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浙江大学
  • 国际刊号:1008-9292
  • 国内刊号:33-1248/R
  • 影响因子:0.92
  • 创刊:1958
  • 周期:
  • 发行:
  • 语言:中文
  • 邮发:32-2
  • 全年订价: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三次全国高校优秀自然科学学报评比先后荣获二等奖两次,三等奖一次
  • 医药卫生综合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2014年3期文献
  • 齐留通减轻小鼠小胶质细胞介导的鱼藤酮对PC12细胞的毒性作用

    目的:观察5-脂氧酶选择性抑制剂齐留通对小胶质细胞介导的鱼藤酮神经毒性的影响.方法:以鱼藤酮预处理的小鼠小胶质BV2细胞条件培养液培养PC12细胞,通过MTT法和乳酸脱氢酶(LDH)释放分析PC12细胞损伤和活性变化,Hoechst/碘化丙啶荧光双染检测PC12细胞死亡,并评估齐留通对小胶质细胞介导细胞毒性的作用.结果:1、3、10 nmol/L鱼藤酮对PC12细胞无直接毒性,但是其预处理的BV2细胞条件培养液间接诱导PC12细胞形态改变、活性下降,LDH释放和细胞死亡明显增加;0.01、1μmol/L齐留通能有效减轻小胶质细胞介导的鱼藤酮细胞毒性作用.结论:5-脂氧酶抑制剂齐留通能减轻小胶质细胞介导的鱼藤酮神经毒性,提示5-脂氧酶通路在小胶质细胞炎症诱导的神经细胞死亡中有重要作用.

    作者:张晓燕;陈璐;徐栋敏;王晓蓉;王艳芳;李成檀;魏尔清;张丽慧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白三烯D4在体外对A549肺泡上皮细胞增殖及迁移的影响

    目的:观察炎症介质白三烯D4(LTD4)对人肺泡上皮细胞株A549细胞增殖及迁移的影响.方法:以免疫荧光染色鉴定A549细胞上半胱氨酰白三烯(CysLT)受体的表达;以不同浓度(0.01~100 nmol/L)的CysLT受体激动剂LTD4处理A549细胞不同时间后,以MTr还原法检测细胞活性反映细胞增殖,以改良的划痕法观察细胞迁移的变化.结果:A549细胞表达CysLT1受体及CysLT2受体.0.01 ~100 nmol/L LTD4处理A549细胞24 ~72 h,细胞增殖无明显变化(均P>0.05);100nmol/L LTD4处理A549细胞24、48、72 h后,细胞活性分别为不加LTD4处理的A549细胞的(103.00±4.46)%、(107.00±9.45)%、(105.00±9.0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虽然0.01 ~ 100 nmol/L LTD4处理的第1个24h内A549细胞的修复速率远高于第2个及第3个24h内的细胞修复速率,但同一时间段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100 nmol/L的LTD4处理A549细胞24、48、72 h后,细胞迁移率分别为不加LTD4处理的A549细胞的1.15、1.21、1.06倍(均P>0.05),说明LTD4处理后细胞迁移亦无明显变化.结论:在体外给予0.01 ~ 100 nmol/L LTD4处理72 h,不影响A549细胞的增殖及迁移.

    作者:韩晓瑜;章璐;刘志娴;黄静;张猛;方三华;张纬萍;魏尔清;卢韵碧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小分子干扰RNA沉默Notch1后增加胰腺癌细胞凋亡活性而提高吉西他滨化疗敏感性

    目的:探讨应用小分子干扰RNA (siRNA)沉默Notch1信号通路对胰腺癌吉西他滨化疗敏感性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Notch1 siRNA转染AsPC-1、BxPC-3、MIAPaCa-2和Panc-1这4种胰腺癌细胞株.实时PCR检测胰腺癌细胞株Notch1受体相对表达量;应用Notch1 siRNA转染后,CCK-8法计算吉西他滨(10μmo1/L)作用时细胞抑制率,蛋白质印迹法检测促凋亡蛋白Bax表达水平,CaspACETM比色法检测caspase 3活性.结果:4株胰腺癌细胞中BxPC-1Notch1受体相对表达量高,Panc-1低.Notch1 siRNA转染组吉西他滨作用抑制率较对照siRNA转染组明显增高,同时伴随促凋亡蛋白Bax表达上调,caspase 3活性明显增高(均P<0.05).结论:应用siRNA降低Notch1信号通路活性可通过激活凋亡活性而增加胰腺癌吉西他滨化疗敏感性.

