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通过对临床路径管理模式的学习,分析盆腔炎实施临床路径的变异原因,并用于指导改进。方法:按照单病种临床路径管理模式对157例盆腔炎实施临床路径,根据临床实施过程中的变异因素来改善路径模式。结果:盆腔炎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的变异因素主要有2类:患者因素变异及医务人员因素变异。变异因素可相互交错存在。结论:对患者因素变异及医务人员因素变异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为将来更好地实施临床路径提供经验。
作者:李锋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研究负压封闭引流(VSD )技术对老年糖尿病足溃疡(DFUs )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50例老年DFU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在相同基础治疗的前提下,分别给以VSD技术和传统换药疗法治疗,观察治疗效果,并记录2组患者换药次数和愈合时间。结果:VSD治疗组患者术后总有效率高达100%,对照组仅为6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组患者平均换药次数(5±0.55)次,平均愈合时间为(16±1.45)天,而对照组平均换药次数为(15±1.35)次,平均愈合时间高达(22±1.55)天,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VSD技术可明显改善老年DFUs患者创面难以愈合情况,有望应于临床治疗中。
作者:周祥翔;吴琳珍;蓝建明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食管鳞癌患者(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ESCC )血清铁蛋白(serum ferritsn ,SF )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食管鳞癌行SF检测的患者ESCC314例。先以正常值上限为界(274.66 ng/ml )统计SF与ESCC临床病理参数及手术患者预后的关系。然后,以ROC曲线分别确定SF在ESCC淋巴结转移、血行转移、5年生存期的适临界值。根据适临界值,分别以卡方检验及Kaplan–Meier法统计SF与ESCC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关系。以Cox回归评价预后因素。结果:以274.66 ng/ml为界,SF与各个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均无关。SF在ESCC血行转移的适临界值为216.835ng/ml ,对应的敏感度为66.7%,特异度为58.7%。以216.835 ng/ml为界,SF仅与血行转移相关,与手术治疗的预后无关。结论:SF与ESCC血行转移相关,216.835ng/ml可以作为SF判断ESCC血行转移的参考指标。
作者:赵宏光;陈文虎;童佳丽;庄成郁;景益佳;蔡裘毅聪;王黎芳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评估PCT预测血流感染和血培养菌种的临床价值。方法:分析比较2013年1-12月间的3343例血培养结果和同时测定的PCT结果。结果:331例血流感染患者的PCT浓度显著高于2856例非血流感染者的浓度,两者的PCT中位值为3.2ng/ml对0.4ng/ml( P<0.05)。PCT鉴别两者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6,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为0.76和0.86.结论:PCT有助于血流感染的正确诊断和血培养污染的排除。
作者:全浩平;王良平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分析我院膝关节炎(KOA )治疗方法、治疗结果。方法:对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187例膝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78例采用玻璃酸钠关节腔注射治疗,治疗组109例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基础上内服独活寄生汤治疗,疗程均为5周。结果:治疗后2组VAS评分、WOMAC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治疗组VAS、WOMAC评分降低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2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复发率25.0%,治疗组复发率为13.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采用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HA)基础上内服独活寄生汤治疗KOA疗效优于单用HA的疗效,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作者:赵永锋;周文扬;施建玲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观察中药穴位离子导入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临床疗效,以及对血清IFN -γ、TNF-α的影响。方法:80例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38例,以补液纠正脱水,调节肠道菌群及对症处理;治疗组42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用中药穴位离子导入治疗,每天1次,共用5天。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0.47%)高于对照组(7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组有效提升了血清IFN -γ的水平,降低了患儿血清TNF-α的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中药穴位离子导入治疗小儿轮状病毒疗效较好,与提升了血清IFN -γ的水平和降低血清TNF-α的水平密切相关,能有效缓解轮状病毒肠炎患儿腹泻程度,缩短病程,是辅助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较好的方法。
作者:张华红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甲状腺手术中3种剂量罗库溴铵复合七氟醚麻醉对喉返神经监测的影响。方法:将2011年2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6例甲状腺手术患者按照罗库溴铵使用剂量的不同分为3组。A组:32例患者,给予罗库溴铵0?3mg/kg;B组:30例患者,给予罗库溴铵0?6 mg/kg;C组:34例患者,给予罗库溴铵0?9 mg/kg ,对3种剂量的效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B组、C组T2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均低于A组T2( P<0?05)。各组未及时监测到喉返神经病例及等待的平均时间比较有明显差异( P<0?01)。各组TOF恢复至1个、2个肌颤搐时长存在明显差异( P<0?01)。结论:0?6 mg/k罗库溴铵既可以满足甲状腺手术的要求,亦可以满足术中喉返神经监测的需要。
作者:许啸波;卓华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复方亚甲蓝用于痔瘘术后镇痛的疗效。方法:将128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4例。治疗组术后给予创口周围多点注射复方亚甲蓝注射液,对照组创面不用任何药物,观察2组术后换药或排便疼痛程度,疼痛消失时间以及术后尿潴留和肛缘水肿情况。结果:2组患者手术当天,术后第1天、2天、3天、6天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2组痔瘘术后治疗组尿潴留、肛缘水肿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治疗组术后疼痛消失时间、创面愈合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复方亚甲蓝用于痔瘘术后镇痛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作者:钟有芳 刊期: 2015年第03期
探讨肘关节创伤性骨化性肌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疗效。对13例肘关节创伤性骨化性肌炎的患者采用手术切除骨化组织、关节松解后应用铰链式肘关节外固定架固定,结合术后中药熏洗方法治疗,观察其疗效及复发情况。11例治疗后恢复良好,功能明显改善;2例1年后拍片复查复发,但病灶明显缩小,功能改善。该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章建新;谢伟;吴向科;毛晓晖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高职院校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产出效率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并以浙江省为例进行实证分析。方法: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产出效率及其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浙江省45所高职院校校内实践教学基地2012-2014年全要素生产率有提高;2014年有28所(62.22%)DEA有效,非有效的17所中13所为规模报酬递减,4所为规模报酬递增。结论:重视各项实践教学投入的合理搭配;加大部分高职院校在实践教学方面的投入;改善实践教学体系,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作者:李显文 刊期: 2015年第03期
