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川陈皮素(5,6,7,8,3'4'-hexamethoxyflavone)促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以不同浓度的川陈皮素作用于A549细胞,分别用细胞生长曲线、集落形成抑制实验研究川陈皮素对A549的增殖抑制作用,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观察细胞核形态变化,DNA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细胞凋亡,流式细胞术观察细胞周期改变.结果:生长曲线提示川陈皮素对A549细胞的抑制作用呈明显的时效和量效关系;集落形成抑制实验表明:药物浓度10 μg/mL~40 μg/mL对A549集落形成抑制率为10%~50%.Hoechst 33258 染色后细胞、细胞核出现明显的凋亡形态学变化;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出现典型DNA梯状条带.流式细胞仪检测到细胞周期阻滞于G2/M期,G0/G1期细胞明显减少;随着剂量的增加凋亡率明显增高.结论:川陈皮素可以诱导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凋亡.
作者:管晓琳;罗刚;朱玲;周黎明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建立人血浆中赖诺普利的LC-MS测定法.方法:血浆样品以10 mmol/L的盐酸溶液酸化后经固相萃取小柱提取,采用选择性离子检测方法测定其血药浓度.色谱柱为Lichrospher ODS柱,流动相为甲醇-40 mmol/L醋酸铵水溶液(含0.1%甲酸)(45∶55),内标为依那普利拉,检测仪器为Agilent 1100四极杆质谱检测器,离子源为ESI源,检测离子为m/z:406.2(赖诺普利)、m/z:349.2(内标),裂解电压为150 V.结果:在1~300 ng/mL范围内赖诺普利与内标峰面积比值与浓度线性关系良好,低定量限为1 ng/mL.本方法回收率为73.46%~80.79%,批内和批间的精密度均小于15%.结论:该方法经考察符合生物样品的分析要求,可以应用于临床血药浓度的测定和药代动力学研究.
作者:黄荻;丁莉坤;丁黎;徐贵丽;贺建昌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通过研究五环三萜类新型糖原磷酸化酶抑制剂的构效关系,发现新型降血糖药物.方法:以熊果酸为先导化合物,对其进行结构修饰和抑制兔肌肉糖原磷酸化酶活性的测试.结果:共合成15个熊果酸衍生物,其结构经IR、1H NMR、MS和元素分析确证;生物活性测试显示:熊果酸(IC50=9 μmol/L)是一个中等强度的糖原磷酸化酶抑制剂,大部分合成衍生物都显示出一定的抑制糖原磷酸化酶的活性.结论:抑制肝糖原降解是熊果酸的降血糖作用机制之一,对熊果酸C-28位的结构改造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陈军;柳军;龚彦春;张陆勇;华维一;孙宏斌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用大鼠肝微粒体研究盐酸雷诺嗪代谢的性别差异及选择性CYP抑制剂对其代谢的影响.方法:盐酸雷诺嗪分别与雌性或雄性大鼠的肝微粒体温孵,抑制试验是在微粒体中先加入选择性抑制剂温孵30 min后,再加入盐酸雷诺嗪温孵.温孵后的样品中加入内标咖啡因,碱化后乙醚提取,取上清液水浴挥干,流动相溶解后采用梯度洗脱进行HPLC测定.结果:盐酸雷诺嗪在大鼠肝微粒体内被迅速代谢为6个Ⅰ相代谢产物,雄性大鼠微粒体酶的代谢能力强于雌性大鼠.CYP3A特异性抑制剂酮康唑(Ket)、CYP1A2特异性抑制剂α-萘磺酮(α-Naph)和CYP2D2特异性抑制剂奎尼丁(Qui)可以明显地抑制肝微粒体中盐酸雷诺嗪的代谢,其中Ket的抑制能力强;而二乙二硫氨基甲酸酯(DDC) 和磺胺苯吡唑(Sul)对盐酸雷诺嗪的代谢无明显影响.结论:研究提示盐酸雷诺嗪在雌雄大鼠肝微粒体内的代谢有极其显著性差异,其主要原因是CYP3A酶在大鼠肝微粒体中具有性别差异性.
