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N-α以抗病毒及免疫调节双莺作用用于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对治疗反应的早期预测有利于治疗的持续.随着人类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进展,国内外对HBV感染发病及治疗反应遗传易感因素有较多报道,主要集中于抗病毒蛋白和免疫调节相关细胞因子的基因多态性.此文就遗传易感因素对IFN-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的影响作了综述.
作者:任姗;陈新月 刊期: 2008年第06期
有关HBV与肝癌发生发展分子生物学机制的研究近年有很多,此文就HBeAg与肝癌关系近年研究进展作了综述,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傅妹伢;申元英 刊期: 2008年第06期
髓系衍生抑制性细胞(MDSC)是一群具有高度异质性的髓系细胞群体,包括未成熟DC、巨噬细胞、粒细胞和其他早期分化阶段的髓系细胞等.在感染等疾病状态下,机体内环境产生募集和活化MDSC的因素,导致大量MDSC在淋巴器官及病变局部聚集并活化,随后通过多条途径下调机体的免疫应答,发挥免疫抑制的功能.此文就MDSC的性质、募集和活化的因素、免疫调节机制及其与感染性疾病的关系进行综述.
作者:吴丹霄;夏大静 刊期: 2008年第06期
众多资料表明,慢性HCV感染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相关.HCV感染已经逐渐成为全球健康的重大威胁,导致世界各地出现大量的慢性肝病患者.理解和掌握HCV感染的长期转归才能判断出患者发生HCV相关并发症的概率,此文就HCV感染的自然史作了综述.
作者:项晓刚;谢青 刊期: 2008年第06期
HBV X蛋白(HBx)是泛宿主多功能蛋白质,能影响多种细胞信号转导途径.HBx可以调节相关蛋白激酶的活性,包括蛋白激酶C、Janus激酶/STAT、IKK、PI-3-K、应激调节蛋白激酶/Jun N末端激酶、ca2+通道以及蛋白激酶B/Akt,还能上调一系列转录因子、多肽分子的活性,包括NF-кB、AP-1、CREB和p53等,此文就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作者:邝建玉;杨林 刊期: 2008年第06期
肝纤维化是肝脏对各种刺激的创伤性愈合,主要表现为细胞外基质的过量沉积.肝星形细胞(HSC)被认为是引起肝纤维化的主要细胞,它的活化受到多种细胞因子的调节.TGF-β1在启动和促进HSC向肌成纤维细胞转化的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是目前已知重要的敛肝纤维化细胞因子之一.此文就TGF-β1/Smads信号通路在肝纤维化发病机制及其治疗方面的作用进行综述.
作者:张千;邓存良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前阿德福韦用于临床治疗拉米夫定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已取得了显著疗效,此文对其疗效的影响因素进行综述.
作者:褚克昙;盛吉芳 刊期: 2008年第06期
自全球广泛使用麻疹减毒活疫苗以来,儿童麻疹的流行、发病率及病死率已经得到很大程度控制和减轻.但是,近几年麻疹的流行规律和临床特征发生了不少变化,麻疹病毒也出现了一些变异.为了更好地认识和控制麻疹,此文对近5年麻疹研究有关文献进行了综述.
作者:刘立飞;刘作义 刊期: 2008年第06期
近年来的大量研究表明,HBV基因型可能与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的自然病程、临床结局、抗病毒治疗效果等相关,对其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可能为慢乙肝治疗方案的制定和治疗结果的预测提供可靠的依据.此文就国内外关于HBV基因型与HBV传播途径、HBV前C区及基本核心启动子变异、HBV感染后不同临床结局的相关性等研究作了综述.
作者:盛秋菊;窦晓光 刊期: 2008年第06期
随着越来越多的血吸虫基因信息被发现和公开,如何充分地鉴定和利用这些基因信息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根据不同的目的 选择高效的基因筛选技术和全长基因获取方法,可以有效鉴定并认识血吸虫的新基因信息,并加速血吸虫新基因的应用研究.
作者:陈文;闻礼永 刊期: 2008年第06期
慢性乙型肝炎是我国常见的慢性传染病之一,抗病毒治疗是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关键.此文将对近年用于抗HBV治疗药物的疗效以及优缺点进行综述.
