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观察经前焦虑性障碍(premenstrual dysphoric disorder,PMDD)患者中医症状及肝失疏泄证候分布特点、相关神经内分泌水平的变化.方法 应用临床流行病学现况调查法对3 541名18~45岁女性门诊患者进行面访调查,根据《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筛查,对PMDD患者进行中医证候判别,并对其主证及常见证的中医症状进行积分比较,检测其血清五羟色胺(5-hydroxytryptam ine,5-HT)、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 ticotropic hormone,ACTH)、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GC)、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褪黑素(melatonin,MLT)、一氧化氮(nitrogen monoxide,NO)、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8种神经内分泌指标的含量.结果 本次调查在3 541名18~45岁的女性共发现PMDD患者258例,其中PMDD主证与常见证为肝气逆证和肝气郁证,分别占40.3%(104/258)与34.9% (90/258).其余5证候为肝郁脾虚、肝郁血瘀、肝郁化火、肝郁肾虚和脾肾阳虚,分别为7.8% (20/258)、7.4%(19/258)、6.2%(16/258)、3.1%(8/258)和0.4%(1/258).与肝气逆证比较,肝气郁证的主症为情志抑郁和情绪低落,该两项症状得分升高(P<0.05);与肝气郁证比较,肝气逆证的主症为急躁易怒、心烦、小腹坠胀、焦虑、头晕、头痛、失眠、头胀、口苦和目昏共10项,该10项症状得分升高(P<0.05).与肝气郁证比较,肝气逆证Hcy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其余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MDD与肝失疏泄密切相关,肝气逆、郁两证确有不同的科学内涵及生物学基础,“调肝”应为临床治疗首选之法.
作者:詹向红;伍盼盼;杨丽萍;张惠云;闫国立;赵川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益肾活血祛风湿联合西药治疗IgA肾病的远期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从杭州市中医院IgA肾病随访登记数据库中获取2008年1月1日-12月31日在本院进行肾穿刺活检确诊的原发性IgA肾病患者的临床、实验室检查、肾活检病理、治疗方案等资料,根据治疗方案分为A组(基础治疗+中药)和B组(基础治疗+中药+糖皮质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以肾活检病理确诊为原发性IgA肾病为起始点计算,随访结束时间为201 5年1 2月31日,随访时间≥12个月,终点事件定义为进入ESRD或eGFR下降50%以上,或血肌酐翻倍,比较其在治疗1年后及至随访结束时与治疗前相比在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等方面的差异,利用Kaplan-Meier法计算患者的累积肾脏生存率,并绘制肾脏累积生存曲线.结果 共纳入病例219例,A组49例,B组1 70例.A组中肾虚证7例(14%),肾虚血瘀证21例(43%),肾虚风湿证8例(16%),肾虚血瘀风湿证1 3例(27%).B组分别为12例(7.1%)、47例(27.6%)、22例(12.9%)、89例(52.4%).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随访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比较,B组的病程更短,24 h尿蛋白定量更多,血肌酐、血清尿素氮更高,血浆白蛋白更低(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1年后两组患者24 h尿蛋白定量及尿红细胞计数下降,并进一步下降至随访结束(P<0.05).219例患者总有效率为89.0%(195/219),A组总有效率为89.8% (44/49),无患者进入终点事件.B组总有效率为88.8%(151/170).至随访结束,共5例患者到达终点事件,均在B组,其中有4例进入ESRD,1例血肌酐翻倍或eGFR下降>50%.与B组比较,A组的完全缓解率更高(P<0.01).利用Kaplan-Meier法计算21 9例患者的1、3、5、7年肾脏累积生存率分别为100%、100%、98%、96.1%.结论 对IgA肾病根据不同病情可以采用基于肾病风湿理论的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远期观察显示该方案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病情,7年累积肾脏生存率为96.1%.
