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解剖与临床;中国解剖与临床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国际刊号:10-1202/R
  • 国内刊号:10-1202/R
  • 影响因子:0.56
  • 创刊:1996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安徽
  • 语言:中文
  • 邮发:26-190
  • 全年订价:34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知网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09年3期文献
  • VEGF-C和MMP-2在直肠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成因子-C(VEGF-C)及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在直肠癌中的表达,探讨其与直肠癌浸润、转移的关系,以及两者的表达特征和内在联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 plus法检测96例直肠癌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直肠组织中VEGF-C和MMP-2的表达情况.结果:VEGF-C和MMP-2在正常直肠组织表达率分别为2.1%和1.0%,在癌旁组织中表达为18. 7 %和21.8%,在直肠癌组织中表达为81.3%和79.2 %.两者在直肠癌组织中表达率明显增高(P<0.05),且表达率的高低与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浸润程度密切相关(P<0.05) .结论:VEGF-C和MMP-2在直肠癌中高表达且两者呈正相关,并与直肠癌侵袭和转移性有关,可作为预测直肠癌转移潜能的指标之一.

    作者:凌林;韩福生;金功圣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脊柱胸腰段左侧胸膜外腹膜后手术入路的解剖观察及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脊柱胸腰段(T11~L2)左侧胸膜外腹膜后的手术入路解剖,为该部位手术提供层次解剖学基础.方法:用 15例10%甲醛固定的成人尸体标本(男10例,女5例),按脊柱胸腰段椎体病灶的左侧胸膜外腹膜后手术入路逐层解剖,观察T11~L2椎体前外侧面的器官、血管和神经等结构的位置及毗邻关系,重点观察肋膈窦、腹膜腔和膈肌之间解剖关系.结果:(1)经左侧胸膜外腹膜后入路显露胸腰段脊柱,经过皮肤、浅筋膜,背部浅、深层肌及腹壁肌层,肋、肋间隙,在膈上、下推开壁胸膜和壁腹膜,剪开部分膈肌避开椎前的血管、神经、食管和胸导管即可显露T11~L2椎体.(2)左肋膈窦底由后向前,先后与12肋、11肋间神经血管和11肋平齐,在T11~T12左椎间孔处第11肋间神经与左肋膈窦底的上下距离为(34.3±1.0)mm,在左竖脊肌外缘为(21.4±0.8)mm,在左腋前线至胸前外侧壁二者平齐,向前内行渐低于左肋膈窦底部.结论:左侧胸膜外腹膜后入路经膈肌与壁腹膜和膈胸膜之间隙可显露T11~L2椎体,第11肋间动静脉和肋间神经的走行可作为肋膈窦底的参考标志.

    作者:王开明;张万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微型接骨板治疗儿童尺桡骨骨折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微型接骨板内固定治疗儿童尺桡骨骨折的疗效.方法:自2007年5月至2008年8月共收治的25例儿童尺桡骨骨折,应用微型接骨板进行内固定治疗,根据术中固定情况,指导患儿进行功能锻炼,观察骨折愈合情况.结果:随访2~12个月, 平均随访时间6个月.术后切口愈合良好,肘腕部屈伸及前臂旋转活动满意.根据临床骨折愈合评判标准和X线摄片,所有骨折均达临床一期愈合标准.结论:切开复位微型接骨板内固定治疗儿童尺桡骨骨折,固定可靠,术后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利于前臂功能的康复,是一种较理想的治疗儿童尺桡骨骨折方法.

    作者:朱勋兵;孙以树;林继秀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腓骨中下段骨折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腓骨中下段骨折的疗效.方法:对17例胫腓骨中下段骨折采用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分析其临床效果.结果:随访4~17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无感染和骨筋膜室综合症,断钉等并发症的发生,按照Johner-Wruhs的评价标准,优16例,良1例,优良率100 %.结论: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腓骨中下段骨折,对局部软组织干扰小,操作简单,稳定性好,术后可早期功能锻炼,并发症少,是治疗有适应症的胫腓骨中下段骨折的首选方法.

    作者:把其兵;丁星刚;金浩;毛宏甫;采国兵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可行性.方法:2007年5月~2008年11月我院完成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8例,选取同期开腹手术8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手术时间腹腔镜组长于开腹组(210 min±56 min vs 160 min±32 min,P<0.05);术中失血量、清扫淋巴结数目、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肠蠕动恢复时间、镇痛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腹腔镜组分别为(2.3±0.8)d、(1.7±0.7)d、(8.8±1.1)d,开腹组分别为(3.4±0.9)d、(2.4±0.6)d、(10.2±1.2)d,腹腔镜组短于开腹组(P<0.05);两组术后随访均未出现穿刺孔或切口种植转移.结论: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安全可行,疗效可靠;与开放手术相比,具有创伤小、微创、疗效好等优势.

