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杂志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药理学会
  • 国际刊号:1009-2501
  • 国内刊号:34-1206/R
  • 影响因子:0.97
  • 创刊:1996
  • 周期:月刊
  • 发行:安徽
  • 语言:中文
  • 邮发:26-165
  • 全年订价:28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医药卫生科技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杂志   2001年4期文献
  • 侧脑室注射东莨菪碱对吗啡依赖大鼠戒断反应的抑制作用

    目的 观察非选择性毒蕈碱(M)受体拮抗剂东莨菪碱、选择性M1受体拮抗剂哌拉唑嗪以及选择性M2受体拮抗剂美索四氨对吗啡戒断反应的影响.方法采用吗啡依赖大鼠模型侧脑室注射上述药物,并用腹腔注射纳洛酮诱发戒断反应,记录 60 min 内戒断症状.结果侧脑室注射东莨菪碱(25,50 μg)、哌拉唑嗪(20 μg)和美索四氨(25 μg)可明显抑制由纳洛酮诱发戒断反应,东莨菪碱减轻吗啡戒断症状呈明显量效关系.结论侧脑室注射东莨菪碱能减轻吗啡戒断反应,提示中枢胆碱能神经毒蕈碱(M)受体在吗啡依赖和耐受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顾钧;唐甩恩;周文华;杨国栋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智脑胶囊对实验性AD模型大鼠学习记忆及自由基代谢的影响1

    目的 观察智脑胶囊对实验性AD模型大鼠学习记忆及自由基代谢的影响.方法采用β-淀粉样蛋白(β-AP)大鼠侧脑室注射,联用转移生长因子β1(TGF β1)脑内注射,制作实验性AD大鼠模型.在此基础上,应用避暗法和水迷路法测定AD模型大鼠学习记忆功能,并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分别测定实验性AD模型大鼠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结果经改进由β-AP联用TGF β1诱导的AD模型大鼠既表现有行为学改变(学习记忆障碍),又有典型的AD病理学特征(β-AP沉积斑),同时模型大鼠脑组织SOD活性明显下降,MDA含量显著增加.智脑胶囊能有效地改善实验性AD模型大鼠学习记忆功能,提高模型大鼠脑组织SOD活性,减少MDA含量.结论智脑胶囊能明显提高β-AP联用TGF β1诱导的实验性AD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其机制与清除自由基密切相关.

    作者:杨文明;韩明向;周宜轩;李泽庚;张国梁;鲍远程;邵正斌;刘爱平;丁锦东;胡兵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缬沙坦和苯那普利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肌钠泵和钙泵的影响

    目的 比较缬沙坦和苯那普利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心肌Na+-K+- ATP酶和Ca2+- ATP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将24只雄性14周龄SHR分为生理盐水组、苯那普利 1 mg·kg-1组、缬沙坦 8 mg·kg-1组和缬沙坦 24 mg·kg-1 组,每组6只,并另设6只同龄雄性Wistar Kyoto大鼠作为对照.分析Na+-K+-ATP酶和Ca2+-ATP酶活性变化.结果(1) SHR的心肌Na+-K+-ATP酶1.99±0.57和Ca2+-ATP酶活性2.25±0.46均低于WKY大鼠3.43±0.62、4.35±0.60; (2) 缬沙坦和苯那普利对心肌Na+-K+-ATP酶活性起增加作用; (3) Ca2+-ATP酶活性的提高仅见于 24 mg·kg-1 缬沙坦组.结论SHR心肌Na+-K+-ATP酶和Ca2+-ATP酶均呈受抑状态,缬沙坦和苯那普利均能改善心肌Na+-K+-ATP酶活性,但对Ca2+-ATP酶改善仅见于较大剂量的缬沙坦.

    作者:杨霆;胡作英;曹蘅;王安才;杨尚印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大豆异黄酮对YAC-1细胞和小鼠ESC艾氏肉瘤生长的抑制作用1

    目的 观察大豆异黄酮对YAC-1细胞及小鼠ESC艾氏肉瘤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用MTT法测定大豆异黄酮对YAC-1细胞生长的抑制率和小鼠淋巴细胞转化刺激指数;LDH释放法测定小鼠NK细胞活性;称重观察肿瘤生长和脾指数和胸腺指数.结果金雀异黄素和大豆甙元剂量依赖性抑制YAC-1细胞生长,并随时间延长作用增强;大豆异黄酮50、100、400 mg·kg-1 灌胃给药均明显升高雌性小鼠脾指数和淋巴细胞转化的刺激指数,对雄性小鼠则无明显作用;大豆异黄酮100、400 mg·kg-1 明显抑制小鼠ESC艾氏肉瘤生长,同时50、100、400 mg·kg-1 均降低异常增高的脾指数,增加NK细胞活性.结论大豆异黄酮明显抑制YAC-1细胞和小鼠ESC艾氏肉瘤的生长,同时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并可增强正常雌性小鼠免疫功能.

