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乳腺恶性腺肌上皮瘤(adenomyoepithelioma,AME)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运用HE染色、镜检及免疫组化染色对3例AME进行临床病理学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肿瘤主要形态特征是由肌上皮围绕腺上皮构成的管腔所形成的双层套管结构.2种上皮有不同程度的增生,呈巢团状.肿块呈浸润性生长,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多见.免疫组化表达结果具有双相性,腺上皮表达CK8、CK18、EMA等,肌上皮表达SMA、S-100、p63等.肿瘤细胞ER、PR、Her-2阴性,CK5/6和(或)EGFR有不同程度的阳性表达,具有基底样型乳腺癌的免疫表型.结论 恶性AME十分罕见,应与乳腺肌上皮癌、化生癌、肉瘤等多种肿瘤相鉴别,其组织学特点及免疫组化表型是诊断的关键.
作者:周晓莉;范钦和;鲍永仪;王更芳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淋巴细胞性乳腺病(lymphocytic mastopathy,LM)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鉴别诊断.方法 观察3例LM的临床病理特点和CD3、CD19和CD20抗体的EnVision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并作相应的基因重排检测.结果 3例中有1例为56岁男性,另2例分别为48和36岁.均以乳腺肿块为主要症状,无有关家族史记载,也无糖尿病史.大体上为灰白色质地稍硬的肿块,边界欠清.镜下见乳腺小叶萎缩甚至消失,小叶区域或周围由多量的淋巴细胞浸润,甚至形成淋巴滤泡.残存的小叶及导管周围也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也见有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其淋巴细胞无明显异型性.间质纤维结缔组织明显增生并伴有玻璃样变,但导管上皮未显增生.免疫组化提示多数浸润的淋巴细胞可出现CD3、CD19或CD20阳性.IgH和TCR基因重排呈胚系状态.结论 LM临床上相对少见,尽管乳腺小叶或导管周围出现明显的淋巴细胞为主的浸润,但并不支持这种病变可能是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前驱病变这一观点,通过免疫组化和基因重排的结果有助于鉴别诊断.
作者:吴萍;何妙侠;朱焱;白辰光;郑唯强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 研究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尿脱落细胞9p21和3、7、17号染色体数目变化,协助尿路上皮癌诊断和术后监测的特异度和敏感度,并分析和研究造成漏诊的原因.方法 检测尿脱落细胞染色体数目变化,并做病理活检;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评价该检测的特异度和敏感度.漏诊病例的癌组织行FISH检测,并复查尿脱落细胞滴片,分析漏诊原因.结果 100例样本中,35例尿路上皮癌中28例FISH阳性,敏感度为80%;65例非肿瘤中65例FISH阴性,特异度为100%.28例高级别尿路上皮癌3例漏诊,敏感度为89.29%,其癌组织均存在与尿路上皮癌相关的非整倍体,其滴片中尿脱落细胞均少但均未见存在与尿路上皮癌相关的非整倍体.7例低级别尿路上皮癌4例漏诊,敏感度为42.86%,其中2例癌组织仅少量癌细胞存在与尿路上皮癌相关的非整倍体,2例未见上述异常;其滴片中尿脱落细胞2例细胞数少但均未见与尿路上皮癌相关的非整倍体.结论 用FISH检测尿脱落细胞上是否存在9p21和3、7、17号染色体与尿路上皮癌相关的非整倍体,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用于辅助尿路上皮癌诊断和术后监测.该检测对于高级别尿路上皮癌更敏感.自然尿中尿脱落细胞较少是导致该检测漏诊的主要原因;对于低级别尿路上皮癌,缺乏与尿路上皮癌相关的遗传学异常是导致该检测漏诊的主要原因.
