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是携带人兽共患病霉多的一种哺乳动物,调查蝙蝠携带病毒的病原生态学本底对防范蝙蝠病霉威胁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集云南省部分地区蝙蝠进行病毒宏基因组学分析,在一组食虫蝙蝠样品中发现了A群轮状病毒(Group A rotaviruses,RVA)序列,经过进一步RT-PCR筛查验证及病毒的分离鉴定,终从勐远县的1只三叶蹄蝠中分离出一株轮状病毒.扩增该毒株的VP7与VP4基因进行分型与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其VP7基因为G3型,与来自阿根廷的1株马轮状病毒的同源性高,为93%;其VF4基因为P[10]型,与来自泰国的1株人轮状病毒同源性高,为94.8%.通过与本实验室之前分离的首株蝙蝠G3P[3]型轮状病毒MSLH14的比较,确定该毒株为一株新的蝙蝠轮状病毒,命名为RVA/Bat-tc/MYAS33/2013/G3P[10],简称MYAS33.本研究结果进一步证明了蝙蝠轮状病毒的多样性,突显了蝙蝠作为轮状病毒潜在宿主的重要性.
作者:夏乐乐;何彪;胡挺松;张文东;王意银;徐琳;李楠;邱薇;余静 刊期: 2013年第06期
为了研究经原核表达的猪细胞核转录因子NF-κB p65/p50融合蛋白对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病毒(PRRSV)体外增殖影响,本文采用RT-PCR技术扩增出编码成熟p50区和p65开放阅读框(ORF),将其克隆至pET21a(+)中,转化至Rosetta感受态细胞,经异丙基-β-D-硫代吡喃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对表达产物进行鉴定;纯化复性后添加到DMEM细胞维持液中,观察p65/p50对Marc145细胞毒性,确定佳使用浓度;探讨佳浓度的p65/p50对PRRSV体外感染增殖活力的影响,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研究PRRSV感染时相,绘制PRRSV增殖曲线.成功构建了大量以包涵体形式表达Mr均约为70kD的p65/p50融合蛋白的p65/p50-pET21a(+)原核表达载体;Western-blot显示p50和p65重组蛋白可分别与兔抗人p50多克隆血清、兔抗人p65纯化抗体反应.确定p65/p50佳添加浓度为0.4μg/mL.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PRRSV感染时相,结果表明NF-κB p65/p50可促进PRRSV感染Marc-145 CPE出现及病毒早期增殖;但CPE出现后,病毒增殖受到抑制,病毒滴度水平显著降低(P<0.05).该结果为进一步研究PRRS的发病机理及治疗策略提供了新思路.
作者:王潇娣;朱玲;蔡雨函;黄仆;徐志文 刊期: 2013年第06期
为了解我国现流行的F基因型腮腺炎病毒全基因组的基因特征,本研究选择对腮腺炎病毒F基因型参考株MuVi/Shandong.CHN/4.05[F]进行全基因组测序,结合其它来自于GenBank的腮腺炎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共同分析我国流行的F基因型腮腺炎病毒的全基因组特征及其与现有疫苗株的遗传差异及抗原位点变异情况.通过研究发现,和腮腺炎病毒其它基因型相比,腮腺炎毒株MuVi/Shandong.CHN/4.05 [F]全基因组核苷酸差异在3.8%~6.5%之间,其中与A基因型(疫苗株)差异大,与B和N基因型差异小.腮腺炎毒株MuVi/Shan-dong.CHN/4.05[F]和疫苗株在全基因组序列上分别存在26个和25个N-糖基化位点,和疫苗株相比,腮腺炎毒株MuVi/Shandong.CHN/4.05[F]在HN蛋白上第464~466氨基酸位点上增加了一个N-糖基化位点,而其它基因型的腮腺炎病毒在这个位点上也均为N-糖基化位点.另外,腮腺炎毒株MuVi/Shandong.CHN/4.05[F]和疫苗株在其它已知的抗原相关位点上也存在着氨基酸变异.我国现流行的腮腺炎流行株与腮腺炎病毒其它基因型及疫苗株之间在全基因组上已存在较大的差异,提示需进一步加强对国内现有腮腺炎流行株与疫苗株之间的遗传变异分析,系统评价当前疫苗的免疫保护效果.
