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检测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中核糖体S6蛋白激酶4(RSK4)的表达,探讨其表达水平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70例RCC标本中RSK4蛋白的表达,并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RSK4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70例RCC标本中,39例为RSK4阳性表达,且不同病理类型的RSK4阳性表达水平不一.经统计学分析,RSK4的阳性表达与肿瘤的高Fuhrman分级(P<0.001)、高病理分期(P=0.006)及出现淋巴结转移(P=0.012)呈正相关;行单因素及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RSK4阳性表达与RCC患者不良预后相关(P=0.001).结论 RSK4有助于不同类型RCC的鉴别诊断及其可以成为RCC的潜在的独立预后因子之一.
作者:付国庆;范林妮;尹志勇;李培峰;刘一雄;朱瑾;张月华;王哲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儿童遗传性多发性骨软骨瘤(hereditary multiple exostoses,HME)软骨帽的超微结构,为儿童HME超微病理诊断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实验组:切除18例HME患儿肋骨瘤体分离软骨帽;对照组:15例胸廓发育畸形患儿手术矫正切除的肋软骨;分别取其纵、横切面应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对照组:冷冻断裂的软骨组织内见少量软骨细胞位于软骨陷窝内,软骨组织表面可见大量散乱、稀疏的胶原纤维;软骨细胞数量不多,细胞表面有少量短小的微绒毛,细胞核形状不规则,细胞质内可见到粗面内质网呈条索样分散在细胞质内,线粒体较小,糖原颗粒呈簇状分布.实验组:冷冻断裂的软骨组织内见大量不规则的软骨陷窝,每个软骨陷窝内均含有软骨细胞,细胞表面有丰富的细胞突起;软骨组织内见大量瘤样细胞增生,聚集分布,细胞核较大,细胞质内可见圆形或椭圆形的线粒体及扩张的粗面内质网;瘤细胞间可见毛细血管,其附近可见明显增多的软骨细胞,软骨细胞体积较对照组增大.结论 儿童HME软骨帽的超微结构改变(细胞形态及细胞内部细胞器),不同于正常软骨细胞,可能与儿童HME的遗传、发病、发展、转归因素密切相关.
作者:郭永成;王永堂;陆亚东;夏冰;牛学强;董延召;武慧玲;马润生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大鼠肝癌细胞系C2肝、脾原位接种成瘤及肠系膜静脉注射在不同内环境情况下对肿瘤发生和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并筛选佳C2肝细胞癌肺转移动物模型.方法 C2进行体外培养.将雌性BALB/cA裸鼠随机分为肝、脾原位接种及肠系膜静脉注射3组.观察裸鼠肝、脾成瘤率、裸鼠存活率、肿瘤病理学特点及远处脏器转移率及强度.结果 肝原位接种组成瘤率为100%,肿瘤呈结节状膨胀性生长,周围肝组织和腹壁有粘连和侵袭,肺转移率为100%.脾原位接种组脾成瘤率为50%,肉眼未见明显的肿瘤形成,但部分肝表面可见转移灶;镜下肝、肺肿瘤转移率分别为67%和33%.肠系膜静脉注射组肉眼未见转移灶,镜下示肝、肺肿瘤转移率均为25%.结论 三种不同方法构建的C2肝癌肺转移动物模型均有肺转移灶的出现,其中,肝原位接种模型适合于肝细胞癌体内及肺转移机制及药物干预研究.
