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观察灯盏花素对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GEs)诱导的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MC)增殖、氧化应激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Ⅳ型胶原蛋白(ColⅣ)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体外细胞培养法,用不同浓度的灯盏花素(0、25、50、100、200 mg/L)和一定浓度的糖基化牛血清白蛋白(AGEs-BSA,100 mg/L)共培养大鼠MC细胞48h,相同条件下牛血清白蛋白(BSA)处理为对照,采用MTT法检测大鼠MC增殖,比色法检测培养上清液中氧化应激指标SOD、CAT、GSH-PX和丙二醛(MDA),ELISA法检测TGF-β1、ColⅣ浓度,RT-PCR法检测大鼠MC中TGF-β1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AGEs-BSA可以刺激大鼠MC细胞增殖,减少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增加MDA含量,促进大鼠MC分泌TGF-β1及ColⅣ蛋白,上调大鼠MC中TGF-β1 mRNA的表达(P均<0.05或0.01),而灯盏花素能以剂量依赖性抑制AGEs-BSA诱导的大鼠MC增殖,提高SOD、GSH-PX及CAT活性,减少MDA含量,减少大鼠MC TGF-β1和ColⅣ的分泌,下调大鼠TGF-β1mRNA的表达(P均<0.05或0.01).结论:灯盏花素可以抑制AGEs-BSA诱导的大鼠MC增殖、氧化应激反应及TGF-β1和ColⅣ的表达,从而减少细胞外基质的合成,可能是其防治糖尿病肾病的机制之一.
作者:张满生;张小云;杨爱华;李素波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研究黄蜀葵花总黄酮(total flavone of abelmoschl manihot,TFA)对高血糖大鼠的作用.方法:在正常大鼠和四氧嘧啶诱导2型实验性高血糖模型大鼠上,分别灌胃给药TFA 30、60和120 mg/kg,14 d后测定体质量、空腹血糖、糖耐量及血浆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结果:TFA 30、60、120 mg/kg对正常大鼠空腹血糖有降低趋势,但未达统计学显著性意义;TFA 60和120mg/kg对四氧嘧啶诱导的大鼠空腹血糖水平和血浆MDA含量的升高、糖耐量减低及血浆SOD活性降低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120 mg/kg TFA还可显著地抑制大鼠体质量的减轻.结论:TFA对四氧嘧啶诱导的2型高血糖模型大鼠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抗氧自由基过氧化有关.
作者:周晓隆;陈志武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研究左归降糖解郁方保护糖尿病并发抑郁症大鼠海马神经元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随机将大鼠分为正常组和糖尿病组,糖尿病组大鼠采用尾静脉注射链脲佐菌素(STZ,38 mg/kg)的方法造模,造模成功后继续给与28 d慢性应激复制糖尿病并发抑郁症大鼠模型,并随机分为模型组,阳性药(二甲双胍0.18 g/kg+氟西汀1.8 mg/kg)组,左归降糖解郁方高、中、低剂量(32.82、16.41、8.20 g/kg)组.慢性应激第27、28天大鼠分别进行Open-field测试和强迫游泳实验,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大鼠血糖值,Western-blotting法和RT-PCR法分别检测各组大鼠海马JNK、Elk-1、c-fos蛋白和基因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血糖值显著升高,自主活动能力下降,强迫游泳不动时间增加(P<0.01),左归降糖解郁方能明显地改善其血糖值和抑郁行为(P<0.01或P<0.05).同时,JNK、Elk-1、c-fos蛋白及基因表达在模型组显著升高(P<0.01),给与左归降糖解郁方干预后,模型大鼠海马JNK、Elk-1、c-fos蛋白及基因表达显著下降(P<0.01或P<0.05).结论:左归降糖解郁方能显著改善糖尿病并发抑郁症大鼠血糖值和抑郁行为,其作用可能与抑制JNK/Elk-1/c-fos通路,降低凋亡相关因子JNK、Elk-1、c-fos等的表达有关.
