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肝胆胰外科杂志

肝胆胰外科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浙江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温州医学院
  • 国际刊号:1007-1954
  • 国内刊号:33-1196/R
  • 影响因子:1.13
  • 创刊:1989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浙江
  • 语言:中文
  • 邮发:32-107
  • 全年订价:34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哥白尼索引(波兰),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万方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 本刊已被国家科技部列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外科学
肝胆胰外科杂志   2004年1期文献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症的预防

    目的:探讨如何有效地控制和降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对我院4年来开展的216例LC中产生的并发症及其处理进行总结分析.结果:LC并发症的发生与病人的选择、术者操作技术及术中的判断和处理密切相关.结论:预防LC并发症的关键在于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术中操作精细、果断中转开腹,从而可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尤其是严重并发症.

    作者:叶辉;季福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T管内引流治疗恶性胆管梗阻

    我院1996年3月~2003年5月,采用T管内引流术治疗不能根治的恶性胆管梗阻患者16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欧阳正晟;何云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壶腹周围及胰头癌的临床与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壶腹周围及部分胰头癌的病理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对34例病理资料完整的患者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壶腹周围癌的各种类型及部分胰头癌的病理过程不同,影响其预后的因素包括患者的临床状态和肿瘤的生物学行为,而与在胰十二指肠切除基础上手术范围的扩大无明显的正相关系.结论:壶腹周围及胰头癌的病理过程是临床症状的基础,影响预后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作者:任光圆;章友;隋玉军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非手术治疗外伤性脾破裂445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外伤性脾破裂非手术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对非手术治疗的445例外伤性脾破裂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结果进行回顾分析.结果:非手术治疗成功418例,中转手术27例,平均住院19 d,治疗成功率为93.9%,随访部分病例未发现并发症.结论:严格掌握适应证,用外科原则进行选择,非手术治疗外伤性脾破裂则是安全、有效和可行的.

    作者:江克翔;胡国治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胆总管术后拔T管致胆漏18例临床分析

    拔T管后胆漏是胆道术后少见并发症,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不到1%.我院自1998年至2002年间共行胆总管T管引流术320例,术后按常规拔T管发生胆漏18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孙余省;金凯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肝叶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体会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的肝内胆管结石或/和胆管狭窄行不同手术方法的治疗效果.方法:对38例肝内胆管结石或/和胆管狭窄行肝叶切除联合胆肠吻合术,其中左肝叶切除、T管引流8例,左肝外叶切除、肝门部胆管盆式成形、胆肠Roux-Y吻合术20例,左肝外叶切除加肝切面胆管及肝门部胆管与空肠双吻合3例,右肝前下段切除4例,右肝不规则性切除3例.结果:术后发生胆瘘2例,膈下感染2例,切口裂开1例,肺部感染3例.右肝结石残留1例.无手术死亡.结论:充分利用术前术中资料,准确判断肝内胆管结石部位、胆管狭窄状况,针对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提高手术治疗效果.

    作者:张少炎;蔡晓棠;陈卫东;吴勇军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大肠癌伴肝转移的治疗

    目的:探讨大肠癌伴肝转移不同治疗方法的效果.方法:分析我院自1982年12月至2002年12月间共收治156例大肠癌伴肝转移患者的病例资料.结果:原发灶切除+肝转移灶切除+化疗者的效果明显优于其他方案,肝动脉插管化疗优于全身化疗,行积极治疗的第二阶段患者生存时间比第一阶段有明显延长.结论:对大肠癌伴肝转移的治疗应持积极的态度,部分患者可获得良好的预后.

    作者:周宏;倪耀忠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术前肝胆系螺旋CT检查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前做肝胆系螺旋CT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46例拟施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行术前肝胆系螺旋CT检查,根据检查结果调整手术方案,并指导LC术中操作.结果:246例经术前螺旋CT检查,发现异位胆囊1例,胆肠内瘘1例,Mirizzi's综合征1例,胆囊结石伴胃癌1例,发现肝中静脉分支和胆囊床紧邻5例.根据螺旋CT检查结果及时调整手术方案,全组无手术并发症发生,同时避免了LC可能出现的漏诊.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前做肝胆系螺旋CT检查对预防术中胆道损伤、出血和减少腹腔内其他脏器病变的漏诊有重要价值.

