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安徽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安徽医科大学
  • 国际刊号:1000-1492
  • 国内刊号:34-1065/R
  • 影响因子:1.09
  • 创刊:1955
  • 周期:月刊
  • 发行:安徽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28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剑桥科学文摘, 维普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哥白尼索引(波兰), 万方收录(中)
  • 安徽省优秀学报(2004 2009)
  • 医药卫生综合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2005年5期文献
  • 亚砷酸对人肝癌细胞凋亡及ERK-1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亚砷酸对人肝癌细胞BEL-7402凋亡及ERK-1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通过体外细胞培养,用流式细胞术观察BEL-7402细胞周期及凋亡率变化;HE染色法、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凋亡形态变化;并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细胞ERK-1蛋白的表达.结果亚砷酸(1.0~8.0 μmol/L)能诱导BEL-7402细胞凋亡并阻滞细胞周期于S、G2/M期,呈剂量依赖性;亚砷酸(8.0 μmol/L)作用BEL-7402细胞48 h后, HE染色、荧光显微镜观察可见BEL-7402细胞呈现明显的凋亡形态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测发现8.0 μmol/L的亚砷酸作用48 h 后BEL-7402细胞的ERK-1蛋白表达明显减弱. 结论亚砷酸体外有诱导人肝癌细胞凋亡及降低ERK-1蛋白表达的作用.

    作者:葛勇胜;许戈良;张传海;陈跃;余继海;翟志敏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海绵窦上壁及其毗邻结构的应用解剖

    目的为经额下入路行海绵窦手术提供形态学资料.方法观测成人头颅标本30侧的海绵窦上壁及其毗邻结构.结果①眼动脉起始处距视神经管颅口(mm)4.72±0.58;②前内侧三角的三边分别长(mm) 6.02±1.20、10.27±1.60和10.00±1.21;内侧三角三边分别长(mm)9.66±2.26、7.06±1.03、5.61±0.72;动眼神经三角三边分别长(mm)9.19±2.29、14.69±4.06、10.19±1.53.③动眼神经距颈内动脉近环(mm)2.55±0.23.结论选择床突间隙和内侧三角切开海绵窦上壁较安全.

    作者:朱国臣;韩卉;庞刚;朱有余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葛根素对烫伤大鼠心肌损害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葛根素对烫伤大鼠心肌损害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制作30% TBSA Ⅲ度烫伤大鼠模型,随机分为复苏组(40只),治疗组(40只),另取8只作为伤前对照.于烫伤后1、3、6、12、24 h各取静脉血,测心肌肌钙蛋白T(cTn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另取大鼠心脏作形态学检查.结果复苏组及治疗组cTnT及TNF-α的含量高于对照组,治疗组低于复苏组(P<0.05).电镜显示,伤后24 h,治疗组心肌组织损伤程度较复苏组减轻.结论葛根素对大鼠烧伤后心肌损害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作者:刘晟;蔡晨;唐益中;余又新;邓松华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恶性淋巴瘤组织中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

    目的探讨恶性淋巴瘤组织中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ESM-1)mRNA和蛋白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原位杂交方法对58例淋巴瘤组织和10例正常淋巴结的ESM-1蛋白及mRNA进行检测.结果 ESM-1蛋白及 mRNA 在淋巴瘤组织中均有表达,在血管中较少表达.结论 ESM-1分子可能参与了淋巴瘤的发生发展过程.

    作者:倪婧;吴强;吴正升;张素梅;周青;汪渊;夏瑞祥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两种方法建立人肾透明细胞癌裸鼠原位移植转移模型及其比较

    目的建立人肾癌裸小鼠原位移植转移模型,并比较两种不同方法的结果.方法将肾癌完整组织块和肿瘤细胞悬液种植于裸小鼠肾包膜形成原位移植瘤,并观察和比较两种方法所建立模型的肿瘤生长状况、移植成功率和自发转移的发生率.结果肾癌完整组织块接种的原位成瘤率达75.0%,肾、肺门淋巴结转移率均73.3%,肺转移发生率53.3%;细胞悬液种植的原位成瘤时间较组织块法延迟10 d,成瘤率为40.0%,肺、肾门淋巴结转移率均12.5%,肺脏无转移.结论两种原位移植转移模型均具有人肾细胞癌自然生长过程的特点,肾癌完整组织块原位移植模型优于细胞悬液原位接种模型,为研究人肾细胞癌转移机制和抗转移实验治疗提供了有力工具.

