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解剖与临床;中国解剖与临床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国际刊号:10-1202/R
  • 国内刊号:10-1202/R
  • 影响因子:0.56
  • 创刊:1996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安徽
  • 语言:中文
  • 邮发:26-190
  • 全年订价:34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知网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07年4期文献
  • 利用Unigraphics软件三维模拟寻找枢椎侧弓安全钉道的研究

    目的:对枢椎标本进行薄层CT扫描,利用Unigraphics NX软件进行计算机虚拟三维实体重建和模拟,寻找安全的侧方椎弓螺钉钉道.方法:对4例干燥标本和8例新鲜枢椎标本进行薄层CT扫描(层厚、层距均为0.6 mm),利用Unigraphics的自由建模功能进行三维重建.根据需要建造出不同直径和形状的螺钉模拟体模拟侧方椎弓螺钉进钉,寻找出安全的进针点和进针方向.结果:薄层CT扫描可见枢椎侧方椎弓横突孔区域的外侧骨皮质很薄,部分标本存在滋养动脉孔,使得横突孔区域侧方椎弓外侧骨皮质先天不完整.以横突后结节为界,侧方椎弓的前部与后部的走行方向不一致,左右侧不相同.横突孔区域上部的走行方向与中下部的走向亦不一致.侧方椎弓的安全钉道方向同侧方椎弓的前部与后部的走行方向均不相同,但主要由横突孔区域的中下部分的外界所限定.对4例干燥标本按照计算机模拟的安全钉道方向进针取得了成功.结论:横突孔区域滋养动脉孔的存在使得传统的判定螺钉钉道是否正确的方法受到挑战.利用UG软件对枢椎标本进行计算机三维重建可模拟出安全的进针点和钉道,并测出螺钉直径和长度,为术中提供参考.

    作者:侯黎升;王人朋;阮狄克;贾连顺;谭军;叶晓健;何勍;崔洪鹏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双AO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髁间骨折

    目的:探讨手术切开复位内外侧双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手术疗效.方法:采用经肱三头肌内外侧肌间隔入路、钢板内外侧固定手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病例15例,其中AODM(U)ller C1型4例、C2型6例、C3型5例.结果:本组15例均解剖复位;关节功能恢复参照Cassebaum标准,优6例,良5例,可3例,差1例.结论:经肱三头肌内外侧入路双钢板内固定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理想手术方式.

    作者:王建民;李保良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颈内动脉岩内段形态位置与毗邻结构的相关分析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岩内段形态位置变化的规律及其与毗邻结构的关系.方法:对66侧正常成人颅底高分辨率CT连续图像进行分析,测量颞骨气房体积,建立定位颈内动脉岩内段及其毗邻结构的参照系,对其位置和形态进行测量,运用偏相关分析方法求出它们形态位置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在男性,颈内动脉垂直段更偏外侧,其水平段长度也大于女性.颞骨气化好,则颈内动脉垂直段更偏后移.颈内动脉垂直段与颈静脉球的位置变化表现为同步.垂直段的内外移位相应地使水平段与中线的夹角发生变化.颈内动脉水平段的方位与蜗轴方向相关,蜗轴偏离中线的角度越小,则颈内动脉水平段偏离中线的角度越大,反之亦然.结论:影响颈内动脉岩内段形态位置变化的因素是复杂和多重的,包括性别因素、颅底发育状态、颞骨气化程度以及毗邻结构发育状态均可能是影响因素.

    作者:戴培东;张天宇;王克强;王正敏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髋关节后外侧小切口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髋关节后外侧小切口入路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研究.方法:采用髋关节后外侧小切口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27例,其中股骨颈骨折19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7例,骨性关节病伴髋半脱位1例.结果:27例手术均顺利,术后随访13个月,根据Harris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价,90分以上11例,80~89分14例,70~79分2例,平均91.3分.结论:髋关节后外侧小切口入路应用于全髋关节置换术,可有效避开重要神经血管,切口定位方便.

    作者:郭涛;房传武;祝宗华;蔡靖宇;吴富章;郑华龙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钛轮钉建立动静脉内瘘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钛轮钉建立动静脉内瘘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钛轮钉建立桡动脉与头静脉内瘘并长期维持透析的疗法,治疗终末期肾衰竭患者58例.结果:56例患者使用2.5 mm钛轮钉一次手术吻合成功,成功率96.6%,2例术中改为显微血管吻合术成功.术后内瘘未发生血管狭窄、栓塞,假性动脉瘤等并发症.结论:采用2.5 mm钛轮钉行桡动脉与头静脉吻合术是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建立动静脉内瘘的佳手术方式;对于较细的血管宜采用显微外科血管吻合.

