郑州、南京、上海、武汉、成都、重庆9城市MSM组织建立信任关系的MSM及其熟识的MSM,主要来自以上城市经常在酒吧消费的MSM.调查采用定向抽样(“滚雪球”)法同步开展横断面调查和采取血液样本,以匿名自填问卷方式对9个城市2250例MSM进行调查,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资料处理与统计.结果 STI患者和非STI者在使用安全套是否可以预防STI的认知差异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性交时用安全套者STI患病率(17.2%)低于未用者(24.5%),两组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近6个月肛交时每次都用安全套者STI患病率(14.2%)显著低于非每次用或从不用者(19.3%),两组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认为用安全套会让对方认为自己有STI者的患病率(34.0%)高于认为与对方是专一关系者(16.6%)、认为用安全套不利于双方亲密关系者(16.1%)和没必要使用者(11.5%),其患病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0.01).结论 安全套对STI/滋病传播有确切防护作用,坚持每次使用安全套者STI患病率较低,怕对方认为自己有STI而不用安全套者有更高的STI患病率.
作者:李辉;王茜茜;李秀芳;张北川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热处理与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联合作用对正常人黑素细胞活性的影响.方法 分别以20、30、50、70、90、120、180 mJ/cm2 NB-UVB辐射体外培养的正常人黑素细胞,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比色法(MTT)检测细胞增殖活性并选择佳照射剂量;以42℃,1h为热处理干预剂量,将黑素细胞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UVB组、加热组、UVB+加热组,连续干预3d,以左旋多巴为底物测定酪氨酸酶活性,NaOH法测定黑素含量,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变化.结果 NB-UVB照射呈剂量依赖性减少黑素细胞存活率,选择50 mJ/cm2作为佳照射剂量;黑素细胞经不同干预后,UVB组、UVB+加热组的酪氨酸酶活性分别为0.244±0.018、0.310±0.015,较对照组(0.235±0.018)分别增长3.8%和31.9%(P<0.05),两组黑素含量分别为0.201±0.016、0.286±0.019,较对照组(0.171±0.016)分别增长17.5%和67.3%(P< 0.05);UVB组和UVB+加热组处于G1期的黑素细胞较对照组分别减少23.94%和33.51%(P< 0.05),S期细胞分别增加15.35%(P< 0.05)和17.76%(P>0.05),G2期分别增加11.93%(P< 0.05)和16.08%(P> 0.05).结论 热处理与NB-UVB可以协同增加黑素细胞的酪氨酸酶活性,促进黑素合成及细胞的增殖分化.
作者:宋文婷;赵广;牛建荣;孟如松;张悦;邵丽芳;成玉;闫文厅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检测临床标本中沙眼衣原体噬菌体Vp1基因及血清Vp1抗体.方法 收集天津性传播疾病研究所就诊患者的分泌物拭子和血清;用PCR法筛查分泌物标本中的Vp1基因;以Vp1蛋白作为抗原通过ELISA法及Western印迹法检测血清中针对Vp1抗体的存在;对PCR法结果阳性的分泌物进行细胞培养,然后免疫荧光法进行检测Vp1.结果 共筛查出36例拭子的PCR扩增产物在目的片段位置出现明显条带,及23例Vp1抗体阳性的血清.通过细胞培养及免疫荧光法,利用制备的单抗检测沙眼衣原体临床标本,尚未发现阳性标本.结论 从临床拭子及血清中成功筛查出沙眼衣原体噬菌体Vp1基因和Vp1抗体.
作者:李玲杰;刘原君;姚卫锋;侯淑萍;尤聪;田敬群;冯斌;刘全忠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小鼠白介素2重组质粒对沙眼衣原体E型DNA疫苗细胞免疫效果的影响.方法 以BALB/c小鼠为实验动物,采用肌内接种免疫的方式,将小鼠分为接种空质粒的阴性对照组、DNA疫苗免疫组、DNA疫苗联合小鼠白介素2重组质粒免疫组和接种灭活沙眼衣原体E型原体的阳性对照组,观察小鼠后足垫局部的肿胀情况、脾淋巴细胞增殖试验、血清IL-4和IFN-γ水平和同型沙眼衣原体生殖道攻击后局部的衣原体培养情况.结果 4组实验动物的脾淋巴细胞增殖指数分别为1.37±0.21、2.52±0.30、3.64±0.41、3.77±0.34,联合免疫组和阳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另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组的血清IL-4分别为(25.37±18.93)、(24.75±8.49)、(21.74±6.43)、(38.49±12.24)pg/ml,灭活原体组高于其他各组;4个组的血清IFN-y分别为(310.8±160.7) pg/ml、(601.3±357.9) pg/ml、(1923.3±518.1) pg/ml、(2712.5±887.2)pg/m1,联合免疫组和阳性对照组相当,与另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沙眼衣原体E型原体攻击后,空质粒组小鼠生殖道局部能够培养出衣原体;另3个组衣原体培养阴性.结论 白介素2基因佐剂能够增强沙眼衣原体E型DNA疫苗的细胞免疫效应,且以Th1型反应为主.
