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制备槲皮素固体脂质纳米粒.方法 采用高温乳化-低温固化法制备槲皮素固体脂质纳米粒,以包封率为考察指标,均匀设计法优化处方与制备工艺.结果 按优工艺条件制得的纳米粒均匀圆整,粒径为(203±75)nm,包封率为48.5%.结论 优选的槲皮素固体脂质纳米粒制备工艺稳定可行.
作者:李厚丽;翟光喜;马玉坤;李凌冰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D-氨基葡糖盐酸盐(GAH)的抗肿瘤作用.方法 用SRB法观察GAH的体外抗肿瘤作用,通过GAH对S180,H22荷瘤小鼠瘤重和生存时间的影响,观察GAH的体内抗肿瘤作用.结果 GAH可明显抑制S180小鼠瘤体的生长,明显延长H22荷瘤小鼠的生存时间;对3种人癌细胞(HepG-2,LS-174,BGC-790])具有一定的杀伤作用,以对HepG-2细胞的抑制作用较为明显.结论 GAH于实验条件下在体内外均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
作者:徐海娇;曹秀明;季宇彬;李慧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建立硝苯地平24 h缓释胶囊的释放度研究方法.方法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以硝苯地平缓释胶囊为样品,考察释放介质、装置及转速对其释放度的影响.结果 2 h前以1%十二烷基硫酸钠的0.1 mol/L盐酸900 mL为释放介质,2 h后以1%十二烷基硫酸钠的磷酸盐-枸橼酸缓冲液(pH 6.8)900 mL为释放介质,转篮法,转速为100 rpm,恒温(37±0.5)℃,缓释胶囊的释药行为良好.结论 该法可以作为硝苯地平24 h缓释胶囊的体外释放度研究方法.
作者:刘少梅;张蜀;李闻;林华庆;邓红;高永坚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优化利福霉素发酵摇瓶中巴比妥钠的添加量及添加策略,以提高发酵产量.方法 采用摇瓶发酵,优化巴比妥钠初始含量及中间补加策略,通过测定发酵液中利福霉素B的效价及菌体浓度来确定合适的发酵工艺.结果 巴比妥钠添加的优化策略为:初始浓度0.05%,72 h补加至0.1%,120 h补加至0.15%.结论 优化工艺使发酵单位显著提高,比不加巴比妥钠提高17%,比目前生产水平提高10%以上.
作者:王军峰;杜吉泉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肝素酶Ⅰ的理化性质.方法 测定肝素酶Ⅰ的相对分子质量、等电点、紫外吸收光谱、N端序列,以及各种环境因素对酶活性和酶稳定性的影响.结果 相对分子质量约为43×103,等电点为8.5.N端序列不能测到.酶的适催化条件为:温度45℃,pH 6.4~7.0,离子强度150 mmol/L.酶在35℃以上极易失活,在pH 7~11之间基本稳定.该酶的大紫外吸收位于280 nm.H2O2(1 mmol/L,10 mmol/L),NaN3(10 mmol/L,100 mmol/L),乙腈(1%,1 0%),1 mol/L盐酸胍和1 mol/L尿素对酶的活性无影响;1%SDS,4 mol/L盐酸胍和4 mol/L尿素则使酶完全失活;CaCl2和MgCl2是该酶的激活剂,FeCl2则对该酶的活性具有抑制作用.结论 通过实验,测定了肝素酶Ⅰ的主要理化性质.
作者:马小来;袁勤生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分析心肌梗死前心绞痛对患者心功能近期的影响.方法 根据发病前48 h内是否心绞痛发作将患者分为2组,所得数据统计学处理.结果 心肌梗死前心绞痛组心功能显著高于无心肌梗死前心绞痛组.结论 心肌梗死前心绞痛可减轻患者心肌损害,具有保护心功能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缺血预适应有关.
作者:王清国;孙玉珍;刘健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从3株产普鲁兰糖出芽短梗霉As3.3984,As3.837,As3.933中筛选1株产量及糖转化率高、分泌色素低的菌株作为出发菌株.方法 相同条件下摇瓶分别培养菌株As3.3984,As3.837,As3.933,测定发酵液黏度并纯化制备普鲁兰糖,比较糖转化率及普鲁兰糖产量;654 nm处测定制备的普鲁兰糖溶液的吸光度值,比较色素的分泌量.结果 菌株As3.3984普鲁兰糖产量、糖转化率高,色素含量低.结论 确定菌株As3.3984作为普鲁兰糖生产研究的出发菌株.
作者:邓长江;李长清;朱希强;郭学平;凌沛学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综述了近年1,8-桉叶油素的研究进展,展望了桉叶油素提纯的研究方向和发展前景.
作者:王文元;顾丽莉;吴志民 刊期: 2007年第02期
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基因(HSV-TK)与抗病毒药物更昔洛韦(GCV)组成的药物敏感基因疗法在肿瘤基因治疗领域中引人注目,它产生的旁观者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基因载体转染率不高的问题,在肿瘤自杀基因疗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对HSV-TK/GCV治疗肿瘤机制及其应用趋势作一综述.
