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解剖与临床;中国解剖与临床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国际刊号:10-1202/R
  • 国内刊号:10-1202/R
  • 影响因子:0.56
  • 创刊:1996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安徽
  • 语言:中文
  • 邮发:26-190
  • 全年订价:34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知网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2年6期文献
  • 两种不同内固定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对比研究

    目的:比较髋动力螺钉(DHS)和股骨近端髓内钉(PFN)两种内固定术式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2006年8月~2011年4月,手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183例,其中稳定性骨折38例、不稳定性骨折145例;随机分为两组,PFN组90例用PFN内固定术治疗,DHS组93例用DHS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地行走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髋关节功能评分等相关数据.结果:术后随访6~36个月,平均15.3个月.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地行走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两种术式疗效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PFN组疗效优于DHS组(P<0.05).结论:DHST和PFN两种内固定术式分别有其各自的优点和适应证,都是治疗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好方法,PFN对于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更有优势.

    作者:许忠道;夏志宏;项征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侧脑室后锁孔入路神经内镜解剖学研究

    目的:观测侧脑室后锁孔入路神经内镜下的解剖结构,为临床手术提供解剖依据.方法:对10例成人头颅模拟内镜下经顶内沟侧脑室后锁孔入路手术,进行内镜下的解剖观察与测量.结果:经顶内沟侧脑室后锁孔入路,内镜下可清晰显露侧脑室三角区,以及部分侧脑室颞角、枕角等.顶内点至大脑纵裂的距离为(35.4±1.1)mm,顶内沟的深度为(19.2±1.0)mm,顶内沟底部至三角区皮质厚度为(21.3±1.3)mm.结论:经顶内沟侧脑室后锁孔入路神经内镜解剖研究,能清晰显露侧脑室三角区的解剖结构,可应用于侧脑室三角区和体后部内的临床手术.

    作者:杨麟;严正村;张恒柱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喉返神经与甲状腺下动脉及其分支间关系的显微解剖研究

    目的:探讨甲状腺术区喉返神经与甲状腺下动脉及其分支的显微解剖关系,为临床甲状腺手术中喉返神经的保护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临床中需行一侧或双侧甲状腺切除的85例头颈肿瘤患者(左45侧、右53侧,共98侧)的腺内段喉返神经及甲状腺下动脉进行显微解剖及观测.结果:98侧观测对象中,发现右侧喉不返神经1侧、左侧甲状腺下动脉缺如1侧.41.2%(40/97)的喉返神经在入喉前分为前、后两支,左侧为30%(15/45),右侧为48.1%(25/52),右侧高于左侧(P﹤0.05).59.8%(58/97)的甲状腺下动脉存在二级分支,其中42例(43.3%)甲状腺下动脉存在三级分支.有24侧甲状腺下动脉的三级分支中存在与喉返神经密切伴行的分支,其中8例为动脉分支与神经几乎并行,16例上行的动脉分支分别于喉返神经的前方或后方勾绕神经入喉.结论:腺内段喉返神经与甲状腺下动脉各次级分支解剖关系复杂.甲状腺手术中对于喉返神经近入喉处伴行的甲状腺下动脉后支的上行分支血管应给予高度重视,以避免出血时的盲目钳夹止血造成喉返神经损伤.

    作者:吕正华;邹纪东;张海燕;万玉柱;徐伟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经胸超声心动图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对肺动脉栓塞(PE)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 CT肺动脉造影检查确诊为 PE患者的经胸超声心动图表现.结果:本组21例,经胸超声心动图大致正常者6例;直接检出主肺动脉及左、右肺动脉近段血栓8例;间接征象提示右心负荷过重15例(包括8例直接检出血栓者),均有右心扩大的表现,其中右室内径(30.7±5.4)mm,右房内径(59.4±6.6)mm.彩色多普勒观察到三尖瓣返流16例,检测其返流速度估测出肺动脉收缩压增高15例,收缩压均高于40 mmHg.结论:经胸超声心动图对中央型肺栓塞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它可以显示血栓发生的部位.对周围型(肺段及远端分支)肺栓塞虽然不能直接做出诊断,但根据右心扩大、三尖瓣返流及肺动脉高压等间接征象,可为肺动脉栓塞的诊断提供佐证,为临床诊断提供帮助.

