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浙江大学
  • 国际刊号:1008-9292
  • 国内刊号:33-1248/R
  • 影响因子:0.92
  • 创刊:1958
  • 周期:
  • 发行:
  • 语言:中文
  • 邮发:32-2
  • 全年订价: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三次全国高校优秀自然科学学报评比先后荣获二等奖两次,三等奖一次
  • 医药卫生综合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2001年4期文献
  • 肛门直肠测压法在小儿先天性巨结肠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肛门直肠测压法在小儿先天性巨结肠(HD)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对24例经组织学确诊为HD的患儿,同时作肛门直肠测压(PC Polygraf HR型胃肠动力监测仪)及钡灌肠检查.结果:肛门直肠测压法对HD的确诊率为91.7%(22/24),钡灌肠则为79.2%(1 9/24),两方法的差异无显著性(P=0.5212).结论:肛门直肠测压是一种安全、简便、无损伤性的肛门直肠功能检查方法,可首选用于小儿HD的筛选.对于测压阴性而临床又高度可疑HD者,可进一步做钡灌肠检查.

    作者:江米足;周雪莲;徐珊;欧弼悠;汤宏峰;章许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并发症及其处理

    目的:提高对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中并发症的认识及处理水平.方法:自1996年1月至1999年12月对167例冠心病患者202支血管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共植入支架181个,支架植入成功率99.4%(180/181).结果:术中共发生并发症19例次,发生率为10.5%(19/181).10例支架植入后,出现支架近端或远端正常血管严重痉挛,经反复冠脉内给硝酸甘油或舌下含服硝苯地平胶囊后改善.6例次支架植入后造成病变近端和/或远端正常血管撕裂,其中远端血管急性闭塞和夹层形成各1例,需植入第2个支架,1例经球囊低压粘贴120 s,病灶明显改善.支架扩张不完全和斑块塌陷各1例.支架定位不良1例.结论:冠状动脉内支架用于冠心病治疗有较高的成功率和较好的临床效果,但也有一些并发症发生,如处理不当可导致严重后果甚至死亡,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作者:傅国胜;徐耕;单江;马骥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浆精氨酸加压素和内皮素及一氧化氮动态变化与脑梗塞的关系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浆精氨酸加压素(AVP)和内皮素(ET)及一氧化氮(NO)的动态变化,探求这些物质与脑梗塞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用放射免疫法(RIA)和Green's法检测36例急性脑梗塞发病48、168、480 h共3次及30例正常人(作为正常值)AVP、ET、NO水平.结果:脑梗塞后48和168 h的AVP、ET显著高于正常值,P<0.001和0.01;而480 h后与正常值接近,P>0.05.NO在脑梗塞后48和168 h,非常显著低于正常值,P<0.001和0.01:而480 h接近正常值,P>0.05.脑梗塞大梗塞灶组AVP、ET显著高于小梗塞灶组,P<0.01;而NO大梗塞灶组显著低于小梗塞灶组,P<0.01.结论:AVP、ET、NO与急性脑梗塞发病后的时间和梗塞范围有密切的相关性,可作为观察急性脑梗塞严重程度的指标.

    作者:杨云梅;黄卫东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中药补骨脂薄层分离条件的选择

    目的:以少量的实验选择、分离补骨脂展开剂的种类以及比例搭配.方法:依据介电常数ε及文献常用的展开剂,采用U5(53)表以均匀设计布点.结果:以较快的速度获得补骨脂有效成分的分离条件.结论:该方法是有效、可行的,它省时、省材、快速.

    作者:吴阿富;徐爱仁;黄欣欣;汪大海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诊断系膜增生性肾炎的意义

    目的:探讨系膜增生性肾炎的肾内血液动力学改变及意义.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对肾活检病理证实的IgA肾病12例,非IgA系膜增生性肾炎11例,膜增生性肾炎10例,正常组15例的肾叶间动脉的收缩期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阻力指数(RI),收缩期流速与舒张末期流速比(PSV/EDV),进行了检测.结果:IgA肾病组与正常组间,肾内叶间动脉的RI值,PSV/EDV值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IgA肾病组与膜增生性肾炎组间,肾内叶间动脉的RI值,PSV/EDV值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非IgA系膜增生性肾炎组与IgA肾病组各测值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膜增生性肾炎组与正常组相比,各测值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IgA肾病肾内血液动力学存在异常,对IgA肾病的发病和进展起了重要作用.

    作者:许俊;华淑芳;刘学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全瓣环包术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目的:探讨全瓣环包术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疗效.方法:利用自体大隐静脉行全瓣环包术治疗119条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肢体.结果:术后随访79条患肢肿胀消退,82条患肢酸胀、沉重感等症状消失,20条患肢的慢性溃疡愈合,所有肢体浅静脉曲张消失.结论:该术式在术中、术后并发症少,可与浅静脉手术同期进行;手术时间短,操作简便,易于推广使用.