    作者:张玉侠;曹广文;温宗梅;张明霞;蔡春晓;潭晓洁;贺松琴;于德新;邓松华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苯那普利对糖尿病大鼠肾小管-间质PDGF-B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苯那普利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肾小管-间质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PDGF-B)表达的影响.方法大鼠随机分为单侧肾切除组、单侧肾切除糖尿病组及苯那普利给药组.4周后应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浆与肾组织ACE活性,点计数技术观察肾小管-间质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肾小管-间质Ⅳ型胶原及PDGF-B蛋白表达.结果苯那普利给药4周对糖尿病大鼠血浆及肾组织ACE活性抑制分别达92.00%与88.77%,并可缓解糖尿病大鼠肾小管-间质异常损害;免疫组化证实其对肾小管基底膜Ⅳ型胶原及肾小管-间质PDGF-B蛋白表达有明显抑制作用. 结论苯那普利对糖尿病大鼠肾小管-间质损害有明显抑制作用,部分机制是通过抑制肾小管-间质PDGF-B蛋白表达.

    作者:吴国仲;王强;齐向明;吴永贵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尼美舒利联合阿霉素抑制人肝癌细胞株体外增殖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尼美舒利联合阿霉素能否增强对肝癌细胞生长的抑制.方法采用MTT法测定尼美舒利、阿霉素及尼美舒利联合阿霉素对SMMC7721、HepG2细胞体外增殖的抑制率,统计学及金正均法q值判断两药的相互作用.结果不同浓度的尼美舒利和阿霉素可抑制SMMC7721、HepG2的增殖,并呈剂量依赖性,尼美舒利和阿霉素联合使用抑制作用明显增强,尼美舒利25、50、100 μmol/L分别与阿霉素0.156 25、0.317 5、0.625、1.25 μmol/L合用时,q值均>1.15,呈现协同作用.统计学处理结果均显示两种药物间存在交互作用.结论一定浓度的尼美舒利在体外能增强阿霉素对肝癌细胞生长的抑制;尼美舒利与阿霉素抗肝细胞癌作用具有协同效应.

    作者:潘跃银;徐淑萍;魏伟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糖尿病大鼠下颌下腺内瘦素和瘦素受体表达变化

    目的观察糖尿病大鼠下颌下腺内瘦素和瘦素受体表达的变化.方法 SD雄性大鼠24只,随机分为实验组12只(4、12周各6只)及对照组12只.用链脲佐菌素复制糖尿病动物模型,分别于4、12周后测体重和血糖,应用HE和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观察组织学变化并检测瘦素及其受体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腺实质趋于萎缩.对照组大鼠下颌下腺导管上皮细胞呈瘦素及瘦素受体免疫反应中等阳性,免疫反应物分布于细胞胞质内,细胞核和腺泡细胞呈阴性.4周糖尿病组瘦素及其受体免疫反应呈较强阳性;12周时呈强阳性.结论随糖尿病病程延长,大鼠下颌下腺组织发生退变且瘦素及其受体表达增强,为探讨瘦素变化在糖尿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意义提供了形态学依据.

    作者:吴学平;贾雪梅;王盛花;汪渊;朱华庆;张孝林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一种拟青霉代谢物提取物对药物诱导的抑郁小鼠的影响

    目的探讨一种拟青霉代谢物提取物(BCPT)对药物诱导的抑郁小鼠的影响.方法采用小鼠利血平拮抗实验和5-羟色胺酸(5-HTP)诱导的甩头实验.结果 BCPT可拮抗利血平诱导的小鼠上眼睑下垂及运动不能,并增加5-HTP诱导的小鼠甩头次数.结论 BCPT对药物诱导的抑郁小鼠具有一定的抗抑郁作用.

