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如药物成瘾及其导致的神经毒性、神经精神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等,严重影响人类健康与正常生活.而临床上现有的相关治疗药物往往会导致锥体外系反应等副作用,且用药后治疗不够彻底,疾病易复发,因此,开发新靶点及新型有效、安全的相关治疗药物,迫在眉睫.Sigma-1受体是一种受体型分子伴侣,参与多种神经传导系统的调节,可与多种精神类药物结合,有望成为神经系统调节药物的重要靶点.研究发现,有些小分子配体对Sigma-1受体具有良好的亲和力,在药物成瘾、精神分裂症、抑郁症、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中显示出较好疗效.对Sigma-1受体的药理学作用以及相关小分子配体药物的研发作一综述.
作者:韩丽;姚红红;周金培;张惠斌 刊期: 2017年第01期
高脂血症是引发各种心脑血管疾病主要的因素之一,通过调节血脂来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具有重大意义.从调控内源性脂质合成、外源性脂质吸收与胆汁酸重吸收、血浆脂蛋白代谢以及脂质代谢等4个方面出发,系统概述抗高脂血症的新靶点与新药研究进展,旨在为高脂血症的治疗药物开发提供参考.
作者:阮文臣;张天宁;李佳;张陆勇;庞涛 刊期: 2017年第01期
雌激素受体β(ERβ)是雌激素受体的另一亚型.众多体内外实验证明,ERβ与乳腺癌的生长有密切联系.ERβ低表达会促进乳腺癌增殖,介导转移,还能抑制乳腺癌细胞的凋亡.临床数据证明,ERβ在乳腺癌患者的癌旁组织中表达高于癌组织,且与乳腺癌患者的总生存率相关.ERβ与雌激素受体α(ERα)、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孕激素受体(PR)均有密切联系:ERα和ERβ mRNA平均表达水平比值(ERβ/ERα)升高,对抗癌药物有拮抗作用,反之则有协同作用;ERβ的表达量受PR调节,并能通过EGFR及下游信号通路,抑制上皮-间充质转化.临床乳腺癌样本表明,ERβ低表达可能与启动子甲基化有关.因此,采用药物调节ERβ的表达以及敏感性,是具有很大临床价值的潜在治疗手段.综述ERβ以及ERβ与相关受体之间的联系在乳腺癌生长中的作用.
作者:陈风飞;高颖生;孙立;袁胜涛 刊期: 2017年第01期
2016年12月,美国、欧盟和日本共批准42个新药,包括新分子实体、新有效成分、新生物制品、新增适应证及新剂型药物.对全球首次获得批准的新分子实体、新有效成分、新生物制品进行分析,重点介绍这些药物的临床研究结果和研发历史进程.
作者:孙友松 刊期: 2017年第01期
近期的研究发现,从1996年至2011年,新药临床研发成功率逐年下降,2008-2011年3年平均成功率为7.5%,尚不到1996-1999年3年平均成功率(16.4%)的一半.2011年后数据开始反弹,2012-2014年3年平均成功率达11.6%.虽然这些年间小分子药物研发成功率下降幅度仍然巨大(从16%降至5%),生物大分子研发成功率则相对平稳.
作者:张礼和 刊期: 2017年第01期
顺铂及其衍生物在抗肿瘤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功,但是传统的铂类抗癌药物的毒副作用和耐药性限制了这类化合物在临床上的进一步开发.近年来,非铂类化合物,如具有d6电子结构的磷光过渡金属钌(Ⅱ)、铱(Ⅲ)和铼(Ⅰ)配合物,由于其丰富的光物理和光化学性质、氧化还原性质、多样的几何构型和水溶性好等优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综述上述3种金属配合物在生物成像及抗肿瘤方面的研究进展.
作者:叶瑞绒;谭彩萍;计亮年;毛宗万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生物体内存在各种内源性活性物质,帮助生物进行信号传递与代谢调控.正常条件下,细胞环境不断变化,内源性小分子的时空分布在生物体内保持动态平衡.但当它们的种类和浓度超过生理过程所需的限定范围时,就会影响细胞活性,进而导致疾病,甚至是肿瘤和癌症的发生.因此,这些活性物质在体内活动的实时追踪及可视化对人们理解生命现象、研究疾病发生机制十分重要.与传统有机染料相比,金属配合物发光(荧光/磷光)探针因光稳定性好、生理功能易调控等优势,已成为生物体系小分子活性物质示踪和成像的研究热点.依照不同的作用靶点,对应用于生物体系的金属配合物探针的新进展进行分类和总结,并展望金属配合物在生物成像中的未来应用,以期可以为人们继续设计出新的具有良好示踪成像性能金属配合物探针提供参考,并从分子水平理解探针作用及癌症治疗的机制.
作者:张晨;关瑞麟;陈禹;计亮年;巢晖 刊期: 2017年第01期
钾离子通道是分布为广泛、种类繁多的一类离子通道,因其生理功能的多样性,已成为许多疾病的药物作用靶点.近年来,许多化学结构不同的药物均因钾离子通道阻滞引起的严重心肌毒性而被撤出市场,使得小分子药物的钾通道抑制活性筛选面临重大挑战.介绍检测钾离子通道的小分子荧光探针的研究进展,并总结小分子荧光探针的作用机制,为今后小分子荧光探针的设计提供思路,使得小分子荧光探针可以广泛应用于候选药物的高通量筛选、钾离子通道的活体成像与检测.
作者:张晓梦;杜吕佩 刊期: 2017年第01期
药物靶点的鉴定和相关研究在药学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利用亲和探针偶联靶分子的方法是目前发现药物靶点的主要手段之一.该方法可从分子水平发现药物的作用靶点,从而对药物的分子作用机制提供细胞水平的直接证据.从DNA和小分子药物探针的构筑和应用入手,对近些年鉴定DNA损伤识别蛋白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讨论,并简要介绍目前探索小分子药物作用靶点的主流技术.作为亲和偶联鉴定药物作用靶点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亲和探针设计的合理性关系到方法本身的可操作性以及鉴定结果的可靠性.从多个角度对DNA探针和小分子药物探针的设计经验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总结,例如经典的亲和纯化分离方法,以及更为高效的光激发共价偶联技术等.这些方法和思路为探索DNA损伤相关蛋白质的功能以及小分子药物的细胞作用机制提供了丰富的研究工具,有助于从分子水平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
作者:何亚峰;陈浩 刊期: 2017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