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观察长期使用英夫利西单抗治疗中重度寻常性银屑病的疗效.方法 随访分析2016年3月至2018年5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皮肤科应用英夫利西单抗治疗的中重度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纳入用药超过54周的患者.用药剂量5 mg/kg,总剂量以100 mg为间隔取整数.前两次用药间隔依次为2、4周,然后间隔均为8周.采用Mauchly球性检验法、随机区组的方差分析法及Bonferroni法分析治疗前、治疗2、6、14、22、30、38、46及54周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变化,同时记录病情转归及不良反应.结果 12例患者接受治疗,9例持续用药超过54周,遂纳入数据分析.治疗前,9例患者PASI值[M(P25,P75)]为26.3(23.4,27.7).不同治疗时间点的PASI值不等(F=7.12,P=0.0004),且患者PASI值呈总体下降趋势.治疗30周时,PASI值为4(2.5,5.2),PASI改善率为86.38%±6.98%.其中,改善率达PASI50的患者8例,达PASI75的患者7例,达PASI90的患者2例.治疗54周时,PASI值为8(3.5,8.9),PASI改善率为64.23%±17.32%,8例达PASI50,4例达PASI75,1例达PASI90.Bonferroni法显示,与治疗30周时相比,治疗54周时PASI评分显著升高(t=3.269,P=0.0048),但治疗30周及54周时PASI评分值均显著低于治疗前(30周:t=18.49,P<0.0001;54周:t=5.81,P=0.0004).结论 英夫利西单抗治疗中重度寻常性银屑病在长达54周的时间内有显著疗效.
作者:关欣;张春雷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 检测白癜风患者血清中摄食抑制因子(nesfatin-1)、白细胞介素26(IL-26)的表达水平,研究其与焦虑状态、病情分期、皮疹分布类型的关系.方法 2017年3月至2018年9月选取江苏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门诊诊断为白癜风的患者123例,其中伴有焦虑状态者93例(白癜风焦虑组),无焦虑者30例(白癜风无焦虑组),30例健康对照者(健康对照组).同时,在镇江市第五人民医院选取30例无白癜风、无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及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焦虑患者(普通焦虑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各组nesfatin-1及IL-26表达水平,采用焦虑状态特质问卷评估各组的焦虑状态.白癜风患者按疾病活动性评分分为稳定期、进展期和快速进展期,根据皮损分为局限型、节段型、泛发型、散发型、肢端型,分析各组、各型间nesfatin-1及IL-26水平.多组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个影响因素时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及分层分析,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白癜风焦虑组、白癜风无焦虑组、普通焦虑组和对照组血清nesfatin-1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78,P<0.001),其中,白癜风焦虑组血清中nesfatin-1含量显著高于白癜风无焦虑组、普通焦虑组及对照组(P< 0.001).4组间血清中IL-26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34,P=0.26).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93例白癜风焦虑患者血清nesfatin-1水平与焦虑状态特质问卷评分呈正相关(r=0.55,P<0.001).各型中快速进展期白癜风焦虑患者血清nesfatin-1水平均显著高于稳定期(P<0.05),而不同分期白癜风焦虑患者IL-26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期中泛发型白癜风焦虑患者血清nesfatin-1水平均显著高于局限型(P< 0.001).10例白癜风焦虑患者治疗3个月后nesfatin-1水平低于治疗前(配对t=4.40,P=0.02),但焦虑状态特质问卷评分无变化(P>0.05).结论 Nesfatin-1可能作为情绪影响因子参与了白癜风的发病,尤其作用于快速进展期和泛发型患者,而IL-26与白癜风发生发展关系不大.
