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杂志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药理学会
  • 国际刊号:1009-2501
  • 国内刊号:34-1206/R
  • 影响因子:0.97
  • 创刊:1996
  • 周期:月刊
  • 发行:安徽
  • 语言:中文
  • 邮发:26-165
  • 全年订价:28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医药卫生科技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杂志   2005年4期文献
  • 雌激素对老年雌性去势大鼠肝脏代谢能力及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老年雌性去势大鼠补充乙烯雌酚后肝脏药物代谢酶活性及抗氧化功能的变化,并探讨更年期应用雌激素的生理学和药理学意义.方法:切除大鼠双侧卵巢造成雌激素锐减.术后 d 3 经口灌胃乙烯雌酚(100 μg·kg-1, qd×40 d),每天1次,连续 40 d.观察大鼠肝脏药物代谢酶活性和抗氧化指标的变化.结果:去势大鼠肝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及细胞色素b5含量显著降低,NADPH-细胞色素C还原酶、苄非他明N-脱甲基酶、氨基比林N-脱甲基酶活性也明显降低.肝微粒体及肝匀浆中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显著降低,肝匀浆谷胱甘肽含量减少,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增加.给予乙烯雌酚后,除对细胞色素b5无明显影响外,上述指标均可逆转.结论:老年雌性大鼠去势后肝脏代谢能力及抗氧化功能的降低与雌激素水平低下有关.乙烯雌酚能有效地改善上述变化,维持肝脏正常的代谢能力及抗氧化功能.

    作者:张韶英;平洁;汪晖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阿魏酸钠防护晶状体上皮细胞氧化损伤的信号转导机制

    目的:探讨阿魏酸钠对氧化损伤的晶状体上皮细胞内Ca2+、环磷酸腺苷(cAMP)、环磷酸鸟苷(cGMP)的影响,从细胞信号转导角度揭示天然药物防治白内障的细胞和分子学机制.方法:采用牛晶状体上皮细胞进行晶状体上皮细胞(LEC)原代和传代培养,以含有过氧化氢(H2O2)的培养液孵育LEC复制氧化损伤模型,并加入阿魏酸钠单体共同孵育.分别采用四甲基偶氮唑兰(MTT)比色测定法观察在不同时间和浓度条件下LEC活性变化,采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不同时间细胞内钙离子浓度([Ca2+]i)以及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不同时间LEC内cAMP、cGMP的含量变化.结果:H2O2组可引起LEC吸光度值(A)明显下降(P<0.01),阿魏酸钠能明显增强氧化损伤的LEC活性,并呈剂量-效应关系和时间-效应关系.氧化损伤的LEC[Ca2+]i升高(P<0.01);阿魏酸钠可以降低由H2O2引起的细胞[Ca2+]i的升高,并呈时间-效应关系.H2O2组cAMP浓度升高; cGMP浓度下降(P<0.01);阿魏酸钠使cAMP水平下调,cGMP水平上升(P<0.01),并呈时间-效应关系.结论:阿魏酸钠可明显抑制LEC氧化损伤及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钙信号系统、cAMP信号系统、cGMP信号系统及其相互作用来调节生物学效应.

    作者:严京;祁明信;黄秀榕;吴正正;胡艳红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罗红霉素对小鼠接触性皮炎及T细胞功能的影响

    目的:研究罗红霉素对接触性皮炎及T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使用2,4,6-三硝基氯苯诱导小鼠接触性皮炎,以双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及刀豆蛋白诱导脾T细胞增殖,MTT法检测活细胞数量.采用RT-PCR方法检测细胞因子mRNA表达.结果:20 mg·kg-1罗红霉素效应相灌胃给药明显抑制2,4,6-三硝基氯苯诱导的小鼠接触性皮炎(P<0.01).25 μg·ml-1罗红霉素显著降低双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P<0.05),5、25 μg·ml-1罗红霉素明显抑制刀豆蛋白诱导的脾细胞存活、增殖(P<0.05, P<0.01)及T-bet、IL-2及IFN-γ的mRNA表达.结论:罗红霉素能抑制2,4,6-三硝基氯苯诱导的接触性皮炎,可能与其抑制T淋巴细胞存活、活化及增殖有关.

