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郑静和;蔡飞虹 刊期: 2011年第04期
慢性乙型肝炎是严重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疾病,目前尚缺少有效的根治方法。乙型肝炎的慢性化和持续感染与机体抗病毒免疫关系密切,因此免疫治疗将有助于攻克这一难题。此文就慢性乙型肝炎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李艺;康富标;孙殿兴 刊期: 2011年第04期
近年来,人乳头瘤病毒(HPV)治疗性疫苗的研究一直处于非常热门的地位,不少研究已经进入临床试验。HPV是宫颈癌的主要诱因,除了肿瘤细胞逃逸免疫机制外,HPV本身也有其特殊的逃逸机制,因此单一有效的治疗性疫苗研发有其一定的难度。从研究趋势上看,HPV治疗性疫苗联合其他治疗方式的综合性治疗或许成为有效的新的研究热点而被认为具有更高的临床应用潜力。此文就目前的联合HPV治疗性疫苗的综合治疗方法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同时展望了未来值得探索的方向。
作者:陈科达;吴小红;庄昉成 刊期: 2011年第04期
宿主因素在HCV自发清除或治疗诱导清除的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有证据表明,编码IFN λ3的IL-28B基因多态性和HCV的清除有关,IL-28B基因亚型和其他因素皆可预测聚乙二醇IFNα联合利巴韦林的抗病毒疗效。此文针对IL-28B基因多态性与HCV的清除、IFN λ生物学特性及其临床意义作了综述。
作者:陈晓云;陈新月;张永宏 刊期: 2011年第04期
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能引起人皮肤、黏膜良性增生性病变乃至官颈癌等恶性肿瘤。HPV不仅可以刺激宿主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并产生一定的免疫应答,还可以通过多种免疫逃逸机制逃避宿主免疫应答而致持续感染。HPV与宿主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HPV感染后的临床表现和疾病转归。此文对HPV感染后宿主的免疫应答及可能的免疫逃逸机制进行了综述。
作者:周强;程浩 刊期: 2011年第04期
侵袭性真菌感染是严重影响血液病患者生存率和死亡率的原因之一,实验室对于该病的早期诊断水平目前仍无法满足临床需要。传统的检测手段包括直接显微镜检查、培养和组织病理学等,近年来,各种与之相关的抗原、抗体检测和分子水平的诊断方法逐渐取得初步进展,为早期诊断侵袭性真菌感染以便早期进行有效治疗提供可能。现就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常规微生物学、血清学及分子生物学检测进行综述。
作者:马懿江;胡志东 刊期: 2011年第04期
HBsAg定量在慢性乙型肝炎诊治中相当重要。已有研究证明,HBsAg和HBV DNA水平的结合检测可鉴别非活动性HBV携带者。抗HBV治疗过程中,检测HBsAg定量可反映抗病毒疗效。HBAg水平快速下降可预测持续应答。此文就HBsAg定量在慢性乙型肝炎诊治中的临床应用和价值进行了综述。
作者:卫清琪;谢青 刊期: 2011年第04期
人乳头瘤病毒(HPY)是引起尖锐湿疣等上皮乳头瘤样增生性疾病的主要病原。HPV衣壳蛋白L1,由于其结构特征及精确的抗原特性,在黏附宿主细胞、识别病毒受体、协助病毒DNA的人胞转运中均发挥重要作用,在HPV感染的临床评估和HPV疫苗的研究中日益受到关注。该文对HPV衣壳蛋白L1的结构和功能及其相关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作者:卜璋于;俞小虹 刊期: 2011年第04期
核苷(酸)类似物是目前HBV感染首选的抗病毒治疗药物,可以有效抑制HBV复制,但长期用药导致的耐药已成为影响药物使用的障碍。此文对近几年HBV对核苷(酸)类似物的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了综述。
作者:杨积祯;张淑玲;赵雷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细胞色素P450同工酶2C9(CVP2C9)和P450同工酶3A4(CYP3A4)是人类肝脏中重要的药物代谢酶,催化超过60%的临床常用药物。CYP2C9和CYP3A4基因具有高度多态性,到目前为止发现并命名的有CYP2C9*1 ~ *30和CYP3A4*1~*19。此文从基因结构、突变等位基因、与药物代谢的关系、与HBV感染和抗病毒药物关系及其功能意义等方面综述了两种基因的基因多态性研究进展。
作者:李筠竹;张振华;李旭 刊期: 2011年第04期