作者:曹振环;陈新月 刊期: 2008年第06期
肝星形细胞(HSC)活化是肝纤维化形成的关键因素.目前研究显示,神经生长因子(NGF)可能通过抑制肝脏炎症,诱导活化的HSC凋亡,进而减缓肝纤维化的进展,其作用机制可能包括NGF及其低亲和力受体P75的作用.诱导活化HSC凋亡将是治疗和逆转肝纤维化的理想途径.
作者:李方春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上海市闵行区1998-2007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变化规律,探讨麻疹控制策略,为加速控制麻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上海市常规传染病报告系统和人口学资料,对1998-2007年麻疹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从疑似患者的咽拭子样本分离病毒,分析其基因特性及抗原性.结果 麻疹年平均发病率为17.69/10万,主要是20岁以上成人和小于8月龄幼儿;发病季节高峰在3-5月,户籍人口麻疹流行无明显周期性,非户籍人口2~3年一个流行高峰.健康人群不同年龄组抗体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6.06,P<0.01),抗体水平在20~30岁低.从10例疑似患者咽拭子样本中分离到4株麻疹病毒株,与麻疹疫苗株S191分属于不同的基因型,抗原性有一定的差异.结论 麻疹流行特征已发生根本性改变,流行周期不明显,发病年龄呈双向移位,不典型症状增多.非户籍人口的发病特征更接近于自然感染,对全市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麻疹病毒株与疫苗株存在差异,因此监测地方性流行株的基因和抗原变化很有必要.现阶段应在对儿童保持高水平麻疹疫苗接种率的前提下,对特定人群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采取针对性免疫策略和加强麻疹监测工作是减少麻疹发病的主要策略.
作者:杜艳;倪政;张莉萍;刘爱选;李淑华;居丽雯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制备检测HBV基因型的DNA芯片并进行杂交验证.方法 设计多条HBV分型寡核苷酸探针,固定于醛基基片的特定位置,制备成芯片,采用酶呈色技术(BCIP/NBT显色)检测杂交信号,进行杂交验证分析.结果 106例临床样本均测出基因型,其中B型37例,C型69例;对所有样本进行测序分析,结果与芯片杂交一致,杂交的灵敏度和重复性等指标均佳.结论 DNA芯片检测HBV基因型,操作简便易行,技术要求不高,适于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郭晓凤;梁伟峰;张永乐;武静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真菌提取物Jn219在体内、外抗轮状病毒的作用.方法 利用含有Jn219的提取物,通过轮状病毒(RV)-MA104体外细胞感染模型,研究Jn219体外抗RV的作用;采用RV-乳鼠感染模型和疗效模型,以病理学、免疫组化技术探讨Jn219体内抑制病毒增殖、保护肠黏膜的作用.结果 Jn219在体外表现抑制RV SA11在MA104细胞增殖的作用,其半数抑毒浓度为1:384.92,抑毒指数为76.92;Jn219在体内抑制了病毒的复制,缓解了RV SA11感染引起的乳鼠腹泻,降低了乳鼠病死率,减轻了RV感染引起的肠道病理性变化.结论 Jn219在体外、体内均有抑制RV复制的作用.
作者:高华英;司书毅;李妍;李鹏;孟红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湛江市麻疹疑似病例的血清学实验室诊断符合率和风疹检测结果,完善麻疹监测网络实验室检测工作,为进一步提高麻疹、风疹的病例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ELISA法检测全市送检的血清样本中麻疹和风疹IgM抗体,对检测结果和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实验室检测麻疹疑似病例血清样本747份,检出麻疹IgM抗体阳性502例,实验室诊断符合率为67.20%;在麻疹IgM抗体阴性血清样本中榆测风疹IgM抗体245份,阳性48例,阳性检出率为19.59%.麻疹发病高峰时间主要集中在3-7月,占病例总数的78.29%,风疹发病时间主要在4月和12月;麻疹发病年龄以0~9岁居多,占病例总数的73.31%,风疹发病年龄集中在15~24岁;麻疹、风疹病例的户籍分布均以本市户口为主,占病例总数的99%以上;麻疹男女比例为1.55:1,风疹男女比例为1.09:1;无免疫接种史或接种史不详的麻疹病例占95.02%,风疹病例占97.92%.结论 近两年,我市麻疹疫情上升较快,说明我市目前还没有形成足够保护易感人群的免疫屏障,全市计划免疫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同时也应加强对风疹的控制.