作者:叶庆;王志华;杨军;曲锋;孟凡青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 建立胃癌细胞SGC-7901与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相互作用的体外模型,检测其对间充质干细胞增殖、侵袭及迁移能力的影响,分析处于肿瘤微环境中的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的改变.方法 原代培养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传代培养胃癌细胞SGC-7901,建立间充质干细胞与胃癌细胞SGC-7901相互作用的体外模型,分析胃癌细胞SGC-7901对间充质干细胞增殖、侵袭及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 (1)胃癌细胞SGC-7901对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无影响(P>0.05).(2)胃癌细胞SGC-7901可显著提高间充质干细胞的侵袭及迁移能力(P<0.05).结论 胃癌细胞SGC-7901对间充质干细胞有很强的趋化性,但对其增殖并无影响.
作者:李争艳;刘杨;翟丽丽;杨迷玲;王正彩;韩伟;王立峰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 研究卵巢黏液性肿瘤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蛋白的表达及K-RAS基因的突变,探讨卵巢黏液性肿瘤的发病机制及靶基因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PV 9000两步法和PCR-RFLP法分别检测20例卵巢黏液性囊腺瘤、40例卵巢黏液性交界性囊腺瘤和40例卵巢黏液性囊腺癌中EGFR蛋白的表达和K-RAS基因的突变情况.结果 EGFR在卵巢黏液性囊腺瘤、黏液性交界性囊腺瘤和囊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37.5%、67.5%(P<0.01).K-RAS在卵巢黏液性囊腺瘤、黏液性交界性囊腺瘤和囊腺癌中的突变率分别为0、37.5%、7.5%,交界组突变率明显高于其他2组,但卵巢囊腺瘤与囊腺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GFR与卵巢黏液性囊腺癌的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患者年龄无关(P<0.05),与肿瘤的大小相关(P<0.05).EGFR与卵巢黏液性交界性肿瘤临床病理分期、肿瘤大小、患者年龄无关(P>0.05).K-RAS基因突变与卵巢黏液性交界性肿瘤临床病理分期、肿瘤大小无关(P>0.05),与患者年龄相关(P<0.05).EGFR的表达和K-RAS基因的突变在卵巢黏液性交界性肿瘤中无相关性(P>0.05).结论 EGFR对卵巢黏液性交界性囊腺瘤和卵巢黏液性囊腺癌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而K-RAS基因则可能是卵巢黏液性交界性囊腺瘤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作者:于晓红;叶璐;丁洪慧;舒宽勇;魏宝秀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PTEN、Her-2和Glut-1蛋白在子宫内膜样腺癌(endometrioid adenocarcinoma,EC)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40例子宫内膜复杂性增生,44例不典型增生和60例EC组织中的PTEN、Her-2和Glut-1蛋白进行检测.结果 PTEN在复杂性增生、不典型增生和EC表达缺失率分别为42.5%、61.4%和66.7%.在不典型增生与EC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EC与复杂性增生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Her-2在各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29.5%和61.7%.Glut-1在各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93.2%和100%.它们分别在各实验组之间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其中Her-2阳性表达与EC的肌层浸润,脉管侵犯和民族有关(P<0.05).Glut-1阳性表达在EC的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脉管侵犯和肿瘤直径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PTEN、Her-2和Glut-1三者可能在EC的发生和发展中共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三者联合检测对EC和癌前病变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Her-2和Glut-1的阳性表达与患者的不良预后有关.
作者:张恒明;王路祎;袁轶群;孔艳青;王玉环;孙振柱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在子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中基因扩增及临床意义.方法 在液基细胞学基础上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78例子宫颈各种病变组织[正常组28例、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26例和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24例]中的EGFR基因扩增情况.结果 EGFR基因扩增阳性率在正常组、LSILs和HSILs中分别是7.14%、23.08%和62.50%,HSILs的阳性率与LSILs及正常组相比均有差异.同时,LSILs随访阳性病例的EGFR基因扩增阳性率与随访阴性病例之间也有差异.另外,比较了部分病例中EGFR基因扩增与HPV的病毒负荷量.结论 EGFR基因扩增在HSILs与随访阳性LSILs中明显增高,提示EGFR基因扩增与子宫颈严重细胞学病变密切相关.因此,EGFR基因扩增可作为巴氏试验中筛查HSILs与预测持续或进展性LSILs的客观遗传学监测指标.
