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HEV)感染是包括我国在内发展中国家成人急性肝炎的主要原因,在发达国家戊型肝炎的发病率也在不断升高,且在免疫抑制患者中可引起慢性感染,因此对HEV感染的诊断受到广泛重视.血清学检测,包括抗-HEV IgM和IgG,仍是诊断HEV感染的主要手段,但目前存在的大问题是检测抗-HEV抗体的试剂之间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差异很大,检测结果的符合率差.本文着重综述了国内外常用抗-HEV抗体检测试剂的组成以及检测结果,提出了今后可能有利于提高检测敏感性和特异性的研究构思.
作者:周潇滢;孟继鸿 刊期: 2018年第01期
寡腺苷酸合成酶(Oligoadenylate synthetase,OAS)家族蛋白是典型的抗病毒蛋白,其家族成员寡腺苷酸合成酶1~3(OAS1~3)和寡腺苷酸合成酶样蛋白(Oligonucleotide synthase-like protein synthetase,OASL)在抗病毒天然免疫应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病毒感染机体后,细胞分泌的干扰素(Interferon,IFN)会诱导寡腺苷酸合成酶家族蛋白合成,其可通过核糖核酸酶L(RNase L)依赖途径和非依赖途径发挥抗病毒作用.本综述主要讨论寡腺苷酸合成酶家族蛋白的抗病毒机制与抗病毒临床应用的相关研究进展.
作者:彭欢;陈达香;陈瑜;郝文波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白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是一种同时具有免疫增强和免疫抑制作用的细胞因子,但其主要作用是免疫抑制.病毒在感染宿主时,能通过上调宿主IL-10的表达或通过编码与宿主相似的IL-10,即病毒IL-10(viral IL-10,vIL-10),逃避宿主的免疫监视和清除.目前已知有21种病毒能够编码vIL-10.本文根据已有的报道,从vIL-10的基因结构、转录表达、来源及进化、生物学活性和潜在应用研究共5个方面进行了综述,为vIL-10的研究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阳瑞雪;周瑶佳;何汶璐;汪开毓;耿毅;欧阳萍 刊期: 2018年第01期
Nef蛋白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Ⅰ型(HIV-1)及其他灵长类动物慢病毒编码的一种附属蛋白,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疾病进程和病毒的复制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抑制附属蛋白活性的策略可以改善传统抗逆转录病毒方案的疗效,因此深入理解这一附属蛋白的功能和其分子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Nef蛋白通过三个主要活性调节宿主细胞环境,增强病毒复制.下调细胞表面分子如CD4,MHC-Ⅰ,MHC-Ⅱ等的表达,使病毒逃逸宿主的免疫应答;通过调节T细胞的信号通路降低T细胞的活化,从而营造有利于病毒复制的环境;直接增强新生子代病毒粒子的感染性.这一功能的分子机制直到近宿主限制性因子丝氨酸转运蛋白(SERINC5)的发现才得以明晰.本文总结了Nef的功能及其增强病毒感染性的新研究进展,同时也归纳了SERINC5蛋白与Nef蛋白的相互作用的研究报道,为深入了解病毒复制机理,改善HIV-1防治方案提供新的理论线索.
作者:时静;张险峰;郑永辉 刊期: 2018年第01期
重组腺相关病毒(Recombinant adeno-associated virus,rAAV)载体在基因治疗研究中应用广泛,但可能引发机体产生免疫反应,限制了其在基因治疗领域的临床应用,如何降低rAAV载体的免疫反应已经成为基因治疗领域的研究重点之一.本文从对rAAV载体的选择和对患者免疫抑制调控两个方面介绍降低rAAV载体免疫反应的策略.
作者:邓樑钧;邱飞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男性生殖系统受损是影响生殖健康的主要因素.病原体或病毒感染男性生殖系统后,会造成生殖系统不同程度的损伤.目前,感染男性生殖系统的病毒,以及病毒感染后对生殖系统的影响还没有系统的文献报道.本文将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寨卡病毒(ZIKV),人类巨细胞病毒(HCMV),人乳头瘤病毒(HPV),肝炎病毒(HV)等病毒感染后对生殖系统的损伤情况进行综述.
