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外基质(ECM)的合成增加和降解减少是肝纤维化形成的主要机制,肝星形细胞(HSC)活化是肝纤维化形成的细胞学基础.去除病因,抗炎,抑制HSC活性与增殖,刺激活化HSC凋亡,促进ECM降解均为抗肝纤维化治疗的标靶.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抗纤维化尚有争议.基质金属蛋白酶(MMP)基因转导系统因可调控性及安全性问题,用于临床尚需时日.该文就肝纤维化发病机制与治疗进展作了综述.
作者:林沪;陈黎明;叶文华;李元元;耿华;王福生 刊期: 2009年第05期
此文介绍了戊型肝炎病毒(HEV)的分型、地理分布和抗原表位的研究进展,以期对HEV的诊断方法 、疫苗研究、进化和其是否为人畜共患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依据.
作者:陶薇;何卓晶;洪艳 刊期: 2009年第05期
随着新发传染病的频频出现、旧传染病的卷土重来以及生物恐怖主义威胁的加剧,传统的传染病监测系统面临新的挑战.症状监测以其能及时发现异常或疾病暴发信号的特点而得到发展.此文系统阐述了症状监测的概念、发展、特点以及面临的问题,为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代小秋;刘民 刊期: 2009年第05期
DNA疫苗的研究开辟了当今临床疾病预防和治疗领域新的模式.TANK结合激酶1(TANK-binding kinase-1,TBK-1)作为固有免疫应答蘑要的信号转导分子,在Toll样受体、RIG-Ⅰ介导的固有免疫应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能增强机体的适应性免疫应答.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TBK-1在DNA疫苗诱导机体免疫应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该文对相关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作者:韩斌;陈建忠 刊期: 2009年第05期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近年来发现人类基因组中亚显微结构变异的大量存在,其中基因组拷贝数变异(CNVs)是亚微观结构变异的一种重要形式.CNVs在人类基因组中广泛分布,覆盖超过10%的人类基因组,包括数百万的功能基因及其调控序列,从而影响基因的表达,造成人群对疾病的易感性、药物的反应性及个体表型的差异.目前,检测CNVs的方法 分为全基因组范围的检测和目的 区域的检测两种类型.此文就CNVs与疾病的关系及CNVs检测方法 两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作者:杨可立;杨湛 刊期: 2009年第05期
2002-2003年,全球范围的SARS的流行,使人冠状病毒再次成为人们研究的焦点.2004-2005年,两种新型人冠状病毒(HCoV-NIb3和HCov-HKU1)分别被发现,其中HCoV-NL63先后发现于国外及国内,表明该病毒具有全球性分布的特点.此文就HCoV-NL63的基因组特征、细胞嗜性、流行情况、所致疾病及实验室诊断等作了简要综述.
作者:胡叶养;林广裕 刊期: 2009年第05期
肠道病毒是人类感染率很高的一种病毒,其衣壳蛋白在病毒的致病性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大量的研究工作致力于肠道病毒农壳蛋白的致病性研究.此文就衣壳蛋白的基因组结构、基因分型、与病毒受体的相互作用和疫苗研制等方面作了综述.
作者:沈俊娅;范骏 刊期: 2009年第05期
日前,IFN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病毒学应答机制仍不清楚,随着对IFN治疗分子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近来发现IFN应答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与IFN治疗的应答密切相关,尤其是IFN刺激基因的表达水平,这为IFN治疗丙型肝炎的疗效预测提供了新的思路.此文就HCV感染诱导机体产生IFN应答的分子机制、IFN应答相关基因与抗病毒疗效的关系等研究进行综述.
作者:邢同京;徐洪涛 刊期: 2009年第05期
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搞病毒药物可导致身体脂肪异常分布、血脂异常、糖代谢紊乱等,统称为脂肪代谢障碍综合征.这些代谢异常可能彼此联系,并增加了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因而正确处理这些代谢异常变得日益重要.此文对HIV感染者在HAAKF后的脂质代谢、形体改变与胰岛素抵抗等问题进行了综述.
