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干扰素-γ(IFNγ)在抗肿瘤新生血管形成中可能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建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HUVEC)的体外培养体系,MTT法检测IFNγ(10、100、1 000 U·ml-1)对HUVEC生长的直接影响;应用流式细胞术观察IFNγ对HUVEC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半定量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检测IFNγ对HUVEC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Bax mRNA的表达的影响.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缺氧状态下IFNγ(30、300、3 000 U·ml-1)对人肺癌PG细胞分泌到培养上清中VEGF的影响.结果:IFNγ(10、100、1 000 U·ml-1)可抑制体外培养的HUVEC的生长(P<0.01);流式细胞术检测IFNγ(10、100、1 000 U·ml-1)作用的HUVEC,无亚二倍体峰出现,但细胞周期分析显示,IFNγ各给药组均可减少G2-M期的细胞比例(P<0.05或P<0.01).IFNγ(100、1 000 U·ml-1)对抑凋亡基因Bcl-2和促凋亡基因Bax的mRNA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缺氧状态下IFNγ 3 000 U·ml-1可抑制人肺癌PG细胞培养上清中VEGF的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IFNγ可能通过直接抑制肿瘤血管内皮细胞的生长或间接下调肿瘤血管生成刺激因子释放的机制,终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
作者:曹琦珍;林志彬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观察并比较缬沙坦及苯那普利对5/6肾切除大鼠肾小球硬化的改善作用,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用SD雄性大鼠30只,通过5/6肾切除法制造慢性肾功能衰竭模型,术后2周随机分为模型组、缬沙坦组及苯那普利组,并设假手术组作为对照.术后第6周末各组大鼠进行体重、血压、血清肌酐(Scr)及尿素氮(BUN)的测定,处死大鼠,取出肾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形态学观察,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肾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Ⅳ型胶原、纤维连接蛋白(FN)表达.结果:同模型组相比,两治疗组收缩压下降(P均<0.01),肾功能改善;肾小球系膜增殖程度、肾小球硬化指数(GSI)降低(P均<0.01);免疫组化染色显示,两治疗组肾小球转化生长因子β1(TGF-31)、纤维连接蛋白(FN)及Ⅳ型胶原表达均较模型组下降(P均<0.01).结论:缬沙坦及苯那普利对慢性肾功能衰竭大鼠具有同等的肾脏保护作用;改善肾小球硬化是通过减少肾小球TGF-β1表达,从而减少FN及Ⅳ型胶原生成来实现的.
作者:杨利才;张道友;章辉;朱桂岚;高潮清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评价国产那格列奈片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46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入那格列奈组和瑞格列奈组,以瑞格列奈作阳性对照,检测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HbAIC).结果:两组治疗后空腹指尖及静脉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均有所下降,治疗8周后瑞格列奈组空腹指尖血糖改善值优于那格列奈组.结论:那格列奈片能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代谢,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降糖药物.
作者:夏礼斌;陆美琴;张斌华;张安素;陈月平;华强;冒国光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葛根素对高糖高脂饮食诱导的胰岛素抵抗大鼠脂肪细胞葡萄糖转运蛋白4(GLUT4)表达水平及其转位机制的影响.方法:实验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葛根素组,每组10只.模型组和葛根素组大鼠喂以高糖高脂饲料,4周后葛根素组大鼠予以葛根素100mg·kg-1·d-1腹腔注射.以Westem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脂肪细胞GLUT4的含量,定期检测实验大鼠的体质量、血甘油三酯和胆固醇、空腹血糖及血浆胰岛素水平,并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结果:模型组大鼠脂肪细胞内膜GLUT4含量较正常组减少38.72%(P<0.05),细胞外膜减少21.91%(P<0.05).给予葛根素治疗6周后,大鼠脂肪细胞内膜GLUT4的含量与模型组相比无明显变化,而细胞外膜GLUT4含量增加21.46%(P<0.05).结论:葛根素可提高胰岛素抵抗大鼠脂肪细胞GLUT4蛋白表达水平,且能够改善其转位机制,从而加强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
作者:李娟娟;毕会民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奥曲肽抑制肝癌细胞生长的作用.方法:人肝癌细胞SMMC-7721培养于含10%胎牛血清、100U·ml-1青霉素、链霉素的RPMI1640培养液中.以4个稀释度10-5、10-4、10-3、10-2g·L-1将奥曲肽加入培养液,于加药后第48 h行MTT比色实验检测生长抑制率.奥曲肽浓度为10-3 g·L-1时于0、6、12、24、36 h行DNA染色分析细胞周期.结果:MTF比色法测定显示奥曲肽抑制肝癌细胞的生长,在浓度为10-5、10-4、10-3、10-2 g·L-1作用48 h生长抑制率分别为9.33%、12.70%、19.70%、20.93%.药物作用12、24h,G0-G1期细胞比例增加,G2-M期细胞比例减少.结论:奥曲肽抑制体外培养的人肝癌细胞的增殖,机制可能是将肝癌细胞阻滞于g0-G1期,阻止细胞进入G2-M期.