作者:阮思蓓;李世宁;朱小霞;倪江涛;刘勇;唐红;张元;唐明希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lymphoma,NHL)中CD40、NF-κB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9例B细胞NHL及22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组织中CD40、NF-κB的表达.B细胞NHL患者应用CHOP(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地塞米松)方案治疗6~8个周期.结果 CD40和NF-κB在B细胞NHL组织中阳性率分别为72.46%(50/69)(P<0.05)和59.42%(41/69)(P<0.001).CD40在Ⅰ+Ⅱ和Ⅲ+Ⅳ期B细胞NHL中的阳性率分别为87.88%(30/33)和58.33%(20/36)(P<0.05);NF-κB在Ⅰ+Ⅱ和Ⅲ+Ⅳ期B细胞NHL中的阳性率分别为36.36%(12/33)和80.56%(29/36)(P<0.05).B细胞NHL组织中CD40与NF-κB的表达呈负相关(r=-0.443,P<0.01).结论 CD40阳性提示B细胞NHL侵袭性低,NF-κB阳性则提示B细胞NHL侵袭性高;CD40是一种提示预后良好的因子,而CD40-NF-κB信号途径对B细胞NHL预后提示的作用尚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胡荣;朱珂;李佳;苗苗;杨莹;刘卓刚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转移性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发生癌转移的RCC患者的临床资料、组织病理学特征以及免疫表型.结果 发生癌转移的患者绝大多数为男性,常见转移类型是透明细胞性RCC,转移性Ⅱ型乳头状RCC及肉瘤样RCC各1例.常转移的部位为肺,其次是腹膜后,其余病例转移至少见部位.镜下观察转移灶肿瘤仍具有其对应类型RCC独特的形态特征.免疫表型:几乎所有病例PCK、vimentin及CD10阳性,少数病例表达CK7.结论 RCC的转移有其相对独特的组织学表现,仔细观察转移灶的形态特征,重视临床病史的采集及合理应用PCK、vimentin及CD10联合标记,有助于正确诊断及提示原发部位.
作者:岳君秋;张扬鸽龄;郭芳;冯曦;樊利芳;漆楚波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抗C1q抗体与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LN)肾脏病理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对46例LN患者血清抗Clq抗体滴度进行检测,分析抗Clq抗体与病理表现(Austin肾脏病理评分和Banff肾小管病变TIL评分)间的关系.结果 抗C1q抗体在LN病理活动患者中阳性率为42.9%.抗Clq抗体与Austin肾脏病理评分CI呈负相关(r=-0.315,P<0.05);与Banff肾小管病变TIL病理评分的I值、L值呈负相关(r=-0.321,P=0.046;r=-0.397,P=0.012),抗Clq抗体与肾小球硬化率呈负相关(r=-0.335,P=0.023).抗C1q抗体在各病理类型中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抗C1q抗体阳性率与LN肾脏间质损伤程度有关.
作者:廖瑾岚;郑爱萍;姜蕾;张悦;熊子波;罗琼;熊祖应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膀胱癌中脑恶性肿瘤缺失基因1(DMBT1)的表达及其与肿瘤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 采用RT-PCR和免疫组化SP法检测70例膀胱癌组织和12例正常膀胱组织中DMBT1 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膀胱癌组织中DMBT1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低于正常膀胱组织(P<0.05),随着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的升高,DMBT1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下调(P<0.05).DMBT1在有淋巴结转移的癌组织中表达明显低于在无淋巴结转移癌组织中的表达(P<0.05).结论 DMBT1基因在膀胱癌组织中存在表达缺失和低表达,提示DMBT1基因在膀胱癌的发生、发展中可能具有抑癌基因的作用.
作者:刘治;吴奎;孙涛;吴海波;陈新;张珺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肝再生磷酸酶-2(phosphatase of regenerating liver-2,PRL-2)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中的表达及规律,并通过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观察其表达与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0例NSCLC组织及40例同一肺叶来源对应癌旁组织中PRL-2的表达,统计分析在不同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表达差异,通过CD34的表达计算MVD值,分析NSCLC组织中PRL-2的表达与肿瘤血管生成的相关性.结果 PRL-2在NSCLC组织中的阳性率为65%(26/40),其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吸烟史及肿瘤的大小、病理类型等无关(P>0.05),在肿瘤的不同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情况、TNM分期之间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RL-2在40例对应癌旁正常组织中均未发现阳性,同时分析表明NSCLC组织中PRL-2的表达与MVD值呈正相关(P<0.01).结论 与正常肺组织相比,PRL-2在NSCLC组织中存在高表达,其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情况及TNM分期相关.与MVD相关,推断可能与肿瘤血管形成有关.