    作者:余丽梅;徐璐;姚明辉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蝎毒活性多肽对内皮细胞释放PGI2和NO的影响

    目的 探讨蝎毒活性多肽(SVAP)抗栓作用机制.方法酶消化法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HUVEC培养液中6-Keto-PG F1α的含量以反映PGI2的变化,硝酸还原酶法测定NO的含量.结果SVAP 1、5、10、20 mg·L-1均可明显增加 HUVEC PGI2的释放,而SVAP 1、5 mg·L-1对NO的释放无明显影响,SVAP 10、20 mg·L-1可使NO释放量显著增加, PGI2和NO释放量之间呈正相关.结论SVAP 抗栓机制可能与影响VEC合成或(和)分泌PGI2,NO以及NO与PGI2二者之间协同及相互介导作用有关.

    作者:宋益民;许兰芝;李学坤;郭方明;高尔;吕欣然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扩张型心肌病大鼠心脏左室内皮素受体及其亚型分析

    目的 观察扩张型心肌病大鼠左室ETR及其亚型的变化.方法用125I-ET-1建立内皮素受体及其亚型的放射配基分析法,进行饱和结合试验,对扩张型心肌病大鼠左室心肌ETR及其亚型的含量进行分析.结果(1) 放射配基分析法检测ETR的基本实验条件为:37 ℃孵育 60 min,膜蛋白投放量以20~40 μg 为佳; (2) ET-1及非选择性拮抗剂bosentan、选择性拮抗剂BQ123、BQ788等均能竞争抑制125I-ET-1与内皮素受体的结合,而去甲肾上腺素则不能抑制; (3) 正常大鼠左室内皮素受体数量为 (92.21±34.34) nmol*kg-1 protein,Kd值为 (0.04±0.01) nmol,扩张型心肌病大鼠左心室内皮素受体数量明显减低,Kd值则无明显变化;内皮素受体亚型A和B的比例不论在正常还是在心肌病大鼠均接近21,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通过放射配基分析法用125I-ET-1可以特异地检测内皮素受体及其亚型;扩张型心肌病大鼠左室内皮素受体较正常SD大鼠明显降低,但A和B两种受体亚型的比例均无明显变化.

    作者:方五旺;阎月英;段宝祥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曲米他嗪抗心肌缺血的临床观察

    目的 评价抗心肌缺血新药曲米他嗪与传统抗心肌缺血药结合治疗稳定性劳累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22例稳定性劳累型心绞痛患者经临床及运动试验证实其心肌缺血后入选, 予曲米他嗪治疗 12 wk 后复查运动试验并判断临床疗效.结果与试验前相比运动耐量和总工作量显著提高(P<0.01), 运动至心绞痛发作时间明显延长, ST段压低程度亦显著改善(P均<0.01), 患者周心绞痛发作次数及硝酸甘油消耗量显著下降(P<0.01).结论曲米他嗪与传统抗心肌缺血药物联合使用时有显著的抗心肌缺血作用, 增加运动耐量, 安全有效.

    作者:戴振林;段宝祥;李俭春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班布特罗对豚鼠实验性哮喘的作用及其机理研究

    目的 研究班布特罗对豚鼠实验性哮喘的作用、药效学及药动学特点及作用机制.方法组胺和卵清蛋白诱发在体豚鼠实验性哮喘模型,使用豚鼠离体气管片和肺条进行研究.结果班布特罗剂量依赖性抑制组胺和卵清蛋白诱发的豚鼠哮喘,班布特罗对豚鼠气管片无松弛作用,而灌服其后的松弛气管片和肺条血浆呈剂量依赖性,且对肺条的松弛作用强于气管片.其峰效应出现于给药后 4 h 前后,作用持续 24 h 以上.结论班布特罗作为特布他林的前药对豚鼠实验性哮喘的作用缓和而持久.