作者:李长政;王志强;方翼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评价长效醋酸甲孕酮(depot medroxyprogesterone acetate,DMPA)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疼痛复发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因子宫内膜异位症行保守手术后疼痛复发的患者48例,随机分为长效醋酸甲孕酮组及达那唑组.长效醋酸甲孕酮组25例,月经来潮5 d内深部肌肉注射DMPA150 mg,28~30 d注射1次,共6次;达那唑组23例,于月经周期d 1开始口服达那唑400 mg·d-1,如无明显副反应增至600 mg·d-1,连续24周.观察治疗前后症状、体征、肝、肾功能、血性激素变化及月经变化、体重改变等副反应.结果:DMPA组总主观症状评分于治疗3个月后下降了82.5%,6个月后下降了92.5%,卵巢异位囊肿于3个月后缩小了41.5%,6个月后缩小了56.2%(P<0.05).达那唑组总主观症状评分于3、6个月后分别下降了84.1%和95.1%,卵巢异位囊肿分别缩小了34.4%与52.2%(P<0.05).两组雌激素(E2)维持在卵泡早期水平.DMPA主要副作用为阴道点滴状出血或突破性出血、排卵恢复延迟及体重增加,随用药时间延长闭经增加.达那唑主要副作用为肝功能损害、痤疮等雄性素作用及体重增加.结论:长效醋酸甲孕酮可有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疼痛复发,因用药方便、价廉、副作用少等优点,可长期反复治疗.
作者:周洁;雷贞武;徐肖文;吕杰强;孙静;王繁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观察阿魏酸乙酯的药理活性及其机制.方法:在兔富含血小板血浆(PRP)中加入阿魏酸乙酯和阿魏酸,用ADP诱导血小板的集聚,用TYXN-91智能血液凝集仪观察血小板聚集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血小板细胞聚集时细胞内钙离子的变化情况.制备CCl4肝损伤小鼠模型,取血清测定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活性,取肝组织测定丙二醛(MDA)水平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不同浓度的阿魏酸乙酯,对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百分数均显著高于等浓度的阿魏酸(n=8,P<0.05).在阿魏酸乙酯作用下ADP诱导的血小板细胞内钙离子荧光强度的变化(△FI)为4.6±1.7,明显低于对照组△FI值(10.3±2.6,n=8,P<0.01).阿魏酸乙酯可使肝损伤小鼠组织MDA、血清ALT、AST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而肝组织的SOD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阿魏酸乙酯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作用及对CCl4引起的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均比阿魏酸强.
作者:王汝涛;周四元;张峰;梅其炳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观察国内研制的醋酸亮丙瑞林微球(LE-ms)对异位子宫内膜的抑制作用,并初步探讨原料药的作用机制.方法:以手术方法制备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T)模型SD大鼠60只,随机分组给药,并计算各用药组对异位内膜的抑制率.另取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EMT模型组、用药组.3周后,测血清E2水平;异位内膜体积;子宫、卵巢、胸腺和脾脏重量;NK细胞活性.结果:醋酸亮丙瑞林(LE)20μg·kg-1、进口LE-ms20μg·kg-1·d-1,抑制率依次为87.2%和78.3%.国产LE-ms 2、20、200μg·kg-1·d-1对大鼠异位内膜抑制率依次为57.3%、89.0%和94.7%.LE可使EMT大鼠动情周期消失;血清E2水平降低;子宫重量明显减轻;胸腺重量明显增加和NK细胞活性明显提高.结论:国内研制的醋酸亮丙瑞林微球疗效与相同剂量的进口同类产品及原料药的作用相当,其作用机制可能是抑制大鼠性腺轴系并通过拮抗雌激素作用来提高EMT大鼠的免疫功能.
