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病毒学报杂志

病毒学报杂志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微生物学会
  • 国际刊号:1000-8721
  • 国内刊号:11-1865/R
  • 影响因子:1.04
  • 创刊:1985
  • 周期:
  • 发行:
  • 语言:中文
  • 邮发:82-227
  • 全年订价:86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生物医学工程
病毒学报杂志   2002年4期文献
  • 我国北方地区鼻咽癌患者EB病毒LMP1基因缺失分析

    为研究我国北方地区鼻咽癌和非鼻咽癌患者Epstein-Barr病毒(EBV)潜伏膜蛋白1(LMP1)基因C端区缺失状况,探讨其在鼻咽癌发生中所起的作用.收集我国东北地区鼻咽癌石蜡组织22例,非鼻咽癌患者外周血26例,提取DNA后,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PCR)扩增LMP1基因的C末端,对其中有缺失的4例鼻咽癌进行了克隆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22例鼻咽癌组织标本中,有19例扩增出特异性条带,阳性率为86%.其中8例存在缺失,缺失率42%.取4例缺失样品进行序列分析,并与B95-8原型LMP1做比较,结果显示:4例鼻咽癌样品均存在30个碱基的缺失和某些位点的单点突变,并由此引起所编码的氨基酸改变.26例非鼻咽癌患者LMP1阳性扩增率为92.31%,无一例缺失.此结果表明:与广东、广西鼻咽癌高发区相比,我国北方地区鼻咽癌与非鼻咽癌患者中EB病毒LMP1基因缺失型和原型的分布有明显的地区差异.

    作者:郭秀婵;杜海军;何安光;张永利;李红霞;曾毅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长春市儿童医院1998~2001年婴幼儿杯状病毒腹泻流行病学研究

    人类杯状病毒(human calicivirus,HuCV)是引起儿童和成人非菌性胃肠炎的主要病原之一.为了掌握HuCV在我国的流行情况,1998年7月至2001年6月,从长春市儿童医院2343例5岁以下腹泻患儿中共收集粪便标本1264份,其中1056份来自2135例住院患儿.对轮状病毒检测为阴性的588份标本,经多价酶免疫试验(EIA)和两组引物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HuCV,202份为阳性,其中住院患儿标本178份,HuCV检出率为16.9%.HuCV腹泻以2岁以下儿童为主(占96%),流行高峰季节为11月至次年3月.选择17株HuCV进行分子鉴定,15株属GⅡ-4群,1株属GⅡ-3群,另1株属GⅠ-2群,表明GⅡ-4群HuCV是我国流行的优势株.根据HuCV住院患儿的监测资料初步估计,HuCV腹泻住院率约为0.5‰~2.4‰.讨论了长春地区HuCV的流行趋势和疾病负担.以上结果为我国HuCV腹泻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作者:谢华萍;方肇寅;王光;孙利炜;吕红霞;Zhong WM;Tai JH;林思恩;童志礼;章青;Glass RI;Jiang X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人类疱疹病毒7开放读码框U41功能的初步探讨

    应用免疫荧光检测U41蛋白的细胞内定位,RT-PCR检测U41RNA的表达时相,DNA结合试验检测U41蛋白对单、双链DNA的不同结合能力,对人类疱疹病毒7(human herpesvirus 7,HHV-7)U41的部分功能进行分析鉴定.免疫荧光检测显示,无论在HHV-7感染细胞或HHV-7 U41转染细胞,U41蛋白都是仅在其胞核中呈弥漫性分布.在分别加入环己酰亚胺(cycloheximide)和磷甲酸(phosphonoformic acid)作为蛋白合成和核酸合成抑制剂的感染细胞中,U41的表达时相检测结果显示,U41蛋白在HHV-7感染细胞中是一早期表达蛋白.通过DNA结合试验发现,U41蛋白能结合单链DNA而不能结合双链DNA.提示U41的主要功能是保持DNA模板的合适构型,以便DNA的延伸和病毒DNA的合成.

