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ll样受体(TLRs)是一类识别病原相关模式分子的模式识别受体,它在激活固有免疫、调控适应性免疫应答中发挥着苇要作用.新近发现,宿主TLRs的种类分布和功能表达与其识别尿路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等病原菌,泌尿系感染(UTI)发生、发展、治疗与转归密切相关.无症状菌尿患者TLR4表达下降,UTI患者TLR4基因突变率增加.
作者:尹晓琳;魏林 刊期: 2009年第02期
此文介绍了慢性HBV感染的免疫发病机制研究进展,并阐述免疫耐受在乙型肝炎慢性化机制中作用的一些研究热点问题.
作者:周瑛;徐宁 刊期: 2009年第02期
危重病患者往往伴随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水电解质酸碱失衡及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等情况.血液净化技术治疗危重病患者的目标在于纠正这种复杂的内环境紊乱,而联合应用多种血液净化技术更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配对血浆滤过吸附(CPFA)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连续性的、且联合应用血浆吸附与血液滤过的新技术.此文综述了CPFA的概念及技术原理,CPFA的体外、动物实验和初步的临床研究结果 ,并探讨其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叶卫江 刊期: 2009年第02期
慢性乙型肝炎重症化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目前认为HBV抗原所引起的宿主免疫应答是影响肝炎临床转归的决定性因素之一.现就近几年研究较热的CTL、调节性/辅助性T细胞、枯否细胞、凋亡以及程序性死亡受体1等在慢性乙型肝炎重症化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作者:郁嘉伦;张欣欣 刊期: 2009年第02期
HIV-1的复制及其所致的病理变化与细胞周期紊乱、细胞凋亡密切相关.p21是已知的具有广泛激酶抑制活性的细胞周期抑制蛋白,它还参与细胞凋亡、老化等.p21成为HIV-1利用宿主生化机制进行复制的关键靶点.此文就近年来p21与HIV-1感染关系的研究进展做了简要综述.
作者:邱荣元;何生松 刊期: 2009年第02期
肝硬化心肌病(CCM)是肝硬化并发症之一,近年逐渐受到临床的重视.脑钠肽(BNP)目前已成为心功能不全实验室指标之一,并被视为CCM潜在标志物之一.此文对BNP生物学特性、CCM发病机制以及BNP在CCM中的运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了综述.
作者:陈峰松;赵建妹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病原菌感染宿主细胞一般都依赖细菌表面的特定分子(黏附素)与胞外基质的相互作用来实现初的吸附过程,其中细菌结合非胶原性黏附蛋白的黏附素分子主要包括两类:与纤连蛋白结合的细菌纤连蛋白结合蛋白以及与层黏连蛋门结合的层黏连蛋白结合蛋白.此文重点介绍了这两类黏附素的分子特点以及在感染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作者:孙照刚;徐玉辉;李传友 刊期: 2009年第02期
HBV通过表面的蛋白以配体的形式与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后感染细胞,这是目前乙型肝炎研究中的热点.此文对近年有关HBV进入细胞的分子机制的研究进行综述,主要介绍与HBV进入细胞有关的细胞膜分子.
作者:吕娟;兰英华;李用国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白假丝酵母菌是常驻于人口腔中的条件致病性酵母菌,可引起口腔及深部真菌感染.正确鉴定与分类有利于对白假丝酵母菌感染进行有效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此文就口腔白假丝酵母菌常用基因分型分子技术及分子流行病学进展作了综述.
作者:赵琰芳;张松梅;张富强 刊期: 2009年第02期
肠道内存在大的共生菌,共生菌与肠上皮组织之间通过一定的相互作用机制而保持稳定的耐受状态,当肠道菌群紊乱时会打破这一平衡,通过Toll样受体(TLR)或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NOD)识别激活NF-кB,促进炎症基因的转录,大量炎症介质释放,引起肠黏膜损伤.近年从分子基因水平上发现益生菌能通过抑制NF-кB而减轻炎症反应,起抗炎作用的可以是活菌,也可以是灭活菌或DNA.
