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为针刺治疗儿童孤独症提供分子影像学的依据.方法 34例儿童孤独症患儿,ABC行为量表测试57分.电针穴位为双侧合谷、曲池、足三里和三阴交穴.采用SIEMENS ECAM/ICON双探头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系统,进行针前和电针中2次SPECT脑灌注显像;显像剂为卵99m锝双半胱乙酯(99mTc-ECD);对SPECT影像进行视觉和定量分析.结果 视觉分析显示,34例患儿针刺前可见114处局灶性脑血流灌注和功能低下区,其中28例同时显现左侧(或者双侧)额叶前部、左侧语言运动区(Broca)和左侧颞叶听语言区(Wernicke)异常,占患儿总数的82.35%.电针时上述病灶区皆有不同程度的增高.定量分析显示,针刺前病灶Ff和镜侧Ff差异显著(P<0.01);针刺前病灶Ff和电针时病灶Fe差异显著(P<0.01);病灶BFCR%和镜侧BFCR%差异非常显著(P<0.01).脑血流灌注和脑功能改善情况显示,电针显效为78.95%.结论 初步证明针刺治疗儿童孤独症有疗效.
作者:贾少微;孙涛涛;樊蓉;高宙;胡疏;陈清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趾压踩跷(简称踩跷)法配合腰痛灵栓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部和下肢微循环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微循环效应机制.方法 采用随机、药物双盲、手法单盲对照的方法,选取108例寒凝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36例.踩跷组采用踩跷法加安慰剂栓治疗、治疗组采用踩跷法加腰痛灵栓治疗、栓剂组采用腰痛灵栓加模拟趾压踩跷法治疗,经过1个疗程(2周)治疗后,观察各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和及腰部、下肢微循环各位点的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踩跷及栓剂组治疗后症状体征积分和(分别为7.340±4.627、9.543±4.745及10.086±4.631)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分别为22.108±2.562、22.523±2.846及22.419±2.95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踩跷组治疗后腰部及下肢微循环患侧各位点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栓剂组患侧拇趾及二三趾间微循环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踩跷组、治疗组各位点分别与栓剂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踩跷法配合腰痛灵栓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显著改善腰部及下肢的微循环,纠正神经根营养障碍,其微循环的改善与,临床症状体征的变化有关.
作者:张冲;罗才贵;罗建;邱玲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分析高血压病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及其与季节相关性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前瞻性收集698例确诊为高血压病患者的人口学、症状、体征等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本组高血压病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按频次高低依次为: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痰湿壅盛证、阴阳两虚证及其他证型.各证型在冬、春两季发病率较高,在夏季则较低;其中肝火亢盛证与春季呈正相关,与夏季呈负相关.结论 高血压痛患者中医证型以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痰湿壅盛证、阴阳两虚证4种证型为主,以肝火亢盛证为突出证型;各证型在冬、春两季发病率较高,夏季较低.
作者:谭洁;韩国栋;滕久祥;彭芝配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原花青素对斑秃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中Th1型细胞因子(IFN-γ、IL-12)及转录因子T-bet基因表达的调节作用.方法 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分别检测8例轻型斑秃、12例重型斑秃患者及10例健康人外周血PBMC经原花青素(PC)刺激后IFN-γ、IL-12及T-bet mRNA的表达状况.结果 植物血凝素(phytoaemagglutinin,PHA)及PC+PHA共同刺激重型斑秃患者PBMC后,转录因子T-bet mRNA分别为0.581±0.148、0.419±0.113;IFN-γmRNA分别为0.689±0.219、0.430±0.162;IL-12 mRNA分别为0.198±0.056、0.136±0.035;与自身对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可抑制重型斑秃患者PBMC中转录因子T-bet及Th1型细胞因子基因表达,逆转Th1型反应,含PC的中药松针治疗斑秃有效的机制可能部分与此相关.
