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越来越多地运用双语教学,对中医理论的双语教学尝试也成为中医教学研究的课题.其他学科多年的双语教学实践证明,双语教学能大大提高学生运用不同语言进行学科交流和运用第二语言及时掌握学科动向的能力,教学成果显著.在西医教学中对西医知识的双语教学已经得到了大家的普遍认可和重视[1-3].目前,一些综合性医学院正在尝试针对西医学生的中医双语教学,但有关中医理论的双语教学,特别是对西医学生进行中医理论双语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还有很多争议,这与中医理论的独特性和中医理论教学目的的特殊性有关.我们近期在西医七年制学生中进行了中医理论中、英文双语教学的尝试,下面是我们在中医理论双语教学中的经验和思考.
作者:李丽 刊期: 2007年第05期
方剂学是中医药理论体系的主要基础课程,它上及中医基础学、中医诊断学、中药学,下连中医临床各科;被公认为中医药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的桥梁学科、交叉学科.该课程更是中医临症治法、处方、用药提高临床疗效的基础和灵魂.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人数的增加,再加上国家越来越注重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如仍采用传统的中医方剂学教学模式,则很难以满足新形势下的教学需要.所以,创新方剂学教学体系,对中医药人才的培养以及提高教学质量,对于提高中医临床疗效,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阮时宝;苑述刚;陈学习;马少丹 刊期: 2007年第05期
大学生的科学研究性思维是检验大学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批判性思维与信息获取能力是科学研究性思维的组成部分.教学实践表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够发挥教学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掌握科学思维和学生学习思考过程的规律,大学生科学研究性思维的形成是可能实现的.
作者:徐暾海;唐丽;李彧 刊期: 2007年第05期
中医人才培养是中医事业发展的关键.透过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中医药学的发展史就是中医人才的发展史.只有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客观分析中医人才培养的现状,找出正确的规律和方法,才能真正寻求到中医药人才培养的佳途径,从而带动整个中医药事业蓬勃发展.
作者:翟双庆;石琳;李蔓荻 刊期: 2007年第05期
为保证中医药国际化发展的内在质量,有必要建立起全球中医药教育基本标准.这将直接决定中医药医疗实践的整体水平和在世界各地的平衡发展,同时也是中医药向世界传播过程中保持自身理论体系完整性和独特性的重要保证.中医药教育国际标准应包含教育宗旨及目标、教育计划及方式、学生考核、教学人员、教育评估、教学资源及教育管理等多个方位,并立足于中医药教育的共同核心.中医药教育国际标准的制定必须基于对中医药人才发展性的认识上,既要根据目前中医药在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客观实际,也需对今后中医药的国际化发展有前瞻性的考虑.为此内地中医药院校必须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取得更多的共识,发挥主导作用.
作者:胡鸿毅;严世芸;尚力;谢建群;赵海磊;徐竹林;阎晓天;夏文芳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不同心理健康状况的贫困大学生的防御方式和社会支持特点及其关系.方法 采用防御方式问卷(DSQ)、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302名中医院校贫困大学生进行测评.结果 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国内青年常模,但在人口学统计变量上的差异不显著;不同心理健康水平的学生的防御方式和社会支持均具有显著性差异,心理健康状况差的学生较心理健康好的学生更多地使用不成熟的防御策略,且在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和总分上均显著地低于心理健康状况好的学生;不成熟的防御策略对心理健康具有显著影响.结论 贫困生的心理健康与防御方式和社会支持之间具有显著的关联性,应从转导不成熟的防御策略和营造良好社会支持系统两方面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进行维护.
作者:杨玉芹;胡发稳;向会文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广州中医药大学学生就业压力、压力来源、应对措施及其导致的影响.方法 参考权威问卷SCL-90专业量表,应用自制的就业压力调查表,对广州中医药大学学生就业压力的感受程度、对专业信心度、因就业压力引起的心理变化和生活影响、就业压力产生原因以及对策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①将近3/5学生存在就业压力.②一半以上学生对专业信心不足.③学生就业压力体验以心理体验为主.④男生就业压力生理体验强度高于女生.⑤大三是就业压力体验的分水岭.结论 应该加强学生对于所学专业的信心,关注学生由于就业压力所产生的心理和生理的问题,把减缓就业压力的重心放在男生和大三以上的高年级学生上,并加强学生对于就业形势和应对措施的指导.
作者:蔡彦;巫大平;杨文钦 刊期: 2007年第05期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起源于古希腊的自由教育,美国学者帕卡德(A.S.Parkard)教授在100年前首次将它与大学教育联系,初时称为博雅教育,后逐渐发展形成了今天在国内外大学教育里广泛推行的通识教育[1].通过通识教育,向学生介绍从大学教育不可或缺的知识领域中获得知识的主要方法,让学生剖析不同学术领域和文化的研究层面、研究方法和思想体系,从而为资质、能力和经验各异的大学生提供日后长远学习所必需的方法和眼界.因此,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
作者:林殷;李峰;刘伟;邢若星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经过精心的筹备,2005年9月湖北中医学院2004级中医教改实验班正式成立.教改实验班的创办旨在将现代大学教育理念与传统师承教育模式有机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质量的继承型人才,为造就新一代湖北名中医打好基础.经过1年多的运转,从阶段考核来看,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实现了阶段培养目标.目前,在充分总结2004级办班经验的基础上,新一届即2005级教改实验班也已成立,2006级中医教改实验班正在筹办中.现就该班特色做一分析.
作者:章程鹏;黄必胜;吕文亮;周安方;孙玲;王彦春 刊期: 2007年第05期
介绍了具有中医药特色的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修订生物工程本科教学计划时,必须以优化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指导方针,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与之同时,结合中医药特色,适当参照国内知名大学安排课程设置,增开前沿选修课,安排实验设计和综合实习训练,并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为培养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创新型生物工程人才提供实践模式和有益思考.
