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中国中医科学院
  • 国际刊号:2-52
  • 国内刊号:1003-5370
  • 影响因子:2.14
  • 创刊:1981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2-52
  • 全年订价:46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哥白尼索引(波兰),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万方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知网收录(中),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上海图书馆馆藏, CA 化学文摘(美),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中西医结合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7年4期文献
  • 复方玄驹胶囊对宫腔粘连术后冻融胚胎移植妊娠结局影响

    目的 观察复方玄驹胶囊对宫腔粘连(intrauterine adhesion,IUA)松解术后冻融胚胎移植(frozen embryo transfer,FET)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将300例轻、中度IUA行FET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150例.两组宫腔镜下粘连松解术后行雌、孕激素序贯疗法,治疗组加用复方玄驹胶囊.3个周期后行FET.比较两组患者胚胎着床率、临床妊娠率、流产率、宫外孕率.结果 治疗组临床妊娠率47.3%(71/150)高于对照组[34.0% (51/150),P=0.019];治疗组胚胎着床率25.4% (80/315),高于对照组[19.6%(61/312),P=0.080].与本组轻度IUA患者比较,两组中度IUA患者胚胎着床率及临床妊娠率均降低(P <0.01,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中度IUA患者临床妊娠率升高(P <0.05).结论 复方玄驹胶囊可改善宫腔粘连术后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提高宫腔粘连术后FET助孕周期妊娠率.

    作者:周晓景;谭丽;王芳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RPH联合简化外切内扎术治疗混合痔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目的 选择性自动结扎疗法(RPH)联合简化外切内扎术治疗混合痔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选择1 200例混合痔患者,按照随机、平行对照、多中心试验设计方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600例,对照组采用痔上黏膜环切吻合术(procedure for prolapse and hemorrhoids,PPH)加简化外切内扎术,治疗组采用RPH+简化外切内扎术.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随访疗效.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术后大出血、尿潴留、继发性肛裂和肛门直肠狭窄例数减少(P <0.01,P<0.05),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减少(P< 0.01,P<0.05),术后3、1 2个月痊愈率升高(P<0.01).结论 RPH联合简化外切内扎术治疗混合痔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临床痊愈率和疗效.

    作者:何永恒;唐智军;许向彤;黄德铨;张理顺;唐清珠;樊志敏;邹贤君;邹国军;张重阳;胡凡;谢彪;李艳华;佟瑶;刘鸿畅;李可;罗育连;刘飞;司徒光伟;刘作龙;邵秋香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早泄肾阳虚证血清蛋白质组学分析及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构建

    目的 鉴定早泄肾阳虚证血清蛋白质组,从蛋白质相互作用角度探索肾阳虚证发病机制.方法 分别取4例早泄肾阳虚证患者及4名健康人外周血,提取血清蛋白,获取肾阳虚证相关蛋白质组,采用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技术鉴定肾阳虚证血清蛋白质组,采用STRING数据库构建肾阳虚证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对各网络中蛋白质功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共鉴定血清蛋白质总数238个,其中有定量信息的162个.筛选差异表达蛋白质9个,其中1个上调,8个下调.肾阳虚证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由72个蛋白质节点和283对蛋白质相互作用构成,并可以聚为16个模块,其中蛋白质节点≥3的模块有10个.每个模块都有一个核心蛋白,其中C3、C5、C1S和MASP2为补体系统的组分蛋白,主要参与补体激活生物学过程.结论 早泄肾阳虚证差异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中蛋白模块的功能主要富集于补体激活生物学过程,提示以补体激活途径异常为主导的免疫功能紊乱可能是肾阳虚证的主要病理机制之一.

    作者:谭从娥;黄祥云;王米渠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中药联合“四联疗法”治疗Hp阳性慢性胃炎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中药联合“四联疗法”治疗Hp阳性慢性胃炎疗效.方法 选择375例Hp阳性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辨证组(B组)、抗幽合剂组(C组).各组给予西药四联疗法;B组加中医辨证论治汤剂;C组加抗幽合剂.每组疗程均为14天,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停药1个月后复查Hp阳性情况.结果 与A组比较,B、C组Hp根除率升高(P <0.01,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各组治疗后各症状积分及总积分均降低(P<0.01).与A组同期比较,B、C组治疗后总积分改善率明显升高(P<0.05).结论 辨证应用中药汤剂、中药固定方剂联合“四联疗法”可有效提高Hp根除率.