    作者:吕宏安;潘如凤;许启霞;郭飞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在危重病患者抢救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总结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PDT)在抢救ICU重症患者中的应用经验.方法:选取2007年1月~2011年12月215例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患者为PDT组,随机选取2003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ICU传统开放性气管切开术患者200例为OT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切口大小、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结果:PDT组手术时间为(8.41±2.31)min、切口长度为(1.52±0.39)cm、术中出血量为(8.03±2.46)ml,明显低于OT组的(15.02±5.23)min、(4.04±0.24)cm 、(15.01±3.22)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切口出血、皮下气肿等术后并发症率也明显低于OT组(P<0.01).结论: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PDT具有省时、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势,对救治重危病人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作者:李伯恩;胡文杰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三角肌粗隆炎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目的:探讨三角肌粗隆炎的概念与诊断依据,并进行针对性治疗,从而提高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1月~2012年1月,自骨科门诊诊断为肩周炎的3 677例中,依据病因和临床表现筛选出283例拟诊为三角肌粗隆炎.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A、B两组,A组146例采用传统的治疗肩周炎的方法,B组137例采用以肩外展制动为主的治疗三角肌粗隆炎的方法.根据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判定疗效.结果:A组146例中,临床治愈2例(1.4%),显效17例,好转83例,无效44例,有效率为13.0%;B组137例中,临床治愈86例(62.8%),显效41例,好转8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2.7%.B组的治愈率和有效率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角肌粗隆炎是独立于肩周炎之外的一种疾病,应采用相应的治疗措施,才能获得更好的疗效.

    作者:洪士东;王景荣;辛锋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Fra-1在胃癌中的表达与意义

    目的:检测Fra-1在人胃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以及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以探讨Fra-1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印记技术检测50例人胃癌组织和30例相应癌旁组织中Fra-1的表达情况.并结合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50例胃癌组织标本中40例Fra-1阳性表达,阳性率80%;而30例癌旁组织中17例Fra-1阳性表达,阳性率56.67%.利用免疫印记技术测得胃癌、癌旁组织中Fra-1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735±0.374)和(0.099±0.092),Fra-1在胃癌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较癌旁组织高(P<0.01).胃癌组织Fra-1的相对表达量与有无淋巴结转移、TNM分期相关(P<0.05),而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及病理分级无关(P>0.05).结论:Fra-1可能参与胃癌的形成,并在胃癌的发展、侵袭及转移中起重要作用.但其具体作用机制仍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作者:陶言言;王子安;毕国斌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跟骨关节内骨折钛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钛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5年3月~2011年9月,采用切开复位钛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42例48足.其中Sander分型II型16足,III型19足,IV型13足.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OFAS)评分系统从疼痛、功能、力线三方面评价手术疗效.结果:33例35足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28个月,平均17个月.所有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为8~12周.术中术后患者均未发生神经、血管损伤或出现骨折移位或内固定失败等情况.术前AOFAS评分为(16.37±9.21)分,术后3个月和6个月分别为(74.51±5.46)分和(77.63±13.29)分.结论:切开复位钛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复位满意,固定可靠,利于患者的功能恢复.钛钢板内固定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有效方法.

    作者:陈晓东;张长春;李昭程;张衡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Syk与VEGF-C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检测Syk与VEGF-C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它们与乳腺癌病理、临床特征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lvsion法检测64例乳腺癌患者手术切除的癌组织和癌周正常组织中Syk和VEGF-C的表达情况.结果:Syk在正常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为90%,在乳腺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59.37%;VEGF-C在正常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0.0%,在乳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6.56%;二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yk与VEGF-C表达水平均与乳腺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结论:联合检测乳腺癌中Syk和VEGF-C表达水平,对乳腺癌的早期发现及预后判断有一定参考价值.

    作者:张大坤;徐建中;付晓君;卢冉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大鱼际部血管影像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通过血管造影CT扫描的方法了解大鱼际部的动脉血管分布情况.方法:2010年2月至2011年12月我院对临床20例手部外伤的患者实施血管造影,同时用CT三维成像技术获取大鱼际部血管的影像学资料,观察其动脉血管分布情况.结果:20例患者的拇指背侧动脉在第一掌骨桡背侧恒定出现,拇指桡侧指固有动脉来源不恒定:25%(5/20)单独由掌浅支或掌浅弓发出,55%(11/20)由掌浅支与拇主要动脉在掌指关节附近汇合而成,20%(4/20)直接由拇主要动脉发出.结论:拇指背侧动脉多数位置恒定,拇指桡侧指固有动脉来源不恒定,用后者设计大鱼际部逆行皮瓣时应考虑血管分布情况.