作者:谢一潋;李兰娟 刊期: 2009年第02期
RNA干扰(RNAi)作为高效的基因阻断技术在抗病毒研究中已取得很大成果,内源性RNAi机制在低等生物中的病毒免疫作用已经明确,但在哺乳动物病毒感染中的研究仍处于探讨阶段,病毒编码小干扰RNA(siRNA)是否存在仍有争议,而由微小RNA(miRNA)介导的RNAi在调节病毒和宿主细胞相互关系中则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者:李阳;谢幸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通过分析2007年湛江市区各类从业人员HBV血清学检测结果 ,进一步了解我市从业人员HBV感染情况,为今后制订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首次进行健康体检的从业人员用ELISA法榆测HBsAg,HBsAg阳性者及时通知复检HBV的其他血清标志物(二对半).结果 2007年共体检各类从业人员46 443人,检出HBsAg阳性3335人,感染率为7.18%,其中男性感染率为10.75%(1363/12 684),女性感染率为5.84%(1972/33 759);年龄组以16~30岁组感染率高,达7.65%(2675/34 983);行业感染率以美容、桑拿、按摩、旅业等高,达8.66%(352/4066);1440例复检HBV血清标志物HBsAg阳性人员,检出6种感染模式.结论 湛江市区从业人员HBV感染率较高,为有效减少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HBsAg及HBeAg阳性者应禁止上岗,相关部门应严格掌握健康证的发放标准;同时根据需要动员体检HBsAs阴性者及时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大力提高从业人员免疫水平.
作者:苏华瑜;杨华年;梁光;黄锡青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单用阿奇霉素和红霉素、阿奇霉素序贯治疗支原体肺炎的疗效、安全性和经济性.方法 将116例支原体肺炎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Ⅰ采用30 mg/(kg·d)的红霉素静注,继而10 mg/(kg·d)的阿奇霉素口服;治疗组Ⅱ采用10 mg/(kg·d)的阿奇霉素静注,继而口服相同剂量的阿奇霉素.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Ⅰ和治疗组Ⅱ总有效率分别为96.6%、89.7%,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治疗组Ⅰ的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时间小于治疗组Ⅱ(x2=78.86,P<0.05),两组治疗中不良反应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红霉素和阿奇霉素序贯治疗的疗效优于单一阿奇霉素序贯治疗,且耐受性更好,更经济.
作者:裴文利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预防性抗生素应用对肝硬化并发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治疗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96例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分为预防性抗生素应用组(预防组)和对照组两组.预防组患者入院后除常规治疗外,给予抗生素预防性应用(头孢曲松或氟喹诺酮类);对照组未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统计两组在医院感染率、再出血率、多脏器功能衰竭发生率和病死率的差异.结果 预防组医院感染率18.0%,对照组为41.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院感染者再出血率为53.6%,高于无感染者的13.2%(P<0.01),表明医院感染与再出血率有关.预防组多脏器功能衰竭发生率22.0%,对照组发生率50.0%(P<0.01).预防组死亡率为16.0%,低于对照组的37.0%(P<0.05).结论 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预防性抗生素应用,可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和再出血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作者:刘瑞定;陈春晓;王亚峰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检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3种HBV标志物(HBV-M)模式的HBV表面大蛋白(LHBs)和HBV DNA,对比并观察其相关关系,探讨HBeAg阴性的乙型肝炎检测LHBs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534例乙型肝炎患者中的HBeAg阴性者346例,以ELISA法进行LHBs和HBV-M检测,荧光定量PCR方法 进行HBV DNA检测,并与HBeAg阳性者的检测结果 作比较.结果 534份乙型肝炎患者的LHBs、HBV DNA检测结果 显示:L组(大三阳)LHBs与HBV DNA检测阳性率分别为95.21%和86.17%,两种检测方法 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S组(小三阳)及DN组(HBeAg和抗-Hbe均阴性)LHBs与HBV DNA阳性率分别为73.67%、81.48%和42.32%、55.5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HBeAg阴性的346例样本中LHBs与HBV DNA的阳性率分别为71.39%和43.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HBV DNA检测的196例阴性样本经LHBs检测阳性率为68.88%.结论 LHBs可作为从蛋白水平反映乙型肝炎患者体内病毒复制的血清学指标,且与HBV DNA检测具有很好的相关性,特别对于HBeAg阴性的患者LHBs检测可作为体内HBV复制及预后判断的较好血清免疫学指标.