作者:赵洪庆;杜青;凌佳;王宇红;杨蕙;孟盼;徐雅岚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从内质网应激角度探讨益气除痰方治疗脾虚型肺癌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脾虚Lewis肺癌小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生理盐水),化疗组(生理盐水+顺铂注射液1 mg/kg),益气除痰方低、中、高剂量组(2、4、8 g/kg),联合用药组(益气除痰方4 g/kg+顺铂注射液1 mg/kg),每组8只.每3d测量小鼠体重和瘤体大小,14d后处死小鼠,称量瘤重、计算肺表面转移结节数,免疫组织化学法、RT-qPCR法检测肿瘤组织中ATF4、CHOP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益气除痰方中、高剂量组均能明显抑制移植瘤生长,减少肺转移结节数,提高肺转移抑制率(P<0.01或P<0.05);并能明显上调内质网应激蛋白ATF4、CHOP表达,其中联合用药组效果好(P<0.01).与化疗组比较,联合用药组ATF4、CHOP表达明显升高(P<0.05).结论:益气除痰方可能通过上调内质网应激蛋白ATF4、CHOP的表达介导细胞凋亡,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
作者:魏玉林;王淑美;刘启欧;罗杨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加味青娥丸对糖尿病SD大鼠糖脂代谢和其肾功能的影响,并对其可能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选取月龄一致的正常健康SD大鼠,将其随机分为加味青娥丸低剂量组、加味青娥丸中剂量组、加味青娥丸高剂量组,并设置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通过对其喂养高脂饲料和腹腔注射25 mg/kg的链脲菌素(STZ)来诱导建立SD大鼠的2型糖尿病模型.每组分别给予相应的药物、生理盐水进行灌胃,连续8周.测定各组大鼠的空腹血糖(FBG)、餐后2 h的血糖(2PBG)、肾脏质量指数(Kw/Bw)以及24 h的尿蛋白含量,并于后一次给药后2h将大鼠处死,并应用生化仪对血清中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进行测定.应用ELISA法对血清中IL-1β、MCP-1、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CCL5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观察发现,与模型组大鼠相比,给药组大鼠的FBG、2PBG、24 h尿蛋白的含量、Kw/Bw,血清中TG、TC、LDL、SCr、BUN含量都明显降低,HDL含量增高.同时,给药组也能降低血清中IL-1β、MCP-1、hs-CRP及CCL5的含量.结论:加味青娥丸能够降低2型糖尿病SD大鼠的血糖、血脂,并且对其肾功能也有一定的改善,此作用可能与降低血清中IL-1 β、MCP-1、hs-CRP及CCL5的表达有关.
作者:吴巧敏;徐露;金雅美;倪海祥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胡椒碱是否可通过抗炎作用对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诱导的帕金森小鼠模型起神经保护作用.方法:取C57BL/6雄性小鼠3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MPTP组、胡椒碱治疗组.给予胡椒碱组小鼠口服胡椒碱15 d(10 mg/kg),其中包括8d的预处理,第9天开始予MPTP组及胡椒碱组小鼠连续7d腹腔注射MPTP(30 mg/kg),其中胡椒碱组继续接受胡椒碱灌胃7d.对照组用生理盐水代替.用疲劳转棒试验来测试小鼠的运动能力.经多聚甲醛灌流固定取脑后,免疫组化法检测小鼠中脑黑质中TH、IBa-1、IL-1β的相对含量.结果:对照组小鼠在转棒仪上平均耐受时间为(5.58±0.31)s,MPTP组为(2.5 ±0.34)s,胡椒碱组为(4.25±0.89)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结果表明,MPTP组与对照组比较小鼠黑质中TH阳性神经元数量明显减少,胡椒碱组TH阳性神经元与MPTP组相比数量显著增加.MPTP组IBa-1及IL-1β阳性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加,胡椒碱组与MPTP组相比这两者均明显减少.结论:胡椒碱可以提高帕金森小鼠的运动能力,可以减少IBa-1活化和IL-1β的表达,减轻MPTP对帕金森小鼠的炎症损害作用.
作者:屈洪党;杨维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研究米诺环素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自噬的影响,探讨自噬在米诺环素保护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建立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采用米诺环素及自噬抑制剂干预,观察大鼠肾脏指数、肾功能变化;HE染色评价肾组织病理学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肾组织自噬相关蛋白LC3、Beclin 1、p62的表达.结果:米诺环素可以显著改善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肾脏损伤,而自噬抑制剂氯喹能部分逆转米诺环素的肾保护作用.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米诺环素可上调缺血再灌注损伤肾组织LC3并下调p62的表达水平,而氯喹能部分逆转米诺环素的自噬诱导作用.结论:米诺环素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激活自噬实现的.