作者:李青;吴王飞;纪捷;周晓军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细胞间紧密连接有维持细胞极向排列和屏障功能,claudins是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骨架蛋白,参与紧密连接的构成.claudins表达异常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多种途径可能参与了claudins表达的调节.claudins为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因此,claudins成为肿瘤研究新热点.本文就claudins的基本结构、功能、临床应用前景及其与妇科常见肿瘤关系研究作一综述.
作者:李燕;秦蓉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AQP1和AQP8在子宫颈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通过荧光定量PCR和免疫荧光检测AQP1和AQP8在人子宫颈癌细胞系SiHa中的表达,通过免疫组化检测AQP1和AQP8在35例维吾尔族子宫颈癌、15例CIN3和15例慢性子宫颈炎中的表达.结果 (1)SiHa细胞中AQP1和AQP8在mRNA和蛋白水平均表达;(2)AQP1在慢性子宫颈炎、CIN3和子宫颈癌组的微血管密度(MVD)分别是43.6±17.8、56.2±11.6、70.8±21.1,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QP8在慢性子宫颈炎、CIN3和子宫颈癌组的阳性率分别是46.67%、86.67%、54.29%,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QP1和AQP8的表达可能与子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有关.
作者:史永华;陈锐;拉莱·苏祖克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肺癌患者痰标本中FHIT、P16、MGMT、RASSF1A和APC等抑癌基因启动子异常甲基化及其联合检测在肺癌筛查及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ethylation specific PCR,MSP)法,检测47例肺癌组织及对应的痰标本FHIT、P16,MGMT、RASSF1A和APC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24例肺良性疾病患者痰标本作为对照.结果 47例肺癌组织标本中FHIT、P16、MGMT、RASSF1A、APC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检出率分别为40.4%(19/47)、53.2%(25/47)、36.2%(17/47)、21.3%(10/47)和38.3%(18/47);对照的痰标本中五者甲基化检出率分别为38.3%(18/47)、48.9%(23/47)、36.2%(17/47)、17.0%(8/47)和29.8%(14/47),两组甲基化检出率存在着一致性[P>0.05;κ(0.8~1.0)].24例肺良性病变痰标本中未检测到任何异常甲基化,与肺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五项指标联合检测可明显提高肺癌检测的灵敏度(80.9%)和特异度(100.0%).FHIT和P16基因痰标本甲基化检出率与患者吸烟指数有相关性(P<0.05).结论 痰标本中多个肺癌相关基因甲基化联合检测有望成为肺癌筛查、早期诊断简便有效的指标.
作者:亢春彦;王丹丹;汤少鹏;肖红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未分化子宫内膜肉瘤(undifferentiated endometrial sarcoma,UES)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6例未分化子宫内膜肉瘤的临床资料、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化结果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患者年龄49~71岁,平均年龄59岁,临床主要表现为宫腔内占位和阴道出血;肿瘤大体呈息肉样,突入宫腔;镜下见肿瘤组织分化差,细胞异型明显,核分裂象丰富(>10个/10 HPF),坏死常见;免疫组化标记,肿瘤细胞CD10、ER、PR、desmin、SMA、CK、EMA阴性,vimentin、EGFR阳性;6例随访6个月~4年,3例死于肺转移.结论 未分化子宫内膜肉瘤是一种少见的子宫内膜间质肿瘤,具有高度恶性.肿瘤组织分化差,细胞异型明显,常见坏死,免疫组化标记有助于诊断与鉴别.