作者:朱培成;禤国维;陈达灿;范瑞强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主要危险因素及中医的主要证型和病机.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观察180例2型糖尿病并发脂肪肝和无脂肪肝患者的年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空腹血糖、C肽、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餐后2 h C肽等指标.根据2型糖尿病中医证素分型,统计合并脂肪肝患者所占类型比例.结果 2型糖尿病并发脂肪肝组与无脂肪肝组年龄、身高、空腹血糖、HbA1c、TC、LDL-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脂肪肝组体重[(73.4±11.7)kg]、BMI(26.0±3.67)、空腹C肽[(4.09±2.40)μg/L]和餐后2 h C肽[(6.38±5.46)μg/L]、TG[(2.81±2.33)mmoL/L]、HDL-C[(1.07±0.06)mmol/L]与无脂肪肝组体重[(61.4±10.1)kg]、BMI(22.8±3.23)、空腹C肽[(2.47±1.74)μg/L]和餐后2 h C肽[(4.35±2.92)μg/L]、TG[(1.93±1.92)mmol/L、HDL-C[(1.19±0.32)mmol/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合并脂肪肝组患者更易出现痰湿证.结论 肥胖、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及脂质代谢紊乱在2型糖尿病并发脂肪肝患者中多见,痰湿是2型糖尿病并发脂肪肝的主要痛机.
作者:陈筑红;夏城东;黄佳娜;韦玮;胡国庆;魏子孝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糖胰康对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latent autoimmune diabetes mellitus in adults,LADA)胰岛β细胞功能的改善作用与机制.方法 将74例LADA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7例采用糖胰康(由红参10g黄芪30g麦冬15g知母10g黄连15g栀子10g虎杖10g 红花10g牡丹皮10g组成)水煎剂口服加胰岛素治疗;对照组37例采用单纯胰岛素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β细胞功能指标(△CP2h/△BS2h)、血清γ干扰素(IFN-γ)和白细胞介素-4(IL-4)的变化.结果 两组各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两组治疗后HbA1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41,P=0.660);△CP2h/△BS2h治疗组(0.258±0.106)较对照组(0.168±0.054)改善明显(t=4.626,P<0.01);胰岛素用量治疗组少于对照组(t=-4.169,P<0.01);协方差分析排除两组胰岛素用量不同的影响,治疗组较对照组IL-4升高(F=24.217,P<0.01),IFN-γ下降(F=14.198,P<0.01).结论 糖胰康有改善LADA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的作用,其机制与调节细胞免疫,纠正Th1/Th2亚群失衡有关.
作者:徐筱玮;张德宪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健脾疏肝、除湿化瘀法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患者近期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125例IBS-D患者分为3组,观察组采用以健脾疏肝、除湿化瘀立法的方药,随证加减;中成药组采用肠胃康颗粒、固本益肠片、补脾益肠丸、参苓白术丸辨证用药;西药组采用匹维溴胺50 mg、谷维素10 mg、培菲康420 mg,均每天3次口服;3组疗程均为4周;采用国际通用的SF-36生存量表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SF-36量表的8个维度[生理功能(PF)、生理职能(RP)、躯体疼痛(BP)、总体健康(GH)、生命活力(VT)、社会功能(SF)、情感职能(RE)、精神健康(MH)]积分均得到了显著改善(P<0.05,P<0.01);其中GH、SF及BP、MH优于中成药组(P<0.01,P<0.05);RP、GH、SF、RE及PF、MH优于西药组(P<0.05,P<0.01).结论 健脾疏肝、除湿化瘀法治疗IBS-D有较好的疗效,能够改善患者近期的生活质量.
作者:吴兵;张声生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糖尿病时肾组织内活性氧产物(ROS)含量和核转录因子-kB(NF-kB)的表达及黄芪牛蒡子配伍对其的影响.方法 建立STZ大鼠模型,将黄芪牛蒡子各分为高、中、低剂量,按照正交设计进行不同剂量的配伍组合,灌胃4周或8周.实验第4及第8周时,流式细胞术检测大鼠肾组织内ROS含量,蛋白免疫印迹方法检测NF-kB p65活性表达.结果 实验第4周及第8周时,与正常大鼠相比,糖尿病模型大鼠肾组织内ROS含量(%,模型组、正常组分别为第4周:36.55±7.46、6.21±1.83;第8周:31.91±5.83、6.95±1.41)及NF-kB p65的蛋白表达(灰度值,模型组、正常组分别为第4周:165.00±3.14、129.00±1.58;第8周:214.00±5.11、148.00±2.32)明显升高;黄芪牛蒡子配伍可减少其表达,并以黄芪中高剂量为主的配伍组合作用较好[第4周时,黄芪高、中、低剂量配伍组ROS含量(%)分剐为11.43±2.42、18.37±7.58、22.10±4.71;第8周时为12.55±4.40、19.15±6.64、23.48±3.13;第8周时NF-kB p65表达量(灰度值)黄芪高、中、低剂量配伍纽分别为185.00±6.99、183.00±3.89、194.00±4.98).结论 黄芪牛蒡子配伍可能通过抑制ROS-NF-kB信号通路的活化,减轻糖尿病肾脏病变.
