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浙江大学
  • 国际刊号:1008-9292
  • 国内刊号:33-1248/R
  • 影响因子:0.92
  • 创刊:1958
  • 周期:
  • 发行:
  • 语言:中文
  • 邮发:32-2
  • 全年订价: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三次全国高校优秀自然科学学报评比先后荣获二等奖两次,三等奖一次
  • 医药卫生综合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2003年2期文献
  • 室间隔缺损阻力型肺动脉高压术后血流动力学随访观察

    目的:研究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左向右分流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术时年龄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室间隔缺损(室缺)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全肺循环阻力增加)的40例患儿,用心导管的方法进行术前、术后1周内及术后5~7年的心脏血流动力学随访测定.结果:≤2岁组与>2岁组比较,肺动脉/主动脉收缩压比值(pp/ps)及阻力之比值(Rp/Rs)和全肺阻力(PVR)及肺小动脉阻力(PAR)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2岁组随访中血流动力学参数完全恢复正常,而>2岁组则pp/ps、Rp/Rs接近正常,肺血管阻力未完全恢复至正常.结论:室缺合并重度肺高压要获得良好的远期疗效,消除肺血管病变的关键是年龄,早期予以手术治疗是根本的选择.

    作者:朱卫华;李建华;朱雄凯;康曼丽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经过改良的评价大鼠空间记忆能力的交替电刺激Y型迷宫

    目的:建立一种能有效地评价大鼠空间记忆能力的实验模型.方法:交替以Y型迷宫的左、右相邻臂作为起始臂和目标臂,给予动物足底电刺激作为学习记忆的强化因子,并通过测定动物腹腔内注射东莨菪碱(0.5 mg/kg)或双侧海马内微量注射MK-801(0.2 μg/site)诱发的大鼠空间记忆障碍来验证该模型的可靠性.结果:正常组、手术对照组或生理盐水组大鼠均能迅速学会左右交替的记忆模式,而东莨菪碱或MK-801会导致大鼠在Y迷宫中的空间记忆能力(包括工作记忆和参照记忆)的障碍(P<0.05),而且给药组和对照组使用的电刺激强度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交替电刺激Y迷宫是一种能比较客观且有效地评价大鼠空间记忆能力的模型.

    作者:余建;黄育文;陈忠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诱导培养及向脂肪细胞的定向分化

    目的:确定人骨髓的间充质干细胞(MSCs)体外培养扩增、培养,向脂肪细胞表型转化的方法,并了解其生物学特性变化.方法:用 Percoll分离液(1.073 g/ml)分离成人MSCs,传代培养.流式细胞仪检测表面标记物CD14,CD34,CD45,CD44,VLA-1,HLA-DR和细胞周期,用1-甲基-3-异丁基-黄嘌呤、吲哚美辛、牛胰岛素、地塞米松实现向脂肪细胞的定向诱导分化.油红O染色,光镜下观察橙红色脂滴沉着的细胞比例.结果:分离培养获得贴壁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CD14,CD34,CD45,HLA-DR阴性,CD44阳性,VLA-1表达微弱.G0/G1期细胞约为86%.诱导72 h后出现脂滴,第3周油红O染色示85%以上细胞转变为脂肪细胞.结论:从人骨髓分离、体外诱导培养间充质干细胞,可定向促进向脂肪细胞表型转化.

    作者:岑航辉;韩春茂;赖平平;吕庆华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用神经网络法预测药物在体透过人皮肤的渗透性

    目的:预测药物在体透过人皮肤的渗透性.方法:以正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分子体积(V)、氢键酸度(Σα2H)和氢键碱度(Σβ2H)等理化参数作为输入层神经元,以药物在一定时间内在体透过人皮肤的透过比的对数值(R,透过量/未透过量)作为输出层神经元,建立起合适的BP(Back-propagation)神经网络.结果:17个药物在一定时间内在体透过人皮肤的透过比的神经网络计算值和实测值均相当符合.结论:用BP神经网络法可以较好地预测药物在体透过人皮肤的渗透性.

