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病毒学报杂志

病毒学报杂志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微生物学会
  • 国际刊号:1000-8721
  • 国内刊号:11-1865/R
  • 影响因子:1.04
  • 创刊:1985
  • 周期:
  • 发行:
  • 语言:中文
  • 邮发:82-227
  • 全年订价:86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生物医学工程
病毒学报杂志   2012年6期文献
  • 山东省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病原学鉴定及其柯萨奇A24病毒基因特征分析

    为明确2010年引起山东省青岛市、临沂市急性出血性结膜炎(Acute hemorrhagic conjunctivitis,AHC)流行的病原,采集26例患者的眼结膜拭子标本,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 time-PCR)和细胞培养方法进行检测.Real time-PCR结果显示,17份标本柯萨奇病毒A组24型(Coxsackievirus A24,CVA24)阳性,阳性率为65.39%,肠道病毒70型(Enterovirus 70,EV70)和腺病毒均为阴性;使用Hep-2细胞共分离到10株病毒,通过VP1区基因扩增及核苷酸序列测定,10株病毒均鉴定为CVA24,同源性分析显示其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9.3%~100.0%和99.5%~100.0%,在系统进化树上聚集成一簇,本次分离的毒株与山东省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中分离到的毒株序列差异较大,分别属于5个不同的进化分支.提示CVA24可能为引起两地AHC流行的病原,且属于同一传播链.

    作者:杨静;林艺;王海岩;陶泽新;李岩;陈鹏;裴耀文;纪峰;林小娟;王显军;刘尧;徐爱强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两种单负链RNA呼吸道病毒——流感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对粘蛋白1表达调控差异的研究

    为进一步了解流感病毒(IFZ)是否像呼吸道合胞病毒(RSV)一样在感染过程中可以上调呼吸道上皮细胞粘蛋白1(MUC1)的表达,进而限制炎症的发展.我们利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两种呼吸道单负链RNA病毒感染人呼吸道上皮细胞系——A549细胞后对MUC1的表达调控.分别利用人喉上皮细胞系——HEp-2细胞系和MDCK细胞系培养并收集RSV和IFZ.相同滴度的两种病毒分别感染A549细胞24 h后,分别裂解各组细胞,收集总RNA,应用qRT-PCR检测MUC1 mRNA的表达情况;或相同滴度的两种病毒分别感染A549细胞24 h和48 h后,裂解细胞收集总蛋白,同时收集细胞培养上清,应用Western Blot检测MUC1蛋白的表达情况,应用ELISA检测上清中TNF-α水平.结果显示,虽然两种病毒都能上调TNF-α水平,但只有RSV可以上调呼吸道上皮细胞MUC1表达,并呈剂量效应,而IFZ不能上调呼吸道上皮细胞MUC1的表达.本研究首次探讨两种常见呼吸道单负链RNA病毒感染呼吸道上皮细胞后对MUC1表达调控的差异,初步证实临床上IFZ感染后病情自限性的机制不同于RSV感染,与MUC1的表达上调无关.

    作者:卢昕;倪淑媛;李煜生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人类肠道病毒74、80和87型山东地方株的鉴定及基因特征分析

    随着基于VP1序列分析的分子定型方法的推广应用,许多新型人类肠道病毒(Human enterovirus,HEV)陆续被发现.本研究通过对1989~2010年山东省急性弛缓性麻痹(Acute flaccid paralysis,AFP)监测系统分离到的非脊髓灰质炎肠道病毒进行VP1完整编码区的序列扩增及分子定型,共发现1株EV74,3株EV80和1株EV87.同源性分析显示EV74、EV80和EV87山东分离株与原型株的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81.4%,76.4%~81.7%以及80.3%.系统发生学分析显示山东地方株与国内外其他分离株的亲缘关系均较远.这是在中国大陆地区首次发现EV74和EV87,其中EV87山东分离株为全球第2个鉴定出的分离株.这3种新型HEV在AFP监测系统中的分离率较低,提示尚未在我国导致大规模流行.