作者:王巍巍;陈以平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芎芍胶囊对实验性兔动脉粥样硬化(AS)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采用4F·Fogarty导管剥脱损伤腹主动脉内皮后继喂高脂饲料的方法,复制兔节段性AS模型.术后随机分为8组.即模型3天组、2周组、6周组,单纯内皮损伤组,普罗布考组,芎芍胶囊小剂量组、大剂量组及假手术组.除假手术组及单纯内皮损伤组外均予高脂饲料喂养,采用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免疫组化方法分析腹主动脉病变明显处新生内膜中VSMC增殖活性,透射电镜观察VSMC的袁型转变及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的水平,观察药物对其的影响.结果 内皮损伤喂食高脂饲料3天(模型3天组),血浆Ang Ⅱ水平逐渐升高,6周时(模型6周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芎芍大剂量组血浆Ang Ⅱ水平明显降低,与模型6周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普罗布考组及芎芍小剂量组Ang Ⅱ水平亦有降低的趋势,但与模型6周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CNA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假手术组血管中未见PCNA阳性表达细胞,模型3天组内膜中有少量表达,模型2周组内膜细胞的阳性表达多,模型6周组内膜明显增厚,但PCNA阳性表达有所下降,药物组阳性反应细胞数均明显减少,尤以芎芍大剂量组为著,与模型6周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显示,假手术组兔腹主动脉中膜VSMC形态正常,模型3天组VSMC形态基本正常;但模型2周组,中膜VSMC已向内膜迁移;模型6周组,VSMC内脂质颗粒增多,有较大的空泡,细胞闻胶原纤维增生更加明显,单纯内皮损伤组VSMC亦呈合成型改变,各用药组损伤血管新生内膜中合成型VSMC较模型6周组少,其中,普罗布考组与芎芍小剂量组VSMC内仍有较多脂滴,细胞间有较多胶原纤维增生,而芎芍大剂量组VSMC形态已基本正常,细胞间只有少量胶原纤维增生.结论 芎芍胶囊可明显降低血浆AngⅡ水平,抑制VSMC的迁移、增殖,从而抑制AS的发生发展.
作者:徐凤芹;徐浩;刘剑刚;陈可冀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不同浓度苦参碱对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株Jurkat侵袭转移的抑制作用.方法 Jurkat细胞体外培养,经0 g/L、0.1 g/L、0.15 g/L、0.2 g/L苦参碱分别处理细胞,细胞黏附实验检测细胞黏附能力,细胞迁移实验检测细胞运动能力,肿瘤细胞体外侵袭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RT-PCR检测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和MMP-9)mRNA的表达,并采用直线相关分析Jurkat细胞MMP-9 mRNA的表达与细胞侵袭力之间的线性相关程度.计量资料的多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0.15 g/L、0.2 g/L苦参碱能有效抑制Jurkat细胞与纤维粘连蛋白(FN)的黏附能力(P<0.05),0.1 g/L、0.15 g/L、0.2g/L苦参碱能显著降低Jurkat细胞的运动能力和侵袭能力(P<0.01).MMP-2在Jurkat细胞中无明显表达,MMP-9在Jurkat细胞中高表达,0.1 g/L、0.15 g/L、0.2 g/L苦参碱能明显下调Jurkat细胞MMP-9 mRNA的表达(P<0.01),Jurkat细胞MMP-9 mRNA的表达与细胞侵袭力呈正相关(r=0.940,P<0.01).结论 苦参碱能全面抑制Jurkat细胞的黏附能力、运动能力和侵袭能力,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MMP-9 mRNA的表达有关,是一种较好的抗白血病细胞侵袭转移的药物.