    作者:刘康;徐强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三种利巴韦林的药动学和相对生物利用度

    目的:测定利巴韦林血药浓度及其在健康人体内的相对生物利用度和药动学.方法:18名男性健康受试者,单剂三交叉口服两种利巴韦林被试制剂和标准参比制剂各 600 mg 后,采用HPLC法测定不同时间血浆中的药物浓度,数据经3P97软件处理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三者药-时曲线均符合一房室模型,标准参比制剂和两种被试制剂峰浓度(Cmax)分别为 0.76±0.37、0.72±0.22 和 0.75±0.40 mg·L-1,达峰时间(Tmax)分别 2.07±0.89、1.67±0.49 和 1.86±0.41 h,消除半衰期(T1/2ke)分别为22±3、24±4和22±4 h,AUCt0分别为12±4、14±4和12±4 mg·h·L-1,AUC∞0别为16±5、18±5和15±5 mg·h·L-1.两种被试制剂的相对生物利用度分别为(112±21)%和(100±18)%.结论:两种被试制剂与标准参比制剂具有生物等效性.

    作者:郜娜;郭玉忠;乔海灵;贾琳静;张莉蓉;张启堂;田鑫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葛根素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及对c-fos蛋白和凝血酶受体mRNA表达的影响

    目的:通过建立凝血酶(T)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模型,观察葛根素对T诱导的VSMC增殖的影响,并进一步观察其对c-fos蛋白以及凝血酶受体(TR)mRNA表达的作用,旨在认识葛根素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以细胞计数法和流式细胞仪测定DNA含量,细胞周期分析观察T及葛根素对VSMC增殖和DNA合成的影响.T及葛根素等各处理因素作用 24 h 后,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c-fos蛋白表达,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TRmRNA的表达.结果:T对VSMC有明显促增殖作用,促增殖效应在 24 h 末达到峰值,且T浓度在 0.1~1.0 U·L-1有剂量依赖关系;葛根素呈剂量依赖性地抑制T诱导的细胞增殖、DNA合成以及 VSMC c-fos蛋白的表达;高浓度(1.5×10-3 mol·L-1)的葛根素可显著抑制T诱导的TRmRNA上调.结论:葛根素能抑制T诱导的VSMC增殖,这可能与其抑制c-fos蛋白有关,并部分与其抑制TRmRNA表达有关.

    作者:许轶洲;李佩璋;王宁夫;徐海鹰;彭文辉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川芎嗪对小鼠Lewis肺癌的治疗作用

    目的:研究中药川芎嗪(TMP)对实体肿瘤的疗效及其可能的作用机理.方法:本研究运用Lewis 肺癌小鼠模型,观察TMP对小鼠Lewis肺癌的疗效、免疫功能、生存质量及不良反应的影响.结果:TMP治疗小鼠Lewis肺癌能抑制肿瘤的生长,稳定病灶,提高荷瘤小鼠的生存质量,改善免疫功能.结论:TMP对小鼠Lewis 肺癌有明显疗效,其作用机理与其本身对Lewis肺癌实体瘤有抑制作用和提高荷瘤小鼠免疫功能有关.

    作者:王文武;戴西湖;欧阳学农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抗高血压药物临床应用分析

    目的:了解某医院高血压患者的用药情况,并分析其合理性.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随机查阅该院2003年6月~2004年6月间高血压病患者住院病历301份(入选286份),对药物利用、联合用药情况及应用的合理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用药品种上,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和钙拮抗药(CCB)出现频率大;用药频度从高到低依次为依那普利、美托洛尔、非洛地平、贝那普利、氯沙坦.基本上采用了联合用药.结论:该院抗高血压药物用药基本合理,与国际用药趋势一致.