作者:徐昕红;于榕;贡沁燕;姚明辉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1型受体(TβR-Ⅰ)在2型糖尿病大鼠肾皮质中的表达及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缬沙坦对其调节作用.方法:制备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在缬沙坦治疗8周后,取肾脏,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检测肾皮质TβR-Ⅰ mRNA的表达.结果:糖尿病组大鼠肾皮质TβR-Ⅰ mRNA的表达(0.719±0.139)较正常组(0.257±0.116)明显增高(P<0.01);糖尿病+缬沙坦组(0.341±0.11),与糖尿病组比较,显著下降(P<0.01).结论:2型糖尿病大鼠肾皮质中TβR-Ⅰ表达是上调的,缬沙坦对TβR-Ⅰ有抑制作用.
作者:郑民;何敏;徐济良;殷晓芹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研究碘化N-正丁基氟哌啶醇(F2)在兔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方法:6只新西兰兔耳缘静脉注射碘化N-正丁基氟哌啶醇(F2)2.0 mg·kg-1后采集血样,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HPLC-MS)联用技术测定血浆药物浓度,并用3p97软件拟合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和结论:兔耳缘静脉给药后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符合二室开放模型,其主要药动学参数为:分布半衰期T1/2α是0.10 h,消除半衰期T1/2β是6.4 h,曲线下面积AUC为183μg·h-1·L-1,中央室分布容积Vc为4 L,清除率Cl为12.9 L·h-1.HPLC-MS联用方法测定F2血药浓度,灵敏度高,专属性强.
作者:林朝仙;石刚刚;罗文鸿;李慧;郑锦鸿;高分飞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调脂治疗对稳定劳力型心绞痛合并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运动诱发心肌缺血的影响.方法:选择运动试验阳性且血浆总胆固醇浓度增高的稳定劳力型心绞痛患者9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辛伐他汀12周,对照组仅给予饮食控制,治疗前后行心电图运动试验,比较两组运动试验结果.结果:经治疗12周后,治疗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均显著降低,高蜜度脂蛋白(HDL-C)显著升高(P<0.05),而对照组血脂各项指标的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辛伐他汀组治疗后运动耐量显著提高,运动试验阳性率明显降低,ST段下移1 mm时间明显延长,ST段下移值显著减少(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的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辛伐他汀在降低血脂的同时,还可明显减轻稳定劳力型心绞痛合并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运动诱发的心肌缺血.
作者:霍永佳;陈莺;陈丽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比较甲磺酸罗哌卡因与盐酸罗哌卡因硬膜外麻醉的Ⅱ期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3个中心124例择期在低位硬膜外麻醉下行经腹子宫切除术、膀胱部分切除术等手术的患者随机均分为2组:A组注入0.75%盐酸罗哌卡因15 ml,B组注入0.894%甲磺酸罗哌卡因15 ml.结果:不论是在感觉和运动阻滞的起效时点分布、效果及效果维持时长方面,还是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循环、呼吸、肝肾功能等方面,甲磺酸罗哌卡因均表现出良好的作用,与盐酸罗哌卡因无明显差异,二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甲磺酸罗哌卡因与盐酸罗哌卡因具有相似的硬膜外麻醉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
作者:徐建青;朱波;叶铁虎;吴新民;秦翔;王庚;许幸;于布为;李一亮;周静芳;王玉萍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测定人血浆中盐酸伊托必利颗粒的血药浓度并对其在健康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及生物等效性进行分析.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测定20名男性健康志愿者单剂量口服100mg盐酸伊托必利颗粒剂(受试药)和盐酸伊托必利片(参比药)后,血浆中伊托必利浓度变化情况,用3P97程序进行药代动力学分析.结果:测得受试药和参比药Cmax分别为594.8±152.3和628.6±261.4μg·L-1,Tmax分别为0.766±0.213和0.900±0.392 h,T1/2ke分别为3.21±0.86和3.49±0.77 h,AUC0-15分别为2266.0±1340.9和2339.4 ±1831.7μg·L-1·h-1,AUC0-∞分别为2472.1±1800.3和2496.9±1952.3μg·L-1·h-1.结论:盐酸伊托必利颗粒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06.9%±27.3%:选择Cmax、AUC0-15和AUC0-∞进行三因素方差分析与双单侧t检验,结果表明受试药与参比药具有生物等效性.
