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3~1999年,笔者采用静脉给药镇痛,胸腰部垫枕并结合中药内服治疗胸腰椎单纯楔形骨折62例,取得了满意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季向荣 刊期: 2001年第09期
我院用黛安神口服加耳穴贴压法治疗焦虑症16例,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符合CCMD-2-R[1]诊断标准的门诊焦虑症病人,不包括惊恐障碍。HAMA[2]总分≥15分,SAS[2]总分≥50分,治疗前4周内未用抗精神病药物,排除器质性及症状性精神病、酒依赖、严重躯体疾病。共收治17例,1例因迁外地中断治疗,未纳入统计,后完成16例。其中男6例,女10例。年龄19~53岁,平均32岁。病程3~85个月,平均31个月。
作者:张学真 刊期: 2001年第09期
1998年7月~2000年12月笔者对40例不同病因心脏病合并慢性充血性心衰(CHF)患者分别予加味鸡鸣散和地高辛对照治疗,结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高林林;常秀峰;吴雄志;吴秀玲 刊期: 2001年第09期
本文重点探讨国产胫骨带锁髓内钉在临床应用中的几个问题,以期更加完善这一技术。1 临床资料 本组38例胫腓骨骨折病人在我院接受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其中男性30例,女性8例。开放性骨折8例,粉碎性骨折18例,斜形或螺旋形骨折12例,胫骨上1/3骨折4例,中1/3骨折22例,下1/3骨折2例,受伤8小时内手术的14例,伤后3~5天手术的22例,另2例因骨盆骨折于伤后2周行髓内钉固定术。
作者:祝卫民;高志潮 刊期: 2001年第09期
我院应用自拟“肠炎平”加减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46例,收到比较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沈建中 刊期: 2001年第09期
近10年来,介入性化学性栓塞治疗中晚期肝癌具有减轻症状、缩小肿瘤、增加手术切除率、延长生存期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显著疗效,但介入性化学性栓塞治疗后急性综合征发生率高,临床以发热、腹胀、呕吐、便秘、血清谷丙转氨酶上升为主。笔者用加味茵陈蒿汤治疗肝癌介入性化学性栓塞治疗后急性综合征效果明显,现报告如下。
作者:邬晓东;王永林 刊期: 2001年第09期
自1997年5月~2000年10月,笔者采用化痰活血法结合西医治疗急性脑梗塞36例,与单纯西医治疗组32例对比,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顺利 刊期: 2001年第09期
自1988年8月至1993年8月我院传染科共治疗亚急性重症肝炎64例,其中34例采用中医中药配合常规西药治疗,与单纯西药治疗作对照,获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高巍 刊期: 2001年第09期
笔者在临床中以和胃降逆法治疗返流性食管炎,并与西药治疗对照,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胡君杰 刊期: 2001年第09期
我院采用中药消癜汤治疗过敏性紫癜(以下简称HSP)取得较好疗效,尤其对皮肤型及关节型HSP疗效更为显著,现报道如下。
作者:戴明娟 刊期: 2001年第09期
近年来,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25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均符合1988年4月昆明全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类疾病学术会议修订通过的诊断标准。25例均为男性病人,年龄17~38岁,平均26岁。病程3个月~7年,平均1.6年。其中抽血查HLA-B27阳性23例,阴性2例;ESR>80mm/h 8例,40~80mm/h 12例,20~40mm/h 5例;骨盆平片示:骶髂关节均有不同程度模糊、狭窄。
作者:何永生;张雪莲 刊期: 2001年第09期
自1998年9月~1999年9月以自拟的保肝散治疗慢性中重度乙型肝炎和肝硬化54例,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申屠利明 刊期: 2001年第09期
自1998年8月~2000年8月我院门诊应用新癀片治疗慢性阑尾炎177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选择慢性阑尾炎反复发作或亚急性发作的阑尾炎和阑尾周围因急性炎症而遗留的慢性病变引起临床症状表现的患者共177例,年龄16~77岁,多数为28~45岁,平均39岁,男78例,女89例。体温正常或小于38.5℃。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小于1.5×109/L;病程3个月~11年,平均2.6年。随机分为新癀片组(59例),新癀片加抗生素组(56例)和抗生素组(62例)。