    作者:杜潇;王以涵;王自强;程中;李旸;胡建昆;陈志新;周总光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水通道蛋白4基因敲除对博莱霉素诱导小鼠肺纤维化的影响

    目的:评价水通道蛋白4(AQP4)在博莱霉素诱导的小鼠肺纤维化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博莱霉素3 mg/kg气管内注射诱导AQP4基因敲除(AQP4-/-)小鼠发生肺纤维化,以野生型小鼠为对照,造模后第3、7、14、28天处死动物,检测肺系数、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和肺组织羟脯氨酸含量,作肺组织病理切片行HE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肺部炎症及纤维化程度.结果:造模第14天,野生型小鼠肺系数增高为野生型对照小鼠的1.9倍(12.69±6.05与6.80±0.82,q=4.204,P<0.05);AQP4-/-小鼠肺系数增高为AQP4-/-对照小鼠的2.3倍(14.05±5.82与6.05±0.58,q=5.172,P<0.01),但与野生型小鼠比较,AQP4基因敲除对博莱霉素诱导的小鼠肺纤维化过程中肺系数增高无明显影响(P>0.05).小鼠肺组织羟脯氨酸含量随造模时间逐步增加,造模第28天,野生型小鼠肺组织羟脯氨酸含量增加为对照的1.55倍[(0.85±0.22) μg/mg与(0.55±0.14) μg/mg,q=4.313,P<0.05];AQP4-/-小鼠肺组织羟脯氨酸含量增加为对照的1.4倍[(0.84±0.13) μg/mg与(0.60±0.14)μg/mg,q=4.595,P<0.05],但与野生型小鼠比较,AQP4基因敲除对小鼠肺纤维化过程中肺组织羟脯氨酸含量增加无明显影响(P>0.05).造模后,小鼠血清TGF-β1、TNF-α水平有增加趋势,但这两个指标在野生型和AQP4-/-小鼠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肺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表明AQP4基因敲除对博莱霉素诱导的小鼠肺部炎症和纤维化无明显影响.结论:AQP4基因敲除对博莱霉素诱导的小鼠肺纤维化未产生明显影响.

    作者:厉旭云;徐小方;黄静;刘志娴;余舒莹;方三华;张纬萍;魏尔清;卢韵碧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全反式维甲酸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骨髓瘤细胞生长、分化及RARα2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与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骨髓瘤细胞生长、分化及RARα2表达的影响,探讨两药联合用于临床治疗骨髓瘤的可能性.方法:以人骨髓瘤细胞RARα2阳性细胞株(OPM2)和RARα2阴性细胞株(U266)为研究对象,设对照组、G-CSF单药组(1000、2000 U/ml)、ATRA单药组(1.0μmol/L)及两药联合组共6个平行组.采用MTT法检测细胞活力,倒置显微镜动态观察细胞凋亡过程,Annexin-V/PI双染法检测早期凋亡;瑞氏-姬母萨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学,流式细胞术分析CD49e表达;逆转录PCR检测RARα2 mRNA表达.结果:ATRA可抑制OPM2细胞的生长(P<0.05),联合用药组生长抑制率均大于单药组(P<0.05);而在U266细胞这种作用不明显(P>0.05).瑞氏-姬母萨染色显示在含ATRA的处理组中,OPM2细胞有细胞核缩小、染色质聚集浓缩、核仁数量减少、胞浆量增加并呈深蓝色改变;此类改变在U226细胞不明显.U266、OPM2细胞均弱表达CD49e.在OPM2细胞中,联合用药组较对照组、ATRA单药组RARα2表达均增加(P<0.05),对照组与G-CSF单药组RARα2表达无明显差别(均P>0.05).U226细胞的对照组、G-CSF单药组不表达RARα2,ATRA单药组及G-CSF+ ATRA联合组弱表达RARα2.结论:ATRA对RARα2阳性骨髓瘤细胞有抑制细胞增殖作用;ATRA对RARα2阳性骨髓瘤细胞的分化也有一定促进作用.

