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浙江大学
  • 国际刊号:1008-9292
  • 国内刊号:33-1248/R
  • 影响因子:0.92
  • 创刊:1958
  • 周期:
  • 发行:
  • 语言:中文
  • 邮发:32-2
  • 全年订价: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三次全国高校优秀自然科学学报评比先后荣获二等奖两次,三等奖一次
  • 医药卫生综合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2009年4期文献
  • 家兔全血细胞电阻抗频率特性

    目的:建立家兔全血细胞复阻抗谱的数据特征参数.方法:在0.01~100 MHz频率范围,利用4294A阻抗分析仪,测量了10只家兔30个血液样本的交流阻抗,通过Bode图、Nyquist图、Nichols图谱的数据分析,建立家兔血液细胞电生理的频率特性.结果:①家兔血液细胞阻抗幅模量和相位角具有频率依从性;②家兔血液细胞阻抗谱具有两个特征频率:第一特征频率fC1=2.58 MHz,第二特征频率fC2=5.21 MHz.结论:通过阻抗谱分析法可以确定血液细胞频率特性.

    作者:王力;陈林;马青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吗啡预处理对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延迟相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吗啡预处理对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延迟相保护作用机制.方法:30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3组: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吗啡组,每组10只.假手术组仅行左冠脉套线而不阻断160 min,I/R组行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阻断40 min,再灌注120 min,吗啡组静注吗啡1.0 mg/kg,24 h后处理同I/R组.再灌注结束后抽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观察心肌超微结构,测心梗面积和热休克蛋白-27(HSP27)的表达.结果:与I/R组比,吗啡降低心肌梗死面积,上调HSP27表达和SOD活性,降低MDA含量,改善细胞超微结构.结论:吗啡预处理可能通过HSP27对兔心肌产生延迟相保护作用,其机制与HSP27抗过氧化损伤有关.

    作者:卢向航;冉珂;徐军美;常业恬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新型半胱氨酰白三烯受体GPR17的多克隆抗体制备及其鉴定

    目的:制备新型半胱氨酰白三烯受体GPR17的多克隆抗体(pAb),并鉴定其免疫学特性.方法:以KLH偶联的GPR17多肽免疫家兔制备其pAb,用间接ELISA法测定抗体效价,阻断ELISA测定抗体敏感性及特异性,同时以新制备的抗体做Western blot,检测GPR17的组织表达.结果:通过免疫家兔获得的抗GPR17 pAb,ELISA测定显示其抗体效价高可达到1/16 364,并对CysLT1受体和CysLT2受体基本无交叉反应,具有较好的特异性.Western blot结果显示,GPR17在大鼠脑和心脏组织中有较高的表达,其分子量在43 kD左右.结论:制备的GPR17 pAb具有较高的效价和较好的特异性,能满足Western blot检测GPR17的要求.

    作者:戚玲玲;卢韵碧;史文珍;赵春贞;张咏梅;陈丽萍;张丽慧;方三华;鲍建芳;沈建根;魏尔清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杭白菊乙酸乙酯提取物对大鼠实验性心律失常的影响及其机制

    目的:研究杭白菊乙酸乙酯提取物(CME)对大鼠实验性心律失常、心肌易损性与动作电位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乌头碱诱发的整体大鼠心律失常模型研究CME对大鼠实验性心律失常的影响.采用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流方法,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30 min后复灌复制局部缺血/复灌模型,测定心肌缺血复灌前后的心室电生理学参数:舒张期兴奋阈(DET)、有效不应期(ERP)、室颤阈(VFT).采用常规微电极技术记录大鼠右心室乳头肌动作电位,观测静息电位(RP)、动作电位幅度(APA)、有效不应期(ERP)、动作电位的时程(APD90)、动作电位0期大除极速率(Vmax).结果:与对照组相比,CME明显降低室性心动过速发生次数,缩短其持续时间,延迟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出现时间,心律失常评分显著降低.与对照组相比,CME明显延长离体大鼠心脏的ERP,并对缺血/复灌所致的ERP缩短和VFT降低有明显的减弱作用.与对照组相比,CME明显延长大鼠右室乳头肌动作电位APD50和APD90,降低动作电位Vmax,对动作电位的其他参数影响不显著.结论:CME具有降低大鼠心室易颤性、抗心律失常的作用,其机制可能涉及延长心肌动作电位时程及有效不应期,提高大鼠心脏电生理稳定性.

