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活血利水法对左心室射血分数正常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normal ejection fraction,HFNEF)患者心功能及血清N末端脑利钠肽原(NT-proBNP)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64例HFNEF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2例.对照组行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西药治疗基础上加服活血利水中药方剂.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变化、舒张早期二尖瓣血流峰速度/舒张早期二尖瓣舒张速度(E/E')及血清NT-proBNP含量的变化.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E/E'均明显改善,血清NT-proBNP值均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中医证候改善明显,E/E'、NT-proBNP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活血利水法联合西药治疗HFNEF疗效确切,可改善HFNEF患者心脏舒张功能,降低血清NT-proBNP水平.
作者:邹国良;仲维莉;隋艳波;金娟;刘莉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从多角度探讨中药治疗EB病毒感染的疗效,为EB病毒感染的中医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81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46例及对照组35例,中药组采用中药汤剂口服,西药组采用更昔洛韦静脉滴注及匹多莫德口服,两组疗程均为2周.治疗后随访至12周.治疗前后及随访4、12周观察发热、淋巴结和肝脾肿大等临床情况,及异常淋巴细胞百分比,EB病毒抗体,病毒DNA载量,T细胞亚类、免疫球蛋白等实验室指标.结果 (1)治疗2周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6%,对照组为94.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治疗组在退热时间、咽充血持续时间,扁桃体肿大持续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淋巴结和肝肿大消退,异常淋巴细胞消退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及随访4、12周时,两组末梢血常规异型淋巴细胞阳性例数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均明显减少(P<O.01);两组免疫球蛋白IgA和IgM表达与同组治疗前比较下降(P<0.05,P<0.01).治疗后及随访4、12周时,治疗组中IgG亦明显下降(P<0.05,P<0.01),而对照组中IgG仅治疗后与同组治疗前比较下降(P<0.05);治疗组AST、ALT及对照组AST与同组治疗前比较明显改善(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及随访4、12周异常淋巴细胞阳性例数减少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及随访4、12周时,与同组治疗前比较,两组CD3+、CD8+均明显下降,CD4+、CD4/CD8及B细胞均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NK细胞治疗后及随访4、12周时明显高于同组治疗前,并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后及随访4、12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两组EB病毒DNA及EB病毒CA-IgM转阴例数均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随访4周时EB病毒DNA转阴例数及治疗后EB病毒CA-IgM转阴例数均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医药治疗EB病毒感染具有较好的疗效,有促进EB病毒感染恢复的作用,减少EB病毒感染后发生恶性疾患的风险.
作者:甄小芳;幺远;秦丽娜;陈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青黄散联合健脾补肾中药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怠者骨髓单个核细胞内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的影响.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25例MDS患者使用青黄散合健脾补肾中药治疗前后骨髓单个核细胞内HIF-1α的变化情况,同时以13名健康人为对照组,检测骨髓各系列细胞HIF-1α变化水平.结果 (1)治疗组25例患者中,有效患者19例,无效患者6例,有效率为76%;(2)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治疗后外周血WBC、Hb、PLT、ANC均有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3)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患者治疗后骨髓内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粒细胞、有核红细胞的HIF-1 α平均荧光强度增强(P <0.05,P<0.01).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前骨髓内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有核红细胞HIF-1α平均荧光强度减弱,粒细胞HIF-1α平均荧光强度明显增强(P<0.01);治疗后H IF-1 α平均荧光强度除粒细胞较健康成人组尚有增高外(P<0.01),其余各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青黄散合健脾补肾中药可提高MDS患者骨髓内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粒细胞、有核红细胞的HIF-1α水平,从而提高MDS患者的Hb水平,改善患者贫血及相关症状.
作者:高飞;许勇钢;杨晓红;麻柔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针刺对急性心力衰竭(acute heart f ailure,AHF)的影响.方法 随机将60例诊断为AHF的患者分为针刺治疗组和西医对照组,每组30例.西医对照组给予增强心肌收缩力、减轻心脏前后负荷、抗感染等对症治疗;针刺治疗组在西医治疗基础上针刺相关经络穴位,每天1次,连续针刺5天.两组患者均通过脉搏指数连续心输出量(pulse-indicated continuous cardiac output,PiCCO)监测有创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心脏指数(CI)、每搏输出量指数(SI)、左心做功指数(LCWI),比较治疗前后上述指标的变化,比较两组患者ICU住院时间、再次住院率及28天病死率.结果 两组治疗5天后,CI、SI、LCWI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HR、MAP较治疗前下降(P<0.05),其中,针刺治疗组CI、SI、LCWI升高更为明显(P<0.05),而两组HR、MAP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本组入院第1天相比较,针刺治疗组CI、SI、LCWI从第2天开始出现明显升高,HR从第4天出现下降,MAP从第5天出现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西医对照组中CI、SI、LCWI从第3天开始升高,HR、MAP均从第5天出现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西医对照组比较,针刺治疗组ICU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5),再次住院率及28天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西医结合针刺治疗可能增强AHF患者的心功能,提高治疗效果,改善预后.
