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动杆菌广泛分布于水、土壤、医院环境和人体的皮肤表面,已成为医院获得性感染的主要致病菌.随着广谱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多重耐药不动杆菌日趋增多,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带来很大的困难.本文对不动杆菌的临床感染特征、耐药性以及治疗的新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张樱;陈亚岗;杨青 刊期: 2005年第02期
HBx基因编码乙型肝炎x抗原(HBxAg),抑癌基因p53编码P53蛋白,HBxAg、P53相互作用与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细胞癌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干预HBxAg、P53的相互作用可能阻断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细胞癌的发病.
作者:姚彬;李旭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前,艾滋病(AIDS)的发病在世界各地呈持续的迅速上升趋势,为了达到重建艾滋病患者免疫功能的目的,人们寄巨大的希望于干细胞的功能重建和基因治疗.这里着重讨论了脐血造血干细胞淋巴系分化的体外诱导、成熟和基因修饰途径应用于艾滋病治疗的研究进展和存在的缺陷.
作者:龚梁;陈智 刊期: 2005年第02期
淋球菌外膜蛋白在淋病的发病过程及宿主免疫反应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对其生物学功能和免疫学功能的研究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这对指导临床的诊治及疫苗的研制开发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徐妍;程浩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丙型肝炎病毒(HCV)F蛋白是近年来在感染HCV的患者血清中发现的一种蛋白,是由HCV核心蛋白编码序列在翻译时发生核糖体读码框移位(-2/+1)产生的,主要位于胞浆中,与内质网相连,推测它在此发挥功能;F蛋白能诱导宿主的体液免疫应答及T淋巴细胞介导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本文就有关HCV F蛋白的发现及其特性进行综述.
作者:侯刚;张欣欣 刊期: 2005年第02期
DNA疫苗是基因治疗研究领域发展起来的第三代疫苗,其导入机体后可诱导有效的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应答,是一类优点多、作用持久并兼有免疫防御及治疗作用的新型疫苗,本文就DNA疫苗的研究近况及其在病毒性传染病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作者:彭国平;李筱筱;陈智 刊期: 2005年第02期
有关调节性T(Treg)细胞的研究是近年来免疫学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大量研究表明,Treg细胞在免疫耐受、抗肿瘤、抗感染等重要免疫功能方面起中心作用.本文对Trgg细胞的免疫功能、调节机制及其在感染性疾病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作者:邢同京;李兰娟 刊期: 2005年第02期
流行性感冒(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它的宿主累及人、猪、鸟、马和海豚等多种动物.一般来说,流感病毒在不同的宿主间存在着一定的屏障,禽类流感通常经猪(中间宿主)才能感染人,但是2004年爆发的禽流感及其人禽死亡的情况分析显示,禽H5N1毒株能突破宿主屏障直接感染人,且造成人员死亡.这给人类社会很大的考验.搞清这些流感病毒的变异和病毒如何选择物种以及如何跨越物种而流行的分子机制,对预防和控制新型流感的爆发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主要从病毒两个外壳糖蛋白(红细胞凝集素和神经氨酸酶)对宿主细胞受体的特异性识别出发,探讨和论述流感病毒跨越物种传播的分子机制.
作者:郭潮潭;陈勇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前狂犬病仍然是不可治的致死性疾病.全球每年死于狂犬病的患者约30 000~70 000,99%的死亡人数发生在热带发展中国家.我国狂犬病发病数已居世界第2位,病死数占各种法定传染病死亡总数的30%.新发现,狂犬病病毒可通过接触蝙蝠等犬以外的哺乳动物、器官移植而感染;早期进行暴露后治疗,预防死亡可能达到100%有效.本文将就狂犬病的动物宿主和传播方式的变迁、发病机制的进展、临床分型分期、现有的诊断方法、暴露前后疫苗和狂犬病免疫球蛋白的治疗指征及其方法,特别是世界卫生组织(WHO)的预防治疗指南进行综述.
作者:江建宁 刊期: 2005年第02期
Survivin是一种16.5kDa细胞内蛋白,属于抗细胞凋亡蛋白家族.在胚胎和各种肿瘤中均表达,但近来发现在正常成人组织中也有表达,通过阻断细胞凋亡的发生过程,在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正常肝组织Survivin的表达作用不明,本文就Survivin在肝细胞凋亡和增生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作者:吕铁锋;张忠东;娄国强 刊期: 2005年第02期
近年来,条件致病性真菌引起的真菌病发病率显著提高,临床应用的抗真菌药物效果不佳.树突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机体内功能强的抗原提呈细胞,真菌致敏DC激活相应的Th细胞,可产生有效的抗真菌免疫应答.由于其在免疫应答中的独特地位,以DC为基础的疫苗研究备受关注.
作者:朱伟芳;方红 刊期: 2005年第02期
肝纤维化(hepatic fibrosis)是指肝内的纤维结缔组织异常增生,其实质是胶原和其他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的合成与降解失衡,而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er beta 1,TGF-β1)是调控肝纤维化发生、发展的核心物质.近来,在肝纤维化的治疗上提出重组TGF-β1疫苗,引起广泛关注.本文围绕近年来对TGF-β1在肝纤维化形成中的作用机制的认识,对采用重组TGF-β1疫苗防治肝纤维化的相关探索性研究进行综述.