    作者:陶泽新;刘尧;宋立志;王海岩;陈鹏;徐爱强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新乡地区2011年肠道病毒71型VP1基因特征分析及手足口病流行特点

    为了解新乡地区2011年肠道病毒71型(EV71)VP1基因特征及手足口病流行特点,采用荧光RT-PCR对临床诊断的粪便标本进行总肠道病毒(EV)、柯萨奇病毒A16(CA16)和EV71检测;选取10例EV71阳性标本进行VPl序列扩增并测序,所得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和构建系统发生树;对2011年新乡市手足口病疫情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重症标本的EV71阳性率(73%)显著高于CA16阳性率(19%)(P<0.01);10株新乡EV71分离株的核苷酸及氨基酸差异分别为2.8%和0.9%,属于C4亚型的C4a簇;9株VP1区第170位氨基酸为A,1株为V;与近缘的C4a型代表株相比,新乡优势株的氨基酸变异一般发生在VP1第292位氨基酸(T→A);2011年新乡市共上报手足口临床诊断病例1118例,92%的发病年龄在3岁以下,发病高峰分别出现在4和12月份,提示一定要加强手足口病预防控制,寒冷天气尤其不能忽视.

    作者:马建敏;卫海燕;于贺军;李坤;黄学勇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登革病毒诱导人单核细胞VEGF的表达及机制

    研究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ENV)感染对人单核细胞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的影响,并检测分析可影响VEGF表达的天然免疫信号通路.通过Real-time PCR检测,发现不同型DENV(DENV1、DENV2、DENV3)感染THP-1细胞均可诱导VEGF mRNA表达水平呈时间依赖性增加;而DENV2感染也可上调VEGF在原代单核细胞中的表达.通过RNAi技术沉默Toll样受体3(TLR3)及接头蛋白IPS-1,发现DENV感染诱导的VEGF表达明显下调;而ERK、JNK及NF-κB等信号通路的抑制也可下调VEGF的表达水平.本研究证明,DENV感染可诱导人单核细胞中的VEGF高表达,而VEGF高表达依赖于TLR3及IPS-1信号通路的激活,提示VEGF可能是治疗登革出血热的一个靶点.

    作者:何莉;吴思宇;王廷龙;张萍;黄曦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广西分离毒株抗原相关性的研究

    本研究将26个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广西分离毒株以及参考株M41和常用疫苗株H120、Ma5和4/91共30个毒株,分别与根据这些毒株S1基因高变区Ⅰ的基因分型结果而选取的属于3个不同亚群的7个代表性分离毒株和常用疫苗株H120、Ma5和4/91制备的共10个单因子血清,在鸡胚气管环培养(TOC)上进行病毒中和试验,然后根据中和试验结果对1985~2008年间课题组所分离的26个IBV广西地方流行毒株与3个常用疫苗株H120、Ma5和4/91以及参考毒株M41的抗原相关性及其血清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30个试验的毒株分属7个不同的血清型,其中26个分离株有两个优势血清型(占总分离株的68%),分别是血清1型(包含13个毒株)和血清2型(包含5个毒株).此外,我们还将分离毒株的血清分型结果与重要抗原基因(包括S1、N、M和3'UTR)的分型结果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比较,发现它们之间的分型结果不尽相同.研究结果表明,近年来广西存在多个血清型IBV的流行而且不同时期流行的优势血清型不同,分离毒株之间以及分离毒株与疫苗毒株之间的抗原相关性也存在着差异.

    作者:王秀英;李孟;韦平;陈秋英;韦正吉;磨美兰;韦天超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我国地方品种鸡分离到的一个禽白血病病毒新亚群的鉴定