作者:黄玉明 刊期: 2001年第09期
顽固性消化性溃疡由于溃疡病灶长期不愈合,临床治疗效果往往不理想。笔者从1995年~1999年间,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该病,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潘成平 刊期: 2001年第09期
产后出血发生在产后24小时后称为晚期产后出血。随着人工流产和药物流产的广泛开展,其发生率有所升高。笔者对我院1989年1月~1998年12月收治的46例晚期产后出血病例,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张月红 刊期: 2001年第09期
自1999年1月~12月,我院对所收治的172例老年肺心病心衰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灯盏花素进行治疗,提高了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戴晓艇;王韫珠 刊期: 2001年第09期
急性结肠假性梗阻(acute colonic pseudoobstrucion,ACPO)作为一组临床综合征,多见于老年病人。由于合并有多种疾病,若不能及时诊断或处理不当,可增加并发症及死亡率。现将本院近3年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的21例作一临床分析。
作者:黄小民 刊期: 2001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机体免疫功能、神经功能损害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脑卒中3天患者60例,正常对照20例,采血应用直接免疫荧光染色法测T淋巴细胞亚群,酶联免疫分析法测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SE)。结果:脑卒中患者CD3+、CD4+和CD4+/和CD8+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血清NSE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与神经功能损害呈正相关。结论:脑卒中早期即有T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和平衡失调,血清NSE与神经功能损害之间具有明显相关性。
作者:李祖剑;张戬;马晓芃;沈卫东;沈之炜;李静 刊期: 2001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血府逐瘀汤配合毛冬青甲素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CRF)的疗效。方法:选择CRF患者50例,其中用血府逐瘀汤配合毛冬青甲素治疗30例(治疗组),用速尿、多巴胺、酚妥拉明治疗20例(对照组)。结果:毛冬青甲素组治疗后尿量增多,蛋白尿减轻,血尿素氮及肌酐降低,肌酐清除率升高,总有效率90%,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血府逐瘀汤配合毛冬青甲素治疗能延缓肾功能衰竭的进展,预防肾纤维化的发生。
作者:潘健涛;陈雄辉;张伟君 刊期: 2001年第09期
目的:探讨阴阳虚证与糖皮质激素受体(GR)之间的关系。方法:分别以临床典型阴虚阳虚患者、动物模型(大鼠)以及细胞模型(HL-60)为研究对象,观察阴阳虚证时糖皮质激素受体(GR)的改变,并探讨中药上调GR的部分作用机制。结果:GR水平降低是阴阳虚证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共同病理基础之一;阴阳虚证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体内GR下降无器官特异性;上调GR是参附汤、生脉饮被用于临床急救的重要作用机理之一;参附汤、生脉饮上调GR的重要作用途径之一是增加细胞内GRmRNA的表达。结论:GR数量和/或活性的下降及其下降的幅度有可能作为中医虚证极其严重程度的重要微观指标之一;有可能从生脉饮或参附汤中筛选出一种有效上调GR的成分(单体或混合物),并用于临床以虚证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疾病(如肿瘤、风湿病、乃至艾滋病等)的治疗。
作者:凌昌全;李敏;朱德增;陈喆;俞超芹;黄雪强;潭金兴;卢军华;徐仁宝;赵伟康 刊期: 2001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急性尿潴留对前列腺增生病人血清PSA的影响。方法:将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为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病例94例分成急性尿潴留组(A组)41例,与非尿潴留组(B组)53例,并设因接受非前列腺手术后尿潴留的BPH病人34例为第二对照组(C组),对3组病人的血清PSA浓度作对照研究。结果:急性尿潴留组的PSA浓度明显高于两对照组。结论:急性尿潴留可使BPH病人的血清PSA浓度显著升高。