作者:李洁;俞东容;陈洪宇;朱彩凤;程晓霞;王宇晖;倪军;王向晶;姜飞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清肾颗粒对慢性肾功能衰竭(chronic renal f ailure,CRF)湿热证患者核转录因子(NF-κB)信号转导通路中NF-κB p65、磷酸化NF-κB抑制蛋白(p-IκBα)表达的影响,探讨清肾颗粒治疗CRF患者的作用机制.方法 68例CRF湿热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4例,实际完成63例,治疗组32例,对照组31例,并设正常组20名.治疗组与对照组均给予西医基础治疗及中药保留灌肠,治疗组加服清肾颗粒,每日3次,每次1袋,疗程均为8周.观察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肌酐(SCr)、肾小球滤过率估算值(eGFR)以及外周血中NF-κB p65、p-IκBα的水平变化及其与正常组比较.结果 治疗组临床疗效和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84.38% (27/32)和81.25% (26/ 32),优于对照组的54.84%(17/31)和51.61% (16/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治疗组SCr水平明显下降(P<0.01),eGFR水平明显升高(P<0.01),且优于对照组同期(P<0.05).与正常组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NF-κB p65、p-IκBα水平升高(P<0.01);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治疗组NF-κB p65、p-IκBα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且均优于对照组同期(P<0.01).结论 清肾颗粒能改善CRF湿热证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SCr、升高eGFR水平,具有保护肾功能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外周血中NF-κB p65、p-IκBα水平有关.
作者:王东;王亿平;程敏;程皖;胡顺金;吕勇;魏玲;金华;王立媛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木香顺气丸对尿毒症前期患者消化功能紊乱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将40例具有消化道症状的尿毒症前期患者随机分为木香顺气组和莫沙必利组,每组20例,另选取20名体检正常人员作为对照组.木香顺气组口服木香顺气丸每次6 9,每天3次,餐后30 min服用.莫沙必利组口服枸橼酸莫沙必利片,每次5mg,每天3次,餐前30 min服用.疗程为4周.观察患者临床疗效、监测胃电图、血清胃泌素(gastrin,GAS)、胃动素(motilin,MTL)、安全性及复发率.结果 木香顺气组总有效率及复发率为90%(18/20)和15%(3/20),莫沙必利组为60%(12/20)和45%(9/20),木香顺气组均优于莫沙必利组(x 2 =4.8,P =0.025;x2 =4.29,P =0.025).治疗后,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木香顺气组和莫沙必利组的正常节律百分比升高,胃动过缓率降低,血清GAS及MTL含量升高(P<0.05,P<0.01);与莫沙必利组比较,木香顺气组胃动过缓率降低明显,血清GAS及MTL含量升高(P <0.05,P<0.01).结论 木香顺气丸能有效改善尿毒症前期患者消化功能紊乱,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促进患者胃肠动力、调控血清胃肠激素水平,从而改善消化功能.
作者:蔡威;陈文莉;付会玲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对非急性发作期支气管哮喘患者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系统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50名健康志愿者为正常组,50例非急性发作期哮喘患者为哮喘组.正常组不给予干预;哮喘组采用三伏天穴位贴敷治疗,每伏第1天贴敷1次,共3次,在治疗前及第3次贴敷治疗后留取血样.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两组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白细胞介素-4(IL-4)及血浆P物质(SP)、血管活性肠肽(VIP)的含量,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免疫球蛋白A、G(IgA、IgG)的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干扰素-γ(IFN-γ)含量,比较两组及哮喘组治疗前后检测指标的变化.结果 治疗前,与正常组比较,哮喘组IgA、IgG、IFN-γ及VIP含量降低,IgE、IL-4及SP含量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哮喘组治疗后IgA、IgG、IFN-γ及VIP含量升高,IgE、IL-4及SP含量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可能通过改善免疫功能,调控细胞因子的释放,调节神经介质,从而起到防治支气管哮喘的作用.
作者:李博林;王亚利;杨倩;张明泉;王鑫国;闫翠环;师旭亮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使用参麦注射液对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及中性粒细胞水平的影响.方法 收集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中使用参麦注射液(试验组)和未使用参麦注射液(对照组)患者的病例资料,提取血常规检查报告单中WBC及中性粒细胞数值,采用倾向评分匹配法(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平衡大量混杂因素的偏倚,利用x 2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匹配之后的样本(0.661)小于未匹配之前的样本(0.710),对照组7 256例与试验组匹配后,共5 138例匹配成功.两组WBC水平及中性粒细胞水平上升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 2=10.312,P =0.027;x2 =14.228,P =0.013);两组WBC及中性粒细胞水平下降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385,P =0.536;x2 =2.339.P=0.126).结论 基于现有HIS数据和研究方法表明,使用参麦注射液对WBC及中性粒细胞水平上升变化可能存在影响;对其下降变化可能无影响.