我国高职教育正由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发展,加强专业建设是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本文就如何通过专业建设绩效评价,促进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水平的提升,并进而保持高职教育高水平健康发展等进行探讨。
作者:吴海华 刊期: 2015年第03期
团队为基础的学习(TBL )是一种以团队协作为基础,提倡学生自主学习,着重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将学生培养成终身学习者为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本文利用中文版批判性思维能力测量表调查研究TBL模式下进行课堂教学在大专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中的作用。研究表明,TBL能够明显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同时有助于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作者:陈健 刊期: 2015年第03期
为培养环境与职业卫生综合性服务型人才,结合岗位技能需求,从教学目标的修订、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实践教学条件的改善3个环节进行了教学改革的尝试。同时探索多种教学方法应用于课程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强化职业技能。
作者:赵凌波 刊期: 2015年第03期
构建“运动机能”自主学习网络平台,在我校2013级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开展以网络平台为辅助的教学模式改革和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发现了教学过程中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
作者:石予白;陈慧玲;周菊芝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分阶段分层次带教在消化内科临床教学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7月至2014年6月的24位实习护生作为研究组,采用分阶段、分层次带教;2012年7月至2013年6月的23位实习护生作为对照组,采用一对一带教。比较2种带教方式的教学效果。结果:研究组护生实习考核成绩和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采用分阶段分层次带教能有效提高护生消化内科临床学习的效果。
作者:吴月萍;张敬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案例教学法在儿科专业小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8及2009级临床医学儿科方向班儿科学理论课部分实施案例法教学,采用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案例教学法的态度,并比较其与以往传统教学法的儿科方向班的儿科学期末考试成绩。结果:92.7%的学生对案例教学法持赞成态度,且采用案例教学法学生的理论考试成绩明显高于采用传统教学法的学生( P<0.05)。结论:案例教学法效果优于传统教学法,值得在儿科专业小班课堂教学中推广。
作者:陈敏广;杨青;张海邻;林忠东;傅优扬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及时教学法在临床护理带教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4年3月期间在嘉兴市某三甲医院实习的护生共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进行带教,而研究组采用及时教学法进行带教,比较2组护生实习考核成绩、带教模式满意度、护生信息化素养。结果:研究组护生出科理论与操作考核成绩高于对照组,带教满意度和自主学习能力研究组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及时教学法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加强了带教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提升了师生的信息化素养,有助于提高护生实际操作技能与理论以及对教学效果的满意度。
作者:施方方;金欣 刊期: 2015年第03期
探讨病理学在浙江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定位。通过对《浙江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2011版)》中的有关病理学(科)问题进行初步的分析和思考,发现在浙江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对病理学科重视不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住院医师的成长和病理学科的发展。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应加强病理学的知识教育,适当改变病理科专科医师的培养模式和学制,增设病理医师助理职位的教育和培训。
作者:刘祖平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观察6S管理模式指导下的护理干预措施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影响。方法:将74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7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对症护理,护理干预组实施6S管理模式指导下的护理干预措施,比较2组的疗效、止血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干预组患者治疗有效率91?89%,对照组有效率75?6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组患者的止血时间和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 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实施6S管理模式下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提高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提高护理满意度。
作者:缪萍萍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同伴教育在糖尿病前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筛选社区医院162例糖尿病前期患者,将8个社区的82例患者设为同伴组,便于开展同伴教育,另外12个社区的8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教育管理。2组均干预15个月,于干预前后记录2组患者空腹血糖(FPG )、餐后2h血糖(2hPG )、糖化血红蛋白(HbA1C )、自我管理量表得分,记录糖尿病前期患者进展为糖尿病的发生率。结果:同伴组FPG、2hPG、HbA1C干预前后差值显著低于对照组,自我管理量表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15个月后,同伴组出现4例进展为糖尿病,而对照组出现9例,2组糖尿病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同伴教育可以显著改善糖尿病前期患者血糖水平,提高自我管理能力,降低糖尿病前期进展为糖尿病的风险,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杨小娜;黄贤恩;张云;林玲慧;戴福仁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心电监护误报警率中的作用。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对急诊科患者心电监护误报警率高的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并组织实施。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6个月后,心电监护误报警率明显低于活动前,同时护士的心电监护理论知识成绩及技能操作水平较活动前明显提高。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对降低心电监护误报警率有很好的效果,同时提高了护士正确实施心电监护报警管理的能力及执行力,保障患者安全,减轻护理工作量。
作者:滕丽君;章玉兰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分析探讨高龄股骨颈骨折(FNF )患者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以及临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124例进行手术治疗的高龄FNF患者,记录术后肺部感染患者例数,统计分析术后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124例FNF患者并发肺部感染25例;肺部感染组患者性别、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冠心病以及手术时间与未感染组没有差异( P>0.05);年龄、吸烟史、呼吸系统疾病、骨折至手术时间、手术方式、机械通气时间、护理不当以及早期活动因素与未感染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患者信息的全面掌握、手术方案的正确选择、术后的呼气锻炼、正确的护理措施以及早期活动等措施是预防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关键措施。
作者:李玲芳 刊期: 2015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