    作者:张洪泉;林安平;葛晓群;刘晓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9-(4-乙氧羰基苯氧基)-6,7-二甲氧基-1,2,3,4-四氢吖啶盐酸盐对PC12细胞缺氧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 研究9-(4-乙氧羰基苯氧基)-6,7-二甲氧基-1,2,3,4-四氢吖啶盐酸盐(EDT)对神经细胞缺血缺氧损伤的影响.方法离体培养的PC12细胞,用连二亚硫酸钠造成缺氧/复氧损伤模型,用NaCN加缺糖造成拟缺血损伤模型,通过MTT微量比色、培养介质LDH活力测定研究EDT对两模型的保护作用.结果在10-8~10-6 mol·L-1范围内,EDT浓度依赖地降低两种损伤所致培养介质内LDH的释放,增加MTT比色值,同时10-6 mol·L-1 EDT对两模型的保护作用具有时间依赖性,48 h 达效应平台.结论EDT对PC12细胞缺血缺氧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盛瑞;刘国卿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第四代氟喹诺酮类抗菌药--加替沙星

    加替沙星(gatifloxacin)是日本杏林制药株式会社继诺氟沙星、氟罗沙星之后研制开发的又一新型氟喹诺酮类合成抗菌剂,为氟喹诺酮的G7位用3-甲基哌嗪基取代的衍生物.1999年12月其口服和静注制剂首次在美国、墨西哥和波多黎各获得许可并上市.在美国其商品名为tequin[1].1998年底申请在中国作I期临床研究.国内也相继研究开发了加替沙星的片剂、胶囊、注射剂等,现正在进行临床试验.本文就其构效关系、体内外抗菌活性、药代动力学、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作一综述.

    作者:朱曼;王睿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缺血预适应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自1986年Murry等[1]在犬心模型上证实预先给予几次短暂心肌缺血/再灌注(I/R)能提高心肌对随后长时间冠脉阻断所致损伤耐受力,并称此现象为缺血预适应(ischemic precondition, IP ).在随后人们大量的研究中发现多次短暂I/R不仅对心脏随后长期I/R损伤有保护作用,而且对肝脏及其它器官I/R损伤同样有保护作用.IP对肝脏I/R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与腺苷、蛋白激酶C以及热休克蛋白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本文就IP对肝脏I/R损伤的保护作用主要机制作一综述.

    作者:饶思友;胡奎;何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端粒酶和端粒酶抑制剂

    端粒是染色体末端独特的DNA-蛋白质结构,其主要作用为保护染色体的完整性和维持细胞的复制能力.端粒酶是由RNA和蛋白质亚基构成的,能够延长端粒的一种特殊反转录酶.端粒酶激活见于大多数的人类恶性肿瘤组织中,而正常组织细胞中无端粒酶活性.因此认为端粒酶激活对于维持多数肿瘤组织细胞增殖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同时,端粒酶也成为肿瘤化学治疗的新靶点.抑制端粒酶的策略不少,用反义寡核苷酸阻断端粒酶RNA的模板作用就是一个切入点;抑制端粒酶催化蛋白亚单位则可能是抑制其活性的另一手段.另外,一些可能的端粒酶抑制剂亦已见报道,例如,核苷类似物,蛋白激酶C抑制剂,细胞分化诱导剂等.尽管不少机制尚待明确,但前景依然光明.

    作者:吉兆宁;刘国卿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伴有重度肾功能不全的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可以应用依那普利吗?

    目的 探讨依那普利对伴有重度肾功能不全的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46例,以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分为两组.高Ccr组:Ccr 50 ml·min-1以上,13例;中Ccr组:Ccr 25~50 ml·min-1,17例;低Ccr组:Ccr 25 ml·min-1以下,16例.临床观察 2 mon 后,依那普利治疗 4 mon,停药后再观察 2 mon.每月动态检测尿蛋白、尿白蛋白清除率、肾功能及血清钾等指标.结果与高、中Ccr组相比,依那普利在低Ccr组抗蛋白尿作用较小,且血清钾轻度升高;治疗后3组Ccr均降低, 而停药后低Ccr组不恢复,但无进行性降低.结论依那普利对伴有重度肾功能不全的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仍具有抗蛋白尿作用,且较为安全.