    作者:汪楠;王垂杰;李玉锋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结直肠癌患者辅助化疗期中医证候分布观察

    目的 观察结直肠癌患者辅助化疗期中医证候分布.方法 收集160例结直肠癌患者辅助化疗前、化疗早期、化疗中期、化疗末期4个阶段的中医临床证候资料,分析4个阶段证候分布规律及动态变化.结果 辅助化疗前有14个证候作为变量进行聚类分析,100例患者以阴虚内热夹湿证(40例,40.0%)、气虚证(30例,30.0%)为主.辅助化疗早期有16个证候作为变量进行聚类分析,120例患者以脾虚血亏证(60例,50.0%)、阴虚内热证(45例,37.5%)为主.辅助化疗中期有22个证候作为变量进行聚类分析,1 14例患者以肝热脾虚证(51例,44.7%)、气血两虚证(40例,35.1%)、脾虚夹湿证(1 9例,16.7%)为主.辅助化疗末期有24个证候作为变量进行聚类分析,1 10例患者以虚证为主,包括气血两虚证(32例,29.1%)、脾虚证(29例,26.4%)、肝肾阴虚证(49例,44.6%).结论 结直肠癌辅助化疗期中医证候以虚证为主.

    作者:李妍;邹莹;谷建钟;周华妙;郭勇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慢性糜烂性胃炎HGF、c-Met相关性研究

    目的 观察慢性糜烂性胃炎患者血清及胃黏膜组织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及HGF受体(c-Met)相关性.方法 选择70例慢性糜烂性胃炎患者,分为浊毒内蕴证和肝胃不和证组,检测两组血清HGF表达水平及胃黏膜组织HGF、c-Met表达水平.分析胃黏膜组织HGF、c-Met相关性及血清和胃黏膜组织HGF相关性.结果 浊毒内蕴组HGF、c-Met表达水平明显高于肝胃不和组(P<0.05);胃黏膜组织中HGF和c-Met的表达呈正相关(r=0.831,P<0.05);血清HGF水平和胃黏膜组织中HGF的表达呈正相关(r=0.656,P<0.05).结论 慢性糜烂性胃炎浊毒内蕴证与HGF、c-Met存在相关性.

    作者:王彦刚;吕静静;董环;周盼盼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451例真实世界HIV感染患者临床用药规律探析

    目的 分析真实世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患者临床特征及用药规律.方法 基于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真实世界数据,提取2006年1月-2011年12月全国17家三甲医院HIV感染者病历资料,包括患者一般信息、疾病特征及入院期间中西药临床应用情况.结果 共收集451例HIV感染者资料,有年龄记录者261例,平均36岁,其中以18 ~ 65岁居多[90.4%(236/261)];男女比例为2.8:1;HIV患者常入住的科室为传染病科[66.96% (302/451)],其次为呼吸科[8.2% (37/451)].患者入院方式以门诊为主[79.6% (359/451)],其中以急诊方式入院占20.18%(91/451).患者多因感染性疾病住院,其中以结核病多(8.29%),其次为细菌性肺炎(6.44%).349例有完整用药记录,共使用西药399种,中成药80种.抗微生物药使用频率高(11.86%),以复方磺胺甲嗯唑多(2.81%).80种中成药以清热解毒剂常用(19.27%),其次为解表剂(10.30%)、补益剂(8.97%)、祛痰剂(7.31%).抗微生物药联合清热解毒剂是常见的中西药组合.451例HIV感染者经中西药治疗,病情稳定,好转率达51.2%.结论 HIV感染患者中使用频率高西药是抗微生物类药,使用频率高中成药为清热类药物.抗微生物药与清热解毒类中成药联合应用在临床上也较为常见.