作者:李庆忠;顾世芬;吴际;陈汇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24只SHR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SHR对照组、阿托伐他汀50 mg组(50 μg·kg-1·d-1)、阿托伐他汀10 mg组(10 μg·kg-1·d-1)和缬沙坦组(20 μg·kg-1·d-1);6只Wistar-Kyoto大鼠(WKY)作为正常对照组.灌胃给药共6周,分别于给药前和给药后每2周测量大鼠尾动脉收缩压(SBP).酶法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放免法测定血浆和心肌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平,并检测心肌羟脯氨酸、胶原蛋白含量和全心重量(HW)、左室重量(LVM)及左室重量指数(LVMI).透射电镜观察心肌超微结构改变.结果:用药前SHR各组SBP均显著高于WKY正常对照组(P<0.01),给药后第4、6周,阿托伐他汀50 mg组SBP明显下降(P<0.01),阿托伐他汀10 mg组不明显;缬沙坦组自给药后第2周,SBP明显下降(P<0.01).阿托伐他汀50 mg组TC、TG及LDL-C水平较SHR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或P<0.01),阿托伐他汀10 mg组仅LDL-C水平明显下降(P<0.05).SHR对照组血浆AngⅡ浓度与WKY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但心肌AngⅡ浓度明显增高(P<0.05);给药6周后,阿托伐他汀各剂量组和缬沙坦组血浆AngⅡ浓度显著高于SHR对照组(P<0.01),而心肌AngⅡ浓度在阿托伐他汀50 mg组和缬沙坦组明显降低(P<0.05).SHR对照组心肌羟脯氨酸和胶原蛋白含量较WKY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6周后,阿托伐他汀50 mg组较SHR对照组降低(P<0.05).SHR组HW、LVM和LVMI与WKY正常对照组相比增高(P<0.01),而阿托伐他汀50 mg组却低于SHR对照组(P<0.05).透射电镜观察心肌超微结构显示,阿托伐他汀50 mg组和缬沙坦组与SHR对照组比较,心肌细胞核膜较完整,肌原纤维清晰,排列较整齐,横纹清楚,间质胶原纤维无明显增生.结论:阿托伐他汀能明显改善SHR的心室重构,降低血压和心肌AngⅡ浓度可能为其机制之一.
作者:王安才;成蓓;谢晓竟;徐浩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早期使用氯胺酮是否延迟盲肠结扎穿孔(CLP)所致脓毒症小鼠的死亡时间.方法:60只CLP小鼠,分别于术后1、6 h腹腔注射氯胺酮0、3、6、12 mg·100g-1,观察小鼠死亡情况并比较累计生存率.结果:氯胺酮延长CLP小鼠死亡时间(P<0.05);氯胺酮6 mg·100g-1组小鼠生存时间明显长于3 mg·100g-1组和12 mg·100g-1组(P<0.05).结论:氯胺酮延迟CLP小鼠死亡时间,并呈现剂量依赖性.
作者:刘芬;陈金和;李声华;赵文辉;艾永循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高胆固醇血症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时氨氯地平对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在冠脉血管内皮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分4组:单纯高胆固醇血症组;氨氯地平组;氨氯地平+N-甲基亚硝基左旋精氨酸甲酯组;氨氯地平+假手术组.大鼠经高胆固醇喂养6周后,开胸结扎左冠状动脉,缺血30 min后,行再灌注20min、2 h.分别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检测冠脉血管内皮eNOS和iNOS的表达水平.结果:缺血前,氨氯地平可显著降低冠脉血管内皮iNOS表达(P<0.01).缺血30 min,高胆固醇血症组eNOS、iNOS表达明显减少(P<0.01),氨氯地平组eNOS表达上调(P<0.01),iNOS下调;再灌注20min时,高胆固醇血症组冠脉血管内皮表达iNOS增多,氨氯地平组eNOS、iNOS表达明显下调;再灌注2 h时,氨氯地平组NO水平及eNOS、iNOS表达较高胆固醇血症组轻度降低.各时相点LNAME均可部分阻断氨氯地平对eNOS、iNOS的效应.结论:在高胆固醇血症时、缺血期及再灌注早期,氨氯地平可调节eNOS、iNOS表达,减少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作者:李景荣;熊术道;李玉光;张元春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研究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的化学结构与药物动力学的关系,为新药设计中早期筛选提供理论方法.方法:采用Insight Ⅱ软件的分子力学和分子动力学程序首先将钙拮抗剂的结构式转化为三维结构,并进行能量优化,使得结构趋于合理.HyperChem软件计算优化好的结构的理化性质参数(Log P,Surface Area,Volume,Hydration Energy,Refractivity,Polarizability).