作者:郭远;蔡羽恬;郭宁宁;李遇梅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 评价以正常人皮肤、猴食管及盐裂皮肤为底物的间接免疫荧光对自身免疫性表皮下水疱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诊断的自身免疫性表皮下水疱病56例,其中大疱性类天疱疮(BP)47例,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EBA)6例,线状IgA大疱性皮病2例,P200类天疱疮1例.对照组为70例天疱疮、15例慢性湿疹和15例健康成人.分别以正常人皮肤、猴食管及盐裂皮肤为底物行间接免疫荧光,观察荧光沉积情况,比较不同表皮下水疱病间接免疫荧光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采用SPSS 13.0软件,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BP患者血清以正常人皮肤、猴食管为底物间接免疫荧光可见到荧光物质沿基底膜带线性沉积,盐裂皮肤间接免疫荧光可见BP患者荧光线性沉积于表皮侧,EBA和P200类天疱疮线性沉积于真皮侧.以正常人皮肤、猴食管及盐裂皮肤为底物间接免疫荧光对表皮下水疱病诊断的敏感性分别为73.2%、60.7%、9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8.2,P<0.05),特异性分别为98.0%、100%、9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盐裂皮肤为底物时诊断的敏感性高于以正常人皮肤、猴食管为底物(x2值分别为8.0、16.7,均P<0.05).结论 对于自身免疫性表皮下水疱病的诊断,盐裂皮肤为底物行间接免疫荧光检查优于以猴食管和正常人皮肤为底物.
作者:于灵;冯素英;李志量;靳培英;王宝玺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 通过检测银屑病患者血浆中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的含量及其对外周血CD4+T细胞分泌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17A(IL-17A)的影响,探讨PCSK9在银屑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招募2016年2月至2017年12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门诊就诊的30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和3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患者组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18~ 66岁,病程1个月至15年.抽取受试者外周静脉血,分离血浆和单个核细胞(PBMC),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PBMC中PCSK9 mRNA表达,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血浆中PCSK9蛋白浓度.磁珠法分离每例受试者外周血CD4+T细胞,并均分为两组,实验组加入PCSK9蛋白共培养,对照组不加PCSK9蛋白,培养24h后,ELISA检测培养基上清液中IFN-γ和IL-17A的表达水平.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银屑病患者血浆PCSK9浓度与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的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 银屑病组和对照组PBMC中未检测到PCSK9 mRNA的表达.银屑病组血浆中PCSK9表达[(243.58±11.91) μg/L]显著高于对照组[(199.74±31.09)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61,P<0.001).银屑病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与PCSK9蛋白共培养后,IFN-γ和IL-17A表达水平[分别为(6 150.00±212.13) ng/L和(1 532.00±11.31) ng/L]均高于未加PCSK9蛋白的对照组[分别为(4 650.00±212.13) ng/L和(698.5±266.58) 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071和4.418,均P<0.05).健康对照CD4+T细胞实验组和对照组均未检测到IFN-γ和IL-17A表达.结论 银屑病患者血浆中PCSK9含量增高,可能通过活化外周血CD4+T细胞参与银屑病的发病机制.
作者:胡煜;栾超;练霓;郝志敏;孙玉洁;王焱;顾恒;陈敏 刊期: 2019年第02期
患者男,26岁,因右膝部扁平斑块10年于2017年12月11日就诊于中日友好医院皮肤病与性病科.患者10年前无明显诱因予右膝部出现一甲盖大小的褐色扁平丘疹,无痛痒,未予处理.之后皮损逐渐增大呈椭圆形斑块,黑褐色,表面粗糙,无破溃出血,无触压痛.体检:各系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皮肤科检查:右膝部可见1.5 cm×2.0 cm黑褐色扁平斑块,中等硬度,境界清楚,表面粗糙,可见细小白色鳞屑(图1).家族中无类似病史.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角化过度,表皮肥厚呈球状向真皮内增生,增生的细胞为上皮细胞,呈漩涡状排列,并形成巢状,巢中的细胞为基底样细胞,细胞富含色素,真皮浅层可见噬黑素细胞及少量以淋巴细胞为主的单一核细胞浸润(图2).皮肤CT检查:表皮内可见明亮的角质形成细胞巢,排列紧密(图3).