    作者:郑丽芳;明亮;阚红卫;尹艳艳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p27与Mad2蛋白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p27与Mad2蛋白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原位分子杂交法检测42例大肠癌及正常黏膜中p27 mRNA的表达,同时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相同组织中p27蛋白与Mad2蛋白的表达.结果 p27 mRNA在正常大肠黏膜及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均为100%.p27和Mad2蛋白在大肠癌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4.76%(23/42)和73.81%(31/42),与正常黏膜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95.24%(40/42)和50%(21/42)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p27蛋白表达与Mad2蛋白表达无相关性(P>0.05),与肿瘤组织分化程度呈负相关(P<0.05),与组织分化、Duke分期等临床病理因素无相关性(P>0.05).结论 p27蛋白与Mad2蛋白表达在大肠癌发生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其检测有助于大肠癌恶性程度评价和预后判断.

    作者:欧玉荣;曹立宇;李昊;张洪福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黄芪提取物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黄芪提取物(EA)对实验性局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用栓线法复制大鼠局灶性脑缺血(MCAO)再灌注模型,观察神经功能评分、脑梗死体积和脑含水量、病理组织学及血液流变学变化.结果与模型组比较,EA(20、40、80 mg/kg)对大鼠MCAO 2 h再灌注24 h的神经功能学评分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能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的脑组织含水量的增加,减小MCAO 2 h再灌注后大鼠的脑梗死体积; EA各组均能不同程度的改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的脑组织病理变化;EA(80 mg/kg)对脑缺血再灌注后大鼠全血黏度、高切还原黏度、高切相对黏度、低切相对黏度的升高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结论 EA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抑制脑缺血再灌注后血液流变学改变有关.

    作者:曹曦;李卫平;王绍斌;何婷;明亮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苯引起鼠胸腺细胞DNA的损伤及其机制的研究

    目的研究苯对小鼠胸腺细胞DNA的损伤及其机制. 方法运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将苯分为3个浓度组染毒胸腺细胞,测定胸腺细胞DNA的彗星尾长.结果在有代谢活化系统存在下,苯对小鼠胸腺细胞DNA产生损伤,且呈浓度依赖.但加入抗氧化剂N-乙酰半胱氨酸后,可抑制苯对胸腺细胞DNA的损伤.结论苯能引起胸腺细胞DNA损伤,可能与其代谢物有关.

    作者:方亚平;吴庆四;吴源;杨媛媛;徐迎春;姚余有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转录因子Ets-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研究转录因子Ets-1在人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胃癌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运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86例胃癌及癌旁组织中Ets-1的表达.结果 Ets-1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4.4%,显著高于癌旁组织(40.7%,<0.05);Ets-1阳性表达率在乳头状腺癌、管状腺癌及低分化腺癌与印戒细胞癌/黏液腺癌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Ets-1的表达与胃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有关,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远处转移均无关.结论 Ets-1在胃癌组织中具有高表达率,其阳性表达与肿瘤的浸润、转移密切相关.

    作者:赵文娣;吴继锋;张红;秦蓉;王道斌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一种拟青霉代谢物提取物对行为绝望小鼠的抗抑郁作用

    目的研究一种拟青霉代谢物提取物(BCPT)对实验性行为绝望小鼠的抗抑郁作用.方法采用强迫小鼠游泳实验和小鼠尾悬吊应激实验.结果 BCPT 160、80、40、20、10 mg/kg能缩短强迫游泳小鼠的不动时间,并呈现一定的量效、时效关系, BCPT 40、20mg/kg能缩短悬尾小鼠的不动时间.结论 BCPT 在小鼠行为绝望模型实验中具有一定的抗抑郁作用.

    作者:阚红卫;明亮;郑丽芳;尹艳艳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p34cdc2在舌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研究舌鳞癌组织中p34cdc2的表达,探讨其表达与舌鳞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随机收集舌鳞癌(含正常舌组织或癌旁组织)标本6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显示p34cdc2蛋白的表达,并结合舌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舌癌组织中可见p34cdc2蛋白表达并显棕色,主要定位于细胞浆中,正常/癌旁上皮组织中少见p34cdc2蛋白表达.p34cdc2在癌组织中存在过表达,与正常组织或癌旁组织中p34cdc2蛋白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p34cdc2蛋白在舌鳞癌中有过表达现象,可反映舌鳞癌细胞分裂增殖能力;过表达的p34cdc2蛋白可作为评价舌鳞癌临床分期和组织分级等临床病理特征的参考指标之一.