    作者:刘永梅;葛广礼;房振宇;王全胜;祖凤;曹丹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跟骨的解剖和螺旋CT三维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为研制和设计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新型钢板和螺栓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40例成人跟骨干标本相关解剖参数,分别采用游标卡尺和螺旋CT三维成像进行测量和对比.结果:跟骨全长(72.88±4.19)mm,跟骨结节至跟骨沟长(54.99±3.61)mm,跟骨后高(40.80±2.84)mm,跟骨高(45.10±2.89)mm,跟骨沟部高(23.72±2.21)mm,跟骨前高(25.10±2.64)mm、后宽(30.13±2.93)mm、宽(50.68±2.46)mm,跟骨沟部宽(26.52±2.19)mm,跟骨前宽(22.08±2.33)mm,载距突长(23.12±1.88)mm、宽(15.68±1.55)mm、高(10.15±1.16)mm.Bohler's角(35.4±3.71)°,Gissane's角(120.9±7.08)°.结论:跟骨大小个体差异较大,故各项测量数据之间的差距也较大,但跟骨标本测量和螺旋CT测量结果基本相似,具有良好的一致性.根据测量的结果我们研制了各种型号的新型解剖型跟骨钢板和易断螺栓适用于我们改良的微创小切口手术.

    作者:李西成;张英泽;张敏;赵海涛;潘进社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旋肩胛动脉双叶皮瓣修复手足皮肤软组织缺损的解剖学研究

    目的:为临床应用旋肩胛动脉双叶皮瓣修复手足皮肤软组织缺损时,确定皮瓣的大切取面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用30侧成人肩胛区标本,对旋肩胛动脉及其皮支、吻合支的起始、走行、分布等进行了详细的解剖观察和测量.结果:旋肩胛动脉起始处外径为(3.1±0.5)mm,自主干发出升支、横支和降支.升支起始处外径约(0.7±0.1)mm,发出后斜向外上跨肩胛冈至冈上窝;横支起始处外径(1.1±0.1)mm,发出后自肩胛冈下约2 cm跨越肩胛骨内上行,动脉长(65.5±8.5)mm;降支起始处外径(0.9±0.1)mm,发出后沿肩胛骨腋缘指向肩胛下角斜向下行,动脉长(47.3±7.3)mm.结论:旋肩胛动脉双叶皮瓣的解剖学研究对手足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修复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作者:王金平;赵玉玲;王岱君;赵世福;贾方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儿童臀大肌下部肌瓣转位重建肛门外括约肌的应用解剖

    目的:探讨儿童臀大肌下部肌瓣的神经及血供,为临床外括约肌重建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29具儿童尸体的臀大肌进行解剖,观察肌瓣的神经及血管的来源数目、走行并测量相关的数据.结果:36侧肌瓣蒂的血管神经可得到保证(62.07%);7侧仅见动脉供应支或神经丛;5侧未发现较大的血管及神经进入;10侧臀下神经血管束受损.神经与血管在肌瓣蒂上的分布尚不能认为有差异(P>0.05).结论:臀大肌下部肌瓣可以用作转位重建肛门外括约肌.

    作者:陈姬;李福玉;刘利君;杨开清;彭明惺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缝扎肝右、肝中静脉对正常小猪肝脏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目的:缝扎健康中国小家猪的肝右、肝中静脉后,了解其对肝脏组织的病理学、血流动力学影响,以探讨临床结扎主肝静脉而保留其肝组织的可行性.方法:将12头中国小家猪随机分为两组,A组6例开腹缝扎肝右静脉及肝中静脉,B组6例为假手术组.应用彩色多谱勒超声观察术前、术后不同时期肝脏血流动力学变化及侧支循环情况,并检测其相应的肝功能及肝脏病理学改变.结果:A组术后1周时肝功能损害明显,以后逐渐恢复,至术后9周时基本恢复正常;缝扎时肝动脉血流速及流量稍下降,约30 min后开始明显升高,3周后达高峰,而门静脉血流速及流量缝扎后即减少,3周降至低;术后30 min门静脉压力明显升高,后期下降,但仍高于术前;术后1周彩色多谱勒超声可见侧支循环形成.B组手术前后不同时相各指标变化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两支主肝静脉缝扎可引起一过性的肝功能损害;缝扎主肝静脉1周后形成侧支循环.故临床上结扎主肝静脉而保留肝组织是可行的.

    作者:胡波;高涌;王振杰;邱兆磊;陈世远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平阳霉素和地塞米松联合治疗海绵状血管畸形

    目的:探讨平阳霉素联合地塞米松治疗海绵状血管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经皮一点直接穿刺并注入平阳霉素和地塞米松至扩张静脉血窦内治疗海绵状血管畸形42例,其中治疗1次12例,2次21例,3次9例.结果:36例(85.71%)治愈,6例(14.29%)明显好转.除注射局部暂时肿胀外,无其他不良反应.随访6~10个月的,无复发或加重.结论:平阳霉素联合地塞米松治疗海绵状血管畸形是一种简便、有效、可行的方法.