作者:齐蔓莉;王敬;刘原君;刘全忠;陈锦英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鲍恩样丘疹病(BP)皮损中人乳头瘤病毒( HPV)感染与细胞周期相关因子细胞周期蛋白D1 (Cyclin D1)、细胞周期蛋白E(Cyclin E)及其依赖性蛋白激酶抑制蛋白p27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基因芯片法检测BP皮损组织中人乳头瘤病毒感染(HPV)类型,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4例BP皮损组织及10例正常包皮环切组织中细胞周期调控蛋白Cyclin D1、Cyclin E及p27的表达水平.结果 44例BP中HPV感染率为100%,高危型感染38例,占86.36%,其中含HPV16感染者30例,占68.18%,单一HPV16感染者16例,合并其他高低危混合感染者14例,其他高危型感染为8例,低危感染6例,主要为HPV6型感染.在BP组织中,HPV高危组(u=53.00,P<0.05)、高低危混合组(u=12.00,P< 0.01),低危组(u=5.00,P<0.01)中Cyclin D1表达较正常组显著增高,高低危混合组(u=44.00,P< 0.01)、低危组(u=22.50,P<0.05 )Cyclin D1表达较高危组显著增高;Cyclin E在HPV高危组(u=0.00,P< 0.01),高低危混合组(u=4.00,P< 0.01),低危组(u=1.50,P<0.01)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组织,高危组显著高于低危组(u=11.00,P<0.01 );p27的表达在HPV高低危感染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27在年龄>50岁组较20 - 30岁组(u=47.00,P< 0.05)、31-50岁组(u=55.50,P< 0.05)显著增高.Cyclin E的表达在年龄> 50岁组较20~30岁组(u=45.50,P<0.05)显著增高.还发现,女性患者Cyclin E的表达明显高于男性患者(u=137.50,P< 0.05).结论 不同HPV感染类型中,细胞周期调控蛋白Cyclin D1、Cyclin E及p27的表达存在差异.
作者:周来来;陈陆俊;徐春兴;赵伟;田波;康定华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对一个中国汉族残毁性掌跖角化病家系进行GJB2基因突变检测,以明确其致病基因.方法 收集该家系5例患者、4例正常人和100例非该家系成员外周血和家系患者临床资料.提取基因组DNA,PCR扩增包括GJB2基因整个编码序列在内的1015 bp,扩增产物纯化后应用ABI PRISM3730XL自动测序仪直接双向测序,Sequencher 4.10.1Demo软件与基因组序列进行比对分析,查找有无突变基因.结果 该家系所有患者GJB2基因均存在一个杂合错义突变196G→C,导致第一细胞外区域(El)第66位天冬氨酸被组氨酸替代(即D66H),而家系中4例正常人和100例非家系成员正常人对照的DNA测序结果均未发现此突变.结论 GJB2基因中D66H错义突变是中国汉族人群中残毁性掌跖角化伴耳聋的致病原因之一.
作者:王占想;陈楠;宋亚丽;王震英;郭小璇;张莉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热处理、中波紫外线(UVB)辐射及两者联合作用下,体外培养的人表皮黑素细胞热休克蛋白72(heat shock protein 72,HSP72)的变化.方法 热处理(42℃,1 h/d,连续3d)、UVB辐射(50 mJ/cm2,连续3d)及两者联合(首先42℃,加热1h,然后50 m J/cm2 UVB照射,连续3d)处理正常人表皮(包皮)黑素细胞2h、6h后收集细胞,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和Western印迹技术分别检测不同组别间HSP72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的差异.结果 热处理组(6.584±0.871)及联合作用组(7.269±0.454)与对照组(0.975±0.089)相比,mRNA表达水平明显增加(P< 0.001);UVB辐射组(0.832±0.084)与对照组相比,mRNA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热处理组(2.022±0.058)及联合作用组(2.080±0.045 )HSP7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0.532±0.033,P< 0.001 );UVB组(0.546±0.021)与对照组相比,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析因设计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热处理与UVB辐射对HSP72 mRNA和蛋白表达均无交互作用(F=2.106,1.399,P< 0.05).结论 热处理引起HSP72表达显著增多,可能与热处理引起黑素细胞功能增强及UVB辐射后的损伤保护作用有关.