    作者:张鸿坤;李鸣;沈来根;潘松龄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聚-(羟丙基、丙基)-天冬酰胺材料体外酶解及植入小鼠体内的观察

    目的:观察4种不同摩尔比的聚-(羟丙基、丙基)-天冬酰胺材料在体外酶解和植入小鼠体内后的变化.方法:用木瓜蛋白酶和胰酶对材料作了体外酶解试验,用凝胶色谱法对降解物碎片作了测定;用光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等对材料在埋植部位、肝、肾组织内的降解碎片进行观察;对材料植入小鼠体内后的生化指标(血红蛋白、白细胞、谷丙转氨酶、肌酐作了测定.结果:聚-(羟丙基、丙基)-天冬酰胺材料在体外能被逐步酶解.在植入小鼠体内的5周内,在埋植部位、肝、肾组织内能观察到材料的碎片.结论:聚-(羟丙基、丙基)-天冬酰胺材料能在体内、外逐步降解,植入小鼠体内后对动物的血象、肝、肾功能无明显的影响,具有生物相容性.

    作者:程永樟;汤谷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慢性肾炎患者心率变异性改变

    目的:通过心率变异性测定以了解慢性肾炎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状态,并探讨其机理和临床意义.方法:对20名正常人,40名肾功能正常期、18名肾功能不全代偿期、21名肾功能不全失代偿期、19名肾功能衰竭期和14名尿毒症期的慢性肾炎患者,进行了心率变异性测定.心率变异性以SDNN、SDANNindex、SDNNindex和rMSSD作为观察指标.结果:慢性肾炎患者随着肾功能损害程度的加重,SDNN、SDANNindex、SDNNindex、rMSSD逐渐降低.结论:慢性肾炎患者随着肾功能的减退,心率变异性下降,自主神经调节功能下降,有可能增加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作者:陈伊伦;胡申江;陈宝仙;赵力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顺铂腹腔热灌注化疗的药代动力学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顺铂(DDP)腹腔热灌注化疗(CHIP)的药代动力学特点.方法:家兔15只,平均分为3组.组A(CHIP组)用DDP200 mg/m2溶于41~42℃生理盐水1 000 ml,腹腔循环灌注60min.组B(腹腔化疗组)用DDP90mg/m2溶于41~42℃生理盐水200 ml,一次性腹腔注入.组C(静脉用药组)用DDP90mg/m2静脉注射.液相色谱分析24 h内腹腔液和血浆DDP浓度变化.结果:组A之腹腔液DDP峰值浓度和AUC(药时曲线下面积)分别为血浆峰值和AUC之10倍和2.9倍.组A与组C相比,腹腔液峰值和AUC分别为10.4倍和7.8倍,差异均有高度显著性意义(P<0.001),血浆峰值较低(P<0.05)而AUC较高(P>0.05).组A与组B比较,后者腹腔液峰值更高(P<0.05),但AUC较低(P>0.05).结论:CHIP腹腔DDP浓度高,血浆峰值较低,以及高温作用,有利于化疗药物在局部对肿瘤细胞发挥作用,减少肾毒性和全身副作用.

    作者:李民驹;池丽芬;汤谷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蛋白S缺乏与脑梗死

    目的:探讨蛋白S在脑梗死中的改变.方法:脑梗死患者42例,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使用自动凝血仪检测蛋白S活性,ELISA法检测总和游离蛋白S抗原含量. 结果:42例脑梗死患者中检出7例蛋白S活性缺乏,其中仅有2例伴有游离蛋白S抗原严重下降.结论:脑梗死中存在蛋白S活性缺乏,但并不与游离蛋白S抗原下降相平行.

    作者:柳扬;潘家绮;黄一宁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卵巢畸胎瘤的CT诊断

    目的:探讨卵巢畸胎瘤的CT表现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4例43个卵巢畸胎瘤的CT资料,与术前B超结果对照.结果:CT和B超对肿块的检出率均为100%,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3.02%和58.14%.30例38个成熟囊性畸胎瘤,CT明确诊断27例35个,均含有脂肪密度区,5个见脂液平面,11个有浮球征,16个有钙化或牙齿状影.4例5个未成熟畸胎瘤呈囊性或实性为主肿块,肿块内均见多发斑点状钙化和少许小片状脂肪密度影,其中1例实性成分内见盘曲的带状略低密度影.结论:卵巢畸胎瘤的CT表现具有特征性,与B超相比,CT是更好的检查方法.

    作者:楼芬兰;潘芝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内镜粘膜切除术在结直肠肿瘤诊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内镜粘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在结直肠肿瘤诊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996年6月~1998年2月间电子肠镜检出的34例38个病变行EMR,并比较EMR标本与普通活检标本对早期癌的检出率.结果:对34例38个病变施行EMR成功37次,失败1次,成功率97.4%(37/38).成功的37次中包括分割切除(Endoscopic Picemeal Mucosal Resection:EPMR)9次.EPMR术中并发少量出血2例(5.4%).病理检查发现多发息肉癌变率(100%)高于单发息肉(29.41%),P=0.001.肿瘤大径<1.5 cm腺瘤癌变率为36.37%(8/22)、≥1.5 cm为73.33%(11/15),P=0.045;EMR标本与普通活检标本对早期癌的检出率分别是52%和26%(P<0.001),而且普通活检的漏检率达50%(8/16病变).结论:内镜下大肠粘膜切除术能够对常规圈套法不能摘除的肿瘤样病灶切取活检,以达到病理学诊断定性质、定范围、定深度的理想要求,且对早期大肠癌的检出率优于普通活检.