    作者:胡长青;王顺义;张建军;马战备;张志桐;任东良;李辉;史占雷;于涛;马伟松;杨帅;丁思广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基于Matlab精确测量半规管在颅底中的方位

    目的:确定半规管在颅底的精确方位,并分析其在不同年龄组、侧别和性别中的差异.方法:将45例正常人(90侧耳)的CT序列图像导入Mimics软件,读取确定半规管平面的标志点以及为确定以法兰克福平面为基准的标准空间坐标系的关键结构标志点的三维坐标,基于Matlab软件编制计算程序Laby Calculation,确定标准空间坐标系的相关方程,计算半规管在标准坐标系中的空间方位和面面夹角,后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半规管的方位在不同年龄组和性别中具有一定的差异,而左右侧无明显差异,不同年龄组同侧半规管间面面夹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随年龄增长同侧三个半规管方位的旋转可能是作为一个整体一同发生的.结论:本研究可为半规管发育研究提供形态数据,并对相关前庭功能检查和平衡功能障碍治疗提供依据和帮助.

    作者:吕慧英;戴培东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记忆合金环抱接骨板治疗多根多处肋骨骨折的临床研究

    目的:比较记忆合金环抱接骨板肋骨内固定术与传统保守疗法在多根多处肋骨骨折中的疗效.方法:我院胸外科2010年9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多根多处肋骨骨折60例,随机分为手术组(n=30)与非手术组(n=30),分别采用传统保守治疗与肋骨骨折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氧饱和度、迟发性血气胸发生率、疼痛程度和住院时间的差异.结果:手术组与非手术组比较,氧饱和度在治疗后有明显改善,疼痛程度减轻、住院时间及迟发性血气胸发生率减少.结论:记忆合金环抱接骨板肋骨内固定术较传统保守治疗对多根多处肋骨骨折患者的恢复有明显优势,可以减少其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李新亚;高峰;王刚;杨晓松;田聪;吴克松;周红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槲皮素增强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大鼠肠屏障功能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槲皮素(Que)改善肠易激综合征(IBS)模型大鼠结肠上皮屏障功能的机制.方法:选择出生后2 d的新生SD乳大鼠10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20只和模型组80只.模型组采用新生期乳大鼠母源性分离(NMS)联合醋酸(AA)灌肠法制作IBS模型(NMS + AA).造模结束后4~5周,选择满足条件的雄性幼鼠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对照组随机选择8只(生理盐水,10 ml/kg);模型组在造模成功者中随机选分成4组,即盐水组(10 ml/kg)、培菲康组(210 mg/只,含活菌数0.1×108CFU)、Que低剂量组(50 mg/kg)和Que高剂量组(200 mg/kg),每组8只.各组均予相应药物灌胃处理,每天1次,连续2周.采用腹壁撤退反射(AWR)评分评估结肠敏感性,51Cr-EDTA检测全消化道通透性,HE染色法检测结肠粘膜炎症细胞浸润,ELISA法检测结肠细胞因子TNF-α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结肠上皮紧密连接蛋白(TJs)occludin和claudin-l的表达.结果:采用NMS+AA法可制作IBS大鼠模型,造模成功率达86.3%.模型鼠内脏敏感性提高,结肠通透性增加,大量炎细胞浸润远端结肠粘膜固有层,TNF-α含量增加,claudin-1和occludin表达下降.Que在结、直肠扩张(CRD)一定压力范围内可降低模型鼠的内脏敏感性(AWR评分降低)(P<0.05);高剂量Que可降低模型鼠全消化道通透性(P<0.05),减少结肠粘膜炎细胞的浸润水平和TNF-α含量(P<0.05),并上调结肠claudin-1和occludin的表达(P<0.05).结论:采用NMS + AA法可成功制作内脏高敏感伴结肠通透性增加的IBS大鼠模型.Que可通过调节IBS模型大鼠细胞因子TNF-α的含量和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occludin的表达,减少结肠粘膜炎症,降低消化道通透性,进而增强肠屏障功能,并可改善IBS模型大鼠的痛觉过敏.