作者:秦勇;王庆相 刊期: 2001年第09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并发应激性溃疡出血的疗效。方法:120例中应用立止血和洛赛克注射液治疗60例(A组);中西医结合治疗60例(B组)。疗程7天,观察其对呕、便血及伴随症状的改变。结果:A、B组总有效率分别为66.7%、91.7%,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显著,P<0.05。结论:西药合并活血化瘀中药是治疗本病的较佳治法。
作者:黄国杨 刊期: 2001年第09期
目的:研究茶多酚对老年性痴呆临床前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BSSD、VRT、DS和RVR一系列量表对31例观察对象进行治疗前后分析对比。结果:从多方面显示,老年性痴呆临床前期已有注意力、短暂记忆、计算、阅读理解、空间感知、定向和语言运用等能力减退。服茶多酚3个月后认知功能可获改善,且使部分人达正常标准。结论:通过一系列信度和效度良好的神经心理学检查显示,茶多酚对老年性痴呆高危人群认知功能减退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作者:严镭;吴森;王树声 刊期: 2001年第09期
腹腔粘连是指壁层腹膜与脏层腹膜以及脏层腹膜之间的异常粘连,是腹部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和引起肠梗阻常见的原因。有人报道腹部外科手术后约90%有粘连,约40%以上会引起粘连性肠梗阻[1]。近年来对腹腔粘连的研究较多,有的已进入到分子水平。现就有关问题综述如下。
作者:陈德轩;潘立群 刊期: 2001年第09期
刺五加注射液是从中药五加科植物刺五加Acanthopanax sentico sus (Rupr. et Maxim) Harms中提取的有效成分精制而成。它含有丁香苷、金丝桃苷、异泰皮定、多糖等。具有扩张血管,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心肌耗氧量,改善血液循环等功能,并有良好的镇静、改善睡眠、增加食欲等作用。临床上用于治疗短暂缺血发作,脑动脉硬化、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等症,均有较好疗效。随着临床广泛应用,不良反应也时有报道,现将刺五加注射液的临床不良反应综述如下。
作者:王维加;黄翠红 刊期: 2001年第09期
笔者自1986年起,试用白芨为主外用,治疗皮肤肌肉疮毒,口腔溃疡,收效甚佳,兹简介如下。1 治疗皮肤疮毒(体表化脓性感染) 男性10岁患儿,诊见面颊部8cm×11cm范围,皮损部位黄水浸淫,皮肉湿烂,周边红晕,自觉病灶处瘙痒异常。其母代叙曾用消炎膏、紫药水外涂,服用维生素C、复方维生素B未愈,延至此今。
作者:李文年 刊期: 2001年第09期
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早期重症胰腺炎,获得满意效果,无1例死亡,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男5例,女7例,年龄52~72岁,平均63岁。12例均有持续性剧烈中上腹部疼痛、腹胀、恶心、呕吐、烦燥、发热等症状。
作者:罗焕章 刊期: 2001年第09期
笔者从1998~2000年采用鱼腥草注射液治疗流行性腮腺炎38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治疗组38例,男18例,女20例,年龄5~32岁,平均16岁。对照组28例,男16例,女12例,年龄5~28岁,平均15岁。临床表现以耳垂下部为中心弥漫性肿痛,咀嚼、张口困难,发热。体格检查:局部压痛,灼热,富有弹性,颌下腺、舌下腺肿胀,腮腺管口稍红肿。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大多正常,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作者:王银涛 刊期: 2001年第09期
我院自1997年以来,应用中药加快术后局部肿胀消退的过程,共治疗并随访病人32例,效果良好,报道如下。
作者:盛于华 刊期: 2001年第09期
笔者在门诊遇到肌注延胡索乙素针过敏的病例1例,现报道如下。 患者王某,女,7岁,因“脐周腹痛1周”于2001年1月30日来院就诊。查体:腹平软,脐周压痛,无反跳痛,肝脾未触及,双肾区无叩击痛,肠鸣音5次/分,余体征阴性。大便常规示:褐色,干便,镜下可见蛔虫卵。初步诊断为肠道蛔虫症。
作者:郭增奕 刊期: 2001年第09期
笔者在1990年10月~1999年10月间收集218例儿童多生牙(266颗)病例,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 收集我院儿童多生牙病例218例,男性156例,女性62例,年龄5~14岁,均经临床检查,并拍摄牙片,上颌前部咬牙合片等X线检查。
作者:陈 刊期: 2001年第09期