作者:郭延林;朱彦君;伍青;刘颖汇;李彩伟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hENT1在生发中心B细胞(germinal center B cell-like,GCB)型与非GCB(non-GCB)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PV 6000两步法检测CD10、BCL-6、MUM1蛋白在DLBCL的表达并对DLBCL进行亚型分类,同时检测hENT1蛋白的表达,探讨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和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1)hENT1蛋白在DLBCL的GCB及non-GCB亚型中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31,P<0.05).(2)hENT1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部位、LDH高低、Ann Arbor分期、有无B症状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对76例DLBCL患者进行生存分析,中位随访时间21个月.Log-rank检验GCB/non-GCB组累计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结论 DLBCL中non-GCB型患者比例较大,预后差.在治疗过程中,检测hENT1的表达为能否使用核苷类药物提供依据.
作者:杨艳;丁凯阳;王志华;张瑰红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癌旁非典型性滤泡的形态学特征、分布状况及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采用EliVision法观察50例PTC癌旁Galectin-3阳性标记的非典型性滤泡的分布特征与组织形态.同时采用半定量评价不典型滤泡的分布密度,分析其与癌旁淋巴细胞浸润、肿瘤多中心性生长、腺外浸润及淋巴结转移间的关系.结果 50例PTC的癌旁组织中94%(47/50)检测到Galectin-3阳性标记的非典型性滤泡.滤泡常失去圆润轮廓,呈滤泡拉长或边缘成角现象.滤泡腔内胶质缺失,偶见胶质深红染,部分滤泡腔内见多核巨细胞.滤泡上皮胞质增多、淡染,胞核体积略增大,染色质细腻,核仁易见(1~2个).核重叠常见,而核沟与核分裂象少见,未见核内假包涵体.非典型性滤泡呈多灶性、非连续分布,其分布密度为4.63灶/10 HPF,少数病例非典型性滤泡与癌组织间有组织学移行.非典型性滤泡的分布密度与癌旁淋巴细胞浸润(P=0.000)及PTC多中心性生长(P=0.002)明显相关.当其分布密度达7.5灶/10 HPF时,对PTC多中心性生长的诊断特异性达91%.结论 (1)多数PTC癌旁组织中存在Galectin-3阳性标记的非典型性滤泡,呈不完全性PTC样的形态学特征.(2)伴免疫性甲状腺炎的癌旁组织中非典型性滤泡分布密度明显升高,支持甲状腺炎对PTC发生的潜在诱导作用.(3)多灶性分布的非典型性滤泡可能是多中心性PTC组织发生的基础,评价癌旁非典型滤泡的分布密度,有助于提示临床PTC多中心性生长的风险.(4)非典型性滤泡的分布密度较好地阐释了免疫性甲状腺炎与PTC多中心性生长间的相关性.
作者:李剑;欧慧婷;尹为华;左敏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下颌骨造釉细胞癌临床病理特点和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下颌骨成釉细胞癌复发病例和文献资料,进行光镜和免疫组化标记观察.结果 镜检可见瘤细胞呈岛状分布,周边细胞呈栅栏状排列,中央呈星网状,细胞具有异型性,可见核分裂象,局部见坏死等.免疫组化标记瘤细胞高分子角蛋白(CKH)、低分子角蛋白(CKL)、p63均阳性,Calretinin阴性,Ki-67增殖指数>40%,该肿瘤应与其他牙源性的恶性肿瘤相鉴别.结论 造釉细胞癌的病理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和肿瘤的生长方式,目前对其报道的病例仍然有限.
