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体酮属孕激素类药物,对女性子宫内膜有显著的保护作用.黄体酮及其衍生物已被广泛用于子宫内膜增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子宫内膜异位症、经前期紧张综合征和黄体功能不全等各种妇科疾病.然而,部分黄体酮衍生物具有雄激素活性,可能具有致畸作用,在不孕症治疗中受到限制.黄体酮无雄激素活性,可以广泛用于辅助生殖领域,但治疗所需时间较长,黄体酮不同剂型的临床治疗效果差异较大,因此临床治疗取决于给药途径的选择.综述黄体酮及其衍生物的不同剂型的体内药代动力学参数以及给药途径、给药剂量和给药时间对其药代动力学的影响,以期为临床制定合理的给药方案提供参考.
作者:徐从轩;应明华;徐成;周建设;姚静 刊期: 2018年第05期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肿瘤靶向药物逐渐成为肿瘤治疗的研究热点,越来越多的靶向药物进入临床.肿瘤靶向药物主要分为单克隆抗体以及单或多靶点小分子抑制剂两大类.综述肺癌、乳腺癌及结直肠癌等常见肿瘤中各类靶向药物的分类及其特点,以探讨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并比较中国和美国靶向药物的批准情况和适应证差异.
作者:叶佳丹;余克富;朱斌;司延斌;赵志刚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糖尿病患者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会对不同的组织器官造成损伤,即使恢复到正常血糖水平,这种损伤仍然持续存在.靶细胞记忆早期血糖环境的现象被称为“代谢记忆/高糖记忆”.代谢记忆的机制至今尚未明确,近来研究显示“代谢记忆”可能归因于靶细胞的表观遗传改变.通过从表观遗传的DNA甲基化、组蛋白转录后修饰、非编码miRNA调节这3个方面介绍糖尿病大血管、微血管病变的代谢记忆机制以及相应可能的治疗策略和方法,对于改善糖尿病代谢记忆导致的血管病变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谢林俊;郑运思;何华;柳晓泉 刊期: 2018年第05期
近年来聚合物纳米递药系统在肿瘤靶向治疗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与正常组织不同,肿瘤组织具有低pH、高浓度还原型谷胱甘肽、局部缺氧、大量新生血管、血流灌注不规则等特异性微环境.根据肿瘤组织微环境设计的刺激响应聚合物纳米递药系统,可实现肿瘤部位的深层穿透,提高肿瘤细胞的摄取,加速胞内药物释放,进而提高抗肿瘤效果.综述肿瘤微环境刺激响应纳米递药系统的设计与构建、体内作用机制及其在肿瘤靶向治疗中的研究现状,为其由基础研究向临床应用转化提供一定参考.
作者:张钰;尹少平;徐佳楠;李娟 刊期: 2018年第05期
辐射响应的化疗药物递送系统在增加化疗药物肿瘤靶向性和肿瘤部位可控释放的同时,还能减弱化疗所需辐射射线的强度和频率,因而能更有效地发挥化疗与放疗的协同作用,产生高效、低毒的抗肿瘤作用,对于肿瘤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综述近年来针对不同放疗辐射源(包括X-射线、Y-射线和长波长光等)响应的化疗药物递送系统用于肿瘤治疗的研究进展,为辐射响应的化疗药物递送系统的设计和应用提供参考.
作者:温雅静;张灿;鞠曹云 刊期: 2018年第05期
水凝胶是一种亲水性三维空间网络结构,与合成高聚物相比,天然高分子材料如壳聚糖、透明质酸、海藻酸钠等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更适宜用作水凝胶基质.脂质体是一种由脂质双分子层形成的球形囊泡,脂质体水凝胶给药系统不仅可发挥脂质体缓控释、刺激响应性释放药物的特点,而且水凝胶屏障可提高脂质体的稳定性,药物可通过口服、注射、局部透皮等多种给药途径进入体内发挥药效,广泛用于药物传递系统和组织工程.综述多种以天然高分子材料为凝胶骨架,且其内合有载药脂质体、类脂囊泡等的水凝胶系统研究进展,对开发新型缓控释制剂、提高水溶性药物透皮吸收和生物利用度、研究智能刺激响应性给药系统等方面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作者:祝浩成;栾立标 刊期: 2018年第05期
2018年4月,美国和欧盟共批准19个新药,包括新分子实体、新有效成分、新生物制品、新增适应证及新剂型药物.对全球首次获得批准的新分子实体、新有效成分、新生物制品进行分析,重点介绍这些药物的临床研究结果和研发历史进程.
作者:孙友松 刊期: 2018年第05期
201 7年江苏省在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中砥砺前行,坚持鼓励药物研发创新和提升仿制药质量与疗效两者并重,药品研发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特别是生物制品的研发异军突起,注册申报呈现出“数量领先、结构优化”的特征,申报与批准数量继续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作者:王宗敏;丁桂蓉 刊期: 2018年第05期
江苏省作为医药强省,在我国医药产业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根据2017年1-6月及之前江苏省医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出口交货值等经济指标数据及其在全国的占比变化,从创新研发和产业结构等方面,综合分析江苏省医药产业发展的新形势和在全国的地位情况.通过分析讨论江苏省医药产业的结构现状及发展形势,揭示江苏省医药产业结构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作者:褚淑贞;陈怡;徐芳萍 刊期: 2018年第05期
自身免疫性肝病是一组由自身免疫介导的肝脏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及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等.近年来,自身免疫性肝病逐渐成为肝病领域的研究热点,其治疗药物的研究也有了新的突破.综述自身免疫性肝病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
作者:阎俪;马雄 刊期: 2018年第05期
全口服的直接抗病毒药物(DAA)的上市是丙型肝炎治疗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在中国目前已经或即将获批上市的DAA包括达拉他韦、阿舒瑞韦、索磷布韦、奥比帕利、达塞布韦和西美瑞韦,这些药物组合的治愈率高、安全性好,将使更多中国丙肝患者获得治愈.对上述丙型肝炎DAA方案的临床研究情况深入回顾,并对丙型肝炎治疗的发展目标及泛基因型丙肝鸡尾酒疗法的突出代表进行简介,以期为丙型肝炎及相关药物的研发提供参考.
作者:卢捷;谢青 刊期: 2018年第05期
乙型肝炎的治愈是医生和患者共同追求的目标,近年来在临床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达到临床治愈的患者,可显著降低肝硬化和肝癌的风险,同时降低患者的死亡率.目前批准用于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药物主要有2类,即干扰素类和核苷(酸)类似物,但大多数患者仍不能达到临床治愈.面对当前治疗现状,根据乙型肝炎病毒的生命周期、针对不同靶点开发乙型肝炎新药具有重要意义.综述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新药研究进展.
作者:任红 刊期: 2018年第05期
大家都知道美国医生特鲁德(Trudeau)留给医务工作者的那句名言:“有时去治愈,总是去帮助,常常去安慰”,此话用来形容肝病治疗药物倒是很契合当前实际的.肝病的概念很大,涉及病种很多.从“炎症”的角度看肝病,主要或常见的有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和脂肪性肝炎等;从进展的阶段性看肝病,则有炎症、纤维化、肝硬化和癌变等;当然,还可以用急性和慢性、无黄疸和伴黄疸、静止期和进展期、代偿期和失代期、原发性和继发性、遗传代谢性和后天损伤等来分类肝病.如此复杂的肝病构成,无论是病因、病原学和病理学改变,还是临床表现和临床转归,或者是治疗药物的可选择以及个体差异导致的治疗后应答的差异性,都是临床医生和药物研发人员必须共同关注的问题.
作者:缪晓辉 刊期: 2018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