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外伤性白内障手术方式的选择及疗效分析.方法 将151例(151眼)外伤性白内障患者,根据其眼部外伤情况,分为4组(A,B,C,D),选择相应的手术方式及一期或二期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术后视力.结果 术后矫正视力=0.3者A组61.9%,B组19.6%,C组42.8%,D组46.4%.结论 选择恰当手术方式对于外伤性白内障取得佳效果具有密切关系.
作者:黄丽娜;刘欣华;曾琨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复杂性视网膜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3月至2007年1月在我院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复杂性视网膜疾病患者40例41眼,其中复杂性视网膜脱离18例,玻璃体积血4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5例6眼,眼外伤10例,白内障术后驱逐性脉络膜出血1例,眼内容炎2例.结果 29眼(70.7%)的视力得到改善,12眼(29.26%)视力无明显改变或视力较术前降低.术后矫正视力>0.5者3眼,视力0.1~0.5者5眼,视力眼前数指~0.1者26眼,视力眼前手动或光感者6眼,1眼无光感.结论 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复杂视网膜疾病能够复位视网膜,恢复视力,是一种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陈玲;张业顶;马子杰;丁锦;陈春霞;钱莉;尹晋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高度近视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临床效果及手术安全性.方法 对跟轴长25.3933.88 mm的26例(31眼)(其中眼轴≤30 mm者19眼,眼轴>30 mm者12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或现代囊外摘除术,同时植入折叠人工晶体或PMMA硬性人工晶体.平均年龄65.16岁(32-79岁),平均眼轴29.38 mm,平均人工晶体屈光度+3.9D(-6.0D--+13.5D).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及手术效果.结果 眼白内障V级核因前、后囊膜钙化,术中发生后囊膜破裂,其余均无术中、术后并发症.术后第一天裸眼视力:2眼因黄斑视网膜大片萎缩斑,术后视力与术前相同,其余病例术后视力均不同程度提高.无一发生视网膜脱离.结论 高度近视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体术,能够有效提高患者视力,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艾碧君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氩激光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方法 2003/2005年在我院行氩离子激光全视网膜光凝(PRP)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130例(185眼),其中重度非增生期77眼,增生期108眼.术后随访1-1.5年,行视力、眼底、眼压、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对新生血管未消退、荧光素渗漏以及仍存在无灌注区者,补充光凝.对氩激光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进行回顾性总结和分析.结果 重度非增生期组有效率80.5%,视力提高和不变的比例达86%.增生期组有效率68.5%,视力提高和不变的比例达85%.结论 氩离子激光光凝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安全可靠,可以有效预防患者视力丧失.
作者:刘伦;张晓峰;李寿玲;卫修玲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中低温保存羊膜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翼状胬肉患者共202例(218眼),随机将患者分为3组.A组:羊膜移植76例(85眼);B组:自体球结膜移植69例(72眼);C组:单纯胬肉切除57例(61眼).观察术后各组胬肉的复发率.结果 随访3月~20个月,A组复发6眼(占7.06%);B组复发7眼(占9.72%);C组复发15眼(占31.15%)组间经统计学处理A组与B组P>0.05差异无统计意义;A组与C组P<0.001差异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结论 单纯翼状胬肉切除,复发率高;羊膜移植与自体球结膜移植,两种手术方法术后复发率明显减少.中低温保存羊膜移植术后不产生排斥反应,羊膜保存方法简单易行,价格低廉,可随用随取,十分方便,是治疗翼状胬肉首选方法.
作者:赵亚军;钟景贤;李凤轩;王训刚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通过对儿童先天性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临床观察,探讨儿童人工晶体植入的佳时机,屈光度选择以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75例(96)眼全部施行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其中无晶体眼为3眼;年龄小2岁,大14岁,平均7.6岁;随访4月-3年.结果 1.术后矫正视力满意,≥0.5共38眼,占39%,0.1-0.4共36眼,占38%,<0.1共8眼,占8%,视力检查不合作14眼,占15%.2.术后葡萄膜炎及晶体后囊膜增殖较成人严重.结论 先天性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是防治儿童弱视,恢复双眼单视功能的佳方法.儿童先天性白内障应尽早手术,术后及时处理并发症并进行弱视训练.