作者:秦燕子;陶仪声;马莉;武世伍;柴大敏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提出一种新型胃癌组织学分型、分级-评分系统,为胃癌的生物学行为和预后判断提供评估指标.方法 根据胃癌高度异质性的组织学特征、参照WHO分型方案和现阶段对胃癌分化程度与生物学行为的研究成果,提出新型胃癌组织学分型、分级-评分系统.按照胃癌不同组织学结构所占面积的主次将其分为主要型和次要型进行诊断和评分,后将评分相加的总和作为胃癌的总评分.该文采用这一系统对216例进展期胃癌患者病理标本进行评分,分析其与TNM分期的相关性.结果 随着胃癌组织学分级-评分的增高,胃癌的TNM分期也随之增加,且两者之间关系密切(P<0.05).结论 新型胃癌组织学分型、分级-评分系统的提出,为胃癌的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判断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指标.
作者:杨军;刘妮;康安静;李宗芳;苏宝山;陈晓黎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趋化因子CXCL16在淋巴瘤细胞亚系(L428-CD99+和A20-mCD99L2-)中的表达,为深入研究CD99/mCD99L2基因对淋巴瘤细胞趋化因子的影响提供依据.方法 分别提取各组细胞总RNA和蛋白,收集无血清培养细胞上清,应用QPCR、Western blot法和ELISA法分别检测各细胞组中CXCL16的表达并比较差异.结果 CXCL16 mRNA在L428-CD99+细胞中的表达低于对照组,在A20-mCD99L2-细胞中的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CXCL16总蛋白在L428-CD99+细胞中表达低于对照组,在A20-mCD99L2-细胞中表达高于对照组.ELISA法检测分泌型蛋白在L428-CD99+细胞中表达低于对照组,在A20-mCD99L2-细胞中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两组淋巴瘤细胞亚系中CXCL16表达与CD99/mCD99L2基因表达呈负相关,提示CD99/mCD99L2基因表达的变化可能影响淋巴瘤细胞该趋化因子的表达.
作者:张玉;汤红平;刘靖;刘娜;吴自勍;刘芳;赵彤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及特异性生长因子(tumor specific growth factor,TSGF)在淋巴结反应性增生中的表达,为临床能早期做出正确诊断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选择20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标本组织蜡块,以同期住院患者的颌面部恶性肿瘤行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后的阴性和阳性淋巴结标本组织蜡块各2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TNF-α和TSGF在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疾病中的表达.结果 TNF-α和TSGF表达皆定位于细胞质内.TNF-α在反应性增生淋巴结中的阳性表达明显低于在颌面部恶性肿瘤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后阳性淋巴结中的表达(P<0.001),与颌面部恶性肿瘤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后阴性淋巴结中的阳性表达无差异(P>0.05);TSGF在反应性增生淋巴结中的阳性表达明显低于在颌面部恶性肿瘤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后阳性淋巴结中的表达(P<0.001),与颌面部恶性肿瘤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后阴性淋巴结中的阳性表达无差异(P>0.05).结论 两种细胞因子的检测可用于肿大淋巴结的辅助鉴别诊断,为临床能早期做出正确诊断提供实验依据.如两种细胞因子均呈强阳性,可高度提示恶性肿瘤可能.
作者:马超;杨晓春;闫威;唐全勇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构建BRCA2基因启动子的荧光素酶报告质粒,为BRCA2基因调控研究提供基础.方法 采用高保真Taq聚合酶,从正常人外周血中扩增出BRCA2启动子并将其插入质粒中.通过基于PCR的定点突变方法在多态性位点rs3092989(-254A/G)获得含-254G等位基因的序列.亚克隆BRCA2启动子片段至pGL3-basic报告基因载体中,构建含BRCA2启动子的重组报告质粒.转染HeLa细胞,评价启动子活性以及-254A/G多态性位点对活性的影响.结果 酶切和直接测序法证实所构建质粒含有pGL3-basic及BRCA2基因启动子序列,扩增的含-254A和-254G的BRCA2启动子序列正确.构建的报告基因具有启动子活性,与pGL3-basic质粒相比较,BRCA2启动子的相对荧光单位增加了413倍.rs3092989(-254A/G)多态位点未明显影响启动子活性.结论 BRCA2转录起始位点上游序列具有较强的启动子活性.成功克隆BRCA2启动子并引入相关突变,可为后续的基因转录调控研究奠定基础.