作者:李颖;吴亚桐;杨顶权;张晓艳 刊期: 2019年第02期
患者男,49岁,因腰腹部肥胖10年余就诊.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现服用缬沙坦氨氯地平片(倍博特)每天1片.体检:体型偏胖,尤双侧腰部、下腹部皮下脂肪明显肥厚,腰围96 cm,体重指数27.3.给予患者左侧腰部局部冷冻减脂治疗[美国酷塑(CoolSculpting(R))技术],选取2个治疗点,用Coolcurve冷冻治疗头,使用制造商推荐的参数,仅治疗1次.治疗后即刻出现中度红斑、水肿、挫伤、麻木和刺痛,除麻木持续1个月,其他反应多在2周完全恢复.术后1个月,左腰部脂肪减少,2个月时治疗区域出现渐进式、压痛的异常隆起的皮下组织增生,质地稍硬,皮肤外观正常,并稳定增长至5个月,之后无明显变化.治疗期间患者生活习惯及饮食结构保持不变.治疗后9个月局部体检:左侧腰部皮下可见对应治疗区域的长方形的、明显隆起的皮下局限性斑块,质地较周围脂肪组织硬,触之可移动,无明显压痛,边界清楚.表面皮肤无变化(图1).腰围97.5 cm,较治疗前增加1.5cm.体重指数仍为27.3.辅助检查:皮肤高频超声仪检查显示,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区皮下脂肪层的平均厚度增加16.4 mm.
作者:胡玲玲;宋为民 刊期: 2019年第02期
患儿女,3岁2个月,因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多关节型)7个月,皮疹6个月,加重2个月,于2017年6月就诊于北京儿童医院皮肤科门诊.患儿就诊前7个月,因间断髋关节疼痛2月余,双腕关节疼痛1个月入院治疗,人院后检查类风湿因子1 571 U/ml,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48.95 RU/ml(参考值< 25 RU/ml),抗链球菌溶血素O<25 IU/ml,抗核抗体、抗可溶性抗原抗体阴性.双膝关节X线片及双肘、膝、踝关节超声和腕关节MRI提示:多个关节囊内积液,周围软组织肿胀.确诊为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多关节型),给予依那西普(益赛普)皮下注射12.5 mg/次,每8天1次,甲氨蝶呤片5 mg/次,每周1次,住院治疗1周出院.患者累计用药1个月后关节疼痛症状明显好转,但在双肘关节伸侧出现红色斑块,无痒痛,1周左右自行缓解,但每次注射依那西普后,皮损均有反复、加重.患儿就诊前2个月因皮损累及范围逐渐扩大,双膝、耳廓、臀部均出现鳞屑性水肿性红斑而再次就诊.
作者:李垣君;徐子刚 刊期: 2019年第02期
患者男,25岁,发现左下肢包块半年余,至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皮肤科就诊.半年前发现左下肢肿块,生长缓慢,未予重视.既往体健.皮肤科检查:左下肢可触及一约4.2cm×2.1 cm包块,质软、活动度差,轻度压痛,周围皮肤正常.实验室检查:血嗜酸性粒细胞5.0×109/L,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0.273(正常值0.005-0.050),余未见明显异常.磁共振检查:肿块呈卵圆形,位于左侧骨中间肌与股外侧肌之间,边界清楚,与邻近肌肉相比,T1加权图像肿瘤呈等信号,短时反转恢复序列与T2WI序列上呈不均匀高信号,T1WI抑脂增强扫描病灶内见条束状强化.
作者:黄丽娜;丁庆国;倪丽欣;张芬芬 刊期: 2019年第02期
患儿女,10岁,因间断发热伴面部红斑半年于2014年6月至我院就诊.患儿半年前无诱因出现间断发热,体温38.5℃左右,伴面部红斑,无咳嗽、腹泻、关节痛等不适,当地医院抗感染治疗无效果.患儿自幼头发稀疏,毛发生长极缓慢,伴双手指弯曲畸形,身高较同龄儿矮小,智力发育正常.病后觉乏力、食欲差.父母非近亲结婚,其母亲和胞妹有相似外貌.
