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对改良翼状胬肉手术方法进行安全性评估的研究.方法 188例翼状胬肉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接受改良方法进行翼状胬肉手术.对照组按照《眼科手术图谱》传统翼状胬肉切除术方法进行手术.记录所有患者手术时间、术后角膜上皮修复时间.术后每周随访,记录术后1周、2周、3周、4周时结膜充血情况及结膜充血完全消退时间.随访3个月,记录发生角巩膜溃疡、结膜肉芽以及翼状胬肉复发的病例数.结果 实验组有96人完成随访,对照组有92人完成随访.实验组患者角膜上皮修复时间为2.42±0.68天,对照组为4.27±1.05天,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结膜充血评分术后1周、2周、3周、4周时分别为3.31±0.47、2.76±0.74、1.89±0.860.94±0.70,对照组分别为3.84±0.37、3.58±0.67、2.93±0.71、1.85±0.78,两两比较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膜充血消退时间实验组为5.15±0.92周,对照组为7.20±1.08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未发生结膜肉芽,对照组为14例,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发生角巩膜溃疡4例、复发4例,对照组为7例、5例,P> 0.05,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改良的翼状胬肉手术方法在术后角膜上皮修复时间、术后结膜充血程度、结膜充血消退时间、结膜肉芽发生率上忧于传统手术方法,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在角膜溃疡发生率、翼状胬肉复发率上改良手术方法与传统手术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作者:李波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经全视网膜激光光凝(PRP)治疗前后玻璃体后脱离(PVD)情况的变化,探讨PRP治疗对玻璃体后界膜脱离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对照研究对2014年1月~2014年7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眼科经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FA)检查确诊为重度NPDR或PDR且符合PRP指征的患者25例46只眼纳入研究.与患者年龄匹配的正常人20名40只眼作为正常对照组.所有患眼均行常规PRP治疗前,采用眼科20M高频探头B超、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90D前置镜裂隙灯下观察Weiss环相结合的方法,对正常对照组及PRP术前及术后3月的患眼进行检测,对比观察治疗前后患眼的PVD形成情况.应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和Fisher's确切概率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眼轴长度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RP术后1周后,PRP组玻璃体脱离明显增加,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R患眼PRP术后1周PVD发生率明显增加,PRP是有效的促进玻璃体后界膜安全脱离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治疗方法.
作者:李晓蒙;周恩亮;顾永昊;柯根杰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应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手术治疗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的术后佳矫正视力与患眼眼轴长度的相关.方法 以本院眼科2011年1月-2015年1月期间收治经筛选后的116眼高度近视白内障为研究对象,按照眼轴长度分为2个对照组,统计各组术后佳矫正视力,取其平均值作为对比.结果 眼轴长度≥26mm、<29mm组50例(79眼),术后3个月平均佳矫正视力0.58±0.07;眼轴长度≥29mm组32例(37眼),术后3个月平均佳矫正视力0.15±0.06.比较两组术后3个月平均佳矫正视力,通过统计处理,t=-4.05,P<0.05,两组之间有非常显著差别.说明高度近视白内障眼白内障摘除术后佳矫正视力随眼轴长度增长而相应下降.结论 高度近视白内障眼术后佳矫正视力与其眼轴长度成负相关性.
作者:杨建国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化脓性泪小管炎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5年6月在我院收治的28例化脓性泪小管炎确诊患者.把他们分为4组.第1组单纯泪小管炎,冲洗泪道有液体进入鼻口腔.第2组泪小管炎合并泪小管阻塞.第3组泪小管炎合并慢性泪囊炎但不合并泪小管阻塞.第4组泪小管炎合并慢性泪囊炎及泪小管阻塞.所有组用聚维酮碘结膜囊冲洗及泪小管灌洗,同时泪小管中用妥布霉素冲洗并注入盐酸左氧氟沙星眼用凝胶,眼局部给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点眼,脓性分泌物减轻后第1组给予保守治疗;第2组给予泪小管切开术.第3组给予泪囊鼻腔吻合术.第4组给予泪囊鼻腔吻合+泪小管切开术,术后同术前保守治疗.结果 所有组泪小管炎全部治愈.但第2及第4组各有1例泪小管阻塞.结论 聚维酮碘结膜囊冲洗及泪小管灌洗,泪小管中用妥布霉素冲洗并注入盐酸左氧氟沙星眼用凝胶,眼局部给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点眼,或在此基础上合并泪小管切开和/或泪囊鼻腔吻合术,简单方便,疗效确切.