作者:张伟;戴碧涛;徐酉华;于洁;王世一;宪莹;刘筱梅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前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中药有效成分的药动学研究有了很大的发展.本文综述了一些临床常用中药有效成分的药动学研究进展,同时指出了今后中药药动学研究中应该解决的问题.
作者:宋晓莉;钱瑞琴 刊期: 2008年第10期
化疗相关性腹泻(chemotherapy-induced diarrhea,CID)是肿瘤患者化疗时常见的并发症.CID可引起机体的血容量减少,导致缺水和电解质平衡紊乱,诱发急性肾功能不全,增加感染的发生率,影响患者的体质和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并且增加住院费用,加重患者心理负担,降低肿瘤的治疗效果.CID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缺乏统一的治疗方案[1].我们应用奥曲肽和洁白胶囊治疗CID,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圣林;孙方利;高伟;潘延涌;常方芝 刊期: 2008年第10期
臁疮是临床外科为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之一,表现为患肢的小腿内侧、外侧、胫前、胫后及踝部的慢性皮肤溃疡,溃烂面大小不等,如不及时治疗,溃疡蔓延由小到大,出现大面积皮肤坏死、缺损,久治不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王宽宇;曲歌;孙晓龙 刊期: 2008年第10期
骨外固定器作为治疗骨折的一种手段,广泛应用于临床,在治疗广泛性软组织损伤及缺损的开放性骨折、粉碎性骨折、多发性骨折、有感染创面的骨折及其他骨折方面有其独到的作用和价值,但它在临床应用中也常发生一些并发症.其中穿针部位炎症较为常见,我科自2003年6月起采用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应用自制黄连酊治疗骨外固定器针眼炎症,效果显著,现报告于下.
作者:申建军;刘旭琴;冯玉香 刊期: 2008年第10期
针对名优中药二次开发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临床定位的概念,阐明了临床定位在名优中药品种二次开发中的必要性,探索建立了名优中药品种临床定位的确定方法,指出了明确-临床定位的关键所在,为名优中成药二次开发的顺利实施奠定了理论基础.
作者:商洪才;刘洋;张俊华;王辉;徐宏娟;张伯礼;李幼平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赤芍801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血清炎症因子IL-1β、TNF-α及缺血心肌环氧合酶-2(COX-2)、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结扎冠脉左前降支造成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以标准肢体导联Ⅱ心电图ST段弓背抬高示AMI形成.大鼠随机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赤芍801大剂量组(80 mg·kg-1·d-1,腹腔注射)、赤芍801小剂量组(40 mg·kg-1·d-1,腹腔注射)、阿司匹林对照组(25 mg·kg-1·d-1,灌胃),共给药7天.放免法检测血清IL-1β、TNF-α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心肌组织COX-2、ICAM-1表达.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TNF-α水平明显升高(P<0.05),但IL-1β水平无明显升高.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缺血区心肌组织COX-2、ICAM-1表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赤芍801小剂量组可降低血清TNF-α水平,并抑制缺血心肌组织COX-2、ICAM-1表达.结论 赤芍801小剂量组可减轻急性心肌梗死大鼠血清炎症因子TNF-α水平,抑制缺血心肌组织COX-2、ICAM-1表达.
作者:蒋跃绒;殷惠军;刘颖;陈可冀 刊期: 2008年第10期
老年急性白血病的年龄界限并不统一,从≥50岁到≥70岁都有学者采用,但在多数临床研究中采用≥60岁作为老年白血病的年龄界限.
作者:黄晓军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前国际临床指引中的结论多是针对65岁以下人群做出的,对于高于65岁老年人的治疗方案近年开始引起医务工作者重视,今年6月在美国临床肿瘤协作中心年会上(ASCO),专门召开了老年肿瘤治疗专题讨论会,50余位来自世界各地老年肿瘤专家共聚一堂,笔者作为中国老年学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总干事长和委员会主任委员储大同教授被邀请参加这一研讨会,会议就临床关心的老年肿瘤问题分小组进行热烈的讨论,并号召大家针对老年肿瘤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为进一步推进我国老年肿瘤事业的发展,本文仅就老年结直肠癌一些问题介绍于下.
