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

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浙江省医学科学院
  • 国际刊号:1673-4149
  • 国内刊号:33-1340/R
  • 影响因子:0.42
  • 创刊:1974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浙江
  • 语言:中文
  • 邮发:32-29
  • 全年订价:16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 1996年获卫生部颁发的《国外医学》系列期刊编辑质量一等奖
  • 感染性疾病及传染病
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   2005年3期文献
  • 艾滋病病毒耐药性研究的概况及进展

    由于高效抗逆转录药物治疗(HAART)的出现,使许多艾滋病病毒(HⅣ)感染的患者延长了生命,这无疑是HIV感染和艾滋病治疗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但是HIV耐药性的出现,已经成为HAART失败重要的原因之一.近些年,由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能从分子和基因水平研究HIV耐药性的发生机制和检测方法.

    作者:陈亮;吴南屏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Th相关细胞因子与乙型、丙型肝炎

    乙型、丙型肝炎的发病及转归与其细胞免疫机制有很密切的关系,参与细胞免疫的细胞主要有T淋巴细胞和抗原提呈细胞,它们通过一系列细胞因子和受体的网络实现细胞免疫的调节功能.这些细胞因子与近年发现的Th1/Th2细胞亚型密切相关,细胞因子分泌的变化引起Th1/Th2亚型的转换,对病毒性肝炎的发病和转归起决定性作用.细胞因子分泌异常介导HBV、HCV对组织细胞的损伤,引起病毒清除障碍和疾病慢性化,也为治疗提供新靶点.本文将介绍这些Th1/Th2类细胞相关细胞因子在乙型、丙型肝炎发病机制各个环节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肖明;管小琴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肠道正常菌群与肠道免疫

    人体肠道内存在数量庞大、结构复杂的正常菌群,而肠壁内存在为数众多、功能强大的淋巴细胞,以肠粘膜为界,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正常肠道菌群在促进免疫系统发育,维持正常免疫功能,协同拮抗病原菌入侵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免疫系统对肠道菌群又有制约和调控作用,如对正常菌表现为免疫耐受,对病原菌表现为免疫排斥,一旦二者间的平衡被破坏,就会导致疾病.本文分4部分,就肠道正常菌群与肠道免疫系统间的关系,结合国内外新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徐凯进;李兰娟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干扰素抗性和病毒性肝炎

    干扰素(IFN)对各种病毒性肝炎及相关肝病都有不同程度的疗效.但是长期使用失效及疾病复发成为IFN治疗的重大缺陷.IFN抗性具有多种机制,本文就IFN抗体的产生、Ⅰ型IFN受体表达的下降、病毒蛋白的干扰和前炎性因子的表达显著增高4个方面进行综述.

    作者:吴艳艳;童巧霞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医源性乙型肝炎病毒变异

    乙型肝炎病毒(HBV)存在逆转录的复制过程,其自然基因变异率较一般DNA病毒为高.近年来抗病毒药物和疫苗等的应用使HBV变异更为突出,本文就医源性HBV变异的情况进行综述.

    作者:陈素清;朱启镕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CTLA-4调节作用的机制及其在抗感染免疫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适应性免疫的T细胞必须谨慎调节以防止发生对自身成分不必要的应答.一个重要的外周调节作用是共刺激,包括CD28激活信号和CTLA-4抑制信号,它们与T细胞抗原受体(TCR)信号协同决定T细胞对抗原的应答结果.本文主要论述近年CTLA-4调节作用的细胞和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及其作为感染性疾病免疫治疗策略的应用研究.

    作者:黄茵;陈智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RNA干扰抗艾滋病病毒感染研究进展

    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是一种古老而保守的生物现象,它由21~23个核苷酸的双链RNA通过碱基互补靶向识别并降解mRNA,导致序列特异的基因沉默.体外证明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能对抗HⅣ-1感染.它主要作用于宿主细胞受体,如CD4或CCR5等相应的mRNA及HⅣ-1的mRNA,抑制病毒表达,阻抑病毒感染.RNAi有可能成为一种新的防治HⅣ-1感染的基因治疗方法.