    作者:蒋端凤;贺艳娟;李林;林文远;董敏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利用内源荧光筛选烟酰胺磷酸核糖转移酶抑制剂

    目的:建立内源荧光检测筛选烟酰胺磷酸核糖转移酶(NAMPT)抑制剂的方法.方法:以1,4-二马来酰亚胺基丁烷(BMB)交联G355 C/D393C双突变NAMPT,封堵其催化活性中心,以野生型及交联型NAMPT蛋白的自发荧光变化(280 nm激发波长,333 nm发射波长)检测化合物与蛋白的结合,以核磁共振方法体外检测化合物对NAMPT催化作用的影响,以MTT方法检测化合物对人肺癌A549细胞活性的影响.结果:FK866在0.1~1.0 μmol/L浓度范围内能浓度依赖地抑制野生型NAMPT自发荧光,但对交联型NAMPT的自发荧光没有影响.迷迭香酸、洋蓟素、1,3二咖啡奎宁酸对两种蛋白自发荧光的抑制率无显著差异.FK866能够显著抑制NAMPT的催化作用,但迷迭香酸、洋蓟素、1,3二咖啡奎宁酸对NAMPT的催化作用无抑制作用.FK866显著抑制A549细胞的活性,而迷迭香酸、洋蓟素、1,3二咖啡奎宁酸对A549细胞活性无抑制作用.结论:基于野生型和交联型NAMPT蛋白的内源性荧光检测法可以筛选与NAMPT蛋白结合的化合物,并分析化合物是否结合在NAMPT的催化活性部位,迷迭香酸、洋蓟素、1,3二咖啡奎宁酸可结合在NAMPT催化活性位点以外的部位.

    作者:韩雪;董旭;蒋文学;黄鹏;张纬萍;唐淳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辛伐他汀对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动脉粥样硬化和中心动脉压的影响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和中心动脉压的影响及后两者的相关性.方法:5周龄雄性ApoE-/-小鼠和C57小鼠,分为野生组、ApoE-/-组和辛伐他汀组,予以高脂饮食喂养.辛伐他汀组8周龄开始给予辛伐他汀(50 mg·kg-1·d-1),干预3周后测量主动脉根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中心动脉压及血脂水平.结果:野生组未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ApoE-/-组比较,辛伐他汀组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减小[(89 818.05±16 980.93) μm2比(34 937.01±13 280.65) μm2,P <0.05].同时,ApoE--组中心动脉压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和脉压均明显高于野生组(均P<0.05);与ApoE-/-组相比,辛伐他汀组ApoE-/-小鼠中心动脉压的收缩压、平均动脉压和脉压均降低(均P <0.05),舒张压降低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中心动脉压的收缩压(n=8,r=0.7152,P=0.0461)和脉压(n=8,r =0.7594,P=0.0288)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成正相关.与野生组相比,ApoE-/-组血清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与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均升高,而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降低(P<0.05);辛伐他汀组血清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与ApoE-/-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辛伐他汀通过非降脂途径降低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和中心动脉压,且其对中心动脉压的调节可能在抑制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发挥作用.

    作者:刘明;金雨虹;李桃红;石林惠;朱宝琦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组蛋白去乙酰基酶抑制剂NL101对大鼠神经元的作用

    目的:观察组蛋白去乙酰基酶新抑制剂NL101对同型半胱氨酸(HCA)诱导大鼠神经元毒性损伤的保护作用,以及对正常神经元的损伤作用.方法:使用HCA(5 mmol/L)诱导大鼠皮层混合细胞及原代神经元的损伤,观察不同浓度NL101对损伤的影响,检测神经元及胶质细胞的活性、数量、形态以及坏死的变化,并观察NL101对正常神经元的作用;以同类药SAHA(suberoylanilide hydroxamic acid)作为对照.结果:0.001 ~ 10 μmol/L的NL101对HCA诱导的皮层混合细胞数量减少没有明显影响;但1、10 μmol/L的NL101可明显减少细胞坏死(P<0.05);1μmol/L的NL101可增加神经元数量.1、10μmol/L的NL101可明显降低原代神经元活性(均P <0.05);但0.01 ~ 10 μmol/L的NL101可显著减轻HCA诱导的神经元活性降低(均P<0.05);1、10 μmol/L的NL101可减少HCA引起的神经元坏死(均P <0.05).NL101的作用与SAHA大致相当.结论:NL101对HCA诱导的神经元损伤有保护作用,高浓度NL101对神经元有明显的毒性作用,与经典的SAHA作用相似.