    作者:笪向东;宁金龙;钟丽;蔡志稳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前入路绕肝提拉法肝后隧道的解剖学研究

    目的:探讨前入路绕肝提拉法手术的临床解剖学依据.方法:解剖分离21具成人尸体的肝后下腔静脉标本,采集20例因肝硬化行背驮式肝移植患者的肝后下腔静脉的临床影像资料,按不同的绕肝提拉法可能的路径和不同宽度肝后隧道(10 mm,6 mm)统计可能遇到的肝静脉.结果:前入路绕肝提拉法的标准路径平均可遇到肝短静脉的中位数是1(0~3),标准路径右上方的路径(肝后下腔静脉右缘、距肝下缘1 cm)和标准路径之间、不同宽度肝后隧道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组与无肝硬化对照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前入路绕肝提拉法肝切除手术是可行的.

    作者:王峻峰;莫一我;王彦坤;孙志伟;李兴国;范伟;王晓云;张新俊;徐敬;刘俊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原发性肝癌肝动脉树X线解剖学类型及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细胞癌肝动脉树的X线解剖学类型.方法:对100例原发性肝细胞癌肝动脉DSA造影资料分析研究,根据供血动脉在瘤体内的分布情况以及X线解剖学形态进行分型;根据不同的解剖学类型采用不同的介入治疗方法.结果:肿瘤组织内肝动脉树X线解剖学形态分为4种类型,即肝动脉瘘型、枯枝型(中血供)、柳枝型(少血供)、鸟巢型(多血供).4种不同解剖学类型采用不同的介入治疗方法显效率分别为31.3%、38.9%、44.8%、54.1%,总有效率为76%.结论:原发性肝癌的肝动脉供血主要表现为鸟巢型、柳枝型.根据不同解剖学类型采用不同的介入治疗术式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作者:史跃;高从敬;董生良;张南征;栾智勇;叶福林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微创DHS内固定与传统DHS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比较研究

    目的:对微创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内固定和传统DHS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进行比较.方法:将91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传统组46例采用传统方式置入内固定物治疗,微创组45例采用微创方式置入内固定物.对两组手术创伤大小、术后并发症、骨折愈合及功能恢复情况进行比较.主要通过考察手术切口长度、出血量、输血量、血红蛋白下降幅度、术后术区肢体肿胀情况、血沉变化等来反映手术创伤大小.结果:两组手术创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传统组大于微创组(P<0.05).微创组有2例复位不良,传统组有3例复位不良,两组均无深部血肿发生.传统组围手术期死亡2例,其余患者均顺利出院,获12~30个月随访,平均17.1个月.两组各有1例在随访期间死于其它内科疾病,其余骨折均获愈合.术后平均骨折愈合时间微创组3.6个月,传统组3.8个月.术后1年髋关节功能优良率微创组84.1%,传统组79.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DHS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隆间骨折,手术创伤小,有利于围手术期恢复和髋关节功能康复.

    作者:王新亮;覃健;邝炯祥;陈铭;戈涛;杨运发;侯之启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人参皂苷Rb1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NAIP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人参皂苷Rb1对神经元凋亡抑制蛋白(neuronal apoptosis inhibitory protein,NAIP)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表达的影响,探讨人参皂苷Rb1对缺血性脑病的防治机制.方法:线栓法阻断大鼠大脑中动脉2 h,再灌注3 h~5 d制备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标记NAIP阳性细胞,观察人参皂苷Rb1对NAIP阳性细胞数的影响.结果:缺血再灌注后,缺血半暗带内的NAIP阳性细胞表达增加,海马CA 1区等部位的NAIP阳性细胞数量也明显增加,而缺血中心区无NAIP阳性细胞的表达.实验对照组中NAIP阳性细胞数量随再灌注时间延长逐渐升高,12 h达到高峰,至5 d时NAIP阳性细胞数量表达低于正常水平.实验用药组中NAIP阳性细胞数量在2 d时达到高峰,且其高峰值明显高于实验对照组中的高峰值,后随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至5 d时仍处于较高水平.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后,NAIP表达增加是脑组织对损伤的一种保护性反应,其对缺血区周围的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更为明显.NAIP在脑组织中的表达具有一定的时间规律性,并且人参皂苷Rb1可能通过上调NAIP的表达发挥对受损脑组织的保护作用.