    作者:华红;刘晓松;王连心;谢雁鸣;杨薇;韩晓娟;王永炎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电针对心肌缺血大鼠模型心肌ATP敏感钾通道及蛋白激酶mRNA表达的影响

    目的 观察针刺不同经脉穴位对心肌缺血大鼠模型心肌细胞ATP敏感钾通道(Kir6.1、Kir6.2)及其结合蛋白(SUR2A、SUR2B)和蛋白激酶(PKA、PKG、PKCβ2)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采用皮下多点位(四肢内侧根部和背部)注射ISO(85 mg/kg)制备心肌缺血模型后随机分成模型组、内关穴组、列缺穴组、非经非穴组(每组10只),另选择1 0只健康大鼠作为对照组.给予内关穴组、列缺穴组、非经非穴组大鼠相应电针干预,采用疏密波,强度2~3 mA,频率2~ 20 Hz,留针20 min,每日1次,连续7日.应用Real-time PCR检测左心室肌Kir6.1、Kir6.2及SUR2A、SUR2B、PKA、PKG、PKCβ32 mRNA表达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各指标mRNA表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内关穴组、列缺穴组各指标mRNA表达降低(P<0.01).与内关穴组比较,列缺穴组、非经非穴组各指标mRNA表达升高(P<0.01);与列缺穴组比较,非经非穴组各指标mRNA表达升高(P<0.05).结论 电针内关穴可逆转缺血心肌细胞ATP敏感型钾通道(Kir6.1、Kir6.2)及其结合蛋白(SUR2A、SUR2B)与蛋白激酶(PKA、PKG、PKCβ2)mRNA表达的变化.

    作者:王巍;李记泉;孟祥宇;陈以国;荆秦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藤莓汤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大鼠滑膜PPARγ/NF-κB信号途径的影响

    目的 观察藤莓汤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ollagen-induced arthritis,CIA)大鼠滑膜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 gamma,PPA Rγ)、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 B,NF-κB)、IL-17表达的影响,探讨该方抑制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滑膜免疫炎性病理损伤的分子机制.方法 建立SD大鼠CIA模型,将成模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西药组、中药高剂量组、中药低剂量组,并设正常组,每组6只.正常组与模型组予去离子水10 mL/(kg · d)灌胃,西药组予来氟米特1.87 mg/(kg · d)灌胃,中药高、低剂量组分别以藤莓汤生药量31.8、15.9 g/(kg·d)灌胃,连续干预12周.干预结束后检测PPA Rγ、P65、IL-17蛋白及mRNA表达.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PPARγ、P65、IL-17 mRNA及蛋白表达上调(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高剂量组PPARγ蛋白表达上调,P65、IL-17 mRNA及蛋白表达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西药组及中药低剂量组PPARγm RNA及蛋白表达上调,P65、IL-17 mRNA及蛋白表达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藤莓汤可改善CIA大鼠关节滑膜病理损伤,抑制免疫炎性因子表达.

    作者:王洁;王亚南;陆妍;陈祎;顾文;王康;沈志明;卜祥伟;张红红;张建萍;陆清怡;孟凤仙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氯吡格雷对人参皂苷Rg1血浆蛋白结合率的影响

    目的 研究氯吡格雷对人参皂苷Rg1血浆蛋白结合率影响.方法 建立人参皂苷Rg1在胎牛血清及透析外液中含量测定方法,随机分成人参皂苷Rg1低、中、高三种浓度单独组(浓度分别为0.4、1.0、5.0 mg/L)和人参皂苷Rg1低、中、高三种浓度合并氯吡格雷组(人参皂苷Rg1浓度依次为0.4、1.0、5.0 mg/L,合并使用2.0 mg/L氯吡格雷),采用平衡透析法观察合并使用氯吡格雷时对人参皂苷Rg1的血清蛋白结合率影响,采用同源模建方法(homology modeIing)构建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三维构建结构,在此基础上采用分子对接方法观察氯吡格雷和人参皂苷Rg1与BSA间结合效应,观察在血浆蛋白结合率层面的相互作用.结果 人参皂苷Rg1低、中、高三种浓度单独组与胎牛血清蛋白结合率分别为(11.2±2.1)%、(13.4±2.2)%、(14.6±1.4)%,人参皂苷Rg1在低、中、高三种浓度合并氯吡格雷组血浆蛋白结合率分别下降,分别为(6.5±2.3)%、(9.2±1.5)%、(12.1±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子对接结果显示两个化合物与BSA存在竞争结合效应.结论 平衡透析法和分子对接实验综合表明氯吡格雷对人参皂苷Rg1血浆蛋白结合率存在影响作用.