作者:唐伟;石庆平;丁峰;刘雁;刘诗娴;王永新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40~65岁女性发生绝经后骨质疏松症骨折的危险因素及中医症状的相关性.方法 本研究采用登记式注册研究的方法,课题组于2009年3-8月在北京市东城区及上海市徐汇区收集的1 823例40~65岁女性骨质疏松症高危人群的危险因素及中医症状信息,进行连续3年的登记观察.同时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的方法,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筛选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骨折有关的危险因素及中医症状.结果 截止到2011年12月共跟踪收集共有1 498条骨折信息,总应答率为82.17%,其中有52例发生了骨质疏松性骨折.以发生绝经后骨质疏松症骨折的时间为结局变量,Cox单因素分析中,平均年龄(RR=1.083,P=0.003)、是否绝经(RR =5.462,P=0.004)、平均绝经年限(RR=1.060,P=0.010)、绝经年限≤10年(RR=4.890,P=0.008)、绝经年限>10年(RR=7.720,P=0.001)、生产次数≥3次(RR =5.870,P=0.003)、目眩(RR=3.037,P=0.001)、下肢拘挛(RR =2.315,P=0.003)及骨密度诊断为骨量减少(RR =2.376,P=0.008)、骨密度诊断为骨质疏松(RR =2.801,P=0.013)的回归参数β大于0,且RR值大于1,提示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骨折的致病的危险因素.将骨密度测定诊断、年龄、绝经年限、生产次数、目眩、下肢拘挛6个因素进行Cox多因素分析,绝经年限<10年(RR =3.257,P=0.032)及有目眩(RR =2.655,P=0.005)为其相关变量.结论 “目眩”及“绝经年限”是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重要的危险因素,其中“目眩”可能早期预测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
作者:申浩;魏戌;谢雁鸣;杨靖;曾宪斌;易丹辉;虞鲲;康树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抗乳腺癌复发转移方剂乳移平对乳腺癌前转移肺微环境的影响,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动物实验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乳腺癌前转移时间的确定,第二部分是乳移平对前转移微环境的影响.第一部分实验24只BALB/c小鼠,取对数生长期4T1细胞配成细胞悬液,血细胞计数板计数,细胞浓度调至1×106细胞/mL,无菌条件下接种于24只BALB/c小鼠胸壁右侧第四乳头的脂肪垫上,每只0.1 mL.第二部分动物实验60只BALB/c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5组,分别为空白组、模型组、乳移平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2只.造模方法同上,各组于接种次日开始给药.乳移平低、中、高剂量组给予5.13、10.26及20.52 g/(kg·d)生药量灌饲,每天给药1次,连续14天.空白组和模型组等体积生理盐水灌饲.动物实验第一部分于10、14、18、22天,每次脱颈处死6只,观察肺转移情况.动物实验第二部分观察各组肺组织的镜下形态(光镜)和肺血管超微结构(电镜),测定各组血管的通透性(依文思蓝法),研究乳移平对前转移微环境形成的影响.通过Western blot和Real time PCR法测定乳移平对前转移因子血管生成素(angiogenin,Angpt)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白介素(Interleukin,IL)-6和IL-1 β表达的影响.结果 肺转移还未发生的乳腺癌前转移时期的建模时间定为14天.与模型组比较,乳移平中、高剂量组对瘤重、瘤体积都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5,P<0.01),乳移平对肿瘤的重量和体积的抑制作用随着乳移平剂量的增加而增加,呈现明显的剂量依赖关系(P <0.05,P<0.01).模型组与乳移平低剂量组都有淋巴细胞浸润的发生,而乳移平中、高剂量组光镜结果发现肺组织形态与空白组无区别.肺部的血管网是由连续的、密集的毛细血管组成.空白组肺脏毛细血管结构正常.模型组血管壁不像空白组平整、规则,毛细血管扩张明显.乳移平给药后,血管的损伤情况得到改善,血管形态基本和空白组无异.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肺组织中依文思蓝渗出量明显增加,Angpt2、VEGF、IL-6、IL-1β蛋白及mRNA表达明显升高(P <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乳移平各剂量组依文思蓝的渗出量均显著降低,且中药剂量越高,降低越明显,呈现剂量依赖关系(P<0.01),乳移平中剂量组VEGF、乳移平高剂量组Angpt2、VEGF、IL-6、IL-1β的蛋白及mRNA表达明显降低(P <0.05,P<0.01),乳移平中剂量组IL-6蛋白表达降低(P<0.01).结论 乳移平对肿瘤的生长和前转移微环境的形成都有很好的调节作用,它可能通过抑制Angpt2、VEGF、IL-6、IL-1β表达、保护脉管系统的完整性、阻碍前转移微环境的形成,终抑制肺转移的发生.