作者:单平因;卢志勇;宣国红;谈素红;陈海潮;茹金城;许德顺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医务人员洗手现状,探讨有效的洗手方式和促进措施.方法 采用现场观察医务人员洗手现状和榆测肥皂普通洗手、普通洗手+碘伏及快速手消毒液洗手方式的除菌率和合格率,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快速手消毒液洗手效果好,除菌率97.1%、合格率为100%;其次为普通洗手+碘伏,除菌率95.7%、合格率97.8%;肥皂普通洗手除菌率90.2%、合格率96.1%.结论 医务人员洗手现状不容乐观,需加强培训教育,改善洗手设施.消毒液擦手方便、有效,可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陈明纯;林伟青;肖惠兰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浙江省女性人群艾滋病知识、对HIV感染者态度、安全套使用以及信息获取途径,为有针对性地开展此人群的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 ,对浙江省三个地区的1041名育龄妇女进行一对一匿名问卷调查.结果 浙江省女性人群的艾滋病传播途径知晓率为84.3%,非传播途径知晓率66.5%,艾滋病自身易感性知晓率61.5%,对HIV感染者存在一定恐惧和歧视,安全套使用情况不佳.结论 在进行艾滋病健康教育时,要加强非传播途径、自身易感性的宣传,不同人群采用不同的宣传途径.
作者:蒋幼芳;杨华;任娟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目前儿童麻疹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为进一步控制麻疹流行提供依据.方法 对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07年所收治的1237例儿童麻疹病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多数患儿麻疹发病于春夏季节,占75.3%;小于8个月患儿,占36.9%,且有母婴同患麻疹现象;临床表现不典型患儿居多;首诊误诊率高.并发症以麻疹肺炎、喉炎居多,且并发严重肺炎的患儿,恢复后有少数出现肺纤维化表现.结论 本组资科表明,麻疹流行季节、年龄分布、临床特征等方面均出现一些新变化,值得高度重视.
作者:刘立飞;郑朝平;刘作义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安珐特联合易善复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62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1例,采用安珐特联合易善复治疗;对照组31例,采用易善复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两组临床症状、肝功能指标、血脂改善效果.结果 治疗组疗效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临床症状、ALT、AST、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改善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各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安珐特联合易善复对改善脂肪肝及肝功能有明显效果.
作者:陈卫庆;陈衍秋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在重型肝炎患者中的发病率和临床特点,SIRS对重型肝炎患者生存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41例重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是否合并SIRS分为SIRS组及非SIRS组,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并发症、12周生存率,并探讨重型肝炎患者死亡的预测因素.结果 SIRS在重型肝炎患者中发病率为58.87%.SIRS组及非SIRS组患者在合并感染、肝性脑病、腹水、肝肾综合征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合并感染的患者以腹腔及肺部感染为主.两组患者12周累计生存率分别为22.9%与5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SIRS在重型肝炎患者中发病率较高,SIRS与感染、肝性腩病、腹水、肝肾综合征关系密切,合并SIRS使患者生存率明显下降,SIRS是重型肝炎患者预后不良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防治SIRS的发生、发展可以降低重型肝炎患者的死亡率.
作者:李海军;杨新英;李东;孙殿兴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196例药物性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帮助.方法 回顾性分析196例药物性肝炎患者的临床表现、致病药物种类、药物引起肝损害的出现时间以及各型药物性肝炎的ALT水平特点.结果 引起药物性肝炎的药物种类众多,其中中药占了很高比例(91/196,46.43%).本组药物性肝炎中肝细胞型59例、胆汁淤积型69例和混合型68例.结论 了解药物性肝炎的特点,有助于提高临床医师对药物性肝炎的认识,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作者:俞秀丽;过建春;石伟珍;谢蕾;岑立冲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病原菌及耐约状况.方法 分析108例肝硬化并发SBP住院的患者其腹水病原菌构成及耐药率.结果 腹水中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的比例高,占39.6%,其次是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表皮葡萄球菌,其中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比例分别占27.3%和23.0%.结论 肝硬化并发SBP患者应及时行腹水培养,并结合临床症状及约敏报告合理应用抗生素.