    作者:马世堂;戴国梁;程小桂;赵文珠;孙冰婷;居文政;谈恒山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复心合剂对心力衰竭大鼠β1-AR-cAMP-PKA通路的影响

    目的 观察复心合剂对心力衰竭大鼠β1-肾上腺素能受体抗体(β1-adrenergic receptor,β1-AR)-环腺苷酸环化酶(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cAMP)-蛋白激酶A(protein kinase A,PKA)通路的影响.方法 将成年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卡托普利组、复心合剂(中药)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及模型组.建立心力衰竭大鼠模型,干预6周后,分离大鼠左室,分析左室质量指数(left ventricular mass index,LVMI),检测心肌组织β31-AR mRNA表达,测定大鼠血浆cAMP水平和大鼠脾组织匀浆OD值及PKA含量.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LVMI、血浆cAMP升高(P<0.05),β1-AR mRNA表达、脾组织匀浆OD值及PKA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高剂量组、卡托普利组LVMI降低(P<0.01),β1-AR mRNA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各给药组大鼠血浆cAMP水平降低(P<0.01),脾组织匀浆OD值、PKA表达升高(P<0.01).与卡托普利组比较,中药低剂量组β1-AR mRNA相对表达量、脾组织匀浆OD值及PKA表达降低(P<0.01),LVMI及cAMP水平升高(P<0.05).与中药低剂量组比较,中药高剂量组LVMI、cAMP水平降低(P<0.05),β1-AR mRNA相对表达、脾组织匀浆OD值及PKA表达升高(P<0.01).结论 复心合剂通过调节β1-AR-cAMP-PKA通路发挥抗心力衰竭作用.

    作者:薛一涛;李焱;焦华琛;刘秀娟;鲁月凤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化瘀解毒方对梗阻性肾病大鼠肾脏NLRP3、Caspase1、 IL-1β表达的影响

    目的 观察化瘀解毒方对梗阻性肾病大鼠肾脏核苷酸结合寡聚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OD(nucleotide-binding oligomerization domain)-like receptor protein 3,NLRP3]、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1 (Caspase-1)、IL-1β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40只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1 0只)、造模组(30只),采用单侧输尿管结扎(unilateral ureteral obstruction,UUO)手术复制梗阻性肾病模型,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西药组和中药组,每组各10只.西药组给予依普利酮100 mg/(kg·d),中药组给予化瘀解毒方13.7g/(kg ·d),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连续给药10天.检测各组血清IL-1β含量,检测肾脏NLRP3、Caspase-1、IL-1β蛋白及mRNA表达,检测肾脏TUNEL阳性细胞率.结果 假手术组NLRP3表达不明显,Caspase-1及IL-1β呈弱表达,仅见少量TUNEL阳性细胞.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血清IL-1β含量升高(P<0.01),肾组织NLRP3、Caspase-1及IL-1β蛋白及mRNA表达升高(P<0.01);NLRP3主要表达于肾间质巨噬细胞及肾小管上皮细胞,Caspase-1及IL-1β主要见于肾小管上皮细胞胞浆;TUNEL阳性细胞增多,以间质扩张的远端小管上皮细胞为主(P<0.01).与模型组比较,两个给药组血清IL-1β含量降低(P<0.01),NLRP3、Caspase-1及IL-1β蛋白及mRNA表达降低,TUNEL阳性细胞率降低(P<0.05,P<0.01).结论 化瘀解毒方可下调NLRP3、Caspase-1、IL-1 β蛋白及mRNA表达,减轻肾组织炎症损伤.

    作者:梁文杰;马雪莲;王萱;熊云昭;王香婷;许庆友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山姜素对肺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保护机制

    目的 研究山姜素对急性人肺微血管内皮细胞(human pulmonary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HPMECs)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 应用不同浓度的LPS(0.01、0.1、1.0、10 mg/L)作用于HPMECs,确定造模佳浓度.应用山姜素(40、80、160、320 mg/L)干预HPMECs损伤模型,另选择正常HPMECs为对照组,每组3个重复样本,观察各组HPMECs存活率,检测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ICAM-1)、TNF-α、水通道蛋白-1(APQ-1)蛋白及mRNA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ICAM-1及TNF-α蛋白表达升高,AQP-1蛋白及mRNA表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80、160 mg/L山姜素组细胞存活率升高,ICAM-1及TN F-α蛋白表达降低,AQP-1蛋白及mRNA表达升高(P <0.05,P<0.01).结论 山姜素通过下调ICAM-1、TNF-α蛋白表达并上调APQ-1蛋白及mR-NA表达,从而对急性HPMECs损伤起保护作用.