作者:刘璐;徐晓婷;秦磊;金晓红;顾冬梅;王修珍;刘蔚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良、恶性胃溃疡组织中PTEN和survivin的表达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3例无癌前病变的胃溃疡、68例有癌前病变胃溃疡及83例溃疡型胃癌组织中PTEN和survivin蛋白的表达,分析二者的相关性及其与溃疡型胃癌病理特征的关系和临床价值.结果 无癌前病变、有癌前病变的胃溃疡及溃疡型胃癌组织中PTEN表达逐渐下降(P<0.01),survivin表达逐渐升高(P<0.01),二者的表达呈负相关(r=-0.489,P<0.01).PTEN表达与溃疡型胃癌分化类型有关(P<0.01),survivin表达与有癌前病变胃溃疡病理进展有关(P<0.05).PTEN、survivin在溃疡型胃癌检测中特异度分别为79.39%、57.25%,灵敏度分别为52.38%、71.08%.结论 良、恶性胃溃疡组织中PTEN和survivin蛋白表达不同,检测其组织中PTEN和survivin对良、恶性胃溃疡的鉴别及观察溃疡的组织演变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芬;王志红;赵敏;王华;黄金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Annexin Ⅱ、TGF-β1和TGF-βRI在韧带样型纤维瘤病(desmoid-type fibromatosis,DTF)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PV-9000两步法检测34例DTF和周围正常组织中Annexin Ⅱ、TGF-β1和TGF-βRI的表达及分布.结果 (1)Annexin Ⅱ在DTF中的阳性率为85.3%(29/34),明显高于周围正常组织(P<0.05),阳性表达在浸润区尤为突出.Annexin Ⅱ在DTF中的平均阳性细胞率明显高于周围组织(P<0.05);在浸润区平均阳性细胞率明显高于非浸润区(P<0.05).(2)DTF肿瘤组织中TGF-β1和TGF-βRI的阳性率分别为79.4%(27/34)和82.4%(28/34),明显高于周围正常组织(P<0.05);TGF-β1与TGF-βRI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 (1)Annexin Ⅱ可能参与DTF的发病及浸润性生长.DTF中Annexin Ⅱ呈弥漫强阳性,为进一步尝试应用血管抑素靶向治疗DTF提供实验依据.(2)DTF肿瘤中可能存在TGF-β1自分泌环.
作者:苗亚静;宋魏;李家印;仇晓菲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鼻腔小细胞恶性肿瘤的病理形态学和免疫组化染色的特点.方法收集26例鼻腔小细胞恶性肿瘤,通过常规HE及免疫组化染色进行观察.结果 恶性黑色素瘤11例,可见突出的嗜酸性核仁、核沟、核内假包涵体,表达S-100蛋白、HMB-45、Melan-A.嗅神经母细胞瘤7例,可见神经原纤维、菊形团结构,NSE、Syn阳性,S-100蛋白在肿瘤周边的支持细胞中表达.横纹肌肉瘤4例,瘤细胞多嗜酸性,desmin、vimentin、MyoDl、Myogenin阳性.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2例,可见较多的凋亡、坏死和出血,NSE、Syn、CgA均阳性.骨外Ewing肉瘤/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2例,可见Homer-Wright假菊形团及乳头状结构,CD99、vimentin、Syn、NSE均阳性.结论 鼻腔小细胞恶性肿瘤具有相似的临床和形态学表现,因此,只有根据其各自的形态学和免疫组化染色特点,才可做出正确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作者:李赞;张真真;张声;陈余鹏 刊期: 2013年第02期
患者女童,11岁,2012年1月因右侧胫骨近端肿物入院.1个月前不慎跌倒,于当地医院就诊,行X线检查发现右侧胫骨近端干骺端病损.专科检查:右侧胫骨内侧近端可触及一实性肿物,大小2 cm×3 cm,质硬,固定,边界清晰,无压痛,周围皮肤皮温正常无破损,右侧膝关节运动功能正常.常规检查:血白球比例轻度增高(2.6),碱性磷酸酶增高(184 IU/L),胆碱酯酶增高(12 763 IU/L),间接胆红素降低(2.5 μmol/L).右侧膝关节正侧位片显示胫骨近端干骺端内侧椭圆形病损,呈膨胀性生长,边界清晰(图1).行MRI检查显示T2WI可见胫骨近端干骺端内侧高信号,类椭圆形,边界清晰,周围见均质信号带,局部有分隔(图2).
