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熟树突细胞(imDC)在启动和调节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HIV感染导致了imDC的功能改变,进而促进了HIV在细胞间传播和有效逃避宿主抗病毒免疫.此文将着眼于imDC介导的病毒播散机制,对imDC表面分子、imDC和HIV之间相互作用的新进展进行了综述.
作者:康富标;赵敏 刊期: 2007年第05期
miRNA的发现是分子生物学领域的一个巨大突破,它们是长约18~23nt的非编码RNA.近来,研究发现宿主和病毒都可以编码miRNA,并且两者都在调控病毒生存周期及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此文就近年来miRNA在调节病毒复制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朱蕾;朱海红 刊期: 2007年第05期
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s)是一类具有特定表型和免疫调节作用的T细胞亚群,在维持外周自身耐受、防止自身免疫病的发生以及抑制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和下调肿瘤免疫应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此文对CD4+CD25+Tregs的来源、表型特征、作用机制及其在HBV、HCV感染中的免疫调节作用作了综述.
作者:赵丽英;陈智 刊期: 2007年第05期
HBV感染机体后,为了达到长期在宿主体内存在的目的,在机体的免疫压力、药物和其他因素的作用下可发生基因变异,来逃避宿主的免疫监视和清除,不同读码框的不同幕因变异导致免疫逃逸的机制也不相同.此文就HBV不同读码框的基因变异与免疫逃逸的关系进行综述.
作者:赵海平;申元英 刊期: 2007年第05期
HBV感染具有高度的种属和组织特异性,对HBV的深入研究主要依赖于体外培养系统.目前在建立细胞复制模型方面已经有了许多进展,这些模型成为探讨HBV生物学特性、乙型肝炎发病机制及筛选抗HBV药物的主要工具.
作者:高蕾;牛俊奇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疱疹性脑炎是儿童急性散发性脑炎中常见的疾病之一.早期的抗病毒治疗可使死亡率显著降低,因此快速的实验室诊断对临床的治疗及预后的判断尤为重要.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基因诊断方法在疱疹性脑炎中的广泛应用,明确而有效的抗病毒治疗成为一种现实.该文就疱疹性脑炎的实验室诊断的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郦凡;尚世强 刊期: 2007年第05期
HBV的慢性感染,与肝细胞癌(HCC)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HBV DNA整合入肝细胞基因组可见于大量HBV相关性HCC样本中,HBV DNA与肝细胞基因组DNA之间的整合在HCC的发病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有许多方法用于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癌HBV基因整合的研究;HBV-Alu-PCR法在研究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癌的发生机制中是一个非常简单实用的方法.
作者:解俊侠;李旭 刊期: 2007年第05期
隐孢子虫病是一种全球性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是免疫功能低下或免疫功能缺陷患者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此文就隐孢子虫病的实验室诊断与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了综述.
作者:林丽君;严晓岚 刊期: 2007年第05期
钩端螺旋体病足具有强传染性的人兽共患病,其临床症状多变,容易与其他感染性疾病混淆,快速准确地诊断钩端螺旋体病及进行有效的流行病学调查十分重要.PCR具有特异性强、自动化程度高、快速高效等优点,在钩端螺旋体病的早期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上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王亚琳;张湘燕;郭晓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感染性疾病是世界范围的严重公共问题之一.人类白细胞抗原复合体(HLA)是决定机体免疫应答功能的重要分子基础之一,与感染性疾病转归密切相关.此文对感染性疾病与人类白细胞抗原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进展作了综述.
作者:彭经宙;李东良 刊期: 2007年第05期
马尔尼菲青霉菌是青霉菌中惟一的温度敏感双相菌,可引起免疫功能低下者的播散性感染,即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此病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国家及我国南方地区,可累及肺脏、肝脏、皮肤及骨髓等多个脏器,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容易漏诊或误诊,病死率高.脐凹样皮疹具有一定特征性,病原学和/或病理学阳性可确诊,但血清学与分子生物学技术可望早期快速诊断.临床常采用两性霉素B改善症状,后予伊曲康唑维持治疗的原则.合并艾滋病患者需长期二级预防服药,防止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复发.