    为探明我国地方品种鸡群禽白血病病毒(Avian leukosis virus,ALV)的特点,通过接种DF-1细胞及细胞培养上清液p27抗原的检测,从芦花鸡中分离得到三株外源性ALV禽白血病病毒,分别是JS11C1、JS11C2和JS11C3,并对其进行亚群鉴定分析.用PCR方法扩增env基因测序,并与已知鸡源各亚群ALV的囊膜蛋白(gp85)作氨基酸同源性比较.这三株ALV的env基因的gp85大小为1 005bp,编码335个氨基酸;env基因的gp37大小为609bp,编码203个氨基酸.三个毒株之间gp85的同源性为91.9%~97.0%.与A、B、C、D和E五个经典亚群在GenBank中已发表的18个毒株的gp85的同源性仅在77.7%~84.6%间,显著低于鸡群中常见的A、B、E各亚群内的同源性范围(分别为88.2%~98.5%,91.6%~98.8%和97.9%~99.4%),而与J亚群参考株的同源性更是只有34.2%~36.5%.上述结果表明,芦花鸡分离到的三株病毒可能是不同于鸡源ALV已知6个亚群的一个新亚群,按国际上对ALV亚群分类的习惯,初步将其定名为K亚群.

    作者:王鑫;赵鹏;崔治中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EV71病毒核酸快速检测方法的比较

    PCR方法检测肠道病毒71型(EV71)的分子诊断技术十分快速敏感.目前已有多篇文献报道了不同的检测EV71的PCR方法,但对不同方法检测结果的比较还少有报道.本研究将检测肠道病毒通用5′UTR基因的3种定量PCR(rRT-PCR)方法和1种普通PCR(cRT-PCR)方法和特异性检测EV71的2种rRT-PCR和1种cRT-PCR方法进行特异性和敏感性比较评估.所有试验方法都有较好的特异性,无交叉反应.核酸低检测限值为从8.19× 101~8.19×105个拷贝,rRT-PCR比cRT-PCR更敏感.所有的rRT-PCR方法检测50份临床标本时都较敏感.

    作者:卫海燕;黄学勇;许玉玲;马宏;陈豪敏;许汴利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ELISA与IFA检测鸡血清ALV-A/B特异性抗体相关性比较

    为了研究ELISA和IFA检测鸡血清中ALV-A/B特异性抗体的相关性,将A/B亚群禽白血病病毒接种到DF1细胞上,用ELISA检测过的鸡血清作为一抗进行IFA检测,比较ELISA检测的S/P值与IFA检测的血清效价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ELISA检测鸡血清中ALV-A/B抗体的S/P值与IFA检测ALV-A/B的血清效价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r=0.974 35;P<0.001).由此可推测ELISA检测鸡血清的S/P值与IFA检测的血清效价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且呈正相关.IFA检测血清阳性率与ELISA检测结果完全一致,因此当血清样品数量少时,可用IFA检测替代ELISA检测,既节约检测成本也提高了检测的准确性.

    作者:李薛;李德庆;赵鹏;崔治中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草地贪夜蛾Sf9细胞系Arp2/3-p40/ARPC1亚基基因的克隆与功能研究

    杆状病毒感染诱导的昆虫宿主细胞肌动蛋白聚合主要由病毒编码的Wiskott Aldrich综合征蛋白(Wiskott Aldrich syndrome Protein,WASP)同源蛋白P78/83激活宿主细胞内的Arp2/3复合物,进而引起肌动蛋白单体(G-actin)聚合成为纤维状肌动蛋白(F-actin).为了研究Arp2/3复合物在病毒感染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我们克隆了昆虫Sf9细胞的Arp2/3复合体P40亚基基因,并对其预期产物进行了生物信息学与功能分析.我们发现在病毒感染过程中,P40亚基由细胞质转移到核膜的内缘,与本实验室过去报道的病毒感染后期核内F-actin的分布相吻合,提示P40可以很好地用于研究Arp2/3复合体的亚细胞定位情况;通过免疫共沉淀(Co-IP)实验,还证实病毒感染可以促进P40和P78/83的相互作用,提示某些未知病毒因素参与调控了由P78/83和Arp2/3复合体介导的肌动蛋白聚合过程.

    作者:韩士里;穆敬芳;张永丽;陈新文;王云;黎路林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云南省人乳头状瘤病毒16型E6/E7基因的变异分析

    研究人乳头状瘤病毒16型E6和E7基因在云南省的变异情况.采集获得2 000例妇科门诊样品,提取DNA,以MY09/MY11为外引物,GP5+/GP6+为内引物,采用nest-PCR法对样品HPV-DNA高变区L1区的相应基因进行扩增、测序和分型,筛选得到20例HPV-16型病毒DNA,对其进行E6和E7基因特异性扩增,测序.结果显示20例HPV 16型E6基因中有10例在178位核苷酸发生碱基突变,突变频率为50%,E7基因中有10例在647位核苷酸发生碱基突变,突变频率为50%.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在云南省流行的HPV-16型中主要为亚洲变异型,没有发现非洲1型,非洲2型.