作者:张磊超;王雪梅;关怀;于庆巍;王丽萍 刊期: 2013年第02期
患者女性,61岁.因发现左侧颈前下部肿块3年入院,发病以来肿块无明显变化,既往体健,无恶性肿瘤及相关疾病家族史.专科体检:气管居中,颈前下部稍偏左侧可扪及一4 cm×3 cm大小肿块,不随吞咽移动,质软,边界尚清,活动度可,无压痛及压迫感,表面皮肤颜色正常.颈部B超:颈部胸骨上窝偏左侧软组织内可见不均质等回声,大小37 mm×24 mm,边界欠清,CDFI示内部及周边可见高阻动脉血供(图1).
作者:张荣君;章佳新;石静;刘利;顾学文;曹丽 刊期: 2013年第02期
患者男性,62岁.无明显诱因出现大便次数增多1个月伴便后出血,便血鲜红色,不与大便相混,曾按内痔治疗,未见缓解.门诊行肠镜检查,于直肠近齿状线见一息肉样隆起,大小1.5 cm×2.0 cm×0.6 cm,褐色,表面不平伴有糜烂及新鲜出血.入院后,直肠指诊:于膝胸位5点位置可触及肿物,3.0 cm×2.0 cm大小,下缘距肛缘3 cm,指套可见染血.
作者:魏娉;路三军;桂红武;尹峰;孙丽娟;孙健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不同形态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的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 采用HE、HP检测(银染法)及免疫组化SP法检测171例胃黏膜活检标本,观察不同形态HP在黏膜中的定植数量及部位,同时观察胃黏膜病变的相关病理学指标.结果 球形HP感染者中,伴螺旋状HP感染者黏膜糜烂率及炎症活动率分别为72.1%(49/68)、79.4%(54/68),均高于螺旋状HP阴性者[阳性率分别为19.2%(19/99)、29.3%(29/99)],单纯球形HP感染者黏膜糜烂率及炎症活动率分别为36.0%(9/25)、44.0%(11/25),亦均高于球形HP阴性者[阳性率分别为15.4%(12/78)、26.9%(21/78)],螺旋状及单纯球形HP阳性者间质淋巴细胞数量均明显多于阴性者,HP数量与炎症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结论 与螺旋状HP一样,球形HP对胃黏膜具有致病性,但较螺旋状HP弱.
作者:朱东兵;沙莉;沈小建;环静;朱晓燕;王海云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印戒样细胞变化与印戒细胞癌的组织学特点、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2例子宫颈癌中印戒样细胞进行病理学分析,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CK、CK7、E-cadherin、CEA、p53、Ki-67、vimentin、p16、p63、ER、PR表达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印戒样细胞变化与印戒细胞癌在形态上相似.印戒样细胞变化分非瘤性和肿瘤性印戒样细胞变化,子宫颈鳞癌和绒毛状管状腺癌可伴发非瘤性印戒样细胞变化.非瘤性印戒样细胞变化的细胞局限在基膜内,印戒细胞癌细胞在固有层内或更深组织内呈浸润性生长.非瘤性印戒样细胞变化免疫组化标记E-cadherin阳性,Ki-67低增殖指数和p53阴性,而印戒细胞癌E-cadherin阴性,Ki-67增殖指数高和p53阳性.肿瘤性印戒样细胞变化与肿瘤类型相关.结论 印戒样细胞变化的细胞在形态上与印戒细胞癌细胞相似,需仔细观察组织学结构,并结合病变器官,借助于免疫组化(CK、E-cadherin、CEA、p53等)和特殊染色(D-PAS)有助于做出正确的诊断.
