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疾病监测杂志

疾病监测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疾病监测
  •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国际刊号:11-2928/R
  • 国内刊号:11-2928/R
  • 影响因子:1.56
  • 创刊:1986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82-859
  • 全年订价:916.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知网收录(中), 哥白尼索引(波兰),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CA 化学文摘(美), 万方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 荣获2003年《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奖
  • 预防医学与卫生学
疾病监测杂志   2004年10期文献
  • 农村甲型肝炎疫点的流行病学分析

    甲型肝炎(简称甲肝)是由甲肝病毒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在许昌市常年呈散发状态.2002年5月下旬开始在禹州市农村出现了三个甲肝疫点,我们对这三个甲肝疫点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作者:温红伟;韩灿宇;胡君;王松枝;郭影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开江县2003年流行性乙型脑炎监测报告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做好乙脑监测工作,掌握本病疫情动态和发展趋势,搞好预测预报,有效预防控制其发生和流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按照<四川省乙脑监测方案>要求,于2003年5-10月对乙脑进行了监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刘成福;刘自远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汕头市区1994-2002年居民死因动态分析及预防保健对策的探讨

    完整、准确的死因统计资料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能发挥信息作用和决策作用,国内外的流行病学研究者们越来越重视这方面的研究.为明确汕头市区居民的死因分布及变化趋势,为汕头市制定卫生策略和预防保健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我们开展本项调查研究.

    作者:黄少珊;姚远航;李克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一起沙门氏菌肠炎暴发调查

    2003年10月11日象山县新桥中学学生出现以腹泻、腹痛、发热为主要症状者,共49人.经流行病学调查和细菌学检验,结果证实是一起由C1群沙门氏菌污染井水引起的沙门氏菌肠炎的疫情暴发.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徐建荣;叶众;杨存军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广州市2003年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掌握广州市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的流行特征,以制定相应的防制对策.方法对广州市HFRS确诊患者个案调查资料,患者或疑似患者血清标本实验室检测和宿主动物的鼠种、密度和带毒率监测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广州市HFRS流行特征为发病以青壮年男性,待业个体、工人、退休和民工等低收入人群为主;发病高峰季节集中在1-4月冬春季节;血清学监测阳性检出率9.8%;带毒鼠种主要为褐家鼠,臭鼩鼱,小家鼠和黄胸鼠.结论2003年广州市HFRS发病率比2002年有较低幅度的升高;引起传播流行的危险是一直存在,有必要加强HFRS有关监测和预防控制措施,防止HFRS在广州市暴发流行.

    作者:罗雷;陈芳;邱季春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北京市大兴区3-12岁儿童乙型肝炎疫苗免后流行病学效果观察

    目的评价大兴区新生儿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血清乙肝病毒(HBV)标志物的变化.方法分析接种疫苗后乙肝疫情报告资料;采取多级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该区3-12岁儿童进行横断面调查,并收集血清标本,应用固相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中表面抗原(抗-HBsAg)、表面抗体(抗-HBc)、核心抗体(抗-HBc).结果共调查3-12岁儿童435名,表面抗原阳性1名(阳性率为0.2%);核心抗体阳性1名(阳性率为0.2%);表面抗体阳性202名,阳性率为46.4%,表面抗体滴度(GMT)为72.5.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后,乙肝发病率由90年代的11.2/10万-22.9/10万降至0.4/10万.表面抗原携带率由3.2%降至0.2%,下降约92.8%.结论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是预防和控制乙肝病毒感染的有效手段.

    作者:韩庆英;高洁;马书花;侯文俊;袁明;李洁;石春兰;常庆红;王福珍;龚晓红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汕头市2003年流感病毒感染的病原及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传染速度快,发病率高.由于流感病毒抗原易发生变异,所以它是人类至今尚不能有效控制的世界性传染病,并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21世纪重点防治的传染病之一.20世纪,全球共发生4次流感大流行,其中3次起源于中国.1998年广东省首次发现禽H9N2流感病毒能感染人,许多流感专家推测下次世界性流感大流行即将到来,其首发地仍很可能在中国.近年来,广东省大部分地区,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地区,都发生了流感的局部暴发.汕头市是经济特区,人口流动频繁,禽畜养殖业较发达,非常有必要对人群受流感病毒感染的情况进行调查,以防患于未然.现将2003年汕头市人群受流感病毒感染的病原及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林文生;蔡文玲;钟秀珠;林旭凯;黄建云;张欣;鄢心革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山西省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早期预警监测试点监测工作分析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作为一种危害严重的新发传染病,人类对其传染来源、流行特征及发病机理还未能充分认识,也没有证据表明任何地区任何人群出现针对SARS的免疫屏障,已经感染发病人群的免疫持久性尚待持续观察;SARS作为一种呼吸道传染病是否存在常见的冬春季节高峰?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SARS重来.因此,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求,山西省选择了两所医院从2003年12月10日至2004年1月11日进行了为期1个月的,针对发热呼吸道病例和发热肺炎病例的SARS早期预警试点监测,现将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闫昌福;马麟;赵亮怀;帖萍;梁之斌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大学生艾滋病预防知识和性行为调查

    为了解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寻找有效的艾滋病健康促进策略,为有关部门制定艾滋病预防策略提供科学依据,特开展此项调查,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力;杜银梅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2003年全国性病流行病学分析

    性病在我国已经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为了解掌握我国性病发病趋势和流行特点,为政府部门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现将2003年全国性病疫情分析如下.