作者:肖秋生;张斌;马明远;邓梦华;杨炎珠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雷红冲剂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后血管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 restenosis,ISR)的干预作用.方法 选择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80例,成功实施腔内治疗(球囊扩张并支架植入)后随机分为对照组及雷红冲剂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雷红冲剂组除给予基础治疗外同时口服雷红冲剂3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3、6个月血浆IL-10、IL-18、C反应蛋白(CRP)水平、下肢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同时观察两组血管支架的通畅率、踝动脉收缩压/肱动脉收缩压(ABI)及间歇性跛行、静息痛、截肢的发生率.结果 对照组术后1个月,IL-10、IL-18、CRP水平及IMT厚度均明显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雷红冲剂组术前IL-10、IL-18、CRP水平及IMT厚度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雷红冲剂组术后6个月间歇性跛行及术后12个月间歇性跛行、静息痛发生率均明显降低,而术后6、12个月血管支架通畅率及ABI比值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截肢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雷红冲剂可能通过免疫抑制作用,降低下肢动脉病变腔内治疗后ISR率,改善患肢的缺血症状.
作者:韩冰;葛长青;王丽璞;张素芬;李恒周;张宏光;周晨光;吉国辉;杨錚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影响健脾理气法治疗原发性肝癌的预后因素,为健脾理气法治疗肝癌提供依据,并指导健脾理气法治疗方案的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5月-2009年3月在广东省中医院接受健脾理气法治疗的151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可能影响预后的各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单因素分析中可能影响预后的指标依次引入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全组患者1年生存率为21.85%,中位生存期为6.80个月,平均生存期是8.98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中医证型、就诊时症状、腹水情况、肿瘤类型、病灶比例、门脉癌栓、肝内转移、AFP水平、总胆红素分级、白蛋白分级、肝功能分级及中国肝癌分期等对预后有影响(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中医证型、腹水情况、肿瘤类型、门脉癌栓、甲胎蛋白(AFP)水平、肝功能分级及中国肝癌分期为影响肝癌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 健脾理气法治疗肝癌的预后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其中中医证型、腹水情况、肿瘤类型、门脉癌栓、AFP水平、肝功能分级及中国肝癌分期是影响其预后的主要因素.
作者:杨小兵;龙顺钦;吴万垠;邓宏;潘宗奇;河文峰;周宇姝;廖桂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利用Logistic回归方法研究临床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患者中医证型及其合并症的相关关系,从而揭示CHF及其合并症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方法 通过临床横断面调查研究630例CHF患者的人口学资料、现病史、中医四诊相关信息及其合并症分布情况,对CHF患者进行中医辨证,采用逻辑回归的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本研究纳入的CHF患者中常见合并症依次为高血压病、心律失常、糖尿病、脑血管意外、高血脂等;主要中医证型依次为气虚证、血瘀证、水停证、阴虚证、痰浊证、阳虚证等.经Logistic回归分析后显示,CHF常见合并症与中医证型分布有一定的相关性.CHF合并高血压患者中,回归模型显示气虚证、阳虚证与合并高血压病呈显著负相关(P<0.05);在CHF合并糖尿病患者中,回归模型显示水停证、痰浊证与合并糖尿病呈显著正相关(P<0.05);在CHF合并心律不齐患者中,各证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CHF合并高血脂患者中,回归模型显示气虚证、水停证与合并高血脂症呈显著负相关(P<0.05),而血瘀证、阴虚证和痰浊证与合并高脂血症呈显著正相关(P<0.01);在CHF合并脑血管意外患者中,回归模型显示气虚证、阳虚证与合并脑血管意外呈显著负相关(P<0.01,P<0.05).结论 CHF主要中医证型分布与其合并症有一定的关联规律,对应用中医药治疗CHF及其合并症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作者:王娟;陈婵;赵慧辉;陈建新;罗良涛;徐学功;高姗姗;张理;王伟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芪灵汤联合高效抗逆转录疗法(HAART)对HIV/AIDS患者外周血Th17和Treg细胞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55例HIV/AIDS患者随机分成HAART治疗组28例和联合治疗组27例,并选取21例HIV阴性患者为健康对照组.HAART治疗组给予HAART治疗,联合治疗组给予芪灵汤联合HAART治疗,观察24周.