    作者:王小明;孙卫东;梁林虎;方芳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纤维蛋白胶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黏附作用的影响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胶(FG)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黏附作用的影响,以提高组织工程骨(TEB)成骨能力.方法:将成骨诱导后人MSCs体外与同种异体的脱钙骨基质(DBM)复合构建组织工程骨,根据DBM中是否加入FG分为两组,A组加入FG,B组未加入FG.于构建后10 h计算细胞黏附率,24 h后用荧光显微镜观察MSCs在支架材料上的黏附情况,3 d、7 d用扫描电镜观察比较两组种支架材料的MSCs生长与增殖的差异.结果:体外构建10 h后,A组的细胞黏附率为(95.3±9.2)%,B组为(89.2±8.7)%,两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4 h后荧光显微镜下见A组上黏附的细胞数量明显多,部分呈簇状和团状较均匀地密布;而B组细胞数量较少,呈散在非均匀分布.构建后3 d A组网孔间出现细胞外基质,至第7 d基质变得稠密;B组细胞外基质较少.结论:纤维蛋白胶与MSCs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能明显促进MSCs的黏附生长.

    作者:申屠刚;李强;李骥;王刚;姚有榕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鼻内镜手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35例

    目的:探讨真菌性鼻窦炎的发病原因及鼻内镜手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鼻内镜手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35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鼻内镜检查和鼻窦CT扫描的病变特征及手术疗效.结果:35例患者鼻内镜检查及鼻窦CT扫描显示,鼻腔均有不同程度解剖异常、窦腔内有不均匀不透光的钙化斑,全部病例术后病理学检查均发现真菌丝.术后随访6个月至2年,治愈31例(89.66%),显效3例(8.57%),无效1例(2.86%).结论:鼻腔局部解剖结构异常及病变与真菌性鼻窦炎关系密切;鼻窦CT扫描结合鼻内镜检查是诊断真菌性鼻窦炎的重要方法;经鼻内镜充分开放病变鼻窦窦口,彻底清除病灶,保持窦口引流通畅,是治疗和预防复发的重要手段.

    作者:唐雅男;张家雄;周文茹;邹文焘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原发性骶骨肿瘤的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原发性骶骨肿瘤手术治疗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手术治疗原发性骶骨肿瘤15例,其中脊索瘤7例、骨巨细胞瘤4例、神经纤维瘤2例、软骨肉瘤1例、恶性畸胎瘤1例.术后放疗5例.结果:随访6个月~4 a, 11例恢复良好,无永久性排尿排便障碍;1例因手术切口感染,于术后半年死于全身衰竭;2例脊索瘤患者分别于术后1年和2年复发;1例软骨肉瘤术后2年半复发.结论:骶骨肿瘤应采取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正确的手术方法能够减少术后并发症和肿瘤的复发.

    作者:姚运峰;肖玉周;周建生;周新社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胸骨异位胸腺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胸骨异位胸腺瘤的临床和病理特征,以提高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 方法和结果:复习异位胸腺瘤相关的临床和病理文献.手术治疗并经术后病理确诊胸骨异位胸腺瘤1例,术后随访30个月,无局部复发和转移. 结论:异位胸腺瘤发生于胸骨非常罕见,目前国内外尚未见有文献报道;一旦确诊即应手术切除,预后取决于病理分型和分期.

    作者:张毅;潘铁成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髌韧带血供及其在重建膝交叉韧带中的意义

    目的:探讨髌韧带血供的特点,为临床交叉韧带移植重建提供应用解剖学资料.方法:通过对成人和胎儿下肢标本经股动脉红色乳胶灌注并解剖观察,以及胎儿墨汁灌注组织透明和组织切片等方法,观察髌韧带的动脉来源、分布特点,并测量胎儿韧带内微血管密度.结果:髌韧带的动脉来自膝下外动脉、胫前返动脉、膝降动脉和膝下内侧动脉的分支;胎儿髌韧带不同区域微血管密度不同,以韧带中心部位密度低.结论:髌韧带中心部为相对乏血管区,对以髌韧带为替代物行交叉韧带重建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王守安;庄志强;张胜昌;陈克功;钟震亚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中段胰腺切除术的临床应用 (附14例报告)