作者:高艳青;李秀慧;吴昊;王玉光 刊期: 2009年第05期
肺炎克雷伯菌碳青霉烯型β-内酰胺酶是近几年来发现的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机制.它可以水解除头霉素以外的所有β-内酰胺类抗生素.准确快速检测这些耐药基因是控制其传播的关键.此文对肺炎克雷伯菌碳青霉烯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李静;胡志东 刊期: 2009年第05期
PD-1(programmed cell death 1)是近年新发现的一个负性共刺激信号分子,其配体为PD-L1和PD-L2,同属于CD28/B7家族.PD-1/PD-L通路能削弱、限制和/或终止T细胞和APC等细胞的活化及效应功能,在慢性HBV感染的发病机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者:吕峰;郜玉峰;尹华发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肝硬化患者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大肠杆菌)血液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其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对2001年9月-2008年12月我院30例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血液感染肝硬化患者(A组)与60例非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血液感染肝硬化患者(B组)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结果 A组重型肝炎及继发性败血症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P<0.05),既往三代头孢菌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或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使用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产ESBLs大肠埃希菌除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外,对各类抗菌药物呈现了较为普遍的耐药性.结论 严重肝功能损伤、使用过三代头孢菌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或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是产ESBLs大肠埃希菌血液感染的危险因素.对有产ESBLs大肠埃希菌败血症的肝硬化高危患者,应首选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作为经验性治疗.
作者:张思泉;叶卫江;朱明利;王飞;刘华锋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采用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技术,分析鲍曼不动杆菌(鲍氏不动杆菌)菌株亲缘性.方法 建立AFLP分型平台研究鲍曼不动杆菌基因型,对检测结果 作聚合分析并分析菌株亲缘性.结果 经AFLP分型,27株鲍曼不动杆菌可分为2个亚型:AFLP Ⅰ和AFLP Ⅱ.结论 AFLP分型可用于鲍曼不动杆菌的基因分型,有助于观察其耐药性变化和监测院内感染.
作者:张顺;蔡挺;许小敏;陈琳;余静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YNDD变异的发生与血清HBV DNA水平、HBeAg、ALT的关系.方法 以29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于接受拉米夫定治疗前测定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HBeAg、ALT等指标;经过12个月随访,期间每3个月检测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和YMDD变异等.结果 在接受拉米夫定治疗12个月后,29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有63例发生YMDD变异(21.36%),YMDD变异组治疗前血清HBV DNA水平显著高于未发生YMDD变异组[(7.16±0.34):(6.20±0.63)log10拷贝/mL,P<0.01],YMDD变异组患者的HBeAg阳性率与未发生YMDD变异组患者的HBeAg阳性率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61.90%:40.95%,P<0.01);YMDD变异组患者治疗前ALT水平显著高于未发生YMDD变异组患者[(174.9±108.1):(96.1±54.4)IU/L,P<0.01].结论 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YMDD变异的发生与血清HBV DNA水平、HBeAg、ALT等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在拉米夫定治疗前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血清HBV DNA、HBeAg、ALT等检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盛秀胜;徐玲娟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阿德福韦酯联合丹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符合标准的CHB患者62例,随机分为阿德福韦酯联合丹参组、丹参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于治疗前和治疗1年后检测肝纤维化相关指标、HBV DNA及其肾功能.结果 阿德福韦酯联合丹参组的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层黏蛋白、Ⅳ型胶原和TGF-β1)较单用丹参组和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 阿德福韦酯联合丹参有明显降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作用.