作者:董文彬;叶小弟;程敏;缪云萍;陈爱瑛;郑高利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中药胡椒碱对椎间盘终板软骨细胞退变的保护作用.方法:分离获取大鼠终板软骨细胞,体外培养建立终板软骨细胞加力退变模型.设空白对照组(未加力细胞)、加力组(10%间歇性循环牵张力,10% ICMT,0.5 Hz,8h/d,加力3d)及加力加药物组(加力组中加入中药胡椒碱40 μmoL/L).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甲苯胺蓝染色鉴定细胞表型.实时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各组细胞中SOX-9基因,Ⅱ型胶原,蛋白聚糖,MMP13的表达情况,核质分离及免疫印迹检测胞核与胞质中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P65、p-P65表达变化.结果:细胞体外加力后表型丢失,甲苯胺蓝染色可见细胞外基质减少,加力加药组细胞外基质未见明显减少.加力组细胞(ICMT)较空白对照组细胞(NC组)SOX-9(ICMT/NC=0.22,P<0.01)、蛋白聚糖(ICMT/NC =0.15,P<0.01)、Ⅱ型胶原(ICMT/NC=0.18,P<0.01)表达明显降低,NF-κB信号通路相关基因P65入核增加,NF-κB信号通路相关基因MMP13 (ICMT/NC=1.68,P<0.05)表达明显上升.40 μmol/L胡椒碱处理的加力加药组较加力组细胞核内p-P65减少,NF-κB信号通路相关基因MMP13(40 μmol/L胡椒碱/ ICMT=0.70,P<0.05)表达降低,40μmol/L胡椒碱处理的加药加力组中Ⅱ型胶原(40 μmol/L胡椒碱/ICMT=1.93,P<0.05)、蛋白聚糖(40 μmol/L胡椒碱/ICMT=1.78,P<0.05)、SOX-9(40 μmol/L胡椒碱/ICMT=1.70,P<0.05)等基因表达明显回升.结论:中药胡椒碱可以抑制椎间盘终板软骨细胞的退变发生,从而起到对椎间盘及终板软骨的保护作用.
作者:高智;徐宏光;张晓玲;王弘;马明明;肖良;刘祥;徐永明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观察芬戈莫德(FTY720)对人胰腺癌MIAPaCa-2细胞增殖抑制和凋亡诱导的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将FTY720作用于MIAPaCa-2细胞,采用不同方法观察细胞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面的改变.结果:MTT结果显示经过FTY720处理后,MIAPaCa-2细胞的增殖受到抑制,且这种作用呈现剂量依赖性,IC50约为5 μmol/L.流式细胞术提示FTY720可以促进MIAPaCa-2细胞凋亡.划痕实验结果显示FTY720可抑制MIAPaCa-2细胞迁移.3D细胞增殖实验结果显示FTY720可以抑制MIAPaCa-2细胞增殖和集落形成.Western Blotting显示FTY720可以降低p-Akt、Bcl-2和pro-caspase-3的表达,上调caspase-9表达.结论:FTY720可以抑制胰腺癌MIAPaCa-2细胞的增殖,并且引起细胞凋亡,可能与其降低Bcl-2的表达,进而激发caspase家族介导的凋亡程序有关.
作者:刘军伟;卢毅;姚伟锋;沈国樑 刊期: 2016年第06期
巨噬细胞是肿瘤微环境中数量多的成员,对肿瘤的发生发展起很大的作用.巨噬细胞具有抗肿瘤生长的M1亚型和促肿瘤生长的M2亚型.M2型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 associated macrophages,TAM)具有促肿瘤血管形成、侵袭及转移、肿瘤增殖、诱导肿瘤耐药、引起机体免疫抑制的作用,同时单核细胞或巨噬细胞极化为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的机制逐渐被揭开.随着TAM的减少,杀伤性T细胞浸润肿瘤杀伤肿瘤细胞产生抗肿瘤作用.本文主要概述靶向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单克隆抗体和小分子化合物、免疫抑制剂、纳米制剂、天然产物以及治疗中需注意的风险.
