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研究黄芩苷对沙眼衣原体(Chlamydia trachomatis,Ct)感染小鼠宫颈组织Toll样受体2和Toll样受体4(TLR2,TLR4)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6~8周龄雌性C57BL/6小鼠,分为5组:阿奇霉素组,模型组,黄芩苷高、中、低剂量组.通过阴道接种Ct感染小鼠,建立Ct感染小鼠生殖道的动物模型.接种前7 d皮下注射黄体酮以增加小鼠对Ct感染的敏感性.通过比较各组小鼠阴道分泌物中的Ct数量,评价黄芩苷抗沙眼衣原体感染的能力.感染27 d之后,用RT-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宫颈组织TLR2和TLR4基因表达情况.结果:在阴道接种Ct后第3天和第6天,模型组小鼠阴道分泌物中Ct数量显著升高.通过黄芩苷治疗后,各药物组小鼠阴道分泌物中,Ct数量均明显少于模型组,黄芩苷高剂量组和阿奇霉素组显著性降低.同时,黄芩苷还可明显抑制各组宫颈组织内TIR2和TLR4基因的表达.结论:黄芩苷可有效地抑制Ct感染的小鼠宫颈组织TLR2和TLR4的高表达,这可能是黄芩苷抗Ct感染的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黄浩;付雷;易艳东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观察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2(NOD2)和Toll样受体1(TLR1)在哮喘大鼠中的表达及布地奈德对其的影响,探讨模式识别受体在哮喘炎症过程中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大鼠哮喘模型,随机分成哮喘组、对照组和布地奈德组,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肺组织NOD2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血中性粒细胞(NEU)TIR1的表达.结果:哮喘组(0.148±0.009,OD值)肺组织NOD2的光密度值显著低于对照组(0.157±0.006,OD值)(P<0.05);布地奈德组(0.149±0.008,OD值)肺组织NOD2的光密度值分别与哮喘组、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哮喘组和布地奈德组(分别为74.07±6.26和78.54±4.65,OD值)NEU TLR1的平均荧光强度均显著性低于对照组(84.37±4.96,OD值)(分别为P<0.01、P<0.05);布地奈德组NEU TLR1的平均荧光强度与哮喘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LR1与NOD2的表达水平呈显著正相关(n=26,r=0.780,P<0.01).结论:哮喘大鼠NOD2和TLR1的表达水平下降,布地奈德可能对NOD2和TLR1的上调作用较弱,模式识别受体可能参与了哮喘的炎症过程.
作者:张志刚;叶斌;童夏生;亢晓冬;叶辉;王恩智;陈豪;陈琪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百里醌抑制体内外大肠癌生长的影响及机制.方法:不同浓度百里醌作用人大肠癌细胞株SW480后,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ting检测大肠癌细胞中NF-κB、Bcl-2和Survivin的表达;建立裸鼠大肠癌皮下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n=10),第3周开始分别经灌胃给予溶媒(1%乙醇)和百里醌(3 mg/只),每周3次,共两周,术后第8周处死裸鼠,测量肿瘤瘤重并计算抑瘤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肿瘤组织的NF-κB、Bcl-2和Survivin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百里醌可显著抑制大肠癌SW480细胞生长,并诱导细胞凋亡;百里醌可明显抑制NF-κB、Bcl-2和Survivin在SW480细胞中表达;与对照组相比较,实验组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被显著抑制,肿瘤组织中NF-κB、Bcl-2和Survivin表达下调.结论:百里醌具有抑制体内外大肠癌生长的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大肠癌中NF-κB及其调控蛋白Bcl-2及Survivin的表达而实现.
作者:吴玉海;谢丽微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研究苦碟子总黄酮(TFS)对小鼠急性脑缺血和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的保护作用.方法:结扎小鼠双侧颈总动脉建立脑缺血模型,观察TFS对小鼠死亡率及死亡时间的影响.建立局灶性脑缺血(MCAO)模型,观察TFS对大鼠行为学、脑梗死范围的影响.测定脑含水量及脑组织中一氧化氮合酶(NOS)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含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TFS16、8 mg/kg组可降低缺血小鼠的死亡率,延长死亡时间(P<0.05,P<0.01);16、8、4 mg/kg组可改善行为障碍,降低行为学评分(P<0.05,P<0.01);10、5 mg/kg组可减少MCAO大鼠脑梗死范围,降低脑组织含水量及NOS和iNOS含量(P<0.05).结论:TFS对缺血性脑损伤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iNOS有关.