    作者:刘海防;谢青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甲型肝炎病毒受体HAVcr-1及其与过敏性疾病的关系

    甲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A virus,HAV)是广泛传播的肝炎致病因子,儿童接种HAV疫苗,可以有效控制HAV感染和甲型肝炎流行.近年来对HAV受体的研究也取得很大进展,主要包括:HAV受体(HAVcr-1)的发现、HAVcr-1的结构特征、HAVc-1与HAV的相互作用等方面,这对阐明HAV吸附和进入宿主细胞的分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尤其近有关HAVcr-1与过敏性疾病的相关性报道,更使人们对HAV的感染性有了新的认识.本文即针对以上几方面进行综述.

    作者:胡华军;陈勇;洪艳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霍乱弧菌的生态学及其检测

    在许多发展中国家霍乱流行仍未得到有效的控制.导致霍乱流行的病原体来源往往难以查明,同时在流行间歇期,霍乱弧菌的生存等一直受到各国学者的关注.阐明霍乱弧菌的生态学对霍乱预防和控制甚为必要.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外霍乱弧菌的生态学及其影响因素、监测、环境菌株致病性检测等研究进展.

    作者:周祖木;何浙生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SELDI-TOF MS技术及其在传染性疾病研究中的应用

    SELDI-TOF MS(surface-enhanced laser desorption ionization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技术,是随着蛋白质组学的兴起而出现的新技术,是一种基于蛋白质芯片和质谱技术的蛋白质指纹图谱分析平台.本文就SELDI-TOF MS技术的原理、特点及其在传染性疾病研究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作者:刘小丽;李兰娟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马拉色菌属主要相关皮肤病治疗的研究进展

    马拉色菌属主要相关皮肤病有花斑癣、糠秕孢子菌毛囊炎、脂溢性皮炎、特应性皮炎等.大量文献表明对皮损较少的花斑癣、糠秕孢子菌毛囊炎患者可局部用药,对于多次复发和/或皮损广泛者局部治疗和系统治疗联合可获得较好的效果;对于脂溢性皮炎、特应性皮炎患者抗真菌治疗也是其治疗指征.

    作者:黄欣;温海;施伟民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肿瘤坏死因子α及其基因多态性在乙型肝炎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是一种重要的细胞因子,它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关系密切,近年来TNF-α基因多态性在乙型肝炎发病中的作用受到重视,本文就TNF-α及其基因多态性在乙型肝炎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作者:郝俊贵;秦波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肠道免疫防御

    肠道是人体大的淋巴器官,本文对在其防御体系起重要作用的分泌性免疫球蛋白(SIgA)、派伊氏结(peyer'patch,PP)、固有层细胞、细胞因子及肠道菌群进行综述.

    作者:刘冬妍;刘沛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呼肠病毒的生物学特征及其致病性

    呼肠病毒科包括7个病毒属,其中与人类疾病相关的有呼肠病毒属、轮状病毒属和环状病毒属.呼肠病毒属于呼肠病毒科呼肠病毒属,它对于动物具有广泛的致病性.通常认为绝大多数人在感染呼肠病毒后是无症状的,少数人感染后可引起胃肠道疾病、上呼吸道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较少的患者出现严重的并发症.虽然呼肠病毒与人类某种疾病的确切关系尚未后确定,但早在1967年Tillotson等就曾报道呼肠病毒可导致人类致死性间质性肺炎的发生,并在SABS流行期间,一些研究显示SARS的发病可能与呼肠病毒的感染相关.

    作者:孙颖;辛绍杰;貌盼勇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体外联合抗乙型肝炎病毒的实验研究

    目的利用转基因HepG2,215细胞进行体外联合抗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实验研究,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在细胞生长液中加入适当浓度配制的拉米夫定、α-2a干扰素(罗荛愫)、胸腺肽α1(日达仙)以及拉米夫定分别与α-2a干扰素、胸腺肽α1的配伍制剂.常规培养并采用ELISA法检测该细胞分泌的HBsAg和HBeAg,以计算抑制率的方法判定药物抗HBV的作用.结果拉米夫定具有体外直接抗病毒作用.三者联合应用具有协同抗病毒作用.结论核苷类药物具有直接抗病毒作用,而且与免疫调节剂联合应用可以增强抗HBV作用,达到优势互补的效果.