作者:崔爱利;金俐;许文波 刊期: 2013年第06期
2003~2012年连续10年对北京地区儿科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腺病毒(Adenovirus,ADV)的监测,了解儿科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中ADV感染状况和流行型别.收集39 214份儿科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标本(包括来自住院及重症监护患儿的32 016例鼻咽分泌物标本及门诊的咽拭子标本7 198例)进行病毒分离和/或免疫荧光法进行ADV检测,对其中848份毒株和/或阳性标本提取DNA,通过两套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ed-PCR)进行ADV分型.首先用3、7型2对分型引物的PCR可确定3、7型ADV,对少数扩增阴性的标本或毒株再使用2对可扩增A-F各组ADV的通用引物对其DNA六邻体片段进行扩增后直接测序,并与GenBank中的序列比较以确定其型别.在39 214份呼吸道标本中,经病毒分离和/或免疫荧光法确定为ADV阳性的标本884份,总阳性率为2.25%(884/39 214),其中住院患儿ADV检测阳性率为2.08% (665/32 016),门诊患儿为3.04%(219/7 198).以ADV年检出率统计,2003~2012年10年期间只有2010年的阳性率较高,为3.69%,其余年份均在3.0%以下.对其中848份毒株或阳性标本的分型结果显示:3型ADV占53.18 %(451/848),7型ADV占36.79% (312/848),2型占3.78%(32/848),55型占2.24%(19/848),1型占2.0%(17/848),5型占0.94 %(8/848),14型占0.47%(4/848),6型占0.35%(3/848),4型占0.24%(2/848).除2012年优势型别为7型,2003年和2007年为3、7型外,占23例(88.5%).12例诊断为扁桃体炎患儿11例为ADV3(91.7%)感染.o~3岁年龄组ADV阳性检出率高于4岁以上年龄组.男女性别比为1.9∶1.近10年中ADV3和ADV7为主要的流行型别.儿童ADV重症肺炎多是由ADV7造成的.由11和14型重组的55型ADV从2006年开始在北京儿童中出现.
作者:邓洁;钱渊;赵林清;朱汝南;王芳;孙宇;田润 刊期: 2013年第06期
为了解上海地区诺如病毒相关急性胃肠炎疫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流行株基因型的演化情况,2012年3月至2013年2月,收集上海市两处哨点医院成人急性胃肠炎粪便样本进行诺如病毒的分子检测并对其基因特征进行系统分析.在502份样本中,GⅠ群共检出19例,检出率3.78%,呈现低位流行、全年散发的状态,无明显的季节分布;GⅡ群检出86例,检出率17.13%,在10~12月出现高位流行,并发现中老年人群GⅡ群诺如病毒检出率显著高于青年个体(P<0.05).同时首次于2012年9月在上海地区检出新型GⅡ.4变异株Sydney_2012,证实是该变异株引发了2012年秋冬季诺如病毒急性胃肠炎的高位流行.序列分析表明该变异株为GⅡ.e型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1与GⅡ.4型ORF2的重组体,目前已成为本地区的优势流行株.研究发现,2012年上海地区出现GⅡ.4新型变异株Sydney_2012,并引发秋冬季诺如病毒急性胃肠炎的高位流行.
作者:沈震;王刚;宰淑蓓;胡芸文;袁正宏;张军 刊期: 2013年第06期
本文对中国首例输入性D8基因型麻疹病毒基因特征进行分析.用ELISA法检测血清麻疹病毒IgM抗体;用Vero/Slam细胞对采集的咽拭子标本进行病毒分离,分离到的麻疹毒株用RT-PCR方法扩增其核蛋白基因3'端的部分序列,并对扩增产物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以3'端456个核苷酸为目的片段进行基因亲缘性关系分析.结果表明,上海市2012年共报告1 105疑似麻疹病例,其中实验室确诊590例,临床符合病例2例,排除513例,报告发病率为2.52/10万;共采集到984份疑似麻疹病例咽拭子标本,分离到247株麻疹病毒,病毒分离阳性率为25.3%;除Shanghai12-239为D8基因型外,其他均为H1a基因亚型.Shanghai12-239与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参考株(Manchester.UNK30.94(D8)AF280803)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7.8%,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8.6%.与WHO其他基因型参考株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89.6%~94.5%,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88.7%~95.3%.