    作者:赵聪;杨超;倪瑞宝;宗华杰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门脉高压症所致上消化道再出血的临床处理

    目的:探讨门脉高压症所致上消化道再出血的治疗手段及疗效评价.方法:回顾分析并比较我院外科采用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89例门脉高压症所致上消化道再出血患者的疗效.结果:手术治疗组的三日内止血率高于保守组,三月内再出血率、三月内死亡率均低于保守组.结论:①采用保守治疗抑或手术治疗取决于:患者的肝功能分级、再出血原因以及患者家属的态度.②强调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的有机结合是成功治疗的关键.③手术方式的选择需综合考虑患者肝功能情况及医疗单位的技术实力.

    作者:周戎二;周蒙滔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肝切除术处理严重肝外伤

    目的:探讨肝切除术在处理严重肝外伤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3例利用肝切除术处理的严重肝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9例为肝实质星状破裂或粉碎,4例为肝门损伤,其中第一肝门损伤3例,均为门静脉右干损伤,第二肝门损伤1例,为肝静脉主干损伤.失血3000~10000 ml.按Moore分类法属Ⅳ~Ⅴ型.行清创性右肝部分切除10例,规则性右半肝切除3例,其中1例行肝左静脉修补重建.2例术后有腹水、胸水及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1例出现肝静脉狭窄,但肝功能良好.治愈11例,死亡2例,有效率为84.6%.结论:Ⅳ~Ⅴ型肝外伤肝切除术是一个较有效的手术方法.

    作者:秦锡虎;黄伯华;唐剑星;王森;江勇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小切口胆囊切除术102例体会

    我院自2001年10月至2002年12月间施行小切口胆囊切除术(MC)102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朱胜利;马世奇;俞德超;陆介群;沈卫祖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胰胃吻合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

    目的:回顾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采用胰胃吻合方法早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1998年1月~2003年1月共进行胰十二指肠切除胰胃吻合手术82例,采用胰胃双层吻合法,胰管内放置支撑引流管.结果: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14例(占17.1%),死亡3例(占3.7%),无胰瘘发生.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采用胰胃双层吻合,方法简便、安全、有效,明显减少胰瘘的发生.

    作者:赵清涛;崔忠;张利辉;魏强;王文耀;王振全;杜冬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125I粒子永久性植入组织间放射治疗肝癌

    目的:探讨125I组织间放射治疗肝癌的疗效.方法:选择肝癌患者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与治疗组(B组),A组42例行手术治疗(根治手术或姑息手术)和化疗;B组42例,除施行A组的治疗方案外,另行术中永久植入125I粒子.结果:术前、术后1 w及3个月内血象虽有显著差异,但均在正常范围内,免疫指标前后变化无统计学意义.A组:12个月、24个月、36个月局部复发率分别为41.7%、50.0%和59.5%;12个月、24个月、36个月局部生存率分别为81.3%、63.4%和47.6%.B组:12个月、24个月、36个月局部复发率分别为0、6.7%和11.9%;生存率分别为94.7%、87.5%和78.4%,两组的局部复发率及生存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25I组织间放射治疗肝癌方法简单、安全,近期疗效确切,是治疗癌症的理想方法之一.

    作者:罗开元;郑江华;李波;邵庆华;杨国凯;赵泉;杨嵘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袖套法制作大鼠胰腺移植模型

    目的:建立一种改进的大鼠胰腺移植模型.方法:共完成80例大鼠胰腺移植,术中不阻断受体下腔静脉,用袖套法完成供体门静脉与受体左肾静脉断端的吻合,动脉用缝合法吻合.结果:受体平均手术时间50 min,静脉袖套吻合时间3 min,腹主动脉阻断时间10 min,冷缺血时间50 min.手术成功率达90%.移植术后胰腺功能恢复正常,组织病理学改变轻微.结论:袖套法制作大鼠胰腺移植模型操作简单,成功率高,结果稳定.