    作者:张立伐;唐永煌;邹平;山西弘一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乙型肝炎病毒前S基因区缺失突变发生机制的探讨

    检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和患者外周血内HBV前S区基因缺失突变的分子结构特点,探讨其发生机理.用聚合酶链反应方法从慢性乙肝患者和携带者血清中扩增出前S区基因片段,克隆、测序,分析缺失发生的结构特点,从而推测这些前S区基因缺失突变的产生机制.从262例慢性乙肝患者和103例无症状HBV携带者体内扩增出前S区片段,共在30例患者和携带者中检测出多种前S区基因缺失突变,主要集中于前S1区的3′端和前S2区的5′端.其中有9例患者和携带者体内存在完全一样的nt3019~nt3201 183bp的缺失突变,该缺失突变符合真核细胞mRNA剪接机制,在此位置上各基因型的序列高度保守.同时有另外两种缺失突变,即nt3019~nt3147 129bp缺失、nt3019~nt3109 91bp缺失也符合该剪接机制.有23种缺失突变部分于重复序列之间,符合逆转录过程中的模板转换机制所导致的缺失.根据前基因组RNA预测出二级结构,仅部分缺失突变在RNA二级结构中对应于局部的结构.此结果表明:HBV在外界因素mRNA的剪接机制和内在因素聚合酶蛋白的功能特点的共同作用下,产生各种突变,不同的机制将导致不同类型的缺失突变.除真核细胞mRNA剪接机制外,逆转录过程中的模板转换是主要机制之一.

    作者:蒋栋;许军;李若冰;丛旭;费然;陈红松;魏来;王宇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H3N2亚型人流行性感冒病毒HA1的蛋白序列同源性比较、变异规律及结构与功能的分析

    应用生物信息学数据库和工具,结合自身的实验结果,对现有的H3N2亚型人流行性感冒(流感)病毒全球分离株的HA1氨基酸序列和蛋白分子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初步的进化分析结果表明,历史上的分离株大致分为以年代划分为特征的两大谱系,即1968~1984/1985年的谱系,时间跨度为18年;1984/1985~1997/2000年的谱系,时间跨度为13~17年.它们分别起源于两类毒株,并在各自的谱系内发展演化,基本上不存在大规模相互交叉渗透的现象.在1984/1985年,两大谱系发生交替转换和过渡,说明流感病毒的起源、发展和演化是有一定规律性的,这可能对流感的监测预报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绝大多数毒株的二硫键组成位点和糖基化位点是极其保守的.受体结合位点(RBS)的一部分构成成份保守;其他构成成份发生变异甚至高变,并与某些抗原决定簇位点重合,可能参与了抗原抗体相互作用.5个抗原决定簇位点的变异各有其特点.A和B位点的变异表现活跃,抗原性强,但B位点稍弱于A位点.C和D位点的抗原性一般,且D位点的变异性低于C位点.E位点抗原性一般.在各位置的变异中,大多常是相同相近性质或相同种类的氨基酸相互替换.HA1蛋白全序列的熵(entropy)峰值作图的分析表明,HA1蛋白上121~126位等区域或位点可能独立,或参与构成了某些已知或未知的抗原决定簇位点.这很可能是新发现的或未被鉴定的抗原决定簇位点或其组成.

    作者:王勇;薛颖;陈淑霞;金奇;侯云德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马传染性贫血病毒驴白细胞弱毒疫苗株及其亲本驴强毒株长末端重复序列(LTR)的启动子活性比较

    将马传染性贫血病毒驴强毒(donkey-adapted equine infectious anemia virus,D-A EIAV)、马传染性贫血病毒驴白细胞弱毒(donkey leukocyte attenuated EIAV,DLA EIAV)及EIAV Wyoming株的全长长末端重复序列(LTR)分别克隆到报告基因载体pCAT-Basic vector中,获得重组质粒p-D-A-LTR-CAT、p-DLA-LTR-CAT及p-Wyo-LTR-CAT.将这3个重组质粒分别体外转染EIAV阴性健康驴的白细胞,比较这三者LTR启动报告基因CAT表达的基础活性和在tat-pcDNA3共转染条件下激活活性的差异.结果表明:在驴白细胞中,DLA EIAV LTR启动CAT表达的活性略高于D-A EIAV LTR;而与EIAV Wyoming株LTR比较,DLA EIAV与D-A EIAV二者LTR启动CAT表达的活性都较低.在有共转染重组表达质粒tat-pcDNA3条件下,D-A EIAV、DLA EIAV及EIAV Wyoming株LTR起始CAT表达的活性都得到提高,分别提高了4.8倍、6.0倍和3.2倍.上述结果提示,LTR可能是体现DLA EIAV驴白细胞适应性的因素,不一定是影响其毒力减弱的根本原因.