作者:艾雄飞;杜丹玉;孙立;林森森;袁胜涛 刊期: 2016年第06期
三萜类化合物是苦丁茶中重要的药理活性成分,主要包括苦丁内酯、齐墩果烷、乌苏烷和羽扇豆烷类化合物.近年来,随着科技不断进步,对苦丁茶三萜的研究也逐步深入,一些新颖结构化合物、新的生物活性不断被发现,目前已从苦丁茶中分离得到三萜类化合物200多种,包括50余种三萜化合物和150余种三萜苷类化合物.药理研究显示苦丁茶三萜类化合物具有降血脂、抗肿瘤、抗菌、保护心肌、降血糖等作用.该文对近年来从苦丁茶中新发现的三萜化合物及其药理作用进行系统总结与展望,旨在为苦丁茶三萜类化合物的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
作者:王存琴;王宏婷;陈娟;汪荣斌 刊期: 2016年第06期
二苯乙烯苷作为何首乌的有效成分之一,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文章综述了二苯乙烯苷抗衰老、抗动脉粥样硬化、抗高血脂、抗肿瘤、抗炎、清除自由基、保肝等方面的生物活性及可能作用机理,并探讨了其应用前景,为何首乌及二苯乙烯苷的深入研究与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陈冰冰;姜爱玲;张岩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前,我国创新药物的临床试验项目和种类逐年增多,临床试验质量和受试者权益保护,已经成为临床研究承担机构关注的重点.然而,我国临床研究中的受试者权益保护体系还不完备,受试者权益受到侵犯的事件时有发生.为此,笔者希望通过美国AAHRPP人体研究受试者保护标准的解读,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人体研究受试者保护成功机制的分享,推动更多研究机构申请国际认证,从而在更大范围内构建更加有效的受试者保护体系.
作者:王晓敏;袁洪;阳国平;李昕;黄志军;刘星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评价全身麻醉应用米库氯铵预注法对其组胺释放作用的影响.方法:选择全身麻醉下行择期手术的患者40例,年龄18~ 60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标准为Ⅰ~Ⅱ级,患者随机分为4组(A、B、C、D组),每组各10例.咪达唑仑、丙泊酚和舒芬太尼麻醉诱导后5 min,对照组(A组)预注生理盐水;B、C和D组分别预注米库氯铵0.014 mg/kg(20% ED95)、0.021 mg/kg(30% ED95)和0.028 mg/kg(40% ED95),预注后2min,给予剩余插管剂量米库氯铵(A组0.21 mg/kg、B组0.196 mg/kg、C组0.189 mg/kg、D组0.182 mg/kg).在给予米库氯铵前(T0)、给予米库氯铵后2 min(T1)和5 min(T2)三个时间点分别抽取2 mL静脉血样,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浆组胺浓度,并记录相应时间点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同时观察患者皮肤不良反应.结果:四组患者T1时点血浆组胺浓度增高,HR增快,MAP降低;B、C、D三组在T1时点的血浆组胺浓度明显低于A组,HR快于A组,MAP低于A组(P<0.05);与B组比较,D组T1时点血浆组胺浓度显著降低(P<0.05),C和D组皮肤潮红发生例数较少.结论:采用预注法能够有效减少米库氯铵诱发的组胺释放和不良反应的发生,增大预注剂量可以进一步减少组胺释放.
作者:杨大威;陶海勇;王欢;金孝岠;郭建荣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分析中老年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情况,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12年1月-2016年5月本地区5 429例中段尿培养及药敏标本数据进行汇总,分析病原菌株分布,根据病原菌谱,分析各类菌株耐药情况.利用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分析产ES-BL菌(ESBL+)及主要病原菌分布的年度变化趋势.结果:送检中段尿标本5 429例次,分离出病原菌1 977株,分离率36.41%.检出主要革兰氏阴性(G-)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653株,占总菌株数33.03%)、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亚种(105,5.31%)、奇异变形杆菌(36,1.82%)、铜绿假单胞菌(35,1.77%)、弗氏柠檬酸杆菌(26,1.32%);药敏提示,前两种主要病菌株对复方新诺明、喹诺酮类抗菌药、头孢菌素均呈现不同程度耐药.主要革兰氏阳性(G+)菌,依次为粪肠球菌(379,19.17%)、屎肠球菌(183,9.25%)、表皮葡萄球菌(136,6.87%)、溶血葡萄球菌(97,4.91%)、金黄色葡萄球菌(31,1.57%);药敏提示前两菌株对左氧氟沙星、阿奇霉素不同程度耐药.真菌主要为白色假丝酵母菌(56,2.83%)、光滑假丝酵母菌(55,2.78%).ESBL+大肠埃希菌和ESBL+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分别为55.89%及36.19%.ESBL+大肠埃希菌检出率从2012到2016年,呈现逐渐下降趋势(P<0.05).G+菌中,除屎肠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分布表现出逐年下降趋势外(P<0.05),其余三种G+菌株及主要G-菌无明显年度变化趋势(P均>0.05).结论:中老年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患者主要病原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粪肠球菌、屎肠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病原菌耐药菌谱广,耐药率高,合理选用抗菌药物至关重要.