    作者:彭勇;龚建平;甘霖;刘海忠;游海波;李寿柏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肺损伤的发生机制研究

    目的:研究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cute necrotizing pancreatitis,ANP)早期白细胞粘附强弱和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的变化及其与肺损伤的关系,探讨ANP肺损伤发生的可能机制.方法:5只家犬造模后在流室系统下观察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粘附强弱,并测定血清内毒素水平以及外周血、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TNF活性和肺损伤程度,与假手术组(4只)比较.结果:模型组犬可见明显肺损伤发生;白细胞粘附活性、血清内毒素水平、外周血及BALF中TNF活性明显升高.结论:白细胞粘附增强和TNF的过度分泌可能是ANP肺损伤发生的机制之一.

    作者:夏庆;杨晓楠;龚旭;蒋俊明;胡伟明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可切除性胰腺癌P19ARF、P16INK4a表达的临床意义

    目的:了解P16INK4a(P16)和P19ARF(P19)两种抑癌基因在可切除的人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胰腺癌切除标本30例,用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法同时测定P16和P19蛋白的表达,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P16、P19和主要临床病理指标对胰腺癌生存的影响.结果:胰腺癌的P16、P19表达率分别为13.3%和50%;P16与P19表达无相关性.P16的表达率与胰腺癌的临床病理分期和分级呈负相关;有大血管浸润的胰腺癌P19阳性率(20%) 低于无血管浸润者(72.2%,P=0.01).P19在局部淋巴结阳性的胰腺癌表达率低于淋巴结阴性者,但无统计学意义.单变量分析显示:肿瘤>4 cm、分期、大血管侵犯、3个以上的淋巴结转移及P16失表达是生存的不利因素;多变量分析则发现只有后四者才是独立的生存不利因素.结论:P16的下调是胰腺癌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预后的独立的危险因素和胰腺癌生物学行为高度恶性的重要分子基础;P19下调与胰腺癌的大血管浸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19异常可能是胰腺癌播散的一种标示.

    作者:陈雨强;蒋永新;蔡端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胆系感染的菌群结构分析及临床意义

    目的:了解胆系感染的菌群结构新变化,为胆石的成因和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依据;对电穿孔治疗(electropvration therapy,EPT)术后病人的胆汁细菌学的研究,为该技术的可行性、科学性提供临床根据.方法:对55例确诊为胆系感染,对每例的胆汁、胆石进行需氧、厌氧菌培养,胆石分类后分别行电镜观察.结果:胆汁和胆石培养出的细菌种类相似,以肠球菌属占首位,其次是大肠杆菌和克雷伯菌属,且多为两种或两种以上细菌的复合感染,其中胆汁复合感染率为54.3%,胆石复合感染率为66.7%.HP的阳性率:胆汁:10/55(占18.2%);胆石:8/46(占17.4%);厌氧菌培养的阳性率:胆汁:20/55(占36.4%);胆石:18/46(占39.1%);对胆色素结石进行电镜扫描观察:均观察到有细菌存在,胆固醇结晶中少有细菌,结石核心可发现细菌;EPT术后:2例阳性(大肠杆菌),3例阴性.结论:胆系感染病人的胆汁和胆石培养出的细菌种类相似,以肠球菌属占首位,其次是大肠杆菌和克雷伯菌属,且首次发现有幽门螺杆菌(HP)的存在.电镜观察细菌存在于结石的核心和外周,说明细菌在胆结石的成因和发病机制中充当始动因子作用.EPT治疗后病人胆汁细菌培养结果初步说明胆道仍保持有其封闭性和屏蔽作用.