了解城市居民传染病防治知识知晓及健康行为形成情况,为下一步开展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5类人群共500人,调查问卷1000份。结果全人群基本传染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为92.00%,各人群知晓率在88.25%~ 96.00%之间,5类人群之间的知晓率存在统计学差异(x2 =44.87,P<0.01)。全人群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为88.00%,各人群知晓率在83.57%~91.21%之间,5类人群间知晓率存在统计学差异(x2= 63.49,P<0.01)。居民健康行为形成率为76.40%,流动人口的健康行为形成率较低。结论居民传染病防治知识总体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较高。在今后的卫生宣传工作中,流动人口仍将是重点人群。
作者:杨双喜;李燕萍;王潇怀;朱永平 刊期: 2011年第04期
观察硫化氢(H2S)对肝硬化胶原蛋白形成的影响,探明其在肝硬化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四氯化碳(CCl4)复合因素法建立肝硬化大鼠模型。选取Wistar大鼠20只,按数字表法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6只、肝硬化遭模组(造模组)7只和肝硬化造模并加硫化氢钠(NaHS)组(观察组)7只,对观察组进行腹腔注射NaHS 1.4 μmol/kg,2次/d。4周后,取造模大鼠肝组织行胱硫醚-γ-裂解酶(CSE) Western 印迹检测和羟脯氨酸测定及H2S检测,分析H2S与羟脯氨酸的相关性。结果经过4周造模,造模组和观察组均有1只大鼠死亡。肝脏病理表现为造模组肝小叶破坏,假小叶形成,而观察组肝硬化程度较造模组轻。与正常对理相比,造模组肝硬化形成后,肝脏内源性H2S含量明显减少,两组的H2S含量分别为(344.54±33.19)和(166.11±50.54) μmol/L(t= 4.366,P<0.01),肝脏羟脯氨酸含量明显升高,分别为(0.25±0.12)和(2.11±0.86) mg/g(t=5.018,P<0.01);与观察组比较,造模组肝脏H2S含量明显增加,分别为(306.97±36.08)和(166.11±50.54) μmol/L(t=4.297,P<0.01);羟脯氨酸明显减少,分别为(1.03±0.41)和(2.11±0.86) mg/g(t =4.874,P<0.01)。肝硬化过程中CSE含量逐渐降低,但观察组肝脏CSE表达却明显增加,表达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似。结论H2S在肝硬化形成过程中,能抑制肝脏胶原蛋白的合成,具有负向调整肝硬化进展的作用。
作者:王新国;袁建国;张丽旦;万虎;刘雁;吕铁锋 刊期: 2011年第04期
分析SARS的临床特征,为SARS的诊疗技术和疾病监测的完善提供循证依据。方法以规定检索词在常用中、英文数据库中检索并严格按照纳入与排除的标准纳入文献。将纳入文献的研究病例汇集后分析患者症状、体征、常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改变及其并发症等临床特征发生的概率。结果经过严格筛选共纳入文献93篇,其中英文文献19篇,中文文献74篇,汇集研究病例5116例。SARS患者的症状主要涉及全身症状和呼吸系统症状,部分患者也可有消化系统症状。SARS患者主要症状包括:发热4782例(93.47%)、咳嗽3023例(59.09%)、畏寒2822例(55.16%)、全身不适2257例(43.53%)和肌肉酸痛2165例(42.32%)。主要体征为呼吸频率增快1197例(23.40%)。血常规检查主要表现为:淋巴细胞计数降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影像学表现以磨玻璃密度影和肺实变影为主。结论加强临床医生对SARS患者非呼吸系统的临床表现的认识,可提高对SARS病例早期筛查的准确性。
作者:杨一博;刘民;朱琳 刊期: 2011年第04期
应用免疫蛋白质组研究方法筛选、鉴定日本血吸虫尾蚴、童虫可溶性抗原蛋白质。方法日本血吸虫尾蚴可溶性粗抗原(SCAP)、童虫可溶性粗抗原(SLAP)分别用双向凝胶电泳(2-DE)分离蛋白质,每样本同时制3块胶,1块胶进行银染,2块胶通过电转印后再分别用感染兔和正常兔血清作Western印迹分析,确定特异性阳性反应点,再从相应银染胶图上找到匹配的抗原蛋白质点;用MALDI-TOF/TOF串联质谱鉴定抗原蛋白质。结果SCAP、SLAP与感染兔血清免疫反应分别获得94个和68个阳性点,在相应的银染胶图上分别获得33个和31个匹配蛋白质点;用MALDI-TOF/TOF串联质谱鉴定和NCBI数据库检索,鉴定成功率分别为100.0%(20/20)和68.2%(15/22)。已获鉴定的SCAP抗原中蛋白酶占62.5%(10/16),SLAP抗原中蛋白酶占36.4%(4/11);2个抗原蛋白为SCAP和SLAP共有。结论2-DE能有效地分离日本血吸虫可溶性抗原蛋白质,2-D Western印迹法能较好地筛选特异性抗原;2-D Western印迹法阳性点与2-DE胶图蛋白质点匹配率低,低丰度的抗原蛋白质易被漏检;尾蚴和童虫的抗原蛋白质组差异较大。