    作者:张玮;叶治国;崔洁;邱水凤;徐万红;王会平;钱令波;蒋惠娣;夏强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曲马多对切口痛诱发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c-fos基因和血液IL-6表达的抑制作用

    目的:在大鼠切口痛模型中研究腹腔注射曲马多对脊髓c-fos蛋白表达和血液IL-6含量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8只,分别为假手术组、切口痛组、术前3个浓度曲马多预处理组(剂量分别为1 mg/kg、10 mg/kg、20 mg/kg)和术后曲马多治疗组(剂量为10 mg/kg).按Brennan法制成大鼠切口痛模型,以von Frey细丝法(机械性痛觉过敏)、热辐射法(热痛觉过敏)和累积疼痛评分法观察疼痛的行为学变化.手术后2 h取脊髓,并以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脊髓c-fos表达(Fos蛋白,以FLI阳性神经元表示),ELISA法测定血清IL-6含量.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在术后2 h时切口痛组大鼠的von Frey纤毛刺激缩爪阈值明显降低(P<0.01),热刺激缩爪潜伏期明显缩短(P<0.01),累积疼痛评分明显升高(P<0.01);与切口痛组比较,曲马多预处理10 mg/kg和20 mg/kg组大鼠的von Frey纤毛刺激缩爪阚值均明显增加(P<0.01),热刺激缩爪潜伏期均明显延长(P<0.01),累积疼痛评分均明显降低(P<0.01),此效应呈剂量依赖性;PT10组大鼠的行为学改变与T10组相似.切口痛组FLI细胞主要分布在Ⅰ~Ⅱ层,曲马多预处理10 mg/kg和20 mg/kg组FLI细胞与切口痛组相比减少.与假手术组比较,切口痛组大鼠脊髓c-fos表达和血液IL-6含量明显增加(P<0.01);与切口痛组比较,曲马多预处理10 mg/kg和20 mg/kg组能使脊髓c-fos表达和血液IL-6含量明显降低(P<0.01),此效应呈剂量依赖性,而术后曲马多治疗组这种抑制作用弱于曲马多预处理10 mg/kg组(P<0.05).与切口痛组比较,曲马多预处理1 mg/kg组的痛阈和脊髓c-fos表达以及血液IL-6含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曲马多能对疼痛引起的脊髓灰质背角FLI阳性神经元增多和血液IL-6含量增加的效应产生剂量依赖性的抑制作用,曲马多预处理效果更强;脊髓灰质背角Ⅰ~Ⅱ层可能是曲马多产生痛觉调制的主要部位.在大鼠切口痛模型中,曲马多的抗伤害作用可能与抑制脊髓c-fos的表达和减少血液IL-6含量有关.

    作者:刘甬民;祝胜美;王奎荣;陈庆廉;郑跃英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小檗胺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抑制作用的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小檗胺诱导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株K562细胞凋亡的机制.方法:体外培养K562细胞株细胞,经8 μg/ml小檗胺处理不同时间后用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内总NF-κB、核内NF-κB和IκBα、pIκBα、IKKα、A20蛋白表达.结果:随着小檗胺处理时间的延长,细胞内总NF-κB无变化,但核内的NF-κB表达下降,半定量比值从处理前的59.2%,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逐步下降为31.4%,19.7%,4.1%,0%.同时出现pIκBα、IKKα表达下调,A20表达增高.结论:小檗胺通过NF-κB途径诱导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株K562细胞凋亡的机制,可能涉及抑制NF-κB的核转位和转激活,推测其作用与小檗胺降低K562细胞bcr-abl基因的表达有关.

