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

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浙江省医学科学院
  • 国际刊号:1673-4149
  • 国内刊号:33-1340/R
  • 影响因子:0.42
  • 创刊:1974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浙江
  • 语言:中文
  • 邮发:32-29
  • 全年订价:16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 1996年获卫生部颁发的《国外医学》系列期刊编辑质量一等奖
  • 感染性疾病及传染病
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   2011年6期文献
  • 多氯联苯分子遗传毒性和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多氯联苯(PCBs)是一类在环境中广泛存在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生物体具有蓄积毒性.研究表明PCBs表现出的分子遗传毒性能够引起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等相关基因表达的显著调节.低等动物、模型动物及啮齿类动物被大量应用于研究PCBs对分子和细胞功能相关基因及生理发育功能相关基因的影响.目前,对于PCBs人群流行病学的研究多集中于部分疾病易感基因,如细胞色素P450、癌基因等.对PCBs分子遗传毒性的探讨对于阐释其遗传毒性机制具有深刻的意义,此文就PCBs的分子遗传毒性及流行病学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宋鹏;吴南翔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肝干细胞移植及其应用

    肝硬化、肝衰竭和HCC等肝病的治疗仍是我国临床实践中面临的难题,目前尚没有确切、可靠、安全的方法来解决这一系列肝脏问题,但肝于细胞移植的出现为临床肝病的治疗带来了一道曙光.此文就肝干细胞的来源、分类及其在临床肝病治疗中的作用进行了系统阐述.

    作者:奏文;邓存良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Galectin-9/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分子3信号通路在抗感染免疫中的作用

    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分子3(Tim-3)在CD4、CD8、NK细胞中主要发挥免疫抑制作用.研究显示,在HIV感染者、乙型和丙型肝炎患者、活动性结核病患者外周血及病变局部T细胞或NK细胞中,Tim-3表达均显著增高,而且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阻断Tim-3信号通路可以显著提高T细胞、NK细胞功能,并有望用于这些疾病的免疫治疗.Galectin-9/Tim-3信号通路通过促进IFNγ分泌细胞和抗原特异性CTL凋亡、诱导CD4+ CD25+ Foxp3+ CD127low调节性T细胞的增殖、诱导CD11b+ Ly-6G+髓性抑制细胞产生等发挥免疫抑制的作用.此文对国内外有关Tim-3的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程小星;蒋静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手足口病流行特征与传播规律研究现状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如果病情发展快,可导致死亡.作为全球性传染病,手足口病在多个国家均有过大规模的暴发流行,严重威胁儿童的身心健康,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高度关注.此文就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与传播规律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作者:陈纯;王鸣;郝元涛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甲型流感病毒NS1蛋白应用研究进展

    流感病毒是引起急性流感的病原体,具有传染性强、变异快和宿主范围广的特点.随着对流感病毒研究的深入,人们对流感病毒的认知度不断提高,对其的开发利用也随之启动,其中对短的NS基因及其编码蛋白(NS1和NS2)的研究开发更令人注目.NS1蛋白虽在病毒出芽时未被包装,但在感染细胞中发挥了多种生物功能,如对宿主细胞IFN的调节、与病毒RNA转录和蛋白的表达有关等.人们利用NS1蛋白这些生物特性,进行研究开发利用.此文对NS1蛋白开发应用及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王巧刚;郭潮潭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口腔专业学生对艾滋病的知识与态度

    口腔疾患是HIV/AIDS患者重要和早期的临床表现之一,口腔医疗服务不仅有利于治疗患者的口腔疾患,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可以降低HIV的传播.口腔专业医学院校的学生是未来提供HIV/AIDS患者口腔医疗服务的重要卫生资源,他们的HIV/AIDS认识和态度对未来提供的服务具有重要的影响.此文对口腔专业医学院学生的HIV/AIDS认识和态度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作者:周骁;陈祥生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人类白细胞抗原Ⅰ类基因多态性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HBV感染人体后的临床表现与机体免疫功能状态密切相关,而人类白细胞抗原(HLA)Ⅰ类基因复合体的表达产物直接调控机体免疫状态,这就造成HBV感染后结局与宿主的HLA基因多态性相互关联.此文主要介绍HLA-Ⅰ基因多态性与乙型肝炎发生发展与预防的关系.