    作者:傅旭春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脱氧核酶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基因表达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s基因和c基因特异性的脱氧核酶(DNAzyme)对HBV表面抗原(HBsAg)和e抗原(HBeAg)表达的抑制效应.方法:设计合成针对HBV s基因ORF A157UG、e基因ORF A1816UG的DNAzyme DrzBS、DrzBC,在2.2.15细胞上观察其对HBV s基因、c基因的表达抑制效应.结果:DrzBS、DrzBC作用于2.2.15细胞后,可显著抑制HBV s基因、c基因的表达,有效浓度为0.1~2.5 μmol/L并呈剂量依赖性,高抑制率分别为94.2%和91.8%;有效抑制持续时间可达72 h;DrzBS、DrzBC在细胞内对HbsAg、HbeAg表达的抑制效率,明显高于作为对照的反义寡核苷酸AsBS、AsBC,有效浓度较后者低至少10倍.其对2.2.15细胞的HBV DNA复制无明显影响,亦未见明显的细胞毒性作用.结论:在2.2.15 HBV细胞模型系统,DrzBS、DrzBC能高效阻断HBV s基因、e基因的表达,是一种特异性的、高效的抗HBV基因治疗剂.

    作者:沃健儿;吴晓玲;朱海红;周林福;姚航平;陈离伟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感染并发症影响因素探讨

    目的:探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在应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过程中感染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方法:对1992年1月-2001年6月住院及部分门诊长期随访的571名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探讨感染并发症与糖皮质激素剂量、疗程,是否合用其它免疫抑制剂及病程的联系.结果:随着糖皮质激素剂量的增大,疗程的延长,感染的发生率逐渐增加,程度逐渐加重.用强的松≥1 mg/(kg.d),疗程1月左右无效的患者,将强的松减量至0.5 mg/(kg.d)左右,合用雷公藤多苷或环磷酰胺,再治疗2月以上,感染并发症较单用强的松≥1 mg/(kg.d),疗程>3月者明显减少,程度明显减轻.用糖皮质激素前的病程长短,对感染的发生率差异不显著.结论:在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过程中,为减少或减轻感染并发症,必须合理应用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

    作者:陈伊伦;陈江华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PP60c-Src在血管紧张素Ⅱ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信息转导中的作用

    目的:通过观察c-Src在AngⅡ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丝裂原活化的蛋白激酶(MAPK)活性和c-fos蛋白表达的影响,以进一步了解AngⅡ促VSMC增殖的细胞内信息转导机制.方法:原代和传代培养SD大鼠主动脉VSMC,以脂质体包裹反义c-Src寡脱氧核苷酸(Oligodeoxynucleotides ODNs)转染培养的VSMC以抑制c-Src蛋白表达和激酶活性.以未转染的VSMC为对照,观察10-7mol/L AngⅡ刺激对转染的VSMC的MAPK活性和c-fos蛋白表达的影响.蛋白免疫沉淀和酶自身磷酸化率测定c-Src激酶活性;髓鞘碱性蛋白(MBP)底物磷酸化率测定MAPK激酶活性;Western blot免疫印迹法测定c-Src和c-fos蛋白表达情况.结果:转染不同浓度反义c-Src ODNs的VSMC c-Src蛋白含量呈浓度依赖性降低,0.2 μmol/L、0.5 μmol/L、1.0 μmol/L和2.0 μmol/L分别为对照的68.2%、34.7%、30.3%和15.8%,经方差分析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c-Src激酶活性也显著抑制;以AngⅡ刺激经转染反义c-Src ODNs的VSMC,c-Src激酶活性增幅仅为对照组的8.7%;MAPK活性仅为对照的1.6%;c-fos蛋白表达的增幅为对照组的30.0%.结论:AngⅡ可诱导VSMC c-Src激活和细胞内信息转导,且AngⅡ引起的MAPK和c-fos的激活依赖于c-Src的激活,提示c-Src是AngⅡ促血管平滑细胞增殖的重要信息分子.

    作者:项美香;刘东;陈鹏;吕俊升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癌症患者血浆和组织浸液凝血酶调节蛋白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癌症患者血浆和组织浸液凝血酶调节蛋白(TM)的浓度变化及其意义.方法:用ELISA法检测188例癌症患者血浆TM和24例癌组织及其邻近正常组织浸液的TM浓度.结果:癌症患者血浆TM水平[(33.47±14.25)μg/L]明显高于对照组[(20.40±7.22)μg/L,P<0.01],癌症转移组[(41.68±16.96)μg/L]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术后组患者TM[(18.45±9.96)μg/L]比术前组TM[(28.29±11.74)μg/L]明显回落(P<0.01),术后复发转移组TM水平[(34.50±12.57)μg/L]明显增加.肺癌、胃癌和胰腺癌三种转移性癌均明显高于各自的非转移性癌(P<0.05~0.01),而非转移的胃癌、胰腺癌、食道癌、大肠癌和喉癌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癌组织浸液TM[(647.71±317.51)μg/L]显著低于其邻近正常组织[(1455.63±772.22)μg/L,P<0.01],而其血浆TM则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癌症患者血浆TM水平升高与癌的扩散转移有关,其水平可作为判断病情进展和转移的一个敏感指标.