    目的:探讨中段胰腺切除术治疗胰腺中段良性或低度恶性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中段胰腺切除术治疗胰腺中段良性或低度恶性肿瘤14例.结果:手术完整切除肿瘤,术后病人胰腺功能无明显变化,症状改善.术后胰瘘发生率14.3% ( 2/14) .14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2~54个月,疗效满意.结论:中段胰腺切除术适用于位于胃十二指肠动脉左侧和脾静脉与肠系膜下静脉汇合处之间的良性或低度恶性的胰腺肿瘤;该术式安全、有效、器官功能损伤小,值得推广.

    作者:邵稳喜;章佳新;祝玉祥;金明国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单侧椎弓根固定椎体间融合加后外侧融合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短期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单侧经椎弓根螺钉固定椎体间融合和后外侧融合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的有效性.方法:将26例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患者随机均分为单侧固定组及双侧固定组;在椎体间融合和后外侧融合的基础上,单侧组仅行手术节段单侧椎弓根固定、双侧组行手术节段双侧固定.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医疗费用,以及术前和术后1个月视觉模拟(VAS)评分及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结果:单侧固定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和医疗费用均低于双侧固定组(P<0.05).两组手术后VAS评分及ODI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两组之间术前或术后VAS评分及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椎弓螺钉固定椎体间融合和后外侧融合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疗效与双侧固定临床疗效相似,但是单侧固定减少了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及医疗费用,减少了内植物置入时的风险.

    作者:徐宏光;陈学武;刘平;王弘;丁国正;宣华兵;王凌挺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微创经皮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

    目的:探讨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技术(MIPPO)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利用普通胫骨远端内侧解剖接骨板经皮插入法固定胫骨远端骨折15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3例,对其中12例同时使用重建接骨板固定合并的腓骨下段骨折.按AO分型,43A型10例,43B型4例,43C型1例.结果:所有骨折均顺利愈合.X线显示骨痂出现时间平均8周,临床骨愈合时间平均为13个月.按照Mazur踝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93.3%.结论:胫骨远端内侧接骨板经皮内固定是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有效方法.腓骨的解剖复位及X线监视是手术治疗的关键.

    作者:武红军;胡廷军;张坤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肘后切口肱三头肌两侧入路手术治疗肱骨髁上骨折

    目的:探讨肘后切口肱三头肌两侧入路手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方法:对46例手法复位失败的肱骨髁上骨折儿童患者均采用肘后切口肱三头肌两侧入路方法手术治疗,术后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和肘关节功能.结果:46例手术均顺利,术后随访1~5 a,骨折均愈合.按Cassebatum方法评价肘关节功能,46例患儿中优30例,良13例,可3例.结论:采用肘后切口肱三头肌两侧入路手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是对传统肱三头肌舌状瓣的改良,术野暴露充分,在基层医院有良好的实用价值.

    作者:常训;陈伟;吴国亮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侧隐窝置管靶位注射胶原酶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

    目的:探讨侧隐窝置管靶位注射胶原酶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侧隐窝置管靶位注射胶原酶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5例,其中单侧置管36例,同间隙双侧置管5例,二间隙不同侧置管4例.结果:45例中,44例手术顺利,另1例2周后二次穿刺完成手术.4例获随访.术后3个月时,按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脊柱外科组手术疗效标准(1994),本组疗效优29例、良6例、可3例、差4例,优良率90.1%.术后各时段VAS评分低于术前(P<0.01).结论:经侧隐窝置管靶位注射胶原酶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操作简便、创伤小,靶位精确,并有较好的近期疗效.

    作者:刘文龙;王开强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小切口双开窗法治疗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目的:探讨小切口、双开窗法治疗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小切口、双侧椎板开窗减压术治疗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60例.结果:60例手术均顺利,手术切口一期愈合.随访15~65个月,平均28.3个月.按照改良Macnab标准,疗效优39例、良19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96.7%.结论:小切口双开窗法治疗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方法简单、创伤小,术后对脊柱稳定性影响小,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徐荣林;王洪海;凌长华;李加松;张金昌;杨树明;薛晓强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食管癌放疗技术的研究进展

