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观察23G联合20G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于我院明确诊断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的患眼并行23G联合20G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的共37例病例37只眼纳入研究.记录术前视力、眼压及眼部病情,手术中切除玻璃体后采用硅油或C3F8气体填充玻璃体腔,术后采取面向下体位.术后平均随访4.34月,观察术后视网膜复位率、术后视力、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至随访期结束,视网膜复位31例(83.7%);术后视力较术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发生一过性高眼压11例(29.7%),持续性高眼压2例;发生并发性白内障18例(48.6%)结论 23G联合20G玻璃体切割手术是治疗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的安全有效方法.
作者:周恩亮;柯根杰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非接触式角膜内皮镜中参与分析的细胞数(NC)对测量结果重复性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1年3月至2016年3月到我院诊治并在同一时间行2次以上(含2次)非接触式角膜内皮镜测量的患者,其测量结果包括中央角膜厚度(CCT)、内皮细胞密度(ECD)、平均细胞面积(ACS)、细胞面积变异系数(CV)和六边形细胞百分比(HEX%),排除NC=0的结果,>2次测量的患者,选择NC大的2组结果,以每位患者所得的2组结果中NC较小者(NCmin)为分组依据,10个细胞为一个等级,获得(NCmin< 10、10~20……90~100、≥100) 11个组段,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及其95%置信区间(95%CI)对各组段内2组数据的重复性进行评估,并对ICC进行F检验,检验水准α=0.05.结果 各组段CCT的ICC均>0.9,且95%CI下限在0.75以上;ECD和ACS的ICC,当NC≥100时,均>0.9,且95%CI下限在0.75以上,当NC≥50时,均>0.75;CV的ICC,当NC≥90时,>0.75,其余组段均<0.75;HEX%的ICC,当NC≥100时,>0.75,其余组段均< 0.75.结论 CCT测量结果的重复性不受NC限制;分析E CD和ACS时,NC应在50以上,当NC≥100时,测量结果的重复性佳;分析CV和HEX%时,NC应分别在90和100以上.
作者:李帅飞;陈彬川;李佳佳;王延武;王永成;南安超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数字化多媒体系统矫治训练对大龄儿童弱视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门诊收治的大龄弱视患儿86例(128眼),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治疗方案的差异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45例患儿接受常规综合治疗措施,观察组41例患儿接受数字化多媒体系统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双眼视功能变化及疗效.结果 观察组患儿治疗后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观察组患者立体视改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大龄弱视患儿采取数字化多媒体系统治疗可有效改善患儿弱视症状,提高患儿双眼视功能,缩短患儿视功能障碍治疗时间,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作者:刘娟;胥传连;徐迅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比较近视性弱视儿童与同龄矫正视力正常的儿童屈光状态变化的差别.方法 收集2006年1月~ 2015年12月诊为近视性屈光不正的儿童96例(174眼),按初诊时屈光状态分为低、中、高度近视.分别比较近视性弱视眼组与同期矫正视力正常的非弱视近视眼组年均屈光度改变情况.结果 非弱视组和弱视组近视屈光度每年加深(-0.67±0.74)D和(-1.09±1.3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诊为低度、中度和高度近视的弱视眼近视屈光度年均加深(-0.97±0.88)D,(-1.48±1.29)D和(-1.89±1.06)D,低度、中度和高度近视的非弱视眼分别为(-0.57±0.61)D,(-0.68±0.49)D和(-0.78±0.29)D;低、中、高度近视性弱视儿童的近视屈光度年均加深幅度均显著高于非弱视眼(P<0.05).结论 近视性弱视儿童与单纯近视儿童一样,近视屈光度随年龄增长逐年增加,近视程度愈高,增加的幅度愈大.且初诊为不同程度近视性弱视眼的近视屈光度逐年加深幅度均大于非弱视眼.
作者:伍尚贤;黄永洪;何伟强;邓晓敏;谢天岸;崔运娣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1,25(OH)2D3对高糖诱导牛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BRECs)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水平变化及对细胞凋亡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分离培养的BRECs分为三组,分别为正常糖组、高糖组和高糖处理组.正常对照组细胞培养液含5 mmol/L葡萄糖,高糖组细胞培养液含30 mmol/L葡萄糖,高糖处理组细胞培养液含30 mmol/L葡萄糖和50nM,1,25(OH)2D3.培养48 h后收集细胞蛋白.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细胞VEGF及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ax和Bcl-2表达水平;PI/Hoechst双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 相比于正常糖组,高糖组中VEFG水平和Bax/Bcl-2比值显著增加;而在高糖处理组中表达水平远远低于高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糖的细胞凋亡水平高于正常糖组,而经过1,25(OH)2D3处理后,其细胞凋亡水平则有所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25(OH)2D3可以抑制高糖诱导BRECs中VEGF表达增加及细胞凋亡.