作者:杨永红;阮冰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我院患者腹水样本中病原菌种类及其对抗生素的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和经验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对我院2008年1-12月临床送检的腹水样本中分离培养的病原菌分布情况和耐药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1653份腹水样本中共分离到病原菌151株,阳性检出率为9.13%,其中革兰阴性菌占66.23%,革兰阳性菌占25.17%,真菌占8.61%.分离到的病原菌中前4名依次为大肠埃希菌(53.64%)、表皮葡萄球菌(10.60%)、丝状真菌(7.95%)、藤黄微球菌(6.62%).革兰阴性菌以大肠埃希菌为主,其对氨苄西林、哌拉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庆大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78.26%、55.56%、46.67%、39.62%,对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较低.革兰阳性菌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主,其对氨曲南和哌拉西林耐药率为100%,对万古霉素、氨苄两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唑林等无耐药.真菌以丝状真菌为主,感染率较高(7.95%).结论 腹水样本中病原菌呈明显多样化.大肠埃希菌是我院腹水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对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较敏感.表皮葡萄球菌对氨曲南100%耐药,对万古霉素、氨苄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唑林等敏感.
作者:吕东霞;田霞;鞠莹;唐伯莹;魏妮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创建简易、快速、敏感的囊虫IgG4检测方法 ,研制一种快速准确的囊虫病诊断试剂.方法 以猪囊尾蚴囊液粗提液为检测用抗原,以胶体金标记抗人IgG4单克隆抗体为检测探针,采用自行设计的垂直流渗滤装置检测人血清中囊虫特异性IgG4抗体,平行检测IgG进行比较分析,并以囊虫IgG4 ELISA检测试剂为对照,评价其诊断价值.结果 用金标渗滤法检测人血清中囊虫特异性IgG4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5.7%(90/94)、100.0%(50/50),与IgG检测结果 相近;与包虫病患者、裂头蚴病患者血清的交叉反应率分别为8.0%(4/25)、8.3%(4/24),低于IgG检测;未发现与肺吸虫病、血吸虫病患者血清有交叉反应.金标渗滤法快速检测囊虫IgG4在敏感件和特异性上略高于ELISA检测试剂,经x<'2>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77,P>0.05).结论 金标渗滤法快速榆测囊虫特异性IgG4,不仅操作简便、快速,而且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特别适合临床检测和现场查病,值得进一步开发应用.
作者:马安;王越;郭建勋;方文;干小仙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艾滋病的临床特征,以提高对HIV感染的认识,做到早期诊断.方法 用ELISA法和免疫印迹试验,对感染者的血清进行HIV抗体初筛和确认,并对感染者的流行病学、症状和体征及机会性感染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例艾滋病患者的传播途经以性传播为主,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发热、咳嗽、消瘦为常见的症状,多部位的机会性感染可见于所有临床已发病的患者.结论 明确艾滋病及其并发症的临床表现有助于做到早期诊断.
作者:朱萍 刊期: 2009年第02期
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因其发病迅猛,传播速度快,波及面广,持续时间长,对人类生命威胁大,而被列为<国际卫生条列>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中规定的必须实施检疫的3种国际检疫传染病之一[1].在我国的传染病防治法中,又规定将霍乱列为必须实施强制管理的甲类传染病来加以重视和防范[2].
作者:何浙生 刊期: 2009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2期
恶性疟疾主要流行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在我国海南和云南两省有恶性疟疾局部流行,甘肃省为非流行区.我院于2008年5月22日收治一名由非洲安哥拉回国的疟疾患者,现报告如下……
作者:秦华;陈生邦 刊期: 2009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