    作者:王振冉;李扬;唐博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补肾活血方对子宫自然杀伤细胞与子宫间质细胞旁分泌基因表达谱的影响

    目的 观察补肾活血方对子宫自然杀伤(uterine natural killer,uNK)细胞与子宫间质细胞旁分泌基因表达谱的影响.方法 从育龄期妇女的增殖期子宫内膜提取人间质细胞,分为空白组、对照组和中药组.中药组加入DMEM/F12稀释至终浓度为2 mg/mL的补肾活血方药液,空白组和对照组加入等体积的DMEM/F12,对照组和中药组培养24 h后再加入20%无血清DMEM加80% uNK细胞分泌提取液,于37℃,5% CO2培养6h,提取3组细胞RNA.运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各组间质细胞的基因表达谱,同时应用qRT-PCR和ELISA法检测筛选基因粒细胞趋化蛋白1(CXCL1)]、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IL-8和白血病抑制因子(leukocyte inhibitor factor,LIF)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对照组和中药组上升4倍的差异基因表达谱基本一致,共63个基因.与对照组比较,中药组IL-15受体α(IL-15RA)上调1.27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上调1.55倍,LIF上调1.45倍,IL-8上调1.10倍,IL-11上调1.23倍,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上调1.40倍,表皮生长因子(EGF)上调1.10倍,单核细胞趋化蛋白8(CCL8)上调1.13倍,运输蛋白1(TAP 1)上调1.02倍,细胞表面趋化因子受体2(CXCR2)上调1.22倍·ICAM-1上调1.15倍(P<0.05).结论 uNK细胞旁分泌作用对提高子宫内膜容受性和种植妊娠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补肾活血方可改善并提高此旁分泌系统的功能.

    作者:贡欣;金哲;鲁秋丹;楼姣英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新风胶囊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Beclin1/PI3K-AKT-mTor的影响

    目的 观察佐剂性关节炎(AA)大鼠滑膜中自噬相关基因5、7、12 (Atg5,7,12) mRNA、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Ⅱ(LC3-Ⅱ)、自噬标志物Beclin1、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向蛋白(mTor)及血清细胞因子IL-1β、TNF-α、IL-4、IL-10的表达水平变化及新风胶囊对其的影响.方法 将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西药组(来氟米特,5.0 mg/kg)和中药组(新风胶囊,3.0 g/kg),每组12只.干预30天后,观察各组大鼠体质量、足趾肿胀度(E%)、关节炎指数(Al)及踝关节病理及超微结构变化;检测大鼠滑膜中Atg5、7、12 mRNA表达;检测滑膜LC3-Ⅱ、Beclin1、PI3K、AKT、mTor蛋白表达;检测大鼠血清IL-1β、TNF-α、IL-4、IL-10含量.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E%、AI、IL-1β、TNF-α升高,体重、IL-4、IL-10、Atg5 rn RNA、Atg12 mRNA、LC3-Ⅱ、Beclin1蛋白表达降低(P <0.01,P <0.05),PI3K、AKT、mTor蛋白表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两个给药组E%、AI、IL-1β、TNF-αt、Atg12 mRNA、PI3K、AK丁、mTor蛋白表达降低(P <0.01,P<0.05),IL-4、IL-10、LC3-Ⅱ、Beclin1蛋白表达升高(P<0.01,P<0.05);西药组Atg5降低(P<0.01),Atg7 m RNA升高(P<0.05).与西药组比较,中药组体重、IL-4、Atg5 mRNA、Atg12 mRNA、PI3K、mTor蛋白表达升高(P< 0.01,P<0.05).结论 AA大鼠滑膜细胞自噬水平下降,导致滑膜细胞的过度增生,引起关节肿胀,致炎因子上升,抑炎因子下降,引起关节的炎症反应.中药新风胶囊可以改善关节炎指数、足趾肿胀度,改善滑膜自噬相关基因及蛋白表达.