    作者:王晓蓉;张霞燕;徐栋敏;余舒莹;方三华;卢韵碧;张纬萍;魏尔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孟鲁司特和HAMI3379对体外大鼠皮层神经元缺血性损伤的抗氧化作用

    目的:在体外培养大鼠皮层神经元缺血性损伤模型中探讨两种半胱氨酰白三烯受体(CysLT1R和CysLT2R)拮抗剂——孟鲁司特和HAMI 3379的抗氧化作用.方法:以CysLT1R拮抗剂孟鲁司特和CysLT2R拮抗剂HAMI 3379预处理后,对大鼠皮层神经元进行缺糖缺氧/恢复或过氧化氢处理,观察神经元活性氧产生、线粒体膜电位、神经元存活率变化以及两种药物的作用.同时,以RNA干扰抑制CysLT1R和CysLT2R表达,观察以上变化.结果:缺糖缺氧处理1h后神经元活性氧产生增加(270.0%±6.8%,P<0.01),在缺糖缺氧恢复30 min时达高峰(356.0%±17.4%,P<0.01);0.01 ~1 μmol/L孟鲁司特和HAMI 3379均能轻度抑制缺糖缺氧及恢复诱导的活性氧产生(均P<0.05).缺糖缺氧及恢复诱导神经元线粒体膜电位下降,0.01~1μmol/L孟鲁司特一定程度抑制该作用(P<0.05),而HAMI 3379无明显作用.外源性活性氧过氧化氢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损伤神经元,0.1~1 μmol/L的孟鲁司特和0.001~0.1μmol/L的HAMI 3379能轻度减轻过氧化氢诱导的损伤(均P <0.05).CysLT1R小分子干扰RNA和CysLT2R短发卡RNA对以上反应均无显著影响.结论:孟鲁司特和HAMI 3379在神经元缺血性损伤中均有轻度抗氧化作用,且此作用可能不依赖受体.

    作者:徐栋敏;张霞燕;王晓蓉;陈璐;张丽慧;石巧娟;方三华;卢韵碧;张纬萍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阿托伐他汀对心脏舒张功能不全合并运动高血压患者运动耐量的影响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治疗后心脏舒张功能不全合并运动高血压患者运动耐量的改变情况.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方法,前瞻性选择左心室舒张功能不全(彩色多普勒二尖瓣血流频谱的舒张早期血流峰速度/舒张晚期血流峰速度比值<1)合并运动高血压(运动大收缩压> 200 mm Hg)患者60例,随机分成阿托伐他汀(立普妥20 mg,每天1次)治疗组及安慰剂对照组各30例.所有入选者入组后原治疗方案继续,疗程1年.两组治疗前后均行运动心肺功能检查、运动血压测定、静息及运动后血浆脑利钠肽(BNP)浓度测定,并测定血浆炎症指标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内皮功能指标内皮肽(ET)水平.结果:阿托伐他汀治疗组治疗后,静息收缩压和脉压差降低,运动大收缩压降低,运动后血浆BNP浓度下降,运动耐量改善,表现为运动时间延长,运动当量、运动大摄氧量、无氧阈值增大,各指标相比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相比对照组治疗后静息脉压差、运动大收缩压、运动后血浆BNP浓度、运动时间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浆hs-CRP和ET浓度明显下降,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各指标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能有效降低心脏舒张功能不全合并运动高血压患者血浆hs-CRP和ET浓度,并降低运动大收缩压,降低运动后血浆BNP浓度,改善运动耐量.