作者:杜雪梅;钟定荣;昌红;沈兵;张建英;高颖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Warthin瘤上皮成分癌变为黏液表皮样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分析1例Warthin瘤上皮成分癌变为黏液表皮样癌的组织学及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镜下可见Warthin瘤上皮成分被黏液及鳞状化生并伴不典型增生的上皮组织取代,直接移行为黏液表皮样癌.结论 Warthin瘤上皮成分癌变并直接移行为黏液表皮样癌极为罕见,其病理诊断要点关键在于是否存在明确的黏液表皮样癌及二者移行区.
作者:任俊奇;李明华;赵夫娟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青年滤泡性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FL)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对1例伴骨髓浸润的FL临床特征、组织学及免疫表型进行观察,并结合文献探讨其病理形态及鉴别诊断.结果 患者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组织学显示淋巴结结构大部分破坏.免疫组化标记肿瘤细胞膜CD20弥漫阳性.骨髓内见表达CD20的淋巴细胞结节.结论 FL是一种对放、化疗均敏感的恶性肿瘤,确诊依赖于病理学形态及免疫表型检查,各年龄段均可发病,骨髓累及与临床分期、治疗及预后密切相关.
作者:谷海钘;马小兵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咽部毛息肉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咽部毛息肉临床病理学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7例均为女婴,入院年龄1~45天,平均14.86天.临床特点:肿块堵塞口咽部与鼻咽部,导致进食困难或呼吸困难.部位:位于咽后壁3例,鼻咽部2例,咽腭弓1例,扁桃体窝1例.病理学特点:毛息肉为带蒂的圆形肿块,实性,表面被覆皮肤,中央是脂肪、平滑肌、横纹肌和软骨等中胚层成分构成的核心区.结论 咽部毛息肉是一种先天性发育异常,可将其归入迷芽瘤.毛息肉异常罕见,应将其作为一种独立的疾病.毛息肉堵塞口咽部与鼻咽部可导致新生儿窒息,应尽早手术.
作者:武海燕;唐英姿;何利丽;王玉香;韩菲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间质肉瘤(endometrial stromal sarcoma,ESS)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鉴别诊断及免疫表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ESS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其病理特点、免疫表型及预后等相关因素.结果 5例ESS中,低度恶性4例,高度恶性1例,镜下见低度恶性密集排列的类似增殖期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围绕螺旋小动脉样的血管分布,核分裂少见,高度恶性瘤细胞大,异型性明显,小血管数量减少,核分裂多见,浸润明显,伴坏死,免疫表型:CD10、vimentin、ER、PR均阳性,CK、CD34、Melan-A均阴性.结论 ESS是女性生殖道少见肿瘤,术前常误诊为平滑肌瘤,确诊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免疫表型来判断肿瘤有无浸润及恶性程度的高低.CD10可作为ESS的鉴别诊断的重要标记之一.
作者:李艳;何蓉;陈建萍 刊期: 2013年第02期
富含间皮细胞的胸腹腔积液是基层医院细胞学室的常见标本.随着免疫组化技术广泛开展,细胞块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得以应用.但受标本量等因素限制,一般基层医院常难以购置种类众多的免疫化学标志物.本文选用几种常用的间皮细胞免疫标志物Calretinin、MC、CK5/6、vimentin,行细胞块免疫细胞化学检查,旨在寻找适用于基层医院细胞学室的经济有效的间皮细胞免疫化学的标志物.