作者:李凌华;唐小平;蔡卫平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生物人工肝系统正在成为肝衰竭患者体外有效的肝支持治疗手段,生物反应器为肝细胞提供良好的生长代谢环境、物质交换及免疫隔离的平台,是人工肝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已经出现4类反应器后,近些年来,生物反应器在结构上没有新的构想,此文主要把至今生物反应器结构功能上改进以及可能有应用支架反应器前景的支架材料改进或改性等方面的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喻成波;李兰娟 刊期: 2007年第05期
CRIg是新近发现的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员,表达在巨噬细胞上,与C3b、iC3b结合不仅参与C3介导的病原微生物调理作用,还抑制T细胞的活化.此文对CRIg的结构与功能进行综述.
作者:孙翠莲;潘建平 刊期: 2007年第05期
抗原位点决定了蛋白的抗原特性,对HEV的抗原位点进行分析一直是HEV研究领域中的热点,该研究将有助于我们了解病毒的致病机制和推动新型疫苗的研制.此文对HEV抗原位点的研究方法和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作者:吴海波;陈勇;洪艳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病毒通过细胞膜上受体入侵细胞是病毒感染细胞的起始环节.近年来,汉坦病毒细胞膜受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β3整合素上,但并没有证据表明病毒与β3整合素之间有直接的相互作用关系,同时对其他可能的协同受体或辅助受体也少有相关报道.此文对汉坦病毒细胞膜受体的相关研究作了综述.
作者:李青岭;冯涛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验证斑点金免疫渗滤法(DIGFA)在布鲁氏菌病不同流行区现场应用的价值.方法 选择布鲁氏菌病不同流行区人群,采用DIG队和试管凝集试验(SAT)进行布鲁氏菌病人群抗体平行检测.结果 应用DIGFA与SAT平行检测流行区、监测地区和非疫区人群抗体,阳性率分别为32.50%、7.24%、0.40%和32.25%、6.55%、0.80%,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DIGFA和SAT两种方法检测布鲁氏菌病不同疫区人群抗体,阳性率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DIGFA不仅可及时快速发现患者,而且可监测疫情,反映流行程度,在布鲁氏菌病不同流行区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对巩固布鲁氏菌病防治成果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洪林娣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为了获得纯度较高的天然胸腺肽α1(简称Tα1),以克服目前市售Tα1含量偏低的问、题.方法 采用提取小分子量多肽的低pH制备方法提取Tα1,然后利用等电点沉淀和阴离子交换层析以及二者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离纯化.结果 Tα1的纯度分别达到了12.96%、9.61%和14.46%,达到了较大幅度提高天然Tα1纯度的目的.结论 本研究采用等电点沉淀的方法分离纯化Tα1,利用等电点和阴离子交换层析相结合的方法,使Tα1的纯度得到较大提高.
作者:王常青;钱凯先;王勇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患者尿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浓度是否升高及其与肾组织MIF表达、肾脏病理及功能损害的关系,试图寻找一种反映肾损害的非创伤性指标.方法 用ELISA法测定HFRS患者血、尿MIF浓度,用免疫组织化学双染技术观察肾组织MIF表达及巨噬细胞浸润情况.结果 HFRS患者肾组织MIF表达及尿MIF浓度较正常人明显增高,尤以少尿期为明显,尿MIF浓度与肾组织MIF表达、巨噬细胞浸润、肾组织损害指数、肾小管损害显著相关,但与血MIF水平、蛋白尿程度及肾功能损害无显著相关.结论 HFRS患者尿MIF浓度明显增高,并与肾组织MIF表达及肾组织损害情况显著相关,提示其作为一种监测HFRS损害的非创伤性指标的可能.
作者:聂树涛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总结分析2005年1月~2007年4月入住本院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患者,在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等方面的特征.方法 抽取在此期间住院治疗的全部流脑病例49例,对其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9例患者临床表现以发热、头痛、呕吐、颈项强直、皮肤淤点淤斑及意识障碍为主.普通型34例(69.39%),暴发型15例(30.61%),死亡3例,未愈自动出院2例.11例脑脊液或血培养脑膜炎奈瑟菌阳性,部分样本进行分群,其中C群5例;6例阳性样本作药物敏感试验,其中对磺胺甲基异(哑心)唑耐药3例,对氨苄青霉素、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均敏感.结论 本研究中,流脑病例的发生可能与细菌菌群变迁有关.