    作者:王亚黎;刘健;万磊;阮丽萍;叶文芳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研究进展

    自1982年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首次从人胃黏膜组织中分离培养出以来,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了30多年的研究,现已证实Hp感染是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淋巴瘤和胃癌的主要致病因素.全球有超过50%的人感染有Hp,西方国家感染率为25% ~50%,发展中国家则高达90%[1].我国Hp成人感染率达40% ~60%,平均55%.西药根除Hp感染效果肯定,但就目前欧美及中国等地的大多数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标准三联疗法根除率难以达到80%.西药的耐药性、毒副作用、肠道菌群紊乱、复发率高等问题是临床工作者共同面对的难题.目前中医学对Hp感染主要围绕其病机、证候、相关舌象、中医药治疗等方面进行研究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史彬;刘楠洋;毕红岩;唐旭东;李振华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通淋汤治疗高危前列腺增生疗效观察

    高危前列腺增生症是指高龄良性前列腺增生症伴有心、脑、肺、肝、肾等一种及以上脏器合并症,此类患者手术风险增大,手术治疗受到限制[1].因此药物治疗,特别是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高危前列腺增生主要治疗方法.笔者对高危前列腺增生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蓉;龚敏;张圣熙;张耘;黄锦阳;林文耀;宋旭;周磐石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广西性传播无症状HIV感染期患者症状及中医证型分析

    近年来,中医对艾滋病证侯研究仍在摸索阶段,艾滋病患者常伴有各种机会性感染,症状多而复杂,病情不断变化,临床辨证和证侯(证型)统计有很大的困难.有些学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归纳出常见一些证型,多数专家认为应当辨病分期与辨证相结合[1-引.但目前这类研究范围比较大,包罗了艾滋病的各个分期,然而艾滋病病情错综复杂,证候变化多端,给临床应用带来一定的困难.从无症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到AIDS发病为6 ~10年[4],其中大部分时间处于无症状期,如何在无症状期控制病情、延缓发病一直是各国学者的研究热点.此期虽无明显症状体征,但正气渐虚,邪气HIV处于潜伏状态下,提前顾护正气,使感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可推迟进入艾滋病期,改善症状体征,提高其生活质量.

    作者:邓鑫;刘振威;赵晓芳;文彬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冠心病血瘀证症状与药物组成大频繁关联模式挖掘

    收集中医治疗冠心病血瘀证医案121例,建立冠心病血瘀证诊疗数据库,运用数据挖掘探讨中医治疗冠心病血瘀证的症状与用药的内在规律,探索冠心病血瘀证症状与药物组成的大频繁关联模式.在所整理的121例医案中,胸痛、胸闷及头痛是冠心病血瘀证患者的常见症状,活血药、化瘀药及行气药之间的配伍是常用的药物组合,二者之间的关联构成了冠心病血瘀证常见的大频繁关联模式.以关联模式挖掘所得的冠心病血瘀证症状与药物关联模式反应了治疗冠心病血瘀证标本同治的治疗思想.

    作者:唐梅森;龚后武;黄政德;晏峻峰;李杰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中西医结合医学将成为我国主流医学

    中医学、西医学和中西医结合医学并存是我国医学发展进程中的过渡时期,终中医学和西医学要殊途同归,形成新的较为完美的中西医结合医学.中西医结合医学理论体系中涵盖了中西医学的优势和精华,是中医学和西医学的传承、创新和发展.中西医结合医学终将成为我国主流医学.

    作者:杨媛;杨树德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文本外增译在《黄帝内经》英译中的应用

    增译法是一种重要的翻译方法,《英汉互译实用教程》中定义为“为了使译文忠实的表达原文的意思和风格并使译文合乎表达习惯,必须增加一些词语,就叫做增译法”[1].这种增译法是文本内增译,其目的在于补足原文中虽无其形、但有其意的语言单位,使译文完整,是一种语法意义上的增补;相比较而言,文本外增译,作为译者们经常使用的另一种增译法,是一种语义意义上的增补,其目的在于补偿由于翻译过程而造成的原文中的文化缺失,使原文和译文达到意义上的平衡.而文本外增译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注释”,只不过前者出现在译文正文中,后者出现在译文正文后罢了.