    作者:林建江;崔峻辉;毛伟芳;顾秀珍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经胸骨正中小切口行心脏直视手术探讨

    目的:探讨采用经胸骨正中小切口,治疗心脏疾病.方法:对26例患者取胸骨正中小切口,从胸骨角下缘2 cm至剑突水平作7.5~10 cm长切口,经第二肋间横断胸骨,然后纵劈下端胸骨,显露心脏.体外循环下经右房切口行房缺补片6例,部分性房室管畸形矫正1例,三尖瓣心包补片成形1例,室缺修补12例,室缺修补+二尖瓣成形1例.经右室流出道切口行室缺补片5例.结果:手术经过顺利,痊愈出院.术后随访24例,3例患者轻度切口疤痕增生,无局部胸骨隆起和心脏残余分流.结论:该切口保留了胸骨角水平以上胸廓的完整性,切口位置较低,切口短,有一定的美观功效,适宜于5岁以上的患者行房、室缺修补术,二尖瓣、三尖瓣成形术和置换术.

    作者:郦志军;何正富;叶伟文;徐勇;陈周苗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Moria C-B自动旋切式显微角膜板层刀在LASIK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Moria C-B自动旋切式显微角膜板层刀在LASIK中的安全性和操作特点.方法:观察254例(462眼)行LASIK术的屈光不正患者,在术中和近期术后并发症的类型、发生率、视力.结果:前3个月术中瓣的并发症发生率为5.48%,后9个月的发生率为0.78%,明显低于前者(χ2=9.1311,P<0.01).其中有4眼为薄瓣伴厚度不匀,2眼为薄瓣伴破瓣,3眼为不完全瓣,无游离瓣及面包圈样.术后无瓣移位,2眼瓣局部小皱痕,2眼角膜水肿混浊,术后3个月7眼角膜上皮内生.先上吸环后上刀头做角膜瓣吸引时间(18.2±4.8)s,先上刀头后上吸环做角膜瓣吸引时间(15.2±4.3)s,其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3.568,P=0.001).结论:Moria C-B显微角膜板层刀术中并发症的发生率随着操作技术的熟练而减低.

    作者:杜持新;顾扬顺;沈晔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儿童型脊髓性肌萎缩症的基因诊断

    目的:建立儿童型脊髓性肌萎缩症(SMA)的特异性基因诊断.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对11例临床诊断为SMA的患儿及21例正常儿童的运动神经元存活(SMN)基因进行了检测.结果:11例SMA患儿的SMN基因外显子7均有缺失.21例正常对照儿童均无SMN基因外显子7缺失.结论:应用PCR-RFLP技术对儿童型SMA患儿进行基因诊断,具有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简便易行.

    作者:周柏林;余钟声;水泉祥;尚世强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血浆颗粒膜蛋白140水平与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观察血浆GMP-140水平与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并发症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测定41例糖尿病伴血管并发症患者及43例无血管并发症患者血浆GMP-140水平.结果:糖尿病伴血管并发症患者血浆GMP-140明显高于不伴血管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伴大血管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血浆GMP-140水平又明显高于伴微血管并发症患者.结论:血小板活化在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尤其是大血管病变的发生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徐小红;谷卫;秦光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血管新生与肿瘤生长的研究进展

    肿瘤血管新生对于肿瘤的生长、转移具有重要作用.血管新生是一个由多因素参与调控的复杂过程.肿瘤内促进血管新生因子活性离子抑制血管新生因子活性,两者处于失衡状态,从而启动并促进血管新生.肿瘤血管网紊乱,管腔不规则且基底膜不完整,有利于肿瘤转移.深入对肿瘤血管新生的研究有助于肿瘤临床治疗和预后.

    作者:杨健;陈增良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播散性弓形虫病尸检一例

    1 病例摘要患者男,8个月.发热伴皮疹4个月,于1999年8月26日入院.患儿4个月前出现不规则发热,发热第4天出现皮疹,皮疹初起米粒大,粉红色,以后渐扩大,表面溃疡.经不规则抗感染治疗无效,渐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于8月30日心衰死亡.其父母既往有养犬史.体检:肝脾肿大,WBC 26.3×109/L,N 67.6%,Hb正常.B超发现腹膜后肿块,CT提示腹膜后淋巴结肿大.血培养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骨髓像呈感染变化,骨髓涂片见弓形虫.临床诊断:弓形虫感染,败血症.

    作者:竺可青;杨泽然;章锁江;陈培辉 刊期: 2001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