    作者:徐根波;罗吕宏;卢兴国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大鼠心脏二价金属转运体1表达量的不同发育期变化及其调节

    目的:研究二价金属转运体1(divalent metal transporter 1,DMT1)在大鼠心脏中的表达及其受膳食铁调节的情况.方法: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技术,观察DMT1在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心脏中的表达.结果:两种亚型的DMT1 mRNA(non-IRE形式和IRE形式)在不同年龄(7、21、63和196d)的大鼠心脏中均有表达,随着大鼠年龄的增加,DMT1 mRNA的表达量增加,并且其表达量与心脏中的铁含量呈正相关.出生21 d的大鼠用高铁或低铁饲料喂养6周后,分别造成心脏铁超载和铁缺乏模型.高铁组、低铁组与对照组相比,心脏DMT1 mRNA的表达量没有明显变化;Western blot分析结果显示,DMT1蛋白(non-IRE形式和IRE形式)在铁缺乏的心脏中含量分别增加21%和40%(P<0.01),在铁超载的心脏中其含量降低26%~28%(P<0.01).结论:DMT1在心脏中的表达受膳食铁和心脏铁含量的调节,其调节方式与转铁蛋白受体不同,是一种转录后调节.

    作者:陈莹莹;夏强;钱忠明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普萘洛尔在人肝细胞色素P450转基因细胞中的立体选择性测定

    目的:建立一种手性色谱法,用于普萘洛尔经人肝细胞色素P450转基因细胞S9代谢的立体选择性研究.方法:以S-(+)-普罗帕酮为内标,用柱前GITC手性衍生化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普萘洛尔对映体在S9孵育液中的浓度.结果:S-(-)-普萘洛尔、内标及R-(+)-普萘洛尔获基线分离.在5~500 μmol/L范围内线性良好.定量限5 μmol/L(n=5, RSD<10%).S-(-)-和R-(+)-普萘洛尔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7%和98.1%.日内、日间精密度均小于10%.经时孵育试验表明,普萘洛尔经CYP2C18有S-(-)-体优先代谢的立体选择性,而经CYP2C9有R-(+)-体优先代谢的立体选择性.结论:该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专属性强,可以用于普萘洛尔体外代谢的立体选择性研究.

    作者:颜小锋;周权;姚彤炜;曾苏;余应年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HIV感染者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失败后的耐药研究

    目的:研究抗-HIV治疗失败患者体内HIV RNA和DNA的基因变异情况,探讨其耐药机理从而指导临床用药,并对现有耐药数据库进行补充.方法:对德国鲁尔大学艾滋病中心10例抗HIV耐药患者血浆中抽提HIV RNA和DNA,分别对其逆转录酶区(RT)和蛋白酶区(PI)进行PCR扩增,产物回收后进行测序,得到的序列与国际标准株HXB2CG和Standford大学耐药数据库比较,从而找出变异位点,并结合临床进行分析讨论.结果:我们发现了一些能引起对某些药物产生相应耐药的有意义的突变位点,并与临床结果一致.我们还发现在一些患者中存在的突变,在Standford大学耐药数据库中还未报道.结论:HAART治疗失败者存在不同程度的逆转录酶区和蛋白酶区变异,逆转录酶区V197I,蛋白酶区K20T,K20I等变异可能与耐药有关.

    作者:邹薇;吴南屏;Armin Bader;Norbert Brockmeyer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对T细胞亚群上第二受体影响的研究

    目的:研究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后T细胞亚群上第二受体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4+、CD8+、CD4+CD45RA+以及CD4+CD45RO+细胞表面CCR5及CXCR4的表达水平.结果:HIV感染后,第二受体在CD4和CD8以及记忆型和处女型CD4T细胞亚群上的表达水平,与正常对照没有显著性差异.HAART治疗仅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细胞表面的第二受体水平.结论:第二受体参与了HIV的致病过程,B期之前开始抗病毒治疗将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李丹;吴南屏;Armin Bader;Hoxtermann Stefan;Norbert Brockmeyer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HIV重叠肝炎病毒感染者血清IL-18和IL-10水平分析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在HIV-HBV/HCV重叠感染中的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L-18和IL-10的水平,荧光定量PCR计数测定HIV-RNA滴度,流式细胞仪检测CD4+T细胞.结果:HIV感染后,血清IL-18显著高于正常对照(P<0.05).随着疾病的进展,IL-18逐渐上升而IL-10逐渐下降.重叠感染组血清IL-18和IL-10显著高于单纯HIV感染组.结论:肝炎病毒感染是影响HIV感染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一个协变量,上调IL-18和下调IL-10可能起到改善重叠感染的预后的作用.