作者:杨宇飞;许云 刊期: 2008年第10期
乳腺癌是妇女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世界范围内,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中,老年人乳腺癌比例占多数.乳腺癌已经成为严重威胁妇女健康、特别是老年人妇女健康的重要疾病.
作者:徐兵河 刊期: 2008年第10期
<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被列为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首.<黄帝内经>中的文化负载词是<黄帝内经>英译的难点和重点.研究<黄帝内经>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对<黄帝内经>乃至中医英译都意义重大.本文通过对两个<黄帝内经>英译版本中文化负载词英译比较的实证性研究,探讨文化负载词的分类及翻译策略,以期对中医英语的学科发展有所贡献.
作者:张璇;施蕴中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分析关节病性银屑病的临床特点,探讨中医辨证论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关节病性银屑病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47例关节病性银屑病住院患者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相关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总结采用中医辨证论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治疗本病的疗效.结果 皮损先发者为38例(80.6%),从皮损发生至关节症状出现的时间平均为9.2年;X线检查关节异常者32例(68.1%),出现银屑病甲损害者33例(70.2%).17例患者通过单纯中药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其余30例患者通过中西药联合使用,获效即减少西药用量,病情好转或痊愈.结论 中医辨证论治及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关节病性银屑病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小,为目前治疗该病的有效疗法.
作者:李伟凡;王萍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对手法加熏洗和微创疗法治疗轻、中度膝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的疗效进行对比观察,为患者提供合适的综合治疗方案.方法 60例KOA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手法加熏洗疗法,10天为1个疗程,每疗程闻隔3天,共4个疗程;对照组采用微创关节镜下清理术加透明质酸钠注射疗法,术后每周膝关节腔内注射透明质酸钠注射液(20 mg)1次,连续5次.观察两组疗效及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体征评分变化.结果 经3个月随访,治疗组患者有效率90.0%,对照组患者有效率93.3%;两组疗法都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评分,治疗组在改善膝关节疼痛、膝部肿胀、腰膝酸软、膝关节怕冷4项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在改善膝关节半蹲和全蹲疼痛、上下楼疼痛、膝部僵硬、关节活动度4项指标方面优于治疗组(P<0.05).结论 两种疗法均具有确切的疗效,侧重不同.
作者:欧志学;靳嘉昌;黄东;莫晓明;唐刚健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胎黄液结肠点滴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38例新生儿高胆红素症患儿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及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采用自拟胎黄液结肠点滴.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排便次数分别为(4.6±1.3)次/d、(2.0±1.1)次/d,胆红素每天下降值分别为(31.5±10.1)μmoL/L、(23.3±8.2)μmol/L,胆红素下降到正常值所需天数分别为(5.6±3.5)d、(7.8±4.1)d,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采取胎黄液结肠点滴,可促进胆红素的排泄,从而降低升高的血清胆红素水平.
作者:邱学兰;杨庆玲;孙秀英;刘思美;王孝钦 刊期: 2008年第10期
<丹参大全>(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4月出版,全书五集,244万字)是近百位学者,历时10年,从植物学、植物化学、药理学、质量控制及临床研究五个方面,收集了国内外丹参及其复方制剂的研究进展,编辑成书,特别是对复方丹参滴丸做了重点介绍,资料较全、内容丰富,是近年有关丹参及其复方制剂研究进展的重要著作;但通过这本著作也反映出当前中医药研究存在的一些问题及不足之处.本文提出一些不成熟意见供读者参考.
作者:李连达;束云;李贻奎 刊期: 2008年第10期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男科专业委员会制定的<慢性前列腺炎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1](简称<指南>)问世以来,对慢性前列腺炎(claronic prostatis,CP)的中西医结合临床与科研工作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为使<指南>更好地发挥作用,CP辨证论治若干环节的质量控制是值得重视的.
作者:张敏建;程宛钧;史亚磊 刊期: 2008年第10期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10期
口腔黏膜病是口腔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目前西医临床治疗多以维生素为主,或配以抗生素,甚至皮质激素等药物,疗效多不理想,有的药物长期应用还会带来不良反应.临床实践证明,应用中医中药,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对口腔黏膜病有较好疗效,不良反应亦较少,受到患者欢迎.人民卫生出版社新近出版发行的<中西医结合口腔黏膜病学>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应运而生的一本有益的好书.
作者:李振吉 刊期: 2008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