作者:贾德武;罗胜勇;叶寿山;贾德云;李心伟;马征;李睿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通过体外细胞培养观察维生素K2联合苯那普利对人胃癌SGC-7901细胞的影响,以探讨两者对胃癌细胞的影响及有无协同作用.方法:通过人胃癌SGC-7901细胞培养,将处于对数生长期的SGC-7901细胞分成5组:药物组(维生素K2组、苯那普利组、联合组)、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不加药,空白对照组不加细胞.加入不同终浓度的药物(维生素K2:5、10、20、40、80 μtmol/L)或(苯那普利:0.625、1.25、2.5、5、10μg/mL)或(维生素K2+苯那普利).分别培养24、48和72 h.利用MTT实验检测细胞生长抑制率,流式细胞仪Annexin V/PI双染法及梯状DNA电泳检测细胞凋亡情况,RTPCR测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结果:药物组能抑制胃癌SGC-7901细胞的增殖,且具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在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及抑制VEGF表达方面,联合组较单独药物组作用更强.结论:维生素K2与苯那普利联合有协同作用,能通过诱导细胞凋亡、抑制VEGF的表达抑制胃癌细胞增殖.
作者:陈华;应卫星;李荣洲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观察速效救心丸和通心络胶囊对大鼠药物代谢酶细胞色素P450(CYP450)的影响.方法:给予大鼠试验药物后制备肝及小肠微粒体,CO还原差示光谱法测定肝微粒体CYP450含量,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肝微粒体中CYP1A2、CYP2C11、CYP2E1、CYP3A和肠微粒体中CYP3A蛋白的表达量.结果:速效救心丸组和通心络胶囊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大鼠肝脏CYP450含量无显著变化(P>0.05);但是West-ern blotting实验对肝脏和肠道中多种CYP450酶表达量测定的结果显示,速效救心丸可诱导肝脏CYP1A2表达,但抑制肝脏CYP2C11和肠道CYP3A表达(P<0.05);通心络胶囊可诱导大鼠肝脏CYP1A2、CYP2E1蛋白表达(P<0.05).结论:速效救心丸和通心络胶囊对大鼠肝脏CYP450酶总量无影响,但是,在蛋白质水平对特定亚型蛋白的表达量有影响,由此可能引发的药物相互作用不容忽视.
作者:卜明华;郑咏秋;张颖;李利群;刘建勋;刘东春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观察黄芪注射液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内皮细胞炎症因子产生的影响,并初步探讨黄芪注射液的抗炎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待细胞生长到融合状态时加入不同浓度(10、20、40 mg/L)的黄芪注射液预处理2 h,然后加入LPS(1 mg/L)作用24 h.用四唑盐比色实验(MTT)检测细胞活力;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检测内皮细胞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白介素-8(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mRNA的表达和其在上清液中的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检测Toll样受体4(TLR4)mRNA的表达;凝胶电泳迁移率实验(EMSA)检测NF-kB活性.结果:LPS能明显降低细胞活力,并能显著增加ICAM-1、IL-8和TNF-α mRNA的表达和含量,同时TLR4 mRNA的表达和NF-kB的活性也显著升高,而预先应用不同浓度的黄芪注射液处理后,上述效应明显减弱.结论:黄芪注射液抑制炎症因子的产生可能与其抑制TLR-4/NF-kB信号通路有关.
作者:梁荣寿;李健哲 刊期: 2011年第06期
以白蛋白为载体的紫杉醇纳米粒在抗肿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对紫杉醇白蛋白纳米粒体内药动学过程、纳米粒转运机制进行探讨,并就近几年来紫杉醇白蛋白纳米粒在乳腺癌、非小细胞肺癌及其他恶性肿瘤方面的临床研究作一综述,为临床应用提供借鉴.