作者:孙晓冬;李崇山;汤显;李智;张燕;唐伟;王静;王慧玲;杨彦基 刊期: 2013年第06期
为明确人腺病毒41型(Adenovirus type 41,Ad41)形态发生过程中形成的纤维丝状包涵体(Fibrillous inclusion body,FIB)是否含有Ad41的长纤维(Long fiber,LF)蛋白与短纤维(Short fiber,SF)蛋白.我们分别原核表达和纯化Ad41 LF、SF的球部(Knob)蛋白,分别命名为LFK与SFK.以LFK和SFK分别免疫BALB/c小鼠,分别获得LFK抗血清和SFK抗血清.Western blot、间接免疫荧光和免疫负染结果表明,LFK抗血清和SFK抗血清分别与LF和SF结合,LFK抗血清和SFK抗血清之间无交叉反应,可以应用于免疫电镜标记.通过Ad41抗血清、腺病毒纤维单克隆抗体4D2、LFK抗血清与SFK抗血清分别对FIB进行免疫电镜胶体金标记,表明Ad41抗血清、腺病毒纤维单克隆抗体4D2、LFK抗血清与SFK抗血清均能标记FIB,说明FIB中含有Ad41长纤维蛋白和短纤维蛋白.
作者:宋敬东;邹小辉;王敏;屈建国;鲁茁壮;洪涛 刊期: 2013年第06期
为了解辽宁省2007~2012年流行性风疹病毒基因特征,本研究用Vero/Slam细胞从辽宁省2007~2012年风疹暴发和散发患者的咽拭子标本中分离到145株风疹病毒(Rubella,RV),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RV分离株E1基因的945个核苷酸片段,对扩增产物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将辽宁省145株RV与世界卫生组织(WHO)RV 13个基因型的32株参考株基于739个核苷酸片段的基因定型序列构建基因亲缘性关系树.结果提示,辽宁省2007~2012年145株RV分离株均属于1E基因型,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为97.2%~100.0%和97.6%~100.0%.与2株WHO 1E基因型参考株(Rvi/Dezhou.CHN/02,RVi/ MYS/01)序列相比,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6.6%~99.2%和98.2%~100.0%.除RVi/Shenyang.Liaoning.CHN/13.11/13株病毒在E1基因的第246位发生了突变(Val246-Ala246);RVi/Shenyang.Liaoning.CHN/13.11/4和RVi/Liaoyang.Liaoning.CHN/26.11/2株病毒在E1基因的第262发生相同突变(Asp262-Asn262)外,其他毒株在N-型糖基化位、血凝抑制位点和中和位点等重要抗原位点均未发生变化,抗原性稳定.辽宁省所有1E基因型风疹病毒在E1蛋白的第338位氨基酸发生相同突变(Leu338-Phe338).本研究证实1E基因型为辽宁省RV的优势基因型,近6年来辽宁省风疹疫情是由1E基因型RV的多个传播链引起.