    作者:周家喜;孔宪刚;张宝山;刘胜旺;刘丽玲;孙成群;刘相东;刘永刚;杨威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哺乳动物细胞分泌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S+PreS1融合抗原的理化和生物学性状

    研究了哺乳动物细胞(转基因GdSS1-18细胞系)分泌的乙型肝炎(乙肝)病毒表面S+PreS1融合抗原(SS1)纯品的理化及生物学性状,结果表明:经HPLC柱层析呈现一个对称峰,证明HBsAg颗粒所带电荷的均一性;SDS-PAGE出现P24及P27条带,未出现Gp30的条带,凝胶扫描分析其各条带分别各占22.3%、77.7%、0%;Western blot试验证实,P27和Gp30能与S及S1抗体结合,而P24条带仅能与S抗体结合,表明S、PreS1是特异性条带;N-末端的氨基酸序列与所用目的基因编码的序列相同;乙肝SS1融合抗原在4℃储存较稳定.动物实验结果表明:与单纯含S基因的参比疫苗相比,含SS1融合基因疫苗免疫Balb/c小鼠既产生S抗体,又产生S1抗体,S抗体的ED50滴度与参比疫苗相似,S1抗体产生早于S抗体.

    作者:田淑芳;宗芳;陈红;王文;张陵林;王秀平;杨芙蓉;阮力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我国HIV-1B'/C重组流行株Tat蛋白的表达、纯化及功能分析

    根据全国HIV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发现,B'和C亚型HIV-1在我国发生了重组,并以优势株形式在我国广泛流行.为了探讨这种HIV-1B'/C重组毒株tat基因的变异与其表型之间的关系,利用pET表达系统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了三种不同基因变异类型的Tat蛋白,重组蛋白占菌体总蛋白的26%,Western blot显示较好的反应原性,并通过金属鏊合层析纯化了目的蛋白.荧光素酶活性检测表明:体外表达的Tat蛋白具有明显的生物学活性,可以反式激活HIV LTR引导的报告基因的表达;三种Tat蛋白在激活活性上的差异与流行现场检测的病毒载量的高低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说明tat基因的变异可以引起病毒生物学特性的改变,进而影响病毒的流行特征.此结果为进一步研究我国HIV重组毒株的基因变异特征及变异规律奠定了基础.

    作者:陆彬;邢辉;赵全壁;耿运琪;邵一鸣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Semliki森林病毒衍生的DNA疫苗与常规DNA疫苗的比较

    比较Semliki森林病毒(SFV)衍生的复制型DNA疫苗载体(复制型载体)和常规非复制型DNA疫苗载体(非复制型载体)的导入效率、表达效率、诱导凋亡率和免疫效果,从而评价其作为DNA疫苗载体的应用前景.使用等量SFV载体和常规DNA载体同等效率转染细胞后,复制型载体表达强度比非复制型载体高约3倍,其诱导凋亡的能力是非复制型载体的11倍;以不同剂量的SFV载体和常规DNA载体分别转染BHK21细胞,复制型载体各剂量组载体的表达量均高于非复制型载体.复制型载体在1μg组出现峰值,而非复制型载体则出现在4μg组.体内免疫的结果表明,SFV载体pSCA-SS1免疫的各组小鼠中,低剂量1μg组小鼠的总抗体滴度高于10μg和100μg剂量组;1μg pSCA-SS1免疫的小鼠产生的总抗体滴度与CTL水平,分别与pcDNA3-SS1免疫的小鼠中10μg和100μg组相当.但10μg、100μg组pSCA-SS1免疫小鼠的总抗体及CTL水平,都低于pcDNA3-SS1免疫的小鼠的10μg、100μg组.结果提示:SFV衍生的复制型DNA疫苗载体,在低剂量组时即可诱生与常规DNA疫苗载体高剂量组相近的免疫效果.