作者:钟皎;柳晓泉;陈燕;赵小平;王永升;王广基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以生物可降解材料乳酸-乙醇酸共聚物(PLGA)制备5-氟尿嘧啶(5-FU)纳米粒,并对其进行体内外释药研究.方法:采用复乳-溶剂挥发法结合高压均质法制备5-FU-PLGA纳米粒.用透射电镜观察纳米粒的形态,并对5-FU-PLGA纳米粒的粒径及其分布、载药量、包封率和体内外释药进行了研究.结果:制得的5-FU-PLGA纳米粒为类球形实体粒子,平均粒径为85.4 nm,载药量为10.6%,包封率为52.7%,体外释药符合Higuchi方程:Q=5.851 6t1/2+8.735(r=0.992 3).5-FU水溶液组在体内半衰期(t1/2) 仅为0.36 h,tmax为0.26 h,AUC为18.15 μg·h/mL,而同剂量的5-FU-PLGA纳米粒在体内t1/2为2.35 h,tmax为1.13 h,AUC为41.09 μg·h/mL.结论:制得的5-FU-PLGA纳米粒可改变5-FU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行为,延长5-FU在体内的循环时间,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口服吸收好,生物利用度有明显提高.
作者:陈国广;周本谦;李学明;韦萍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研究表达重组复合干扰素(con-IFN)的工程菌E.coli DH5α(pBV220/con-IFN)的发酵条件.方法:在摇瓶实验中,采用正交设计法和均匀设计法确定较佳培养基组分;使用20 L发酵罐进行补料分批发酵实验,研究影响菌体生长和con-IFN表达的因素(如溶氧、补料、温度和诱导时间).结果:发酵培养基配方为蛋白胨10 g/L,酵母膏7.5 g/L,甘油0.5%,Na2HPO4·12H2O 20.13 g/L,KH2PO4 10.37 g/L,NaCl 9.31 g/L.确定了高密度发酵工艺,即优化的发酵培养基,初始pH 7.2,接种量5%,溶氧15%,先经35 ℃培养4 h,后降温至30 ℃培养2 h,再以42 ℃诱导7 h,诱导的同时补料酵母膏0.5%.在此条件下,发酵液可得15.2 g/L湿菌体,con-IFN的表达量占菌体总蛋白的49.60%,每毫升发酵液的抗病毒活性为9.69×108 IU.结论:获得了较满意的优化培养基配方和发酵条件,为下游纯化和进一步大规模生产奠定了基础.
作者:王岷;赵伟;高向东;张陆勇;姚文兵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研究人肽脱甲酰基酶(HsPDF)基因pdf 在不同肿瘤细胞系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该基因与肿瘤细胞生长的相关性.方法:体外培养肿瘤细胞,采用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不同肿瘤细胞系中pdf mRNA的水平;用HsPDF抑制剂Actinonin处理细胞并通过细胞形态学、MTT法、RT-PCR及凝胶电泳等技术检测pdf基因与肿瘤细胞生长的相关性.结果:RT-PCR结果表明,该基因在13种不同来源的人肿瘤细胞系和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具有显著差异.其中,在Hela、MDA-MB-231、K562等肿瘤细胞系中高表达,而在人正常肺组织中低表达(P<0.001).体外试验显示,Actinonin可显著地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使细胞中pdf基因表达量相应的下降,且呈明显的浓度依赖性;同时,光镜观察结果显示Actinonin对肿瘤细胞有诱导凋亡的作用.结论:pdf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不同组织的基因,它与肿瘤细胞的生长增殖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
作者:林超;罗学刚;邢莹莹;奚涛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索Salacinol全合成的基本步骤.方法:根据Salacinol的结构组成,设计了其结构类似简化物1-(3-磺氧丙基)四氢噻吩锍盐(2).以四氢噻吩和3-碘基丙醇为原料,经偶合反应和三氧化硫吡啶的酯化制得化合物2.当在相同的条件下以3-碘基丙醇硫酸酯钠替代3-碘基丙醇为烷化剂时,其主要产物经确证为3-碘基丙醇硫酸酯钠的分子内环化物1,4-丙二醇硫酸内酯(7).结果:上述模拟实验结果提示,通过两步反应制得化合物2的方法可能为Salacinol的全合成提供一种新的途径.