作者:李辉;吴新荣 刊期: 2007年第02期
包覆脂质体是一种新型的膜修饰脂质体,与普通脂质体相比,提高了脂质体体内外稳定性,延长了体内循环时间,增加了药物的靶向性.现对各种包覆材料的特点予以评价,并对包覆脂质体的国内外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吕青志;翟光喜;王海刚;黄兴刚 刊期: 2007年第02期
菊花是一种重要的药用植物,具有抗菌、抗炎、抗氧化、舒血管、降血脂、抗肿瘤、驱铅等多种药理作用.现对其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作者:张清华;张玲 刊期: 2007年第02期
骨形态发生蛋白是一种内分泌性多功能蛋白质,属于TGF-β超家族,其中骨形态发生蛋白-7不仅在肾脏发育中具有重要作用,还与许多肾脏疾病有关,特别是与糖尿病肾病密切相关.现对其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王允山;焦波 刊期: 2007年第02期
论述了国内外用天然植物和微生物制备具有降血糖作用的α-淀粉酶抑制剂的工艺过程,同时对α-淀粉酶抑制剂的检测方法进行了总结.
作者:贾光锋 刊期: 2007年第02期
根据临床中遇到的问题,结合相关文献,应用阿奇霉素半衰期计算其在连续用药和间隔用药中每日体内药量,讨论阿奇霉素和红霉素在临床应用中的抗菌作用、半衰期及不良反应.
作者:董瑞谦;李丽萍;崔秀君 刊期: 2007年第02期
调查了汉中山区山野菜的资源状况,分析了汉中山区所具有的山野菜资源优势以及山野菜资源开发的可行性,依托当地自然资源优势和社会环境优势,提出了山野菜的开发利用措施.
作者:蔡利;张富新;李传扬;周春娣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中药制剂痛风宁丸工艺制备及观察其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按规定剂量取薏苡仁等15种中药水乏制成痛风宁丸,选择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98例进行临床治疗观察.结果 制剂理化性质稳定,临床观察治疗总有效率86.8%,对照组总有效率46.7%.结论 痛风宁丸制备工艺技术成熟,临床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疗效肯定.
作者:梁素东;史丁一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建立测定地黄试管苗组织培养基中N,P,K元素含量的方法.方法 稀释不同倍数MS培养液模拟不同培养时间的地黄试管苗组织培养基,分别用水杨酸硝化法、钼蓝法、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N,P,K元素的含量.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作者选用的测定方法简便、快速、易于操作.结果 的精密度和准确度均能满足测定要求.结论 建立的方法可实际应用于地黄组织培养基中N,P,K元素含量的测定.
作者:刘峰;温学森 刊期: 2007年第02期
Seldinger技术是血管内介入性诊疗需涉及的技术,其改良法更具优点,加之器械应用的改进,使得单人置管成为可能.探讨此技术的操作流程有助于在临床顺利开展血管内介入放射治疗术,实践证明此方法不仅简便易行,定位准确,而且置管可靠,少有不良反应及严重损伤.
作者:刘寨东 刊期: 2007年第02期
对目前肉嫩化效果的研究方法,包括感官分析法、物理性指标分析法、生化指标分析法以及组织学分析法等4种方法作一介绍.
作者:孙国梁;乔园园;王翠丽;唐晓珍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考察氯霉素滴眼液及其主要降解产物滴眼液对兔眼的刺激作用.方法 氯霉素滴眼液及其主要降解产物4种滴眼液滴眼,每日6次,每次2滴,连续14 d.结果和结论 4种滴眼液对兔眼均无明显刺激作用.
作者:袁素华;凌沛学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查找红曲霉菌发酵过程中出现大面积污染造成发酵产量、含量严重下降的原因.方法 随机对照分组实验,对实验数据结果作对比分析判断.结果 由菌种造成的污染率约为4.31%;由接种操作造成的污染率约为1.76%.结论 菌种不纯、接种操作不规范是造成污染的主要原因.
作者:刘春梅;陈秀鹏;韩英 刊期: 2007年第02期
氧气是地球上需氧生物维持生命所必需的,过去人们以为,氧对需氧生物有益无害.
作者:刘春英;张勇;高玲;牟其芸;孙晓红;周传凤 刊期: 2007年第02期
介绍二氧化硫及亚硫酸盐在食品中的作用、安全性及检测方法.
作者:王丽丽;纪淑娟;李顺 刊期: 2007年第02期
酸枣[Zizyphus jujuba Mill.var.spinosa(Bunge)Hu]是广泛分布于我国北方诸省的野生药用植物.酸枣果肉有很高的营养和食疗价值,是加工保健食品及饮料的优质原料;种仁(酸枣仁)能养肝宁心,敛汗生津,为传统镇静安神良药,酸枣叶具有补肝、宁心、敛汗、生津的作用,用于虚烦不眠,惊悸多梦,体虚多汗,津伤口渴等症.《本草纲目》将其列为上品,是有极高药用及营养价值的药食两用植物.
作者:陈泣;龚千锋;周道根 刊期: 2007年第02期
中药材徐长卿为箩摩科植物徐长卿Cynanchum paniculatum(Bge.)Kitag.的干燥根及根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味辛,性温,归肝、肾经.有祛风化湿、止痛止痒的功能,用于治疗风湿痹痛、胃痛胀满、牙痛腰痛、跌打损伤、荨麻疹、湿疹等症.
作者:余椿生;宋忠花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综述了二十二碳六烯酸和二十碳五烯酸的来源及生理功能的研究新进展,指出了二十二碳六烯酸和二十碳五烯酸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方向,为其进一步的开发利用提供信息.
作者:黄明发;吴桂苹;焦必宁 刊期: 2007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