作者:司徒健文;龙飞燕;孙鹥;黄芬;禹文海 刊期: 2018年第01期
为阐明云南省2013年和2016年登革3型病毒(DENV-3)流行株的全基因组分子进化特征及流行病学特点.采用C6/36细胞培养法从登革热患者血清中分离病毒,用RT-PCR法扩增新分离DENV-3的全基因组序列,采用ClastalX1.83和MEGA6等生物信息学软件进行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及系统进化分析.结果从云南省本地登革热患者血清中分离到10株DENV-3,其中西双版纳州2013年5株(简称版纳分离株),德宏州瑞丽市2016年5株(简称瑞丽分离株).经RT-PCR和序列测定,获得这10株DENV-3的全基因组序列(10 707 nt),其开放读码框(95~10 265)编码3 389个氨基酸.基于全基因组或各种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基因的系统进化分析表明,版纳分离株均为基因Ⅱ型(genotype-Ⅱ),瑞丽分离株均为基因Ⅰ型(genotype-Ⅰ),并各自高度聚集为同一进化群并与东南亚流行株具有较近亲缘关系.版纳分离株间和瑞丽分离株间的全基因组核苷酸(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9.75%~99.91%(99.40%~99.91%)和99.21%~99.68%(98.78%~99.57%),并与DENV-3原型株(H87)的核苷酸(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4.21%~94.34%(97.88%~98.14%)和93.81%~93.98% (97.12%~97.67%).与H87株比较,本次云南分离株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分别存在26和63个氨基酸位点的改变.本研究证实,云南省西双版纳州2013年流行的DENV-3为基因Ⅱ型,瑞丽市2016年流行的DENV 3为基因Ⅰ型,它们的传播来源分别为老挝和缅甸北部边境地区.本次云南DENV-3分离株与H87株间存在明显差异,但决定病毒抗原性和毒力的关键位点未见明显变化.
作者:胡挺松;张海林;刘永华;范建华;邓波;尹小雄;李鸿斌;李萍;朱进;杨召兰;张富强;范泉水 刊期: 2018年第01期
为了探究一例福建省检出的HAstV-5型星状病毒2013/Fuzhou/85毒株基因组分子结构特点,本研究采用PCR分段扩增、测序、拼接的方法,获得2013/Fuzhou/85毒株基因组序列全长6 803bp:5'端和3'端均有85bp非编码区;中间3个开放阅读框:ORF1a长2 802bp(86~2 887nt),编码非结构蛋白丝氨酸蛋白酶;ORF1b长1 548bp(2 827~4 374nt),编码非结构蛋白RNA聚合酶;ORF2长2 352bp(4 367~6 718nt),编码结构蛋白衣壳蛋白前体.目前,GenBank中仅有两株HAstV-5型星状病毒全基因组序列:中国辽宁毒株(JQ403108)和巴西哥亚尼亚毒株(DQ028633),2013/Fuzhou/85毒株和中国辽宁毒株核苷酸相似度高,达94.4%.对该HAstV-5型星状病毒3个开放阅读框分别构建系统进化树,发现ORF1a与HAstV-1 (JF327666)相似度高,ORF1b和ORF2与HAstV-5 (JQ403108)相似度高,提示其有可能存在重组,用Simplot软件进行重组分析,重组位点位于2 741bp,在ORF1a和ORF1b重叠区的上游.本研究中对2013/Fuzhou/85毒株的全基因组测序和重组分析,可以为星状病毒的重组和遗传进化规律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黄枝妙;吴冰珊;陈凤钦;黄业伟;翁育伟 刊期: 2018年第01期
为研究环鄱阳湖地区禽流感病毒(AIVs)的流行情况,本研究于2014~2017年在环鄱阳湖地区家禽相关环境中开展AIVs监测,通过病毒分离和二代测序共获得211株H3亚型AIVs,占所有流感毒株的11.9%.其中包括97株H3N2(46.0%),22株H3N8(10.4%),11株H3N6(5.2%),5株H3N3(2.4%),2株H3N1(0.9%)以及74株H3与其他亚型的混合毒株(35.1%).病毒来源以活禽市场为主(94.3%).2017年5月,在环鄱阳湖地区首次分离到H3N1亚型禽流感病毒,也是2003年以后再次在中国分离到该亚型AIVs.对病毒HA和NA基因进化分析显示环鄱阳湖地区有多个分支的H3亚型AIVs共同流行,除16株H3N8的NA基因聚集在北美谱系,其他的病毒均属于欧亚谱系.HA裂解位点氨基酸序列提示病毒属于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LPAIVs),但是PB1片段编码全长的PB1-F2蛋白,并且有10株病毒发生N66S突变,提示病毒对哺乳动物宿主致病性增加.另外,两株病毒M2蛋白S31N突变,提示病毒对金刚烷胺类药物产生耐药性.本研究为H3亚型禽流感病毒的风险评估提供了科学依据,需要持续加强监测,为各亚型禽流感病毒的预测预警和风险评估提供依据.