作者:蔡鑫君;徐颖颖;倪坚军 刊期: 2011年第06期
星形细胞上调基因1(astrocyte elevatedgene-1,AEG-1)是近年来发现的新的癌基因,该基因位于与多种恶性肿瘤发生密切相关的人类8号染色体(8q22)上,进一步研究表明其是促进肿瘤发生发展的一个关键因子.现已证实AEG-1是Ras/PI3K/Akt/c-Myc信号转导通路的下游靶分子,可以通过调控P13K/Akt、NF-κB、Wnt/β-catenin、MAPK等多条信号途径参与正常细胞转化,肿瘤细胞增殖、侵袭、转移,血管生成等肿瘤发生发展的多个环节,并能介导肿瘤细胞自噬活性和化疗耐药.该基因对多种恶性肿瘤的诊断和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可能成为肿瘤治疗和抗癌药物研发的新靶点.本文对近年来AEG-1在肿瘤研究中的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郝刚;周芳;吴晓兰;王广基 刊期: 2011年第06期
他克莫司(FK506)是一种广泛应用的免疫抑制剂,在器官移植中发挥重要作用,由于治疗窗窄、个体间差异较大,常需要进行治疗药物监测.FK506是CYP3A酶和药物转运体P-糖蛋白(P-gP)的底物,CYP3A酶参与FK506的代谢而P-gP参与FK506的转运.这些酶的表达水平及生物活性差异可能会导致FK506个体间差异,而CYP3A及多药耐药基因(MDR1)基因多态性可能会影响CYP3A酶及P-gP的生物活性,所以CYP3A与MDR1基因多态性可能是造成FK506个体间差异的重要原因.本文就近年来FK506的药物基因组学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作者:朱琳;华之卉;宋洪涛 刊期: 2011年第06期
分布容积、清除率、半衰期和生物利用度是重要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决定着药物在体内的暴露程度与暴露时间,在新药开发过程中尽早预测人体内这些参数对选择与优化潜在新药有重要价值.本文综述了采用临床前药代动力学实验数据、体外吸收与代谢数据、化合物理化性质、计算机模拟等多种方法预测人体内关键药代动力学参数的研究及其进展.
作者:祝建平;孙建国;彭英;王广基 刊期: 2011年第06期
在所有参与药物生物转化的器官中,肝脏是主要的场所.药物在肝脏或者肝外的代谢是药物消除的一种主要方式.由于药物在肝脏的代谢直接与其药理活性和毒性特征相关,进而影响药物在临床上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因此药物在肝脏的代谢是临床前新药研发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近年来,相对于整体模型来说,体外研究模型以其快速、准确、高通量的优势在药物的肝脏生物转化研究中被药物研发的科学工作者广泛使用.目前常用的体外研究模型包括重组酶、微粒体、胞质溶胶、肝脏S9(S9)、细胞株、转基因细胞株、原代肝细胞、干细胞诱导分化的肝细胞、精密肝切片和肝脏灌流.笔者将对这些方法进行详细的概述,并对各自的优缺点进行比较并阐述其具体应用方向,方便研究人员选择合适可行的代谢模型,研究药物在肝脏中可能的生物转化模式,终对药物在人体内的消除方式作出科学的预测.
作者:李丹;韩永龙;余涛;孟祥乐;余奇;王军;郭澄 刊期: 2011年第06期
Nrf2-ARE通路是近年来发现的尤为重要的抗氧化应激通路,其信号转导机制复杂而广泛.近年来,研究发现其在缺血性心肌损伤的发病机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望成为治疗缺血性心肌损伤的一个新的治疗靶点.本文就其生物学功能及其在缺血性心肌损伤中的作用作一阐述.