    作者:孙雪峰;周希静;王力宁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希力舒治疗难治性癫痫部分性发作48例

    癫痫是神经系统常见的临床综合征,尤其对难治性癫痫的治疗临床上比较棘手.我们用复方抗癫痫药希力舒治疗难治性癫痫部分性发作患者,进行开放性自身对照试验研究,结果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 1997年3月~2001年3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48例患者经临床和脑电图证实,并符合难治性癫痫的诊断标准[1,2].其中男32例,女16例;年龄5~55岁(平均35岁);病程3~16年,平均 5.5 年.按照1981年国际抗癫痫联盟制定的癫痫和癫痫综合征的国际分类方法[1].本组48例中,简单部分性发作(SPS)12例,复杂部分性发作(CPS)27例,继发性全身性发作(SGS)9例.病因明确的31例,其中产伤或出生时窒息8例,高热惊厥史1例,先天性异常2例,脑外伤14例,脑炎后遗症6例;17例原因不明.所有被试者前均服用过一线抗癫痫药物治疗1~8年,血药浓度测定均在有效范围.48例行CT或MRI检查,22例无异常发现,异常者亦无占位性病变或进行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作者:李骋;陈劲松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干扰素-α1b联合海力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32例

    研究表明,干扰素-α1b(IFN-α1b)能较有效地治疗乙型肝炎,但疗效在个体间有明显差异,其ALT复常率也较低.海力特是一种多糖类海洋药物,能有效地发挥免疫调节作用.我们应用IFN-α1b联合海力特治疗漫性乙型肝炎32例,并与单用IFN-α1b治疗组和对照组作为对照.现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

    作者:潘兆随;李曾欣;杨振芳;张庆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胆骨化醇与钙三醇治疗肾衰继发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的对比研究

    目的 比较胆骨化醇与钙三醇治疗肾衰长期透析患者继发性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的疗效.方法随机分为胆骨化醇组31例,肌注胆骨化醇60万U,每周1次,血钙正常后改为每2周1次;钙三醇组33例,口服钙三醇 0.25 μg·d-1.两组分别于用药前及用药后2、4、8 wk 采用高效液相层析仪检测患者血1,25(OH)2D3浓度,用放射免疫法检测患者血清免疫甲状旁腺激素(iPTH)浓度,以及血钙、血磷、血碱性磷酸酶(ALP)等.结果1,25(OH)2D3浓度:胆骨化醇组用药2 wk时升高,但未达正常水平,钙三醇组达正常水平(P<0.05);治疗4 wk时两组均达正常水平.血钙、磷、ALP浓度的变化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胆骨化醇组未出现高钙血症及钙磷乘积升高,以其用药次数少、价格低廉、安全有效而优于钙三醇.

    作者:赵露;叶任高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容白膏治疗黄褐斑62例

    黄褐斑是影响美容的常见皮肤病,其病因尚未明确,可能与妊娠、内分泌改变、内脏疾病及紫外线照射等多种因素有关.我科自1998年起使用自制容白膏外用治疗黄褐斑,取得较好疗效,报道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131例黄褐斑患者均来自于我科1998~2000年门诊,其中女120例,男11例,年龄24~47岁,平均为37岁.病程长的有18年,短的有 2 mon.120例女性患者中74例伴有不同程度的月经不调及月经期心烦、腰酸乏力,18例正口服避孕药物,5例为妊娠期患者.根据皮损发生部位,蝶形型116例,主要分布在两侧颊部;面上部11例,主要分布右前额、颞部、鼻部;面下部型3例,主要分布右颊下部、口周及唇部;泛发性1例,皮损泛发面部.其中,无明显诱因的特发型有67例,64例属于因妊娠、口服避孕药、紫外线照射等原因引起的继发型.将患者按随机原则分容白膏组62例,2%氢醌霜组69例.两组临床资料具有可比性.

    作者:朱明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丹参酮胶囊治疗进展期银屑病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丹参酮胶囊对进展进期银屑病的疗效及可能机理.方法应用丹参酮胶囊联合银屑冲剂治疗进展期银屑病患者80例,并与头孢氨苄进行疗效比较.结果丹参酮组总有效率为 77.5%,头孢氨苄组总有效率为50%,两组比较,P<0.01.结论丹参酮胶囊为一疗效优越、安全性高的银屑病治疗药物.