作者:邵丽芳;赵广;牛建荣;孟如松;宋文婷;张悦;成玉;闫文厅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免疫组化法(IHC)对二期梅毒皮损中梅毒螺旋体(TP)的定性和定位诊断的价值.方法 采用特异性兔抗人TP多克隆抗体标记的IHC和W-S镀银染色法分别检测25例二期梅毒皮损及对照组15例非TP感染性皮损中的TP.结果 IHC和W-S法检测二期梅毒皮损中TP的阳性率分别是80.00%和44.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isher's Exact Test,P=0.046).IHC检测阳性的20例均可在表皮内查见TP,11例可在真皮中查到TP.TP数量与皮损类型有关,扁平湿疣>丘疹>斑丘疹>斑疹(x2=15.694,P=0.011).对照组皮损中均未检出TP.结论 IHC对二期梅毒皮损中TP的检测优于传统W-S镀银染色法,对二期梅毒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其对TP的准确定位还有助于梅毒皮损形成的研究.
作者:刘静穆;王琳;张又;张谊芝 刊期: 2012年第05期
患者女,36岁,维吾尔族.入院前3个月发现双小腿有蚕豆大小的红色结节,触之疼痛,后皮损逐渐蔓延至双大腿,当地医院治疗后皮损消退(用药不详),之后仍有新发皮疹,且累及四肢和臀部,疼痛明显,曾给予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疗效不明显.入院前10天双侧踝、膝、腕和肘关节出现肿胀,伴有发热.否认有口腔溃疡、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不适.
作者:向芳;王鹏;冯艳燕 刊期: 2012年第05期
患者男,58岁,已婚.因全身皮肤干燥伴瘙痒加重9个月于2011年5月25日入院.患者诉十余年前眉毛处皮肤出现红斑,并逐渐散发至头皮,红斑表面有白屑,瘙痒.2年后皮疹扩展至四肢,以肘、膝屈侧居多.一直未至正规医院就诊治疗.2010年9月,患者全身皮肤暗红,干燥脱屑,且瘙痒剧烈,遂于某诊所购买自制药水外用,瘙痒可缓解,但皮疹无好转.
作者:吴文静;徐春兴;康定华 刊期: 2012年第05期
患儿男,2月龄.因颜面、四肢浮肿2周于2011年8月22日入院.患儿系第1胎第1产,母乳喂养.出生时可见双手掌、双足趾浸润性红斑、脱屑.否认家族遗传史,患儿母亲否认既往皮疹病史.入院体检:体温37.4℃,脉搏120次,呼吸38次,体质量5 kg,神清,精神差,面色欠红润,无黄染,咽充血,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颜面、双下肢轻度水肿.
作者:张英;万屏;张道军 刊期: 2012年第05期
患儿女,出生16h.因双足水疱、脓疱伴反应差16h转入我院.系第1胎第1产,孕35周顺产.出生时Apgar评分6分,经清理呼吸道、肌内注射纳洛酮0.1 mg、维生素K1 2 mg、止血敏50 mg等处理后,10 min Apgar评分8分.转入我院时患儿反应差,哭声低微.
作者:李伟;雷山川 刊期: 2012年第05期
例1女,67岁.因双手、足背皮肤红肿、破溃1个月于2011年6月13日来我院皮肤科门诊.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双手背、足背皮肤红肿、灼痛,渐变成紫褐水疱,溃破渗液,当地医院用抗生素等治疗未愈.体检:贫血貌,精神萎靡,回答问题清楚,二便正常,各系统检查无异常.
作者:赵建林 刊期: 2012年第05期
患者男,49岁,未婚,因持续性声嘶5个月入我院耳鼻喉科.患者入院(2005年10月)前5个月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声嘶.声嘶呈持续性,渐加重,但吞咽顺利,无呛咳,无咳嗽、咳血丝痰,无心悸、气促,无呼吸困难.于2005年10月5日在耳鼻喉科门诊行纤维喉镜检查,发现右侧声带肿物,以喉鳞状细胞癌?收住耳鼻喉科.