    目的:探讨食管癌放射治疗的新进展及目前存在的问题.方法:广泛查阅近五年来有关食管癌放射治疗新进展方面的文章,并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食管癌常规放疗因存在肿瘤放疗剂量与周围器官组织损伤的矛盾,其疗效一直不能令人满意.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调强放疗(IMRT)和影像引导放疗(IGRT)具有精确定位、精确计划、精确治疗的优点,可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提高食管癌患者的肿瘤局部控制率和远期生存率.结论:3D-CRT、IMRT和IGRT在食管癌的放射治疗中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李红伟;彭开桂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Id1蛋白与妇科肿瘤

    目的:总结Id1蛋白与妇科肿瘤的关系.方法:搜集整理新近发表的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总结.结果:Id1蛋白的高表达与众多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在妇科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结论:通过对Id1蛋白的研究,为妇科肿瘤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依据.

    作者:吴艳;李群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Claudins蛋白与食管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目的:探讨Claudins蛋白与食管癌的发生发展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对近一些研究报道及文献资料的整理,总结Claudins蛋白在食管癌中的表达情况.结果:不同类型的Claudins蛋白基因在不同组织类型食管癌中的表达不同,并且有着不同的机理.结论:就目前的研究报道,Claudins蛋白在Barrett's食管和食管腺癌中的表达升高,在食管鳞癌中表达下降或表达不变,Claudins蛋白对食管癌的诊断、治疗有着很大的前景.

    作者:曹金林;张荣新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核转录因子KappaB在脑缺氧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核转录因子KappaB(NF-κB)在脑缺氧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搜寻并分析清华同方以及Pubmed数据库上近5年有关NF-κB和脑缺氧缺血再灌注的资料.结果:目前大量的研究表明NF-κB参与了缺氧缺血再灌注后的脑损伤过程,但对于它的作用仍存在争议.结论:NF-κB在脑缺氧缺血再灌注损伤中有脑损伤及神经保护的双重作用.

    作者:汪晶晶;周名雄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MTHFR、TGF-β3基因多态性与非综合征性唇腭裂

    目的:探讨MTHFR、TGF-β3基因多态性与非综合征性唇腭裂(NSCL/P)发生的关系.方法:查阅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对MTHFR、TGF-β3基因多态性与非综合征性唇腭裂发生的关系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关于MTHFR、TGF-β3基因多态性在NSCL/P发病过程中是否起作用,在不同人种、不同地区的报道结果不一致.结论:MTHFR、TGF-β3基因多态性在NSCL/P发病过程中的作用还不确定,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作者:王旭义;李光早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断指再植术20例临床报道

    近年来,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和小血管吻合技术的进一步提高,断指再植术的适应证进一步扩大,挤压,旋转撕脱性断指再植术已不再是手术禁区.我科从2004年8月至2008年6月共收治20例56指挤压旋转撕脱伤患者,采取血管移植技术进行再植,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曦;程云飞;王中伟;戴滨;刘晓辉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腋动脉变异1例

    局部解剖学教学中,解剖1具甲醛溶液固定男性尸体,年龄约50岁左右,发现其右上肢血管变异,报道如下.

    作者:郑威楠;李山泉;姚建勇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同期施行瓣膜和冠状动脉手术的临床特点

    目的:探讨同期施行瓣膜和冠状动脉手术的临床特点.方法:总结16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同期行心脏瓣膜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与同期20例单独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进行比较.结果:同期施行瓣膜和冠状动脉手术组术前左房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及左室收缩末期内径显著增大;术后辅助呼吸时间、低心排出量综合征、心律失常、肺及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单独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组(P<0.05).结论:虽然同期施行瓣膜和冠状动脉手术使操作更为复杂,手术时间和心肌缺血时间延长可加重侵入性操作损伤,但通过术前充分评估病情,设计合理的手术方案,正确的围手术期处理,同样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作者:周汝元;何维来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介入和外科技术相结合建立紫绀型肺血减少型先天性心脏病幼猪动物模型