作者:焦铭;刘晓青;陈涛;张恒;傅伟杰;谢昀;李希妍;曾晓旭;祝菲;舒跃龙;王大燕 刊期: 2018年第01期
为了让各个国家在甲型流感病毒暴发前做好预防措施有效应对甲流疫情,选取了中国、埃及和印度三个发展中国家,以及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意大利、荷兰和韩国7个发达国家的甲型流感病毒蛋白质数据,利用特征向量构建十个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动态网络,找出动态网络生物标志物,构造早期预警指标,从而有效识别甲流疫情暴发的早期预警信号.通过模型分析与各国报道的实际暴发年比较,发现该模型可以较准确、可靠地识别出各国甲流暴发前的临界点.
作者:祝姗姗;高洁 刊期: 2018年第01期
尽管柯萨奇病毒B4 (Coxsackievirus B4,CVB4)分离率不高,但是在我国引起儿童脑炎的病例屡屡报道.目前人们对CVB4基因组的遗传变异了解并不多,GenBank公共数据库仅仅存储有20几个CVB4全基因组序列,分离自我国的CVB4基因组序列不足10条.本研究对2013~2014年山东省分离的4株CVB4阳性样本进行高通量测序,测得其全基因组序列,利用Mega 5.1对CVB4型毒株全基因组及VP1片段进行系统发生及同源性分析,用RDP3和SimPlot 3.5.1软件进行基因重组分析.结果显示这4株病毒为柯萨奇病毒B4(Coxsackievirus B4,CVB4)型,全基因组序列长度分别为7 372bp、7 389bp、7 389bp和7 391bp,核苷酸同源性为97.1%~99.9%,氨基酸同源性为98.5%~99.9%.与2013年温州CVB4分离株CVB4/P11/2013/China(GenBank登录号:KP289433)分离株同源性高,核苷酸及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7.1%~98.3%和98.6%~99.4%.对VP1基因进行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VP1基因可划分成5个基因型,基因型内部序列距离小于15%,而基因型间距离均大于15%.另外,4株CVB4分离株VP1的进化关系较近,同近年来国内其他分离株单成一簇,属于基因型V分支.经RDP3和SimPlot 3.5.1软件分析发现,这四个CVB4分离株均发生了基因重组,分离株SDJN/CHN/2013可能发生了两次基因重组.综上,这4个CVB4分离株基因组高度相似,均位于基因型V分支,且基因组发生了基因重组.
作者:王敏;韦庆娟;李娟;江新泉;张振杰;童贻刚;丁淑军;王显军;史卫峰 刊期: 2018年第01期
为研究Ⅰ型马立克病毒(MDV) UL24蛋白的亚细胞定位,以MDV GX0101为模板,PCR扩增UL24基因全长,分别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GEX-6P-1、pET-32a(+)和真核表达载体pEGFP-C1中.将原核表达重组质粒转化到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BL21(DE3)中表达,并进行纯化和鉴定.用纯化蛋白免疫Balb/c小鼠,制备并鉴定抗UL24蛋白的多克隆抗体.通过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检测感染GX0101的鸡胚成纤维细胞(CEF)中的UL24蛋白.同时,将真核表达重组质粒pEGFP-C1-UL24转染CEF细胞,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UL24蛋白在CEF中的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Ⅰ型MDV的UL24基因在原核表达载体中能够正确表达,免疫小鼠后获得抗UL24蛋白的多克隆抗体.该抗体可特异性识别MDV UL24蛋白,且MDV UL24蛋白在CEF的细胞质和细胞核中定位,以上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MDV UL24基因的功能奠定基础.
