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探讨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vian leukosis virus subgroup J,ALV-J)的亚群特性,利用ALV-J gp85基因两侧的序列片段为引物,从正常SPF蛋鸡、商品肉鸡和DF1细胞基因组中完整地扩增了内源性类ALV-J gp85基因.肉鸡和DF1细胞内源性类ALV-J gp85基因同源性达99.9%;SPF蛋鸡内源性类ALV-J gp85基因与肉鸡和DF1细胞的内源性类ALV-J gp85基因之间同源性达95.6%、95.3%.三种不同来源的内源性类ALV-J gp85基因DNA与IMC10200株ALV-J的gp85基因的同源性分别为91.8%、94.1%、94.0%;与ALV-J原型株HPRS-103gp85基因的同源性分别为95.6%、98.3%、99.9%.内源性类ALV-J gp85序列与外源性ALV-J gp85基因具有相似或一致的ORF和Jameson-Worlf抗原表位优势.
作者:杨玉莹;秦爱建;顾玉芳;赵振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轮状病毒是我国儿童重症腹泻的主要病原.按照WHO轮状病毒监测方案,于1999年7月至2003年6月,在河北省卢龙县开展了医院和社区为基础<5岁儿童轮状病毒腹泻的监测.结果表明:卢龙县<5岁儿童腹泻的发病率为1.3次/人/年.4年中全县共有2350名<5岁急性腹泻患儿住院,占所有住院儿童的38%(2350/6213).住院的腹泻患儿每年有两个高峰,一个是夏季(6~8月),占全年腹泻住院病例的22%;另一个在冬季(12月至次年2月),占58%.住院的轮状病毒腹泻只有一个高峰,是在冬季(12月至次年2月),高峰期的轮状病毒腹泻住院患儿数占全年轮状病毒腹泻患儿住院数的86%.按全年统计,轮状病毒腹泻占住院腹泻患儿的46%,轮状病毒腹泻的住院率为11/1000儿童/年.在门诊腹泻患儿中轮状病毒腹泻患儿占28%,在社区腹泻患儿中轮状病毒腹泻占10%.轮状病毒毒株的分布,G3型(45%)常见,其次为G1型(35%)、G2型(8%)、G4型(3%)、G9型(0.6%),混合感染较少(1%).还有8%的毒株未能分出型别.在轮状病毒腹泻患者中,9~11月龄的儿童检出率高(53%),其次是12~17月龄(51%)、18~23月龄(36%)和6~8月龄(30%).在4年研究期间共有5~10名1~59月龄儿童可能因为轮状病毒腹泻死亡,其中有1例确诊为P[8]G1型毒株感染.初步估计,该县1~59月龄儿童轮状病毒腹泻的死亡率为5/10万~10/10万.以上结果表明,在中国开展轮状病毒疫苗预防重症腹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方肇寅;张丽杰;唐景裕;章青;胡海宽;谢华萍;郑丽舒;Duncan Steele;Paul Kilgore;Joseph Bresee;Erik Hummelman;Xi Jiang;Roger Glass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用测定新城疫病毒(NDV)毒力的经典方法,即鸡胚平均死亡时间(MDT)和脑内接种致病指数(ICPI),对源于鸡、鸽、鹅、珍珠鸡、孔雀、鹌鹑和画眉鸟等7种禽(鸟)源的共14个禽Ⅰ型副粘病毒(APMV-1)广西分离株,分别测定了毒力.同时对分离株F基因的N-端前段和HN基因的C-末端片段进行扩增、测序和分析,并绘制系谱树.结果发现,分离株的MDT在36h~75h之间,除1株鸽源毒株gxp22的ICPI值为0外,其余分离株在1.09~1.95之间;除孔雀源的分离株gxpc52在F基因裂解位点附近的氨基酸序列为112R-R-Q-R-R-F117之外,其它13株均为112RR-Q-K-R-F117,都符合强毒株的特征.所有分离株与国内参考强毒株F48E8和国外参考强毒株HER/33在HN基因C-末端终止密码子的位置相同,也符合强毒株的特征.根据F基因核苷酸序列绘制的系谱树发现,近几年来在广西流行的APMV-1毒株的基因型为Ⅶd亚型;根据HN基因核苷酸序列绘制的系谱树表明,广西各种禽源APMV-1分离株可分为2个群.研究的结果表明,根据F基因裂解位点附近的氨基酸序列和HN蛋白翻译的终止密码子的位置判定APMV-1毒力的结果,都与毒株在临床上的致病情况相符.因此,根据F基因和HN基因序列和结构的特征,均可以判定APMV-1临床分离株的体内致病性.