作者:王艳;马艳;徐晓婷;范雪松;林茜;隋丹;尹晔;吴凤彤;潘百灵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猪环曲病毒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猪群感染率高,在腹泻病例中检出率高,被认为是一种可能的猪腹泻病原.凸隆病毒的型间重组和抗原交叉反应,意味着猪环曲病毒存在人兽共患的风险.基于近年在我国部分地区因为仔猪腹泻导致了较大损失,本文介绍了猪环曲病毒发展历史,综述了该病毒基因组和蛋白特点、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等,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陈蕾;朱玲;周远成;郭万柱 刊期: 2013年第06期
急性呼吸道感染广泛分布于人群中,主要由呼吸道病毒引起,在老年人和婴幼儿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给社会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快速、准确检测出病原体对临床早期诊断和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具有PCR的高灵敏度和快速检测的特点,还能实现多病原的高通量检测.基于多重PCR技术开发的商业化试剂盒能同时检测12种以上的呼吸道病毒,能达到与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相当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为呼吸道病毒的检测与分型提供了新的选择.本文综合了近年来的发展成果,对新型多重PCR方法的原理及其在呼吸道病毒诊断上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作者:李瑾;申红卫;秦萌;马学军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羊口疮病毒(Orf virus,ORFV)感染细胞过程中为了对抗宿主细胞的抗病毒作用,依靠种群长期培育的一系列功能性基因,如干扰素抗性基因、Bcl-2样基因和细胞周期蛋白抑制物基因等,遏制宿主细胞免疫清除和免疫调节作用.同时,ORFV也利用某种机制干预细胞泛素-蛋白酶体系统(Ubiquitin-proteasome system,UPS)的信号调控途径,有效抑制胞内信号传导和CD8+T细胞活化,以庇护病毒粒子成熟和释放.本文综述了细胞UPS功能与病毒干预机制的内在联系及其相关元件的关键作用,探讨ORFV在选择压力下,主动采取的抑制宿主细胞免疫应答和设计胞内免疫逃逸的进化趋势.
作者:于永忠;佟春玉;宋佰芬;安红波;余丽芸;于力;崔玉东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甘草为豆科甘草属植物,是我国重要的传统中草药,三萜类化合物是其主要活性成分之一.近年来,多种甘草属植物中的三萜类化合物被证明具有显著而广谱的抗病毒活性,成为抗病毒免疫研究的热点,并有望作为新型广谱抗病毒药物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甘草酸、甘草甜素、甘草次酸及其衍生物等甘草属三萜类化合物的抗病毒作用研究进展,主要对该类化合物抗疱疹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肝炎病毒、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冠状病毒、流感病毒等的作用进行简要综述.
作者:蒲洁莹;何莉;吴思宇;张萍;黄曦 刊期: 2013年第06期
流感在全球范围内的不断暴发引起了世界的高度关注.预防流感有效和经济的手段是疫苗免疫.流感病毒的多宿主和高度变异性,使得流感疫苗的有效性受到限制.目前使用的疫苗只对与疫苗株相同或高度相近的病毒株具有保护效力.一旦变异较大或新亚型的流感病毒出现,现有疫苗就会失去其保护效力.因此,研制一种可抵御变异较大或不同亚型流感病毒的通用疫苗成为流感疫苗研究的热点.选择流感病毒的保守蛋白做抗原是研制流感通用疫苗的主要方法已有至少3种流感通用疫苗进入临床研究阶段.改变疫苗免疫途径和免疫程序,也能提高疫苗的交叉免疫效果.本文对流感通用疫苗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与展望.
作者:罗东玉;薛春宜;曹永长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痘病毒是已知病毒中基因组大、宿主谱广和危害严重的人兽共患病病原之一.随着病原和宿主互作的分子生物学、功能基因组学以及免疫学相关技术的发展,痘病毒宿主范围因子及其相关作用机制被相继发现和研究,这为痘病毒的组织嗜性和宿主特异性的阐明奠定了分子基础.本文将通过对脊椎动物重要痘病毒属主要成员的宿主范围因子及其作用机制的介绍,以加深对痘病毒的分子遗传演化、组织嗜性和跨宿主种间感染机制的理解和认识.
作者:白刚;贾怀杰;何小兵;景志忠 刊期: 2013年第06期
A组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急性肠胃炎的主要病原之一.目前已建立的轮状病毒检测方法有电镜检测、酶免疫法、反转录PCR法、实时定量PCR法.实时定量PCR法与其他方法相比具有特异性强、敏感度高、可以分型、定量准确等优势.本文就实时定量(Real-time) PCR技术应用于A组RV检测的研究进展进行简单概述.
作者:郭延青;李丹地;段招军 刊期: 2013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