作者:刘翠华;田明;魏磊;李玉柳;刘玉洁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 运用三种皮肤影像技术探究女性黄褐斑不同时期皮损的形态.方法 2017年6月至2018年1月,在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门诊收集女性黄褐斑患者253例.结合临床分期标准,应用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RCM)、VISIA皮肤图像检测仪、皮肤镜观察不同时期黄褐斑皮损,分析临床分期与树突状黑素细胞、亚临床黄褐斑、血管形态改变的相关性.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及独立样本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 253例患者中,进展期100例,稳定期153例.进展期患者中78例(78%)RCM下有树突状黑素细胞,稳定期中22例(14.4%)可见树突状黑素细胞,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2.40,P<0.01).VISIA皮肤图像检测仪观察显示,进展期患者中78例(78%)有亚临床黄褐斑,稳定期患者25例有亚临床黄褐斑(16.3%),进展期亚临床黄褐斑出现率高于稳定期(x2=95.26,P<0.01).皮肤镜显示,进展期患者血管改变发生率为74%(74/100),稳定期为68.6% (105/15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84,P=0.39).结论 RCM、VISIA皮肤图像检测仪下分别观察的树突状黑素细胞及亚临床表现可作为黄褐斑临床分期的参考指标.
作者:陈荣;许爱娥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甲真菌病和甲银屑病的皮肤镜特征.方法 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在湖北襄阳市中心医院皮肤科收集就诊的甲真菌病和甲银屑病患者各128例,对病甲皮肤镜图像进行比较.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和Fisher精确检验分析.结果 甲真菌病出现7种皮肤镜模式,分别为锯齿状边缘69例(53.91%)、纵行条纹72例(56.25%)、锥形甲角化30例(23.44%)、甲板增厚21例(16.41%)、甲黑点5例(3.91%)、甲剥离26例(20.31%)和甲变色23例(17.97%).其中,锯齿状边缘和纵行条纹在远端侧位甲下型甲真菌病中出现的频率明显高于其他3种亚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01),锥形甲角化在全甲毁损型甲真菌病中出现的频率明显高于其他3种亚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020,P<0.001),甲板增厚、甲黑点、甲剥离和甲变色在4种甲真菌病临床亚型中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甲银屑病出现7种皮肤镜模式,分别为点蚀征61例(47.66%)、油滴征41例(32.03%)、裂片形出血41例(32.03%)、甲床毛细血管扩张23例(17.97%)、甲板增厚20例(15.63%)、甲剥离20例(15.63%)和甲变色13例(10.16%),其中油滴征在寻常性和关节病性银屑病中出现的频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种亚型(P=0.019),甲床毛细血管扩张在脓疱性银屑病中出现的频率明 显高于其他3种亚型(P=0.047),点蚀征、裂片形出血、甲板增厚、甲剥离和甲变色在4种银屑病临床亚型中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甲真菌病皮肤镜下特征包括锯齿状边缘、纵行条纹、锥形甲角化和甲黑点,银屑病甲皮肤镜下特征包括点蚀征、油滴征、裂片形出血和甲床毛细血管扩张,二者同时出现的镜下表现包括甲板增厚、甲剥离和甲变色.
作者:熊娟娟;毕健平;孙德祥;李念;鲁巧云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残疾基因同源物2相互作用蛋白(DAB2IP)基因在皮肤基底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7年11月在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皮肤科以及广州市皮肤病防治所门诊或住院接受皮肤肿物切除且资料完整的患者105例,其中病理证实为皮肤基底细胞癌患者79例作为病例组,除皮损外无其他明显临床症状、且病理证实为良性皮赘患者26例作为对照组.免疫组化法检测两组中DAB2IP的表达,分析DAB2IP表达水平与皮肤基底细胞癌临床表型及病理的相关性.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DAB2IP蛋白在对照组26例中阳性11例(42.3%),病例组79例中阳性74例(93.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3.50,P< 0.05).DAB2IP表达与皮肤基底细胞癌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无关(均P> 0.05),浅表性组(5/7)浸润性组(95.8%) DAB2IP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47,P<0.05).79例皮肤基底细胞癌中,Ki-67蛋白阳性31例(39.2%),且表达Ki-67的癌细胞都表达DAB2IP.结论 DAB2IP在皮肤基底细胞癌中表达增加,可能与皮肤基底细胞癌的发生和浸润有关.