    作者:魏艳淋;徐磊;赵小英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ANG-1基因重组腺相关病毒获取及转染猪骨髓干细胞的研究

    目的:构建携带血管形成素-1(ANG-1)基因腺相关病毒(AAV)载体,通过病毒包装和纯化及滴定,获得高纯度高感染性的病毒液,并转染到乳猪骨髓干细胞中,获得有效表达,为进行血管再生的基因治疗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利用PCR技术,获取目的基因ANG-1,通过重组DNA技术得到ANG-1与pUC119的重组质粒,采用SalⅠ和BglⅡ双酶将pUC119中的目的基因ANG-1基因片断切出,再克隆到质粒pSNAV2.0中.用Lipofectamine将pSNAV ANG-1质粒转染293细胞后,用G418选择培养获得293/AAV2ANG-1细胞株,产生了有传染性的病毒颗粒,纯化并进行病毒DNA颗粒滴度测定.分别将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重组腺相关病毒(rAAV2GFP)及rAAV2ANG-1感染猪骨髓干细胞,并对转染效率及转染后表达情况进行初步研究.结果:测序证实ANG-1与GenBank提供的原始序列完全一致.重组载体经酶切鉴定与PCR筛选证实重组质粒和预期结果完全一致,在新的重组质粒中,ANG-1有一套CMV启动子和PolyA终止子系统.293细胞包装病毒效果良好,携带ANG-1的感染性AAV滴度为9×1011v.g/ml,用Western杂交法检测显示猪骨髓干细胞中表达ANG-1.1×106v.g/ml rAAV2GFP感染CD34阳性细胞48h后55%左右的细胞有明显的荧光.结论:ANG-1基因AAV构建成功,并能在骨髓干细胞中有效表达,为严重缺血性疾病基因治疗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者:朱成楚;陈仕林;刘玉清;唐礼江;包卫光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利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筛选大鼠哮喘相关基因

    目的:利用哮喘大鼠模型筛选与哮喘发病相关的差异性表达基因.方法:采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以哮喘大鼠肺组织总RNA为检验子,对照大鼠肺组织总RNA为驱赶子,将消减杂交获得的DNA片断与pGEM-T Easy Vector连接,构建cDNA文库后,转化大肠杆菌DH5α,筛选阳性克隆.将获得的阳性克隆插入片段进行测序分析,测序结果与GenBank数据库中cDNA和EST序列进行相似性比对,获得差异性表达基因的信息.结果:扩增消减cDNA文库获得300余个白色克隆,随即挑选36个测序,除去重复序列,结果中含有已知的基因4 个,ESTs 2个及与任何序列无同源性的新基因片段3个.结论:成功构建了哮喘大鼠肺脏差异性表达基因的正向消减cDNA文库,筛选出数个与哮喘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

    作者:钟波;王慧莲;Muhammad Shahzad;宁启兰;韩燕;杨旭东;张富军;吕社民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8-甲氧沙林对黑素细胞内游离钙浓度及细胞骨架蛋白形成的影响

    目的:观察8-甲氧沙林对体外培养黑素细胞内游离钙浓度、细胞骨架蛋白形成的影响.方法:正常人黑素细胞取自包皮环切术切取的包皮,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检测细胞内游离钙浓度,用罗丹明结合毒伞素对细胞骨架蛋白进行特异性染色.结果:8-甲氧沙林可使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升高,促进黑素细胞骨架蛋白合成.结论:8-甲氧沙林可能通过诱导黑素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升高和细胞骨架actin蛋白生成,从而影响黑素细胞的迁移.

    作者:张宪旗;郑敏;牟宽厚;冯捷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胎牛血清促进色素上皮衍生因子在皮肤角质形成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

    目的:探讨表皮角质形成细胞和真皮成纤维细胞中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 表达的影响因素.方法:体外培养角质形成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并以10%FBS(胎牛血清)刺激,通过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检测PEDF的表达.结果:PEDF大多位于细胞浆中,但在细胞核中也有少量表达.细胞浆中PEDF并非均质型分布,而是呈细颗粒状集聚.10%FBS促进角质形成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中PEDF的集聚和表达,而且这一分布形式不受组胺和佛波肉豆蔻醋酸(PMA) 的影响.结论:10% FBS促进角质形成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中PEDF的集聚和表达.