    作者:周四喜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替米沙坦在中国健康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和相对生物利用度研究

    目的:研究替米沙坦在中国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和相对生物利用度.方法:20名男性健康志愿者单剂量随机交叉口服 80 mg 国产替米沙坦胶囊(试验片)和进口替米沙坦片(参比片),采用HPLC-荧光检测法测定受试者 96 h 的血药浓度,生物等效性采用双侧t检验.结果:国产和进口的替米沙坦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符合二室开放模型,其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Cmax分别为 456.28±252.56 和 759.54±313.54 μg·L-1,Tmax分别为 1.61±0.71 和 1.08±0.36 h,T1/2β分别为 22.39±6.29 和 21.08±5.24,MRT分别为 27.02±6.23 和 24.27±5.79 h,AUC0-t分别为3454±1050和3636±1300 μg·h·L-1,统计分析,试验片与参比片的Cmax、Tmax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AUC0-t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片相对生物利用度为97.28%±12.74%.结论:国产替米沙坦胶囊和进口片剂具有生物等效性.

    作者:余俊先;张银娣;卓海通;沈建平;印晓星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盐酸埃他卡林对H2O2所致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

    目的:研究KATP通道开放剂盐酸埃他卡林(iptakalim hydrochloride,Ipt)对H2O2所致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培养的PC12细胞,MTT法测定细胞存活率,HPLC法测定细胞培养液中谷氨酸(Glu)的含量,荧光法测定胞内钙离子([Ca2+]I)浓度.结果:Ipt可浓度依赖性的拮抗H2O2介导的细胞毒性,提高细胞生存率,降低胞外Glu的释放以及胞内Ca2+浓度.该保护作用可被 200 μmol·L-1 5-HD(线粒体KATP通道阻断剂)部分拮抗.结论:Ipt可拮抗H2O2介导的细胞损伤作用,该保护作用可能与线粒体ATP敏感性钾通道相关.

    作者:柴怡;丁建花;李皓;胡刚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大豆异黄酮活性组分对H2O2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的影响

    目的:探讨大豆异黄酮活性组分对H2O2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以H2O2损伤PC12细胞为氧化应激损伤的模型,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MTT法判断细胞的存活率,LDH法检测细胞的损伤程度.结果:不同浓度大豆异黄酮能明显改善H2O2导致的细胞甲瓒减少,大豆异黄酮处理组细胞存活率明显高于H2O2处理组(P<0.01);而LDH漏出率则明显低于H2O2处理组(P<0.05).结论:大豆异黄酮活性组分对H2O2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陈伟强;赵宇红;罗少洪;杨红;金桂芳;潘伟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大鼠核因子-κB反义RNA腺病毒载体的构建及其在血管平滑肌细胞中的表达

    目的:构建表达大鼠核因子κB(NF-κB, p65)反义RNA的重组腺病毒,并测定受染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中NF-κB基因的表达变化.方法:从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 SHR)的VSMCs中提取总RNA,经RT-PCR方法获得含全部编码序列的NF-κB (p65)cDNA片段(1 653 bp),用TA克隆技术插入pMD18-T载体,构建pMD18-T/1653重组质粒,并经酶切和DNA测序鉴定.以该质粒为模板,经PCR获得NF-κB(p65)3'端 269 bp 片段,逆向插入pcDNA3.1(+)真核表达载体并置于CMV启动子下.由此构建的pcDNA3.1(+)/269质粒含有NF-κB(p65)的269 bp反义RNA完整表达框.随后将该表达框克隆到入门载体pENTR4,构建重组质粒pENTR4/CMV/269.使用同源重组方式在体外将该表达框重组到腺病毒载体pAd/PL-DEST,终得到重组腺病毒质粒pAd/CMV/269.线性化的重组腺病毒质粒转染293细胞后产生的重组腺病毒颗粒用于VSMCs的感染.Western Blot测定感染前后VSMCs中NF-κB(p65)表达的变化情况.结果:构建的pMD18-T/1653重组质粒经过序列测定,证实其包含大鼠NF-κB(p65)基因的1653 bp片断;pcDNA3.1(+)/269、pENTR4/CMV/269、pAd/CMV/269等重组质粒经内切酶消化或PCR等方法鉴定无误;线性化的pAd/CMV/269转染293细胞后,可产生完整、具有感染性的重组腺病毒颗粒,病毒在感染上清中的滴度为 9.23×109 pfu·ml-1(plaque form units per milliliter);Western Blot检测证实,感染重组腺病毒的VSMCs中的NF-κB(p65)蛋白水平明显减少.结论:构建了可表达大鼠NF-κB (p65)反义RNA的重组腺病毒Ad/CMV/269,该病毒在受染的VSMCs内具有下调NF-κB (p65)基因表达的生物学功能,为后续的基因治疗研究奠定基础.