作者:马扣洋;卢新华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白内障防盲手术中透明质酸酶和亚甲蓝染色对麻醉效果和连续环形撕囊成功率及对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 100例(100眼)白色白内障随机分为2组进行前瞻性研究.球周麻醉中加入透明质酸酶及改良亚甲蓝前囊膜染色组53例,对照组(球周麻醉中不加入透明质酸酶和前囊不染色47例.球周麻醉后,行现代白内障囊外摘除及人晶状体植入术.比较环形撕囊成功率、术中并发症、术后反应情况、视力、眼压.结果 2组术中撕囊成功率及人工晶状体体囊袋内植入率均有差别,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术后反应情况、视力、眼压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球周麻醉中加入透明质酸酶及改良亚甲监染色明显提高连续环形撕囊成功率.降低白内障手术并发症,无明显副作用,且廉价易得,适合在防盲白内障手术中推广.
作者:吴晓强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影响弱视儿童综合治疗依从性的因素及预防对策.方法 对120例患儿进行随访,观察弱视综合治疗依从性情况,比较两组不同依从性患儿年龄大小、性别构成、弱视时间、弱视眼、弱视程度、弱视类型、家长接受教育水平、家庭经济状态、家长弱视知识掌握程度、学校支持程度、医患关系等因素上等差异.结果 120例弱视儿童治疗依从性好70例(58.33%),依从性差50例(41.67%),单因素检验显示8个指标影响综合治疗依从性(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影响弱视综合治疗依从性独立危险因素:家长弱视知识缺乏、缺少学校支持、家庭经济收入低、医患关系一般(0R=4.23、3.98、3.27、2.96);依从性好组治疗总有效94.29%高于依从性差的80.00%(P<0.05).结论 弱视儿童依从性较差,影响因素复杂,应实施针对性措施系以提高依从性.
作者:喻仲华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通过眼表观察比较两种翼状胬肉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76例原发翼状胬肉患者随机分成AB2组,各38人.A组采取翼状胬肉切除联合术中使用丝裂霉素C;B组采取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带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的结膜移植.比较2组患者的泪膜破裂时间(BUT),复发率,角膜修复时间、形态,术后不适症状的改善.结果 2组患者角膜修复行为不同.2组患者于术后一周观察角膜上皮修复程度,B组好于A组(P<0.05);2组患者BUT比较,A组术前与术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B组术前与术后有显著性差异(P<0.05);A、B两组术后6个月泪膜破裂时间,B组较A组更长(P<0.05);2组术后6个月眼部干涩、异物感等症状改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6个月复发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带角膜缘干细胞的结膜移植术后角膜上皮修复快,泪膜稳定性有明显提高.
作者:阮建祥;陈玲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在翼状胬肉术中采取干预措施对术后眼表修复的影响.方法 临床病例对照研究.通过对82例(88只眼)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常规进行翼状胬肉切除+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干预组在常规翼状胬肉切除+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中采取小牛血去蛋白眼用凝胶全程覆盖角膜、20%乙醇棉签辅助角膜上皮残存胬肉组织清除、手术区域结膜组织整复等干预措施.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眼表组织修复情况及主观感受.结果 干预组患者术后自觉刺激症状较对照组明显减轻,裂隙灯显微镜检查见于预组眼表组织愈合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术后远期疗效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 翼状胬肉术中采用干预措施,加强眼表组织保护,有利于早期眼表组织修复,改善患者术后早期不适症状.