作者:牛多山;陈海玲;扬杰;孙昆昆;沈丹华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 检测Cripto-1在正常子宫颈(normal cervical epithelium,NCE)、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子宫颈浸润癌(invasive carcinoma of cervix,ICC)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疾病进展的关系.方法 采用Western Blot、RT-PCR和免疫组化SP法检测26例ICC、52例CIN和20例NCE中Cripto-1的表达差异,结合临床病理参数进行分析.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子宫颈癌Caski细胞诱导分化前后Cripto-1的表达差异.结果 Western Blot检测显示Cripto-1蛋白在ICC中平均表达水平(0.92±0.68)明显高于CIN(0.31±0.23)和NCE(0.09±0.06)(P<0.05),而其在CIN中表达也较NCE高(P<0.05).RT-PCR分析显示ICC中Cripto-1 mRNA平均表达水平(0.62±0.36)高于CIN(0.24±0.14)和NCE(0.10±0.09)(P<0.05),且CIN中Cripto-1 mRNA表达较NCE高(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ICC中Cripto-1蛋白阳性表达率为57.7%(15/26),较CIN(26.9%)和NCE(5%)明显增高(P<0.05),CIN中Cripto-1蛋白阳性表达率较NCE中升高(P<0.05);Cripto-1在子宫颈癌中的表达与患者年龄、组织学类型、病理分级、临床分期无关(P>0.05),与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诱导分化治疗后Caski细胞中Cripto-1蛋白表达较对照组明显降低.结论 Cripto-1可能在子宫颈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充当癌基因的角色;检测Cripto-1的表达可作为子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诊断的一项辅助指标,可成为一个肿瘤治疗的靶向.
作者:徐嵘嵘;冯定庆;雷蕾;曹振平;刘巧;周颖;凌斌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 分析并研究尿毒症腹膜透析大鼠腹膜血管生成素(Ang)及其受体(Tie)的表达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SD雄性大鼠5/6肾切除术建立尿毒症模型,成模后腹腔内植入腹透管,随机分为尿毒症组(NS组)及腹透组(PD组).尿毒症组每日给予20 ml生理盐水腹腔灌注,腹透组每日给予20 ml 4.25%百特腹透液腹腔灌注,持续6周.对照组(C组)行假手术且不予液体灌注.实验结束取大鼠腹膜组织,观察腹膜血管新生情况;行免疫组化及RT-PCR检测腹膜组织血管生成素及其受体的表达变化.结果 实验表明PD组相对其他两组新生血管数明显增多,NS组新生血管数较C组为多(P均<0.05).免疫组化显示Ang2及其Tie2阳性细胞数PD组相对于C组和NS组明显增加,NS组较C组亦有增加(P均<0.05).RT-PCR显示PD组Ang2 mRNA和Tie2 mRNA表达较NS组和C组明显上调,而NS组高于C组(P均<0.05).结论 尿毒症本身及腹膜透析液均会上调腹膜的血管生成素及其受体表达,且与血管新生密切相关.
作者:庄薇;陈红;施敏;钟爱民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p120及Bmi-1 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检测135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p120、Bmi-1及ER、PR、c-erbB-2表达情况,并检测了20例乳腺增生症中p120、Bmi-1表达情况.结果 p120异常表达率及Bmi-1高表达率在135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分别为67.4% 和 48.1%,在20例乳腺增生症中分别为5%和10%,以上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p120异常表达与高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和临床较晚分期均有明显相关性(P<0.05).Bmi-1高表达与淋巴结转移、临床较晚分期均有明显相关性(P<0.05).并且,p120异常表达与Bmi-1高表达呈明显正相关(r=0.259,P<0.01).结论 p120异常表达与Bmi-1高表达在乳腺癌的发生及发展过程中可能发挥了协同或相关的作用.p120与Bmi-1可能成为预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生物学行为及指导靶向治疗的新的分子标记物.