作者:张言坤;吴佳燕;韩妮;周忠文;苏帅;崔治中 刊期: 2018年第01期
我们从广西壮族自治区哨兵动物牛上采集的血液样本中分离到一株病毒,暂将其命名为广西环状病毒(毒株号:V172/GX/2015).病毒接种C6/36细胞后可产生明显的细胞病变,表现为细胞聚集、皱缩与脱落.高分辨率琼脂糖凝胶电泳显示,病毒基因组由10节段的双链RNA组成,在凝胶上呈现“3-4-3”的带型特征.通过全长cDNA扩增与高通量测序方法获取V172/GX/2015毒株的全基因组序列.病毒基因组大小为19 889 bp,基因节段的大小在3 996bp(Seg-1)至829 bp(Seg-10)之间,可编码VP1至VP7等7种结构蛋白以及NS1至NS3等3种非结构蛋白.对环状病毒属保守的VP1、VP3(T2)与VP7(T13)蛋白氨基酸序列分析与系统发育树分析显示,V172/GX/2015与蚊传播环状病毒Yunnan orbivirus、Peruvian horse sickness virus以及Mobuck virus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氨基酸序列相似度在31.4%至69.9%之间;V172/GX/2015在系统发育树上形成了一个独立于其它环状病毒的进化分支.本研究首次报道了一种新型环状病毒在牛上的分离与全基因组序列,研究结果将进一步丰富我们对环状病毒属病毒的认知,为开展新型环状病毒的流行病学调查与致病性研究提供基础.
作者:杨恒;李占鸿;张怡轩;高林;谢佳芮;廖德芳;吴健敏;李华春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盖他病毒(Getah virus,GETV)是一种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及澳大利亚北部太平洋沿岸的人兽共患虫媒病毒,我国目前各地仅从蚊子中分离到该病毒.本研究在对一猪场疑似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流产胎儿进行多重RT-PCR检测时,由检测猪瘟病毒(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CSFV)的一对引物扩增出一非特异性条带,测序及在NCBI数据库中BLAST结果显示,该序列与GETV序列高度相似.经病毒分离、传代、蚀斑纯化,获得一株能够在Marc-145细胞上稳定生长的分离物.电镜观察显示,该病毒有囊膜及纤突,直径约70 nm,接近于球形,具有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成员的典型形态特征,将该分离物命名为HNJZ-S1株盖塔病毒(Getah virus).全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分离物HNJZ-S1基因组全长11 689 bp,与GenBank中现有14株GETV序列相似性为97.4%~99.3%,其与韩国猪源毒株AY702913(登录号AY702913)序列相似性高(99.3%).遗传进化分析显示,HNJZ-S1与日本蚊源毒株12IH26、马源毒株14-I-605-C1、14-I-605-C2及中国蚊源毒株HB0234亲缘关系近,处于同一进化分支.其E2基因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分析结果显示,HNJZ-S1与韩国猪源毒株AY702913和QIAG9302以及日本马源毒株14-I-605-C1、14-I-605-C2和中国蚊源毒株HB0234等处于同一进化分支.本研究首次从我国发病猪群中检测并分离到GETV,也是迄今为止中国唯一一株来自脊椎动物的盖他病毒,对猪源GETV的感染谱和致病性、感染和传播机制、环境微生物学及公共卫生等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并为之提供了宝贵的研究素材.
作者:周峰;崔丹丹;王傲杰;王新港;常洪涛;陈陆;李永涛;王川庆 刊期: 2018年第01期
评估一种快速和敏感富集草莓中诺如病毒的方法,为病毒性食源性疾病的防控提供支持.以鼠诺如病毒-1(MNV-1)为模式病毒,考察Tralk洗脱液、TGBE洗脱液和NaOH洗脱液对MNV-1的洗脱效果,检测5%、10%和15% PEG6000/0.3M NaCl对MNV-1的富集效果,评估优化后方法对草莓中诺如病毒的富集效果和超滤二次浓缩对诺如病毒富集效果影响.结果表明TGBE缓冲液洗脱效果优于Tralk洗脱液和NaOH洗脱液;10%PEG6000/0.3M NaCl与15%PEG6000/0.3M NaCl对MNV-1的富集效果相同,且二者的富集效果均高于5%PEG6000/0.3M NaCl;该优化方法可在7h内完成草莓中诺如病毒的富集,诺如病毒的回收率高可达44.04%,超滤二次浓缩后,诺如病毒的检测限达到102基因拷贝数/10g草莓.