作者:陈艺宏;陈贵香;许秀宽;赖秋旋 刊期: 2012年第05期
患者男,25岁,因双手增粗肥厚5年,前额皮肤增厚折叠、皮肤白斑、肢体肿胀3年入院.患者于5年前出现双手肥厚、皮肤粗糙,指端增粗肥大显著.常感双手胀痛不适.3年前患者前额处皮肤增厚、皱褶、脑回状,易分泌油性分泌物.右侧口角及下颌部、右颈前、右侧胸壁、右上肢曲侧片状皮肤白斑.双腕部、双踝部肿胀.患者智力正常.
作者:张瑛;唐群科;刘军;袁春萍;翟瑞静;王新刚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C3d在石蜡包埋的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皮损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免疫组化SP法在25例大疱性类天疱疮、10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及10例正常成人皮肤组织标本中进行C3d、IgG、IgA进行检测,并对其在大疱性类天疱疮皮损中阳性率进行比较.结果 大疱性类天疱疮皮损中C3d、IgG、IgA的阳性率分别为96%、72%、0%.C3d、IgG在BP组织中表达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7,P< 0.05),C3d、IgA在BP组织中表达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2.04,P< 0.01).C3d、IgG、IgA在10例EB及正常成人皮肤组织标本中表达均为阴性.结论 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3d的表达可以协助在石蜡组织中进行大疱性类天疱疮的诊断.
作者:郭坤;耿松梅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继发性瘢痕疙瘩皮损中表皮朗格汉斯细胞(LC)和真皮CD68阳性组织细胞的分布和密度.方法 取30例继发性瘢痕疙瘩患者的皮损、14例正常人皮肤组织切片进行CD1a和CD68免疫组化染色.以测微尺标定目镜方格计数方格内阳性细胞数,计算出单位面积内细胞的密度.组间比较采用SPSS软件进行Studentt检验.结果 在继发性瘢痕疙瘩表皮内CD1a阳性LC密度为(61±49)个/mm2,正常表皮为(258±61)个/mm2,两组比较,t=9.88,P< 0.01;继发性瘢痕疙瘩真皮CD1a阳性细胞密度为(40±65)个/mm2.继发性瘢痕疙瘩表皮中无CD68阳性细胞,真皮内CD68阳性组织细胞密度为(287±73)/mm2,正常皮肤为(290±22)个/mm2,两组比较,t=0.02,P>0.05.继发性瘢痕疙瘩真皮浅层CD68阳性组织细胞占真皮中所有细胞的62%±12%,而正常皮肤为70%±14%,两组比较,t=2.66,P<0.05.结论 继发性瘢痕疙瘩表皮中LC减少,无CD68阳性的细胞.真皮中LC增多;真皮浅层CD68阳性组织细胞占真皮中所有细胞的比例下降.
作者:郭英军;王雅坤;王凯波;金光玉;赵玉铭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和Th17细胞平衡的变化.方法 梅毒血清固定患者26例,正常人对照23例,利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外周血Treg细胞和Th17细胞的比例及相关特异性转录因子Foxp3和ROR-γt的定量表达情况,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中,Treg细胞比例为33.28%±11.84%,明显高于正常人对照组(22.13%±7.79%,P<0.01);Th17细胞比例(3.17%±2.32%)显著低于正常人对照组(8.87%±2.00%,P< 0.01);CD4+T细胞内转录因子Foxp3的表达量(2994.86±1099.18)高于正常人对照组(2539.72±1086.96,P<0.05),而ROR-γt的表达量(1473.12±752.20)低于正常人对照组(1778.34±388.13,P< 0.05).在所有受试者外周血CD4+T细胞中Foxp3和ROR-γt的表达呈负相关(r=-0.48,P<0.01).结论 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外周血存在Treg/Th 17细胞平衡的异常.
作者:赵建斌;张明海;马杰;刘百灵;张晓燕;李青;杨雪萍 刊期: 2012年第05期
例1,男,9岁,回族.颜面、耳廓反复起红斑8年.出生7个月双颧部出现毛细血管扩张性红斑,渐累及耳廓和前臂,双小腿皮肤出现轻度鱼鳞病样外观,5岁时口唇出现水疱、糜烂,皮损夏季日光强烈时出现并渐加重,冬季自行缓解或消失.例2,例1胞弟.男,3岁,回族.颜面部反复起红斑2年.1岁时双颧部开始出现红斑,渐扩延至颊部,伴轻微瘙痒和脱屑,期间,小腿皮肤干燥、脱屑,呈鱼鳞样改变;皮损每于夏季来临时出现,且渐加重,随冬季到来皮损渐消失.2例各系统检查未发现异常,身高正常;实验室、病理及其他辅助检查无有意义的阳性发现,染色体检查正常.患儿父母为姨表近亲结婚,诊断为Bloom综合征.