    作者:叶萍仙;叶萍贞;朱建华;陈巍;高丹忱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白细胞介素33的免疫学功能及其与疾病关系

    白细胞介素(IL)-33是一种新型的IL-1家族的细胞因子,在各种器官和细胞中均有表达.IL-33具有双重功能,既可以作为细胞因子分泌到细胞外发挥作用,也在细胞核内发挥转录调节的作用.IL-33在炎症、自身免疫病、病毒感染等许多疾病中有异常表达,并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关于IL-33的免疫学功能及在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崔碧珺;王青青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环腺苷酸磷酸二酯酶4抑制剂靶向治疗炎症性疾病研究新进展

    环腺苷酸(cAMP)特异性磷酸二酯酶4(PDE4)抑制剂是治疗炎症性疾病药物研究热点之一.PDE4抑制剂可通过增加cAMP浓度,进而抑制多种炎症细胞的炎症反应.许多针对炎症的PDE4靶向抑制剂目前正处于各期临床试验,如GSK256066治疗哮喘,罗氟司特和GSK256066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替托司特治疗炎性肠病,apremilast治疗皮肤病及关节炎等.本文就PDE4抑制剂靶向治疗炎症性疾病的研究新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宋顺德;汤慧芳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调节功能及抗炎作用在肾脏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间充质干细胞(MSC)为干细胞家族重要成员之一,存在于体内多处组织,具有多向分化潜能.MSC有先天性低免疫原性优势,可通过直接接触、分泌可溶性因子作用于体内免疫细胞而发挥免疫调节功能;还可趋向定位于炎症部位发挥抗炎作用.因此,MSC在免疫、炎症相关疾病中有着巨大应用前景.应用MSC治疗急性肾损伤、免疫性肾病、糖尿病肾病和终末期肾病等肾脏疾病已有大量研究.本文着重综述MSC在体内的免疫调节机制及其在肾脏疾病中的应用现状及前景.

    作者:张健;赵正言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初级纤毛在细胞信号转导中的作用与机制

    初级纤毛是一种存在于大多数哺乳动物细胞表面的特殊细胞器,在细胞分裂间期和G0期通过中心粒锚定于细胞表面.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初级纤毛作为一种位于细胞表面的信号感受器官,在信号转导与疾病发生中起到重要作用,已日益成为国际性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初级纤毛的微结构及其伴随细胞周期重建与解体的过程,着重讨论了初级纤毛在PDGFRαα(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 α)、Hg (Hedgehog)、Wnt信号通路中的作用以及相关研究进展,展望了初级纤毛今后的研究趋势.

    作者:石文贵;马小妮;陈克明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绝经特异性脂肪分布改变与代谢风险因子的关系

    目的:探讨绝经相关脂肪分布改变与代谢风险因子之间的关系,以期为绝经后肥胖相关代谢疾病的预防以及早期干预提供思路.方法:选择2012年10月至2013年8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接受健康检查的女性200例,年龄20 ~ 65岁,其中绝经前女性110例,绝经后女性90例.全身及局部脂肪含量采用双能量X线吸收仪测量.采用协方差比较绝经前后局部脂肪分布的变化,建立logistic回归方程进一步分析绝经相关脂肪分布改变与代谢风险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绝经后女性较绝经前女性总体脂肪含量及男性型脂肪含量增高,校正总体脂肪含量的影响后,绝经后局部脂肪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女性型脂肪含量的降低.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调整一系列重要变量后,男性型脂肪积累与代谢风险增加相关(OR=1.8~3.7,P<0.05),女性型脂肪与代谢风险因子之间呈负相关(OR=0.4~0.5,P<0.05).交互模型分析进一步提示绝经后女性型脂肪的保持对代谢的保护作用较绝经前更显著(P<0.05),而绝经在男性型脂肪对代谢的影响中无显著作用(P>0.05).结论:绝经后表现为男性型脂肪含量增加和女性型脂肪含量减少.相对于男性型脂肪积累对代谢的影响,女性型脂肪的保留与代谢风险呈负相关,并且这种保护作用在绝经后更为显著.

    作者:傅晓华;裘胜春;陈正云;吴香丽;舒静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自发活动实验在小鼠全脑缺血后功能损伤评价中的应用