作者:赵维聪;苏源婷;王华;李萍 刊期: 2013年第02期
HE染色是病理学技术中常用的染色方法之一.随着病理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全自动染色机以其稳定、高效、良好的染色效果逐渐代替了手工染色,但是,在具体使用过程中,经常出现伊红不易上色现象,致使胞质着色不良,影响染色效果.本文现结合作者实验中的工作体会,介绍全自动染色机代替手工染色后伊红染液改进的使用方法.
作者:张秀智;赵焕芬;徐明堂;张淑艳;康林 刊期: 2013年第02期
透射电镜用于疾病的病理诊断已为广大医务工作者熟知,但电镜样品常规制备的方法周期较长、过程繁琐,不能及时做出报告,限制了电镜在临床诊断上的广泛应用[1].因此缩短样品制备时间,且不影响组织细胞超微结构并达到病理诊断的要求,成为现阶段学者们的研究热点[2].本实验利用微波组织处理机,对快速制备电镜样品的方法进行探讨,并报道如下.
作者:周竞贤;郭晨 刊期: 2013年第02期
实验发现,端粒酶逆转录酶(human 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 hTERT)在各种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很大[1],尤其在子宫颈癌前病变石蜡组织中的表达,用一般的方法检测很难得到满意结果.目前认为,这与临床取材前使用醋酸[2]以及福尔马林固定等因素相关,需要抗原修复;而微波抗原修复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抗原修复方法之一[3,4].为此,本文拟观察分析不同微波抗原修复模式(包括强度和时间)对hTERT在子宫颈癌前病变石蜡包埋组织中表达的影响.
作者:昝沁;许美权;宋建明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前,大部分分子病理检查都是基于PCR实验进行的,由于PCR实验的本质是体外酶促合成特异性DNA片段,因此从石蜡包埋组织中提取优质的DNA显得尤为重要.二甲苯作为脱蜡液一直被广泛采用,由于其具有一定的毒性,长期接触会导致神经衰弱等症状,不利于工作人员的健康,应尽可能避免使用.本文现介绍一种新型环保脱蜡液及传统二甲苯对石蜡包埋组织中DNA进行抽提,并比较二者的抽提效果.
作者:何燕;王建东;时姗姗;章如松;周晓军;马恒辉 刊期: 2013年第02期
髓源性抑制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s)是一类具有显著免疫抑制活性的异质细胞群,其通过抑制效应T细胞功能从而介导肿瘤免疫逃逸,促进肿瘤生长.该文就MDSCs在肿瘤免疫逃逸中的作用机制、肿瘤微环境中的各种细胞因子对MDSCs的影响及各种免疫活性细胞与MDSCs间的相互作用作一综述.
作者:常雪姣;朱明华 刊期: 2013年第02期
滤泡树突状细胞(follicular dendritic cell,FDC)是存在于淋巴滤泡中的一类抗原提呈细胞,在淋巴滤泡中形成网状结构,在许多反应性淋巴结病或淋巴造血系统肿瘤中可见FDC的增生.生发中心明暗区包含两种不同亚型的FDC,它们的形态和表型各不相同.免疫组化标记FDC不同标志物呈现不同的染色特征,这也许对反应性淋巴结病或淋巴造血系统肿瘤中增生的FDC种类区分有所帮助.
作者:陈敏;刘勇 刊期: 2013年第02期
国际肺癌研究学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Lung Cancer, IASLC)、美国胸科学会(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 ATS)和欧洲呼吸病学会(European Respiratory Society, ERS)公布的2011年肺腺癌的国际多学科新分类方案[1]引起了一定反响,同样也引发了人们对肺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tumors, NETs)分类及其相关问题的关注和讨论.为此,本文对相关进展进行简要介绍.
作者:余英豪;王丽;刘伟 刊期: 2013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