    作者:徐伟;陈士俊;王岩;王靖;宋修光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甲型副伤寒沙门菌株的脉冲电场凝胶电泳分型研究

    目的探讨台州地区甲型副伤寒沙门菌株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分型情况.方法用脉冲电场凝胶电泳(PFGE)方法进行分型.结果根据细菌染色体DNA的XbaⅠ酶切图谱,可将台州地区患者中分离的65株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分成9个PFGE型别(X1~X9).来自温岭菌株有6个PFGE型,三门菌株有4个PFGE型,玉环菌株仅有2个PFGE型,其中X2为优势菌型.结论分型研究表明,甲型副伤寒沙门菌核型上虽在台州地区存在着县区性差异,但均以X2为主要流行菌型,从而提示了同一个克隆群内的菌株广泛传播可能是造成台州地区甲型副伤寒流行的主要原因.

    作者:陈忠妙;徐景野;郑官增;江夏明;金春光;王琳娜;何宏明;刘令初;裘丹红;郑伟;王满琴;何浙生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艾滋病患者生存质量的调查与分析

    目的调查与评价艾滋病患者生存质量的情况,分析影响艾滋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因素.方法用SF-36健康调查表加上艾滋病相关条目,对120例艾滋病患者与50名正常人进行调查.结果艾滋病患者各方面得分均显著低于正常组(P<0.01).总体健康、健康感觉、近一个月的生活状况、健康改善、经济影响等的得分低于60分,精力/疲劳、躯体机能、心理机能、食欲、睡眠、社会机能等的得分在60~80之间,只有日常活动、疼痛、认知机能三项的得分在80~90之间.结论艾滋病患者总体生存质量较差.影响患者生存质量主要因素为CD4细胞计数等.

    作者:项凤梅;王永梅;符林春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第二次全国艾滋病、病毒性丙型肝炎学术会议征文通知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2005年全国肝病学术会议暨研修班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书讯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近年来西尼罗热的流行现状及其流行毒株的表型和基因型特性

    西尼罗热(West Nile Fever,WNF)是由西尼罗病毒(West Nile Virus,WNV)通过蚊虫传播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WNV于1937年在乌干达西尼罗地区的一位发热妇女的血液首次分离到,为黄病毒属日本脑炎(乙脑)病毒抗原复合组内成员.

    作者:俞永新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2003年全球霍乱及口服霍乱疫苗现状

    2003年,全球除大洋洲外,均有霍乱报告,其中45个国家向WHO报告霍乱病例111 575例,死亡1 894例,与2002年相比,发病和死亡数下降,总体病死率(CFR)降到1.74%,但高危地区易感人群仍高达41%.非洲共报告霍乱108 067例,占全球官方报告患者总数的96%.美洲和亚洲报告病例数继续下降,欧洲仅报告有输入病例.然而,由于漏报和监测系统的其它限制,易感人群的增加,估计全球实际人数更高.

    作者:严有望;李少安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全球脊髓灰质炎根除进展趋势: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停止时代的准备

    1988年,世界卫生组织理事会召开世界卫生大会,决心到2000年全球根除脊髓灰质炎(脊灰).现根除目标的实质性进展趋势是:到2003年底,全球215个国家只有6个国家(3%)确认存在脊灰地方性流行病.脊灰病例数估计从1988年的35万例减少到2003年的<800例,下降了>99%.其余脊灰地方性流行病国家,也大胆提出了根除挑战目标.同时,正在积极准备迎接口服脊灰病毒疫苗(OPV)停止时代的到来.

    作者:龚震宇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缅怀一代医学宗师王季午教授

    2005年6月5日,我们尊敬的老师,我国著名的内科学、传染病学专家和教育家王季午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我们的心情十分沉重.王教授为祖国的医学教育事业和传染病防治研究奋斗了70余个春秋,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和物质财富.我们有幸作为他的弟子,能有更多机会得到他的教诲,得益极深,回忆往事,历历在目.

    作者:刘克洲;陈智 刊期: 2005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