作者:徐媛青;贺海波;张长城;王洪武;袁丁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睡眠和觉醒的发生及转换可能是脑内神经递质和内源性睡眠促进物质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受昼夜节律调控.Ishimori和Piéron首次发现犬睡眠剥夺后,脑脊液中某种化学物质增多,诱发睡眠,并将其命名为促眠素,即内源性睡眠促进物质.目前已发现前列腺素D2、核苷、细胞因子、神经肽、激素、胺类衍生物及一氧化氮等二十多种内源性睡眠促进物质.本文综述前列腺素D2、腺苷、白细胞介素1和肿瘤坏死因子等调节睡眠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岳小芳;邱梅红;曲卫敏;黄志力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研究比较强的松及万汶(6%中分子羟乙基淀粉130/0.4)的应用对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高危患者中、重度OHSS发病的预防作用.方法:2009年10月至2010年9月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的OHSS高危患者(注射日血雌二醇≥4000 Pg/mL或获卵数≥15个)207例,共207个治疗周期,随机将其分成口服强的松组(A组,66个周期)、静脉滴注万汶组(B组,75个周期)及两者合用组(C组,66个周期).A组患者从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注射日起口服强的松片5 mg tid×2 d,后改为5 mg bid×5 d;B组患者于取卵日起予以万汶500 mL×3 d;C组患者则为同时应用上述两种药物治疗.根据Golan分类标准,对3组患者中、重度OHSS的发病率及其他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组共移植60个周期,妊娠率为50.0%,中、重度OHSS的发病率为3.03%;B组共移植65个周期,妊娠率为44.6%,中、重度OHSS的发病率为13.33%;C组共移植59个周期,妊娠率为42.4%,中、重度OHSS的发病率为3.03%,3组间比较妊娠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B组的中、重度OHSS发病率明显高于A组及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服强的松预治疗不影响IVF-ET妊娠结局,与静脉滴注万汶相比能更经济、方便及有效地预防中、重度OHSS的发生.
作者:杨海燕;赵军招;林文琴;林金菊;余蓉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比较恩替卡韦(ETV)与阿德福韦酯(ADV)在抑制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调节性T细胞(Treg)效价的差异.方法:收集36例CHB患者随机分为ETV及ADV组,分别给予口服ETV 0.5 mg q.d.及ADV 10 mg q.d.;治疗48周,分别于第12、24、36及48周采血检测Treg的含量,使用定量PCR检测其功能因子叉头蛋白p3(Foxp3)mRNA含量,用ELISA检测其细胞因子白介素10(IL-10)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含量,并检测乙肝病毒定量(HBVDNA)、肝功能.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上述指标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第24、36及48周ETV组Treg含量均显著低于ADV组(P<0.05);ETV组第12、36及48周的Foxp3均低于ADV组;ETV组第48周的IL-10含量低于ADV;ETV组第36及48周的TGF-β1含量低于ADV组(P<0.05);ETV组第12及36周的HBV DNA低于ADV组,且第48周两组的HBV DNA均已降至1000 copies/mL的参考值以内;第12周ETV组的ALT显著低于ADV组,ETV组其余时间点的ALT以及总胆红素均与ADV组不存在统计学差异;相关性分析显示Treg与HBV DNA呈显著正相关性(r=0.785,P=0.016).结论:在抗HBV效价相当的情况下,ETV抑制调节性T细胞的效价优于ADV.
作者:邹明智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首次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无反应性川崎病(KD)的发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总结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KD患儿的临床资料,IVIG无反应性KD定义为首次IVIG治疗无效,36 h后体温仍超过38.5℃,根据对首次大剂量IVIG有无反应分成IVIG敏感组和IVIG无反应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特点.结果:515例KD患儿纳入研究对象,其中IVIG敏感者476例,IVIG无反应者39例,发生率为7.57%(39/51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血白细胞、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CRP)、血沉、ALT、白蛋白及IVIG用药方案是IVIG无反应性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7.57%KD患儿对初次IVIG治疗无反应.血白细胞、血红蛋白、CRP、血沉、ALT、白蛋白及IVIG用药方案是IVIG无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张松跃;张园海;荣星;任跃;陈其;项如莲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晚期乳腺癌中β-tubulinⅢ和survivin的表达与多西紫杉醇化疗疗效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84例接受多西紫杉醇化疗的晚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肿瘤标本β-tubulinⅢ和survivin蛋白的表达,并对疗效、不良反应进行分析.结果:β-tubulinⅢ阳性表达率为38.1%(32/84),survivin阳性表达率为76.2%(64/84).化疗有效率(CR+PR)为52.38%,β-tubulinⅢ(+)的患者有效率低(37.50%),β-tubulinⅢ(-)患者有效率高(61.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urvivin(+)组的有效率为48.40%,低于survivin (-)组的6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测显示:β-tubulinⅢ(+)且survivin(+)组有效率为25.0%,中位疾病无进展期为3.9个月,1年、2年生存率分别为34.5%、15.1%,β-tubulinⅢ(-)且survivin(-)组有效率为73.91%,中位疾病无进展期为7.7个月,1年、2年生存率分别为61.6%、3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见的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和脱发.结论:联合检测β-tubulinⅢ和survivin的表达可作为多西紫杉醇化疗方案治疗转移性乳腺癌的疗效预测指标之一.