作者:李思佳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比较两种不同药物低分子肝素钠与肝素钠皮内注射治疗眼睑黄色瘤的疗效分析.方法 将34例眼睑黄色瘤患者(28例双眼,6例单眼),等分成两组(每组14例双眼,3例单眼):低分子肝素钠组瘤体面积(32.06±11.20) mm2,肝素钠组瘤体面积(31.68±10.34) mm2(t=-0.164,P=0.871),两组间瘤体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严格采取皮内注射方法,一组皮内注射低分子肝素钠,另一组则皮内注射肝素钠,观察其疗效和疗程以及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结果 两种药物皮内注射均能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但低分子肝素钠见效快、疗程短,且皮下淤血发生率明显降低.结论 低分子肝素钠皮内注射治疗眼睑黄色瘤具备更优的临床效果.
作者:王志敏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评价玻璃酸钠眼液对角膜异物剔除术后促进角膜伤口愈合的作用.方法 将我院角膜异物患者共176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行角膜剔除术后观察组使用玻璃酸钠眼液和盐酸左氧氟沙星眼液滴眼,对照组使用盐酸左眼氟沙星眼液滴眼,观察两组在治疗后一周角膜恢复情况.结果 治疗一周后两组的疗效比较,观察者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有效率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玻璃酸钠能加快角膜异物剔除术后角膜创面的愈合.
作者:杨颖秋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危重症小组干预模式在降低住院患者夜间外出不归的发生率中的应用.方法 2015年7月-12月,我院危重症小组以“降低住院患者夜间外出不归的发生率”为主题,开展为期6个月的品管圈活动,探讨降低住院患者夜间外出不归的方法.结果 住院患者夜间外出不归由实施品管圈方案前的19.8‰降低至实施后的6.5‰.结论 开展危重症小组干预模式,能降低住院患者夜间外出不归的状况,既保证了病人安全,也提高了护理质量.
作者:王仕英;陈霞;裴小红;赵红;石菊芳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临床路径在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围术期中的应用效果及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均在局麻下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60例,观察组采用临床路径进行护理管理60例,进行对比分析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病人平均住院日和医疗费用明显降低,满意度明显提高.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按照临床路径对老年性白内障手术患者实施护理,不但能够有效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医疗费用,而且提高了患者满意度,保证了护理质量,节省了卫生资源,值得推广.
作者:肖华;程士芹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斜视围手术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68例斜视患者按入院单双日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比较两组患者遵医嘱的依从性、满意度、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的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遵医嘱的依从性和满意度明显提高,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明显减少,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斜视围手术期应用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科学、合理、高效、个性化的护理模式,值得推广.
作者:李梅;顾金红 刊期: 2016年第03期
近一半的糖尿病患者不知道自己状态的风险糖尿病已在全球范围内流行起来,据国际糖尿病协会(IDF)估计,全球有近4亿多成人罹患糖尿病.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幸免:70%的糖尿病患者生活在不发达及欠发达国家.90%的糖尿病患者是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患者的增加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有关,不健康的饮食(高糖分、高盐分及高脂肪饮食),运动的缺乏以及肥胖等因素.
作者:David Cavan;董怡然 刊期: 2016年第03期
先天性白内障临床中并不少见,是造成儿童视力障碍的重要原因.先天性白内障的手术时机选择,术后视力的矫正,屈光误差的矫正及预测,术后弱视的治疗,以及其发病的高危因素和可能的致病基因等,一直是眼科界关注的焦点内容.本文从临床研究及基因研究两方面综述先天性白内障的研究进展.
作者:石磊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常见和严重的微血管病变之一,是糖尿病患者失明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国内外对DR的研究逐渐深入,本文介绍了其发病相关因素、临床分期和发病机制.通过文献回顾,重点综述了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机制的新研究进展.
作者:魏莹莹;顾永昊 刊期: 2016年第03期
间歇性外斜视(intermittent exotropia,IXT,X(T))是介于隐性斜视与显性斜视之间的一种过渡型斜视.在各类共同性外斜视中占第一位.间歇性外斜视发病原因主要是集合和分开功能之间平衡失调,集合功能不足以及融合功能低下引起.平均发病年龄4岁,女性多发.斜视角随注视距离、注意力强弱、视力疲劳状态在正位与外斜视间变动[1].
作者:张国梅 刊期: 2016年第03期
全世界有2.85亿人在视觉上受损,其中3900万人是盲人,百分之80的失明是可以避免的.不过,问题是大部分眼疾患者都在发展中国家或者偏远乡村,缺医少药,眼科医师更是稀缺资源.在需要的领域,病人没有获得诊断或治疗.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