    作者:满孝勇;姚永刚;杨晓红;蔡绥勍;郑敏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VEGF在HaCaT细胞中的自分泌作用

    目的:检测VEGF在皮肤角质形成细胞系HaCaT细胞中可能的自分泌作用.方法: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外源性VEGF165(0,1,5,10,25,50,100 ng/ml)和不同浓度VEGF特异性抑制剂阿瓦斯丁(0,0.063,0.125,0.25,0.50,1.0,2.0 mg/ml)作用下HaCaT细胞增殖的变化;用细胞迁移实验,检测不同浓度VEGF165和0.5 mg/ml阿瓦斯丁作用下HaCaT细胞迁移的变化;蛋白免疫印迹检测10 ng/ml VEGF165和0.5mg/ml阿瓦斯丁作用下HaCaT细胞ERK1/2的磷酸化情况.结果:VEGF165剂量依赖性地促进HaCaT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而阿瓦斯丁剂量依赖性地抑制其增殖能力,0.50 mg/ml阿瓦斯丁可以显著性降低其迁移能力;10 ng/ml VEGF165显著性促进HaCaT细胞ERK1/2的磷酸化,而对0.5 mg/ml阿瓦斯丁预处理过的HaCaT细胞的ERK1/2磷酸化没有促进作用.结论:VEGF在皮肤角质形成细胞系HaCaT中存在着自分泌作用.

    作者:杨晓红;满孝勇;蔡绥勍;李春明;周炯;郑敏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过敏性疾病患者血清Th1/Th2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测定及其意义

    目的:检测过敏性疾病患者血清Th1细胞因子IFN-γ和Th2细胞因子IL-4、IL-5、IL-13以及趋化因子Eotaxin、RANTES、LTB4的水平,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过敏性疾病患者64例,正常对照21例.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血清IL-4、IL-5、IL-13、IFN-γ、LTB4、RANTES和 Eotaxin水平.结果:①过敏性疾病患者血清IL-4、IL-5、IL-13和 Eotaxin、LTB4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IFN-γ和RANTES在过敏性疾病患者血清中的水平低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③IL-4、IL-5、IL-13和LTB4彼此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1).④Eotaxin、RANTES和IFN-γ彼此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⑤LTB4和Eotaxin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存在多种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复杂的相互作用.

    作者:韩睿;林爱华;朱可建;程浩;吴善东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血小板在血管生成中的作用

    血管生成(angiogenesis)是指在原有微血管的基础上通过出芽或其它方式形成新血管的过程,在机体的生理或病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血小板也参与了血管生成.文中就血小板在血管生成中的作用方式及与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作一综述.

    作者:金闻;许正平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温度敏感型瞬时受体电位通道与皮肤神经源炎症和瘙痒

    温度敏感型瞬时受体电位通道(TRP channels)包括TRPV1,TRPV2,TRPV3,TRPV4,TRPM8 和TRPA1,在皮肤上表达于皮肤感觉神经,角质形成细胞及肥大细胞.温度敏感型TRP通道可被各种物理和化学刺激致敏或激活,激活的温度敏感型TRP通道不但介导温度感知和调节,而且还参与痛痒觉发生以及皮肤神经源炎症发生,因此,温度敏感型TRP通道已成为治疗炎症性皮肤病和瘙痒的重要分子靶标.此外,利用以温度敏感型TRP通道为中心建立的知觉基本句法和分子底物,能辨别和重新确定感觉分类,并且有助于对瘙痒或瘙痒性皮肤病发病机制进行分析和处理.

    作者:谢志强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β-转化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硬皮病中的意义

    系统性硬皮病(SSc)病因不清,以成纤维细胞过度合成细胞外基质(ECM)并沉积于皮肤及肺部,导致组织纤维化为主要特征.目前认为,β-转化生长因子(TGFβ)及其受体在硬皮病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TGFβ通过与成纤维细胞上的受体结合,激活Smads信号通路,上调细胞外基质的基因转录和翻译,诱导SSc病变;并在多种辅助受体及细胞因子的影响下,终导致疾病发生.探索针对SSc中TGFβ通路的特异性治疗方法,在纤维化疾病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钱欢;郑敏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新型生物制剂在关节病型银屑病中的应用

    关节病型银屑病是一种与银屑病相关的炎性关节病.该疾病早期诊断困难,而且缺乏有效药物;晚期患者可出现关节强直而致残,甚至死亡.传统药物在阻止关节损害方面效果不佳,毒副作用大.新型生物制剂作为一种基于银屑病发病机制中的免疫关键步骤而研发的新药,为关节病型银屑病的治疗提供了较为有效的方案.