    作者:张黄醒;张振华;尹华发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Ⅲ型干扰素表达的调控机制

    目前,人们对Ⅲ型IFN(IFNλ)的功能和表达调控机制的了解还不完全.Ⅲ型IFN的表达方式和生物学效应与Ⅰ型IFN非常相似,所以很有可能其调控表达的机制也与Ⅰ型IFN相同.虽然开始人们普遍认为Ⅰ型IFN只有在病毒感染的情况下才会表达,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指出胞内的细菌和寄生虫也可以促进其表达.Ⅰ型和Ⅲ型IFN调控机制是否相同,是否同时表达等问题目前还无法准确回答.此文对Ⅲ型IFN表达调控机制研究的新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李威;黄晓婕;吴昊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肠球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肠球菌是医院感染的重要条件致病菌,随着对肠球菌致病机制研究的逐步深入,研究者们发现肠球菌与多种置入医疗器材如导尿管、静脉插管和人工瓣膜所引起的生物被膜相关感染有关.生物被膜不仅为细菌提供良好的避护所,而且机体防御系统及抗菌药物难以将其清除,因此对肠球菌生物被膜形成机制的深入研究,在感染的防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此文对肠球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分子机制相关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薛婷;吴利先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白细胞介素27在抗病毒免疫中的作用及临床应用前景

    IL-27是IL-6/IL-12家族细胞因子,可发挥广泛的免疫调节作用.IL-27可通过STAT1依赖或者非依赖途径抑制GATA-3(Th2分化的关键转录因子),从而有利于Th1的分化.IL-27引起naive T细胞产生细胞间黏附分子1,以STAT1依赖方式有利于Th1的分化.IL-27体外还可通过诱导STAT1抑制Th17细胞和iTreg分化,并可诱导T细胞分泌抗炎因子IL-10,减轻病毒免疫应答引起的炎症.在抗病毒反应中,IL-27R信号转导途径对CD8+T细胞T-bet依赖性的IFNγ产生是必不可少的,但急性病毒感染中IL-27R信号系统对CD8+T细胞的增殖来说并不是必需的.近期也有研究认为,IL-27是通过类IFN作用来抑制HCV等病毒复制,但也有人认为,IL-27可能通过IFN依赖和非依赖两种方式抑制HIV的复制.在乙型肝炎患者中,也发现HBV可激活p28和EBI3启动子,并增加IL-27蛋白的产生,但具体临床意义尚待进一步研究.因此,IL-27是一个有潜力的抗病毒因子.此文就IL-27及其受体、IL-27抗病毒的分子机制及其抗病毒作用进行综述.

    作者:任媛媛;王贵强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部队人群幽门螺杆菌的血清流行病学研究

    目的 调查幽门螺杆菌(H.pylori)在部队人群中的流行状况.方法 应用免疫印迹法测定血清H.pylori CagA、VacA和Ureas抗体.结果 部队人群H.pylori总感染率、Ⅰ型和Ⅱ型感染率分别为44.07%、31.61%和12.46%.男、女感染率分别为43.85%和46.43%.H.pylori感染率随年龄和服役时间的增加而升高(x2=22.67、41.84,P<0.01).有消化道症状是H.pylori感染的危险因素(OR =6.11,95%CI:1.93 ~ 19.22).吸烟、饮酒情况、蔬菜摄入量、肉类摄入量等因素与H.pylori感染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H.pylori感染在部队人群中普遍存在,以Ⅰ型H.pylori为主.血清流行率在年龄、服役年限、消化道症状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作者:国文;王爱国;汤芳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一起自来水污染引起甲型肝炎暴发调查

    目的 查明暴发原因和传播途径,分析流行因素,评价控制效果,为防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流行特征,用病例对照与回顾性队列研究探索甲型肝炎暴发危险因素.结果 2009年8-9月杭州市萧山区南阳街道共报告甲型肝炎病例36例,病例主要分布在南阳街道农贸市场周边;发病高峰在8月24日至9月4日;发病以本地中老年女性为主;外地民工发病率为0.32‰,低本地村民的2.09‰(x2=12.72,P<0.01).病例对照研究结果不支持食源性暴发假设;回顾性队列研究及卫生学调查显示,饮用井水是保护因素,南阳街道农贸市场北门自来水后续管网延伸分布与病例分布相一致.结论 南阳街道农贸市场北门段市政自来水管渗漏引起自来水污染为本次甲型肝炎暴发的主要危险因素.