    作者:邓瑶;孟昕;许洪林;王世峰;陆柔剑;王文玲;谷淑燕;阮力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流行性感冒病毒鸡胚高产株的遗传特性分析

    流行性感冒(流感)病毒的基因组由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组成,其中A、B型流感病毒含8个基因节段[1]。它的第4和第6节段分别编码病毒的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决定病毒的抗原性,其它6个节段与病毒的生长特性有关[2]。在流感疫苗生产中,为了提高产量,利用高产毒株与流行毒株基因重配获得重组病毒,它含有流行毒株的第4、第6节段和高产毒株的其它6个节段,这样既具有流行毒株的抗原性又具有高产特性,可以用来降低疫苗的生产成本。

    作者:董婕;张立国;陈爱君;吴昆昱;孙梅生;张智清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Potyvirus属成员基因组全序列的简并引物PCR和RACE扩增方法

    马铃薯Y病毒属(genus Potyvirus)是已确定的植物病毒属中大的一类,有约200个种类被ICTV接受为确定成员或可能成员,占已发现的植物病毒总数的20%,且新成员数量仍在不断增加,是种类多、寄主范围广、经济意义大的病毒属.

    作者:陈炯;陈剑平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家蚕质多角体病毒(BmCPV)基因组dsRNA片段V的全序列测定

    质多角体病毒属于呼肠孤病毒科质多角体病毒属,代表种为家蚕质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 cytoplasmic polyhedrosis virus,BmCPV).质多角体病毒粒子为正二十面体,直径约60nm~80nm,正二十面体的十二个顶点均有管状突起.

    作者:林伟;徐安龙;杨文利;孙京臣;卢炘英;张景强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由高粱花叶病毒和甘蔗花叶病毒引发的浙江甘蔗花叶病害

    从浙江省5个地区采集表现花叶症状的甘蔗病叶,用马铃薯Y病毒科简并引物做PCR扩增及测序鉴定.序列分析表明,5个甘蔗样品均含有高粱花叶病毒(SrMV),其中3个样品中还存在甘蔗花叶病毒(SCMV)的复合侵染.序列比较和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浙江甘蔗样品中的SrMV序列彼此很相似,核苷酸同源性大于93%,与已报道的4个美国分离物在CP区域同源性很高,但是3′非编码区的同源性却仅为70%左右.SCMV欧洲和中国玉米分离物及美国、南非和澳大利亚甘蔗分离物分别形成两个远缘群体,浙江甘蔗分离物群体位于两者之间;群体间CP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均大于80%.甘蔗和玉米上的SCMV差异明显,多为无义突变.

    作者:陈炯;陈剑平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从肝炎病毒看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研究的新进展

    病毒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与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全球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慢性感染者达1.7亿,其中20%可能进一步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目前病毒病的防治措施主要有疫苗接种和药物治疗.但是,人类与病毒斗争历程发展到今天,对于危害严重的主要病毒性疾病仍未研究出有效、价廉、安全的疫苗和药物;而且,不断出现的新病毒病对人类生命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加强病毒学基础研究,特别是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和病毒感染分子致病机理,以及以此为基础的抗病毒疫苗和药物研究,是当前生物医学研究中的重要方向,对人类重大病毒性传染病防治具有重要理论和实际意义.

    作者:陈忠斌;王升启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甲型流行性感冒病毒NS蛋白研究进展

    甲型流行性感冒(流感)病毒基因组由8个分节段的负链RNA组成,共编码10种蛋白,其中在病毒复制的早期即有NP蛋白和NS1蛋白的大量表达,提示这两种蛋白在病毒复制过程中及与细胞蛋白的相互作用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RNA第8节段编码两种蛋白,即非结构蛋白1(NS1)和2(NS2).

    作者:齐立;张立国;张智清 刊期: 2002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