    目的:采用一种新颖的介入和外科相结合的Hybrid方法建立紫绀型肺血减少型先天性心脏病动物模型.方法:采用生后1~2月的幼猪,分为两组,每组8只. 正常对照组(C组)单纯开胸 .肺血减少组(D组)经右前外侧第3肋间开胸,经右心房表面送入扩张器行人工房间隔造口术,再经左前外侧第3肋间开胸,将主肺动脉套环缩带.术后常规喂养8周,二次开胸,测量跨肺动脉环缩处的压差.分别抽外周动脉、右心房、肺静脉、肺动脉血行血气分析,计算Qp/Qs;同时抽外周静脉血测量血球压积(HCT)和血红蛋白浓度(HB).结果:C组8只均存活,体重增加到23.0 kg.D组存活6只,体重增加到20.6 kg.D组的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HCT和HB分别为52.9 mmHg、85.6% 、49.8%和16.6 g/dl,C组的分别为118.0 mmHg、98.0%、37.9% 和12.2g/dl.两组间对应指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利用四点血气值和公式计算得出D组Qp/Qs为0.54∶1.结论:应用介入和外科相结合的Hybrid方法,通过人工房间隔造口和肺动脉环缩,成功建立了一种新颖的紫绀型肺血少先天性心脏病动物模型;利用该模型可对紫绀型肺血减少型先心病的病理生理进行深入的研究.

    作者:许耀强;刘迎龙;吕小东;于存涛;李晓锋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术中体外循环处理与脏器保护

    目的:探讨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CHD)矫治术中体外循环(ECC)管理方法及重要脏器的保护措施.方法:对27例复杂性CHD患儿根据畸形的复杂程度和手术时间的长短,采用浅、中或深低温体外循环,中度血液稀释,术中维持灌注流量150~180 ml /kg·min,控制预充量,体外循环中进行超滤,加强心肺脑肾等重要脏器的保护.结果:体外循环时间68~178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45~128 min,尿量100~420 ml,均顺利停机.结论:高钾含磷酸肌酸钠冷晶体停搏液为心肌提供有效的保护,ECC中维持满意的MAP,应用白蛋白、乌司他丁、甲基强的松龙和超滤等有助于脑、肺、肾等重要脏器的保护.

    作者:李晓红;吴玉美;李晓华;刘学刚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肺血减少型先天性心脏病远端肺血管发育的研究

    目的:探讨肺血减少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远端肺血管发育的评估手段及指标.方法:对47例肺血减少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A组)进行3D CE-MRA及超声心动和术中测量,将MRA测量结果与术前心动超声及术中测量值进行组内比较;选择其中15例(B组)和另外5例同年龄组原发病为非心源性且对心脏及肺血管发育无直接影响的开胸手术患者(C组)进行肺组织活检,形态半定量测量肺细小动脉平均中膜厚度百分比(MT%)和中膜面积百分比(MS%)、单位面积肺细小动脉数目(APSC)、单位面积平均肺泡数(MAN)、单位面积平均肺泡数/肺细小动脉数(AAR).将B组与C组病理学检测数据进行比对研究.在B组中将MRA可显示的肺血管分枝级数与病理学检测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A组内比较,3D CE-MRA测量值与术中测量值及超声心动测得值之间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比较, MT%和MS%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PSC、MAN、AAR差异明显(P<0.01);B组内肺动脉分枝级数与APSC、MAN呈正相关(P<0.01),与AAR呈负相关(P<0.01),与Mc Goon比值和PAI呈正相关(P<0.05).结论:3D CE-MRA对于肺血管发育的评估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准确性,基本可以替代有创的心导管检查,其所测量的Mc Goon比值和PAI指数和显示的肺动脉分枝级数对手术方式的选择,围术期并发症的预判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刘戈;刘学刚;张雷;唐震;王祖义;刘以尧;李小军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先天性心脏病心内直视手术中改良缺血后处理对心肌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CHD)体外循环(CPB)心内直视手术中改良缺血后处理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30例CHD患者按病种随机均分为两组.实验组在常规CPB主动脉阻断心内直视手术完成后,实施改良缺血后处理;对照组行常规CPB主动脉阻断心内直视手术.分别于术前(T1)、主动脉开放前(T2)、主动脉开放后30 min(T3)、术后6 h(T4)、术后24 h(T5)、术后72 h(T6)、术后6 d(T7)各时点采集静脉血,测定红细胞压积(HCT)、心肌肌钙蛋白I(cTnI)、磷酸肌酸激酶(CK)、丙二醛(MDA);观察并比较两组术后心脏自动复跳率、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正性肌力药物使用率及呼吸机应用时间.结果:(1)对照组在T3~T6时点cTnI、CK含量及T3~T4时点MDA含量高于实验组(P<0.05);(2)实验组多巴胺等正性肌力药物使用率及呼吸机应用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心脏自动复跳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缺血后处理能够很好地保护心肌,具有一定的临床可行性,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张雷;刘学刚;唐震;王祖义;刘以尧;李小军;刘戈 刊期: 2009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