    作者:王娜;刘娜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我国开创的中西医结合科研及其启示(七)——著名危重病急救医学家王今达教授与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研究

    “世上本无路,全靠人走出.”是王今达教授在创建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生涯中经常说的一句话.1989年天津市急救医学研究所引进了美国CS3000血浆置换机,对这一新技术虽然做了充分学习和准备,却没有人临床实际操作过,年逾花甲的王今达教授坚持做了第一个试用机器的人,置换了2 000毫升血浆[1].他率先将当时世界前沿学科——危重病急救医学引进我国,不怕风险,开创了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研究,成为我国急救医学界出了名的“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创业初期他为了患者,为了掌握第一手临床资料,吃住在病区办公室长达四年半!为了建立高素质的“急救快速反应队伍”,要求急救医护人员必须:“要有狮子样的体力;要有骆驼样的精神;要像猴子样的敏捷;要像黄牛样只工作不索取.”[1]……这就是王今达教授和王今达精神!

    作者:陈士奎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治疗策略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其病变主要限于大肠黏膜和黏膜下层,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范围多自肛端直肠开始,逆行向近段发展,甚至累及全结肠及末端回肠.UC临床表现除了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等肠道症状外,部分患者还有肠外表现,包括累及关节,例如肠病性关节炎,肝胆管疾病,如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还可以出现眼和皮肤的损害[1],同时可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如发热、乏力、消瘦等,UC常见并发症有:中毒性巨结肠、肠穿孔、下消化道大出血、上皮内瘤变和癌变.UC属于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之一,是大肠癌发生的高危因素[2].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20~40岁,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别.

    作者:李军祥;谭祥;毛堂友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砒霜治疗白血病的三次高潮和创新点

    砒霜治疗白血病经历了史上三次高潮,每次都源于新的医学发现和进步.1865年德国医生首先使用砷剂治疗白血病,但因疗效不稳定而被遗忘;1931年美国医生发现砷剂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效果较好,做了详细临床和病理学观察,明确了砷剂降白血病细胞的特异作用,但后来被新疗法取代;1970年代末对白血病的重新分类和基因诊断的新发现,使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成为独立亚型.哈尔滨医科大学的医生在从中医药寻找抗癌药的努力中,重新发现了含砒霜的中药复方治疗白血病有效现象,并于20世纪80 ~90年代将三氧化二砷单体治疗白血病的特异性锁定在治疗APL有效,引发了第三次高潮.这是在医学研究进步的特定时期,由中医药和血液病专家的共同努力而实现的创新发明.

    作者:李永明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刘嘉湘教授“扶正治癌”理论核心及运用方法

    我国是癌肿高发国家,尤其随着国内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环境污染、食品安全、营养过剩、各种生活高压也随之而来,造成国民近年各种肿瘤的发病率居高不下,并成为常见死因之一.目前对肿瘤的治疗,中医药已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刘嘉湘教授早在六十年代开始从事肿瘤的中医诊治研究,首倡“扶正治癌”法.通过五十余年的临床实践证实,扶正治癌在扶正补虚、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及延长生存期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1-7].笔者根据全国中医优秀临床人才研修跟师学习期间领悟,将刘教授扶正治癌运用方法加以总结,以飨同道.

    作者:顾军花;刘嘉湘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围手术期心肌损伤中医诊疗专家共识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成为冠心病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根据全国介入心脏病论坛(CCIF)报告,2015年中国大陆登记注册完成PCI病例超过567 000例,位居世界第二.但是仍有无复流与慢血流、缺血再灌注损伤、围手术期心肌损伤(peri-procedure myocardial injury,PMI),以及支架内再狭窄和支架内血栓等一些手术相关问题难以避免,以致PCI及PCI术后人群尚存在较大的残余治疗空间需要认真处理.近年来,随着冠脉介入治疗技术在国内大型中医医院的普及,中医药以自身的特色优势,在临床实践中被应用于相关问题的防治,陈可冀院士[1]领导的课题组在中医药防治支架内再狭窄方面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围手术期心肌损伤(PCI/PMI)的中医药防治正在成为关注的热点.

    作者: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介入心脏病专业委员会;中华中医药学会介入心脏病专业委员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介入心脏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介入心脏病专家委员会 刊期: 2017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