作者:韦平;韦天超;杨宗维;李莉萍;王林果;韦正吉;韦信贤;李康然;刘禄 刊期: 2005年第01期
腺相关病毒载体(adeno-associated viral vector,AAV vector)是一种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基因治疗载体.研究中往往需要高滴度的重组AAV病毒(>105v.g./细胞),为此利用完整的腺相关病毒颗粒具有耐受有机溶剂的特点,创造性地采用了一种用乙醇沉淀重组AAV病毒的方法,达到了高效、快速浓缩AAV载体的目的.结果表明,乙醇沉淀法可以高效浓缩AAV载体,并且对病毒的结构和活性没有明显影响.用这种方法可以方便地将低滴度的AAV病毒变成高滴度,解决动物体内实验中每点注射体积受到限制的问题.
作者:彭建强;彭忞;谭淑萍;曹晖;连忠辉;董小岩;吴小兵 刊期: 2005年第01期
测定并分析了霍乱弧菌噬菌体VP2基因组序列,为VP2生物学特性和功能研究提供分子遗传学基础.为此构建了VP2DNA随机文库,鸟枪法(shot-gun)测定其全基因组序列.测序结果用软件Phrad-Prap拼接成小重叠群(contig),引物步移法测定contigs间的缝隙(gap)序列,拼接后获得VP2全基因组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VP2基因组,后对VP2和相关噬菌体做DNA聚合酶(DNA pol)基因的进化树分析.结果:VP2属短尾噬菌体科,基因组全长39 853bp,为环状双链DNA,G+C含量为50.56%,较高于霍乱弧菌测序菌株N16961基因组G+C含量;VP2的基因组有碱基使用偏性;预测和注释了45个开放读码框(ORF),分析了DNA复制基因、衣壳蛋白和DNA包装基因、侵染相关基因.DNA pol进化树比较结果,VP2与链球菌噬菌体Cp-1和芽孢杆菌噬菌体GA-1分为一群.根据对VP2基因组序列的测定和分析预测了VP2的ORF,并分析了其中的功能基因,推测VP2在进化关系上属于噬菌体phi29样噬菌体.
作者:王多春;汪敏;李燕萍;董辉;刘中华;刘延清;祁国明;高守一;金维荣;阚飙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为明确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SARS)冠状病毒N蛋白在SARS实验室早期诊断中的作用,通过微量中和试验及酶联免疫方法、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疑似病人恢复期血清(大于28天)中SARS-IgG抗体,确诊SARS患者.同时收集发病不同时期SARS及普通发热病人血清,利用酶联免疫方法检测SARS-CoV N蛋白,并与荧光定量PCR早期诊断方法相比较.共检测:广州地区2003年12月~2004年1月新发4例确诊SARS患者不同时期的血液和咽漱液标本;恢复期血清SARS-CoV中和抗体阳性病人不同时期的血清46份;广州地区2003年1月~4月临床确诊SARS患者159例的血清和56例疑似患者血清;非SARS普通发热病人血清97份;正常人体检血清100份.结果:4例新发SARS患者的不同时期标本中,3例患者急性期血均检出N蛋白,优于常用的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46份SARS-CoV中和抗体阳性的血清标本,N蛋白检出率为100%.159例临床确诊病例中,发病早期5天以内SARS-CoVN蛋白的检出率为92.3%,随后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在发病第18天仍可检出.56例临床疑似患者发病早期也有23.2%检出率.而97例普通发热病人及100份正常人血清中均未能检测出SARS-CoV N蛋白.表明在血清中检测SARS冠状病毒N蛋白的方法敏感性和特异性都好,对SARS实验室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狄飚;车小燕;高阳;郝卫;周端华;吴新伟;王亚娣;鲁恩洁;陈芳;张伟;B.J.Zheng;刘于飞;刘远;蒋力云;杨卫路;何丽娟;王鸣 刊期: 2005年第01期