对钙拮抗剂药物的理化参数与其药物动力学参数之间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钙拮抗剂的疏水性常数(Log P)值与血管外给药后的达峰时间(Tmax)存在二次方程关系,二者的相关性达到0.9以上.结论: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药物的疏水性常数(Log P)值与给药后的达峰时间(Tmax)存在的关系对该类药物的进一步结构改造,设计新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刘有平;宋乃宁;刘昌孝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观察侧脑室注射(intra-cerebroventricular injection,i.c.v)纳洛酮(naloxone hdrochloride,NAL)对反复脑缺血再灌注小鼠学习记忆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小鼠作侧脑室埋植套管,术后抗感染4~5 d,然后采用清醒小鼠造成反复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电迷宫法观察小鼠学习记忆情况,比色法检测脑内丙二醛含量,放射免疫法测定脑内及血浆内β-内啡呔(β-endorphin,β-Ep)含量.结果:纳洛酮可以明显改善反复脑缺血再灌注小鼠学习记忆的情况,同时可不同程度地抑制由反复脑缺血再灌注引起的脑内异常升高的丙二醛、β-内啡呔,改善海马CA1区细胞数目.结论:纳洛酮对反复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脑内升高的丙二醛、β-内啡呔,从而提高海马CA1区细胞数目有关.
作者:霍展样;霍小趁;符凤英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观察异丙酚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海马线粒体能量代谢、ATP酶活性、脂质过氧化及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对照组和缺血再灌注异丙酚处理组.采用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全脑缺血10 min再灌注60 min时,断头处死大鼠.检测海马线粒体三磷酸腺苷(ATP)、丙二醛(MDA)含量及Na+-K+-ATP酶、Ca2+-ATP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GSH)活性并观察线粒体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缺血再灌注后海马线粒体的ATP含量及Na+-K+-ATP酶、Ca2+-ATP酶、SOD、GSH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MDA含量增高,线粒体超微结构亦发生明显损害;麻醉相关剂量的异丙酚可使ATP含量、Na+-K+-ATP酶、Ca2+-ATP酶、SOD、GSH活性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并降低MDA的含量,减轻线粒体损伤的程度.结论:异丙酚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可能与其抑制线粒体脂质过氧化反应,清除自由基,保持线粒体结构的完整性,促进线粒体ATP含量和ATP酶活性的恢复有关.
作者:郭建荣;崔健君;丁节清;任利远;余雷霆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研究阿司匹林、舒林酸对3AO细胞环氧合酶-2(COX-2)、血管生长因子(VEGF)、CD44V6及层粘蛋白受体(LN-R)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MTT方法观察阿司匹林、舒林酸在贴壁前后加入培养液中对3AO细胞生长的影响.采用免疫细胞化学的方法研究两种药物对3AO细胞COX-2、VEGF、CD44V6、LN-R的影响.结果:MTT实验显示阿司匹林、舒林酸不论在贴壁前还是后加入均可抑制3AO卵巢癌细胞的生长,加药后调节pH可减弱生长抑制作用但仍然可明显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阿司匹林和舒林酸对COX-2、VEGF的表达也有抑制作用,但对CD44V6及LN-R的表达无明显影响.结论:抑制COX-2的表达可以下调VEGF的表达,从而抑制肿瘤的血管生成.阿司匹林和舒林酸可通过抑制COX-2及VEGF的表达而抑制肿瘤的生长.
作者:高雪芹;韩金祥;张维东;宋守芹;朱波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黄芩苷(baicalin,BA)对庆大霉素(gentamicin,GM)致小鼠耳蜗螺旋神经节(spiral ganglion,SG)细胞毒性的拮抗作用.方法:用MTT法检测庆大霉素对SG细胞的毒性作用以及黄芩苷对此作用的影响,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各实验组SG细胞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以及丙二醛(MDA)含量.结果:黄芩苷可显著抑制GM所导致的SG细胞中T-SOD和GSH-PX活性降低及MDA含量升高.结论:黄芩苷通过清除耳蜗螺旋神经节细胞内氧自由基和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拮抗庆大霉素耳毒性作用.