    作者:杨丽娟;岳耀斐;陈俊英;潘玥;赵玉娇;马绍辉;孙强明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猪细小病毒NS1抗原表位的真核表达及ELISA方法的建立

    以猪细小病毒NS1抗原表位的真核表达及ELISA建立为目的,以猪细小病毒基因组DNA为模板,扩增获得PPV NS1主要抗原表位基因,将其插入到真核表达载体pPICZα-A中,获得重组质粒pPICZα-A-NS1.电转化后将重组毕赤酵母菌株诱导表达,SDS-PAGE检测证实重组蛋白获得了高效表达,Western blot实验表明表达产物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将纯化后的重组蛋白包被酶标板,经棋盘法优化,初步建立了检测猪细小病毒特异性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结果表明,抗原佳包被浓度为1.9 μg/mL,血清佳稀释度为1:80,阳性判断标准定为OD待检血清>0.4且OD待检血清/OD标准阴性值>2.0.用该方法对猪血清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本方法与HI试验的符合率达91.2%,与国外同类试剂盒的符合率为92.1%,该间接ELISA方法特异性强、敏感性高,可用于猪细小病毒病感染抗体的检测.

    作者:马辉;赵绪永;边传周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BST-2和Vpu相互作用抑制剂筛选模型的建立

    骨髓基质细胞抗原2(Bone marrow stromal cell antigen 2,BST-2,又称Tetherin、CD317、HM1.24)是宿主先天性免疫应答的组成部分,可抑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1,HIV-1)的释放,HIV-1的辅助蛋白Vpu可通过跨膜区与BST-2的跨膜区产生相互作用,进而将其降解,下调其在细胞表面的数量,拮抗BST-2的抗病毒功能.本研究将海肾荧光素酶(Renilla luciferase,Rluc)与BST-2的N端连接,增强型黄色荧光蛋白(Enhanced yellow fluorescent protein,EYFP)与Vpu的C端连接,分别构建质粒RB和VE,使两种融合蛋白在细胞内共表达,产生生物发光共振能量转移(Biolunin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BRET)信号,进而建立稳定双表达细胞系,以BST-2和Vpu的跨膜区相互作用为靶点,应用BRET技术,建立两种蛋白相互作用抑制剂的筛选模型,以期通过BRET信号变化筛选出相互作用抑制剂,发展新型的艾滋病治疗手段.

    作者:庞晓静;胡斯奇;张悦;岑山;金奇;郭斐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鸭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组结构及其编码蛋白的研究进展

    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属于禽嗜肝病毒属、嗜肝DNA病毒科病毒,与人乙型肝炎病毒(HBV)具有相同的复制方式及相似的基因结构、抗原结构.DHBV基因组是闭合环状不完全双链DNA,3个主要ORF-PreS/S、ORF-PreC/C、ORF-P位于负链,编码L蛋白、S蛋白、C蛋白和P蛋白.本文通过对DHBV基因组结构特征及其编码病毒重要蛋白的基本特性、结构特点与功能进行全面阐释,旨在对DHBV的深入研究提供重要参考和以DHBV人工感染建立的动物模型研究HBV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作者:刘强;贾仁勇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病毒的免疫学和免疫逃避研究进展

    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PRRSV)严重危害着养猪业的健康发展,给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由于该病毒介导的复杂的免疫逃避机制以及抗原性基因的异质性等特征,目前疫苗产品不能提供十分有效的保护.对于基因变异较大的流行毒株,疫苗提供的免疫保护更为有限.本文就PRRSV免疫学和免疫逃避的新研究进展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PRSSV防控,新型疫苗设计等提供参考.

    作者:张松林;韩静;李峰;高三阳;刘磊;马永彪;沈志强 刊期: 2012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