作者:叶依依;刘胜;孙霃平;吴春宇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化痰通络方对IL-1β刺激的类风湿关节炎滑膜成纤维细胞(rheumatoid arthritis syn-ovial fibroblast,RASFB)增殖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acidic fibroblastgrowth factor,aFGF)分泌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RASFB细胞株,加入终浓度为1、5、10、20 μg/L的IL-1β24、48 h以WST-1法检测RASFB增殖率;然后选择20 μg/L的IL-1 β为诱导剂量为IL-1β组.在此基础上加入终浓度(V/V)为5%、2%、1%的高、中、低浓度化痰通络方水煎液为高、中、低浓度化痰通络方组,培养24、48 h,并设空白对照组.比较RASFB的增长率.ELISA法检测各组TNF-α和aFGF含量,RT-PCR检测TNF-α和aFGF mRNA表达.结果 24、48 h时,与IL-1β 1μg/L比较,IL-1β 5、10、20 μg/L RASFB增殖率升高(P<0.01);与IL-1β 5μg/L比较,IL-1β 10、20 μg/L RASFB增值率升高(P<0.01),且IL-1β 20 μg/LRASFB增值率高于IL-1 β 10 μg/L(P <0.01).48 h时各浓度的RASFB增值率高于24 h(P <0.01).与高浓度化痰通络方组比较,中、低浓度化痰通络方组RASFB增殖率降低,且中浓度化痰通络方组对IL-1 β刺激的RASFB增殖率明显降低(P<0.0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IL-1β组24、48 h时TNF-α、aFGF mRNA表达及含量均升高(P<0.05);与IL-1β组比较,除24 h低浓度化痰通络方组TN F-αm RNA表达外,24、48 h高、中、低浓度化痰通络方TNF-α、aFGF mRNA表达及含量均降低(P<0.05);与高浓度化痰通络方组比较,24、48 h时中、低浓度化痰通络方TNF-α、aFGF mRNA表达升高,24 h低浓度化痰通络方TNF-α含量以及24、48 h中、低浓度化痰通络方TNF-α、aFGF含量升高(P<0.05).结论 化痰通络方治疗RA的机理可能涉及抑制RASFB的增殖,降低TNF-α和aFGF mRNA的表达及其蛋白的分泌.
作者:徐振兴;陈进春;邱明山;滕菁;徐明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补肾强督方对自发性强直性脊柱炎模型DBA/1小鼠关节韧带及附着点骨化程度和DKK1/Wnt通路的影响,探讨补肾强督方防治强直性脊柱炎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30只12周龄的雄性DBA/1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阳性药物组、补肾强督方低、中、高剂量组,每组6只,另设6只同周龄C57BL/6小鼠作为空白组.补肾强督方低、中及高剂量组分别灌胃低、中、高浓度的补肾强督方,所含生药重量分别为11.25、22.5、45 g/(kg·d),0.2 mL/只,每日1次;阳性药物组灌胃塞来昔布胶囊0.8 mg/只,0.2 mL/只,每日1次;模型组及空白组灌胃等量的生理盐水.连续饲养、灌胃12周.定期观察小鼠体重、饮食、大便、毛发等情况.每两周评价1次小鼠关节炎体征.处死后取小鼠跟腱部位进行大体观察,对跟腱组织行HE染色,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小鼠跟腱中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骨钙素(bonegam ma-carboxyglutam ic-acid-containing proteins,BGP)、DKK1、Wnt5a的蛋白表达.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关节炎体征评分明显升高,而补肾强督方各剂量组及阳性药物组评分均低于模型组(P<0.05).跟腱组织病理观察显示,正常组无炎性细胞及成纤维细胞浸润,组织形态结构正常;模型组出现不同程度的软骨及骨形成、炎性细胞及附着点成纤维样细胞浸润;各给药组小鼠跟腱组织多见散在淋巴细胞浸润,软骨及骨形成较少见.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组织标本骨化评分升高,补肾强督方各剂量组及阳性药物组评分均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DKK1蛋白表达降低,Wnt5a蛋白表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补肾强督方高、中剂量组DKK1蛋白表达升高,Wnt5a蛋白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补肾强督方可能通过抑制经典Wnt通路来延缓自发性强直性脊柱炎模型DBA/1小鼠关节炎及骨化程度的发生与发展.