作者:张建兵;黄荣;朱兴华;杨书云;何松;陶玉;陆晓云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CK19、Galectin-3、HBME-1和TPO在甲状腺良恶性病变中的表达及联合应用在甲状腺乳头状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68例甲状腺乳头状癌、31例甲状腺腺瘤、19例结节性甲状腺肿和15例桥本甲状腺炎中CK19、Galectin-3、HBME-1和TPO的表达.结果 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CK19、Galectin-3和HBME-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8.5%、98.5%、80.9%,TPO的阴性表达率为89.7%;在甲状腺良性病变中CK19、Galectin-3和HBME-1阳性表达率分别是24.6%、21.5%、1.5%,TPO的阴性表达率是1.5%.CK19、Galectin-3、HBME-1和TPO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与良性病变中的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01).联合应用四种抗体在鉴别甲状腺乳头状癌与良性病变时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度分别为95.6%、98.5%、97%.结论 CK19、Galectin-3、HBME-1和TPO是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的重要标志物.联合应用四种抗体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与良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邓敏;叶顾萍;马建中;祝鋆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人胃癌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rcinoma-associated fibroblasts,CAFs)的培养和鉴定方法,并分析其与胃正常成纤维细胞(normal fibroblasts,NFs)在生物学特性和蛋白表达方面的差异,为其功能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组织块法和酶消化法进行人胃癌CAFs和NFs的原代培养,通过酶消化法进行人工纯化,通过形态学观察和多种蛋白的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对其进行鉴定.结果 获得纯化的人胃癌CAFs和NFs.胃癌CAFs呈长梭形,大小不等,生长密集,排列紊乱.除表达vimentin这一成纤维细胞的标记物外,还表达FAP、SMA,但不表达CK、desmin.结论 只要给细胞创造良好的生长条件并规范操作,组织块法和消化法均可成功的培养出人胃癌CAFs和人胃NFs.胃癌CAFs与NFs在形态结构、生长方式和蛋白表达等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
作者:王正彩;翟丽丽;杨迷玲;韩伟;王瑞芬;单丽辉;齐蕾;柴翠翠;刘明;王立峰 刊期: 2011年第08期
患者女性,41岁,发现右乳肿物9个月余而就诊于我院.查体:全身状况良好,心、肝、肺均无明显阳性体征.乳腺专科检查:右侧乳晕旁1 cm处可触及一核桃大小肿物,表面皮肤如常,偶伴疼痛,与周围界限尚清,活动度尚可,临床考虑为乳腺纤维腺瘤而行局部病灶楔形切除术,术中冷冻,病理报告为乳腺平滑肌瘤.
作者:王玥元;周庆云;石清芳 刊期: 2011年第08期
患者女性,49岁,因下腹胀痛10天就诊.妇科检查:外阴已婚式,阴道畅,宫颈尚光滑,宫体缺如,右侧附件区可扪及一15 cm×10 cm大小肿块.B超检查:右侧附件区囊实相间肿块待查(大小152 mm×85 mm×128 mm),内壁见乳头状突起;盆腔积液.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生化全套均无异常,CEA、AFP正常,CA125明显升高,为80.2 U/ml(0~35 U/ml),ESR明显升高,为62 mm/h(<20 mm/h).
作者:高萍宇;金寿同;陈淑云 刊期: 2011年第08期
患者女,12岁,因双腿间断性疼痛伴大小便不畅1年余,加重1周入院.查体:腰骶部无明显肿胀,局部压痛明显,叩击痛(+),腰部活动无明显受限,双下肢无明显肿胀,处于屈膝屈髋位,被动处于功能位时双侧大腿疼痛明显,双侧膝腱反射亢进,肌张力略高.CT示:腰4~骶1水平脊髓内可见圆形高低混杂密度影,边界较清.MRI示:腰4~5椎体平面椎管增大,内有大小5.2cm×1.9 cm×1.5 cm混杂异常信号,脊髓圆锥消失,位于腰3椎体平面,马尾神经有拉平.临床诊断:腰4~5椎管内皮样囊肿或表皮样囊肿伴脊髓栓系.
作者:路三军;杨学丽;魏娉;桂洪武;尹峰 刊期: 2011年第08期
例1,男性,27岁,2007年因腹部大网膜囊肿压迫其他脏器而手术.术后1年复查发现膀胱附近出现另一囊肿,遂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检查.作血清免疫学检测细粒棘球蚴抗体,结果呈阳性.患者自诉幼年时曾在新疆生活,与狗有过密切接触.
作者:郭俭;张永年;周卉;李浩;常正山 刊期: 2011年第08期
患者女性,65岁.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歇性中上腹隐痛、不适,伴背部放射痛,伴恶心、呕吐,半个月前做电子胃镜示:十二指肠降部见一2.0 cm×1.8 cm带蒂肿物,悬垂于十二指肠腔内,其密度较低,未见黏膜破坏,实性,质略硬,边界光滑,界清.内窥镜下行肿物摘除术.术后随访2年,患者无肿瘤复发及转移.