    作者:胡榕;吴可贵;许昌声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葡萄糖酸镁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观察葡萄糖酸镁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探讨葡萄糖酸镁心肌保护作用及其机理.方法:采用改进了的整体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检测组织内Na+-K+-ATPase活力及丙二醛(MDA)和Ca2+含量,并测定由ADP诱导的血小板 5 min 大聚集率AGG(M).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缺血再灌注组心肌组织内Na+-K+-ATPase活力显著下降(P<0.01),MDA和Ca2+含量明显升高(P<0.01), AGG(M)升高(P<0.05).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葡萄糖酸镁3个不同剂量保护组心肌组织内Na+-K+-ATPase活力明显升高(P<0.01),MDA和Ca2+含量明显降低(P<0.05 或P<0.01),AGG(M)也明显降低(P<0.01),且各作用均随用药剂量的增加而更加显著.结论:葡萄糖酸镁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其保护作用机制与增加Na+-K+-ATPase活性、减轻钙超载和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以及血小板聚集有关.

    作者:张莹;齐志敏;郭磊;高东明;王化洲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秦皮总香豆素对原发性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止痛效应的探索性临床试验

    目的:评价秦皮总香豆素制剂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湿热阻络证的止痛效应.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组对照、剂量-反应研究设计和优效性检验.观察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湿热阻络证共109例,其中低剂量组36例,高剂量组36例,对照组37例.结果:秦皮总香豆素治疗 5 d 后,患者对关节疼痛记分改善程度的评价,以及医生对关节压痛程度改善的评价均优于安慰剂,呈现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但关节疼痛消失率及关节压痛消失率与安慰剂组的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秦皮总香豆素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有一定的止痛效应.

    作者:罗玫;刘芳;邹建东;余江毅;黄莉吉;叶丽芳;熊宁宁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阿齐霉素加左氧氟沙星治疗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疑似病人成本-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阿齐霉素加左氧氟沙星治疗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疑似病人的成本-效果.方法:静脉使用阿齐霉素加口服左氧氟沙星,根据病人对治疗的反应,将疑似SARS的75例病人分成SARS临床诊断病例组18例、非SARS组57例(SARS临床排除病例51例、疑似细菌性肺炎组6例),后统计各组病人的发热天数、入院体温、退热时间、住院天数和总费用.结果:SARS组与非SARS组病人的年龄、入院体温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 3 d,非SARS组有51例病人基本排除SARS病例;后非SARS组的住院时间为 8.0±4.0 d,明显低于SARS临床诊断病例组的 13.4±4.8 d(P<0.01);非SARS组的平均住院费用是4973±3410元,明显低于SARS临床诊断病例组的7363±2835元(P<0.01).各组病人全部康复出院.追踪观察排除SARS患者中临床上没有漏诊1例SARS病人.治疗费用远远低于广州市参保非典病人和疑似病人平均医疗费用.结论:阿齐霉素针静脉滴注加口服左氧氟沙星,可以较快地从临床上排除SARS病例,而且费用低廉,符合基本保健制度的精神,是一种值得在临床继续使用、观察和完善的治疗方法.

    作者:袁建章;邓哲彤;杨秀文;汪得喜;王雄文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模拟失重大鼠骨丢失及血循环状态紊乱的中药防护

    目的:观察4组中药合剂对尾吊大鼠血液流变学参数、骨质和生物力学特性变化的防护作用.方法:采用大鼠头低位30°尾部悬吊模型模拟失重对机体的影响.12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6组:对照组、悬吊对照组、丹黄刺组(尾吊同时给予丹参、黄芪和刺五加生药的水煎剂)、参川熟组(尾吊同时给予川芎生药、熟地和人参地上苷的水煎剂)、参山杜组(尾吊同时给予西洋参、山楂、杜仲生药的水煎剂)、参银生组(尾吊同时给予人参根、银杏叶、生地的水煎剂).实验30 d,经心脏取血,取股骨和椎骨,检测大鼠血液流变学参数、骨矿盐含量、皮质面积和生物力学参数等指标.结果:单纯尾吊导致大鼠体重、骨皮质面积、矿盐含量、生物力学参数等显著降低,并使大鼠血液中切与低切血粘度、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异形红细胞比例显著增加,红细胞变形性DImax、IDI明显下降等.中药合剂组与悬吊对照组相比,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有较大改善,对部分骨生物力学参数也有作用.结论:中药合剂对模拟失重导致的骨丢失及血循环状态紊乱有一定的防护作用.