作者:高家林;张魏;刘春生;朱玉;张斌华;夏礼斌;陈月平;邢春燕;王勇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氨磺必利联合阿立哌唑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泌乳素的影响.方法:将60例精神分裂症随机分成研究组30例(氨磺必利+阿立哌唑10 mg/d)和对照组30例(氨磺必利),共治疗8周,于治疗前、治疗后第4、8周末测定血清泌乳素水平,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8周末采用PANSS量表评定临床疗效,用TESS评定药物不良反应.结果:(1)研究组治疗前后血清泌乳素水平无明显变化,对照组治疗后泌乳素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研究组治疗后血清泌乳素水平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t=-4.412,P<0.05).(2)研究组治疗有效率为90.0%,对照组为83.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77,P>0.05).治疗末研究组PANSS阴性症状因子分低于对照组(t=4.258,P<0.05).结论:阿立哌唑(10 mg/d)对氨磺必利所致高泌乳素血症有改善作用,氨磺必利联合阿立哌唑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肯定,对阴性症状的改善更为有效.
作者:杨艳;夏泳;朱长江;陈艳波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经不同的营养途径支持对老年胃癌术后患者的疗效分析.方法:选取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胃肠二科2014年03月至2015年11月收治的老年性胃癌患者(年龄> 70岁)并行胃癌根治术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30例肠外联合肠内营养组(EPN)和全肠外营养组(TPN) 30例.分别对比分析术后营养指标、肝功能指标、并发症和术后恢复情况.结果:EPN和TPN两组内患者术后总蛋白(TP)、总蛋白(ALB)、前白蛋白(PA)较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PN组术后TP、PA较TPN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内患者γ-谷氨酰转肽酶(GG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肝功能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在并发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EPN组在术后通气时间明显少于TPN组(P<0.05).而术后住院天数,进流质时间与住院费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PN可以缩短胃肠道恢复时间,缩短住院时间,肠内营养结合肠外营养是一种更好的策略,为老年胃癌患者接受外科手术治疗提供了营养支持.
作者:茆家定;聂其学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阐明健康志愿受试者经单次和多次餐时口服盐酸伊伐布雷定片后,原型药伊伐布雷定、代谢产物去甲伊伐布雷定(S-18982)的体内动态变化规律及其对心率和心率-收缩压乘积的影响.方法:(1)采用随机、开放、自身交叉设计的研究方法.12名受试者交叉单次餐时口服盐酸伊伐布雷定片5、10和15 mg,采集给药前及给药后0.25、0.5、0.75、1、1.5、2、2.5、3、4、6、8、12、24、36和48 h血样.单次给药结束后12名受试者分别于早、晚餐时用药各5 mg,连续5d(共9次),采集第3~5天早上用药前、第5天早上用药后(按单次给药时间点)血样.用LC-MS/MS法测定伊伐布雷定和S-18982血药浓度,DAS 3.0计算药代参数并评价药物蓄积性.(2)采集单次给药各周期和多次给药第5天给药前及给药后24 h内心率和血压,进行药效分析.结果:(1)单次给药5、10和15 mg后,原型药及S-18982的Cmax.分别为(18±7)、(36±18)和(45±24) μg/L,(2.6±0.8)、(4.9±1.9)和(6.9±1.7) μg/L;AUC0-48 h分别为(55±20)、(124 ±47)和(186±79) μg·h·L-1,(15 ±4)、(35±9)和(57±15)μg·h·L-1.原型药和S-18982的tmax、t1/2分别在1.5~1.9h、2.3 ~2.9h和1.8 ~2.4h、8.0~9.3h范围内.多次给药5 mg后原型药和S-18982的Cmax、AUC0-48 h分别为(21±9)、(78 ±31)μg/L和(3.6±1.3)、(34±14)μg·h·L-1.(2)药物对受试者心率和心率-收缩压乘积都有降低作用且呈剂量依赖性,给药后约3h(比tmax延迟约1~2h)时作用强,可持续至9~12h.结论:(1)餐时给药条件下单次给药伊伐布雷定及其代谢产物S-18982的吸收程度Cmax和AUC0-48 h在5 ~15 mg剂量范围内呈线性规律;原型药吸收达峰较S-18982略快,消除较S-18982快.多次给药后两物质血浆浓度与单次给药相比有所提高,但均无明显蓄积情况发生.(2)盐酸伊伐布雷定片可降低健康受试者心率、心率-收缩压乘积,对收缩压影响较小.