作者:高虹;吴显杰;孙希印;王东关;周晓秋;王琳琳;李新功 刊期: 2011年第08期
患者女性,65岁.右下肢皮肤斑块伴破溃,遂于2010年6月做皮肤活检,诊断为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intravascular large B cell lymphoma,IVLBCL).实验室检查:WBC 5.85×109/L,Hb 122 g/L,Plt 88×109/L,分叶核细胞0.71,杆状核细胞0.01,淋巴细胞0.28,变异淋巴细胞0.02,晚幼红细胞3个/100个有核细胞.肝功能:总胆红素、直接和间接胆红素正常,谷丙转氨酶(ALT)80 I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82 IU /L,总蛋白58.4 g/L,白蛋白26.6 g/L,球蛋白27.7 g/L,碱性磷酸酶225 IU /L,谷氨酰转肽酶(GGT)158 IU/L,乳酸脱氢酶(LDH)464 IU/L,羟丁酸脱氨酶(HBDH)387IU/L.
作者:李道胜;班媛媛;侯刚 刊期: 2011年第08期
患者男性,64岁,无意中发现左颊部肿物,无自觉症状.查体:肿物位于左颊黏膜,大小约0.5cm×0.2cm,有红、肿表现,其下有蒂,表面似有破溃,手术切除肿块送病理检查.病理检查 灰白色、灰粉色黏膜组织一块,大小1.5 cm×1 cm×0.6 cm,表面大部分光滑,局部呈小乳头状,切面灰粉色,质韧.镜检:肿瘤组织与黏膜相延续,大部分区域呈内生性生长,局部呈乳头状外生性生长(图1),肿瘤实质主要为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呈乳头状增生,乳头表面为柱状上皮,可见微囊、囊及黏液细胞(图2),上皮细胞异型性不明显,未见核分裂象.免疫表型:肿瘤细胞及周围正常小导管表达CK19;除柱状上皮外肿瘤细胞及正常小导管均表达CKHW(34βE12)(图3);柱状上皮细胞高表达EMA,肿瘤细胞中度表达(图4).
作者:陈明霞;李蕾 刊期: 2011年第08期
例1,男性,55岁.因体检时发现左侧肾上腺占位性病变20天入院.既往高血压病史10年,血压高达170/100 mmHg,规律应用降压药,多年来血压稳定于140/90 mmHg左右.实验室检查尿游离皮质醇736.45 nmol/24 h.彩色多普勒超声、CT平扫及MRI示左肾上腺区类圆形结节影,大小3.3 cm×2.6 cm,边缘光滑(图1).于全麻下行经后腹腔镜左侧肾上腺肿物切除术.术中见左侧肾上腺结合部一金黄色结节,直径3.0 cm,包膜完整光滑.
作者:闫旭;高宝山;金美善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 分析青少年沙瘤样骨化纤维瘤(juvenile psammomatoid ossifying fibroma,JPOF)的临床病理特征,探讨JPOF及相关病变的命名、分类、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2例JPOF的临床资料结合免疫组化染色,对JPOF的大体病理学、组织病理学改变和免疫表型进行观察,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JPOF主要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好发于鼻窦,常见症状是突眼和复视,影像学特征为局部软组织肿块,部分可侵犯周围组织.组织学上JPOF主要由有胶原带包绕的骨小体和梭形间质细胞构成,可伴黏液变、囊性变和多核巨细胞浸润.梭形间质细胞表达vimentin,不表达EMA和S-100蛋白.结论 JPOF具有特殊的临床特点和病理组织学特征,需与经典型骨化纤维瘤、青少年小梁状骨化纤维瘤、异位砂砾体型脑膜瘤、动脉瘤样骨囊肿、骨肉瘤等相鉴别.