作者:许丙星;刘亚东;赵恒健;张铮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施图伦)对青少年低度数近视及视疲劳症状的治疗效果.方法 收集于2015年6月至9月就诊于浙江省台州医院眼科门诊的青少年近视患者120例240眼,根据用药情况不同随机分为对照组,托吡卡胺组,施图伦组,每组40例80眼,分别比较三组用药前与用药后一月的裸眼视力与屈光状态,根据视疲劳问卷调查表评估用药前后的视疲劳症状变化.结果 (1)裸眼视力:施图伦组及托吡卡胺组较治疗前裸眼视力均有一定程度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近视度数:施图伦组较治疗前矫正度数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托吡卡胺组矫正度数较治疗前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矫正度数较治疗前对比无差异.(3)视疲劳症状:施图伦组视疲劳症状改善37例,总改善率达92.5%.对照组及托吡卡胺组对比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施图伦滴眼液能显著改善近视患者的视疲劳症状,对于低度数近视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作者:陈琳旖;林咸平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下睑内翻倒睫,切除下睑皮肤、轮匝肌,皮内带睑板缝合矫正内翻倒睫,同时可以美容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对47例(75眼)下睑内翻倒睫的病例采用皮肤、部分轮匝肌切除,皮内带睑板缝合法矫正.结果 对47例(75眼)下睑内翻倒睫的病例采用皮肤、部分轮匝肌切除,皮内带睑板缝合法,倒睫全部矫正无双重睑出现.结论 对下睑内翻倒睫的患者行皮肤、部分轮匝肌切除,皮内带睑板缝合法下睑内翻倒睫可得到良好矫正,方法简单、可靠且同时起到良好的美容效果.
作者:郑之运;刘少勤;产竹林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探索CO2激光治疗眼睑良性肿瘤效果.方法 收集2010年元月至2013年12月我院眼科门诊CO2激光治疗100例(114只眼)无瘢痕体质的眼睑良性肿瘤患者,其中:毛细血管瘤22例,鳞状细胞乳头状瘤30例,色素痣24例,黄色素瘤14例,传染性软疣10例,肿瘤直径0.2~ 0.7cm不等,术后随访两年,观察CO2激光治疗效果.结果 100例(114只眼)治愈90例(100只眼),治愈率90%;好转10例(14只眼),好转率10%: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结论 在基层医院开展CO2激光治疗眼睑良性肿瘤安全有效,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复发率低,美容效果好.
作者:刘安喜 刊期: 2016年第01期
马凡氏综合症是一种常染色体不完全外显性遗传病,临床表现多样,主要涉及心血管、骨骼和眼等系统,病死率高.对发病患者应加强健康教育、风险管理,积极治疗护理,给予心理支持.患者生育正常儿和患儿的几率各为50%,这就意味着提高正常儿出生率是医务人员为之奋斗的目标,也是马凡氏综合症患者的福音,所以,加强遗传学、优生优育教育将成为马凡氏综合症健康教育的新动向.
作者:王先溢;童娟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眼球摘除联合羟基磷灰石植入术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 通过对16例眼球摘除联合羟基磷灰石植入术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减少患者的痛苦及并发症的发生.结果 通过对16例眼球摘除联合羟基磷灰石植入术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患者术后愈合良好,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加强对羟基磷灰石植入术病人的围手术期护理,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作者:王海燕;肖华 刊期: 2016年第01期
患者安全是防止可避免的意外及其对患者造成的伤害;这是优质护理的基础.在护理中保证安全是高质量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我们想到患者安全性的时候,我们正常情况下想到的是身体的安全性,比如避免交叉感染、手术部位的安全性,这正是我们要讨论的内容.我们还要考虑到非身体本身的安全性,这些方面更难处理.所以,我们在护理中要坚持以病人为中心.这意味着我们在护理中要尊重和满足病人的需要、信仰和喜好.换句话说,在工作中我们要更多病人的参与感.这篇文章中也将探讨对治疗的知情同意,以及其他一些以病人为中心工作方式下的基本原则.
作者:Janet Marsden;石磊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真菌性角膜炎是一种致盲率极高的感染性角膜病,近年来发病率逐年上升.目前主要治疗手段有抗真菌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抗真菌药物联合手术治疗.本文就该病的病原学检测及治疗现状进行了综述.
作者:陈艳 刊期: 2016年第01期
马氏杆由一系列的平行的柱镜组成.被检查者双眼注视远处点状光源,此时在一只眼前放置马氏杆,就使该眼前点光源变成直线;而另一只眼前未放置马氏杆所见的点状光源仍为点状,从而使双眼所见物像不同.
作者:张国梅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病例介绍 患者男38岁,因“右眼义眼台1期植入术后5年暴露1年”入院.病程中在外院三次行右眼义眼台暴露结膜切口对位缝合术、羊膜修补术及唇黏膜修补术,结果均失败.体检:右眼睑无红肿,右眼义眼台暴露约6mm×8mm,周围球结膜轻度充血,表面少量粘性物覆盖,眼台运动基本正常,余未见明显异常.完善各项检查后拟局麻下行义眼台暴露自体中薄皮瓣移植修复术.
作者:张建标;潘绍新 刊期: 2016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