    作者:吴南屏;李丹;Armin Bader;Hoxtermann Stefan;Norbert Brockmeyer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艾滋病相关的卡波西肉瘤免疫激活状态研究

    目的:进一步探讨免疫功能改变在艾滋病相关的卡波西肉瘤(AIDS-KS)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对12例AIDS-KS,32例无卡波西肉瘤的HIV感染者(HIV-NKS)和16例正常对照进行了研究,用ELISA对8例AIDS-KS,28例HIV-NKS和16例正常对照血清(或血浆)进行了sFas,β 2-微球蛋白(β 2-MG),IL-10,IL-16,IL-18,IL-6和可溶性IL-4受体(sIL-4R)测定,对12例AIDS-KS,32例HIV-NKS外周血淋巴细胞、淋巴细胞亚群及CD38+CD8,HLA-DR+CD8进行了分析.结果:β 2-MG,sIL-4R水平在HIV-NKS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IL-16水平在HIV-NKS组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IL-18水平在HIV-NKS组和AIDS-KS组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CD3、CD4、CD8、NK、HLA-DR+CD8在AIDS-KS均低于HIV-NKS,而AIDS-KS组CD19、CD38+CD8高于HIV-NKS组,但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AIDS-KS 和HIV-NKS一样存在一定程度的免疫激活,但AIDS-KS 和HIV-NKS间免疫状态无明显差异,提示免疫状态的差异可能不是艾滋病患者并发卡波西肉瘤的主要原因.

    作者:朱彪;吴南屏;Hoxtermann Stefan;Armin Bader;Norbert Brockmeyer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HIV感染对记忆型和处女型CD4+T细胞上CD95的影响

    目的:了解CD95在HIV感染者记忆型和处女型CD4+T细胞表面的表达情况,探讨Fas/CD95在HIV感染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检测仪(FACS)对HIV感染者外周血CD4+T细胞表面CD95、CD45RA、CD45RO的表达进行分析,用ELISA检测血清中Fas水平.结果:HIV感染后,血清Fas水平随疾病的进展而逐渐升高,同时伴有处女型T细胞表面CD95表达增高以及记忆型T细胞CD95表达逐渐下降.结论:Fas参与了HIV的感染过程.研究Fas和CD95、CD45RA、CD45RO之间的关系,可以加深对HIV致病机制的认识,并可了解疾病的进展情况和指导治疗.

    作者:吴南屏;李丹;Armin Bader;Hoxtermann Stefan;Norbert Brockmeyer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HIV和HCV感染者重叠感染HGV对病毒复制的影响

    目的:了解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重叠感染庚型肝炎病毒(HGV)的情况,探讨重叠感染病毒在体内的相互作用机理.方法:用定量PCR测定HIV和HCV感染者血浆中病毒载量,同时用RT-PCR检测这些患者HGV的感染情况,并对部分HGV阳性者进行序列测定.结果:317例HIV患者中检出HGV阳性123例,阳性率为38.8%;91例HCV患者中HGV阳性19例,阳性率为20.9%,统计学分析有显著差异.进一步研究显示,HIV和HGV重叠感染中HIV病毒载量明显低于单独HIV感染者[(1.8±0.6)×10 copies/ml vs (1.9±1.1)×102 copies/ml];而HCV和HGV重叠感染者中HCV的病毒载量与单独HCV感染者比较没有显著差异[(1.5±0.6)×104 copies/ml vs (5.4±1.8)×104 copies/ml].序例分析表明,与HIV或HCV重叠感染的HGV来源于同一病毒株.结论:HIV感染者有很高的HGV重叠感染率,而且HGV感染能明显抑制HIV在体内的病毒复制.