作者:杨文雪;阎小萍;金玥;周童亮;张兰;陶庆文;孔维萍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糖尿病溃疡模型大鼠中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表达的变化及四妙勇安汤对该通路的影响.方法 雌性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对照组,17只)和糖尿病组(DM组,34只).对照组给予普通饲料继续饲养,糖尿病组采用高脂高糖饲料联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液腹腔注射法制备糖尿病模型.随后将造模成功大鼠分为糖尿病溃疡组(DU组)、糖尿病溃疡-四妙勇安汤组(DU-四妙组),每组各1 5只.于对照组选取1 5只,作为溃疡对照组(CU组).DU-四妙组采用四妙勇安汤灌胃,CU组及DU组采用生理盐水灌胃.观察创面造模后第3、7、14日各组创面愈合情况的变化,并采用HE染色法检测创面组织形态结构的变化,采用ELISA法、RT-PCR法检测创面组织中β-连环素(β-catenin)、糖原合成激酶-3β(glycogen synthase kinase-3β,GSK-3β)、R-脊椎蛋白3(R-spondin 3,Rspo-3)蛋白及mRNA的变化.结果 创面造模后第3、7、14日,各组大鼠创面愈合率均为CU组>DU-四妙组>DU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创面造模后第3、7、14日,与CU组比较,DU组创面组织中β-catenin及Rspo-3蛋白含量及mRNA表达降低,GSK-3β蛋白含量及mRNA表达升高(P<0.05);与DU组比较,DU-四妙组β-catenin蛋白含量及mRNA表达升高,GSK-3β蛋白含量及mRNA表达降低(P<0.05),DU组与DU-四妙组间Rspo-3蛋白含量及mRNA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Wnt/β-catenin通路的下调有可能导致了糖尿病溃疡的难愈,而四妙勇安汤也可能通过对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进行调节而促进了糖尿病溃疡的愈合.
作者:赵亚男;刘明;张玥;王彬;张玉冬;郝清智;魏建梁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龟鹿二仙胶合药血清对SD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s)成骨分化的作用及其对Wnt信号通路相关因子的影响.方法 100只3月龄雌性SD大鼠经腹腔入路切除双侧卵巢,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和空白组,每组25只.按体表面积换算龟鹿二仙胶剂量并灌胃给药,连续7天后腹主动脉采血制备含药血清.1月龄SD大鼠全骨髓贴壁法分离BMMSCs,流式细胞法(flow cytometry,FCM)法检测F3代细胞CD45和CD90表达;不同浓度龟鹿二仙胶合药血清干预F3代BMMSCs 72 h后,FCM法检测细胞周期的影响并计算增殖指数,确定佳干预浓度.F3代细胞分为FBS组、空白组、龟鹿二仙胶组和经典诱导组,诱导培养21天后,茜素红(alizarin red staining,ARS)染色法观察BMMSCs成骨分化,RT-PCR检测成骨分化相关基因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和骨钙素(osteocalcin,OC)mRNA的表达;RT-PCR和Westernblot检测Wnt5a、β-连环蛋白(β-catenin)、淋巴样增强因子-1(lymphoid enhancer factor-1,Lef-1)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 F3代细胞CD45阳性表达率为1.46%±0.23%,CD90阳性表达率为96.97%±3.21%;浓度为10%的龟鹿二仙胶中剂量组合药血清能显著促进BMMSCs增殖;龟鹿二仙胶组和经典诱导组ARS染色可见橘红色钙结节.与空白组及FBS组比较,龟鹿二仙胶组和经典诱导组OC和ALP mRNA表达上调(P<0.05),Wnt5a、β-catenin mRNA和蛋白表达上调(P<0.05);与空白组、FBS组和经典诱导组比较,龟鹿二仙胶组Lef-1 mRNA和蛋白表达均升高(P<0.05);与FBS组和空白组比较,经典诱导组Lef-1蛋白表达上调(P<0.05).结论 龟鹿二仙胶合药血清具有促进BMMSCs增殖,诱导BM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控Wnt信号通路相关因子的表达有关.
作者:牛素生;李楠;张燕;刘俊宁;林建华 刊期: 2017年第01期
乳腺癌是全球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根据2008年GL OB OCAN统计,全球乳腺癌的发病率约38.9/10万,1989-2008年,乳腺癌的发病率更是位居中国城市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第一位并持续升高,目前认为乳腺癌的发生与遗传因素、体重、饮食、运动、重金属污染等危险因素相关,特别是与过多的雌激素暴露有密切关系[1,2].