同时根据治疗前外周血CD4+T细胞计数水平,将HIV/AIDS患者分为3层,第一层:1 ~100个/μL;第二层:101 ~200个/μL;第三层.201 ~350个/μL,运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HIV/AIDS患者治疗前基线、治疗4、12、24周时间点、健康对照组外周血Th17、Treg细胞的表达水平及CD4+T细胞数目.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HIV/AIDS患者外周血中Th17细胞基线表达水平及CD4 +T细胞数显著降低,Treg细胞基线表达水平则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同组治疗前比较,HAART治疗组与联合治疗组治疗4、1 2和24周时CD4+T细胞计数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0.01).不同CD4 +T细胞水平,两组患者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上,HAART治疗组与联合治疗组Th17细胞、Treg细胞表达水平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HAART治疗组比较,治疗24周后,联合治疗组Th1 7/Treg比例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 =2.135,P=0.038).结论 芪灵汤能够改善Th17/Treg细胞免疫平衡,这可能是芪灵汤提高HIV/AIDS患者免疫功能的机制之一.
作者:许文芳;吴勇;潘国绍;钟建平;兰少波;陈雪芳;吕秋琼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生肌化瘀方对糖尿病大鼠皮肤溃疡创面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 (TIMP-1)表达的影响效应.方法 以糖尿病大鼠皮肤溃疡模型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配伍比例的生肌化瘀方(生肌方与化瘀方分别按2∶1、1∶1和1∶2比例组合)进行干预,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皮肤溃疡组织中MMP-3蛋白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TIMP-1蛋白表达.结果 在成模各时间点,各组糖尿病大鼠血糖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正常创面组比较显著升高(P<0.01).创面面积处理前后差值方面,生肌化瘀3号方组、正常创面组均明显优于糖尿病溃疡模型组(P<0.05).Western blot法检测结果显示:生肌化瘀2号方组MMP-3蛋白表达高于生肌化瘀3号方组(P<0.05).免疫组化法检测结果显示:生肌化瘀2号方组TIMP-1蛋白的表达低于糖尿病溃疡模型组和生肌化瘀1号方组(P<0.05),生肌化瘀3号方组的表达高于生肌化瘀2号方组(P<0.01).结论 在创面修复早期,采用生肌化瘀3号方生肌方有利于促进创面愈合;在创面愈合晚期,采用生肌化瘀2号方可能有利于抑制病理性瘢痕的形成.
作者:王一飞;李欣;徐蓉;姜文成;李福伦;迮侃;李斌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单味中药鹿茸对大鼠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软骨靶器官Smad2、3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择3个月龄健康雌性SD大鼠1 00只,体质量(200 ±20)g.常规喂养1周后,随机数字表法分成5组:鹿茸低剂量组、鹿茸高剂量组、盐水组、模型组及正常组,每组20只.除正常组外采用经典Hulth方法造模,造模后6周,行病理学观察,确认造模成功,鹿茸低剂量组按0.021 g/100 9给药,鹿茸高剂量组按0.084 g/100 9给药,盐水组每天灌服相应的生理盐水,正常组及模型组不予任何处理.于灌胃后2、4、6周,分别取大鼠双侧膝关节软骨,采用免疫组织化学、荧光定量-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杂交方法分别检测Smad2、3 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 病理观察可见成功制备OA模型,免疫组织化学可见Smad2、3蛋白在软骨层广泛表达,且定位于软骨细胞膜内.与模型组比较,鹿茸低、高剂量组在灌胃后2、4、6周Smad2、3 mRNA表达量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同组灌胃后4周比较,灌胃后6周,鹿茸高、低剂量组的Smad2、3 mRNA表达量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鹿茸低、高剂量组Smad2、3蛋白在灌胃后2、4周时,其在软骨细胞中的表达量有明显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同组灌胃后2周比较,鹿茸低、高剂量组灌胃后4周升高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同组灌胃后4周比较,灌胃后6周时鹿茸低、高剂量组Smad2、3蛋白表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1)鹿茸通过调控软骨细胞内Smad2、3基因和蛋白的表达而起到修复软骨的作用.(2)软骨细胞内的Smad2、3基因表达及蛋白水平的上调可能是OA发病的重要机制之一.