作者:邵颖;村岡修;田邉元三;五島裕義;尤启冬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研究非负矩阵因子分解算法(NMF)用于手性药物HPLC-DAD二维数据解析的可行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根据化学波谱的基本特征如色谱的单峰性改进NMF算法.考查组分之间色谱分离度、光谱相似程度以及迭代次数对模拟重叠峰解析结果的影响,并将NMF算法应用于实测体系盐酸舍曲林对映异构体体(cis-1R,4R; cis-1S,4S)重叠峰解析.结果:解析结果表明,在色谱严重重叠,光谱相似甚至完全相同时,在合适的迭代次数下,NMF能解析出重叠峰中各单组分的光谱和相应色谱.结论该种二维数据的解析方法,将为混合样本特别是手性药物混合体系的分析提供新途径.
作者:蒋淑敏;宋瑞;高洪涛;胡育筑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建立稳定表达人细胞色素P4501A1(CYP1A1)的人肝癌细胞系(Bel-7402).方法:通过将人细胞色素P4501A1(CYP1A1)的表达质粒转染到人肝癌细胞系(Bel-7402),经G418抗性筛选得到稳定的克隆并扩大培养成系,Western Blotting检测蛋白的表达.细胞增殖试验鉴定CYP1A1的多环芳烃类底物二甲基苯并蒽(DMBA)对Bel-7402/1A1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双核微核实验对Bel-7402/1A1细胞进行了遗传毒理的短期实验.结果:转染后筛选得到的Bel-7402抗性克隆,Western Blotting检测表明有较高的CYP1A1蛋白表达.细胞暴露于DMBA时,Bel-7402/1A1与Bel-7402细胞相比,细胞增殖明显抑制.双核微核试验表明Bel-7402/1A1细胞的微核率随DMBA浓度增高而显著增加,Bel-7402无明显变化.连续传代后仍有CYP1A1标志酶EROD的较高表达,该酶活性能被CYP1A1抑制剂α-萘黄酮抑制.结论:建立了一个新的稳定表达CYP1A1的1个肝癌细胞系(Bel-7402/CYP1A1),可代谢多环芳烃化合物产生更大的毒性.该细胞系可用来筛选能被CYP1A1代谢的化合物,或能抑制CYP1A1活性的化合物,并可用来研究CYP1A1的催化性质及被CYP1A1代谢的化合物的毒性机理.
作者:庞莉萍;崔景荣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比较在大鼠中丙磺舒、甲氨蝶呤、地高辛、维拉帕米等不同药物转运蛋白底物对双环铂肾排泄的影响.方法:采用原子吸收法测定大鼠尿液中铂浓度,计算4 h尿药累积排泄率.结果:合用不同转运蛋白底物后,双环铂在尿中的排泄量均有所降低,双环铂组4 h累积排泄百分率为(70.7±9.8)%,而合用丙磺舒、维拉帕米、地高辛或甲氨蝶呤后其累积排泄百分率分别下降为(28.8±4.1)%、(34.2±10.1)%、(43.6±2.8)%和(47.4±8.5)%,肾组织铂浓度则由(278.8±112.0)μg/g分别降低或升高为(179.6±122.2),(309.5±88.8),(374.4±90.1),(266.0±107.5)μg/g.结论:合用丙磺舒等药物可抑制双环铂的肾排泄速度,双环铂及其代谢物的肾排泄过程中可能有MRP2,OAT或OATP等药物转运蛋白参与.