作者:袁绍萍;温炬;李常兴;田歆;秦思;张青华 刊期: 2019年第02期
银屑病是一种主要表现为红斑、鳞屑的常见的慢性非感染性炎症性皮肤病.该病可被认为是一种系统性疾病,研究证实其与包括心血管疾病、肥胖、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非酒精性脂肪肝、焦虑症、抑郁症和炎症性肠病等多种疾病存在联系.其发生发展与免疫反应密切相关,其中炎细胞浸润激活导致的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紊乱被证明是银屑病发病的关键环节.T淋巴细胞活化增殖,并在局部微环境中所存在的不同种类细胞因子调控下分化成不同亚群,从而参与银屑病发病.近年来研究者发现,局部微生物也在这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目前皮肤及肠道微生物在银屑病中的研究进展展开综述.
作者:彭琛;陈文娟;于宁;高芸璐;易雪梅;丁杨峰 刊期: 2019年第02期
肥大细胞(MC)是炎症及变态反应的主要参与者,启动了早期对外来侵袭物的防御反应.除了表达高亲和力IgE受体外,肥大细胞膜表面还表达大量的G蛋白偶联受体(GPCRs).多项研究表明,P物质为代表的阳离子小分子及许多肽能类药物可以通过一种新型G蛋白偶联受体MrgprX2 (Mas-related G protein coupled receptor X2)诱导肥大细胞脱颗粒.MrgprX2在变态反应、瘙痒、假性药敏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这将有助于解释部分临床上肥大细胞经典IgE活化途径难以解释的现象,并为MC介导的相关疾病提供了潜在的治疗靶点.
作者:陈安薇;白晓明;王华 刊期: 2019年第02期
随着技术发展,医疗行业正进入“大数据”和“精准医学”的新纪元.人工智能可以辅助诊疗过程,减轻医生的数据分析压力.目前,人工智能在医学领域主要应用于图像识别、遗传学和基因组学、智能诊疗、预测预后等方面,其准确性可接近人类专家水平.其中,图像识别的研究多,包括皮肤图像识别.在非图像识别领域,人工智能在皮肤科的研究较少.未来,人工智能可提高诊疗效率,使医患双方共同获益.
作者:高萌;杨仙鸿;姜祎群 刊期: 2019年第02期
Rosai-Dorfman病是一种罕见的组织细胞增生性疾病,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感染和免疫功能紊乱引起的信号转导通路激活及炎症反应有关.仅有皮肤受累者称为皮肤Rosai-Dorfman病.皮损组织病理可见真皮大量组织细胞伴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在组织细胞的胞浆内可见吞噬的完整淋巴细胞,称为伸入运动.免疫组化示组织细胞阳性表达CD68和S100,不表达CD1a.CRDD的治疗可采用手术切除、局部治疗及系统治疗,部分患者皮疹可自行消退,预后较好.
作者:张莹;陈浩;孙建方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疫苗作为预防疾病的重要措施,为人类预防各种传染病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可产生有益的“免疫反应”,也可以产生不利甚至造成损害的不良反应,部分不良反应表现在皮肤.疫苗相关的皮肤不良反应临床表现多样机制复杂,本文主要阐述疫苗相关的皮肤不良反应的现状,有助于理解和认识疫苗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和不同的临床表现形式.