作者:潘陈为;陈永平 刊期: 2005年第02期
长期以来许多学者认为独立的肝细胞移植是治疗严重肝脏疾病的有较大发展潜力的治疗方法.许多实验室已经进行了相关的动物试验.人体肝细胞移植曾在小范围、随机的个例中应用过.虽然这方面的统计数据很少,但已经体现了这种治疗方法的安全性、可行性.独立的肝细胞移植的潜力远未开发,除了尸肝外,其它可供移植的细胞资源也有待开发.
作者:李亚明;段钟平 刊期: 2005年第02期
母婴传播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之一.本文就HBV的母婴传播途径、可能的机制、母婴传播诊断的确定、阻断HBV母婴传播的方法以及HBV母婴传播阻断失败的原因作了综述.
作者:白菡;赵桂珍 刊期: 2005年第02期
致病性真菌主要有新生隐球菌、白念珠菌和烟曲霉菌等,它们都是重要的条件致病菌,主要感染免疫受损、免疫力低下人群以及艾滋病患者.丝氨酸蛋白酶目前除了被认为是致病性真菌潜在的毒力因子外,还被作为开启血脑屏障的钥匙而日益受到重视.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对致病性真菌丝氨酸蛋白酶的检测、其属性和可能的致病机制,尤其在新生隐球菌性脑膜炎形成过程中对血脑屏障的作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作者:徐赤宇;温海;陈江汉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头孢曲松治疗早期梅毒的临床及血清学效果.方法对确诊为早期梅毒的135例患者分别用头孢曲松和苄星青霉素进行治疗,89例采用头孢曲松(头孢三嗪,商品名罗氏芬)1g/d连用18d,46例应用苄星青霉素2.4MU,1次/周,共用3次,作为对照.结果 89例经头孢曲松治疗1个月后梅毒血清学试验(RPR)阴转11例(12.36%),3个月64例(71.91%),6个月84例(94.38%),9个月89例,全部阴转,阴转率达100%,并经2~3年随访无临床症状及血清复发.苄星青霉素治疗46例,1个月RPR无阴转,仅滴度下降21例(45.65%),3个月阴转8例(17.39%),6个月阴转17例(36.97%),12个月阴转34例(73.91%).结论头孢曲松治疗早期梅毒见效快,血清阴转率高,转阴时间短.
作者:庄奕宏;林雁嘉;林雯;蔡林河;吴林波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临床上对流感的有效控制与治疗在于实验室快速与准确的诊断,这对于指导用药和避免滥用抗生素具有重要意义.RT-PCR在流感病毒检测中特异性和灵敏度较强,nested multiplex RT-PCRR法可以在此基础上提高灵敏度.实验的目的是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流感病毒进行快速诊断.方法我们结合流感病毒M基因、NS基因、HA基因的结构和进化特性设计多元引物达到流感病毒的型和亚型准确与快速的鉴定.结果甲型流感病毒以M基因保守区域设计引物,PCR后电泳带为413bp;甲型流感病毒以HA基因分亚型,H1N1亚型PCRR后电泳带为348bp,H3N2亚型PCR后电泳带为291bp,H5N1亚型PCR后电泳带为326bp.结论应用优化的套式核酸体外扩增方法进行流感病毒的型与亚型的诊断是比较快速的,且所需要的病毒量少(0.01~0.1TCID50),灵敏度较高.
作者:李先茜;康向东;董婕;杜培革;王笑英 刊期: 2005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重型乙型肝炎引起心肌的损害,并对临床的症状进行分析研究.方法对收治的303例重型乙型肝炎患者采用日本NEC3300同步12导心电图机常规检查心电图,同时检测心肌酶谱,检测采用OLYMPUS AU 64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结果心电图异常、CPK升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CPK正常者,尤其是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速合并ST-T改变及窦性心动过速合并低电压时,CPK升高的发生率显著高于CPK正常者(P<0.01或P<0.05).结论本组对303例患者合并心电图异常的占43.2%,仅有20%的患者感到不同程度的心慌、胸闷或心前区不适,心电图异常以窦性心动过速为多见,病情进展越快,心电图异常改变的发生率越高,特别是窦性心动过速是反映病情危重的重要指标,它的出现往往提示预后极差.
作者:冀玉鲜;张风杰 刊期: 2005年第02期
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包括到2015年扭转全球结核病(TB)蔓延.结核病患病率、死亡率、病人发现率及直接面视下短程化疗策略(DOTS)治愈率等指标常用于评价实现这些目标所取得的进展.就病人发现率和治愈率而论,世界卫生组织(WHO)已明确表述为以下目标:病人发现率70%、治愈率85%.如果这两个目标如期实现,对于控制全球TB蔓延和流行将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者:刘北斗 刊期: 2005年第02期
一、干扰素基础上的治疗1.干扰素已证明,聚乙烯乙二醇化的干扰素(pegylated IFN)较常规干扰素能引起较持久的病毒抑制效应.在随机化对照研究中,应用这些公认的干扰素治疗时,产生持续的病毒学和生化学反应随患者不同而不同.已经进入临床试验的其它干扰素,或者通过基因转换产生,以增强在体内的抗病毒活性;或者通过干扰素和血清白蛋白的融合产生,使其药效优于标准干扰素.用来改进干扰素药物动力学的给药方式包括,随意泵入、控制-释放方式(包括持续释放装置)和定量口服.目前研究口服药物诱导干扰素的反应包括imidazoquinolones imiquod、resiquimod和核苷类似物(ANA245和ANA971).其他类型的干扰素,如IFN-γ和IFN-δ已证明可抑制HCV基因型和基因亚型蛋白质合成和RNA复制.
作者:李娟;张彤;吴昊 刊期: 2005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