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

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浙江省医学科学院
  • 国际刊号:1673-4149
  • 国内刊号:33-1340/R
  • 影响因子:0.42
  • 创刊:1974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浙江
  • 语言:中文
  • 邮发:32-29
  • 全年订价:16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 1996年获卫生部颁发的《国外医学》系列期刊编辑质量一等奖
  • 感染性疾病及传染病
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   2006年3期文献
  • 阴道毛滴虫的实验诊断研究进展

    阴道毛滴虫(trichomonas vaginalis,TV)感染是一种十分常见的性传播疾病.人群普遍易感,除引起泌尿生殖道感染外,还是增加HIV感染和诱发宫颈癌的危险因素之一.因此,TV早期诊断十分重要,其能有效减少TV的传播.然而,其早期诊断主要靠实验诊断,包括病原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

    作者:向华国;熊礼宽;涂植光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亚临床肝性脑病的神经心理特征

    亚临床肝性脑病的神经心理测验是在上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定量技术.它从患者的神经认知功能着手,对亚临床肝性脑病的临床诊断提供量化的标准,并可以早期筛选有预期性的神经心理症状.本文总结了亚临床肝性脑病的流行病学及病理特点,并综述了近些年神经心理学检测的研究进展.

    作者:曹召伦;汪凯;叶珺;李家斌;李旭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唾液乙型肝炎病毒DNA的检测方法及其临床意义

    HBV DNA是HBV感染直接的证据,文中就唾液HBV DNA的检测方法及其临床意义方面的有关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作者:潘红英;谌翠容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艾滋病病毒1型与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的相关性

    近研究显示,HIV和HBV具有部分相同生物活性,在艾滋病病程中相互协同作用.文中对HIV-1和HBx及其编码产物特点、相互作用及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作者:熊瑛;张吉翔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钩端螺旋体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钩端螺旋体病是一种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感染引起的人兽共患病.感染者有多种临床表现,其中重者表现为致死性肺弥漫性出血.目前,钩端螺旋体所引起出血的机制仍未被阐明.本文就近年来对钩体致病物质及其相关作用机制的研究状况作了概述.

    作者:徐静;郭晓奎;姜叙诚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γ-干扰素诱导蛋白10与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IFN诱导蛋白10(IFN-γinducible protein 10,IP-10)是新近发现的一种重要的趋化因子,来源于活化的成纤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内皮细胞和淋巴细胞等30多种细胞;具有吸引中性粒细胞,促进多种细胞释放炎症因子等多种生物学作用.目前发现它可以作为结核的诊断指标,抗SARS-CoV,参与病毒性肝炎及艾滋病的免疫反应等多种生物作用.文中综述了近年来IP-10在多种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文庭;贺永文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CCL3L1基因拷贝数与HIV-1易感性

    基因因素可影响宿主对HIV的易感性以及艾滋病(AIDS)进程.近来,有研究指出:CCL3L1趋化因子基因拷贝数在基因水平上对HIV感染及艾滋病进程起着重要的决定作用.同一人种中,CCL3L1基因拷贝数低者,HIV-1易感性显著增高,艾滋病进程加快.这项研究提出了一项新的影响HIV-1易感性的重要基因决定因素,并进一步强调了趋化因子系统在HIV感染过程中的重要性--即可以抑制HIV侵入细胞又可以调节抗病毒免疫应答[1].

    作者:张薇;徐斌;吴昊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HIV/AIDS患者免疫重建综合征

    随着HAART的广泛应用,HIV/AIDS患者在重获健康的同时却自相矛盾地在治疗的前几个月内病情反复,这时候各系统器官功能已稳定的患者中会出现原有机会性感染的重燃或者另一种机会性感染的发生,特别在病毒载量低至不可检测范围以及CD4+T细胞迅速上升的情况中,甚至会引起生命危象.对于这种发生于HAART后出现免疫重建过程中的疾病,经过多年的大量研究和证实后,现称之为免疫重建炎性综合征或者免疫重建疾病.文中就免疫重建综合征的概况、诊断及几种主要的免疫重建综合征进行了综述.

    作者:李凌君;蔡卫平;唐小平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戊型肝炎病毒的研究概况及进展

    戊型肝炎病毒(HEV)是引起戊型肝炎(HE)的病原体.HE呈全球性分布,主要侵犯青壮年,其中孕妇死亡率高达20%.近些年来包括美国、中国、日本、印度在内的一些发达及发展中国家和地区,HE人群感染率呈上升趋势,控制该病刻不容缓.文中针对HEV的研究现状,从HEV的生物学特征、基因分型、细胞模型和动物模型、疫苗及诊断试剂的研究等方面进行综述.