作者:向睿宇;冯素英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轴型复合组织瓣在修复唇癌术后缺损中的应用.方法 2012年7月至2017年12月在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皮肤科收集8例唇癌患者,切除唇部肿物后全层缺损占唇总长度的1/3~ 1/2,均采用以唇动脉为轴心的轴型复合组织瓣进行修复.结果 修复术后皮瓣全部存活,目前分别随访6个月至5年,均未见肿瘤复发,且唇部形态美观,功能得到改善,患者较为满意.结论 以唇动脉为轴心的轴型复合组织瓣可修复唇癌术后皮肤缺损,能较好地恢复唇的解剖结构和美学功能.
作者:杨文娟;张桂云;吴在永;姚春丽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 探索基于皮肤镜的面部毛孔量化评估方法,评价该方法的科学性及实用性.方法 对2017年6-12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皮肤科就诊的30例毛孔粗大患者,采用2 940 nm铒像素激光治疗,于治疗前后照相及采集皮肤镜图像.参考面部毛孔标准照片评价法比较治疗前后大体照片毛孔粗大的改善情况.建立皮肤镜毛孔检测系统,利用该系统评估治疗前后毛孔面积及色差的量化指标.研究采用自身前后对照,计量资料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两配对样本的非参数检验(Wilcoxon符号秩检验).结果 30例患者中面部毛孔评级较治疗前降低3级者1例(3.3%),降低2级者7例(23.3%),降低1级者21例(70%),无变化者1例(3.3%),治疗前后评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94,P<0.01).皮肤镜毛孔检测系统毛孔检出率为(70.59±3)%,治疗后毛孔面积量化值(712.95±87.45)低于治疗前(831.45±88.92),治疗后色差量化值(23.82±9.43)亦低于治疗前(28.92±9.91),t值分别为5.70、2.76,均P<0.05.结论 基于皮肤镜的面部毛孔量化评估方法对2 940 nm铒像素激光治疗毛孔粗大的评估结果与面部毛孔标准照片评价结果一致,可进一步在毛孔粗大的评价上验证推广.
作者:门月华;臧琳;吴雯婷;李薇薇;张春雷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生物治疗是临床治疗学的重要进展,在解决重症或难治性疾病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新的安全性问题.皮肤科生物治疗主要用于银屑病、特应性皮炎、慢性荨麻疹、恶性黑素瘤等,所用的制剂各不相同,可能诱发的不良反应也有所差异,其中常见的是感染、过敏和自身免疫反应.进行生物治疗时要从治疗靶点、作用机制、制剂特点、患者情况等多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把控,用药前严格筛查,治疗过程中严密监视,从而大限度地保障患者的安全.
作者:王刚 刊期: 2019年第02期
乙型肝炎(乙肝)在我国发病率较高,皮肤科医师在诊治过程中常遇到合并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皮肤病患者.随着皮肤科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越来越广泛,HBV再激活已经成为治疗过程中需要不断面临的问题.应重视HBV再激活的危险因素:HBV DNA复制、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和乙肝核心抗体阳性;根据HBV血清学标志物掌握糖皮质激素致HBV再激活的危险分层,并及时采取治疗措施预防HBV再激活,可以大程度避免糖皮质激素治疗过程中HBV再激活导致的肝功能损伤.
作者:宋秀祖;华优 刊期: 2019年第02期
放射治疗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肿瘤及其他多种疾病的手段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其中约有95%的患者出现程度不等的皮肤损害,包括急慢性放射性皮炎,或出现放疗相关的皮肤病如皮肤纤维化、硬斑病、硬化性脂膜炎、大疱性皮肤病、嗜酸性多形性瘙痒性皮疹、硬化萎缩性苔藓、血管肉瘤、非典型性血管病变、放射记忆性皮炎等.此类皮肤损害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治疗依从性.本文将对放疗引起的常见和少见皮肤病作一简要综述,以提高临床医生对放疗相关皮肤病的认识.
作者:钱玥彤;刘佳玮;刘薇;马东来 刊期: 2019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