作者:牛维;孙志涛;曹学伟;汪睦勋;严正;郭达;樊粤光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祛风通络方对阿霉素肾病大鼠足细胞结蛋白(Desm in)和CD2相关蛋白(CD2-associated protein,CD2AP)的作用.方法 一次性尾静脉注射阿霉素制备肾病模型.3周后造模成功,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A组,12只),模型对照组(B组,8只),祛风通络方小、中、大剂量组(C组、D、E每组8只)和阳性对照组(F组,8中).从第4周起,A组和B组给生理盐水,C~E组分别给祛风通络方1.0、2.1、4.2 g/mL,F组给泼尼松25 mg/kg.各组均灌胃给药,10 mL/kg,1次/天,连续28天.期间进行24 h尿蛋白定量、血清生化指标检测,实验结束时电镜观察超微结构、Real-time PCR法及Western blot法检测足细胞骨架蛋白Desmin mRNA、裂孔隔膜蛋白CD2AP mRNA及其蛋白表达.结果 (1)与B组比较,C、D、E、F组24 h尿蛋白定量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B组比较,C、D、E组ALB均有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TC含量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组TG反而有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电镜观察发现,D、E、F组与B组比较,足细胞形态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特别是足突结构、足突数目改善明显,其D、E组改善更明显.(4)阿霉素肾病大鼠中Desmin mRNA、CD2AP mRNA及蛋白表达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与B组比较,C、D、E、F组Desmin mRNA和CD2AP mRNA表达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与A组比较,B组Desmin、CD2AP蛋白表达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比较,C、D、E、F组CD2AP蛋白表达明显降低,D、E、F组Desmin蛋白表达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剂量组间比较,C、D、E组Desmin及CD2AP蛋白表达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F组比较,C、D组CD2AP蛋白表达明显高,E组CD2AP蛋白表达明显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E组Desmin蛋白表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祛风通络方对阿霉素肾病大鼠的治疗作用伴随着改变足细胞骨架蛋白Desmin及裂孔隔膜蛋白CD2AP基因表达的改变而实现.
作者:王竹;刘俊田;孙万森;李睿萍;王晔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川芎嗪(TMP)对胶原性关节炎(collagen-induced arthritis,CIA)大鼠血清及关节液中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其对类风湿关节炎治疗的可能机制.方法 Ⅱ型胶原诱导大鼠胶原性关节炎模型,造模成功的36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地塞米松组、TMP 100 mg/kg组及TMP 50 mg/kg组,每组9只.TMP两组大鼠于造模后第7~35天灌胃给予TMP 100和50 mg/kg,每天用药1次;地塞米松组肌肉注射给予2 mg/kg,每天1次;正常组和模型组静脉注射给予2 mL/kg生理盐水,每天1次.观察CIA大鼠足爪肿胀度,用放免法和硝酸还原法检测CIA大鼠血清IL-1、IL-6和IL-2水平及关节浸液一氧化氮(NO)和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PGE2)含量.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足爪肿胀度明显增加,关节浸液中NO和PGE2含量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TMP 100 mg/kg组和地塞米松组足爪肿胀均明显抑制,大鼠血清IL-1和IL-6水平明显降低,IL-2水平明显上升,关节浸液内NO、PGE2含量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TMP 50 mg/kg组足爪肿胀明显抑制(P<0.01),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MP 100 mg/kg对大鼠CIA有明显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是抑制CIA大鼠内源性细胞因子活性和炎症局部区域相关炎症介质产生,提高抑炎细胞因子含量,诱导炎性细胞因子网络趋于平衡,从而对大鼠CIA发挥治疗作用.
作者:母传贤;刘国玲;田华;李宜川;黄一聆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桃红四物汤调节血管肉皮细胞功能、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的作用.方法 采用高脂饮食饲喂及动脉内膜损伤的方法制作大鼠ASO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模型组(9只)、桃红四物汤低浓度组(中药A组,12只)、桃红四物汤中浓度组(中药B组,10只)、桃红四物汤高浓度组(中药C组,9只),造模后8周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观测肢体血流灌注,光镜、透射电镜观察动脉大体形态,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测定循环内皮细胞(circulating endothelial cells,CECs)数量,酶联免疫吸附(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1、内皮素-1 (ET-1)和NO水平.结果成功建立了大鼠ASO模型,模型组大鼠血脂水平明显升高,左后肢血流灌注量明显下降,外周血中CECs数量明显增多,动脉管腔不规则狭窄,血管壁超微结构被破坏,大鼠血清TNF-α、IL-1、ET-1水平均明显升高,NO水平明显降低,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B组和中药C组的上述各项指标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0.01).结论 内皮细胞损伤及分泌功能的异常是ASO发生的重要病理过程,桃红四物汤能够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改善血管内皮细胞的分泌功能,是ASO的有效治疗方药.