作者:南楠;王笑民 刊期: 2017年第01期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hrom boangiitis obliterans,TAO),又称伯格氏病,其特点是不存在,或极少存在粥样硬化,在外周中、小动脉、静脉出现慢性持续性、进行性的血管炎症,可因血栓形成而导致血管腔闭塞.病变主要累及四肢远端的中、小动脉,伴行静脉和浅表静脉也常累及,通常以下肢为主.西医学病因有:“男性激素”、“吸烟嗜好”、“寒冻影响”、“精神刺激”、“长期饮食失常”、“遗传学说”、“机械损伤”.临床典型表现有早期患肢发凉、麻木、怕冷,足部及小腿有酸痛,继而出现间歇性跛行,后发展为静息痛,尤以夜间为甚;下肢肢体末端皮肤呈紫红或苍白,皮温降低,皮肤干燥,小腿肌肉萎缩,趾或足发生溃疡或坏疽;部分患者可反复出现游走性血栓浅静脉炎,多发生在足背和小腿浅静脉[1,2].中医学理论《灵枢·痈疽》称其为“脱痈”“发于足指,名日脱痈.其状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
作者:李光宗;庞鹤;曹建春;陈朝晖;金潇;王吉亭;张凡帆;郑硕;顾汉程 刊期: 2017年第01期
基于文献研究,笔者对中西医临床研究的内容从思路方法角度作了概述,认为主要有两类内容,一是依靠临床经验将中医辨证和西医辨病相结合,二是借助现代科学研究将中医辨证的灵活性限制在西医对病的认识上,实现微观辨病和宏观辨证的结合.基于这些内容,作者从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未来目标、任务、可行途径、具体工作几方面对其未来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详述.
作者:杨云松 刊期: 2017年第01期
早期循证医学所倡导的证据分类和分级体系多基于不同研究设计类型针对干预效力的评价.这些体系给临床研究,给医学实践带来了巨大影响.随着时间推移,这些体系的应用逐渐出现了弊端.特别是在引入到现今真实世界研究和中药上市后安全性评价研究领域时,遇到了许多无法兼容的问题.国内外有关上市后药品安全性证据分级和分类研究尚不多见,研究者们发现系统地收集和评价有关上市后药品安全性证据有重要意义.借鉴循证医学有效性证据分类、分级的成功经验,探索对上市后中药安全性证据评价、分类和分级标准并形成安全性证据评价的基本框架,从点、线、面等多个角度出发,综合不同证据源,构建上市后中药安全性评价证据体,为今后该领域证据体系的研究提供方向和技术支持.
作者:廖星;谢雁鸣 刊期: 2017年第01期
对证和配伍是控制有毒中药毒性的两个必要措施.中药成分的复杂性是限制控毒研究深入开展的重要因素.在系统生物学指导下,探索组分配伍干预对证动物模型的蛋白质表达谱和代谢物谱,明确与毒性减低相关的标志物;采用分子网络分析技术整合多组学信息,找到调控减毒的关键分子和途径,并以分子生物学方法验证,从而揭示在对证机体中组分配伍控毒的分子机制.
作者:谭勇;李健;肖诚;吕诚;吕爱平 刊期: 2017年第01期
1 古代的外科学外科学是现代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凭借其日新月异的先进手术技术治愈了包括一些癌症在内的许多疑难疾病,取得了良好疗效.然而,进行外科手术需要具备一些必要的条件,首先是科学的解剖学知识,以及止血、止痛和防止感染等技术和设备.但是,在东西方的古代尚未具备上述条件的情况下都曾经进行过一些难以想象的手术疗法,令人拍案惊奇.
作者:王台 刊期: 2017年第01期
吴咸中院士(1925-,辽宁新民县人,满族).1948年毕业于满州医科大学(现中国医科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天津中央医院(后改为天津市立总医院及天津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外科工作.正当他风华正茂、一帆风顺、崭露头角已经成为手术技巧娴熟、同行形容他手术操作像“手术图谱”一样规范且准确快捷,享誉天津外科界“三把神刀”之一的时候,1988年夏,他参加在新疆乌鲁木齐召开的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年会期间,一天下午,突然一位新疆的同志请他立即去医院帮助看个患者.
作者:陈士奎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前我国心血管病患病人数为2.9亿,日益增多的患病人群给人民的健康带来了极大危害.中国总死亡人群中,每5个人中有2人是心血管病患者,心血管病成为人类健康第一大杀手.中成药在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治疗、急救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复方丹参滴丸自1994年上市以来,累计有超过4.5亿人次服用,22年来积累了大量临床应用的宝贵经验.
作者:《复方丹参滴丸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建议》写作组 刊期: 2017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