作者:乔丽珊;张晓苹;朱美玲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1/4核翻转快速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在临床的可行性.方法 在174例207只眼中行1/4核翻转快速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结果 与175只眼传统碎核超声乳化术相比,该术式在不同核硬度情况下明显缩短手术时间(P<0.0001),术后角膜水肿的发生率也明显降低(P<0.0001).结论 1/4核翻转快速超声乳化法明显缩短超声乳化时间,大大降低了手术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赵军民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总结初学超声乳化联合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的心得体会.方法 由初学手术医师对19例23眼多种类型白内障行超声乳化联合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结果 术中球结膜水肿6眼(26.1%)、折叠人工晶体植入并发症4眼(17.4%);术后7天视力≥0.3者20眼(87.0%),矫正视力≥03者21眼(91.3%);散光度≤1.0D者17眼(74.0%);与术前角膜散光度比较变化≤1.0D者23眼(100%);1级角膜水肿3眼(13.0%);无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 初学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多发生与透明角膜切口和折叠人工晶体植入技巧相关并发症上.在掌握超声乳化技术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病例,着重于透明角膜切口和折叠人工晶体植入技巧的培训,可实现从硬性晶体到折叠晶体的平稳过渡.
作者:沈伟锋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LASIK术前筛查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LASIK术前135例163眼近视性屈光不正视网膜病变的特点及多波长氪激光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近视性屈光不正视网膜病变的屈光度分布为:≤-3.00D,3眼,占1.84%,-3.00D~-6.00D,21眼,占12.88%,≥-6.00D,139眼,占85.28%.病变主要部位为:单象限占77.91%.病变的性质以格子样变性为主,占65.03%.病变范围多集中于一个象限.双眼共存病变28例,病变对称性分布21眼.光凝治疗后三月行LASIK手术,术后随访1518个月,无一例发生视网膜脱离.结论 近视性屈光不正的视网膜病变分布为:85.28%为高度屈光不正.77.91%变性区域为一个象限,65.03%病变为格子样变性,双眼发病者75%病变对称分布.LASIK术前,近视性屈光不正的视网膜病变激光治疗可获得确切疗效.
作者:刘克菊;田蓓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分析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我院采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进行白内障手术216其术后视力和并发症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术后少数出现并发症,如角膜水肿,房水混浊,虹膜部分后粘连等.经处理未见明显远期并发症.结论 临床显示此方法疗效显著,适应证广泛,学习曲线短,由于不需要超声乳化设备,手术成本低,适合基层医院及防盲时推广.
作者:汪文芬;程晓钟;吕灶林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在巩膜扣带术中运用间接眼底镜进一步查找视网膜裂孔的意义.方法 我科于2006年6月至2006年12月收治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中采用巩膜扣带手术治疗的病例共86例87眼,在术前查找视网膜裂孔的基础上,手术中运用间接眼底镜进一步查找视网膜裂孔,术后随访6-12个月.结果 术后第3天视网膜下液吸收,视网膜完全复位83眼(95.4%),术前84眼检出裂孔(96.6%),在手术中有18眼(20.7%)检查出新视网膜裂孔.术中检出视网膜裂孔100%.结论 在充分的术前检查基础上,强调在巩膜扣带术中运用间接眼底镜进一步查找视网膜裂孔,对眼底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是必要的,可以提高视网膜裂孔检出率和巩膜扣带术视网膜复位率.