    作者:张玉杰;王庆玲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开水泡服大黄为主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开水泡服大黄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疗效.方法对照组用纯西医治疗,治疗组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开水泡服大黄,以半年为1疗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BUN、Scr水平变化,通过血肌酐倒数和时间的回归分析,以观察肾功能损害的发展趋势.结果治疗组治疗后BUN及Scr下降,BUN值与治疗前比较下降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BUN及Scr比治疗前增加.Scr浓度的倒数和时间的回归分析:治疗组统计斜率b值为 0.062±1.319,对照组b值为-1.087±3.882.结论开水泡服大黄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方法.

    作者:李剑文;叶任高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赛莱乐治疗糖尿病合并脑梗死45例

    盐酸丁咯地尔注射液(赛莱乐)是一种血管扩张剂,国内已有数家医院做过临床观察[1].自1999年10月起,我院神经内科试用赛莱乐治疗糖尿病合并脑梗死45例,收到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赛莱乐组45例,男26例,女19例,年龄50~68岁,平均56岁,糖尿病史(血糖 8.5~20 mmol·L-1 的Ⅱ型糖尿病)3~5年,合并高血压15例,意识不清8例,失语6例,均有程度不等的肢体瘫痪.维脑路通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45~70岁,平均58岁,糖尿病史(血糖 8.4~20 mmol·L-1 的Ⅱ型糖尿病)4~5年,合并高血压10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肢体瘫痪.两组病人发病均在 1 mon 内,且经头颅CT证实脑内有梗塞灶,符合中华医学会的脑梗死诊断标准.两组病例在临床各方面均具有可比性(P>0.05),两组病人治疗前后均做血液流变学检查.

    作者:姚正鹏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Ridit检验的简化计算

    目的 对两组间Ridit检验进行简化.方法对统计量U稍作改进,同时简化计算过程.结果与结论与经典Ridit法的计算结果完全一致,特别适用于新药评价中多组间的比较.

    作者:苏银法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国内外常用的药代动力学软件介绍

    药代动力学(以下简称药动学)在六、七十年代后得以迅猛发展,并在医药学研究和临床实践中被广泛应用,这一方面是医药科学向纵深发展的结果,另一方面则与数学方法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密切相关[1].近年来,国内外研制了许多药动学专用软件,更有助于药动学的普及和在临床药动学中的应用,这些软件的作用有:估算药动学参数、复杂数学方程的求解、建立模型、数据处理、统计分析、数据的图形显示、实验设计、药物体内过程模拟、药物作用的预测及用药方案设计等.

    作者:谢海棠;黄晓晖;孙瑞元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三磷酸腺苷试验非侵入性诊断房室结双径路及对慢径路消融结果的评价

    目的 探讨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AVNRT) 患者在窦性心律时静注三磷酸腺苷 (ATP) 非侵入性诊断房室结双径路 (AVNDP) 的价值及对射频消融 (RFCA) 结果的评价. 方法研究组 (45例) 系自发或能被诱发出持续性AVNRT患者; 对照组 (37例) 为成功接受了RFCA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AVRT) 患者.在窦性心律时静注递增剂量的ATP(10~40 mg), 出现连续两次心搏之间AH跳跃≥50 ms 或诱发出AVNRT者认为存在AVNDP.结果4例患者 (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例) 由于不能耐受ATP而被剔除.研究组43例中, 按心内电生理标准诊断AVNDP者38例 (88%), 静注ATP后出现AVNDP者36例(84%); 对照组35例静注ATP后仅有1例(3%)出现AVNDP(P<0.01).从体表心电图记录分析的结果与心内电图记录分析的结果一致.对成功地接受RFCA的28例患者重复了ATP试验, 结果AVNDP消失者在慢径路消融的20例患者中有19例(95%); 在慢径路改良的8例患者中仅有3例(38%), (P<0.01).结论ATP试验是诊断AVNDP的一个有价值的非侵入性床旁试验方法, 也是判断慢径路消融结果的可靠方法.