作者:马安;王越;汤益;杨再峰;施晓华;朱明东;刘晓龙;干小仙 刊期: 2011年第04期
总结和分析温州地区儿童重症肺炎的病原学特征。方法对2008-2009年在我院诊断为重症肺炎患儿的临床及病原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有110例患儿符合诊断,男女比为2.93:1,年龄范围1月龄~15岁,其中<2岁的婴幼儿占80.91% (89/110)。76例患儿病原学检测阳性(69.09%);共检出病原体109株,其中细菌50株(45.87%),病毒42株(38.53%),支原体13株(11.93%)。50株细菌中革兰阴性菌38株(76.00%),革兰阳性菌12株(24.00%);主要为肺炎克雷伯菌、肺炎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及洋葱伯克霍尔德菌。42株病毒中,呼吸道合胞病毒(RSV)26株(61.90%)居首位,其他为流感病毒A型、腺病毒及副流感病毒Ⅰ型和Ⅲ型。在RSV感染患儿中,小于6月龄的有24例,约占该年龄组的38.71% (24/62)。支原体感染患儿13例,其中2~5岁年龄组9例,占支原体感染患儿总数的69.23%。儿童重症肺炎各季度病原分布构成比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15.31,P>0.05)。结论温州地区儿童重症肺炎好发于小于2岁的婴幼儿;革兰阴性菌是主要的致病菌;RSV是引起小于6月龄婴儿重症肺炎的主要病原体;支原体感染引起的重症肺炎好发于2~5岁幼儿。
作者:杨建环;董琳;何时军;林洁 刊期: 2011年第04期
了解温岭市散发性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和临床特征,为制定科学的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温州医学院附属温岭医院住院的3317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3317例患者中,甲、乙、丙、丁、戊、庚型病毒性肝炎分别占1.63%、64.97%、0.66%、0.12%、9.52%、0.06%,混合感染占16.79%,未定型占6.24%。临床类型分别为慢性肝炎1181例(35.60%)、肝硬化965例(29.09%)、急性肝炎904例(27.25%)、肝癌175例(5.28%)、重型肝炎56例(1.69%)、淤胆型肝炎36例(1.09%)。在慢性肝炎、肝硬化、重型肝炎、肝癌和混合感染中,乙型肝炎分别占74.68%、82.80%、71.43%、97.71%和88.51%。急性肝炎中甲型肝炎减少,乙型和戊型肝炎增多,未定型肝炎占18.03%。结论温岭市病毒性肝炎病原以HBV为主,成年人发病居高不下。扩大乙型肝炎疫苗接种范围,规范献血输血管理是预防传播的有效措施。同时,应严防戊型肝炎暴发流行及加强对新型肝炎病毒的研究。
作者:王秀珍;毛文忠;张长;刘雪峰;颜鸣鹤;蔡丽敏;凌乔;黄希田;马春莲;谢宏晟 刊期: 2011年第04期
观察双环醇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疗效。方法将80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及对照组(40例)。治疗组在控制饮食、适当运动基础上给予双环醇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对照组在控制饮食、适当运动基础上给予熊去氧胆酸治疗。全部病例均连续治疗12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0%(34/40),对照组为55.0%(22/4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5,P<0.01)。治疗后,治疗组ALT、AST、TG、TC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3、3.36、5.00、4.45,P<0.05)。结论应用双环醇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有效,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杨崎恩;蒋亦明;陆宇红 刊期: 2011年第04期