作者:王飞;李慧莹;靳淼;段招军;程露阳 刊期: 2018年第01期
昆虫杆状病毒包涵体衍生型病毒(Occlusion-derived virus,ODV)被幼虫食下后通过感染中肠上皮细胞引发全身感染,这个过程被称为经口感染.多种ODV囊膜蛋白在经口感染中发挥关键作用,它们被称为经口感染因子(PIFs).研究表明7种PIFs:P74、PIF1、PIF2、PIF3、PIF4、PIF6、P95 (Ac83)和2种ODV特异性蛋白,Ac5和Ac108,与ODV表面复合物相关,该复合物被称为PIF复合物.阐明杆状病毒PIFs之间,尤其是复合物各个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特点是了解经口感染因子功能的关键.本研究以杆状病毒模式种-苜蓿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Autographa californica multiple nucleopolyhedrovirus,AcMNPV)为研究对象,利用酵母双杂交和双分子荧光互补技术探究了与PIF复合物相关的9种蛋白之间相互作用的特点.我们鉴定到了6对相互作用,分别为PIF1-PIF2、PIF1-PIF3、PIF1-PIF4、PIF1-P95、PIF2-PIF3和PIF3-PIF4,但是没有鉴定到P74、PIF6、Ac5和Ac108参与相互作用.其中PIF1-PIF3、PIF2-PIF3和PIF1-P95为强相互作用,其他相互作用为中等强度相互作用.根据这些结果我们推测PIF1是PIF复合物的中心,其他成分都和PIF1存在相互作用.后,我们对目前为止已报道的PIF之间相互作用进行了总结,包括10对不同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PIF1-PIF2、PIF1-PIF3、PIF1-PIF4、PIF1-P95、PIF2-PIF3、PIF3-PIF4、ODV-E56-PIF1、ODV-E56-PIF2、ODV-E56-PIF3和ODV-E56-P74,以及2对自相互作用:PIF3-PIF3和ODV-E56-ODV-E56.总之,本研究探索了PIF复合物中蛋白质的相互作用特点,揭示了复合物中各成分如何通过相互作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推进了对该复合物的认识.
作者:郑秦;范颖;王海萍;许伟凡;孔祥硕;吴小锋 刊期: 2018年第01期
侯云德院士在医学病毒学研究和基因工程药物研发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是我国现代医药生物技术产业的引领者和实践者.2018年1月8日上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亲自向2017年度国家高科学技术奖的获奖者,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侯云德院士颁发奖励证书.侯云德,男,1929年出生,江苏常州人,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技术总师.作为著名的病毒学教育家,侯云德院士桃李满天下,他培养了一大批我国病毒学研究及传染病预防控制领域的优秀带头人.侯云德院士是一位忠于祖国、勇于创新、德才兼备的科学家,他一直专注于我国的科技创新和防病事业,他的科研成果已经根植于祖国大地和人民健康.作为新时代的疾控工作者,要以侯云德院士为榜样,在健康中国战略的指引下,不忘初心再出发,砥砺前行,为全民健康做出更大贡献.这项荣誉的获得不仅是对89岁高龄但依然坚守传染病防控事业的侯云德院士杰出工作成就的肯定,更是对我国疾控工作和事业的高度认可,让全体疾控人员深受鼓舞.