    目的:了解自发活动实验在小鼠全脑缺血后功能损伤评价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双侧颈总动脉阻断30 min建立C57BL/6小鼠全脑缺血模型,缺血对照组和米诺环素组术后腹腔注射生理盐水或米诺环素(45 mg/kg),每天1次,持续到缺血后第6天.术后第6天进行开场实验,记录1h内小鼠的自发活动.以自发活动总路程、中央路程、周边路程、中央路程比值、周边路程比值、中央时间和周边时间为指标,评价C57BL/6小鼠全脑缺血后自发活动行为的变化特点.采用尼氏染色检测小鼠海马CA1区、皮层和纹状体区神经元存活情况.结果:C57 BL/6小鼠全脑缺血后在开场实验中的总路程、中央路程和中央时间均较假手术组增高(P<0.05),周边时间较假手术组减少(P<0.05);米诺环素可缩短小鼠的中央路程和中央时间,增加周边时间(P<0.05).小鼠全脑缺血后海马CA1区、皮层和纹状体区神经细胞损伤明显,米诺环素可显著改善海马CA1区和纹状体区神经细胞损伤(P <0.001和P<0.05).结论:自发活动实验可作为客观评价小鼠全脑缺血后功能损伤的行为学实验方法,其中央路程和中央时间可作为定量评价指标.

    作者:张立权;徐佳妮;王珍珍;吴丽君;叶夷露;张纬萍;魏尔清;张琦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物体材质与检测间隔时间对小鼠新物体识别实验结果的影响

    目的:研究不同实验条件下,新物体识别实验(NOR实验)在ICR小鼠学习记忆能力评价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30只ICR雄性小鼠随机分为10组:4组用于不同间隔时间(10 min、90 min、4h、24 h)的测试,4组用于不同物体材质(木质-木质、塑胶-塑胶、塑胶-木质、木质-塑胶)的测试,2组用于重复测试(隔1d或3d测1次,共测3次).视频跟踪记录小鼠在开场内的活动轨迹,分析其探索新旧物体的时间,计算小鼠对新物体的分辨比(DR)和分辨指数(DI),评价各组小鼠的学习记忆情况.结果:检测间隔时间为10 min和90 min组的小鼠对新物体的DR和DI较旧物体显著加大(均P<0.01);新旧物体不同材质对小鼠探究物体的时间、DR和DI影响较大,选择同一材质物体可使小鼠对新物体保持较为稳定的DR和DI;NOR实验可在同一批小鼠中重复测试,小鼠可持续保持对新物体的探究兴趣.结论:进行NOR实验时,选择较短的检测间隔时间和选用相同材质的物体可较好地评价小鼠学习记忆能力.NOR实验可重复测试.

    作者:李盛建;黄竹燕;叶夷露;俞月萍;张纬萍;魏尔清;张琦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血小板P2Y12受体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相关性研究

    目的:分析临床氯吡格雷抵抗与P2Y12受体基因多态性之间的关系.方法:2011年5月至2012年11月期间在宁波市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住院并行介入治疗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共370例,规则使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每晚1次阿司匹林100 mg,每天1次氯吡格雷75 mg)7d以上.运用DNA测序技术检测P2Y12受体基因C34T与G52T位点的多态性,分析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和临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370例患者出现氯吡格雷抵抗共100例(27%),其中男性36例(36%),女性64例(64%);在C34T位点,CC基因型和CT +TT基因型分别有26例(12.3%)和74例(46.8%)发生氯吡格雷抵抗,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502,P=0.019),术后1年心绞痛复发率CT +TT基因型组高于CC基因型组(x2=4.956,P=0.026);在G52T位点,GG基因型和GT +TT基因型分别有48例(22.1%)和52例(34.2%)发生氯吡格雷抵抗,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4.350,P=0.037),术后1年急诊血运重建术、心绞痛、联合终点事件发生率GT +TT基因型组均高于GG基因型组(均P<0.05).结论:P2Y12受体基因在34、52位点上的T基因突变可能是产生氯吡格雷抵抗的一个危险因素,同时T基因突变对心血管疾病患者预后有不良影响.

    作者:李晓静;陈晓敏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左股骨近端骨纤维结构不良术后迟发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一例

    下肢深静脉血栓(LDVT)为骨科下肢大手术常见的术后并发症,术后24 h内是LDVT的高发期.本文报道左股骨近端骨纤维结构不良接受病灶清除加带阔筋膜张肌髂骨瓣植入填塞病灶加人工骨植骨术术后16 d发生LDVT一例,经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后立即给予溶栓抗凝治疗,3周后患肢症状基本消退,多普勒超声复查下肢血管显示栓塞血管再通.

    作者:黄恺;徐卫星;张春 刊期: 2014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