作者:李润生;李大勇;陈文娜;马贤德;张扬;李雪晶 刊期: 2014年第02期
在分娩过程中,宫颈成熟是分娩发动的必备条件,同时也是引产成功的关键.现代医学认为妊娠末期的机械性刺激、内分泌变化、神经介质释放等多因素均能促使子宫下段形成及宫颈逐渐软化成熟[1].妊娠早期宫颈黏膜充血及组织水肿,致使宫颈肥大、蓝紫色及变软.接近临产时,宫颈管变短并出现轻度扩张[2].临床上常用Bishop评分进行评估[3,4],Bishop评分<6分者,应进行促宫颈成熟[5].“在产程中,宫颈是被动的,而子宫肌层是主动的”这一观点统治了“临床产程管理”达40余年[6],故多年来关于子宫收缩力的研究占据了主导地位.然而,宫颈生理性成熟往往独立于宫缩而发生,宫缩抑制剂并不能使早产延迟48~72 h以上[7],故分娩的过程不只是子宫肌变化的结果,子宫颈的成熟软化过程同等重要,如果子宫颈未扩张,或扩张不充分,那么即使子宫收缩很强烈,也极易形成难产.本文将对近年来国内外中西医促宫颈成熟临床和基础研究的现状进行分析,具体内容如下.
作者:薛立文;苑鸿雯;陈滢如;舒福政;马良宵;朱江 刊期: 2014年第02期
阿司匹林是心脑血管疾病一、二级预防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长期使用阿司匹林治疗,能够使心脑血管疾病高危患者严重血管事件(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非致死性脑卒中、血管性死亡)发生率降低约25%[1],对无动脉硬化性病史的患者,可使血管事件总发生率下降15%[2].然而,临床部分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后仍然发生了血管事件,这种现象被称为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stance,AR).Eikelboom JW等[3]通过对冠心病高危人群的5年随访研究发现,AR患者发生心肌梗死的危险性是非AR患者的2倍,心血管死亡危险性增加3.5倍.芦燕玲等[4]研究发现,冠心病患者支架置入术后的血小板抑制率与6个月的主要心脑血管事件相关.鉴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率和阿司匹林在临床的广泛应用,AR在心脑血管疾病一、二级预防研究领域引起了学者的密切关注,如何早期预防、识别和改善AR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已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
作者:薛梅;薛丽娜;史大卓 刊期: 2014年第02期
随着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vitro fertilizationembryo transfer,IVF-ET)技术的发展,IVF的妊娠率得到了提高,但部分患者存在胚胎种植失败(embryo implantation failure,IF)[1].为研究中医药对胚胎种植失败患者的影响,本研究对一部分再次接受IVF-ET的患者进行中医药干预,并与常规IVF组对照,以探讨中医药对移植失败患者再次行IVF-ET时种植率、临床妊娠率的影响.资料与方法1 诊断标准有正常性生活,未经避孕一年未妊娠者为不孕症[2].2纳入标准(1)符合诊断标准;(2)年龄22~39岁;(3)有一次或一次以上IVF或ICSI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ICSI)移植周期未成功妊娠,欲再次行IVF或ICSI的患者;(4)患者对研究内容知情同意.
作者:刘颖;殷潜生;黄菊;杜鹏 刊期: 2014年第02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与肺部对香烟烟雾等有害气体或有害颗粒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1].COPD在全世界40岁以上人群中患病率为10%[2],预计到2020年其在全球各类致死性疾病排名中将上升至第3位,位居世界疾病经济负担的第5位[3].其发病机制与慢性气道和肺部炎症密切相关,并会由此引发全身性炎症反应[4].复杂的炎症网络是COPD病理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因此控制和减轻炎症反应对提高疗效具有重要意义.现代医学主要采用糖皮质激素抑制COPD患者体内存在的炎症反应.然而,在临床治疗中,皮质激素对COPD的治疗作用有限,不能减缓患者呈进行性进展的气流阻塞或降低各种炎性细胞、细胞因子或蛋白酶的表达,仅对10%的COPD患者有效[5,6],大部分COPD相关炎症对其不敏感[7].