分析了人乳头瘤病毒11型(HPV11)L1主要衣壳蛋白的B细胞优势表位,并以此为基础研制表位多肽疫苗.研究中采用Goldkey和PC/Gene软件系统,分析HPV11的L1主要衣壳蛋白的二级结构、抗原性、B细胞表位,并引入氨基酸抗原性指数,综合评估其B细胞优势表位.Fmoc固相合成表位多肽,高效液相层析方法纯化,毛细管电泳分析其纯度.与0.2ml佐剂完全乳化后,按50趣/只的剂量免疫小鼠,进行动物水平的免疫效果评价.取免疫小鼠血清,与HPV11 DNA阳性的尖锐湿疣患者的疣体上清液结合,鉴定免疫后小鼠所产生抗体的特异性.发现HPV11的L1主要衣壳蛋白的第426~439位和第487~501位具有较高的免疫原性,可明显诱导小鼠血清抗体滴度升高,且该抗体与人尖锐湿疣的疣体组织上清液呈阳性反应.说明所选这两个肽段为HPV11的L1主要衣壳蛋白的B细胞优势表位,但是否具有功能特异性,尚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李元朝;吕凤林;曹伟;左国伟;艾军华;胡承香 刊期: 2005年第01期
通过RT-PCR扩增流行性感冒(流感)病毒HA基因,克隆至腺病毒穿梭载体pAdTrack-CMV,该重组质粒与腺病毒DNA共转化E.coli BJ5183,通过细菌内同源重组获得重组腺病毒DNA,将其转染293细胞获得重组腺病毒.PCR证实HA基因已整合至腺病毒基因组中,Western blot结果检测到重组病毒感染293细胞中HA的表达.重组病毒经滴鼻和灌胃两种途径免疫小鼠,结果2次免疫后滴鼻组和灌胃组均产生明显的免疫应答,血清IgG抗体滴度分别为1:10000和1:1000.除血清IgG外,还在肺灌洗液中检测到分泌型IgA.滴鼻组的免疫效果强于灌胃组.经小剂量攻毒实验显示,重组腺病毒保护率为100%.该文成功构建了表达流感病毒HA基因的非复制型重组腺病毒,重组病毒免疫小鼠可产生较好的免疫效果.
作者:赵小东;韩峰;应革;王璇;王艳;吴淑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把禽流行性感冒(流感)病毒A/Chicken/Shanghai/F/98(H9N2)的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基因cDNA克隆至polⅠ-polⅡ双向转录和表达载体pHW2000,用这两种质粒与8质粒病毒拯救系统中流感病毒A/WSN/33(H1N1)6个内部基因eDNA的质粒组合(6+2重排),共转染COS-1细胞,产生了能在鸡胚中高滴度增殖的H9N2/WSN重组病毒.用A/WSN/33的8个基因cDNA质粒作对照,也产生了转染子病毒.经过EID50测定和MDCK 感染实验,新基因型H9N2/WSN病毒感染鸡胚的能力强(EID50为10-11/0.2ml),而且对鸡胚的毒力弱,在不加胰酶的情况下不使MDCK细胞产生病变.经电镜观察,两个转染子病毒的形态与野生型流感病毒相似.反向遗传操作技术的建立,为对禽流感病毒基因功能和疫苗构建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
作者:卢建红;邵卫星;刘玉良;贾立军;韦栋平;石火英;刘秀梵 刊期: 2005年第01期
建立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冠状病毒分离、培养方法,为SARS冠状病毒动物模型的建立提供实验依据,并根据病毒在体内存活的时间确定检测指标.选用已鉴定为SARS冠状病毒的毒株,经过鼻腔接种感染恒河猴.定期采集咽拭子标本,分离血清或血浆,用Vero细胞进行病毒培养、分离.结果显示,在SARS冠状病毒感染恒河猴后2、5、7天,可以从拭子中分离到病毒,5~15天可在猴肺、脾、肝、肾和淋巴组织中分离到病毒,并用免疫荧光法和RT-PCR方法进行了确定.首次实验证实了SARS冠状病毒可在恒河猴体内复制.SARS病毒的成功分离是SARS冠状病毒动物模型建立的主要依据,在进行疫苗安全性和药效评价等工作中,病毒分离可作为药物筛选、疫苗评价的重要指标.