作者:李向花;王昊;汪京峡;杨一飞;杨文斌;马梅;陆敏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巨大尖锐湿疣患者皮损人乳头瘤病毒(HPV)-DNA型别.方法 收集门诊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巨大尖锐湿疣患者67例,凯普导流杂交基因芯片技术对疣体行HPV-DNA分型检测.结果 67例巨大尖锐湿疣患者中63例检测出HPV-DNA,阳性率为94.02%.HPV-DNA阳性者中检出低危型HPV 84例次(占60.87%),高危型HPV 54例次(占39.13%).HPV亚型仍以低危型HPV6、11为主,但高危型HPV16、18偏高.结论 巨大尖锐湿疣感染高危型HPV16、18偏高.
作者:邵笑红;徐云升;李智铭;李秉煦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人白细胞抗原DQA1 (HLA-DQA1)等位基因多态性与沙眼衣原体泌尿生殖道慢性持续性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PCR和基因测序方法,对80例沙眼衣原体泌尿生殖道慢性持续感染患者、80例沙眼衣原体泌尿生殖道一般感染患者及80例正常人的HLA-DQA1等位基因进行检测.结果 HLA-DQA1*0102和DQA1*0501在沙眼衣原体泌尿生殖道慢性持续感染患者中的基因频率分别为22.5%、5.0%,在一般感染组的基因频率分别为5%、20%,而在正常人对照组的基因频率分别为2.5%、17.5%.沙眼衣原体泌尿生殖道慢性持续感染患者的HLA-DQA1*0102等位基因较一般感染组及正常人对照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6286,P<0.01);而HLA-DQA1 *0501等位基因在持续感染患者中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2598,P<0.05).结论 HLA-DQA1 *0102可能是沙眼衣原体泌尿生殖道慢性持续感染的易感基因或与易感基因相连锁.HLA-DQA1*0501等位基因可能具有阻止发生沙眼衣原体泌尿生殖道慢性持续感染的作用.
作者:刘志超;刘原君;杨秋艳;王树椿;刘全忠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E型标准株和细胞培养成功的沙眼衣原体E型临床株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其热休克蛋白60(HSP60)含量的改变.方法 经McCoy细胞培养法检测出的40例E型沙眼衣原体临床株,分为首次传代出现和未出现包涵体两组,通过RT-PCR方法检测1~4次传代的HSP60含量,x2检验其与对应患者疗效的关系.结果 经细胞培养成功的E型沙眼衣原体临床株传代未出现包涵体时其HSP60含量较出现包涵体时高(P<0.05).18例首次传代出现包涵体的标本1~4次传代HSP60/16SrRNA分别为0.38±0.06、0.39±0.03、0.38±0.04、0.39±0.03;12例2次传代出现包涵体的标本1~4次传代HSP60/16SrRNA分别为1.18±0.10、0.28±0.06、0.30±0.03、0.29±0.05;10例3次传代出现包涵体的标本1~4次传代HSP60/16SrRNA分别为1.20±0.04、1.20±0.04、0.28±0.04、0.28±0.05.患者疗效对1次传代是否出现包涵体有影响,20例治疗失败患者16例1次传代未出现包涵体,1个疗程治疗后转阴患者20例中14例在1次传代出现包涵体.结论 80%治疗失败患者1次传代未见包涵体,临床株传代培养未出现包涌体时沙眼衣原体可能处于持续感染状态,其CHSP60合成增加,临床采集的衣原体标本至少应进行3次盲传以避免漏检.
作者:尤聪;刘原君;姚卫锋;王梅;江勇;邵丽丽;刘全忠 刊期: 2012年第05期
患者女,54岁.左侧胸背部条带状硬化性结节、斑块32年就诊.皮肤科检查:左胸背部可见沿Blaschko线分布的近肤色的硬性斑块,其上散布着小指头至黄豆大小淡白色硬性结节,移动性差,病变区域皮肤硬化萎缩.胸背部皮损未过中线.实验室检查:血清钙、磷水平正常,碱性磷酸酶、甲状旁腺素正常.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组织为纤维瘢痕,伴片状钙化.诊断:沿Blaschko线分布的特发性皮肤钙沉着症.