作者:董丽春;贺建昌;冯恩富;刘苗;李文锋;龚媛媛;余崇静;吕安安;李星仪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研究磷酸瑞格列汀和缬沙坦口服后在健康人体的药代动力学相互作用及影响.方法:采用随机、二阶段交叉方法,选择健康志愿者16例,男女各半,口服磷酸瑞格列汀片和缬沙坦胶囊.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别测定血浆中的缬沙坦、瑞格列汀和瑞格列汀酸的药物浓度.分析tmax、Cmax、AUClast、AUCinf、90% CI等药代动力学参数变化.结果:与单用比较,瑞格列汀与缬沙坦合用后,瑞格列汀的Cmax升高约4.03%,其AUC和主要活性代谢物瑞格列汀酸的AUC和Cmax的90%置信区间在80%~125%的等效性区间内;缬沙坦的Cmax降低了11.58%,AUClast降低了约4.73%,与单独用药相比,AUC比值的90%置信区间均在80%~125%的等效性区间内.瑞格列汀与缬沙坦合用后24 h尿液中瑞格列汀和缬沙坦的累积排泄率的改变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药代谢途径和代谢程度无明显改变.结论:磷酸瑞格列汀和缬沙坦同服后在健康人体内无明显药代动力学相互作用.
作者:雍小兰;冯仕银;李楠;黄娟;王蓝天;康辉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建立CTR1 rs10981694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的焦磷酸测序方法.方法:全血gDNA为模板,生物素标记引物,对扩增多态位点目的片段,制备生物素标记单链模板,与测序引物退火结合后行焦磷酸测序.分析结果经毛细管电泳测序验证,并进行重复性检验.结果:本文建立了针对CTR1rs10981694多态性位点的焦磷酸测序方法,经毛细管电泳测序验证和重复性验证,结果准确可靠.CTR1 rs10981694 C和A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21%和79%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结论:本文建立的焦磷酸测序方法可准确、高通量、快速检测CTR1 rs10981694单核苷酸多态性,并且特别适宜大样本量的临床及科研批量检测需要.
作者:刘英姿;曾飞跃;肖乐东;王果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病毒作为人类多种疾病的病原体之一,具有非常复杂的感染和繁殖机制,尤其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和肝炎病毒(HBV/HCV),至今没有彻底清除的方法,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和生存质量.对病毒发病机理的研究是攻克抗病毒药物研究难题及改善抗病毒治疗的关键.数学模型作为促进人们理解病毒产生、复制和消除的重要工具,如今已广泛应用于抗病毒药物研究和病毒发病机理研究.本文概述了:(1)病毒感染动力学的基本模型及其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和肝炎病毒(HBV/HCV)研究中的应用;(2)以基本模型为基础的药物的干预作用模型;(3)病毒靶细胞模型;(4)机体对病毒产生免疫作用的免疫模型;(5)病毒耐药性突变模型等.这些模型可为今后的抗病毒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作者:李梦莹;徐凤艳;黄继汉;李禄金;杨娟;许羚;何迎春;郑青山;王鲲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研究大鼠灌胃不同企业普伐他汀钠片后体内药代动力学的一致性.方法:固体灌胃给予SD雄性大鼠普伐他汀钠15 mg/kg,采用液质联用法测定不同时间的血药浓度,绘制药时曲线,并用DAS 3.0.7数据处理系统进行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的计算和比较.结果:三个原料药生产企业的测定结果显示,3号晶F型普伐他汀钠原料药较1、2号晶A型有着更好的药物吸收和相对生物利用度,为优势药物晶型;随机抽取的临床常用7种普伐他汀钠片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呈现显著性差异,Tmax,Cmax,AUC,t1/2的大差异分别可以达到5.3,3.4,2.4和1.4倍之多.结论:不同企业的普伐他汀钠片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存在显著性差异,这可能与普伐他汀钠多晶型状态以及药物生产工艺、辅料成分及含量等制剂过程有关.
作者:赵赢;张娜;庞晓丛;生立嵩;宋俊科;何兰;吕扬;杜冠华 刊期: 2016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