    作者:周炯;郑敏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在表皮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通过其特异性受体VEGF受体(VEGF receptors,VEGFR)发挥生物学功能.VEGFR包括VEGFR1-3和Neuropilins.VEGF受体不仅表达在血管内皮细胞上起着重要的血管增生作用,而且在表皮角质形成细胞中有显著的表达.这不仅对表皮来源肿瘤的发病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对其治疗靶点的确认意义深远.VEGF-VEGFR信号传导通路可能将在治疗表皮肿瘤中成为重要的靶目标.

    作者:杨萍;郑敏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对银屑病遗传学研究的启示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免疫异常性增殖性皮肤病.临床特征为皮肤表面履盖大量厚实的鳞屑性斑片.虽然已有大量家族性研究资料表明银屑病的发病存在着遗传因素,但是该病的遗传模式至今尚不清楚.大量研究表明:复杂性疾病的遗传学研究除了MHC的一些位点的相关结果比较恒定外,绝大多数的研究结果变异较大.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是一种对全基因组范围内的常见遗传变异(单核苷酸多态性和拷贝数变异)进行总体关联分析的方法,在全基因组范围内进行整体研究,能够一次性对疾病进行轮廓性概览,适用于包括银屑病在内的复杂疾病的研究.运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对银屑病进行的三个研究,刊登在今年2月的<自然-遗传学>杂志,结果发现了几个银屑病的遗传学易感位点,提示在免疫学和其它领域的几个信号通路可能参与了该病的发病机制.无论是以往的关联研究还是现在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均提示银屑病与涉及人类免疫性疾病的免疫反应的MHC位点(如HLA-Cw6和其他MHC变异位点)紧密相关.还有两个与银屑病高度相关的与炎症反应密切关联的非MHC基因(IL-12B和IL23R),也在银屑病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近运用抗IL-12p40的生物制剂有效治疗银屑病的临床试验,进一步证实了IL-12/23在银屑病病理生理过程中关键作用.在中国人群中进行了银屑病易感基因的GWAS研究发现:位于1q21上的晚期角质化包膜(late cornified envelope,LCE)基因簇中LCE3A和LCE3D的区域异常与银屑病显著性相关.与此同时,国际上另一个研究小组对西班牙、荷兰、意大利和美国人群中进行的银屑病易感基因的GWAS研究发现,LCE基因簇中LCE3B和LCE3C区域的缺失与银屑病显著性相关.这些相互独立的研究有力地证实LCE基因参与银屑病的发病.到目前为止,虽然已经有了一些针对某些基因的有效靶向治疗手段,但是将诸如LCE等基因用于未来的靶向性治疗,可能更有意义.对LCE基因认识的不断深化,不仅有利于对新的药物靶位的确定,而且对治疗的个体化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阐明银屑病的内在发病机制,未来我们亟需对更大样本的研究,以及其他易感基因位点的鉴定及其下游的功能研究;同时可以预见,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发现的银屑病的易感基因以及其后续的深入研究,将对阐明银屑病发病机制、疾病预警、临床诊断及新药开发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作者:张学军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24 h双通道pH监测食管上段异位胃黏膜1例

    食管上段异位胃黏膜(heterotopic gastric mucosa in the upper esophagus,HGMUE)是指胃黏膜出现于食管上段,且可能引起临床症状的一种疾病,病因尚未完全明确.我院对1例食管上段异位胃黏膜患者行24h双通道pH监测,观察异位胃黏膜的泌酸能力,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杰;姜玲玲;顾竹影;向荣成;童燕红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读者·作者·编者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简讯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稿约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