作者:李学锋;戴芳;赵玺龙;蔡琳;杨丽琳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对1例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尸检病例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光镜观察并复习文献.结果 本例患者临床表现为腹部症状和发热,后期出现神志不清,经过呈爆发性;血实验室检查发现血小板减少、贫血、肾功能损害、红细胞分布宽度和网织红细胞增加;尸检发现全身皮肤及右心房、室内膜弥漫性散在点状出血,全身多器官透明样血栓形成及出血,松果体毛细胞性星形细胞瘤.结论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少见疾病,病理学改变以弥漫性微循环透明样血栓形成为特征.早期易误诊、漏诊,若不及时有效治疗,病死率极高.
作者:黄昊;陶立阳;王洋;王建军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1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化疗-放射治疗后继发嗅神经母细胞瘤临床及病理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放化疗后继发嗅神经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肿瘤进行形态学观察、免疫组化染色,并随访患者.结果 患者右侧咽部异物感半个月,查体发现扁桃体肿大,活检明确诊断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非生发中心型),行6个疗程CHOP化疗34天22次局部放疗,10年后发现右筛窦占位,术后明确诊断为嗅神经母细胞瘤,随访2个月,死于双肺转移.结论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化疗-放疗后继发嗅神经母细胞瘤诊断明确,继发肿瘤预后较差.
作者:崔力方;钟定荣;张继新;王莉;昌红;高颖;沈兵;张建英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罕见的子宫原发Ewing肉瘤/外周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PNET)的临床特点和病理学特征.方法 收集2例子宫原发pPNET,采用常规制片、HE染色,辅以免疫组化染色;结合文献资料,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等.结果 2例病灶分别位于子宫肌层内和宫腔子宫内膜.肿瘤由幼稚深染的小圆形细胞组成,核圆形,染色质细腻,胞质稀少.免疫表型CD99、CD56均(+)、α-inhibin、Syn、CD10均(-).结论 子宫原发性pPNET非常罕见.通常表现为子宫内膜或卵巢肿物侵及子宫.几乎所有肿瘤表达CD99,可有神经标记物表达;遗传学90%以上有t(11;22)(q24;q12)染色体易位.目前除手术切除外,缺乏统一的化疗方案.需要更多的疗效和预后研究.
作者:夏庆欣;赵驰;冯稳;乔思杰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前列腺特异性间质肉瘤(prostatic specialized stromal sarcoma,PSS)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免疫学表型、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通过常规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对2例PSS进行显微镜下组织学形态观察,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PSS细胞呈梭形及短梭形,呈束状、编织状、车辐状或弥漫性浸润生长,瘤细胞胞质丰富、嗜酸,细胞核主要呈卵圆形、短梭形,核仁不明显,可见较多增生且扩张的厚壁血管.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肿瘤细胞vimentin、CD34呈阳性表达,大部分病例PR阳性表达.结论 PSS是来源于前列腺激素依赖性特异性间质细胞的一种少见肉瘤.病理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CD34和PR阳性是诊断该肿瘤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鉴别诊断主要包括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血管外皮细胞瘤、平滑肌肉瘤、横纹肌肉瘤、恶性外周神经鞘瘤等.