    作者:陈新;周健;何家才;王元银;王银龙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眶尖区显微解剖及断层解剖学研究

    目的研究眶尖区及其穿行结构显微解剖,为临床该区手术及疾病诊断提供显微解剖学资料.方法在肉眼及放大16倍的手术显微镜下,对30例(60侧)成人干性颅骨标本和18例(36侧)成人颅底湿标本的眶尖区进行显微解剖学观测,对成人眶尖区组织结构火棉胶包埋薄层断面观测.结果视神经管各壁长度分别为(mm):上壁8.92±1.79、下壁6.02±1.27、外侧壁7.79±1.64和内侧壁8.56±1.72.视环厚度为0.62 mm.在眶尖区断层标本上,测量额神经与滑车神经、展神经与鼻睫神经平视神经管颅口部距离分别为(mm):2.46±0.59、1.96±0.72,眶上裂中央区展神经与视神经管在颅口部的短距离为(mm): 9.32±0.85.结论眶尖区穿行结构复杂,排列紧凑,手术操作须在显微镜下直视进行.眶尖区薄层断面能原位、准确显示眶尖区结构,有助于临床眶尖区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石献忠;韩卉;孟庆玲;朱有余;庞刚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人胎儿大唾液腺内NT-3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对胎儿大唾液腺内NT-3的表达、分布及生物学意义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结果 14~32周胎儿大唾液腺内纹状管和小叶间导管上皮细胞呈NT-3免疫阳性反应.3种大唾液腺中NT-3的免疫染色强度相似,且在胚胎发育的14~32周,免疫反应强度未见明显变化.结论胎儿大唾液腺内有NT-3表达,可能与维持胎儿唾液腺的发育和功能活动有关.

    作者:伍雪芳;闻明;彭彦霄;柯红林;贾雪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氟康唑与两性霉素B抗白假丝酵母菌临床分离株的实验研究

    目的评价白假丝酵母菌临床分离株对氟康唑(FCZ)与两性霉素B(AmB)的敏感性及两药相互作用的方式. 方法采用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M27-A推荐的棋盘微量稀释法,检测了22株白假丝酵母菌临床分离株对FCZ、AmB及两药联合的体外药物敏感性,同时对两药的作用方式进行了判定. 结果联合用药时,FCZ MIC值的几何均数从0.369 mg/L显著降低到0.227 mg/L,AmB MIC值的几何均数从0.223 mg/L显著降低到0.118 mg/L,22.73%受试菌表现为协同作用方式,63.14%的受试菌株表现为相加作用方式,13.64%受试菌株表现为无关作用方式,未观察到拮抗作用的出现.测定不同浓度下药物单独和联合作用的1株菌的菌落形成单位(cfu/ml),联合用药组都较单独用药组有明显减少,且对HF细胞和Hep-2细胞无毒性.结论 FCZ与AmB联合较任一药物单独使用体外抗白假丝酵母菌的活性高,且具有差异毒力.

    作者:李京培;方海红;毕克菊;王明丽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野菊花总黄酮抗炎作用及部分机制

    目的探讨野菊花总黄酮(TFC)的抗炎作用及部分机制. 方法采用二甲苯诱导的小鼠耳肿胀、角叉菜胶诱导的大鼠足肿胀、棉球诱导的大鼠肉芽肿模型观察TFC的抗炎作用;分别采用放射免疫法(RIA)和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检测TFC对大鼠腹腔巨噬细胞产生前列腺素E2(PGE2)和白三烯B4 (LTB4)的影响. 结果 TFC对二甲苯诱导的小鼠耳肿胀、角叉菜胶诱导的大鼠足爪肿胀、棉球诱导的大鼠肉芽肿具有抑制作用;TFC在0.05~50 mg/L范围内能够浓度依赖性地抑制PMФ中PGE2和LTB4的产生. 结论 TFC具有较强的抗炎作用且可能与其影响PGE2和LTB4的生物合成有关.