作者:徐葵花;张莉;王彩红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应用终末期肝病评分模型(MELD)评价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观察它对重型肝炎预后的预测作用.方法 164例重型肝炎患者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联合人工肝治疗,分析治疗前后临床、生化指标及MELD分值,观察所有患者3个月内的临床转归.结果 (1)人工肝治疗明显改善临床症状.(2)人工肝治疗后可明显降低血清总胆红素(TBJIJ)和肌酐(Cr)数值,凝血酶原时问(PT)的国际标准化比率(INR)显著降低(P<0.01).(3)除MELD评分≥40分组的预期病死率(100%)相同外,对评分<40分者应用人工肝治疗可降低MELD平均分值和预期病死率(P<0.01).结论 人工肝是治疗重型肝炎有效、安全的方法,对MELD<40分者具有明显的改善预后作用.MELD评分对重型肝炎预后具有预测作用,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何金秋;杨文龙;张志成;熊墨龙;张雪珍;胡鹏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HBsAg在无锡市人群中的携带情况及HBsAg阳性者的血清标志物5项指标的构成模式.方法 用ELISA法对18 086例健康体检者进行HBsAg的测定,并对其中953例HBsAg阳性者进行血清标志物5项指标的测定.结果 18 086例体检者HBsAg的总阳性率为6.07%,男性和女性的阳性率分别为6.57%和5.25%,男性HBsAg的阳性率显著高于女性(x2=337.55,P<0.05),女性各年龄组无显著差异(x2=12.41,P>0.05),男性各年龄组有显著差异(x2=34.92,P<0.05),其中30~、40~、50~岁年龄组HBsAg的阳性率较其他年龄组高.953例HBsAg阳性者检测到的9种组合模式中,以HBsAg、抗-Hbe和抗-HBc同时阳性者高,为63.59%;其次为HBsAg和抗-HBc,同时阳性者占25.60%.结论 在加强HBV预防工作的同时,应改善HBV血清学指标的测定方法,以提高灵敏度、准确度,以便人们得到及时、合理的治疗.
作者:李跃松;王静;潘凌峰;陈永伟;朱亚妮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体外嗜酸乳酸杆菌标准株(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 ATCC4356)、保加利亚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 bulgaricus,LB)对幽门螺杆菌悉尼株(Helicobacter pylori SS1,Hp SS1)生长及对胃腺癌SGC7901细胞黏附作用的影响.方法 (1)直接观测酸杆菌培养上清对Hp平板培养的影响;(2)革兰染色观察两种乳酸杆菌对SGC7901细胞的黏附能力;(3)革兰染色观察Hp SS1对乳酸杆菌黏附SGC7901细胞的影响;(4)荧光显微镜下观察乳酸杆菌对Hp SS1黏附SGC7901细胞的影响.结果 (1)与空白对照组相比,ATCC4356和LB两种乳酸杆菌上清抑菌环直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两种乳酸杆菌均能黏附SGC7901细胞,黏附指数和细胞黏附率随ATCC4356和LB浓度的升高而升高.在细菌浓度较低时(3×104 cfu/ml和3×105 cfu/ml),ATCCA356与LB的黏附指数和细胞黏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细菌浓度升高至3×106 cfu/ml~3×108 cfu/ml时,ATCCA356的黏附指数和细胞黏附率较LB明显升高(P<0.05);在较高浓度时(3×109 cfu/ml),各组之间细胞黏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TCC4356+Hp组比ATCCA356组、LB+Hp组比LB组的黏附指数和乳酸杆菌黏附率都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两种乳酸杆菌上清均可直接抑制Hp的生长;(2)两种乳酸杆菌均能黏附于SGC:7901细胞,ATCCA356的黏附能力要强于LB,并且两者均能抑制Hp对SGC7901细胞的黏附.
作者:马锋振;马洪升;余倩;刘衡川 刊期: 2007年第05期
抗菌药物是临床上常用的药物,在内科领域凡有细菌等感染的患者大多选用.能否规范地应用抗菌药、有效地控制感染、避免不良反应、延缓耐药性的产生是内科医生特别是感染科医师的基本功.
作者:张永信 刊期: 2007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