    作者:汪芬娟;蒋龙芳;倪生光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110例临床评估

    目的 观察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疗效.方法 110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行干细胞移植,移植后第4周复查肝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胆碱酯酶(CHE)和AFP等实验室指标及观察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变化.结果 移植后第4周,血浆白蛋白(ALB)和CHE分别为(31.2±4.5) g/L和(80.9±22.7)U/L,较移植前显著升高(t=2.95,P<0.01;t=2.06,P<0.05),PT为(22.9±3.6)s,较治疗前显著下降(t=2.18,P< 0.05),但ALT、AST、总胆红素(TBil)和AFP水平在移植前后无显著性变化(t=1.32、1.58、1.05、1.57,P> 0.05);干细胞移植可明显改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提高生存质,术中未发生严重并发症,近期无不良反应出现.结论 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有较好的近期疗效.

    作者:黄丽雯;刘黎;周健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阿德福韦酯治疗乙型肝炎引起病毒P基因变异的分析

    目的 探讨阿德福韦酯治疗乙型肝炎过程中HBV P基因变异的发生情况及与病毒载量及ALT水平的关系.方法 对106例单独应用阿德福韦酯治疗1年以上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检测HBV P基因变异情况,并对患者的ALT及HBV DNA水平进行比较.结果 106例患者中,有84例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异,变异发生率高达79.25%,其中单一rt181变异60例,单一rt236变异15例,两者联合变异9例.rt181变异组和联合变异组HBV DNA载量明显高于未变异组(P< 0.05),而rt236变异组和未变异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联合变异组的HBV DNA载量明显高于其他组(F=16.273,P<0.05).与未变异组相比,各变异组ALT水平均明显升高(F=57.999,P<0.05);rt181变异组的ALT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变异组(P<0.05).12例rt181变异患者加用拉米夫定治疗3个月后,HBV DNA水平下降不明显(F=2.736,P>0.05),而单一rt236变异的15例患者治疗后HBV DNA水平明显下降(F=33.618,P<0.05).结论 阿德福韦酯长期治疗引起HBV P基因变异率较高,不同位点变异患者HBV DNA载量及ALT水平差异明显.

    作者:陈波;杨留才;陆卫;宋署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1069例患者人乳头瘤病毒筛查结果分析

    目的 探讨北京市亚北地区妇科门诊就诊的高危人群人乳头瘤病毒(HPV)的感染情况.方法 采用导游杂交基因芯片技术(HybriMax)对2010年10月至2011年9月在航空总医院妇科门诊就诊1069例患者的宫颈脱落上皮细胞样本进行HPV感染筛查,对HPV阳性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在1069例患者中,共检出HPV阳性311例,检出率为29.09%;检出20个亚型,其中阳性率高的型别为HPV-16,其余依次为:HPV-52、58、53.311例阳性患者中,检出高危型感染285例,占91.64% (285/311),低危型26例,占8.36%;单一型感染286例,占91.96% (286/311),混合型感染25例,占8.04%.HPV感染的高峰年龄在20~24岁,阳性检出率达43.15%,各年龄组间HPV感染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28.05,P<0.01),45岁及以上人群感染高危型的比例较高(97.30%,72/74),与45岁以下感染率(87.87%,213/237)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1.00,P<0.05).结论 北京市亚北地区妇科门诊就诊的高危人群HPV感染率较高,且以感染高危型HPV为主.

    作者:高华英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HIV抗体免疫印迹法检测中不确定结果的分析研究

    目的 收集HIV抗体免疫印迹法检测中出现的不确定结果,统计分析各种带型的临床意义,为检验人员提供判定结果的方法和建议.方法 采集187份不确定实验结果和随访复检结果,以随访终结果为金标准,统计分析各种带型出现的频度和阳性预测值,分析非特异性条带出现的频度和复检结果.结果 条带gp160、p24的阳性预测值分别为32.1%和18.84%,两者同时出现时阳性预测值为100.00%,其他特异性条带的出现几乎不能提高阳性预测值,出现非特异性条带的样本终均可确认为阴性.结论 检验人员可以根据带型特征对不确定结果进行判定.