    作者:张骏艳;张磊;金涌;程文明;过林;邹宇宏;彭磊;张茜;李俊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Poincare散点图对冠心病诊断价值的探讨

    目的探讨心率变异性(HRV)及其Poincare散点图协助诊断冠心病(CHD)的价值. 方法选择住院患者142例,其中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56例、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CHD患者56例;对照组为冠脉造影阴性患者30例.对性别、年龄、血压、血糖、胆固醇、甘油三脂、室壁节段性运动异常、24 h HRV的部分时域指标及Poincare散点图进行统计学分析和比较. 结果①在CHD诊断方面,Poincare散点图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2.9%和56.7%,SDNN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0%和86.6%. ② 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与CHD诊断具有相关意义的指标依次是SDNN、性别、Poincare散点图、高血压、室壁节段性运动异常、高甘油三脂. 结论 SDNN和Poincare散点图是辅助筛选诊断CHD的又一较好无创伤性指标,Poincare散点图更具敏感性及直观性.

    作者:马兰;胡华青;干岭;韩卫星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1999~2002年某医院大肠埃希菌耐药谱的分析

    目的了解1999年2月~2002年7月间某医院大肠埃希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发生率及其耐药性变化趋势, 为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细菌鉴定、药敏实验采用MicroScan WalkAway-40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ESBLs检测采用纸片确证试验.结果共分离出大肠埃希菌1 336株,以尿液标本所占比例高,为68.1%;1999~2002年大肠埃希菌ESBLS的发生率分别为17.6%、24.5%、28.7%、26.7%.4年来亚胺培南和阿米卡星对大肠埃希菌保持较强的抗菌活性,其次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头孢西丁,且从1999年的76%和54%,到2002年的93%和80%,呈逐渐上升趋势;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复方新诺明的敏感率低于45%.结论 4年来该院大肠埃希菌产ESBLs的检出率保持在较稳定的水平.对大肠埃希菌引起的感染治疗可选用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头孢西丁等.

    作者:储洁;周强;王中新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2型糖尿病患者尿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变化及其意义

    目的了解2型糖尿病患者尿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改变,探讨检测VEGF在早期诊断糖尿病肾病和评价糖尿病肾病进展中的价值.方法根据24 h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将68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3组:正常蛋白尿组、微量蛋白尿组和临床蛋白尿组.采用ELISA等方法检测尿中VEGF、尿白蛋白(ALB)、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等指标.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糖尿病各组尿VEGF水平明显增高(P值均<0.05).尿VEGF在微量蛋白尿组较正常蛋白尿组增高,临床蛋白尿组高,糖尿病3组间尿VEGF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值均<0.05).尿VEGF水平与尿白蛋白、尿视黄醇结合蛋白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糖尿病患者尿VEGF水平异常增高,检测尿VEGF的变化可能对监测肾病进展有重要意义.VEGF增高可能也反映糖尿病肾小管-间质病变.

    作者:常虹;叶山东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肝门胆管癌磁共振成像的诊断价值

    目的评价MRI及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RCP)对肝门胆管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16例肝门胆管癌行MRI平扫、动态增强扫描及MRCP检查,并与手术及病理对照分析.结果典型表现为肝内胆管扩张及肝门区肿块,大部分肝门肿块表现为中等程度强化,动态增强扫描肿块逐渐强化.MRCP定位诊断率为100.0%;16例肿瘤经手术切除,其中12例为中、高分化腺癌,4例为低分化腺癌.结论 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配合MRCP成像对肝门胆管癌的定位诊断准确,定性诊断特异性较高.

    作者:张晓锦;祝安惠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的介入治疗

    目的评价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经皮腔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比分析36例老年与22例非老年人AMI急诊PCI治疗的情况,分析其临床特点、手术成功率和手术疗效.结果老年组36支梗塞相关血管,置入支架40枚,围手术期死亡1例,手术成功率为97.2%,非老年组22支梗死相关血管,置入支架25枚,无围手术期死亡,手术成功率100%.两组支架特点及出院时左室射血分数差异无显著性.且两组均无严重的出血并发症.结论老年人AMI行急诊PCI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陈斌;徐岩;程自平;许邦龙;朱润硕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的疗效探讨

    目的探讨经导管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PTSMA)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的近期疗效.方法 5例重症HOCM患者施行了PTSMA术,随访3~12个月,观察临床症状,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LVOTPG)、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舒张末直径(LVDD).结果临床症状明显缓解.LVOTPG显著降低,术前(13.8±1.4) kPa,术后即刻(4.7±1.2) kPa,术后3个月(2.9±0.9) kPa;IVST明显变薄,术前(22±2) mm,术后1周(20±3) mm,术后3个月(17±2) mm;LVDD有效扩大,术前(41±4) mm,术后1个月(46±3) mm,术后3个月(48±3) mm.未发生永久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结论 PTSMA是治疗HOCM的有效手段,其近期疗效良好.