作者:戴德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建立肝纤维化精密切片技术,摸索佳体外培养条件,用于体外肝脏异物代谢和药物相互作用研究.方法:建立大鼠复合因素(高脂、酒精和CCl4)肝纤维化模型,制备肝纤维化状态下的肝切片,建立培养系统,以培养基中乳酸脱氢酶(LDH)漏出量、肝组织中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肝细胞噻唑蓝(MTT)还原能力为指标,观察切片厚度、培养液pH值和培养时间对肝切片活力的影响.结果:大鼠经复合因素处理后,3周即可造成肝纤维化早期病理改变.在切片厚度300μm、培养液pH 7.0的条件下,肝切片在6 h内能够维持低的LDH漏出量和高的GST活性、MTT还原量.结论:肝纤维化状态下的精密肝切片技术,其切片厚度300μm、培养液pH 7.0、培养时间6 h时为佳培养条件.
作者:郭喻;汪晖 刊期: 2004年第08期
儿童用药不同于成人,随着年龄增长身体的发育会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清除等许多方面,从而影响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儿童的用药量及用药间隔随年龄增长而有所变化,临床上儿童用药应当制订与年龄相适应的佳方案,而不是简单的按体重或年龄给药.
作者:鞠瑞秀;王慎田 刊期: 2004年第08期
植物雌激素是一类具有类似动物雌激素生物活性的植物成分,它们对激素相关疾病有广泛作用,尤其对生殖系统癌症,心血管病和骨质疏松有一定的预防作用,机制也相对明确.近来对中枢神经系统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保护作用.
作者:俞娟;徐运;倪秀石 刊期: 2004年第08期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许多心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础之一,提高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具有显著的抗AS作用,该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包括:胆固醇酯转运蛋白(cholesterol ester transfer protein,CETP)抑制剂、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peroxisomal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s,PPARs)激动剂、肝脏X活化受体(liver X-activated receptor,LXR)激动剂、法尼酯衍生物X受体(farnesoid X receptor,FXR)拮抗剂/激动剂、脂蛋白脂酶(lipoprotein lipase,LPL)活化剂、烟酸类、苯妥英、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lecin:cholesterol acyltransferase,LCAT)活化剂等,本文回顾性地介绍了升高高密度脂蛋白的药物及其进展,包括临床及临床前期药物及其作用机制.
作者:李勤凯;尹卫东 刊期: 2004年第08期
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在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再狭窄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对血管平滑肌细胞胞外调控因素、胞内信号传导、细胞周期的研究现状及基于此三方面的药物研发进行综述.
作者:马秉亮;吴玉林 刊期: 2004年第08期
新药对免疫系统毒性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的研究热点.本文从免疫毒理学的角度综述了这门学科在新药安全评价中的应用,包括新药对免疫系统的副作用、临床前研究中对免疫系统的检测方法和注意事项.
作者:邬楠;王爱平 刊期: 2004年第08期
依据SFDA<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ICHGCP,WHO GCP,以及我院临床试验的实践,制订临床试验机构研究者的标准操作规程,包括研究者资格与条件,试验前的准备,受试者的招募和筛选,受试者的知情同意,方案的依从性,受试者的医疗,随机化程序和破盲,安全性报告,源文件和源数据,病例报告表,试验用药的管理,试验的终止或暂停,进展报告和总结报告,档案等.
作者:陈炯华;熊宁宁;邹建东;蒋萌;刘芳;符为民 刊期: 2004年第08期
设计出4个SAS宏,产生输出表的格式,定义调用GLM过程进行协方差分析,调用anova过程计算F统计量,P值,定义输出检验的F统计量,P值的位置.通过调用SAS程序,产生出协方差分析结果的SAS统计分析报表,为新药临床试验中协方差分析统计报表的输出提供参考.
作者:童新元;张高魁;姚晨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生物等效性试验用于评价试验药(T)与注册药物(R)的生物等效性,以确定其效应相当.目前生物等效性平均、群体、个体生物等效性三种.平均生物等效性只评价观察指标的平均水平,而不考虑个体间的变异;而群体生物等效性既考虑了平均水平,又考虑了个体间的变异;个体生物等效性除考虑平均水平和个体变异,还考虑个体与药物间的交互作用.本文介绍了评价三种生物等效性的统计学原理,准则,等效性界值的确定,以及应用中的注意事项.并以实例说明.
作者:陈峰;于浩;吕静静;赵杨;刘玉秀 刊期: 2004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