    作者:董颀;沈羡云;谢励勤;孟京瑞;姜世忠;杨光华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BPI-2009的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

    目的:探讨一种口服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BPI-2009)的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Western blot方法检测BPI-2009对酪氨酸激酶和EGFR自动磷酸化的抑制作用,MTT法检测BPI-2009对多种肿瘤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使用A431肿瘤模型的荷瘤裸鼠进行体内的肿瘤抑制试验.结果:通过对EGFR激酶抑制剂化学文库的筛选,发现BPI-2009是一个有效的EGFR激酶抑制剂.BPI-2009对EGFR激酶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 5 nmol·L-1,当其浓度达到 62.5 nmol·L-1的时候可以完全抑制EGFR激酶的活性,但在100 nmol·L-1时对Abl、Abl相关基因(Abl-related genes,Arg)以及c-Src酪氨酸激酶都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BPI-2009可以阻断EGFR介导的细胞内蛋白酪氨酸的磷酸化,IC50为 45 nmol·L-1.在肿瘤细胞生长抑制试验中,BPI-2009对于肿瘤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与EGFR在细胞中的表达密切相关.人类肿瘤细胞A431移植瘤抑制试验的研究表明BPI-2009经口给药每天1次在100 mg·kg-1,肿瘤抑制率达64%,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并没有发现明显的病态和体重下降.结论:BPI-2009是一种有效的高选择性的以EGFR 酪氨酸激酶为靶点的抗肿瘤药物.

    作者:邬楠;王爱平;王印祥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正交实验建立蛇毒抗瘤蛋白生物活性测定方法

    目的:建立蛇毒抗瘤蛋白生物活性测定方法.方法:用正交实验确定实验条件,求细胞50%死亡时的样品浓度,即IC50值.结果:此法使细胞死亡率与样品的Log浓度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515,P<0.01),重复性实验结果:板内RSD值为 12.3%,板间RSD值为 16.6%;不同实验次数RSD值为 17.8%,灵敏度为36 μg·L-1, 并能反应出蛇毒抗瘤蛋白的抗肿瘤特异性.结论:此方法特异,简便且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可以作为蛇毒抗瘤蛋白生物活性的测定方法.

    作者:乐嘉静;李湛君;徐康森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地塞米松对肺纤维化大鼠肺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对肺纤维化大鼠肺组织氧自由基和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SD大鼠经气管内灌注博莱霉素诱导肺纤维化,随后每日注射地塞米松 3.33 mg·kg-1干预.于注药后 d 29 处死.通过HE染色和透射电镜观察显微结构的变化,并通过测定肺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来评价干预效果.结果:地塞米松组与博莱霉素组相比,肺组织SOD下降,MDA升高,肺纤维化程度减轻.结论:地塞米松能减轻大鼠肺纤维化,部分机制与抗氧化有关.

    作者:YE Jin-yan;谢于鹏;毛孙忠;方周溪;陈少贤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妇炎泰颗粒治疗慢性盆腔炎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多中心临床评价

    目的:对妇炎泰颗粒治疗慢性盆腔炎(湿热瘀毒蕴结证)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做出评价.方法:采用分层区组、随机、双盲、阳性药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方法,以盆炎净颗粒为对照药.共观察222例(1:1),其中妇炎泰组113例,盆炎净组109例,脱落7例,剔除11例.结果:妇炎泰组中医症状疗效、局部体征疗效明显优于盆炎净盆炎净组(P<0.05),改善慢性盆腔炎患者下腹胀痛、刺痛,腰骶胀痛,带下色黄等症状(P<0.01),明显优于盆炎净组(P<0.05),其局部体征积分高于盆炎净组(P<0.01).结论:妇炎泰颗粒治疗慢性盆腔炎(湿热瘀毒蕴结证)疗效确切,未发现有明显的副反应.