    作者:刘丽娜;孙志广;邵铭;蔡雪婷;陆茵;严晶;车军勇;陈广梅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的CT诊断

    目的:探讨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primary thyroid lymphomas,PTLs)的CT影像学特征,大限度提高甲状腺淋巴瘤的诊断率.方法:自2007年~2012年5月,手术探查并经病理证实的PTLs患者共9例,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并与病理结果作对照诊断.结果:9例患者术后病理诊断均为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病灶呈单发结节型2例,多结节型2例,弥漫肿大型5例.CT平扫示单结节型、弥漫肿大型病灶皆呈均匀密度或稍低密度;增强扫描病灶大部分强化不明显,病灶密度仍呈均匀改变,病灶边缘可见残存的强化的甲状腺组织.CT平扫示多结节型病灶密度均匀,有多个低密度区;增强后病灶不均匀强化.结论: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正确认识甲状腺淋巴瘤的CT特征有助于早期临床诊断,大限度地减少误诊,对临床早期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姚长玉;刘业海;胡云龙;吴开乐;高朝兵;赵益;陆地红;吴静;李亦凡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后颅窝实质性血管母细胞瘤的诊断及治疗

    目的:探讨后颅窝实质性血管母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6 例后颅窝实质性血管母细胞瘤的临床资料,探讨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结果:CT和MRI结合DSA可提高此病的确诊率.肿瘤完全切除4例,次全切除2例.术后随访5个月~2 a,根据Kanofsky评分>80 分4 例、60~80分2例,无一例死亡.结论:CT和MRI结合DSA是术前诊断后颅窝实质性血管母细胞瘤的主要方法.手术切除肿瘤是重要的治疗措施,显微外科技术应用和提高术中操作技巧可提高手术疗效.

    作者:朱国刚;蓝佛琳;刁艺;郭之通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质疏松性骨折

    目的:评估锁定钢板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临床可行性及其疗效.方法:对22例肱骨近端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患者采用锁定钢板固定治疗.术后采用Neer评分法评价肩关节功能.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5~15个月,骨折均骨性愈合,未发现肱骨头坏死及腋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术后肩关节功能评定结果为优17例、良2例、可3例,差0例,优良率为86.4%.结论:锁定钢板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质疏松性骨折,创伤小,固定好,术后可早期进行功能训练,值得在临床进行推广.

    作者:殷允华;徐杰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下腔静脉滤器植入预防肺动脉栓塞32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植入下腔静脉滤器(IVCF)预防肺动脉栓塞的适应证及其并发症的防治.方法:自2010年8月至2012年8月我院收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32例,采用经股静脉或颈内静脉植入IVCF治疗,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32例患者均成功植入IVCF,其中放置永久性滤器29例,临时性滤器3例.1例患者术中发生滤器开放不良,经术中调整后,滤器完全释放.1例放置永久性滤器患者术后出现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经治疗后病情缓解.28例随访1~14个月.放置临时性滤器者取出滤器后无肺栓塞发生;放置永久性滤器者,滤器位置满意,未发生移位,无腔静脉损伤等并发症;其中1例因自行停用华法林,再次发生DVT.所有患者无一例发生致死性肺动脉栓塞.结论: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放置下腔静脉滤器可有效预防肺动脉栓塞发生.该方法安全、有效,但应注意放置下腔静脉滤器适应证的选择和并发症的预防.