作者:苏华瑜;梁光;黄锡青;陈轮;梁晓蜜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抗病毒药物阿昔洛韦治疗深层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疗效.方法 将59例病例(59眼)深层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随机分为2组,A组(28眼)采用阿昔洛韦局部及静脉给药,B组(31眼)采用阿昔洛韦口服.结果 两组的治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率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口服阿昔洛韦能有效预防深层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复发.
作者:方丽华;潘松杨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评价外源性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对HBV母婴垂直传播的阻断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06年7月-2007年7月在我院产前检查和分娩的HBsAg阳性孕妇2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知情同意原则,分为3组.A组:同意孕期及产后注射HBIG者75例;B组:同意产后注射HBIG者85例;C组:不同意或因经济原因无法注射HBIG者40例.凡新生儿HBV DNA阳性,即表示胎儿宫内感染HBV;婴儿出生后6个月HBV DNA阳性,亦表示垂直传播HBV.结果 孕28周时孕妇HBV标志物各指标检测结果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经过产前3次HBIG注射之后,HBsAg、HBeAg、抗-HBs阳性率与B组和C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3组孕妇在孕28周和产前血清中的HBV DNA阳性率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产后乳汁中HBV DNA阳性率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新生儿和6个月婴儿HBV感染率A组
作者:陈红萍;陈卫庆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肝病患者血清叶酸(FA)与维生素B12(VitB12)含量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微粒子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CLIA)检测315例肝病患者及84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清FA和VitB12含量,并对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急性肝炎组血清FA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VitB12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慢性肝炎轻度组血清FA、VitB12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肝炎中度组血清FA、VitB12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肝炎重度组、肝炎后肝硬化组、原发性肝癌组的FA含量均低于对照组(P<0.01),VitB12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血清FA、VitB12含量变化与肝细胞病损程度密切相关,其检测结果对肝脏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邱振华;高艳;曾在祥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将戊型肝炎病毒ORF3基因转染HeLa细胞,建立能稳定表达ORF3蛋白(pORF3)的细胞株.方法 将ORF3基因片段克隆至真核表达质粒pcDNA3,构建重组质粒pcDNA3-ORF3.电穿孔法将其导入HeLa细胞中,G418筛选得到稳定抗性的细胞株,并用RT-PCR和Western印迹法分别从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检测ORF3的表达.结果 成功构建了重组表达质粒pcDNA3-ORF3,并筛选获得能稳定表达pORF3蛋白的HeLa细胞株.结论 pORF3蛋白能够在HeLa细胞中稳定表达,为进一步研究其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实验基础.
作者:王怡婷;沃恩康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患者合并戊型肝炎病毒(HEV)感染的临床特点及HEV感染后病情的转归.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嗜肝病毒血清标志物,PCR法检测HBV DNA,同时检测肝功能及凝血酶原时间(PT).随机选择慢乙肝合并HEV感染的患者(重叠感染组)与同期单纯慢乙肝患者(对照组)各50例,对两组进行临床比较分析.结果 重叠感染组与对照组中AST与球蛋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总胆红素、ALT、白蛋白、PT和HBeAg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叠感染组重型肝炎病死率为47%.结论 HBV与HEV重叠感染肝细胞损害加重,病情趋向重症化.HBeAg阴性的慢乙肝患者可能比HSeAg阳性者更易重叠感染HEV.
作者:夏小学;程进;刘花;张国权 刊期: 2008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6期
肝硬化致门脉高压而引起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EGVB)是常见急危重症之一,它严重威胁着患者生命,内科治疗止血药选择是关键.
作者:夏平松 刊期: 2008年第06期
浙江省曾是全国血吸虫病重度流行省份之一,经过50多年的积极防治,全省于1987年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1995年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1996年转入监测巩固阶段,血防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作者:闻礼永;陶海全 刊期: 2008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