作者:郭思佳;孙增涛;李月川;吴琦;刘恩顺;封继宏;付敏 刊期: 2014年第02期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由结构性或功能性心脏疾病导致心室充盈和/或射血功能受损而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也是各种心血管疾病发展到终末阶段的终归宿.回顾中、西医学对心衰的认识,两种医学经历了曲折漫长的认知过程,通过实践经验的逐渐积累和重复验证,终形成了相对系统的心衰诊疗体系.1 中医学对心力衰竭的认识历程1.1 古代医家对于心力衰竭的认识中医文献中并无“心衰”这一病名,根据心衰的临床表现,将其归属于中医之“心痹”、“喘证”、“心水”等范畴.早在先秦时期,《黄帝内经》就已经有了对心衰症状的各种认识和命名,《素问·痹论》中有“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及“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的论述,认为反复感受风寒湿邪,为心痹之外因,素体虚弱、心气虚是心痹发病的内因.《灵枢·胀论》载:“夫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指出此病病位在心,其气不通则突发心烦、气短、咳喘、不能平卧等表现,这与心衰的临床表现极为相似[1].
作者:王显;李红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SAPHO(synovitis acne pustulosis hyperostosis osteitis,SAPHO)综合征是1987年由Chamot AM[1]首次提出命名的一组特殊症候群:滑膜炎、痤疮、脓疱病、骨肥厚、骨炎.临床上主要以皮肤和骨骼受累为主要表现,属罕见病,至2009年全球有文献报道的病例仅450余例[2],治疗方案尚无定论,本文主要用中西医结合治疗SAPHO综合征1例,取得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病例介绍患者男,58岁,农民,主因“双侧胸锁关节、周身关节酸胀、疼痛1年”于2012年9月10日在协和医院中医科入院治疗.患者于2011年8月自觉右侧胸锁关节处凸出,伴疼痛、酸胀不适.201 1年9月出现左侧胸锁关节处凸出,伴疼痛、酸胀不适,后逐渐出现双肩、双肘及双手关节,双骶髂关节、双膝、双踝及双足关节酸胀、疼痛,腰颈部关节活动受限,双手晨僵1 h,间断口服扶他林(双氯芬酸钠肠溶片)25 mg 1天2次治疗,症状无明显改善.
作者:李忱;李菁;刘晋河;董振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2013年11月12日,美国ACC/AHA相继在线公布了新版的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临床实践系列指南,其中《2013 ACC/AHA降低成人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风险之胆固醇治疗指南》[1]一公布便引起了全球医学界的极大关注,《纽约时报》也为此刊发了相关评论报道[2].1 更新要点解读新指南更新要点之一是“不再推荐具体的LDL-C治疗目标值”.LDL-C升高已被证实是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降脂治疗的首要目标便是降低LDL-C,而他汀类药物是降低LDL-C的首选药物.既往胆固醇治疗指南均针对不同危险因素患者分别设立具体的LDL-C治疗目标值,推荐心血管高危患者将LDL-C降至100 mg/dL(2.6 mmol/L)以下,并建议极高危患者将LDL-C降至70 mg/dL(1.8mmol/L)或更低[3].新指南不再推荐将LDL-C降到特定的数值作为治疗目标,而是推荐在心脏健康生活方式的基础上采用“适当强度”的他汀治疗以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心脏血管疾病(ASCVD)发生风险.新指南制定工作组的心血管病专家基于大量临床研究证据确定了接受“高强度”(使LDL-C水平至少降低50%)他汀治疗和“中等强度”他汀治疗(使LDL-C水平降低30% ~40%)获益的四类人群(表1),同时简化了目前复杂的他汀治疗流程,推荐用“五步法”(图1)来评估患者是否需要服用他汀类药物.
作者:陈可冀;刘玥 刊期: 2014年第02期
从科学角度应对人口快速老龄化的挑战,建立中国式养老保健体系,从而造福于2亿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延缓老年病的发生,实现健康老龄化与积极老龄化是全国科技和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神圣职责.为了进一步凝练学科发展的方向,普及全国公众对衰老和抗衰老问题的科学认识,指导抗衰老实践与抗衰老健康产业的发展,笔者们总结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科技工作者从事衰老与抗衰老研究所取得的成果,结合全球衰老与抗衰老研究的成就和转化医学的精髓,继承和发扬2000多年来中国传统医学和传统文化的精华,达成如下共识:
作者:中国老年学学会衰老与抗衰老科学委员会 刊期: 201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