    作者:韩伟;朱兆红;王海;毛作周;赵宇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人工双动股骨头置换治疗80岁以上股骨粗隆间骨折合并冠心病患者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人工双动股骨头置换治疗80岁以上股骨粗隆间骨折合并冠心病患者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分析的方法,对2006年1月~2012 年1月住院治疗并采用长柄人工双动股骨头置换治疗的34例80岁以上股骨粗隆间骨折合并冠心病患者,从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结果:34名患者术后存活率为100%,手术时间均<1 h,术中出血量控制在200~300 ml之间,术后48 h引流量约50 ml.术后随访期间3名患者出现肺部感染,1名患者出现胸腔积液,未出现泌尿系统感染等其它并发症.按照Harris评分评定疗效,优18例,良8例,可4例,差4例,优良率76.5%.结论:采用人工双动股骨头置换术,可减少术中失血量,减少组织损伤,减轻术后疼痛,缩短康复时间,极大提高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病人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作者:刘成龙;郭亭;赵建宁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前列腺癌筛查研究进展

    目的:探讨近年来前列腺癌筛查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方法:使用Pubmed以及万方等检索工具检索近年来前列腺癌筛查方面的相关文献,总结前列腺癌筛查的新研究进展及未来发展趋势.结果:为达到切实、有效的诊断目的,从而对筛查的必要性以及更为精准的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筛查阈值进行了大量研究和探索,同时也对血清PSA衍生物以及其他更具特异性的筛查标记物进行了系列研究和探索.结论:血清PSA及其衍生物虽然应用较为广泛,但因其不具有前列腺癌组织特异性,致使筛查结果存在误差.所以寻找敏感性更高且具有前列腺癌组织特异性的标记物是未来前列腺癌筛查研究的重要趋势之一.

    作者:许衍超;贾瑞鹏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臀肌挛缩症的研究新进展

    目的:探讨臀肌挛缩症(gluteal muscles contracture,GMC)在病因、临床分型、影像学表现和手术方式等领域出现的新思想和新方法.方法:分析和研究近2年来国内外关于臀肌挛缩症的大量文献,总结该种疾病目前的研究现状.结果:臀部注射仍然是导致臀肌挛缩的主要原因,但也出现了如转化炎性因子等新观点;越来越多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应用到GMC的临床诊断;GMC的手术方式的选择目前更趋向于应用微创治疗的方式.结论:近些年来该疾病受到越到越多的临床工作者的关注,尤其是在疾病的病因、临床分型、生物力学研究、治疗方式等多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作者:余俊;叶斌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进展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后干细胞移植对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机制及临床疗效.方法:检索国内外报道的实验大鼠脊髓损伤造模后干细胞移植的相关文献,对实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评估大鼠神经功能恢复效果.结果:胚胎干细胞、神经干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许旺细胞、嗅鞘细胞移植到受损脊髓实验大鼠后可分化成不同功能类型的神经细胞,能释放促进宿主神经元再生的营养因子,重建轴突的连续性.结论:脊髓损伤后干细胞移植可重建脊髓神经传导的连续性,预示着干细胞在脊髓损伤的治疗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聂虎;徐祝军;王绪成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生物型假体在髋关节翻修术中的应用

    目的:通过资料分析了解生物型假体应用于髋关节翻修手术的研究进展.方法:收集并分析国内外新的相关资料,总结生物型髋关节假体设计特点及其用于翻修手术的适应证、禁忌证、手术注意事项及其随访研究结果.结果:用于髋关节翻修的生物型假体目前仍以金属-聚乙烯或陶瓷-聚乙烯界面为主,金属-金属以及陶瓷-陶瓷等新型界面的临床效果尚需时间的考验.股骨骨量的评估是选择生物型假体翻修的主要参考指标.在髋关节翻修手术中,生物型假体表现出良好的早、中期疗效,长期随访研究报道较少.结论:生物型假体在髋关节翻修术中表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江辉;闫韵飞;赵建宁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显微骨移植在踝足部关节融合术中的应用

    踝足部是人体承受应力大的部位.在踝足部病损中,以各种原因所致骨性关节炎、骨关节畸形及失稳状态为常见,其治疗的终极措施每以各有关相邻关节面融合为主,以求达到矫正畸形、稳定关节和消除疼痛的目的,其中尤以踝关节与距跟关节融合术为常用.但是踝足部关节融合有较高的失败率,有报道称,踝关节融合术后包括感染在内的并发症达5%~25%,其中假关节形成高达10%~25%[1,2].如何提高踝足部关节融合的成功率,并对该部位传统关节融合术后并发假关节者施行显微骨移植,以求早日恢复患者行走与负重功能,是显微足外科热点课题.多年来,笔者设计和创用了数种带血管蒂骨、骨膜移位植骨术以期达到上述目的.

    作者:陈振光;张发惠;余黎 刊期: 2012年第06期