作者:李秀琴;陈西敬;任伟超;张辉;顾萱;王广基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研究羟基红花黄色素A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方法:羟基红花黄色素A大鼠尾静脉注射给药和灌胃给药,HPLC测定血浆中药物的含量,3P97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大鼠胆管插管收集给药后24 h胆汁;代谢笼收集大鼠给药后24 h尿样和粪便.结果:静脉注射给药符合二室开放模型,胆汁累积排泄量为1.32%,尿中24 h累积排泄率为88.6%,粪便中没有检测到药物.灌胃给药绝对生物利用度是1.2%;胆汁累积排泄量为0.062%;尿中24 h累积排泄率为2.9%;粪便24 h累积排泄率为48%.结论:羟基红花黄色素A大鼠口服吸收较差,有胆汁外排效应;血中药物以肾排泄为主.
作者:张海防;郭健新;黄罗生;平其能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研究洛伐他汀缓释片在人体内单次和多次口服给药后的药代动力学过程.方法:采用LC-MS/MS方法测定人血浆中洛伐他汀的浓度.采用正离子方式检测;扫描方式为选择离子反应监测(SRM).20名男性健康受试者随机双交叉单次(40 mg)或多次(20 mg×6)口服洛伐他汀缓释片和普通制剂海立片,并于相应的时间点取血测定血浆中的药物浓度.结果:所建立的LC-MS/MS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05~10.0 ng/mL,低检测浓度为0.05 ng/mL.以海立片为参比对照,用面积法估算的单次和多次给药后洛伐他汀缓释片中洛伐他汀的相对生物利用度分别为(148.5±43.1)%和(140.7±32.8)%.估算单次给药后海立片和洛伐他汀缓释片的人体内洛伐他汀的MRT为(14.61±7.27)h和(29.72±17.22)h;tmax为(4.2±2.1)h和(12.3±7.5)h;cmax为(1.98±1.01)ng/mL和(1.64±0.62)ng/mL;t1/2为(12.16±5.18)h和(18.17±10.78)h.海立片和洛伐他汀缓释片的稳态药物浓度分别为(0.57±0.27)ng/mL和(0.80±0.43)ng/mL,波动度分别为(2.64±1.10)和(0.97±0.36).结论:单剂量给药后洛伐他汀缓释片与海立片相比,产生的cmax比较平稳,tmax延迟,两种给药方式洛伐他汀缓释片的吸收程度均高于普通制剂.
作者:孙建国;翁合霞;王广基;李鹏;李昊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合成5-羟色胺(5-HT3)受体拮抗剂盐酸雷莫司琼.方法:以3,4-二氨基苯甲酸(1)为起始原料经8步反应合成盐酸雷莫司琼(9).结果:反应总收率19.6%,产物结构经1H NMR,13C NMR和MS确证.结论:本合成方法合成盐酸雷莫司琼确实可行,且收率较文献有较大提高.
作者:吴宾;刘定明;王思清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制备超顺磁性壳聚糖pDsVEGF165Red1-N1质粒明胶微球(superparamagnetic chitosan pDsVEGF165Red1-N1 gelatin microsoheres,SPCPGM),并对其在振荡磁场作用下,体外药物释放规律进行研究.方法:先用化学共沉淀法合成纳米超顺磁Fe3O4壳聚糖纳米粒(superparamagnetic Fe3O4 chitosan nanospheres,SPFCN),再与质粒(pDsVEGF165Red1-N1)组装成磁性壳聚糖质粒微粒(superparamagnetic chitosan pDsVEGF165Red1-N1 nanoparticles,SPCPN).再用交联固化法制备成SPCPGM.将此SPCPGM填入人工多孔骨植入体中,在37 ℃下,0.01 mol/L PBS中进行体外药物溶出试验,用振荡磁场干预,测定质粒的释放量.结果:振荡磁场能够增加含 SPCPGM 多孔骨植入体中质粒释放速率,与非磁性的壳聚糖pDsVEGF165Red1-N1质粒明胶微球(chitosan pDsVEGF165Red1-N1 gelatin microspheres,CPGM)相比,25 d时使药物释放量提高4倍.结论:SPCPGM具有药物缓释功能,振荡磁场可重复性增加体系中药物的溶出,此体系药物缓释周期超过3周.