    作者:张琼;薛赛琴;姜坤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N-乙酰半胱氨酸和氯胺酮联用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目的:研究巯基供体物质N-乙酰半胱氨酸(NAC)和非竞争性NMDA受体拮抗剂氯胺酮(KT)联用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雄性ICR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生理盐水组(0.01 L·g-1)、氯胺酮组(15 mg·kg-1)、N-乙酰半胱氨酸组(75 mg·kg-1)和联合组(KT 15 mg·kg-1+NAC 75 mg·kg-1).参照蒋晓帆等建立的方法,制备局灶性短暂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tMCAO),再灌注后6、24 h 测定神经行为缺陷评分,处死TTC染色测定脑梗死面积百分比;制备不完全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2-VO),在再灌注 0.5、2和 6 h 时取全脑制成10%匀浆,比色法测定MDA含量、SOD和GSH-Px活力.结果:(1)短暂性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6、24 h,各组小鼠脑组织均有不同程度梗死灶、神经行为缺陷明显,与生理盐水组比较,药物联合组可显著改善缺血再灌注小鼠的神经行为缺陷(均为P<0.01),减少脑梗死面积百分比(均为P<0.01),药物单用对以上指标有轻度的改善作用(P>0.05).(2)联合用药可明显改善脑细胞损伤.(3)与假手术组比较,不完全性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0.5、2和 6 h 后,生理盐水组小鼠MDA含量显著升高(均为P<0.01),SOD活性(均为P<0.01)和GSH-Px活性均显著降低(均为P<0.01).与生理盐水组比较,联合组可显著地降低缺血再灌注小鼠脑组织MDA含量、提高SOD活性和GSH-Px活性(均为P<0.05、P<0.01),单用药组改善不明显.结论:联合用药能显著减少小鼠脑缺血再灌注后MDA含量,提高GSH-Px和SOD的活力;改善神经行为缺陷和减少梗死面积百分比,减轻神经细胞坏死.

    作者:虞希冲;陈醒言;周红宇;林丹;朱桐君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阿糖胞苷诱发小鼠血小板减少模型的研究

    目的:建立阿糖胞苷诱发时间更快和更稳定的小鼠血小板减少模型.方法:小鼠腹腔分别注射200和100 mg·kg-1阿糖胞苷,造成血小板减少,观察两组动物外周血象、骨髓涂片和脾脏、肾上腺、胸腺重量的变化.结果:两种剂量的阿糖胞苷都能成功造成小鼠血小板减少模型,在诱发时间和稳定性方面200 mg·kg-1阿糖胞苷组优于100 mg·kg-1阿糖胞苷组,除血小板数之外,两剂量组的其它观察指标无明显区别.结论:200 mg·kg-1阿糖胞苷组造成的小鼠血小板减少模型诱发时间更快、稳定性更好.

    作者:徐国良;肖兵华;陈奇;徐友妹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帕金森病的药物治疗进展

    帕金森病是一种神经节退行性疾病,主要以静止震颤,肌肉僵直和运动减少为临床症状,其确切病因目前还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与很多因素均有关.目前国内外对帕金森病的治疗均以药物为主.本文介绍了用于治疗帕金森病的大多数药物的特点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

    作者:姚尧;杜俊蓉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药动学-药效学结合模型的研究进展

    本文主要对近年来药动学-药效学结合模型在模型建立、药理学、毒理学、临床应用及新药研发等方面的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展望其发展前景.

    作者:赵刚;田长青;李静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糖尿病肾病中转化生长因子-β1信号转导与肾纤维化

    糖尿病肾病是终末期肾衰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主要病理特征为肾纤维化,转化生长因子-β1是其肾纤维化过程中的核心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下游的两条信号通路Smads、MAPK与肾纤维化过程中ECM的堆积密切相关.两种信号通路相互作用,共同促进肾纤维化的发展.真正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为糖尿病肾病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作者:汪建云;印晓星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新药临床研究的可变剂量设计

    新药研究中剂量与效应关系研究贯穿于各期临床试验中,可变剂量设计具有一定优势.本文列出了设计类型、特点和注意事项,另外用一个降血脂实例进行说明.

    作者:郑青山;孙瑞元;叶进燕 刊期: 2005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