    作者:徐陈槐;黄晓燕;沃健尔;吴南屏;Armin Bader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DNA甲基化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

    在肿瘤发生中,DNA异常甲基化表现为遗传和表遗传两种效应.遗传效应通过甲基化胞嘧啶的自发性脱氨和增加外来致癌物的亲和力等方式起作用,引起基因突变频率增加.而通过DNA CpG岛的甲基化使某些重要基因失去功能是肿瘤发病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作者:朱益民;来茂德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硅油填充术后视网膜再脱离的分析和处理

    目的:探讨硅油填充术后视网膜再脱离的原因,好发部位,及其预防和治疗措施.方法:自1998年4月至2000年2月,随访93例(眼)不同原因行硅油填充术的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病例,对发现视网膜再脱离者根据情况分别予以激光封孔,巩膜扣带术,硅油置换术处理.结果:93例(眼)中有16例(眼),占17.2%,发生视网膜再脱离,其中新裂孔形成12例(眼) ,原孔闭合不良3例(眼),遗漏裂孔1例(眼).16例视网膜再脱离病例中,放弃治疗1例,激光封孔成功1例,行巩膜扣带术12例(1例失败),行玻切和硅油置换术2例(1例失败).结论:导致视网膜再脱离的原因主要为硅油下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的发展,首次手术剥膜不彻底及基底部玻璃体残留;好发部位为下方;预防的关键在于:充分剥膜,足量的硅油填充,避免裂孔遗漏.硅油术后增殖不严重、小范围的视网膜再脱离处理方法可首选巩膜扣带术.

    作者:谢欣;陈芝清;翁燕;姜节凯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人体原位肝脏移植术后血管并发症

    目的:探讨人体原位肝脏移植术后血管并发症的诊断方法与治疗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1993年4月至2001年7月连续实施的67例人体原位肝脏移植的临床资料,总结术后血管并发症的诊治经验.结果:肝脏移植术后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并辅以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及选择性血管造影(SAOG),证实7例(10.4%)出现血管并发症,其中肝动脉吻合口狭窄2例次,肝动脉血栓形成闭塞2例次,门静脉吻合口狭窄2例次,门静脉主干血栓形成1例次,肝上下腔静脉吻合口狭窄1例次,肝上和肝下下腔静脉扭曲狭窄1例次.7例中3例成功实施放射介入治疗.结论:肝脏移植术后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是评估整体移植技术的重要指标;肝脏移植术后应常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动态监测,并辅以MRA等检查,及早诊断血管并发症;在妥善防治排斥反应与胆道狭窄等相关并发症的同时,宜积极应用放射介入技术治疗血管并发症,可获得良好疗效.

    作者:郑树森;徐骁;梁廷波;黄东胜;王伟林;张珉;吴健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时代的免疫重建问题

    HIV感染引起以细胞免疫缺陷为主的免疫损伤.抗HIV治疗的终目标是产生特异性的抗病毒免疫反应以清除病毒.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改变了HIV感染的进程,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但HAART在多大程度上恢复了患者的免疫功能,以及在应用HAART的条件下如何促进免疫重建,均是亟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作者:陈智;吴南屏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体外循环下清除肾癌伴下腔静脉癌栓伸至右房一例

    1 病例摘要患者男性,80岁,70 kg,双下肢浮肿20余天入院.尿蛋白++.超声、CT、MRI提示:右肾肿瘤伴右肾静脉、下腔静脉及右房癌栓.全麻下行胸骨正中切口延长至腹部正中切口,游离肾蒂,结扎肾动脉,切除病肾.全身肝素化,肝素3 mg/kg,维持ACT>480 s.升主动脉插入24 Fr供血管,上腔静脉插入32 Fr引流管,右髂静脉插入26 Fr引流管,应用Sarns 7400型人工心肺机,Terumo sx18膜式氧合器,建立体外循环.并行循环后降温,维持鼻咽温34℃左右,流量3.5 L/min.阻断上、下腔静脉.因癌栓游离端膨大,不能经下腔静脉拉出,分别打开右心房和下腔静脉,将癌栓离断后从右心房和下腔静脉取出.缝合右房及下腔静脉切口.复温至鼻咽温37℃,停体外循环并拔管.术中维持平均动脉压65 mmHg以上.鱼精蛋白1∶1中和肝素.术后4 h清醒.胸腹引流量第1 d 60 ml,第2 d 110 ml,肾功能良好.术后第3 d拔气管插管,恢复良好.

    作者:钱林锋;施丽萍;陈英莲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手术二例

    冠状动脉(CA)起源于肺动脉(PA)很少见,但随着心脏超声波和血管造影检查的广泛开展,检出率会有上升.过去4年中我们手术2例,兹报告于下.

    作者:赵百亲;程海峰;游向东;何忠良;吴明;陈如坤 刊期: 2003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