了解肠道病毒71(EV71)疫苗候选株H3-TY的遗传稳定性。方法选取EV71疫苗候选株H3-TY种子库中的6个子代病毒,提取RNA,对其VP1基因进行RT-PCR扩增、克隆、序列测定,然后对所获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并计算同源率。结果H3-TY的6个子代病毒VP1基因之间核苷酸同源性介于99.6% ~99.8%,氨基酸同源性为100.0%,主要抗原决定簇的氨基酸序列完全一致。结论H3-TY种子库中6代病毒的VP1基因之间高度同源,主要抗原决定簇稳定遗传。
作者:唐彩华;周康凤;高丽美;朱莲;毛子旭;毛江森 刊期: 2011年第04期
探讨艾滋病及其合并隐球菌脑膜炎患者实验室相关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我院收治的58例艾滋病患者,分为26例艾滋病患者(单纯感染组)、32例艾滋病合并隐球菌脑膜炎患者(合并感染组),分别对脑脊液和外周血常规及生化指标、T细胞亚群进行检测,分析两组间实验室检测指标的差异。结果合并感染组的脑脊液蛋白质为(601.28±545.24) mmol/L,高于单纯感染组(t= 0.494,P>0.05);合并感染组的脑脊液氯化物和葡萄糖分别为(121.571±5.255) mmol/L和(1.944±0.678) mg/L,低于单纯感染组(t=0.129、1.984,P>0.05);合并感染组的外周血淋巴细胞、CD3细胞、CD4细胞、CD8细胞分别为(495.0±141.1)、(479.9±137.4)、(35.1±32.2)、(413.9±104.8)个/μL,均低于单纯感染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36、2.007、2.767、1.997,P<0.05)。结论艾滋病合并隐球菌脑膜炎患者CD4细胞显著下降,临床上出现CD4细胞计数小于100个/μL,CD3和CD8细胞明显下降或淋巴细胞绝对值明显低值,应重视病原学检验。
作者:厉小玉;章松平;张永乐;朱明利;潘熠健 刊期: 2011年第04期
针对病原微生物检测中急需解决的计量标准和量值溯源问题,建立猪链球菌核酸量值荧光定量PCR方法,研制猪链核酸检测标准物质,探索等效一致的核酸测量技术。方法根据已报告的DNA序列设计并合成种特异性16S rRNA引物,建立荧光定量PCR方法,摸索佳上、下游引物配比浓度,利用已知核酸浓度的标准品作标准曲线并获得Ct值与样本起始拷贝数的关系,对方法的特异性、灵敏度、稳定性和不确定性进行评估,并进行DNA标准品效期实验。结果建立的猪链球菌DNA实时定量PCR方法,佳引物浓度为上游0.6μmol/L,下游0.3μmol/L。方法的灵敏度为18.6 DNA拷贝数,DNA佳检出浓度为1.86× 102~1.86× 104拷贝/10 μL反应体系。Ct值只与模板的DNA起始浓度有关(F= 597.60,P<0.01),与不同的实验时间及实验人员(F=0.60、1.90,P>0.05)无关。Ct值的不确定度为0.46%~5.40%。DNA标准品4℃可保存半年以上,而-60℃保存则可达1年以上。结论建立的荧光定量PCR方法特异性及稳定性良好,可用于猪链球菌核酸量值测定;制备的核酸标准物质具备国际计量标准,且稳定性好,可作为猪链球菌核酸检测的量值溯源和传递示范的标准物质。
作者:杨婷婷;王复甦;占利;程苏云;朱水荣;徐宝祥 刊期: 2011年第04期
了解我市综合医院患者中HIV感染的现状,为艾滋病的预防与控制提供依据。方法以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本院就诊的99 010例患者为对象,采用双抗原夹心ELISA和免疫层析快速诊断试剂测定对患者血清中的HIV抗体进行初筛、复检及确诊实验。结果99 010例患者中,共检出HIV抗体阳性40例,总阳性率为0.04%。2005年至2010年的检出数逐年上升。各科室的检出数以内科为多,31 510例受检患者中,28例阳性,阳性率为0.09%,占总检出数的70.00%。结论在临床综合医院患者中,HIV感染有上升趋势,其中以内科患者为主,应重视对艾滋病的预防与控制。
作者:邱小华 刊期: 2011年第04期
IL-18是近年发现的一种炎性细胞因子,在结构上属于IL-1家族,但其生物学功能与IL-12相似,主要发挥调节免疫的作用,诱导免疫细胞产生IFNγ和介导细胞毒作用,在慢性HBV感染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此文就IL-18的基本特性、免疫调节功能及在慢性H-BV感染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作者:吕峰;余龙;张唯 刊期: 2011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11年第04期
作者:游苏宁 刊期: 2011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