作者:孙玉满;郭爱桃;李方;王湛博;韦立新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气管血管球瘤(glomus tumor,GT)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2例罕见的气管GT进行临床、病理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并结合文献进行探讨.结果 气管GT临床缺乏特征性,纤维支气管镜及CT检查示气管内新生物.镜下细胞形态具有特征性,细胞大小一致,细胞圆形或卵圆形,细胞质嗜酸性,细胞核稍大,位于细胞中央,未见核分裂,其间见大量扩张的薄壁血管,肿瘤细胞围绕血管周围排列.免疫表型:vimentin、actin、SMA均(+).结论 发生于气管的GT极其罕见,由于其缺乏特异性的术前诊断依据极易误诊,确诊需依赖于病理学检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作者:刘静;郭华雄;杨勇 刊期: 2011年第08期
在细胞学标本制片过程中,经常遇到含血的胸腹水,由于标本中含有大量红细胞,使涂片被红细胞覆盖,给细胞学诊断带来困难,特别是含血细胞较多而癌细胞又很少时,红细胞会将很少的癌细胞掩盖,致使细胞学诊断造成漏诊.为此,我们经反复实验,采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对血性标本进行溶血,使肿瘤细胞显示更加清晰,消除了背景模糊的现象,从而提高了血性标本中癌细胞的检出率,对肿瘤的细胞学诊断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
作者:田玉旺;李琳;朱红艳;邢宜;苗金红;朱培双 刊期: 2011年第08期
临床送检的病理组织标本经病理医师取材后,需要进行固定、脱水、透明、浸蜡等处理才能制作石蜡切片,透明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石蜡制片的质量.二甲苯是病理组织透明常用的试剂,但二甲苯具有毒性,不利于病理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和环境保护.我们使用环保型BT生物组织透明剂替代有毒的二甲苯应用于病理组织透明,制作病理切片,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作者:罗小平;赖均鹏;吕志倩;李广民 刊期: 2011年第08期
在临床与实验病理研究中,常用HE染色方法观察正常和病变组织的形态结构.它具有染色迅速、色彩鲜艳、结果稳定、容易掌握等优点,不足之处在于配制过程中苏木精氧化程度不易控制,使用过程中氧化颗粒不易去除,分化过程中分化时间不易掌握等[1,2].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了苏木精染液的使用寿命和染色效果,因此在配制和使用过程如何控制苏木精氧化至关重要.我们在工作实践中摸索出一种改进的苏木精染液配制方法,不仅解决了苏木精氧化过快的问题,而且还免除了分化步骤,延长了苏木精染液的使用寿命.现将该方法具体介绍如下.
作者:王力;杨举伦;赵稳兴;蔡琳;李涛 刊期: 2011年第08期
人类铜转运蛋白(human copper transporter 1,hCTR1)被认为是人体内具有高亲和力的铜摄入蛋白.国外学者研究发现铜与肿瘤细胞密切相关,很多类型的肿瘤患者的血清中含有异常高水平的铜,hCTR1也调节细胞中顺铂的含量.hCTR1在子宫颈鳞癌中的表达情况有望成为子宫颈鳞癌患者治疗的新的有效生物靶点.本文主要对hCTR1及其在子宫颈鳞癌中的表达状况及其在治疗中的意义进行综述.
作者:刘洪博;何春年;张清泉;贾斌;邱雷;张晓娟;李聪;杜红丽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 研究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TGF-β1与P选择素在胃印戒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三者在转移与浸润中的相互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检测HGF、TGF-β1与P选择素在72例胃印戒细胞癌和64例胃其他类型腺癌及3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胃印戒细胞癌组织中HGF、TGF-β1与P选择素阳性表达明显增强(P<0.05),HGF与TGF-β1 、TGF-β1与P选择素表达皆呈正相关(r=0.254,P<0.05;r=0.713,P<0.01).TGF-β1表达与肿瘤的浸润深度有关(P<0.01),有淋巴结转移者P选择素阳性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结论 HGF、TGF-β1与P选择素与胃印戒细胞癌转移浸润密切相关,有望成为胃印戒细胞癌靶向治疗的新靶点.
作者:李红;李乾;邢璐;卢玉娟;谈顺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磷脂酰肌醇-3-激酶/丝苏氨酸蛋白激酶(phosphateidylinositol 3 kinase/serine-threonine kinase,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作为细胞内重要的信号转导通路之一,通过诱导肿瘤细胞的增殖、抗凋亡、促进肿瘤血管的形成及拮抗放化疗等作用在肿瘤的演变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显示,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本文就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的结构与功能及其调控机制,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及与子宫颈癌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侯晓琳;何春年 刊期: 2011年第08期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卫生组织(WHO)先后出版了1967、1981、1999和2004年肺癌组织学分类.前三次都是纯粹的形态学分类,2004年分类引入一些分子遗传学和临床资料,但对肺腺癌的组织学分型仍未形成一个普遍接受的诊断标准[1].自21世纪来,肺腺癌研究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以EGFR基因突变为治疗靶点的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如吉非替尼和埃罗替尼的使用,能明显改善肺腺癌患者的预后.检测EGFR基因突变也逐渐成为预测TKIs疗效和患者预后的常规手段.
作者:周晓军;刘标 刊期: 2011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