作者:原少斐;朱林佳;郑维锷;陈文俊;陈华;张武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建立LAMA5 rs944895基因多态性分析的焦磷酸测序方法,并分析该多态性在中国健康人群中的分布频率.方法:制备201例健康人外周血gDNA,应用PyroMarkID焦磷酸测序仪进行LAMA5 rs944895基因多态位点的焦磷酸测序,并经过重复性试验和毛细管电泳测序验证该方法的准确性.结果:建立了LAMA5rs944895基因多态性分析的焦磷酸测序新方法,检出率100%,重复性试验和毛细管电泳测序验证准确可靠.201例健康人中A等位基因频率为72.4%,G为27.6%;AA、AG、GG等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53.2%、38.3%和8.5%,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P=0.55).结论:LAMA5rs944895基因多态性分析的焦磷酸测序新方法具有快速、准确和高通量的优点,适合于在科研和临床应用中推广.
作者:贾政军;王华;彭向京;黄定梅;王果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阐明金雀异黄酮在体内对细胞色素氧化酶P-4503A(CYP3A)活性的影响.方法:本试验采用双周期交叉临床试验.临床试验按照两阶段交叉方案进行.第一阶段随机分成的2组受试者随机给予金雀异黄酮片或安慰剂处理14 d,第15天给所有受试者米哒唑仑探针药,经过14 d洗脱期后交叉重复试验,分别以0~36 h血浆中米哒唑仑的血浆曲线下面积、半衰期作为CYP3A的活性指标.HPLC测定其活性.服药后0~36 h血中咪达唑仑以及1-羟基咪达唑仑用HPLC-MS/MS方法测定.结果:经金雀异黄酮处理后,咪达唑仑AUC0-36 h明显降低[(144±55)ng·mL-1·hvs(126士40)ng·mL-1·h,P<0.05],AUC0-∞显著降低[(209±57)vs(181±43)ng·mL-1·h,P<0.05],Cmax显著降低[(49±20)vs(36±14),P<0.05].结论:金雀异黄酮对体内CYP3A酶活性具有显著的诱导作用,应当关注经CYP3A代谢的药物与金雀异黄酮合用时可能发生的潜在的药物相互作用.
作者:肖昌琼;周宏灏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评价乳酸菌素治疗小儿急性腹泻的作用.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CENTRAL(the 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trials)、Medline、EMBAS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系统(CBM)、万方数据库等,收集国内外发表的涉及乳酸菌素治疗小儿急性腹泻的随机对照研究(RCT).研究人群为急性腹泻患儿;干预措施为口服乳酸菌素;对照组为安慰剂;结局指标为腹泻持续时间,并以标准化均数差(sandard mean differece,SMD)及相应的95%置信区间作为效应指标对结局进行比较.Q统计量的I2检验来检测各研究间的统计学异质性.双侧P<0.05认为各研究间存在明显的异质性.采用Egger检验对发表偏倚进行量化检测.应用统计软件Statall.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纳入分析的文章有7篇,共945例患者,其中乳酸菌素组479例,对照组466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接受乳酸菌素治疗的患儿腹泻持续时间平均缩短1.24d[SMD=-1.24,95%CI=(-2.21,-0.28),Z=2.54,P=0.01].结论:乳酸菌素治疗小儿急性腹泻有一定临床疗效.
作者:周冬平 刊期: 2011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