作者:鲍琳琳;涂新明;蒋虹;佟巍;丛喆;魏强;朱华;张扬清;高虹;邓巍;黄澜;刘亚莉;王健伟;秦川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为了建立研究猪瘟病毒的技术平台,利用RT-PCR技术构建了猪瘟病毒中国石门株(Shimen)的全长有感染性cDNA克隆pT7SM.通过体外转录线性化的pT7SM并将转录的RNA转染至PK-15细胞中,获得了猪瘟病毒粒子.再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了其生长曲线,通过电镜观察到重组病毒呈球形,具有囊膜结构.进一步把获得的猪瘟病毒粒子感染非免疫实验猪,结果子代病毒与石门株类似,对非免疫实验猪有强烈的致病性,证明该全长cDNA克隆可靠稳定,忠实地保留了石门株病毒的感染性和致病特征.由此为进一步探讨猪瘟病毒的致弱机制及病毒与机体相互作用的机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作者:王毅;吴海祥;张楚瑜;伊光辉;曹晟;温国元 刊期: 2005年第01期
采用原核表达的戊型肝炎病毒结构区基因(HEV ORF2)编码蛋白,与新型人用疫苗佐剂类MF59配制成试验性疫苗,通过粘膜免疫途径免疫实验小鼠,研究其产生粘膜免疫和体液免疫的效果.结果表明,通过滴鼻和灌胃两种粘膜免疫途径免疫BALB/c小鼠,均能诱导小鼠产生针对HEV ORF2试验性疫苗的血清IgG和IgA,血清IgG的抗体滴度为1:800~1:1600,血清IgA抗体滴度为1:100~1:200.对免疫小鼠血清中IgG的动态观察表明,血清抗体可持续存在至少6个月以上.比较类MF59佐剂和传统铝盐佐剂经注射免疫所诱导产生的血清IgG抗体滴度,发现类MF59佐剂可有效增强HEV ORF2重组蛋白的免疫原性4倍左右.类MF59佐剂可诱导粘膜免疫反应,在肠道粘膜部位产生SIgA,滴度为1:100.这些结果为新型戊型肝炎病毒基因工程重组疫苗的研制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作者:周永东;张明程;蒋琳;沈心亮;毕胜利 刊期: 2005年第01期
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TLR)是免疫细胞表面的模式识别受体(pat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PRR),参与微生物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PAMPs)的识别,从而诱导天然免疫应答.迄今在人类已经确定了10个TLRs家族成员[1].不同的TLRs识别不同的PAMPs,如TLR9是免疫细胞识别病毒和细菌中非甲基化DNA的必需成分[2];TLR3是识别双链RNA(dsRNA)病毒的特异性受体[3].尽管TLRs在天然识别细菌和真菌中已经显示出了重要作用,但在体内抗病毒免疫的作用还不清楚[4].通过对TLR9与病毒感染相关性研究,为探讨HIV及HPV等DNA病毒致病机理和制备其基因疫苗开辟新的思路.
作者:艾军华;吕凤林 刊期: 2005年第01期
副粘病毒是一类重要的人和动物致病病毒.其中包括副流感病毒(Parainfluenza virus,PIV)、流行性腮腺炎病毒(Mumps virus,MuV)和新城疫病毒(Newcatle disease virus,NDV).这些病毒在中性pH条件下,可以通过膜融合而感染宿主细胞.
作者:任桂杰;王志玉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猪水泡病是由猪水泡病病毒(Swine vesicular disease virus,SVDV)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在症状上与口蹄疫极其相似.该病流行性强,发病率高,能造成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国际兽医局将其列为动物A类传染病,我国农业部列为动物一类传染病.SVDV属于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其核酸类型为单股正链RNA分子,无囊膜,病毒基因组含一个大的开放阅读框,编码一条由2 185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聚蛋白.SVDV基因组的结构与小RNA病毒科的其它病毒相似,从5'端到3'端依次为5'非编码区、P1区、P2区、P3区、3'端非编码区及Poly(A)尾结构.P1区编码病毒的4种结构蛋白:VP1(1D)、VP2(1B)、VP3(1C)和VP4(1A).其中VP1、VP2、VP3为外壳蛋白,VP4为内壳蛋白.迄今为止,有关SVDV基因组全序列的报道仅有国外的4株[1-3].
作者:冶贵生;刘湘涛;张彦明;马玉花;张淼涛;韩雪清;张永国;谢庆阁 刊期: 2005年第01期
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是一类无包膜单股正链RNA病毒,基因组长约7.5kb.其5'端非编码区由约742个核苷酸长,主要与病毒RNA复制、蛋白翻译起始、病毒颗粒的装配及病毒的细胞适应减毒及神经毒力密切相关[1].
作者:胡凝珠;瞿素;刘国栋;姬秋彦;胡云章 刊期: 2005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