作者:武桂珍 刊期: 2018年第01期
建立基于重组酶介导的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ERSCoV)核酸检测方法.本研究设计、合成特异性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基因的重组酶介导检测(RAA)引物及探针,制备MERS-CoV假病毒颗粒阳性对照品,通过一系列条件优化建立了MERS-CoV的快速、灵敏、特异的RT-RAA检测方法,分别与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做比较,并且采用首例中国MERS-CoV韩国地区输入病例的咽拭子样品、其它类似呼吸道病毒样本以及英国QC-MD的MERS-CoV室间质评灭活样本做临床验证.结果显示:建立的RT-RAA方法检测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灵敏度为10拷贝,高于本实验室建立的荧光RT-PCR方法灵敏度(100拷贝),且检测时间(4.8~13.6min)大大低于荧光RT-PCR检测时间(90min);用该方法检测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假病毒颗粒为阳性,而检测其他8种对照呼吸道病毒均呈阴性;检测临床阳性样本也与实际结果相符.本研究建立的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RT-RAA检测方法灵敏、特异、快速,可用于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感染的现场快速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作者:周冬根;罗洁;陈健骅;俞雪钧 刊期: 2018年第01期
本研究旨在建立寨卡病毒(ZIKV virus,ZIKV)、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ENV)以及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CHIKV)三种病毒快速筛查、诊断的核酸检测技术.选用ZIKV的NS1基因、DENV的NS5蛋白基因以及CHIKV的E1蛋白基因作为靶标区域设计三组特异性引物探针,建立三重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用ZIKV、DENV、CHIKV病毒体外转录RNA和病毒细胞培养物对该方法的灵敏性、特异性、重复性等方面进行评价,后临床样本以及模拟标本验证.结果显示:三重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扩增效率均可达到90%以上,三种病毒体外转录RNA低检测限均低于15拷贝/PCR,病毒培养物低检出限均低于10PFU/mL且与单重检测方法无明显差异.与其他病毒无交叉反应,变异系数均在2%以内.临床标本及模拟标本检出率均可达95%以上.本研究建立的检测寨卡病毒、登革病毒以及基孔肯雅病毒的三重实时荧光RT-PCR方法具有良好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重复性,可用于寨卡病毒病等相关临床标本的检测.
作者:龚雪蕊;李阿茜;刘洋;李川;张全福;李德新;梁米芳;王世文 刊期: 2018年第01期
建立以Sanger测序为基础的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全基因组测序方法.从GenBank和GISAID数据库中选取2000至2012年中国地区和中国国家流感中心病毒序列数据库中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的8个片段基因序列,通过比对分析在相对保守的区域设计分段扩增引物,共16对.选用1株病例分离毒株和4株环境分离毒株对引物进行验证和进一步优化.优化后的16对引物能够有效扩增5株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仅个别反应出现非特异扩增.所有获得的目的片段仍能有效进行后续测序实验.建立了一种能够有效获得新型重配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全基因组序列的Sanger测序方法,为该病原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和开展风险评估提供技术支撑.
作者:何军;李晓丹;何兰;俞俊岭;苏斌 刊期: 2018年第01期
茶叶的饮用历史已有千年,其保健功效得到广泛关注.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是茶叶提取物中含量高、活性强的单体,研究表明EGCG具有显著的抗流感病毒活性.因其来源丰富、价格低廉、且无耐药,是抗流感药物的有利候选.本文首次针对EGCG的抗流感机制进行综述,全面评价EGCG的抗流感价值,为后续进一步开发EGCG类抗流感药物提供参考.
作者:黄嘉玲;严纯;刘雪薇;左浩江;周觅;裴晓方 刊期: 2018年第02期
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一种具有高度传染性的病毒性传染病,通常夏秋季高发于幼儿和儿童;若患儿并发呼吸和循环功能障碍、神经系统受累等临床症状称为重症HFMD.少数重症病例可出现肺水肿、脑炎和急性弛缓性麻痹等罕见的神经或循环系统并发症,甚至导致患儿死亡.引起HFMD常见的病原是肠道病毒A71型(EV-A71)和柯萨奇病毒A16型(CV-A16),而EV-A71是引起重症HFMD的主要病原体.EV-A71导致的重症HFMD已成为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减少EV-A71流行范围和预防EV-A71重症HFMD非常重要.EV-A71疫苗是目前有效的预防重症HFMD发生的措施;中国已经批准了三个厂家的灭活EV-A71疫苗上市并已开展适龄儿童接种,以期预防EV-A71感染引起的重症HFMD,但这种疫苗不能预防其它肠道病毒如CV-A16,CV-A6和CV-A10等引起的HFMD.据文献报道,小分子抑制剂芦平曲韦可以通过阻止EV-A71的3C pro蛋白活性来抑制EV-A71复制;小干扰RNA和单克隆抗体也可抑制EV-A71复制.研制EV-A71和CVA16双价灭活疫苗是防控HFMD的策略之一,而小分子抑制剂、小干扰RNA和单克隆抗体的研制和应用等也是临床防治HFMD的探索.
作者:李洁;张勇;许文波 刊期: 2018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