    作者:胡华军;陈勇;洪艳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进展

    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核酸定量检测、分析技术,它通过在PCR扩增反应过程中加入荧光物质,使得对反应过程的实时监控成为可能.它具有实时监测、定量准确、灵敏度高、反应速度快、重复性好及PCR反应后不需电泳检测等优点,已逐步成为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工具.

    作者:洪云;李津;汪和睦;赵铠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基因芯片在病毒性肝炎研究中的应用

    基因芯片是一种新型的基因功能分析技术,具有高通量、微型化和自动化的特点,在基因诊断、基因表达、基因组研究、药物筛选、发现新基因及各种病原体的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近年来,基因芯片技术在病毒性肝炎基因诊断、个体化治疗以及肝炎病毒感染肝细胞以后形成慢性感染、肝纤维化和肝细胞癌的分子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者:滕光菊;邹正升;李保森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线粒体一氧化氮合酶与炎症及败血症休克

    一氧化氮(NO)和其他细胞因子是炎症和败血症休克中重要的细胞内信使和分子标志物.重症炎症可引发败血症休克,损害组织线粒体.败血症休克分子机制之一就是由于线粒体一氧化氮合酶(mtNOS)持续催化NO生成,导致过量过氧化亚硝酸阴离子(ONOO-)产生,使线粒体功能异常,肌肉收缩功能减弱.在炎症和败血症休克过程中脏器的化学发光(其发射光在440~600nm)与自发光不同,很可能由于NO和ONOO-与其他化学物质反应,形成自由基时所激发的.因此,用表面化学发光法监测原位炎症和氧化应激,是非常客观的指标.

    作者:阚文宏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白细胞介素4与抗病毒感染

    白细胞介素4是一种主要由Th2型细胞产生的,具有很强免疫调节功能的生物活性分子,能增强IgE介导的体液免疫并具有杀伤细胞的能力,文中就其细胞免疫调节及其抗病毒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任玲龙;郭永建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模式识别受体与病毒感染

    机体有效的抗病毒感染有赖于感染早期产生的IFN及随后的细胞免疫应答.细胞模式识别受体(PRR)能特异性识别病毒分子或其复制产物而产生IFN与炎性细胞因子.Toll样受体(TLR)是主要的PRR,TLR2、TLR4分别识别革兰阳性、阴性细菌成分,TLR3、TLR7、TLR8、TLR9则主要识别病毒蛋白或其核酸和核内体成分.其他PRR,如RNA螺旋酶视黄酸诱导基因Ⅰ和激酶双链RNA活性蛋白激酶R均能识别双链RNA(dsRNA)而参与抗病毒感染.

    作者:晏春根;谢青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持续感染的免疫机制

    HBV为了在患者体内持续存在,它们必须逃避宿主的免疫应答,因此了解HBV引起的慢性肝炎的自然进程和其特点及HBV逃逸机体免疫监视的可能机制,对掌握其致病机制十分关键,可为慢性HBV感染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作者:邢汉前;辛绍杰;陈黎明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Smad2和Smad3在TGF-β1信号转导中的作用

    Smads通路是TGF-β1信号转导中重要的通路,Smad2/Smad3是TGF-β1信号下传的第一个信号分子,在TGF-β1生物学效应的发挥中起重要作用.虽然Smad2和Smad3的同源性高达92%,但是它们的功能不完全相同,本文从Smad2和Smad3的结构、功能以及相关蛋白等多个方面探讨Smad2和Smad3在TGF-β1信号转导中的不同作用.

    作者:陈峰;郑敏;陈智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铜绿假单胞菌产β-内酰胺酶研究进展

    铜绿假单胞菌产β-内酰胺酶是其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机制,所产β-内酰胺酶种类繁多、特性各异,并在β-内酰胺类抗生素广泛应用的选择压力下,不断有新的β-内酰胺酶产生.文中对铜绿假单胞菌产β-内酰胺酶(ESBL、AmpC、金属酶)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了简要综述.

    作者:赵廷坤;周岐新;凌保东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肝系细胞分化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诱导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向肝系细胞分化的可能性.方法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自成人骨髓,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和反复贴壁法纯化.为有效地促进其向肝细胞分化,本实验使用了HGF和bFGF联合诱导的方法,于0、7、14、21、28d采用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肝细胞表面标志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 18,CK-18)和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 19,CK-19),同时采用Periodic Acid-Schiff(PAS)染色检测诱导细胞糖原合成及贮存功能,并留取不同时段的培养上清液,用放射免疫荧光法(radioimmunoassay,RIA)法检测AFP的分泌量.结果在诱导14d后可观察到诱导细胞变成短梭形和多角形,随诱导时间延长多角形细胞增多,并可形成肝细胞样细胞集落.第14天时AFP,CK-18表达阳性.第21天诱导细胞糖原染色阳性,第28天CK-19表达阳性.培养上清液中14d时,检测到AFP的分泌,浓度为0.1ng/ml;17d时分泌量高,为0.4ng/ml;21d时下降至0.3ng/ml.结论HGF和bFGF能够诱导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分化为肝细胞,这将为肝脏疾病的细胞替代治疗提供新的细胞来源.