作者:陈青锋;肖萍;冯钧帅;杨彦麟;郭振华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汕头市潮阳区中学生HBsAg和抗-HBs的阳性率情况,为在校内开展有效的免疫干预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胶体金快速诊断试剂检测HBsAg、抗-HBs.结果 共检测33 170名中学生,HBsAg总阳性率5.68%,抗-HBs总阳性率13.43%.男生HBsAg阳性率(5.80%)与女生HBsAg阳性率(5.5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93,P>0.05);城区学生HBsAg阳性率为5.22%,明显低于农村学生的6.14%(X2=12.76,P<0.05);初中生HBsAg阳性率为5.29%,低于高中生的6.08%(X2=9.53,P<0.05).男生抗-HBs阳性率为13.6%,女生抗-HBs阳性率为1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82,P>0.05);城区学生抗-HBs阳性率为18.18%,高于农村学生的8.75%(X2=633.42,P<0.05);高中生的抗-HBs阳性率为15.17%,高于初中生的11.69%(X2=85.94,P<0.05).结论 该区中学生HBV感染属低流行强度,提高未感染人群的乙型肝炎疫苗基础免疫和加强免疫是预防控制工作的重点.不同地区与不同年级的学生HBsAg与抗-HBs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应有针对性地开展免疫接种.
作者:马雪贞;郑晓健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清肺组方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治疗作用.方法 对107例VAP患者在西医常规处理的同时,采用随机双盲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清肺组方(治疗组)和安慰剂(对照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在VAP临床症状、胸片改善情况、病死率和病程方面的差异,客观评价中医药对VAP的治疗价值.结果 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X2=3.97,P<0.01),胸片改善情况亦优于对照组(X2=4.05,P<0.01),治疗组VAP病死率(X2=4.86,P<0.05)下降,VAP病程缩短(t=2.79,P<0.01).结论 清肺组方对VAP有治疗作用.
作者:孙仁华;姜晓晖;陈敏华;吕治林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对商丘市2008年1-12月儿童麻疹流行和临床特征进行分析,为进一步预防和摔制麻疹提供依据.方法 对358例病例(其中256例住院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358例患儿中,1岁以内婴儿216例,占60.34%,其中仅有39例接受免疫接种.发病时间分布全年,以2-7月份多,有289例,占80.73%.256例住院患儿临床上仍以典型麻疹为主要表现,麻疹合并肺炎179例,占69.92%,其中139例为小于1岁婴儿,占77.65%,3例少见并发症为合并纵膈及皮下气肿.结论 麻疹全年均可发病,多数患儿未接种麻疹疫苗是麻疹高发的一个原因.肺炎仍是儿童麻疹的常见并发症,少见并发症为纵膈及皮下气肿.
作者:朱宝剑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IL-4对HepG2.2.15细胞表达HBsAg和HBeAg及HBV DNA复制的抑制作用,认识Ⅱ-4在抗HBV感染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MTT比色法检测不同浓度重组IL-4(rIL-4)对HepG2.2.15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用ELISA检测rIL-4对HepG2.2.15细胞不同时相HBsag和HBeAs分泌的作用,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rIL-4对HBV DNA合成的影响.结果 rIL-4的各浓度对HepG2.2.15细胞无细胞毒性作用;rIL-4处理HepG2.2.15细胞后,不同浓度组HBsAg、HBeAg及HBV DNA含量在96 h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rIL-4的浓度低于100ng/mL的各组,HBsAg和HBV DNA含量在处理48 h时,各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此抑制作用随rIL-4浓度的增加而增强.结论 rIL-4在体外有直接的抗HBV作用.
作者:任玲龙;郭永建;卓孝福;王长青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检测抗-HCV阳件血清巾的HCV RNA并进行HCV基因分型.方法 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85例大连地区抗-HCV阳性患者血清中HCV RNA,应用型特异性引物逆转录套式PCR法对HCV RNA阳性样本进行基因分型.结果 85例的抗-HCV阳性患者中,HCV RNA阳性65例(76.5%),其中基因分型1b型32例(49.2%),2a型29例(44.6%),未分型4例(6.2%).结论 抗-HCV阳性并非HCV直接标志,大连地区HCV基冈1b型和2a型基本相等.
作者:谢晨;解莹;冯继红;金萍 刊期: 2009年第05期
此文旨在阐述社会网络概念、交往模式及社会交往中的几种特殊类型特征的基础上,针对传染病传播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环节,尝试运用社会网络理论方法 对艾滋病预防控制提出思考和建议.
作者:冯济富;吴琼海;裘丹红;朱炜明;林海江 刊期: 2009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