作者:罗聪;安洪;蒋电明;杨晓兰;叶兰;朱照静;何涣玲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对重楼属(Paris)植物金线重楼(Paris delavayi Franch.)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为扩大重楼属植物的药用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大孔树脂,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及RP-C18等技术分离纯化单体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从金线重楼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并鉴定了8个化合物,其中甾体皂苷类化合物6个:重楼皂苷Ⅰ(1),重楼皂苷Ⅱ(2),25(R)diosgenin-3-O-α-L-rhamn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ide(3),25(R)diosgenin-3-O-β-D-glucopyranosyl(1→3)[α-L-rhamn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ide(4),25(R)pennogenin-3-O-α-L-arabinofuranosyl(1→4)[α-L-rhamn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ide(5),25(R)pennogenin-3-O-α-L-rhamnopyranosyl(1→4)-α-L-rhamnopyranosyl(1→4)-[α-L-rhamn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ide(6);植物激素类化合物1个:2β,3β,14α,20β,22α,25-hexahydroxy-cholest-7-en-6-one(7);甾醇类成分1个:胡萝卜苷(8).结论:8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作者:刘海;黄芸;张婷;王强;陈筱清 刊期: 2006年第05期
本文用常用的得分矩阵代替传统的Qian编码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层预测了200个蛋白质二级结构.结果表明:以常用得分矩阵作为输入层的预测结果要优于Qian编码的预测性能.在200个蛋白质中,共有9个蛋白质的预测精度达到目前国际先进水平,即80%.这说明该方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作者:徐建平;方慧生;相秉仁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研究交链孢霉属真菌(Alternaria sp.) YD-01次生代谢产物的化学成分.方法:应用多种色谱方法进行分离和纯化,并用NMR、IR和MS 等方法解析其化学结构.结果:从交链孢霉属真菌YD-01次生代谢产物中分离到3个化合物,它们的结构分别被鉴定为:石杉碱甲(1),6-甲氧基-7,4'-二羟基异黄酮 (2),4-羟基苯基-(-D-葡萄吡喃糖苷(3).结论:微生物发酵是生产石杉碱甲一条新途径.
作者:杨晓军;郭海清;高霞;高芬;王亮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研制苯扎贝特缓释微丸胶囊.方法:采用离心造粒技术制备苯扎贝特缓释微丸胶囊;以体外释药和犬的药代动力学参数进行评价.结果:微丸得率86.5%,载药量87.8%;体外释放曲线符合一级方程,相似因子f2为74.23;自制缓释微丸胶囊单剂量犬口服给药后的tmax(3.7±0.5)h,cmax(36.36±0.98)μg/mL,AUC0-∞(337.83±7.29)μg·h/mL;苯扎贝特缓释片(参比片)的tmax(4.1±0.4)h,cmax(39.66±0.94)μg/mL,AUC0-∞(327.27±8.97)μg·h/mL.结论:以进口的缓释片为参比片,自制的苯扎贝特缓释微丸胶囊具有良好的缓释作用;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03.3±2.8)%,两种制剂生物等效.
作者:刘春晖;许向阳;陈云;王永庆;周建平 刊期: 2006年第05期
一氧化氮(NO)作为信使物质或效应分子在心血管、神经和免疫等诸多系统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设计和研究NO供体型药物已成为创新药物研究的重要策略之一.本文结合作者的科研实践,对NO供体型抗癌药、心血管药和非甾体抗炎药的化学特征、生物学意义、潜在用途及其作用机理作一综述,并对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作者:张奕华;彭司勋 刊期: 2006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