    作者:杨玉龙;谭文翔;付维利;刘小北;李雪驼;刘波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胆管狭窄替代性组织修复的再认识

    目的:提高胆管狭窄的治疗水平.方法:报告2例胆管狭窄病人治疗后再手术的经过.结果:1例损伤性胆管狭窄、1例Mirizzi综合征病人均用脐静脉修复,分别于术后半年及2年出现狭窄复发,再行胆管-空肠Roux-Y吻合治愈.结论:用非胆道组织修补胆管取决于胆管缺损大小与奥迪氏括约肌功能正常与否.

    作者:何振平;别平;柳凤轩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125I粒子和125I+吉西他滨在治疗局部进展期胰腺癌中的比较

    目的:比较放射性125I粒子和125I+吉西他滨(gemcitabine,GEM)在治疗局部进展期胰腺癌中的作用.方法:2000年4月~2003年1月,38例局部进展期胰腺癌(locally advanced pancreatic cancer,LAPC)患者随机分成2组:A组18例(125I粒子组),B组20例(125I+GEM).所有患者均于手术中施行了125I粒子植入术.采用改良Dimension-averaging法来计算相关剂量.33例行胆肠和/或胃肠吻合术.结果:38例患者中,可评价客观疗效者(objective tumor response,OTR)34例,可评价临床受益反应(clinical benefit response,CBR)者36例,可行毒性反应评价者36例.CR+PR率A组为37.6%,B组为44.5%(P>0.05),PR缓解期A、B组各为6.7个月和4.8个月.CBR率A组为11.7%,B组为42.1%(P<0.05).两组毒性反应率和并发症率基本没有差异.12和24个月生存率A组为29.8%、14.4%,B组为67.1%、38.7%(P=0.04).总的Ⅱ期12、24个月生存率为71.9%、31.3%,总的Ⅲ期12、24个月生存率为31.5%、7.9%(P=0.02).结论:125I和125I+GEM在治疗LAPC有一定的客观有效率,但是,125I+GEM比125I能更好地改善LAPC的生存质量,提高LAPC生存率,并且Ⅱ期患者生存率优于Ⅲ期.

    作者:丁昂;童赛雄;靳大勇;张逖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Bcl-2基因蛋白在肝脏恶性肿瘤中的表达

    目的:了解Bcl-2基因蛋白在肝脏恶性肿瘤中的表达情况.方法:对56例不同类型的肝脏恶性肿瘤进行了Bcl-2单克隆抗体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肝细胞癌阳性表达率为22.7%(5/22),胆管细胞癌为75%(12/16),肝转移性癌为22.2%(4/18),其中胆管细胞癌的阳性表达率和染色强度均高于肝细胞癌,22例肝细胞癌的癌旁组织中检出肝细胞异型增生6例,其中仅1例Bcl-2呈阳性表达.结论:Bcl-2基因蛋白可能在胆管细胞癌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而对肝细胞的分裂、增殖无明显影响.

    作者:周冠严;潘峰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肿瘤标记物联合检测对胆囊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目的:观察胆囊癌患者血清肿瘤标记物的表达,分析血清肿瘤标记物联合检测在胆囊癌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实验组50例胆囊癌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AFP和CEA的表达,用荧光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CA19-9的表达,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CA50的表达,以同期的40例胆囊息肉作对照,分析其临床诊断价值.结果:四种血清肿瘤标记物中CA50、CA19-9和CEA对胆囊癌诊断有较高价值,平行法联合检测可使诊断的灵敏度提高至88%,系列法联合检测可使特异度提高至95%.结论:血清CA50、CA19-9和CEA的联合检测对胆囊癌的诊断是有临床价值的,联合检测可以增加诊断的特异度和灵敏度.