作者:丁兴红;赵伟春;刘文洪 刊期: 2007年第05期
临床实习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是将医学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融会贯通的重要时期.通过临床实习,能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掌握相关专业的基本功,熟悉常见病的辨证论治和操作方法以及指导老师的临床经验,拓宽知识面,为毕业后参加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中医妇科学是中医药院校的主干课程之一,在中医专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实习带教中,只有讲究方法,因材施教,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作者:曾诚;黄洁明;陶莉莉;骆运晖 刊期: 2007年第05期
1 许润三读书心要读书学习从来就是获取知识、成材的必由之路.而且,随着社会的进步,终生学习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许老认为终生读书、刻苦研读中医古籍是一个中医临床工作者必须要做好的事.那么,如何选书、读书,下面是许老根据自己从医60多年的亲身经历所谈的一些心得体会.
作者:王清;赵红;经燕 刊期: 2007年第05期
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应从临床医学理论知识、临床能力、科研能力等方面加强培养,并规范临床能力的考核,才能培养出中西医结合复合型、应用型的高级临床医师.
作者:陈培丰;宋康;沈敏鹤 刊期: 2007年第05期
中医药科学的发展历程本身就是不断改革创新的历史进程.新时期中医药科学的改革和创新势在必行:人类疾病谱的改变决定了中医药学理论改革与创新的紧迫性与必然性,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要求中医药学必须快速实现创新与发展.高等中医药教育改革必须突出前瞻性:必须符合中医药科学发展规律和现代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的要求,必须满足中医药学科发展的需要,必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作者:田文媛 刊期: 2007年第05期
通过对高等中西医结合教育50余年的发展演变及现状的分析,指出目前高等中西医结合教育存在的困惑、问题及原因.结合中西医结合发展状况,从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地位、作用,中西医结合专业名称规范及其定位,多层次办学体系的建立,加强师资培训工作,完善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制度,建立一套系统的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规划教材及相应的配套教辅、教参丛书,加强创新性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培养,加强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后期教学与临床实践及开展全国性高等中西医结合教育体系改革研究9个方面探讨及展望高等中西医结合教育发展之路.
作者:何清湖;雷晓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通过对本校非医攻博师生的广泛调研,从招考方式、培养目标与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与临床实践、中期考核筛选制度、学位论文选题与评判标准等5个方面就非医攻博培养模式的实施情况与存在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改进措施与对策.
作者:徐志伟;史亚飞;潘华峰;陈冠林;鄢来均;刘静 刊期: 2007年第05期
中医药科学的发展历程本身就是不断改革创新的历史进程.新时期中医药科学的改革和创新势在必行:人类疾病谱的改变决定了中医药学理论改革与创新的紧迫性与必然性,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要求中医药学必须快速实现创新与发展.高等中医药教育改革必须突出前瞻性:必须符合中医药科学发展规律和现代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的要求,必须满足中医药学科发展的需要,必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作者:周然 刊期: 2007年第05期
探讨了中医护理学学科的内涵与外延.提出中医护理学内涵丰富,包含护理理论、护理方法和独特的护理技能3个层面.中医护理学的外延广阔,在研究对象方面,既涉及病人的疾病护理、病后调摄与康复,又涉及人群的养生保健与防未病;在临床实践方面,既涉及医院的专科护理,又涉及社区护理;在学科任务方面既包括临床护理,还包括护理管理、护理教育与护理科研.在中医护理学内涵与外延的结构框架内,就如何突出中医护理学特色与优势,实现学科的现代化与国际化,探讨了中医护理学内涵建设的3个目标.
作者:韩丽沙;郝玉芳 刊期: 2007年第05期
台湾中医护理教育体系包括:①研究所、大学、专科等正规教育开设中医护理课程;②推广教育中心开设中医护理学分班;③护理学会及学校、医院办理中医护理研习会及讲习.台湾中医护理学会为增进中医护理人员专业知能,建立中医基本护理训练7学科9学分课程审查认定基准及认定作业制度,統一全国各学校、学会及医院办理中医基本护理训练课程之标准.
作者:钟蕙如;林宜信;项平 刊期: 2007年第05期
取消中医药院校单独设置的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中药药理学实验课,开设医学机能实验必修课,探索以基本实验为基础、以中西医综合实验为核心、以学生设计为主要考核内容、集4门课程实验及相关理论为一体、涵盖科研基本方法与技能的新型机能实验教学模式,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中西医知识的综合运用及思维能力的发展.
作者:沈晓君 刊期: 2007年第05期
西方对中医的研究日益深入,愈来愈多的西方学生要求在正规的西方高等院校内学习中医,这与过去单科的针灸教育完全不同.目前,海外中医教育向高层次发展,课程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古典医著、经络学、针灸、拔罐、推拿、气功、太极拳和西医学基础知识.高质量的中医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实际临床能力的本土中医师,具有扎实的理论和临床知识,能为公众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作者:方廷钰;嵇波;陈锋;赵霞 刊期: 2007年第05期
依据澳门中医药发展的历史与现况,探讨特区中医药教育体系的构建内容与发展模式.以设置特色鲜明的中医药专业课程、整合多元化教育理念及提倡持续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构建的主要内容;以将中医药教育推向葡语系国家,侧重发挥中医养生保健优势适应澳门经济产业的发展,积极开展社区中医药知识的教育普及工作,打造澳门健康城市形象作为特区中医药发展模式的主要特色,从而为中医药在特区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与文化基础.
作者:赵永华;项平 刊期: 2007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