    作者:孙德旭;萧洪文;袁琼兰;杨朝鲜;邓莉;高小青;龚林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外伤性脾破裂保脾治疗32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保脾治疗在外伤性脾破裂中的应用.方法:采用保脾疗法治疗外伤性脾破裂患者32例.结果:10例行非手术治疗;22例行保脾手术治疗,其中16例行缝合修补术,4例行脾部分切除术,2例行脾切除加自体脾片移植术.32例均治愈,随访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只要符合保脾条件,非手术治疗和保脾手术治疗外伤性脾破裂是可行的,年龄越小越倾向于保脾治疗.

    作者:昌祥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张力带钢丝内固定加掌长肌腱移植重建喙锁韧带治疗肩锁关节脱位

    目的:探讨张力带钢丝内固定加掌长肌腱移植重建喙锁韧带治疗Ⅲ度肩锁关节脱位(AJD)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8例Ⅲ度AJD采用张力带钢丝内固定加掌长肌腱移植重建喙锁韧带进行治疗.结果:所有病例经过8个月~2.5a(平均1.6 a)随访.根据karlsson疗效评价标准,A级19例,B级9例,28例均能正常工作和生活.结论:张力带钢丝内固定加掌长肌腱移植重建喙锁韧带是治疗Ⅲ度AJD的有效方法,精细的手术操作和术后早期积极功能锻炼是减少并发症、获取理想临床效果的关键.

    作者:张海波;张世清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浮肩损伤

    浮肩损伤国内外文献报道不多,治疗上没有统一的观点.本文复习和衔接相关文献,着重对浮动肩损伤的诊断及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上颌骨缺损修复的研究进展

    上颌骨是面中份外形和功能的重要骨骼结构,参与组成眼眶、颧上颌复合体、鼻腔、口腔等各种面中份重要结构.由肿瘤切除、外伤、炎症及先天畸形所致的上颌骨缺损,往往伴随周围重要结构的破坏或缺失,不仅严重影响外形,而且直接影响语言、咀嚼、吞咽、呼吸等多项生理功能,如不修复,会遗留严重的面部畸形和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存质量[1].

    作者:孟中华;陈永锋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海绵窦的显微解剖及其手术入路研究进展

    海绵窦(Cavernous Sinus,CS)是中颅窝底的重要结构,也是颅底病灶常侵犯及累及的部位.1965年Parkinson在行颈内动脉海绵窦瘘修补术获得成功,并对Parkinson三角作出了定义,从而为海绵窦手术治疗开创了新阶段.

    作者:刘祺;赵冬;王业忠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异位胰腺7例临床分析

    异位胰腺(heterotopic pancreas)亦称迷走胰腺,是正常胰腺位置以外的胰腺组织,属于临床少见的先天性解剖变异,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现就2005年2月至今收集临床确诊的7例异位胰腺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作者:范炜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改良Madigan前列腺切除术94例分析

    前列腺增生症是老年男性常见疾病.治疗主要以手术切除增生组织,解除尿路梗阻为主,方法包括开放手术和经尿道手术两种,但各有优缺点.前列腺增生开放手术切除仍然是目前基层医院的常用手段,传统前列腺切除术存在诸多缺陷,我们对其加以改良,取得较好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邵作立;孔维国;崔新刚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胃食道返流病相关性咳嗽(附5例临床报告)

    慢性咳嗽是儿科常见病之一,一般是指咳嗽3周以上[1],无明显肺部疾病证据的咳嗽.常见于上呼吸道感染,鼻窦炎,哮喘,气管异物,肺结核,胃食道返流.研究表明,胃食道返流是鼻后滴注综合征和咳嗽变异性哮喘引起慢性咳嗽的常见病因,其中胃食管返流性咳嗽约占慢性咳嗽的10%~40%[2].笔者于2003年1月~2006年12月在门诊治疗并随防5例胃食道返流病相关性咳嗽患儿,报道如下.

    作者:王洁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下咽部异物致远处组织游走2例

    咽部异物临床较常见,但出现周围组织及远处组织游走较为罕见.本科近期遇见2例报道如下.

    作者:陈进璜;林春松;苏河南;胡龙生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隐匿型阴茎的外科治疗(附8例报告)

    隐匿型阴茎是一种阴茎体发育正常,但显露异常的先天性疾病,患儿多伴有肥胖.手术方式较多,临床上多采用Devine术式,因其可能出现术后包皮仍过长特别是系带处臃肿,以及可能误伤阴茎背动脉、神经,疗效欠佳.我科自2005年以来收治8例,均行手术治疗,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董平;疏仁义;郭荣利;张启旺;周先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术中超声微波快速石蜡切片的操作及体会

    术中病理诊断是便于术中定性,决定手术范围的一种快速诊断方法.对于不能做术中冰冻快速制片的单位,超声微波仪无疑是一种好的选择.我科自2001年使用超声微波仪以来,做了数百例术中快速石腊切片,与常规方法对比准确率达到98%以上.现将制片技术及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李文清 刊期: 2007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