    作者:吴立胜;黄强;傅斌生;王成;余继海;徐荣楠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综合模拟胆汁体系中未结合胆红素与胆固醇的溶解方式

    目的:在含有未结合胆红素(UCB)、胆固醇、磷脂和胆盐的综合模拟胆汁体系中,探讨UCB与胆固醇的溶解方式及相互关系.方法:检测UCB在Small模拟胆汁、胆汁泡(胆固醇-磷脂泡)溶液、泡对照组和本底对照组中的饱和溶解度,并分析比较Small模拟胆汁在加入过量UCB保存、过滤前后胆固醇含量的变化;同时观察UCB对胆固醇过饱和胆汁成核时间(NT)的影响.结果:微胶粒、泡能结合UCB而使其溶解,UCB能促进胆固醇结晶形成、NT缩短,且其差异显著.结论:UCB溶解依赖胆固醇的溶解方式,同时又可能作为促成核因子参与胆固醇结石形成.

    作者:孙劲文;蔡端;马保金;张延龄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胆宁片对胆囊胆固醇结石的防治作用

    目的:研究胆宁片对胆囊胆固醇结石有无防治作用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豚鼠120只随机均分为4组:胆宁片组建立胆囊胆固醇结石模型后给予胆宁片,同时与熊去氧胆酸(UDCA)组及空白组、致石组对照,测定血、胆汁生化及肝、胆囊病理.结果:胆宁片组成石率为17%显著低于致石组的73%,其致石指数(LI)及血甘油三酯(TG)与肝脂肪变性显著低于致石组.结论:胆宁片对胆囊胆固醇结石有良好的防治作用并可缓解肝脂肪变性.

    作者:李可为;季福;王如然;姜皓;施维锦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肝移植术后血清可溶性人类白细胞Ⅰ类抗原的动态观察

    目的:探讨动态检测血清可溶性人类白细胞Ⅰ类抗原(serum soluble human leukocyte class Ⅰ antigen,sHLA-Ⅰ)在监测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方面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10例肝移植患者术前及术后一个月血清sHLA-Ⅰ的动态变化.结果:急性排斥反应前4~6 d(肝酶ALT尚未明显升高)sHLA-Ⅰ即明显升高,排斥逆转后逐渐下降;当出现肝动脉并发症时,sHLA-Ⅰ伴随肝酶ALT同步升高;感染时sHLA-Ⅰ无明显升降.结论:sHLA-Ⅰ能预测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结合肝功能酶学指标有助于克服其特异性差的缺点.

    作者:李正原;陈规划;陆敏强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维拉帕米提高移植胰功能的研究

    目的:研究同种异体胰腺移植中应用维拉帕米提高移植胰的功能.方法:将20头健康小型猪,随机分成A、B两组,每组10头,两组均作带十二指肠袢的同种异体胰腺移植,除B组供体标本灌注及术后加用维拉帕米外,两组围手术期处理均相同.结果:20头猪中18头及其移植胰存活两周以上,A、B组中各有1例术后第1天血栓形成致移植胰功能丧失.术后1~3 d两组C-肽有所下降,第5天开始回升,维持2 w以上.两组同一时段比较B组C-肽高于A组,P<0.05.术后第三天起,两组胰液淀粉酶开始升高,维持2 w以上,两组同一时段比较B组高于A组,P<0.05.结论:胰腺移植中供体器官灌注和术后使用维拉帕米可明显改善移植胰的功能.

    作者:董智慧;王志伟;朱铭岩;陆凤英;陈玉泉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重症急性胰腺炎病程与外科治疗

    目的:总结外科手术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47例SAP病程演变中外科手术治疗情况作回顾分析.结果:病程第一期行手术10例,主要是解除胆道梗阻,降低腹内高压,引流胆汁及腹腔渗液;第二期行手术5例,主要是清除胰腺坏死组织、引流脓液;第三期行手术32例,主要是胰、肠瘘的确定性手术及防止胰腺炎再发的胆囊切除术.总治愈率为85.1%(40/47),总病死率为14.9%(7/40).死亡原因:休克3例,ARDS并急性肾功能衰竭2例,腹腔及后腹膜感染合并霉菌感染致MOSF 2例.结论:外科手术在SAP治疗中仍具重要地位,但手术原因和方式因病期不同而有所不同.