    作者:何胜虎;单其俊;曹克将;邹建刚;陈明龙;李闻奇;朱莉;徐日新;屠莉莉;李寿桢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心房起搏电极周围心肌的传入阻滞

    人工心脏起搏是通过心脏起搏器发放的脉冲电流刺激心脏,以维持机体需要的心脏搏动的治疗方法.起搏电极作为异物刺激,在其与心肌接触面周围可有纤维疤痕组织的形成,从而存在有起搏电极周围传导阻滞的可能.有关起搏电极周围心肌传入阻滞的研究国内未见文献报道.本文通过对1例典型心房电极周围心肌的传入阻滞现象的论证和研究,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张道斌;陶月玉;汪春晖;黄兴林;吕东岭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促进血管内皮素Ⅰ和血管紧张素Ⅱ的释放

    目的 血管内皮损伤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PTCA)后的急性与慢性合并症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探讨PTCA术对血管损伤和缩血管物质的影响.方法44例单纯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狭窄的患者,被随即分配到单纯球囊扩张(BA)组(11例),血管内放射治疗组(VBT,14例)及支架组(19例).于PTCA术前及术后即刻,术后 4 h 和 24 h 从冠状窦取血,分别测定内皮素1(ET-1),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及vW因子(vWF).7例单纯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所有PTCA患者术后即刻ET-1水平显著增高,而ANGⅡ及vWF水平在PTCA术后 4 h 开始明显增高.BA组、VBT组及支架组间上述指标无明显差异.结论冠状窦血中ET-1及 ANGⅡ、vWF水平的改变反应了PTCA术对血管损伤的程度.

    作者:陈绍良;段宝祥;叶飞;方五旺;胡作英;黄进;戴震林;周陵;罗俊;林松;查铭凡;耿其吉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切割球囊和血管内放射治疗支架内再狭窄的近期疗效观察

    目的 研究切割球囊(CBA)和切割球囊联合血管内放射(IBT)治疗支架内再狭窄(ISR)的可行性,并比较两组的疗效.方法对41例支架内再狭窄患者47处病变随机分成3组,对照组12例14处病变,仅以普通球囊扩张治疗;CBA组14例15处病变,主要以切割球囊治疗;CBA+IBT组15例18处病变,以切割球囊联合血管内放射治疗为主.随访6~8 mon,观察终点为观察期间出现心绞痛(AP)伴随同以往相似的心电图改变、心肌梗死(MI)、目标血管病变处的血运重建(TLR)、非目标血管病变处的血运重建等(NTLR).如无以上情况,则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对比3组的参照血管直径(RVD)、小管腔直径(MLD)、即刻所得(AG)、后期丢失(LL)、丢失指数(LI)等参数,并观察其再再狭窄(RRS)的情况.结果3组的AP、MI、TLR、NTLR的发生率相似,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CBA组和CBA+IBT组的LL、LI、RRS明显低于对照组,而CBA组的AG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并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CBA和IBT均能有效的防治IRS,CBA的疗效似更优于CBA+IBT.

    作者:叶飞;陈绍良;段宝祥;黄进;刘志忠;宋杰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冠脉内注射腺苷减少急性心肌梗死直接PTCA术中无再流的发生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内注射腺苷对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直接PTCA术中无再流现象发生的影响.方法7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被随机分配到腺苷组(51例)和非腺苷组(28例),腺苷给药方法为在每次球囊扩张前及其后冠状动脉内弹丸式注射24~48 μg.结果非腺苷组有8例出现无血流(28.6%),腺苷组有3例出现无血流(5.9%).注射腺苷患者未见明显合并症.结论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TCA术中冠状动脉内注射腺苷安全有效,无再流发生率显著降低,因此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作者:陈绍良;袁争白;叶飞;方五旺;宋杰;查铭凡;陈怀沁;Tamari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冠脉成形术后炎症反应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观察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后血清炎症标志物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并研究术后CRP浓度与远期临床疗效的联系.方法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47例,用放射免疫法分别测定PTCA术前、术后 48 h 及术后 1 wk 血清CRP,随访 9 mon 内临床再狭窄发生率,比较再狭窄组与无再狭窄之间血清CRP值.25例冠脉造影(CAG)术前、术后48 h的血清CRP作为对照.结果PTCA术后 48 h CRP较术前显著升高(P<0.01),而术后 1 wk CRP值和术前无差异,CAG术前、术后的CRP无显著变化.随访期间有13例患者诊断为临床再狭窄,其术后 48 h CRP较非再狭窄组显著增高(P<0.01).结论PTCA术后 48 h 血清CRP较术前显著增高,与PTCA术后远期临床疗效密切相关.

    作者:程久佩;刘志忠;段宝祥;陈绍良 刊期: 2001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