作者:王林;柯根杰;孙思勤 刊期: 2007年第03期
鸟脸畸形综合征是一种少见的疾病,1948年Hallcrmann、1950年Strelff后较为详细地描述了该病,其后陆续见于文献报道.1960年Schull将该病称为Hallermann-Streiff综合征,又称Francois综合征或Ullrich-Fremerey-Dohna综合征.
作者:潘澄;魏文斌 刊期: 2007年第03期
在过去的10年中,白内障手术技术发展迅速.手术设备不断更新,手术方法也在不断改进,白内障超声乳化法在经济发达地区及大型医院眼科已经成为首选的方法.而对于无力购置超乳设备的基层医院,眼科医生只能是望洋兴叹,而无缝线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因其简单易学,无需特殊设备,手术费用低,并发症少,手术效果能与超声乳化相媲美等优点,逐渐受到广大基层眼科医师的青睐.
作者:宋金玉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改良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疗效.方法 40例(48只眼)慢性泪囊炎采用改良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观察术后泪道通畅情况.结果 术后完全通畅44只眼(91.67%);不全通畅3只眼(6.25%);不通畅1只眼(2.08%).讨论 改良泪囊鼻腔吻合术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有效方法.
作者:张宏兵 刊期: 2007年第03期
贝尔面瘫(Bell Palsy)又称特发性面瘫(idiopathic Palsy)为耳科常见疾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生[1],处理不当常可发生暴露性角膜炎.我科收治4例,报告如下.
作者:束东山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是现代临床眼科常用的一项检查,它为眼底病的诊断、治疗及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绝对数多的国家,目前我国老年人口总数已近1.3亿,我国也是世界上人口老年化速度快的国家之一[1],所以接受该检查的老年眼病患者越来越多,由于老年人的退行性生理改变,老年眼病常与某些全身性疾病如心脑血管病和糖尿病共存,增加了造影的风险性,扩瞳药物对心血管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老年人反应能力下降,而该检查需在暗室里进行,不利于对病人的观察,故做好老年FFA患者的护理不可忽视.现将我们对90例老年患者FFA的护理总结如下:
作者:章秋风 刊期: 2007年第03期
青光眼是一种严重的致盲眼病,致盲率高且不可逆转.其中,我国的原发性青光眼类型以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为主.近年来随着原发性青光眼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危险因素的研究更加深入,本文主要就其危险因素(人口统计学、跟部因素、遗传因素、精神心理因素等)进行综述,以期对预防及诊断有所帮助.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调查50岁及以上眼科住院病人的构成比.方法 收集从2002年1月-2004年12月的50岁及以上眼科住院患者,年龄、性别、病种的构成比,运用Stata8.0软件进行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结果 共有1112例被调查,其中男性591例,女性521例;2002年为339人次,2003年为349人次,2004年为424人次;其中50-60岁为33.27%,60-70岁为37.05%,70-80岁为22.48%,80岁以上为7.10%;三年间白内障患者分别占41%-51.8%,青光眼占19.33%-25.36%,视网膜脱离占10.88%-15.33%,眼外伤为6.78%-10.33%.结论 50岁及以上的眼科住院患者有逐年增加趋势,白内障仍然是老年眼病的首要疾病,其次为青光眼、视网膜脱离、眼外伤.
作者:周仕福;吴昌凡;郎平;黄宝玲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调查上海市浦东新区三林镇70岁及以上老年人盲和低视力的患病率及致病原因.方法 以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分级为标准,使用针孔镜矫正视力,统计其盲与低视力患病率,分析盲及低视力的主要病因.结果 肓及低视力患病率分别为2.4%和8.8%,致盲和低视力的眼病均以白内障居首位,其次为老年性黄斑变性、角膜病和青光眼等.结论 手术治疗白内障是降低盲与低视力患病率的主要措施,老年性黄斑变性等难治性眼病的防治亦应成为防肓治肓工作的重点.
作者:陶雁亭;李健民;曹怡;吴伟豪;李影;俞正娟 刊期: 2007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