    作者:秦倩倩;朱昊;张丽芬;吕繁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丹东市1999-2003年疟疾疫情分析

    疟疾是一个古老的病种,自1959年有疫情记载以来,丹东市经历了大流行、低发到基本消灭的过程.但近5年疫情呈现回升趋势,发病数增多,波及范围扩大.因此本文对丹东市近5年的疟疾发病情况报告分析如下.

    作者:秦丹;邵永珍;孙玫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玉林市2003年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分析

    为了解传染病的流行特点和态势,通过对玉林市2003年报告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为制定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陈明;庞武贵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易门县六街中学流感暴发的调查分析

    2004年4月6-25日,易门县六街中学发生了一起流感暴发流行.全校1150人,发病348人,罹患率为30.26%,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学习.疫情发生后,我们对发病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赵群;白优昌;秦明芳;罗春蕊;李琳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O157大肠杆菌生物学特性及分离鉴定技术研究

    目的研究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nterohemorrhagic Escherichia coli)O157:H7和其他O157大肠杆菌(以下简称O157:非H7)的生物学特性,制定高效、实用的O157:H7分离程序及鉴定指标.方法生化试验和玻片凝集试验分别检测菌株的生化特性和菌体抗原;穿刺法接种抗-H7抗血清琼脂检测H7鞭毛抗原,试管凝集试验检测其它鞭毛抗原.聚合酶链反应(PCR)分别检测特异性基因和毒力基因.结果194株O157:H7与101株O157:非H7在山梨醇、蔗糖、赖氨酸和鸟氨酸等生化反应中有差异.194株O157:H7中192株(98.97%)携带O157特异性基因,189株(97.42%)菌体抗原表型阳性;101株O157:非H7均携带O157特异性基因同时表型亦为阳性.194株O157:H7均携带H7特异性基因,186株(95.88%)鞭毛抗原表型阳性.194株O157:H7中除1株(0.52%)四种毒力基因检测均为阴性外,其余193株(99.48%)均携带2种及其以上毒力基因;101株O157:非H7四种毒力基因检测均为阴性.结论O157:H7特征性生化反应、O157和H7特异性基因检测及其携带毒力基因的特性,在区分不同类型的O157方面有重要意义,据此可以制定针对性强的O157:H7分离鉴定程序.

    作者:顾玲;郭喜玲;李玉青;曾晓燕;史智扬;汪华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2004年9月份全国甲乙类传染病疫情动态简介

    作者:中国CDC信息中心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全国各省法定传染病疫情动态摘抄(200408期)

    作者:中国CDD疫控处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人间鼠疫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先天性梅毒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加强监测的早期警报功能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西藏左贡县美玉乡两起皮肤炭疽散发流行的调查报告

    2004年2月27-29日,西藏昌都地区左贡县美玉乡报告该乡因剥食病死牛、羊肉后连续发生2起疑似皮肤炭疽病例,发病人数3人.接报告后,我站到该乡雄嘎村、格冲村(堆瓦自然村)进行调查处理,经与该县联合采样进行病灶处分泌物涂片镜检、增菌分离培养,证实为炭疽牙孢杆菌.本次流行为局部散发,经采取对症治疗、抗生素(青霉素)治疗应急预防等综合措施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李钦艳;刘晓朋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新疆出血热病理学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新疆出血热(Xin jiang hemorrhagic fever,XHF)是由新疆出血热病毒引起的、硬蜱传播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XHF病毒在分类上属于布尼亚病毒科、内罗病毒属,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Crimean-congo hemorrhagic fever,CCHF)病毒血清组.本病流行于中国新疆南部,俄罗斯北部,中、东、南部欧亚大陆及非洲撒哈拉地区,病死率20%-70%.1965年在我国首先发现于新疆的巴楚地区,发病11人,死亡10例而引起震动.除新疆外,在青海、云南、四川、内蒙、海南等省份的人群和动物中亦有抗体阳性的报道.人群对该病普遍易感,且发病者以青壮年为多.本病发病急,病死率高,常伴有高热、头痛,重型病人有严重出血现象或休克,预后差.本文将对新疆出血热病理学与致病机理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赵晓冬;王翠娥 刊期: 2004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