    作者:许邦龙;徐岩;程自平;史学功;陈斌;朱润硕;汪太平;吴继雄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晚期妊娠低温低位小水囊联合缩宫素引产术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低温低位小水囊联合缩宫素引产术在晚期妊娠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研究组:低温低位小水囊联合缩宫素引产201例,对照组:传统单纯缩宫素引产196例,比较两种方法对分娩方式的影响以及母婴的预后. 结果研究组引产成功率89.6%,剖宫产率19.9%;对照组引产成功率70.4%,剖宫产率29.6%.研究组阴道分娩的总产程明显短于对照组 (P<0.05),产妇产时产后并发症两组无明显差异.研究组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率显著低于缩宫素引产组(P<0.05). 结论低温低位小水囊联合缩宫素引产方法简单、效果优于单纯缩宫素引产,降低了剖宫产率,不增加母婴并发症.

    作者:刘圣英;康莉;朱桃花;吴小华;刘雨生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哮喘患者单核细胞功能学变化与糖皮质激素受体的表达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及其相互作用对哮喘患者单核细胞(PBMCs)功能的影响,及其与糖皮质激素治疗作用的关系.方法分离受试者PBMCs培养24、48 h,给予TNF-α、IL-2、DXM、IFN-α等因素干预,用免疫细胞化学和放免分析检测细胞中糖皮质激素受体(hGR)亚单位和培养液中IL-6表达.结果哮喘组PBMCs在基础水平和单一细胞因子刺激时均较正常组生成更多IL-6;随细胞因子刺激时间延长,哮喘组生成IL-6增多;IFN-α对TNF-α介导的炎性反应有体外拮抗作用;IL-6水平与细胞的hGRα表达负相关;在该实验条件下,未发现hGRβ表达.结论多种细胞因子以其复杂的交互作用参与哮喘发病过程;糖皮质激素受体亚单位表达的不同直接参与和影响哮喘治疗效果.

    作者:杜瀛瀛;刘荣玉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糖耐量受损人群血浆C-反应蛋白和纤维蛋白原变化及其意义

    目的了解糖耐量受损(IGT)状态下炎症因子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检测48例正常糖代谢人群(NGT)和49例IGT人群血浆中C-反应蛋白(CRP)和纤维蛋白原(Fg)水平,并测量其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血压,测定血脂(TG、TC、LDL-C、HDL-C)和胰岛素水平,计算HOMA-IR、体重指数(BMI)和腰臀比值(WHR).结果① IGT组CRP和Fg水平明显高于NGT组;②线性相关分析显示,在IGT人群中,CRP和Fg与HOMA-IR、空腹胰岛素水平、BMI、WHR、舒张压、收缩压、TG和LDL-C呈正相关,与HDL-C呈负相关;③ IGT组BMI、脂代谢异常发生率、高血压发生率和HOMA-IR显著高于NGT组. 结论炎症因子水平在IGT状态下已开始升高,且与胰岛素抵抗、高血压、肥胖、脂代谢紊乱等多种大血管病变危险因素密切相关.

    作者:康冬梅;叶山东;谈敏;陈燕;王卫东;胡世莲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外周血中hnRNP A2/B1含量及其在肺癌诊断中的意义

    目的用FQ-RT-PCR技术检测外周血中hnRNPA2/B1表达水平及在肺癌诊断中的意义.方法用FQ-RT-PCR技术定量分别检测18例健康体检者、12例肺部良性疾病和30例肺癌患者外周血中hnRNPA2/B1 mRNA,并用β-actin对hnRNPA2/B1表达水平进行标化.结果 hnRNPA2/B1与β-actin的比值在正常对照组和良性肺部疾病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肺癌组均高于前两组(P<0.05);hnRNPA2/B1基因在低分化鳞癌中的表达水平很低,与其它类型肺癌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hnRNPA2/B1在血中表达水平的差异在肺癌诊断中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并与肺癌的病理分级有一定相关性.