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 activting factor,PAF)是一生物活性很强的脂质介质,与内毒素密切相关[1]。新近我们发现PAF在急性肝损害中有重要的介导作用[2],且可被特异性PAF拮抗剂WEB2170部分阻断。本实验应用具有PAF拮抗作用的银杏制剂观察对急性肝损害大鼠的保护作用。
作者:何云;袁凤仪;袁红波;王建宾;邵淑莲;任渝江;张玲;杜东红 刊期: 2001年第09期
《内经》中关于“九气”致病的记载,是古代医学家对疾病成因的初探讨。作为疾病病理学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后世医家研究、剖析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人就“九气”致病的成因、特征及其临床见证,浅显地加以探讨。
作者:刘杭卫 刊期: 2001年第09期
在综合性医院中西药物联用相当普遍,合理的中西药物临床联用,可以提高疗效,缩短病程,减少药物用量和毒副作用,对一些疑难病、慢性病的治疗可收到良好效果。但是,中西药相互间的副作用在临床上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笔者就临床常见的中药及制剂与中西药联用现象作一些简述。
作者:沈美意 刊期: 2001年第09期
我院监护中心于2000年10月~2001年3月经鼻腔气管插管替代经口腔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抢救危重病例58例,取得了满意效果。1 临床资料 58例中,男39例,女19例,年龄18~91岁,平均47岁。其中脑溢血16例,颅脑外伤15例,有机磷农药中毒12例,严重复合伤5例,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4例,重症肺炎2例、创伤性湿肺1例,肺癌1例,癫痫持续状态1例,哮喘持续状态1例。
作者:沈梅芳;谢丽美 刊期: 2001年第09期
笔者本着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概念在有限的时间内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围手术期的护理质量有所提高,现报道如下。
作者:蔡京平 刊期: 2001年第09期
我们对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简述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67例,均为男性患者,年龄68~85岁。其中伴高血压37例,糖尿病16例。手术方式:耻骨上经膀胱前列腺摘除术。
作者:包晓萍 刊期: 2001年第09期
现将我院自1997年开展整体护理以来收治的78例脑卒中病人的康复效果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脑卒中78例,其中脑出血36例,脑梗塞42例。男48例,女30例,年龄42~78岁。病程1~3个月。
作者:陈碧琴;贾宜莹 刊期: 2001年第09期
中医学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文献资源,形成了独特而系统的生命科学理论、个体化诊断与疗效评价体系,具有综合调节的治病思想、丰富的养生保健方法,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为一体,蕴涵着生命科学的许多重大的原理,如天人合一、气血理论和经络、证候以及认识生命现象、防病治病规律等。随着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对生命现象、生物结构和技能的认识已产生一系列的突破,中医学与生物工程技术、细胞分子学、基因组学、蛋白组学等现代科学前沿衔接,可为自身突破性发展争取到功能的机会;在另一方面,基因组学与中医整体观、辨证观、临床治疗和中药开发均有密切的联系。目前,中医药对功能性基因的转录、表达及调控作用研究已取得可喜的成果。
作者:赵燕平;赵燕琴 刊期: 2001年第09期
复杂型髋臼骨折手术治疗创伤大,暴露不充分,手术出血多,难度大,而非手术牵引治疗,又难以达到和维持解剖复位。我院从1993年共收治18例,报道如下。
作者:蓝静霁;王鹤林 刊期: 2001年第09期
瘀血症诊治已普遍引起了医家们的高度重视。笔者试就痔核的瘀血症诊治讨论如下。1 痔核属于瘀血证 “瘀血”的含义有二:一为血管内运行不畅,郁滞之血,二为离开经脉,未能及时消失积蓄之血。“瘀血”是多种疾病的病理产物,又是形成某些疾病的重要因素。
作者:倪力强 刊期: 2001年第09期
血管瘤是小儿常见的良性类瘤疾病,我院采用平阳霉素治疗小儿血管瘤36例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朱秋云;何葆华 刊期: 2001年第09期
现将本院诊治的流行性腮腺炎并发症患儿58例的临床特点分析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58例中男性31例,女性27例,年龄4~14岁,平均8岁。全部患儿均有流行性腮腺炎接触史,且有典型的腮区肿胀疼痛及不同程度的发热。并发脑膜脑炎39例(占67.3%),其中出现在腮腺肿胀后7~10天29例,出现在腮腺肿胀同时7例,出现在腮腺肿胀前3例。表现为轻微头痛、精神萎靡32例;剧烈头痛伴恶心呕吐、嗜睡5例,抽搐2例。脑脊液检查异常27例,细胞数(17~80)×106/L,分类以淋巴细胞为主。脑电图检查轻度异常30例,中度异常9例。