    作者:车媛梅;张一;汪泱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158例成人麻疹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成人麻疹的临床特征、发病率增加的可能原因和预防措施.方法前瞻性分析本院2005年收治的158例成人麻疹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成人麻疹患者在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方面的临床特征.结果成人麻疹患者临床症状严重,皮疹典型为充血性斑丘疹,科普利克斑(Koplik's spots)明显且持续时间长,常常合并肝脏和心肌损伤,并发症以支气管肺炎和心肌炎为主.讨论成人麻疹发病率增加可能与麻疹病毒基因变异,缺少麻疹疫苗(MV)的保护,早期麻疹暴露,人口流动性大,儿童广泛接种麻疹疫苗等因素相关.若能够对麻疹患者早期诊断、早期隔离、早期治疗,并对易感者进行广泛的麻疹疫苗接种,成人麻疹的发病率有可能降低.

    作者:王静波;王莲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肝炎患者血清IL-2、sIL-2R水平和病毒含量变化

    目的分析各型肝炎患者血清中IL-2、sIL-2R以及与HBV DNA、HCV RNA含量的关系变化.方法肝炎患者血清IL-2采用ELISA法,sIL-2R采用双抗体夹心间接ELISA法,HBV DNA定量和HCV RNA定量均采用荧光定量PCR法.结果急性肝炎、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丙型肝炎、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和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IL-2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sIL-2R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其中以急性肝炎尤为明显(P<0.01).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丙型肝炎血清的病毒含量与sIL-2R水平呈正相关(P<0.05),但两组之间的sIL-2R水平无相关性(P>0.05).结论肝病患者血清IL-2、sIL-2R可作为机体感染肝炎病毒后免疫水平和判断肝细胞受损程度的参考指标.

    作者:肖萍;杨彦麟;郭振华;陈青锋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登革4型病毒Ban18-30减毒株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目的将登革4型病毒(DEN-4)Ban18原株及其减毒株Ban18-30株在vero细胞传代后进行生物学特性比较研究,以了解Ban18-30株的毒力和免疫原性及其是否为一株有希望的DEN-4减毒活疫苗候选株.方法Ban18原株及在原代地鼠肾细胞传代减毒的Ban18-30株在vero细胞中增殖,将两毒株进行中和实验,确证两株的型别,研究传代毒株的病毒滴度、毒力和免疫原性.结果两株病毒与抗DEN-4特异性抗体进行中和实验,中和指数≥316,证明两株病毒确为DEN-4;空斑滴定两株病毒,滴度约为2×106~2.5×106PFU/ml;Ban18-30株对乳鼠的脑内毒力较Ban18原株低,≥1.7logLD50;Ban18-30株对幼鼠脑内接种不致病,而原株的logLD50值为4.3;腹腔免疫小鼠后用原株进行脑内攻击,能够抵抗大于1 000 LD50致死剂量的病毒攻击.结论两株病毒在vero细胞内增殖良好,滴度较高,Ban18-30对乳鼠和幼鼠的致病力明显减弱,在减毒的过程中仍保留了较高的免疫原性,有望成为一株DEN-4的减毒活疫苗候选株.

    作者:刘志文;俞永新;王志伟;刘文雪;贾丽丽;董关木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利用基因参照品图谱分析克拉玛依地区HBV基因型

    目的了解克拉玛依地区HBV基因型分布状况,比较其与GenBank HBV序列同源性以及进化树分析.方法通过对S基因区B、C、D型GenBank序列分析,研究MboⅠ酶和EarⅠ酶在不同型中具有独特的切点,利用限制性片段多态性分析(PCR-RFLP)区分各型,将各个基因型与GenBank序列进行1:1同源性比对的进化树分析.结果272份样品有241份成功分型.C型44.8%,B型36.9%,D型4.1%,B+C型10.8%,B+D型3.3%.少数民族C型40.4%,B型30.7%,D型9.6%.B、C、D型的同源性分别是97.8%~98.7%,96.9%~99.3%,97.5%~99.0%.进化树分析发现,克拉玛依地区的2例D型与新疆哈密地区D型进化距离近.结论克拉玛依地区HBV基因型B、C、D均有,以B、C型占优势,未检测到A型,D型与新疆哈密地区D型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作者:张大军;吴秀娟;杜绍财;刘丽君;李俊强 刊期: 200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