    作者:常珍;沈佐君;操乐杰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238例女性T1期乳腺癌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分析T1期(肿瘤直径<2 cm)原发性乳腺癌女性患者绝经前后在肿瘤大小、病理分类、淋巴结转移率和数目以及相关因子中存在的差异.方法常规病理检验以及应用免疫组化分别测定绝经前乳腺癌患者(118例)和绝经后乳腺癌患者(120例)的ER、PR.结果两组患者在肿瘤大小上无明显差异.但绝经前乳腺癌患者浸润导管癌的百分比为83.9%,绝经后乳腺癌患者的浸润导管癌百分比为62.5%(P<0.01);两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48.3%和25.8%(P<0.05);两组ER和PR阳性伴淋巴结转移的比例比较(P<0.05).结论绝经前乳腺癌患者和绝经后乳腺癌患者在病理分类、淋巴结转移率及数目、ER、PR阳性伴淋巴结转移上差异有显著性.对于T1原发性乳腺癌患者不论有无淋巴结转移,均应行癌肿切除伴Ⅰ、Ⅱ级淋巴结清扫.

    作者:李南林;张震;王岭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孕妇血清AFP、F-βhCG联合筛查胎儿出生缺陷的分析

    目的探讨孕妇血清标记物甲胎蛋白(AFP)和游离绒毛膜促性腺激素(F-βhCG)对孕中期(14~20周)孕妇进行产前筛查胎儿染色体异常及神经管缺陷的作用.方法应用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清指标,经过软件计算风险,对可能影响检测结果的因素,如孕妇年龄、体重、孕周等加以分析校正,对高风险孕妇进行羊水染色体检查及B超检查,每个孕妇随访追踪到胎儿出生. 结果 1 543例孕妇中筛查出高风险孕妇79例,确诊神经管畸形2例,21-三体综合征1例,死胎2例;在 1 464例低风险孕妇中,出生缺陷4例. 结论孕中期二联筛查法作为产前筛查染色体异常及神经管缺陷有效,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各实验室应建立自己的中位数值,提高筛查效率.

    作者:许晓红;方庆云;马树风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某院115例院内真菌感染相关因素分析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一些慢性病的生存时间延长、细胞毒性药物、免疫抑制剂、广谱抗生素应用以及各种侵袭性诊疗手段的广泛使用,使医院内真菌感染的发病率不断增加,其临床治疗及护理的重要性亦日益明显.笔者对我院2002年1~12月住院患者中发生深部真菌医院感染的115例病例进行分析,旨在引起临床医护人员对抗真菌感染领域的高度重视.

    作者:韩培华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洁悠神长效抗菌材料治疗面颈部Ⅱ度烧伤的疗效观察

    洁悠神长效抗菌材料是新型的分子级隐形抗菌敷料,为观察其在面颈部Ⅱ度烧伤创面的应用效果,2004年1月~2004年12月,我科应用该药治疗面颈部Ⅱ度烧伤创面,并与磺胺嘧啶银对照,现报道如下.

    作者:廖和根;陈旭林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某河流沿岸原发性肝癌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目的了解该河沿岸地区原发性肝癌(PHC)的主要危险因素,为降低该地区PHC发病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直接询问法,以沿河地区65例PHC患者为病例组,以远离河岸的与病例组年龄相差在5岁以内、不同姓氏、生活习惯、种植情况和生活水平等方面基本相近的居民为对照组.结果经单因素分析得出可能的危险因素有:家庭年人均收入、个人肝病史、PHC家族史、蔬菜摄入量情况、常吃盐渍食品、饮用渗水井(土井)、饮水类型、饮酒年数、负性生活事件和性格类型,经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只有饮用渗水井(土井)、个人肝病史、饮酒和PHC家族史为有意义的预防措施. 结论该河沿岸居民的PHC的主要危险因素有:个人肝病史、饮酒和PHC家族史,距离该河越近的饮用水水质越差,这可能是离河岸近的浅层地下水易受污染所致.预防和控制奎濉河沿岸PHC根本、有效的措施是治理污染和打深水井.

    作者:刘浩;郭启高;陈锋;金永堂 刊期: 200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