    作者:谭卓;夏晓华;倪崖;李忠辉;周富英;孟哲峰;李坤;黄云坚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大肠埃希菌对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特征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目的 调查大肠埃希菌尿液分离株中β-内酰胺酶基因、AmpC酶基因和膜孔蛋白ompC基因的存在和变异情况.方法 对宁波市第一医院2008年10月至2009年3月患者尿液样本中分离的大肠埃希菌(28株)采用PCR及序列分析的方法,分析15种β-内酰胺酶基因、6种AmpC酶基因和膜孔蛋白ompC基因.结果 28株大肠埃希菌仅对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100%敏感.所有分离菌中检出广谱β-内酰胺酶基因以TEM-1-like为主,共17株(60.7%)、超广谱β-内酰胺酶基因以CTX-M-55-like为主,共6株(21.4%);AmpC酶基因CMY-2-like 3株(10.7%);均检出膜孔蛋白ompC基因,且均存在变异.本组菌中TEM-1-like、CTX-M-55-like、CMY-2-like和ompC均阳性2株,3种基因同时阳性5株,2种基因同时阳性16株,只检出1种基因5株.菌株亲缘性分析显示,28株大肠埃希菌多耐药中多数菌株已发生演化,只有1号和22号株、14号和15号株这两组携带相同基因.结论 本组大肠埃希菌中,β-内酰胺酶基因、AmpC酶基因、ompC基因均有检出,这些基因是菌株对β-酰胺类抗菌药物产生耐药的重要原因.菌株基因多态性明显.

    作者:翁幸鐾;糜祖煌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肝硬化患者自发性肠球菌性腹膜炎的相关因素分析及病原学特征

    目的 分析肝硬化并发自发性肠球菌性腹膜炎(SEP)的相关因素及其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对2005年1月-2009年12月我院19例肝硬化并发SEP患者(SEP组)与209例非肠球菌性自发性腹膜炎患者(非SEP组)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与非SEP组比较,SEP组更常见有近胃肠道出血史、3月内应用抗菌药物史、近期胆道感染史、腹部手术史和有中心静脉置管史(x2=13.473、12.919、11.268、21.947、46.274,P<0.05),且肝功能Child-pugh评分较低(t=3.206,P<0.05).体外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表明,肠球菌对青霉素和氨苄西林的敏感性分别为42.1%(8/19)和40.0%(6/15),对庆大霉素的敏感性为66.7% (10/15),利奈唑胺、呋喃妥因和链霉素的敏感性相对较高,分别为100.0%(5/5)、75.0%(6/8)和72.7% (8/11),而环丙沙星的敏感性相对较低(16.7%,2/12).有1例万古霉素耐药株. 结论 肝硬化患者腹水肠球菌培养阳性时应及时更换肠球菌敏感抗菌药物.即使腹水中无肠球菌生长,对危重或常规抗菌药物治疗失败的SEP患者也推荐应用抗肠球菌药物,尤其对近期胃肠道出血患者应怀疑肠球菌感染.对生命体征不稳定的患者,万古霉素可作为一线药物选择,氨基糖苷类也可作为生命体征稳定患者的药物选择.

    作者:包剑锋;张思泉;刘华锋;张玉娟;刘寿荣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浙江首例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患者病原学分析

    目的 对浙江首例疑似人粒细胞无形体病(HGA)患者进行病原学诊断与分子生物学分析.方法 运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吞噬细胞无形体16S rRNA,间接免疫荧光法(IFA)检测患者临床症状期和恢复健康3个月后血清吞噬细胞无形体IgG抗体.结果 患者发热期血液PCR获得的16S rRNA基因片段:282 bp和389 bp,符合目标片段大小.后者经与GenBank已登录的国内外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株对比,同源性为99.73%.患者血清临床症状期吞噬细胞无形体IgG抗体阳性,效价为1:128,恢复健康3个月后抗体滴度呈4倍下降.结论 浙江省首次病原学证实1例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患者,其感染株与已知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株16S rRNA无明显差异.

    作者:凌锋;陆群英;翁卫东;姜理平;赵江灵;金利胜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17例肺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伴肝功能异常临床分析

    结核病在我国呈死灰复燃态势,而抗结核治疗患者可出现肝功能异常,这给治疗带来困难.本文将我院2007-2010年收治的17例肺结核抗结核治疗伴肝功能异常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一、一般资料17例肺结核患者中,2例为血行播散型,15例为继发型肺结核;其中初治14例,复治3例;痰涂片阳性7例,阴性10例;病程1~5年,X线胸片/CT示病变部位,3例见双肺,14例见上中肺野(右6例,左4例,两侧4例),4例有空洞形成.

    作者:吴良俊 刊期: 2011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