作者:张忠奎;王骏;彭建明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参照文献建立一种快速、灵敏、准确的生殖支原体(Mg)的检测方法,并应用该方法调查生殖支原体在广西贺州暗娼中的流行情况.方法 参考文献中以生殖支原体Pa基因为靶基因设计的引物和Taqman MGB探针进行实时定量PCR,以生殖支原体标准菌株G37制备标准品,对广西贺州暗娼人群的宫颈拭子标本进行生殖支原体的检测.结果 建立的Taqman MGB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的线性范围好(1×10~106拷贝/μl),R2=0.993,重复性好,(批内变异系数=0.7%,批间变异系数=1.09%),敏感性高,检测限(LOD)为10拷贝/μl,定量限(LOQ)为50拷贝/μl.采用该方法检测404份拭子标本,生殖支原体的检出率为12.1%.结论 针对生殖支原体Pa基因的Taqman MGB实时PCR可以快速、灵敏地对生殖支原体进行定性及定量的检测.
作者:向志;尹跃平;施美琴;王红春;韩燕;王宝玺;陈祥生 刊期: 2012年第05期
患者女,28岁,妊娠晚期出现高血压,曾服用硝苯地平,2010年10月3日自然分娩一男婴,产后反复出现发热,下肢逐渐出现水肿,尿液检查发现大量蛋白(++),11月1日于当地医院住院检查,抗核抗体(ANA)1:640,抗双链DNA抗体(dsDNA)1:80,白细胞2.81×109/L,血红蛋白68 g/L,补体C3 520 mg/L(正常值79 ~ 1520 mg/L),红细胞沉降率79 mm/1 h.诊断:SLE.肾穿刺检查结果:狼疮肾Ⅲ型.给予甲泼尼龙40 mg/d治疗3周,仍有蛋白尿、高血压、发热.
作者:张春玲;刘婉;葛蒙梁 刊期: 2012年第05期
匐形疹(creeping eruption)是某些寄生虫(如钩虫、线虫、绦虫、吸虫等)的幼虫、蝇蛆、疥螨等在皮肤中潜行、挖掘隧道,引起周围皮肤炎症,形成隆起的匐行性线状损害[1].1957年,Yaffee[2]首先报道1例由毛干在人体皮肤浅层移行所致的匐形疹样损害,并命名为植入性毛发(imbedded hair)[2],至今已报道24例[2-12].我国Luo等[3-4]在国外杂志先后报道2例,国内杂志至今未见类似报道.
作者:吴蕙慧;罗迪青 刊期: 2012年第05期
儿童获得性梅毒是儿童在出生后感染梅毒螺旋体所致,较为少见,但近年来陆续有报道,值得关注.现就儿童获得性梅毒的流行病学、传播途径、临床特点、防控策略等概述.一、流行病学从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儿童获得性梅毒在国外有较多的报道,之后报道有所减少,但近几十年均有散发病例报道.
作者:龙福泉;王千秋 刊期: 2012年第05期
尿道旁腺存在于男女两性,而有关这方面的文献较少.长期以来,医务人员对尿道旁腺认识模糊甚至有错误的认识,例如,仅认为女性才有尿道旁腺等[1].因此,有必要对尿道旁腺及尿道旁腺炎作一介绍.一、尿道旁腺的解剖、组织结构及功能男性尿道由黏膜层、黏膜下层及肌肉层组成.在前尿道肌肉层外还包绕有含有丰富弹力纤维和平滑肌纤维的尿道海绵体.
作者:范文葛;张青松 刊期: 2012年第05期
年龄相关的皮肤改变既取决于遗传因素,又与饮食、日晒、吸烟等生活习惯有关.这些皮肤改变首先导致功能性的变化,同时也明显促进了面部外观的渐进性改变.皮肤松弛、皱纹形成、毛发稀疏变灰和唇线变形等改变存在着显著的个体差异.面部皮肤纹理渐进性改变的相关研究得到了很多研究者的关注.这些研究的内容涉及皱纹的类型、形成机制、通过无创性方法客观量化评定皱纹、年龄相关的改变和各种方法(药物、化妆品、物理技术)对皱纹的改善效果等.
作者:陈旭;甄雅贤 刊期: 2012年第05期
性传播疾病不仅对患者的身体、生活、工作等方面带来许多不利影响,还可通过垂直传播方式影响患者下一代的健康,从而对家庭、下一代造成严重后果.新生儿对性病病原体的抵抗力弱,容易造成不良预后,其中以梅毒螺旋体、单纯疱疹病毒、淋球菌、沙眼衣原体及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常见.
作者:邓列华 刊期: 2012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