    作者:胡铭荣;徐德征;王雄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家族在胰腺癌与壶腹癌中表达情况的研究现状

    本研究综述了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家族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C-erbB-2癌基因蛋白在胰腺癌与壶腹癌中表达情况的研究现状,结果表明二种蛋白可能在胰腺癌与壶腹癌中存在不同表达,这可能部分地解释了胰腺癌较壶腹癌预后差的原因.

    作者:陈宗静;童赛雄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胰岛细胞移植的研究进展

    糖尿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全球性常见病,针对1型和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移植将是比较彻底的治疗方法.本研究对包括胰岛细胞移植的分类,胰岛移植物的制备、保存及鉴定,移植部位的选择,免疫排斥机制,基因技术的应用及临床病例治疗技术等方面详细阐述了胰岛细胞移植目前的研究现状.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和相关学科迅速发展,细胞混合培养,转基因技术,β细胞株的建立,异源性胰岛细胞移植等一系列方法兴起,胰岛移植必将给彻底治愈1型糖尿病带来新的前景.

    作者:黄跃南;郭欣;吴德全;单世光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腹腔镜胰腺外科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胰腺组织位于腹膜后,头部紧抱门静脉,体尾部的背侧有肠系膜血管和脾脏血管.深在的解剖位置使对胰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都有一定的难度.在腹腔镜外科手术发展的初期,由于设备不足和技术水平有限,致使腹腔镜胰腺外科技术的发展较为滞后.

    作者:刘国礼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肝胆外科领域微创技术的现状与展望

    世界首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成功开展标志着微创外科(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微创技术正在逐步取代传统的手术操作.

    作者:朱江帆;黄志强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第Ⅷ肝段血管瘤的肝切除术

    患者,女,52岁,农民,因上腹胀、乏力、纳差、下肢浮肿4个月入院.以往有月经过多、经期延长病史2年;查体:重度贫血貌,肝大,肋下3指,脾大肋下4指,心脏听诊有杂音;B超CT检查报告:右肝血管瘤8.6 cm×7.0 cm大小,胆囊炎伴结石,子宫肌瘤,胸片示左室扩大,血Rt示Hb42 g/L,血生化正常,PT、APTT正常;诊断为:右肝血管瘤,胆囊结石,子宫肌瘤,贫血性心脏病.

    作者:陈云;吴心闩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胆囊切除术中右后叶肝管损伤1例

    患者,女性,63岁.因慢性结石性胆囊炎行胆囊切除术,术中显露Calot's三角,于三角内结扎、切断胆囊动脉,然后解剖显露出胆总管、肝总管、胆囊管,将胆囊管结扎、切断,再从胆囊底部开始游离胆囊,发现肝外胆管解剖变异,经术中胆道造影,证实为分裂型右肝管,右后叶肝管汇接胆囊管后低位注入肝总管(见图1),手术一开始被切断的胆囊管实为右后叶肝管,粗约0.4 cm,肝外部分长约4.0 cm,遂将其断端吻合支撑并行胆总管T管引流,支撑管从T管引出体外,术后发生胆漏110~290 ml/d,外引流53 d自愈.

    作者:孙红绪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自制双套管负压冲洗引流技术在肝胆外科的应用

    目的:探讨自制双套管负压冲洗引流技术在肝胆外科的应用.方法:回顾分析1994年3月以来应用自制双套管负压冲洗引流技术共138例,同时统计分析了1992年3月以来应用普通双套管负压引流病人112例,将其进行对照.结果:应用自制双套管负压冲洗引流技术组120例均保持良好的通畅引流,18例发生内套管堵塞,3例发生并发症.普通双套管负压引流组38例发生内套管堵塞,10例发生并发症.结论:自制双套管负压冲洗引流技术在肝胆外科方面比普通双套管负压引流效果好.

    作者:周宏众;徐正铿;余正平;宋其同;张启瑜;蒋飞照 刊期: 200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