作者:王靖华 刊期: 2001年第09期
笔者自1994年7月~1998年12月,对输尿管结石小于1cm,且肾功能良好的病人用总攻法治疗,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作者:梁金秋;卢萍 刊期: 2001年第09期
1 病例介绍 王某,男,75岁。诉反复咳嗽、咳痰7年,再发20余天于2001年1月8日诊为“慢性支气管炎”入住本院。既往无药物过敏史,无贫血史。查体:巩膜无黄染,右下肺可闻及少量湿罗音,HR80次/分,肝肋下2横指,质软,脾肋下未及。
作者:王灵聪 刊期: 2001年第09期
我院1994年6月~1999年6月期间收治的急性有机磷中毒中间综合征29例,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29例均发生在急性有机磷中毒后2~5天。其中15例发生于中毒后2~3天,年龄17~65岁,平均年龄39岁。男12例,女17例。服毒量50~200ml,其中氧化乐果10例,乐果6例,敌敌畏5例,甲胺磷4例,对硫磷3例,敌百虫1例。
作者:兰雄华 刊期: 2001年第09期
我院自1997年以来,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即洛赛克加鼻饲云南白药冰盐水溶液治疗颅脑外伤后出血性胃炎,即Cushing溃疡36例。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王红星 刊期: 2001年第09期
笔者用桂枝茯苓汤治疗糖尿病肾病伴肾功能不全20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选择糖尿病肾病伴肾功能不全患者20例,男14例,女6例,年龄25~68岁,病程12~20年,所有患者均伴持续性蛋白尿(>0.5g/24h)血Cr140.2~295.3μmol/L,BUN9.4~16.2μmol/L。伴高血压18例,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11例。
作者:何灵芝;李学铭 刊期: 2001年第09期
我们观察了胃癌438例,观察到胃贲门癌简而易行的X线检查方法及早期诊断的征象。1 临床资料 本组胃贲门癌178例,其中男145例,女33例,年龄30~78岁,平均65.5岁,全部病例均按本文所述各项严格要求进行透视,并摄各种不同X线特征的一系列照片,其中有45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并有12例病理标本同X线对照,其结果与X线检查征象相符。
作者:姚渭土 刊期: 2001年第09期
近几年来临床发现妊娠合并生殖器尖锐湿疣的孕妇有增多趋势,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作一回顾性分析。
作者:唐萍 刊期: 2001年第09期
近10年来,笔者在《杂病证治新义》的天麻钩藤饮基础上,辨证治疗眩晕78例,收到了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夏陈伟;楼焕进 刊期: 2001年第09期
抽动秽语综合征以相继或同时出现多组肌肉抽动和异常发声或伴秽语为主要症状,表现为眨眼、缩鼻、努嘴、点头、扭脖、扭腰、甩手、抖腿、喉中发出吭吭、嘘嘘等声,病因尚不清楚。目前认为中枢神经系统多巴胺能神经元功能亢进是其主要病理,西医治疗常用氟哌酸啶醇或泰必利等多巴胺受体阻滞剂,有效率为70%~80%,疗程1~2年或以上,这类药物副作用大,表现为木僵、运动受限、震颤、假面具、流涎等锥体外系症状,使治疗难以持久。笔者1996年起用健脾化痰平肝法治疗本病36例,取得较好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杨丽新 刊期: 2001年第09期
疱疹性咽峡炎是儿童比较常见的一种急性上呼吸道病毒感染,主要由柯萨奇病毒A组引起。临床表现为发热,咽痛,流涎或拒食,易并发心肌炎,故应早期给予有效治疗。笔者应用莪术油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疱疹性咽峡炎42例,并作了对照,其疗效明确,且无明显副作用,现报道如下。
作者:祝云娟;周馥英 刊期: 2001年第09期
1998年以来,我院对流行性腮腺炎患儿用耳穴刺血疗法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全部病例均为门诊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其中男49例,女11例,年龄2(1)/(2)岁~14岁,病程<1天15例,~2天18例,~3天17例,>3天10例。治疗组60例,其中男47例,女13例,年龄2~14岁,病程<1天17例,~2天18例,~3天19例,>3天6例。两组患儿临床表现见表1。
作者:单万芹 刊期: 2001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